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運動不受限 適應體育為身障生開啟新可能
專題
第1805期
運動不受限 適應體育為身障生開啟新可能
焦點
2025-03-14
【專題記者何依庭、林宜婷、潘慧芳、蔣若暄報導】「其實我也很喜歡運動。」患有腦性麻痺的學生阮子柔緩慢地說出這句話,反映了身心障礙學生(以下簡稱身障生)在體育教育中常被忽略的心聲。他們也希望與普通學生(以下簡稱普通生)一樣享受運動。 出生時因停止呼吸而患有腦性麻痺的阮子柔,三歲才學會走路和說話。他表示因為較難控制自己的肢體,導致動作緩慢不靈活。除了講話與寫字要花更久時間外,打球也需在特定的視線範圍中才反應得過來,因此與同學對打時較難接到球,「我要不斷練習,才能達到與別人一樣的程度。」 國高中時,因私校較不注重體育課,加上體育老師不會特別針對個別學生的需求進行指導,阮子柔認為自己沒有在體育課中學到適合的運動技巧,只是多了一段偶爾會活動與玩球的時間。升上大學後,他才接觸到依據身障生需求設計的適應體育課程。 適應體育是一種彈性化的體育課程,針對身心障礙、年老、病弱或失能者等群體的特性、能力及興趣調整,藉由設計合適的運動內容、器材與規則,讓每個人都能在運動中獲得樂趣並促進健康發展。在教學現場,體育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動作問題進行評估與矯治,給予學生合適的指導。 阮子柔說明,通常課上會配有一位老師和兩到三名助教,負責教導約15名身障生。「在適應體育課中,老師會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舉例來說,在打羽球時,老師會控制球落在身障生可看到的視線範圍中,以利他們準確擊球。而助教們則協助學生們撿球,讓身障生能更順利參與課程。 在接觸適應體育前,許多身障生常難以在常規體育教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直到參與課程後,才了解如何用合適的方式學習運動並享受樂趣。這正是適應體育的核心理念——根據不同需求調整運動內容,使每個人都能參與並受益。 致力於推動適應體育的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淡商)門市服務科教師王聖雄回憶,學生時期曾有一位身障學姊向他表達對運動的渴望,「他跟我說,其實我很想上體育課,我想要跟你一樣,可以一起從事運動。」這讓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應擁有運動的權利。這段經歷促使他投身適應體育,努力幫助更多身障生參與運動。 為了讓身障生能順利參與課程,他在主要招收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門市服務科推動適應體育,除了調整教學方式與規則,也挑選合適的環境及器材。「要先有成功率,才有可能往下引起他的興趣。」王聖雄說道。以棒球課為例,王聖雄選擇以輕量的軟式樂樂棒球取代一般棒球,讓身障生更容易擊球。另外,在練習跑步時,心肺耐力較差的學生可改採間歇跑方式。他表示,依照學生個別能力調整運動內容,有助於讓每位學生在體育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除了身障生的適應體育專班,王聖雄與淡商教師兼進修部主任邱志鴻也積極推動讓普通生與身障生一起學習與合作的融合式體育課。王聖雄以融合球隊舉例,球隊中普通生與身障生各半,共同協作進行比賽。 邱志鴻說明,這樣的設計讓普通生與身障生能在運動場上建立夥伴關係,而非單方面的協助或被協助。活動中他會請普通生協助講解技巧與規則,同時鼓勵身障生回饋給普通生,讓雙方達成真正的交流與互助。他說:「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會分你我。」 然而,邱志鴻表示在推行初期,不少家長對融合式體育課有疑慮,懷疑「我的孩子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此外,他也說明由於升學壓力,許多普通生一開始不願投入。提供特殊族群運動服務的威晴適應體育執行長邱沅桔也說,單靠體育或特教老師無法讓身障生融入體育課,並且可能引發普通生權益受影響的疑慮。「不管是體育老師、特教老師、學校及身障生搭配的物理治療師,他們要共同合作,包括家長。」他說道。 不過邱志鴻也觀察到,隨著時間過去,家長與學生已經逐漸看見適應體育帶來的改變,許多身障生開始願意參與體育活動,甚至能站上頒獎台展現自信。另外,普通生在過程中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領導力,並學會傾聽與尊重不同群體的需求。王聖雄形容:「適應體育就像是一個潤滑劑,把彼此不認識的人融合在一起。」 近年政府持續在適應體育領域投入資源。