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專題
第1805期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焦點
2025-03-14
【專題記者林以晴、周元曦、王保伶、張博媛報導】2024年10月,國立政治大學大勇樓的性別友善廁所發生偷拍案件,引發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議題的廣泛討論。2025年2月,國立台灣大學也發生外籍生在性別友善廁所被偷拍的事件,再次使其安全性與私密性遭受質疑。性別友善廁所雖立意良善,但由於缺乏統一標準與完善規劃,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也容易加深大眾誤解,忽略當初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初衷。 傳統的公共廁所常依照男性、女性二元性別劃分,未顧及部分群體的如廁權益和需求。舉例來說,在傳統如廁環境中,跨性別者與非二元性別者(註)可能面臨心理壓力,甚至遭受異樣眼光。性別友善廁所的出現,打破以性別劃分的限制,讓大眾能舒適地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由於我的外貌不是典型女生的樣子,比較容易被誤會,進廁所前需要心理準備,會有一點壓力。」非二元性別者林婕宇說道。設計良好的性別友善廁所不僅使用起來舒適,進廁所時也不用擔心他人眼光,使用經驗相較傳統廁所好。 註:非二元性別是指不完全認同於男性或女性兩種性別範疇之外的多元性別身份。 另外,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常面臨要「進女廁或進男廁」的窘境,育有兩個小孩的劉媽媽(化名)表示,自己帶小男孩進女廁時雖從未遭受異樣眼光,但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依然帶來便利,「一方面性別友善廁所比較不需要排隊,二方面裡面的設計也比一般廁所寬敞。」劉媽媽說自己一次帶兩個小孩容易手忙腳亂,性別友善廁所允許他們全家人進入同一間廁所,大幅度提升如廁效率。 然而,現行性別友善廁所仍存在一些問題可能讓使用者卻步。林婕宇表示,部分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在樓層角落且燈光昏暗,讓人不敢踏入。使用者張大犬(化名)也觀察到,部分性別友善廁所存在廁間隔板留有空隙、動線規劃不佳等問題,有待改善。張大犬說道:「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立意是良善的,但在沒有嚴密配套設計的情況下,使用者的安全隱私可能承受的風險,會比分性別廁所來的高很多。」張大犬更補充,性別友善廁所相較傳統廁所在空間上理應更加活化,但現行每座便器都有隔間的設計卻使得動線變窄,導致如廁空間擁擠。 根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於2020年發表的「研編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安全空間檢核及調查計畫」統計結果,157所大專院校中,共有117所設置至少一種性別友善廁所,但如果扣除僅掛牌而沒有實際新建或改建的廁所,則只剩58所,不到四成。而據環境部截至2024年的統計,全國共有623座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地點也由校園占大多數,目前台大、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都設有性別友善廁所。 目前政府有意推廣性別友善廁所,但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志光認為,要廣建並不容易。公部門如學校,在使用面積上有較大的彈性,但私部門會有成本問題,且舊建築較難在既有基礎上新建性別友善廁所。吳志光建議道:「可以用不溯及既往的方式,也就是只對新建築要求,那麼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成本或空間考量進去。」 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共同發起的「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1所學校(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30間廁所中,高達86.7%只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同時加上性別友善廁所的掛牌,僅13.3%(4間)性別友善廁所符合「集中型」標準,即同一空間內設有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及小便斗。 