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專題
第1805期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焦點
2025-03-14
【專題記者林以晴、周元曦、王保伶、張博媛報導】2024年10月,國立政治大學大勇樓的性別友善廁所發生偷拍案件,引發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議題的廣泛討論。2025年2月,國立台灣大學也發生外籍生在性別友善廁所被偷拍的事件,再次使其安全性與私密性遭受質疑。性別友善廁所雖立意良善,但由於缺乏統一標準與完善規劃,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也容易加深大眾誤解,忽略當初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初衷。 傳統的公共廁所常依照男性、女性二元性別劃分,未顧及部分群體的如廁權益和需求。舉例來說,在傳統如廁環境中,跨性別者與非二元性別者(註)可能面臨心理壓力,甚至遭受異樣眼光。性別友善廁所的出現,打破以性別劃分的限制,讓大眾能舒適地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由於我的外貌不是典型女生的樣子,比較容易被誤會,進廁所前需要心理準備,會有一點壓力。」非二元性別者林婕宇說道。設計良好的性別友善廁所不僅使用起來舒適,進廁所時也不用擔心他人眼光,使用經驗相較傳統廁所好。 註:非二元性別是指不完全認同於男性或女性兩種性別範疇之外的多元性別身份。 另外,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常面臨要「進女廁或進男廁」的窘境,育有兩個小孩的劉媽媽(化名)表示,自己帶小男孩進女廁時雖從未遭受異樣眼光,但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依然帶來便利,「一方面性別友善廁所比較不需要排隊,二方面裡面的設計也比一般廁所寬敞。」劉媽媽說自己一次帶兩個小孩容易手忙腳亂,性別友善廁所允許他們全家人進入同一間廁所,大幅度提升如廁效率。 然而,現行性別友善廁所仍存在一些問題可能讓使用者卻步。林婕宇表示,部分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在樓層角落且燈光昏暗,讓人不敢踏入。使用者張大犬(化名)也觀察到,部分性別友善廁所存在廁間隔板留有空隙、動線規劃不佳等問題,有待改善。張大犬說道:「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立意是良善的,但在沒有嚴密配套設計的情況下,使用者的安全隱私可能承受的風險,會比分性別廁所來的高很多。」張大犬更補充,性別友善廁所相較傳統廁所在空間上理應更加活化,但現行每座便器都有隔間的設計卻使得動線變窄,導致如廁空間擁擠。 根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於2020年發表的「研編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安全空間檢核及調查計畫」統計結果,157所大專院校中,共有117所設置至少一種性別友善廁所,但如果扣除僅掛牌而沒有實際新建或改建的廁所,則只剩58所,不到四成。而據環境部截至2024年的統計,全國共有623座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地點也由校園占大多數,目前台大、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都設有性別友善廁所。 目前政府有意推廣性別友善廁所,但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志光認為,要廣建並不容易。公部門如學校,在使用面積上有較大的彈性,但私部門會有成本問題,且舊建築較難在既有基礎上新建性別友善廁所。吳志光建議道:「可以用不溯及既往的方式,也就是只對新建築要求,那麼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成本或空間考量進去。」 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共同發起的「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1所學校(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30間廁所中,高達86.7%只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同時加上性別友善廁所的掛牌,僅13.3%(4間)性別友善廁所符合「集中型」標準,即同一空間內設有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及小便斗。 