教育部體育署在2021年啟動「推展學校適應體育四年計畫」,包含「建置適應體育數位平台」、「新增標竿學校」、「辦理教師增能研習」以及「進行適應體育倡議與宣導」四大面向的推展,並於2022年設置「適應體育發展中心」,整合大專院校體育與特教資源。 儘管適應體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政府重視,但實務層面仍存在許多挑戰。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和學校體育統計數據平台資料顯示,每一位具適應體育知能之特教與體育老師平均要帶18.7名學生。此外,適應體育並未納入特教或體育相關科系之必修,教師培訓不足,使得政策落實與教學現場存在落差。王聖雄表示:「我有遇到一些同事,他們說只修過適應體育兩學分、三學分而已,其實遇到特殊生還是不知道怎麼教。」 此外,王聖雄也指出,由於體育教師的實務經驗有限,教學時往往難以因應學生的個別需求並調整課程內容,他分享過去的案例,某位體育教師在課堂上丟球給學生踢,卻因不了解其中一名身障生的空間感極差,使該生不僅沒有踢中球,甚至因踩到球而摔倒,導致腳骨折。他說:「其實在於培訓這塊,我覺得還是需要一些實務的經驗,因為我們可能修的都只是理論。」 適應體育師資不足的困境何解?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主任李偉清建議,首要之務是從大學端著手。此外,他也認為,在大學課程規劃上需連結特教及體育領域等專業,提供跨域專業課程的修習,「如果沒有適應體育的概念的話,就會不知道怎麼教。」教育部體育署適應體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計畫主持人,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暨復健諮商與高齡福祉研究所教授姜義村補充,應檢視特教與體育領域的師培制度,將適應體育從選修課程改為必修,「因為每位(特教或體育)老師都會碰到身障學生。」 針對實務層面的改善,姜義村也說明,中心也會持續推動各級教師在適應體育的增能研習及培訓,透過建立學校評鑑制度,督促學校對適應師資的重視,也確保教師的適應體育知能強化,「學校會有壓力,確認體育老師、特教老師有沒有完成適應體育增能研習(的時數)。」 要提高身障生的參與度,除了培養師資,運動場地與器材的完善程度也是關鍵。王聖雄提到,雖然學校已建置有各項器材供身障生訓練的知動教室,但目前場地仍未完全無障礙化,還需持續改善設備。例如降低籃框高度、提供安全緩衝區域等,以確保更多身障生能夠自在、安全地參與體育活動。 關於場地改善,邱沅桔則認為可以從日常生活空間的友善做起,「例如很多公園對身心障礙者、心智障礙者等的友善相對缺乏一點,那可以從這些小地方慢慢去著手,環境改善後,大家對於適應體育就變成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他指出,在一般的生活場域中打造無障礙設施,讓無障礙生活化,就能使大眾了解身障者的需求,並習慣無障礙設施的存在。 對此,姜義村表示,中心提供計畫輔助金與輔具添購的協助,鼓勵各校加強檢視運動場館設施與無障礙設計的完善。 「要活就要動!」邱沅桔強調身障生與一般人無異,應該同享運動權益,他也認為適應體育不僅是為身障生打造的課程,更是一種對運動平權的追求。對應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與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宗旨——讓每位身障者透過運動建立自信、展現能力,促進運動平權與多元共融的社會,體育署將於2025年8月成立運動平權與適應體育相關業務的主責單位。 對此,姜義村認為國家運動發展必須基於運動平權與適應體育,才能為身障者與特殊需求者創造真正共融的運動環境。而針對體育署運動平權與適應體育發展三階段的願景,他也說:「當身障生都有很好的身體素養與運動習慣,再來思考競技(階段)。」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國際
第1795期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2024-10-04