除了學校以外,大多私部門考量到經費、空間等其他因素,也會選擇將無障礙廁所直接認定為性別友善廁所,意即僅在無障礙廁所外加掛性別友善標示,而非設置獨立空間,「私部門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會涉及到坪效,就是這個空間利用的有效性,他們(私部門)當然是持保留態度。」吳志光解釋道。 然而,此舉也可能影響大眾使用意願,「我如果去一個地方,那邊有男廁、女廁,以及旁邊一間像是無障礙廁所改建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就會選女廁。」林婕宇說道,使用在傳統廁所旁額外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反而有被貼標籤的感受。性別認同偏向男性的生理女性貢丸(化名)也說:「刻意走進性別友善廁所好像我的性別認同需要被特別『友善』。」 現行性別友善廁所設計不一,源於其相關規範不具強制性,這也導致部分廁所在設置時未充分考量隱私及安全,造成疑慮。吳志光說明,一般男女廁、無障礙廁所、育嬰、親子廁所的設置內容都有被建築法規規範,例如便器的比例,若沒有依規範設立就會被處罰。然而,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前仍屬鼓勵性質,相關建設流程不如無障礙廁所細緻,僅有「所有便器需具備獨立空間」的基本共識,並未強制規範便器種類、數量或隔板空隙寬度等細節。 然而隔板空隙關乎隱私安全,不容忽視。吳志光補充道:「為了避免隱私上的困擾或偷窺、偷拍,就需要強調隔間的密閉。」使用過政大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小胖(化名)指出,在該廁所發生過偷拍事件以後,不敢再去那間性別友善廁所。小胖認為,校園中的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出隱私保護的措施或空間設計尚有不足。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是否應規定建設標準,吳志光認為還有討論空間,「可以在建築或是其他相關法規裡面明定,如果要設置的話,要有怎樣的設計,才符合性別友善的本質。」畢恆達則建議,不應強制設立標準化的規範,因各地區的性別文化、使用者屬性、基地不同,應該因地制宜,保持彈性。他強調:「沒有任何設計可以在所有面向都達到最佳值,設計者一定要有所權衡。」政大性平委同樣表示,由於每棟大樓的原先設計不同,難以完全參照〈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的設計規範。然而近期發生的偷拍事件,引發校園內外對性別友善空間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以下簡稱政大性平委)將會重新修訂性別通用廁所的設置規範,試圖在兼顧安全性與包容性的前提下,改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環境。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關於性別友善廁所設計的討論也不斷更新。政大性平委提及,現在高中以下的性別平等教育讓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接受度提高,接下來的重點則是增強廁所的安全性,以及破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的負面印象。政大性平委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作為新概念,恐懼容易被過度解讀,以偷拍事件來說,不只是性別友善廁所,傳統廁所也存在疑慮,甚至更難防範偷拍。 至於如何普及性平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代表楊昀臻則表示,希望把性平觀念融入教學,並將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加入學校的評鑑。然而在大學校內,實際作法與準則仍回歸大學自治。相較之下,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做強制性教學評鑑的可能性較高,「但在執行過程會有一個需要溝通的群體,就是家長,強制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相關政策恐引起家長的反彈。」楊昀臻說道。他也補充,在性平教育、建設指引未明確落實的情況下強硬推動,反而會更加深社會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負面看法。 此外,公開透明的多方會談有助於消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誤解。