除了學校以外,大多私部門考量到經費、空間等其他因素,也會選擇將無障礙廁所直接認定為性別友善廁所,意即僅在無障礙廁所外加掛性別友善標示,而非設置獨立空間,「私部門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會涉及到坪效,就是這個空間利用的有效性,他們(私部門)當然是持保留態度。」吳志光解釋道。 然而,此舉也可能影響大眾使用意願,「我如果去一個地方,那邊有男廁、女廁,以及旁邊一間像是無障礙廁所改建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就會選女廁。」林婕宇說道,使用在傳統廁所旁額外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反而有被貼標籤的感受。性別認同偏向男性的生理女性貢丸(化名)也說:「刻意走進性別友善廁所好像我的性別認同需要被特別『友善』。」 現行性別友善廁所設計不一,源於其相關規範不具強制性,這也導致部分廁所在設置時未充分考量隱私及安全,造成疑慮。吳志光說明,一般男女廁、無障礙廁所、育嬰、親子廁所的設置內容都有被建築法規規範,例如便器的比例,若沒有依規範設立就會被處罰。然而,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前仍屬鼓勵性質,相關建設流程不如無障礙廁所細緻,僅有「所有便器需具備獨立空間」的基本共識,並未強制規範便器種類、數量或隔板空隙寬度等細節。 然而隔板空隙關乎隱私安全,不容忽視。吳志光補充道:「為了避免隱私上的困擾或偷窺、偷拍,就需要強調隔間的密閉。」使用過政大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小胖(化名)指出,在該廁所發生過偷拍事件以後,不敢再去那間性別友善廁所。小胖認為,校園中的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出隱私保護的措施或空間設計尚有不足。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是否應規定建設標準,吳志光認為還有討論空間,「可以在建築或是其他相關法規裡面明定,如果要設置的話,要有怎樣的設計,才符合性別友善的本質。」畢恆達則建議,不應強制設立標準化的規範,因各地區的性別文化、使用者屬性、基地不同,應該因地制宜,保持彈性。他強調:「沒有任何設計可以在所有面向都達到最佳值,設計者一定要有所權衡。」政大性平委同樣表示,由於每棟大樓的原先設計不同,難以完全參照〈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的設計規範。然而近期發生的偷拍事件,引發校園內外對性別友善空間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以下簡稱政大性平委)將會重新修訂性別通用廁所的設置規範,試圖在兼顧安全性與包容性的前提下,改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環境。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關於性別友善廁所設計的討論也不斷更新。政大性平委提及,現在高中以下的性別平等教育讓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接受度提高,接下來的重點則是增強廁所的安全性,以及破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的負面印象。政大性平委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作為新概念,恐懼容易被過度解讀,以偷拍事件來說,不只是性別友善廁所,傳統廁所也存在疑慮,甚至更難防範偷拍。 至於如何普及性平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代表楊昀臻則表示,希望把性平觀念融入教學,並將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加入學校的評鑑。然而在大學校內,實際作法與準則仍回歸大學自治。相較之下,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做強制性教學評鑑的可能性較高,「但在執行過程會有一個需要溝通的群體,就是家長,強制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相關政策恐引起家長的反彈。」楊昀臻說道。他也補充,在性平教育、建設指引未明確落實的情況下強硬推動,反而會更加深社會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負面看法。 此外,公開透明的多方會談有助於消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誤解。