【記者花苡軒報導】美國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下簡稱SFFA)起訴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USNA)的種族入學政策違反憲法,於9月26日上午在法庭展開辯論,庭審預計持續7週左右。美國海軍學院招生辦事處回應,在庭審結束前將不予回覆任何立場。 美國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主要目的是保障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如亞裔、非裔等在就業、入學能受到公平對待,允許大學在錄取學生時給予弱勢族裔特殊名額、評分優待等。SFFA於2014年提出,部分美國大學招生使用種族入學政策是不公平且違憲的,後續進行對大學的訴訟。2023年,SFFA起訴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等美國名校的入學招生政策違憲,成功讓學校廢除種族招生政策。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平權行動聯盟(Affirmative Action Coalition at UNC-CHAPEL HILL)主席克里斯蒂娜・黃(Christina Huang)表示,許多學校擔心遭受訴訟,因此取消了更多對特定族群的優待措施,如停止給予非裔學生獎學金及有色種族學生入學資源等等。「在我看來,取消種族入學政策的一年後,我們學校的非裔、美洲印地安族群學生比例下降許多。」他補充道。 就讀政治及社會系的亞裔美籍學生陳敬謙認為,平權行動對於美國的少數族裔入學是有益的。「我認為社經地位以及美國社會結構性的種族主義降低了在社會上普遍弱勢的亞裔及黑人學生的大學入學率。」他解釋,在美國歷史上,通常只有富有的白人能夠進入大學,因此平權行動多少改變了這樣的局面。陳敬謙補充,同樣被認定是弱勢族群,成長於加州矽谷,生活水平相對高的亞裔學生都有經濟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但當他到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時,觀察到黑人學生在總學生數中佔比較小。 預計前往美國留學,目前就讀會計系的黃同學(化名)表示,亞裔學生想進入美國大學就讀,入學條件已相較白人族群嚴苛。若是各大學取消種族入學政策,只會讓亞裔學生更難錄取美國大學。他期許未來美國大學能提出其他針對弱勢種族的多元入學審核措施,在追求種族平等之餘,也能顧及少數族群的權益。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生活
第1786期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焦點
2023-11-22
【記者陳婕柔屏東報導】「近年屏東女性勞力人數提升,且愈能看見跨性別、同性戀青年步入職場,希望能讓大眾更認識他們,減少性別歧視。」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以下簡稱勞青處)處長李雨蓁說明第一屆「2023屏東我們生活節」活動目的,19日以「講唱會」形式演出,透過故事與音樂的力量,期望提升職場性別平權意識。會場上的投影幕播著四組表演者在職場與社會上遇到的不公平對待,歌手藉講唱會描述個人生命經驗,帶出每首歌曲背後的意涵。李雨蓁表示,以往的講座、音樂會僅能吸引特定群體;而這次邀請青年樂團在「公園」裡開講演唱,較有機會改變年長者的想法,也更能拉近青銀距離。 民眾被曾宇辰的熱情和歌聲感染,隨著音樂一起在會場上搖擺,享受愉快的氛圍。 圖/勞青處提供「我不敢在公司上廁所,還差點被公司辭職,幸好遇見搖滾。」P!SCO樂團團長兼吉他手Rachel(化名)講述著自己變性後的職場遭遇,坦然地向觀眾訴說這些差別待遇。歌曲〈光圈〉末段唱出社會遇到的阻礙,「長大後我學習面對人群/這世界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表達職場性少數角色面對惡意時的無力感,同時希望他們能意識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在支持著自己。同樣是同志族群的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謝文欣感動地說:「雖然自己還沒出社會,但歌詞和我過往的遭遇很像,還好有人願意伸手拉住我。」 Rachel提及,以前表演只希望觀眾開心,但傾向用講唱會呈現是受到一名結束自我生命的憂鬱症粉絲影響。 圖/勞青處提供「以前投宴會打工履歷都沒問題,但到現場老闆卻叫我去洗碗,後來才知道是怕我的長相嚇到顧客。」歌手曾宇辰表示,因為是女人而曾被認為做不起苦力,加上自己患有先天性唇顎裂,交疊的身份讓他在職場受到更多歧視。曾宇辰靠著宏亮的嗓音吸引許多散步路過的民眾,紛紛佇足聆聽他在低潮期譜出的〈光〉。歌詞裡提到,「我從來不曾遺忘/不在溫室裡隱藏/堅強地聲張」,他希望用最引以為傲的歌聲,為正處黑暗的觀眾帶來一絲微光。「很佩服曾宇辰能用歌聲摘掉自己身上的標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邱宜娟也補充,自己是個沒自信的人,講唱會後希望能用自己的優勢面對恐懼。 