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高芷涵舉​​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國民小學(以下簡稱馬公國小)為例,校方在重整學校廁所時,回歸「以家為初心,不再以生理性別作為區隔」的理念,讓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從外觀到內部的設計,將性別友善廁所化身作品。高芷涵表示,馬公國小在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過程中,並非採取蓋好後才告知的被動方式,而是在前期透過正面教育與宣導,讓大家充分思考廁所需要什麼。高芷涵提到,將通用設計如無障礙設施、置物空間、點字標示牌等,運用在性別友善廁所中,或是更改傳統顏色、人物標誌,以便器符號取代,從符號消除刻板印象,傳遞廁所的原始初衷,也是可以讓其更友善的關鍵。 儘管性別友善廁所提供一個符合多元需求的如廁空間,但仍有許多現實因素需要克服,部分民眾也可能對性別友善廁所還不熟悉或已存在負面看法。然而若一味強制規範,反而可能會失去彈性,造成反效果。性別友善廁所的推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盼未來透過教育、公開對話與完善設計指引,真正落實兼顧多元與安全的如廁空間。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生活
第1803期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2024-12-13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首屆台灣地酒市集「原鄉山海派對 Chill嗨嗨」於7日至8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行。其中8日舉辦的「2024地酒盃全國永續綠餐創意飲調與餐服競賽」(以下稱地酒盃創意飲調賽),將在地農產品融入調酒中,展現永續食材理念與創意的結合。 地酒盃創意飲調賽以「綠色餐飲、生態永續」為創意飲調主題,吸引百名參賽者參與。比賽限制參賽者以地瓜酒作為調酒基酒,並鼓勵以國產有機蔬果作為調酒元素,藉此推動「友善環境」與「本土生產」的永續概念。「我們希望永續不是硬邦邦 ,而是可以帶到日常裡,而比賽運用了蠻多天然的農作物,這是一個蠻好的事情。 」主辦方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何鈺櫻說道。他表示,部分民眾對在地酒的認識有限,認為國外進口酒才適用於調酒,但其實台灣產出的酒同樣也能調出好喝的風味。 「 調酒通常都是用煙燻醃漬了的食物和不太健康的糖漿, 我們沒有想到新鮮的也可以做這麼好喝!」參賽者龍華科技大學生蔡佳妤驚呼道。他分享,在為比賽尋找適用食材時,嘗試了許多如甘蔗糖漿、台灣柳丁和通天草等應季蔬果,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在地作物用於調酒的可能性,顛覆了他對傳統調酒原料的既有印象。另一名參賽者,就讀宏國德霖科技大學的蕭瑜萱則提到,自己在賽中把台中產出的米自製成米漿,呈現出「地瓜稀飯」主題的調酒。他表示,使用當地種植的米調酒不僅發揮了永續理念,更希望結合日常飲食展現地方文化。「我覺得永續就是要用台灣的農業種植品去做。」他分享道。 談及未來如何深入推動永續發展,主辦方將持續鼓勵民眾了解台灣自產農產品,讓永續融入日常生活。何鈺櫻說:「其實台灣以農利物為主,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回歸到最純樸的生活方式,讓地方故事和地方特色結合起來。」他強調,這樣的努力不僅能保護當地農業資源,也能讓更多人了解並珍惜台灣本土特色,進一步提升永續發展的價值。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生活
第1802期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2024-12-06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手裡舉著麥克風,學生講師神采奕奕的講解麵包製作流程;圓潤筋道的麵團,在手中隨著揉捏逐漸變得光滑細緻。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舉辦2024第二屆東海牛奶節,本次特別新增由學生籌辦的系列工作坊,結合東海在畜牧及食品科學領域的專業,讓學生化身為講師,帶領民眾體驗手作麵包、畜產知識導覽和闖關活動,以及體驗各式馬術技巧的牛馬教育課程。 擔任本次麵包工作坊學生講師之一的陳姿吟來自東海食品科學系。他回憶,剛開始因為擔心教學現場的未知狀況,因此猶豫是否要接下講師的責任。「我覺得我不足的地方還蠻多的,站在這個位置很需要理論跟實作的技術。」他說道。但他思索後發現自己享受帶領他人的感覺,也期盼藉工作坊與更多人交流,所以接下講師的工作,期望透過擔任講師的經驗,訓練自身領導和烘焙能力。本次活動不單有麵包工作坊,還由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學生負責舉辦牧場導覽與畜產小知識的闖關活動。