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高芷涵舉​​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國民小學(以下簡稱馬公國小)為例,校方在重整學校廁所時,回歸「以家為初心,不再以生理性別作為區隔」的理念,讓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從外觀到內部的設計,將性別友善廁所化身作品。高芷涵表示,馬公國小在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過程中,並非採取蓋好後才告知的被動方式,而是在前期透過正面教育與宣導,讓大家充分思考廁所需要什麼。高芷涵提到,將通用設計如無障礙設施、置物空間、點字標示牌等,運用在性別友善廁所中,或是更改傳統顏色、人物標誌,以便器符號取代,從符號消除刻板印象,傳遞廁所的原始初衷,也是可以讓其更友善的關鍵。 儘管性別友善廁所提供一個符合多元需求的如廁空間,但仍有許多現實因素需要克服,部分民眾也可能對性別友善廁所還不熟悉或已存在負面看法。然而若一味強制規範,反而可能會失去彈性,造成反效果。性別友善廁所的推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盼未來透過教育、公開對話與完善設計指引,真正落實兼顧多元與安全的如廁空間。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校園
第1795期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2024-10-04
【記者王振驊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校內性別友善廁所於9月23日發生偷拍,A同學(化名)在Dcard發文指出,有人在其如廁時利用隔間下方的空隙伸出手機偷拍,向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進行申訴後,承辦人應答態度有失專業,令他感到相當無奈。校方目前已開始進行性平會人員調動程序,確定調職原承辦人。 A同學強調,性平會承辦人在處理案件時,除了態度消極外,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對話內容錄音,更發表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令他感到不適。此外,他向性平會申請調閱監視器時,得到「監視器畫面僅能在性平會辦公室內觀看,不得自行帶回留存」的回覆,讓他相當不解。該承辦人邱輔導員(化名)對此回應,監視器影像屬於證物,涉及肖像權等疑慮,因此無法提供畫面,他說:「因為溝通上的落差,造成學生誤會,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抱歉。」 對於性平會引發的爭議,性平委員楊芊卉表示,校方得知此事後,確定將該名承辦人調職外,也已面試相關人員,將盡快完成人員調動。同時,性平委員也與學生會共同發布問卷,調查是否有更多承辦人處理不當的案例,統整後將與校方討論後續處理方式。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提到,近期會於校園張貼偷拍處理宣導貼紙,並進行校園內廁所的安全盤點,同時收集學生意見,為總務提供修繕建議並持續追蹤狀況。楊芊卉補充,未來性平會將與學生會權益部合作,舉辦反偷拍工作坊、設置廁所體驗改善留言板等活動,讓校內學生及教職員更加關注性別平等議題。 針對性平會組織結構,楊芊卉說明,按照章程,性平會應設置兩名承辦人員,但校方尚未找到合適人選,以致目前性平會僅有一位承辦人,業務量過大的情況下,難以有效發揮性平會功能。性平委員蔡炎龍則補充,增加性平會承辦員額確實有助於提升運作效率,但另一問題在於此份工作除了面對龐大的業務,還需定期培訓,且承辦人須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導致應徵者不多,難以找到合適人員。目前性平會仍面對人才招募困難的窘境,蔡炎龍也呼籲,校內性別平等議題需要更多學生與教職員的關注,才能真正落實性平會設立的理念。
【社論】性別友善廁所剝奪私領域?公廁去性化的陣痛期
校園
第1781期
【社論】性別友善廁所剝奪私領域?公廁去性化的陣痛期
2023-09-28
常見的男女廁圖例展現性別二元化與社會性別等潛藏價值。 圖/Pexels9月7日《性別通用廁所設置辦法》正式在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上通過,不料Dcard隨後浮現一篇以「女廁會逐漸消失」為題的文章,夾雜女性安全將被性別通用廁所(名稱尚有諸多爭議,以下簡稱大廁所)犧牲的論述,對政大女學生發出疾呼。該篇貼文的留言大致能歸類成兩種立場,其一是「保留男女廁,另外設立大廁所」,以及「現有男女廁全拆掉,更新為大廁所」。事實上,自90年代中期的新女廁運動始,至2000年葉永鋕憾事,上述兩造觀點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但筆者認為大廁所的設立意義與配套措施都有更多深具交織性的議題待釐清,若僅以一篇簡文呼告校內師生,恐怕將截斷大廁所的脈絡,故盼以此篇重新爬梳「兩種立場」。