曾宇辰希望藉由歌聲與故事,傳遞正能量給每位觀眾,告訴他們沒有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 圖/勞青處提供「我們透過講唱會的舞台螢幕,呈現出職場不同的性別標籤。」李雨蓁表示,希望民眾能反思自己是否無意識間對這些族群產生性別偏見。除了辦理軟性活動帶出職場性別議題外,勞青處為了有效提升職場性別平權,在今年成立第一屆「屏東縣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規定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數一定要達標,鼓勵多元性別青年族群參與,捍衛自己權利。 講唱會上,有許多年長者帶著孫子坐在大草坪上,靜靜地觀賞每組青年歌手的演出。 圖/勞青處提供
【社論】「少子化廣告事件」中的另一種爭議 失焦導致的社會性別對立
校園
第1782期
【社論】「少子化廣告事件」中的另一種爭議 失焦導致的社會性別對立
2023-10-19
今年9月,教育部推出「0-6歲國家一起養」少子化政策宣傳片,卻被爆出歧視動漫公仔族群、不尊重個人興趣,引發熱議。教育部雖迅速下架影片,但由於內容多處不恰當,加上網友翻出兩年前兩支前傳廣告,在網路上不斷掀起批評聲浪。多數批評圍繞歧視動漫族群展開,不過筆者更關注的,是廣告中性別角色設定不合理,背後存在家庭性別角色之刻板印象;而網友戲稱看完廣告讓人不想結婚,部分言論卻開始「檢討台灣女性」,將不婚原因歸咎於女性,也實在弔詭。因此本篇文章將聚焦性別議題,釐清爭議事件中過時、偏頗的性別觀念,並檢視社會中性別對立之現象。 教育部「0-6歲國家一起養」少子化政策廣告引發爭議。 圖/截自Youtube爭議廣告劇情中,一名男性不敢將公仔寄回家,因此拿錢託母親代收公仔,卻被質疑「都當爸爸了還在玩『尪仔』」,接著母親擅自將錢拿去添購嬰幼兒用品,妻子在一旁表示贊同。兩支前傳廣告中,則能看到妻子多次對喜歡玩具的丈夫擺臭臉,還無奈表示丈夫是家中第三個孩子,揭露丈夫不敢將公仔寄回家之原因。首先在人物設定上,女性被定調為「家庭動物」,不論是婆婆將爸爸的錢拿去買育兒用品,或是媽媽贊同婆婆行為、反對丈夫買公仔和遊戲機,都營造出女性最為家庭著想、天生是照顧者的氛圍,過度強化母職是女性天職。而男性則被設定成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在前傳廣告其中一幕,爸爸還說出「我養家很辛苦」,呈現傳統觀念裡,男主外女主內的老舊思維模式。綜觀三支系列廣告,男性被塑造為最大受害者,懷抱赤子之心卻在婚姻裡被迫犧牲興趣;女性則被醜化成隱形中的加害人,以「家庭為重」作為剝奪丈夫興趣的理由,試圖掌控家中一切。廣告描繪之家庭角色過時而不當,強化傳統性別分工框架,也深化偏頗的性別刻板印象。教育部身為我國最高教育機關,本應秉持平等、自由的精神,卻放任問題廣告上架,儘管沒有干涉劇情腳本,但未盡審查之責為事實,的確需要好好檢討。接著,筆者觀察網路論壇留言,不少人笑稱廣告裡的丈夫是台灣男性的真實寫照,並將其稱為「台男悲歌」。但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現實生活中的台灣男性真如留言所述,在家庭中地位卑微,處處被限制且喪失自由嗎?諸如「可悲台男就是乖乖工作機器養家」、「台女就是這樣誰要結婚生子」等言論,反映眾多男性對於自身家庭地位的不滿。然而,這些言論似乎帶著一絲「得意」,彷彿抓到女性把柄,藉由將男性塑造成受害者,製造兩性之間的對立。值得反思的是,原先應該批評的主體應為教育部廣告,為何轉而檢討現實中的女性?此廣告的歧視性和扭曲倫理觀,能被大眾快速而精準地揪出、譴責,但為何影片所刻畫的性別形象,卻能在評論區找到默認和贊同的觀點,甚至進一步拿出來審視現今社會的女性?無形中衍生的性別對立,無疑只會使大環境越趨不友善。最後,回歸廣告爭議本身,除了顯現台灣在文化層面得更加兼容並蓄,尊重、包容不同喜好,不將自身價值觀強加於他人,「性別教育」層面也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期待未來我們不再被錯誤性別框架套住,台灣能真正落實性別平權。
「我們都一樣」 自畫像運動伴愛滋感染者走出汙名
生活
第1775期
「我們都一樣」 自畫像運動伴愛滋感染者走出汙名
2022-12-13