來自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的學生林妍希表示,若講課時缺乏自信,容易讓參與者對內容的正確性產生質疑,「我覺得要放得開、有自信,把內容講出來讓人家能相信。」他說。 除了舉行導覽和闖關活動,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會學會也在牛奶節市集設攤,販售奶酪、優格和蛋塔等產品。林姸希指出,不少人誤以為畜產只需親近動物,然而畜產是從飼養、管理到產製一貫的產業,因此希望藉由擺攤販售產品運用所學,把畜產專業的特色介紹給來訪的民眾。「讓大家看得到畜產,讓畜產不僅限於上課學到的東西,也能運用在實際層面上、真的做出來給大家看。」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蘇源興說。麵包工作坊的學生講師高宥鎧補充,備課過程需要整合食品科學系的大一到大三所學,並將之消化、吸收,再分享給參與課程的每位學員。不僅希望讓參加者帶走親手製作的麵包,更能認識與食品科學相關的有趣知識。 學生學習擔任講師的過程,能獲得許多不同於平常上課的體驗。高宥鎧認為,擔任學生講師與學生身分最大的不同,就是更能理解老師的辛苦。「坐在台下的時候看著老師講,會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沒什麼。」他說。高宥鎧分享,真正擔任講師後才明白,作為老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在牛馬教育課程擔任教練的陳怡慈也說道:「一本書的文字量可能就兩萬到三萬,但兩萬到三萬字真的能完全了解到現實當中你遇到的情況嗎?」他指出,工作坊的經驗能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臨機應變能力,更能進一步用感官認識這些動物,讓平面的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大學人】青年領頭推廣台語 「同齊行」助學員考台語認證
校園
第1802期
【大學人】青年領頭推廣台語 「同齊行」助學員考台語認證
焦點
2024-12-06
【記者吳妤潔報導】「語言是文化ê底蒂,文化是國家ê根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不分系學生林家慶說道。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學生蔡宇盛、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黃茬翰和林家慶三位對台語抱有熱忱的學生,因緣際會下,於今年五月成立「同齊行」台語教學團隊,期望透過自身考過教育部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中高級考試的經驗和能力,協助現職教師或民眾考取證照,並傳承台語文化。 在成立初期,蔡宇盛觀察到台語斷層多發生在青年族群,因此最初希望以青年教育為主軸,但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卻遇到困難,最終為了統一教案,才以檢定作為基準點。他們用免費教學和線上授課為誘因,在Facebook社群「對囡仔講台語」上宣傳,蔡宇盛說:「我想要看到的是我們免費提供資源,感覺到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成長,也會很想要跟我們交流。」他也坦言,考量到自身能力和經驗,身為學生,用免費的方式授課比較不會有壓力。談到招生狀況,林家慶指出,一開始報名的成員約有170人左右,但三個人能力有限,最後僅開放50人加入,其中三到四成皆是在職教師,其餘則是高中生、大學生和一般民眾。 在授課模式上,黃茬翰說明,由於學員的書寫能力普遍較差,因此課程會專注在寫作,搭配當週應著重之聽、說、讀其中一項核心能力,以坊間的題本和自備教材講解。蔡宇盛表示,透過課程,團隊三人也能在與學員交流的過程中教學相長。談及如何設定預期成效,蔡宇盛說明,在第一個季度中,希望至少有三個學生能考取中高級證照,他解釋,因為台語中高級檢定難度高,通過率低。林家慶則補充:「你只會講沒有用,還要懂得如何辨識跟運用,我覺得困難點在於要適應一個新的文字系統。」 針對國內的台語教育,蔡宇盛分享,自己作為中學必修台語課程(註一)的第一屆學生,發現政策仍有許多衝突與不足之處。除了師資缺口外,也未明確規定評量成績的標準,「很多老師會選擇用紙筆測驗的方式來定奪學生的成績,那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降低。」黃茬翰也指出,當前的台語課綱較制式化,應透過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將台語教育融入日常,讓學生了解台語和生活息息相關。林家慶則直言,不同地區和每個家庭都有各自說台語的方式及詞彙,但學校制定標準化的流程教授台語,定義何謂「標準台語」剝奪了語言本身的多樣性,他惋惜地說:「為了方便跟比較好的效果,會損失掉很多這些很迷人、很美麗的特色。」 