政大目前計畫逐步拆除男女廁,更新為大廁所;台大發布的資料也表示原則上不再另外配置男廁及女廁,藉以推廣大廁所。首先應釐清「我會不會看到別人上廁所」這項頻頻露出的誤解,根據民間單位今年5月的調查報告,大廁所的設立指標明確寫上,要分散各式便器,避免依然有男女廁的歸類傾向;甚至各種便器都必須有完整隔間,像是台大總圖目前皆汰換成大廁所,隔間面板延伸至天花板。而接受調查的7所大學多有達到標準,只是大廁所的數量非常不足。「我寧願多走一樓,也不要去上大廁所。」來自粉頭(Dcard上女性的預設頭像顏色)的類似言論無法勝數。學術界有很多關於父權宰制的社會中,女性在公共空間受凝視、威脅的研究,而廁所可能是相對的私領域。當女性跟從粉紅裙裝圖像的指示走入廁所,便期望那是一個可以讓身心理都解放的場域,好好地補個妝、換上乾爽的衛生棉,出來又是一個俐落的自己。這樣的「我族」意識使得女性連看到被媽媽帶進來的小男孩、誤闖的男人,甚至是跨性別女性,都會自發提升警覺,當我們在大廁所的框架下討論「跨女也是女」,當然不能忽視女性長存是男性潛藏的慾望客體、常成為性騷擾受害者這類不同群體的生命經驗差異。廁所作為安心的私領域,卻同時也是性暴力案件層出的密室。然而,台灣性平運動者吳馨恩提過,性暴力是權力關係不對等所造成,而非性欲、有陰莖使然。況且女廁裡的女性也可能是加害者,同樣有男生與跨性別者如廁時遭騷擾、侵犯的案例。在立場一「保留男女廁,另外設立大廁所」中,雖然還是在性別二元的思考下打轉,且有隔離意味,但仍可期待這些有女性認同的族群創造「姊妹情誼」(註一),擺脫交織性的弱弱相殘。註一:姊妹情誼(sisterhood)是女性主義的重要理論,指女性之間必須互相支持,共同對抗性別歧視與性/性別暴力。同樣在立場二中,大廁所設立指標常包含「提升隱私與安全性」,筆者推測也是為安撫群眾對大廁所的不安感。也就是說,廁所給人的安全感與脅迫感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卻很結構性、很龐雜,無法以數據暴力斷言「設立大廁所造成更多#MeToo事件」。並且也能從過去「保護某群人」的案例中思考,如婦幼車廂、婦幼停車位等,為保護不同群體的差異性權利而設的公共空間,很可能最後讓「某群人就是需要被保護」的論述弱化了該群體的主動性,還有他們被仔細討論的機會。廁所去性/別化其實也可以很簡單,偶爾去只有零星廁所的咖啡廳,沒多想就敲門、開門、脫褲子、穿褲子。這像是一場大型社會實驗,在以尊重彼此為核心的性別友善理想中,必須透過逐步拆掉傳統男女廁、建立大廁所,才能鬆動各個群體根據生命經驗既有的基模。只要廁所間數不減,拆一間、建一間的過程,慢慢地讓大家都還能安放自己的不適感,這樣的逐步便能視為是公廁去性/別化的陣痛期。<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川普修法引撻伐 跨性別者上街控性平倒退
國際
第1686期
川普修法引撻伐 跨性別者上街控性平倒退
2018-11-01
【記者張庭瑀綜合報導】「We Will Not Be Erased!(我們不會被抹去!)」呼聲四起,民眾舉起標語走上街頭。美國社會主義解放黨(Party for Socialism and Liberation, PSL)10月27日中午在西雅圖中央大學(Seattle Central College)舉行「跨性別者(Transgender)不會被抹去!(We Will Not Be Erased! Stop the War on Trans People!)」示威遊行,抗議總統唐納德・約翰・川普(Donald John Trump)對跨性別者不公的政策。 許多支持跨性別者的相關人士於10月27日聚集在西雅圖中央大學,抗議總統川普對於跨性別者不公的政策。 圖/西雅圖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Alternative Seattle)提供跨性別者是指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性徵相異的人,他們在家庭、學校、司法系統中面臨很大的挑戰。參與遊行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學生凱(Kai)身為跨性別者,談及成長過程,語帶憂傷,「我身邊一直沒什麼好友,總是被男生嘲笑,又難以融入女生。」在美國許多跨性別學生被禁止進入符合其性別認同的廁所,凱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他表示必須打扮成不符合自身性別認同的模樣,才能好好地上廁所。2017年川普上任後,主張界定性別的唯一方法是「生理性別」,也就是依據人們出生時的性徵決定,而非後天選擇。規範性別定義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一旦依此概念修訂,必定會對跨性別者造成嚴重打擊。對此,參與遊行的華盛頓州立大學(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學生艾雪莉・海切爾(Ashleigh Hatcher)提到,「強行設定性別對跨性別者不公平,他們應享有平等權利、安全的生活環境。」