【記者程心台北報導】七彩顏料落在愛滋感染者「冬奶奶」的肖像畫上,深邃的眼睛散發對生命的渴望。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受到美國愛滋棉被運動(NAMES Project AIDS Memorial Quilt)啟發(註一),在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舉辦「U世代:我們都一樣 自畫像運動」,自9日至12日開放民眾免費參觀。投稿作者共356位,以蠟筆、水彩等不同媒材創作,在玲瑯滿目的畫作中,觀眾無法辨別作者身份是否為愛滋感染者,展現「我們都一樣」的U世代(註二)精神,期盼喚起大眾對疾病平權的意識。註一:1987年美國政府認為愛滋為同志專屬疾病,且同志族群的性命並不重要,因而決議無視愛滋病毒蔓延。當時一群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將每位因愛滋病逝去的生命故事,縫在與棺木相同大小的棉被上,並於白宮前展出。此舉成功讓美國政府看見愛滋感染者的人權,更翻轉他們的人生。註二:U世代意即現今的愛滋感染者多達到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只要一天服用一顆藥物,就能達到測不到病毒量、不具傳染力,更一輩子不會發病的狀況。  自畫像大使曲家瑞攜手356位投稿創作者,在民主大道上展出長55公尺的聯合作品。 圖/為i篩檢|讓i發聲提供自畫像運動邀請藝術家曲家瑞擔任大使,為支持自畫像運動,他親自拜訪長期住在關愛之家的冬奶奶,並為他創作一幅畫作。冬奶奶在幾十年前被前夫傳染愛滋病毒,當時社會氛圍較為封閉,父母為此將他趕出家門。不過曲家瑞的畫作裡沒有生命的創傷與不如意,他認為冬奶奶是一位女戰士,有著想飛翔的靈魂,「畫裡面的他自由自在、陽光燦爛。」曲家瑞這麼形容。除了欣賞畫作,觀眾掃描一旁QR Code就能進一步瞭解作者的創作理念,新加坡南洋初級學院學生陳維正說:「這樣就不只有走馬看花,大大提升了觀展體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張琣揚在展場中尋找媽媽的投稿作品,他發覺身邊同學較少關注疾病平權議題,因此身體力行,到場支持自畫像運動。 9日記者會現場冬奶奶本人特地北上驚喜現身冬奶奶。 圖/LOVE MYSELF 為i篩檢提供 冬奶奶首度露面擔任「U世代大使」,與曲家瑞在自畫像前合照。 圖/LOVE MYSELF 為i篩檢提供活動鼓勵民眾支持疾病平權,現場也提供免費愛滋篩檢服務,盼台灣社會將其視為例行性健康檢查。隨著醫療發展,感染者壽命長短不再受愛滋病毒影響,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指出,台灣已有八成的感染者達到U=U,藉由藥物治療,他們得以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洪健清也強調醫療平權的重要性,他表示,如何讓愛滋感染者獲得平等的長照醫療服務,是台灣愛滋病學與各個非營利組織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冬奶奶、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與曲家瑞合影紀念。 圖/LOVE MYSELF 為i篩檢提供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校園
第1757期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2021-11-17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及放狗社(以下簡稱兩社)於2日至4日舉辦系列活動,向學生宣導生理期為女性帶來的不便,並和學生代表合作,在11月5日的校務會議提案「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該案最終成功闖關,使中山大學成為國內首間採用月經友善措施的大專院校。 國立中山大學目前為唯一提案通過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的大專院校。 圖/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官方網站兩社擬於廁所提供免費衛生棉的提案動機,是希望學生在面臨「月經稅」及「月經貧窮」兩大困境時,仍能保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運作。「月經稅」並非實際稅目,而是指政府未將生理用品視為民生必需品,導致生理用品的稅率與一般商品相同,使業者將成本反映至商品售價上,加重消費者負擔。若有女性因經濟弱勢而無法負擔足量生理用品,將可能導致許多身心問題,此現象則被稱「月經貧窮」。在校園中,若學生買不起衛生棉,不僅容易造成陰道感染、子宮內膜感染等婦科疾病,更可能使其羞於前往學校,連帶損害受教權。註一:在台灣,由於女性生理用品尚未被列入《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八條的免徵項目,因此仍會被課徵5%的營業稅。「既然學校願意在廁所擺放衛生紙服務學生,為何不放置衛生棉幫助女性?」就讀於中山資訊管理研究所的放狗社成員何品萱表示,兩社之所以投入月經議題倡議,是源於她與朋友的聊天內容。