註一:《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自111學年度開始,中小學必修本土語言,包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 然而對於台語教育的現狀,團隊成員也並不完全抱持悲觀的想法。「有一句叫『學台語,當時行』(註二),這是我覺得現在傳播媒體可以看到的正向的種子。」黃茬翰舉例,現在漸漸出現以全台語呈現的脫口秀、實境節目或電視劇,讓觀眾發覺台語的親近,進一步學習更專業的知識。林家慶則建議,台語教育不應侷限於小學,而能延續到大學,他認為學習語言背後所透露的智慧與文化,才是更有趣且吸引人的,「即使沒有通過檢定,他(學生)在途中學習到台灣本土的文化,我們有傳承到這件事情,也是另一種成功。」他誠實地說。 註二:現在流行用台語、學台語的意思 對於「同齊行」推廣台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何信翰樂見他們的出現。他認為,以學生身份推動台語,未來的發展性高;另一方面,學生自發組成教學團體,若成功,便能在同儕間形成效應,吸引他人效仿。「他們互相鼓勵,做很多事就可以長久,我覺得在推動學習台語的過程中,有同伴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何信翰說。談到團隊的未來發展,蔡宇盛表示,由於線上授課成效不佳,未來將考慮租借場地進行實體授課,並嘗試經營社群,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課程,期待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推廣台語的行列。
陳景揚克服心魔重拾飛鏢 周芷葇頂住壓力奪冠
體育
第1801期
陳景揚克服心魔重拾飛鏢 周芷葇頂住壓力奪冠
2024-11-29
【記者李昱靜高雄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3學年度飛鏢運動錦標賽於22日至24日在樹德科技大學體育館舉行。本次比賽吸引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正修科技大學以及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等多所大專院校選手參賽,並透過直播賽事讓更多人認識並關注飛鏢運動。經過激烈角逐,北商大的陳宇揚奪得一般組男子個人賽冠軍,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周芷葇則勇奪女子組冠軍。 本次比賽採用501賽制,選手需從501分開始,透過投擲飛鏢到靶面上的落點,依落點標示來扣減分數,率先歸零者勝出。比賽中,選手需特別注意避免倒扣成負分,否則將回到上一回合的分數,不僅考驗選手的精準度,更要求高度的戰術思維與心理穩定性。 賽後,女子組冠軍周芷葇分享,由於冠軍賽全程直播,讓她感受到極大的壓力,過程中一度因心理狀態不穩而出現失誤,但她最終成功調整心態,以穩定的表現拿下冠軍。而去年的一般男子組個人冠軍,逢甲大學選手劉昱宏則坦言,冠軍賽時手感不佳加上有點緊張,狀態沒能調整回來,也因此今年與冠軍失之交臂。 公開組男雙冠軍,來自中信科技大學的陳景揚也吸引了不少關注。他透露自己因工作停練一年後重新投入飛鏢運動,卻發現遭遇了「投球失憶症」(註一),一度無法順利出手。他採用閉眼投擲的方式,重拾丟標感覺,逐步克服心理與技術上的障礙。 註一:易普症(YIPS),俗稱「投球失憶症」,運動員無法準確控制肢體的活動,常見於精確動作和高度專注的運動。 中華民國飛鏢總會理事長洪國峻表示,目前推廣飛鏢運動面臨多項挑戰,包括場地需求、比賽機台運輸與維護成本等問題。他指出,比賽機台價格高昂,加上飛鏢比賽需在有冷氣的環境下舉行,因為選手出手汗會影響投飛鏢的穩定度,種種比賽要求為推廣運動增加了難度。他強調,未來將透過「三級推展」計畫,從國小、國中、高中逐步培育選手,再延伸至大專層級,期望讓飛鏢運動在台灣扎根。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生活
第1800期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師生們戴起眼罩,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試圖只依靠聽覺接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以下簡稱體科系)所承辦的「適應體育增能工作坊——盲人棒壘球運動體驗活動」於16日登場。活動邀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前來講授,除了讓眾人更加了解視障人士在運動中的需求與挑戰外,也望擴展適應體育概念,建立「適合每一個人」的運動環境。 「我們體科系有一門課程叫做適應體育概論,課程中包括盲人棒球、輪椅籃球以及地板滾球,讓學生去體驗。」活動主持人,臺師大體科系教授林靜萍分享道。