同樣參與遊行的西華盛頓大學(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學生阿米莉亞・迪拉巴爾(Amelia Delarber)則說:「川普簡直就是瘋子!在上台時保證會保護跨性別者的權利,如今卻又反悔,讓人無所適從。」過去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在任內鬆綁聯邦法律的性別概念,承認性別是後天選擇而非先天決定,引起美國各界對性別友善廁所(註1)、宿舍等議題的熱烈討論。川普於2017年取消歐巴馬時期的《跨性別廁所令》(註2),禁止跨性別者按照自我性別認知選擇洗手間,跨性別者的權益似乎又回到原點。目前美國跨性別者的數量難以估計,仍有許多隱藏人口未被納入統計。依照威廉姆斯研究機構(The Williams Institute)2017年整理的數據顯示,美國成年的跨性別者人口約佔0.58%,共140萬人次,雖然為數不少,但他們仍面臨嚴重的歧視,是社會上的弱勢。凱提到跨性別者的身份讓他承受不少言語霸凌及家庭壓力,不過他說:「雖然生活上仍遭受歧視,但我仍會勇敢做自己。堅持我們該堅持的,抗爭到底就不會有遺憾。」(註1)性別友善廁所(Unisex toilet):又稱無性別廁所、男女通用廁所,是沒有性別之分,供任何需要使用者使用的公共廁所。(註2)跨性別廁所令:歐巴馬政府於2016年5月13日頒布的一份公立學校廁所使用指引,要求所有公立學校允許跨性別學生,根據心理性別而非生理性別來選擇廁所和更衣間。
性平社團提訴求 望校方杜絕歧視
校園
第1635期
性平社團提訴求 望校方杜絕歧視
2016-11-03
【記者黃慧文、葉冠吟、吳旻蓁、陳詩妤綜合報導】大學中的性別友善社團,不僅響應今年的同志大遊行,平時在校園中也不遺餘力地關注性別議題,並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夠讓校方看到他們的訴求。功能廁所破性別二分法 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只是落實性別平等意識的開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大性壇 Gamily」社長陳冠廷表示,師大性別友善廁所僅是在一般廁所上掛上無性別廁所的招牌,標牌上仍是以男女圖示作為標誌。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設立的實質意義,國立清華大學聯合國立交通大學BLG部落革社長蘇( 化名)說:「廁所應該以功能性進行隔間區分,而不是以性別做為區分。」性別偏見遠離課堂 教育對於建立性別意識有很大的作用。國立成功大學TO.拉酷社以近期成大教授於課程中公開教導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引發爭議為例,希望學校對通識課程有更嚴格的性別議題審查機制。國立台灣大學女性研究社社長邱敬針對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出題涉及性別歧視一事認為,台大以學術自由為傲,但自由中不應該包含歧視性言論在內,校方不能讓學術凌駕於性別議題之上。 而為了讓學生們對於性平議題更加感興趣,學校只舉辦講座類的活動推廣的力度對許多學生來說顯得非常不足。對此逢甲大學性別友善社社長郭貞伶認為,結合同學容易入手的遊戲產品,比如桌遊,能夠加強學生的興趣,以及推廣性別平等概念的效益。盼性平會協同社團弭歧視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能實質運作,才有助改善校園內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現狀。國立政治大學性別平等工作坊社員哲哲(化名)提及,性平會理論上應處理性騷擾、性侵害跟性霸凌相關的問題,但對於課堂上的性別歧視或是刻板印象卻難以發揮實質的影響力。 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Gender Friendly顧問王均表示, 除提供校內性別友善社團經費外,性平會應密切和社團接觸,並協助辦理校內性別議題相關活動。若校內無正式性別友善社團,也希望由性平會輔導設立。學生主動過濾歧視活動 然而,學生活動間的性別歧視行為也應受到重視。靜宜大學異同夢想社社長邱文君表示在校內化妝晚會中,有學生在表演中故意扮醜、絲襪套頭,並在背上寫「GAY」。事後在校內Dcard討論版中,反而受到稱讚、認為是有趣表演。她驚覺:「學校不存在假友善,而是學生連『假裝』都懶,連自己的『歧視行為』都沒有察覺。」 邱文君認為性別敏感度須經長時間培養,她呼籲系學會將「過濾系上活動之性別歧視內容」視為職責,期望能從系學會開始著手,藉此提升學生對於性別議題敏感度。另外,國立宜蘭大學「原色思潮」社長林杏儒也希望學生會學權部下能增設性別部部門,與校內性別友善社團在各項推廣活動或權益促進上整合運作。 據全台157所大專院校資料統計,中部大學設有性別友善社團比例最高。  資料蒐集/陳詩妤、葉冠吟、黃慧文、吳旻蓁 製圖/吳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