而後,由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所主辦的演講活動中,也邀請了月經平權推動組織「小紅帽Little Red Hood」主講者,更加深兩社想推動提案的決心,「既然性平會都張貼了這個資訊,就代表學校認同我們訴求的機會很高。」何品萱這麼說。該提案原先只規劃在廁所新增衛生棉,但兩社認為,若要落實性別友善,必須從學生心中的價值觀改變起。因此,兩社在中山理學院福利社外發放免費生理用品、舉辦有獎徵答、書寫月經故事,並在粉絲團發布議題懶人包,嘗試讓學生了解月經對女性造成的負擔。放狗社表示,除了月經議題外,也希望學生能意識到校內女廁數量、廁所設備等公共空間設計仍有進步空間。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將標語貼在免費發放的衛生棉上,讓同學能了解他們的訴求。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在兩社的倡議下,「在廁所擺放免費衛生棉」的提案於校務會議中順利通過。對此,與會學生代表、中山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生李郁家認為,此案的通過有助於落實性別平權,讓校園氛圍對女性更加友善。而參與連署的中山學務長楊靜利也指出,雖然她認為中山大學的月經貧窮現象並不嚴重,但月經議題在台灣鮮少被公開討論,提案至校務會議有助於將其「正常化」,獲得更多曝光機會。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鼓勵同學將自身與月事相關的故事寫在便條紙,貼在牆上與同學分享。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針對此提案,中山校方正在研擬具體施行方法,尚未發表正式回應。而楊靜利希望校內單位能互相串聯、合作,讓性別平權的觀念扎根中山。放狗社則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學校目前規劃擺放免費衛生棉的範圍只限女廁,希望未來能擴及無障礙及無性別廁所,營造真正的性別友善校園。 中山放狗社和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期待未來其他大專院校也能跟進國立中山大學的作法,打造性別友善校園。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
沙龍理女性主義歷史 王君琦藉影像談平權困境
生活
第1754期
沙龍理女性主義歷史 王君琦藉影像談平權困境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整齊且溫馨的小空間,旁邊擺放著熱紅茶,椅子自然地擺放著...,2021年第七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於15日舉辦「女性主義沙龍」,邀請到主講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以國際女性影像為出發,談論性別平權的「再現代化」(註)議題。註:表示女性權益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進步 女性主義沙龍開張,國際女性影像談性別平權的「再現代化」,現場氣氛舒適輕鬆。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王君琦將沙龍聚焦於美國電影和華語片,以女性形象類型切入為參與者梳理相關歷史脈絡。他以「蛇蠍美人」的女性形象為例,表示在過去影像中,是相對常見地,「在電影中,蛇蠍美人往往象徵「新時代女性」的形象。」他解釋,因其代表傳統價值的逾越,呈現勇敢追愛的性格,然而,相關影像作品結局大多悲慘,彰顯「道德懲罰」的概念。「這樣的女性形象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總結,這些電影在呈現新女性的形象之餘,仍在「否定」該種價值。「性自主是有一條線的」,王君琦補充,女性可以打扮得現代時尚,內心卻被要求「出淤泥而不染」,仍保有純潔心靈。人們往往讚賞女性形象的現代化,卻盼望著其在精神上保有傳統價值。這也反映在女性形象於影像的呈現和敘事,儘管隨著時代改變,女性形象在影像中有所突破,「但這樣的突破是有限的」,他表示,至今仍難脫傳統表現的框架。 主講人王君琦在會中暢談女性形象在影像中的變化,有結構地表示女性形象「再現代化」的議題。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厭女』從線上到線下,是許多女性的日常經驗感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認為,問題往往出在養成環境,例如在理工的專業領域,女性往往缺乏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性別比例」如此重要」他強調,在職場提倡性別比例,就是為了確保女性在這樣充滿阻礙的環境中仍能擁有與男性相同的機會。 