他解釋儘管大學端有開設適應體育課程,但課程總數不多,因此以加開工作坊的方式,讓更多師生未來在教導身障者學生時能更有餘裕,因此活動不只體科系學生參與,更有現職教師與特殊教育學系(以下簡稱特教系)的學生前來學習。 「你們有接觸過視障學生或朋友嗎?」講師潘瑋杰向參加者提問,然而現場卻一片靜默。多數學員不曾接觸過視障者,難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外,更無從得知視障者在運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另一位講師,同時為視障人士的郭育廷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當視障人士想要運動時,首先面臨的就是交通問題。「在台北市和新北市情況相對較好,但一旦離開這兩個縣市,從事運動的視障者數量就會大幅減少。」他說道。他解釋台北市和新北市擁有捷運系統,對視障者來說相對便利。然而在其他縣市,視障者若想去運動,通常只能搭計程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由於台灣目前並未將運動視為必要需求,台北以外地區的復康巴士多半無法以運動為理由提供服務。「別說運動場地是否友善,光是要到達場地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困難了。」郭育廷說道。 為了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視障者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郭育廷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對視障者的迷思與刻板印象,「有時候我只是想問路,但當我靠近別人時,他們常常會迅速閃開,誤以為自己擋住了我。」他在課堂中幽默地自嘲道,指出許多人會替視障者設想需求,但往往並非視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為了讓參與者能親身體驗視障者運動的特殊性與挑戰,郭育廷為眾人規劃了一場模擬盲人棒壘球的小型比賽。賽中一人負責投球,其他參與者則戴上眼罩,模擬視障者的情境來接球。參與者在戴上眼罩後行動受限,即便依靠聽覺定位,也難以精準找到球的來向。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蔡孟函分享自身感受,他提到體驗讓他對視障人士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我本身有上過定向行動的課程,這次的活動與我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對我幫助很大。」他說道。透過參加工作坊,更能體會視障者在運動中需克服的挑戰。 「因為我也是相關科系,所以想說來學習。」臺師大特教系學生張綵庭說道。他表示以後可能會成為特教老師,參加活動對領域知識的熟悉有所幫助。他建議,若學校舉辦宣傳週、拍攝具有教育意義的適應體育相關綜藝節目與宣傳片,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林靜萍表示,未來體科系將舉辦更多元的活動,邀請相關科系師生一同參與,除了擴展適應體育的意識,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也能喚起大家對適應體育的關注。
強權齊聚藤球賽場 屏科大雙冠稱霸大專盃
體育
第1800期
強權齊聚藤球賽場 屏科大雙冠稱霸大專盃
2024-11-22
【記者洪翊程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 113 學年度藤球錦標賽(以下簡稱大專盃)16日到17日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舉行。此次賽事共分為男生和女生組,並分別設有二人賽、三人賽以及四人賽項目。包括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真理大學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等大專藤球強權都參加了本次大專盃,是國內頗具規模的大專藤球賽事。 根據競賽規程,每間學校最多只能報名兩個項目,而屏科大分別在男子組三人賽、四人賽項目都獲得了冠軍。聊到比賽中的表現,屏科大藤球隊選手楊昌憬說:「我對球隊的狀態非常滿意,在面對小亂流時可以馬上做出改變並找回狀態。」而楊昌憬的隊友郭書翰則分享,他和隊友們都致力於比賽中的溝通,彼此間的鼓勵對他的心態和比賽狀態都有幫助。 看到子弟兵優異的表現,屏科大藤球隊教練郭癸賓認為這些結果都屬預料之中。由於陣中許多選手都有國手經歷,郭癸賓也相信他們的實力,只需要在賽中提醒他們保持專注即可。不過他強調,球隊在備賽期特別加強瞭解對手的各種資訊,希望有助臨場的發揮。楊昌憬則指出,他和隊友們在賽前便專注練習接球、跑位等,希望優先將較細節處調整到位。 大專盃是國內指標性的學生藤球比賽。由於目前藤球運動在國內還有待發展,舉辦學生賽事便是藤球要想向下扎根,培養年輕參與人口的重要方針。負責本次大專盃執行,目前在士林國中擔任藤球教練的詹宇庭分享他舉辦比賽的初衷,「今年是第八年的大專盃,過去一直沒有專屬大專球員的藤球賽事,希望這個舞台能給予選手磨練的機會。」另外因為比賽不為選手分組,因此不論是前國手或是藤球新手,都能有在場上並肩奮戰的機會。 透過比賽提供舞台只是推廣運動的做法之一,詹宇庭認為目前台灣藤球尚有亟待突破的困境。他表示國內專職教練從多年前起就不超過四人,再加上藤球選手的養成期長達一至三年,若沒有新血加入教練工作,就算不斷有選手投入訓練,也無法促進整體發展。除此之外,詹宇庭還建議政府對各級基層選手進行有計劃的培養,舉例來說,韓國會規定選手從小到大的訓練方式和內容,而這也是韓國能快速整合各級代表隊戰力的主因。最後他表示,藤球有許多樂趣化的可能性,並向有興趣參與藤球的人們喊話,只要任何人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的投入,在所有運動都能有不錯的發展。
中正飛盤爭奪賽桃園登場 望扎根飛盤競技風氣
體育
第1799期
中正飛盤爭奪賽桃園登場 望扎根飛盤競技風氣
2024-11-15
【記者李昱靜桃園報導】選手奮不顧身地飛撲在空中激烈爭奪。113年全國中正盃飛盤爭奪賽錦標賽於11月9日至10日在元智大學熱鬧登場,共吸引來自全台的11支隊伍參賽。經過兩天激烈角逐,最終由Whisby Nation奪冠,台中市代表隊及SuperNova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   冠軍賽中,雙方比分一路緊咬,呈現你來我往的拉鋸戰,展現高超技巧與團隊默契。最終,Whisby Nation以13比11險勝,成功摘下桂冠。來自SuperNova的元智大學學生蘇佾丞說:「飛盤的核心價值就是在飛盤落地之前,我們是不會放棄的。」這份對每次接盤機會的珍惜與執著,正是飛盤運動精神的最佳體現。而來自三寶飯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許嘉良則指出,因本次比賽有許多盤齡較高、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因此強度會高於大專盃,參賽過程中必須靈活運用以往所學才能應對挑戰。同樣為三寶飯的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馬柏廷也表示,近年來臺灣飛盤運動的水平逐漸提升,許多原本可能掉落地板的飛盤都因選手的奮力撲救得以成功接住。   本次參賽的多數隊伍以飛盤俱樂部名義參賽。這些俱樂部由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層的飛盤愛好者組成。成員們平日利用課餘或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個人訓練,包括重訓、跑步,以及飛盤技巧的練習。等到大家時間配合時,則會進行團隊戰術的演練。   在國外競技飛盤是一項熱門項目,但在臺灣,飛盤作為一個大眾熟知的休閒運動,卻少有人知道它也是一項專業競技賽事,對此,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說;「我們就是辦一些講習和比賽,讓學校的老師可以取得教練資格,然後對飛盤規則技巧能夠更熟悉。比賽的話就是就是讓選手有一個發揮的舞台。」此外,針對飛盤運動的未來發展,台中市立長億高中飛盤隊教練李林鎰提出建議,他希望全臺各地能設置更多訓練場地,並提供基礎支援,例如經費補助及獎學金制度。   談及飛盤運動的未來發展,台中市代表隊的臺體學生林家峰指出,飛盤在國外早已是一項熱門運動,且被列為2025年夏季世界壯年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他希望學校與企業能夠持續支持並投入飛盤運動的發展,透過資源與推廣,讓這項運動在台灣逐步提升知名度與參與度。
馬術好手學成歸國 賽事推廣力拚國際舞台
體育
第1796期
馬術好手學成歸國 賽事推廣力拚國際舞台
焦點
2024-10-18
【記者洪翊程台中報導】2024年全國馬術障礙超越錦標賽(以下簡稱全國錦標賽)11日到13日在后里馬場舉行。依照中華民國馬術協會(以下簡稱馬協)的賽事安排,全國錦標賽和中正盃障礙超越錦標賽(以下簡稱中正盃)都會依選手成績計算積分,並決定選手的國際賽資格。而這次也有包括台北市立大學李泓毅、亞洲大學高以薰等知名大專選手出賽。 在12日的賽程中,表現最為亮眼的當屬亞洲大學高以薰,他在100公分賽事中,以26.44秒拿下了第二名。談到自己的表現,他分享:「前面其實騎的蠻順,但後面為了要搶時間,在切小彎的時候有點沒控制好,差點撞到竿子,還好馬還是有讓我順利完成比賽。」至於在八月中正盃80公分奪冠的李泓毅,這次並沒有參加相同項目,而是報名了100到125公分賽事,他解釋:「當時剛從國外移訓回來,馬匹也都還在調整,就先報低等級去熟悉馬感。」而當天他的發揮則較為不理想。他在100公分比賽中因為馬匹兩次不服從(註一)被判定淘汰,後續110公分的賽事也臨時取消,最後125公分則是在一次跨越中落馬,突然的意外也讓李泓毅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退場,後續被送到急診治療。 