今年於台北電影節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上映的《火車快飛》導演林邵慈表示,近年大家開始關注「女性導演」,他認為被關注是一件很好的現象,能促使更多女性投入影像產業或創作。此外,他也期許女性導演的出現,能打破過往「以男性主導」的既有思維。 現場觀眾專注聆聽沙龍內容,在過程中提出各自的反思。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女性主義發展至今,仍面臨許多挑戰。留美學生黃羿瑄無奈地表示,社會對於女性主義運動仍舊有許多不解,「​​同為女性,很多人沒有察覺自己正在被壓迫,反而認為這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他說道。方念萱教授也表示,若女性主義者關切的是性別平等,也絕對是造福生理男性,當這個社會的性別平權還未完善,女性主義運動就該繼續推動,直到實現平權的那天。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校園
第1741期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焦點
2020-12-24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數百位民眾揮舞彩虹旗,齊聲高喊「性別平等,在雲林!」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19日在雲林縣斗六人文公園登場,吸引約600人走上街頭。活動規模雖遠不及今年台北13萬人、高雄4萬人參加的同志遊行,但它僅由四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辦,並為雲林立下推廣性別議題的新里程碑。 彩虹遊行首度在雲林舉辦,吸引數百人走上街頭,揮舞相關標語和旗幟響應。 圖/徐宇昕攝「來到雲林以後,覺得好像都沒有相關的議題,所以想說來試一次。」遊行總召、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高仲寧指出,截至9月30日,全國有4725對同志情侶登記結婚,而雲林縣僅47對,只佔約1%,顯示同志文化在雲林較不盛行,權益也易受忽視,「我們就在這裡辦遊行,讓雲林人看到雲林也有這些團體(LGBTQ+)。」他表示。遊行主辦團隊由四位修習「政治哲學與實踐」通識課程的學生組成,籌備時間不到兩個月。高仲寧談到,儘管招募志工,人力仍相當不足,且為了申請路權,他曾多次往返警察局。遊行路線全長約五公里,雖曾遭質疑路線過長,然而為觸及更多雲林民眾,高仲寧仍堅持遊行路線需延伸至雲林市區。 雲林彩虹遊行有18個團體報名參與,遊行行列走上斗六市區,讓更多市民看見,增加影響力。 圖/徐宇昕攝課程教授簡端良分享,遊行原為課堂分組作業,他提議於校內舉行,但學生卻希望擴大規模,在市區舉行讓更多人參與,「他們覺得如果要做就把他做好、做大,讓大家都看到。」簡端良強調,遊行皆為學生主導籌備,他僅幫忙找尋資源並提供諮詢。 雲林彩虹遊行以斗六人文公園為起點和終點,民眾攜帶彩虹旗在公園集合等待出發。 圖/徐宇昕攝參與民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學生呂志航喜悅地說:「雲林是第一屆遊行,在地學生一定要來支持一下!」然而,此次遊行雖有18組團體報名、其中共有四組學生組織,卻沒有任何雲林的大專院校學生組織參與。甚至當遊行消息發佈,在大學生匿名社群網站狄卡(Dcard)的虎尾科大校板中更出現歧視言論。對此,呂志航表示,虎尾科大校風較保守,而同校電機工程系學生郭奕辰進一步補充,校內男女比例懸殊,在大多為異性戀男性的環境中,性別議題少被討論,同志也難在生活中找到同溫層,更遑論出櫃。郭奕辰認為,性別社團有助於推廣性別平權議題,但他也坦言,他並不希望學校成立同志相關社團,「因為我認為以我校的水準,同志社團很容易成為攻擊、霸凌的對象,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遊行從下午兩點於斗六人文公園出發,結束後民眾回到公園參加閉幕式。 圖/徐宇昕攝對於性別議題在雲林各大學推動的困境,參與民眾、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學生林右崇則認為遊行能成為轉捩點,「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人點燃火種,也不會有後續的推波助瀾。」他談到,遊行可提升學生團體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進而在學校舉辦活動、推廣性別平等,甚至成立相關社團。簡端良也肯定,由學生自發性推廣,更能在校園中獲得回響。雲林首屆彩虹遊行被視作一大突破,主辦團隊盼未來能接續舉辦。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當天也到場支持,他認為,雲林彩虹遊行打破城鄉差異的籓籬,象徵台灣的同志人權倡議不再滯留於大都會區域,「年輕學生勇於站出來主導舉辦,更能突顯性平教育向下紮根的成就,未來的世代本將會由年輕人帶領發展。」 台灣同志平權推動者祁家威也到場支持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全程攜帶彩虹旗。 圖/徐宇昕攝 
亞裔生遭毆受辱 學生創組織倡種族平權
國際
第1741期
亞裔生遭毆受辱 學生創組織倡種族平權
2020-12-24
 【記者駱芷萱綜合報導】一盞盞手電筒打開,暗黑的環境瞬間明亮,「在一個沉溺於種族主義的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容得下像我這樣的人。」學生圍成一圈,聽亞裔學生侃侃而談。11日,一名亞裔學生在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圖書館外遭該校一群學生以歧視言詞辱罵並毆打致傷。為捍衛自身的校內安全,愛丁堡大學亞裔學生們成立學生組織「揭露種族主義(Racism Unmasked Edinburgh)」,團聚相同身份背景的人一齊打擊校園種族歧視。受害者被帶歧視的字眼侮辱,並遭到學生用玻璃瓶、告示牌、拳腳毆打,導致臉部及頭部嚴重創傷。13日,印度籍學生德魯提.查克拉瓦爾迪(Dhruti Chakravardhi)受印度農民起義啟發,將自己綁在圖書館外柱子上,表達亞裔學生在校園內無容身之處,並藉此象徵自己在校園內佔有一席之地。他說:「我們黑、亞、少數族群(Black, Asian, Minority Ethnic, BAME)學生在校園內其實沒有屬於我們的空間,我對此感到很厭倦。」 印裔學生德魯提.查克拉瓦爾迪(Dhruti Chakravardhi)將自己綁在圖書館外的柱子上,為象徵自己在校園內佔據空間。 圖/德里提·查克拉瓦爾迪提供學生組織成立後,一週內就在社群媒體上獲得約1500人關注,組織也於15日舉辦「團結聚會」,召集民眾一同為遭受種族主義的學生發聲。發起「團結聚會」的華裔留學生陶嬋得知毆打事件後非常震驚,他看到新聞留言下許多白人為此感到歉疚,「但這不會改變任何事情,我當下覺得我必須主動做些什麼。」參與者除了學生,也有白人、非亞裔的民眾,組織創辦人之一胡菲婭驚嘆:「甚至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來!」支持者珍.克雷斯維爾(Jen Cresswell)雖為身障白人,仍帶領社區民眾參與「團結聚會」,以有限的能力協助組織改善種族歧視,「因為每個人都有感到安全的權利。」 愛丁堡大學亞裔學生認為在校園內自身安全受威脅,在圖書館外進行抗議,希望引起校方及學生關注。 圖/德里提·查克拉瓦爾迪提供隨著歐洲國家疫情持續發展,亞裔學生受到的歧視也變本加厲。陶嬋描述自己在英國政府實施口罩規定前,她因害怕被認出是亞洲人而盡量用圍巾遮住臉部。他表示,社會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在殖民時期就已根深蒂固,「疫情更是讓亞洲人成為受歧視的眾矢之的,而不同亞洲人遭受的歧視也有所不同。」像是在蘇格蘭土生土長的胡菲婭,認為自己除長相外,跟蘇格蘭朋友並無不同,卻因一副亞洲人的臉孔經歷無數嘲諷。他分享,小時候朋友會刻意將眼睛瞇起來嘲笑他的外貌。長大以後,「華人本來就很聰明」的刻板印象也使他的成就被歸為理所當然。胡菲婭雖與蘇格蘭人擁有相同文化背景,仍遭受種族歧視,他的身份也被亞裔留學生認為「太白」,使他感嘆道:「我在哪裡都不被完全接受!」由於校園種族歧視非首次發生,學生組織希望校方多安裝監視器、聘請更多警衛並與警方、地方議會合作,確保學生安危。查克拉瓦爾迪則認為,校方首先應承認校內種族問題的存在,並積極推廣反種族主義,同時對校內種族歧視展現「零容忍」的態度。組織成員、留學生瑞秋.伯曼(Rachel Berman)身為美裔白人,他對學校如何處理該歧視事件的方式極為不滿。他表示,校方不但沒有及時公佈暴力事件的消息,甚至移除抗議活動海報,「我覺得比校園暴力更恐怖的是校方與社會普遍對這件事的漠不關心。」 「團結聚會」呼籲學生將手機手電筒打開,由共同背景的學生凝聚力量,為爭取平權發聲。 圖/胡菲婭提供學生組織透露,他們將不時舉辦會議,商討未來規畫。陶嬋表示,比起在短時間內引起轟動,隔天就被大眾遺忘,他們更希望從小改變像是透過社群媒體積極宣傳做起。學生組織也期盼這次聚會提供亞洲人分享受歧視經歷的平台,並教育民眾亞裔在社會系統中的處境。「團結聚會」凝聚關心種族平權的民眾,聚會中他們打開手電筒,象徵為爭取平權的道路上指引方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