註一:障礙超越比賽中,馬匹拒絕、逃避跟著路線跳過障礙等情形。一次比賽中若發生兩次不服從即直接判定騎手失格。 雖然李泓毅在這次比賽表現不盡人意,但他仍是國內頂尖的大專選手。七月馬協安排他到莫斯科移訓。李泓毅回憶在國外的所見所聞:「除了場地、教練等硬體條件,俄羅斯在調教馬匹和技術、觀念等都是世界頂尖,同時也都不斷進步。」回國後他也將所學運用在日常訓練上、精進自己。對於這次的表現,李泓毅表示:「馬術選手追求人馬合一,是兼具難度和危險性的運動,一不小心就會導致今天(受傷)的場面。」他強調,選手平時的訓練都只是為了在短暫又充滿變數的比賽中,展現他們最好的一面。因此他不會被這次的不如意打倒,更表示往後會更強化自己,面對未來的比賽。 而馬協之所以會安排選手出國移訓,就是想提升國內馬術的水平。中華馬協秘書長林明富指出:「我們安排國內頂尖選手、教練、防護員出國學習,希望對他們有不同啟發。」他也提到今年是馬協首次嘗試移訓,事後他們評估成效也很顯著。此外,李泓毅的德籍教練馬克斯(Markus Tonn)更點出了目前馬協應該如何努力:「馬協該多去馬術運動發達的國家考察,看他們是如何訓練選手和馬匹、管理馬廄、組織比賽等。」他相信如果台灣能在這裡取得進展,未來我們將在國際上看到更多台灣選手的身影。 除了提高水平,林明富認為推廣馬術也同樣重要:「馬協要增加平時的宣導,例如在比賽周圍舉辦體驗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等,讓民眾認識馬術。」他補充,目前馬術仍是冷門運動。但透過馬協深、廣兼具的理念,若能持續引進國外先進觀念、加大對民眾的推廣力度,未來台灣的馬術也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體育
第1789期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2023-12-13
【記者孔德皓台中報導】2023年台灣飛盤爭奪賽公開賽9日至10日在台中市朝馬足球場展開,吸引國內外共13支隊伍參賽。飛盤爭奪賽又稱終極飛盤,是一種快節奏的飛盤玩法。來自冠軍隊伍PIONEERS的選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媚珺說明:「飛盤著重技術,有了基本傳盤技術再慢慢投入體能訓練,再加上團隊的戰術,你才有辦法幫助隊伍取得勝利。」 飛盤爭奪賽又稱為終極飛盤,著重技術、戰術、團隊默契,選手通常會在賽前練習傳飛盤。 圖/孔德皓攝賽事分兩隊進行,雙方派出七位選手出戰。進攻方傳接飛盤向得分區域推進,持有飛盤的選手不能跑動,只能丟擲飛盤給隊友,在得分區接到飛盤得分。而防守方需在不碰觸對手身體的前提下干擾進攻,阻止對方將飛盤傳到得分區。若傳接時飛盤落地、出界,或遭到防守方抄截、拍落,則攻守交換。飛盤爭奪賽通常沒有裁判,比賽發生的一切全靠選手判定,因此選手需對規則十分熟悉。SAMBO RICE 三寶飯的選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李岳謙分享道:「犯規或違例的部分需要溝通,有共識比賽才會繼續,沒有的話就回復上一動。」 比賽中,進攻方透過傳遞飛盤推進,而防守方則需要阻止對手將飛盤傳進得分區。 圖/孔德皓攝飛盤爭奪賽講求運動家與團隊精神,選手們常常鼓勵隊友。得分時,場下的選手會到場上與隊友們擊掌並高喊隊呼。「帶動一下隊伍氣氛,如果低沉的話選手狀態會不好,就算失分也一起上去歡呼,讓隊員保持亢奮的狀態。」Whisby Nation選手,黎明技術學院張家豪表示,賽後兩隊的選手們無論發生多少衝突都會圍成一圈,交流心得。此外,選手們會幫對手選出賽事MVP以及精神錦標選手,並贈送紀念品或是飛盤用品。 在得分、暫停後,選手們會高喊隊呼提振士氣,讓隊伍保持專注。 圖/孔德皓攝 飛盤爭奪賽結束後,兩隊圍成一圈交流彼此的比賽心得,並給予對手鼓勵。 圖/孔德皓攝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當中包含飛盤爭奪賽項目,而台灣身為地主也參與其中,進一步讓更多人投入飛盤爭奪賽。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表示,協會目前每三個月舉辦一次例行賽,加上大專盃、全國中等學校飛盤錦標賽、全國青少年飛盤錦標賽等,比賽數量相當足夠,目前常態出賽的選手也來到約200位。但飛盤在臺灣仍為冷門運動項目,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飛盤競賽,章艾薰認為需要更多教師加強推廣,「在職的老師如果願意來上飛盤的教練課程,回去就能帶一些學生,只有剛好是飛盤選手又有教職的人去推動有點少。」蔡媚珺則認為可以透過電視轉播,讓更多人看見飛盤爭奪賽,「前陣子的全明星運動會就做得很好,雖然有簡化規則,但是概念一樣,所以我覺得轉播或者是電視能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飛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