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專題
第1805期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焦點
2025-03-14
【專題記者林以晴、周元曦、王保伶、張博媛報導】2024年10月,國立政治大學大勇樓的性別友善廁所發生偷拍案件,引發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議題的廣泛討論。2025年2月,國立台灣大學也發生外籍生在性別友善廁所被偷拍的事件,再次使其安全性與私密性遭受質疑。性別友善廁所雖立意良善,但由於缺乏統一標準與完善規劃,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也容易加深大眾誤解,忽略當初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初衷。 傳統的公共廁所常依照男性、女性二元性別劃分,未顧及部分群體的如廁權益和需求。舉例來說,在傳統如廁環境中,跨性別者與非二元性別者(註)可能面臨心理壓力,甚至遭受異樣眼光。性別友善廁所的出現,打破以性別劃分的限制,讓大眾能舒適地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由於我的外貌不是典型女生的樣子,比較容易被誤會,進廁所前需要心理準備,會有一點壓力。」非二元性別者林婕宇說道。設計良好的性別友善廁所不僅使用起來舒適,進廁所時也不用擔心他人眼光,使用經驗相較傳統廁所好。 註:非二元性別是指不完全認同於男性或女性兩種性別範疇之外的多元性別身份。 另外,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常面臨要「進女廁或進男廁」的窘境,育有兩個小孩的劉媽媽(化名)表示,自己帶小男孩進女廁時雖從未遭受異樣眼光,但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依然帶來便利,「一方面性別友善廁所比較不需要排隊,二方面裡面的設計也比一般廁所寬敞。」劉媽媽說自己一次帶兩個小孩容易手忙腳亂,性別友善廁所允許他們全家人進入同一間廁所,大幅度提升如廁效率。 然而,現行性別友善廁所仍存在一些問題可能讓使用者卻步。林婕宇表示,部分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在樓層角落且燈光昏暗,讓人不敢踏入。使用者張大犬(化名)也觀察到,部分性別友善廁所存在廁間隔板留有空隙、動線規劃不佳等問題,有待改善。張大犬說道:「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立意是良善的,但在沒有嚴密配套設計的情況下,使用者的安全隱私可能承受的風險,會比分性別廁所來的高很多。」張大犬更補充,性別友善廁所相較傳統廁所在空間上理應更加活化,但現行每座便器都有隔間的設計卻使得動線變窄,導致如廁空間擁擠。 根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於2020年發表的「研編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安全空間檢核及調查計畫」統計結果,157所大專院校中,共有117所設置至少一種性別友善廁所,但如果扣除僅掛牌而沒有實際新建或改建的廁所,則只剩58所,不到四成。而據環境部截至2024年的統計,全國共有623座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地點也由校園占大多數,目前台大、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都設有性別友善廁所。 目前政府有意推廣性別友善廁所,但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志光認為,要廣建並不容易。公部門如學校,在使用面積上有較大的彈性,但私部門會有成本問題,且舊建築較難在既有基礎上新建性別友善廁所。吳志光建議道:「可以用不溯及既往的方式,也就是只對新建築要求,那麼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成本或空間考量進去。」 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共同發起的「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1所學校(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30間廁所中,高達86.7%只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同時加上性別友善廁所的掛牌,僅13.3%(4間)性別友善廁所符合「集中型」標準,即同一空間內設有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及小便斗。 除了學校以外,大多私部門考量到經費、空間等其他因素,也會選擇將無障礙廁所直接認定為性別友善廁所,意即僅在無障礙廁所外加掛性別友善標示,而非設置獨立空間,「私部門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會涉及到坪效,就是這個空間利用的有效性,他們(私部門)當然是持保留態度。」吳志光解釋道。 然而,此舉也可能影響大眾使用意願,「我如果去一個地方,那邊有男廁、女廁,以及旁邊一間像是無障礙廁所改建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就會選女廁。」林婕宇說道,使用在傳統廁所旁額外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反而有被貼標籤的感受。性別認同偏向男性的生理女性貢丸(化名)也說:「刻意走進性別友善廁所好像我的性別認同需要被特別『友善』。」 現行性別友善廁所設計不一,源於其相關規範不具強制性,這也導致部分廁所在設置時未充分考量隱私及安全,造成疑慮。吳志光說明,一般男女廁、無障礙廁所、育嬰、親子廁所的設置內容都有被建築法規規範,例如便器的比例,若沒有依規範設立就會被處罰。然而,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前仍屬鼓勵性質,相關建設流程不如無障礙廁所細緻,僅有「所有便器需具備獨立空間」的基本共識,並未強制規範便器種類、數量或隔板空隙寬度等細節。 然而隔板空隙關乎隱私安全,不容忽視。吳志光補充道:「為了避免隱私上的困擾或偷窺、偷拍,就需要強調隔間的密閉。」使用過政大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小胖(化名)指出,在該廁所發生過偷拍事件以後,不敢再去那間性別友善廁所。小胖認為,校園中的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出隱私保護的措施或空間設計尚有不足。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是否應規定建設標準,吳志光認為還有討論空間,「可以在建築或是其他相關法規裡面明定,如果要設置的話,要有怎樣的設計,才符合性別友善的本質。」畢恆達則建議,不應強制設立標準化的規範,因各地區的性別文化、使用者屬性、基地不同,應該因地制宜,保持彈性。他強調:「沒有任何設計可以在所有面向都達到最佳值,設計者一定要有所權衡。」政大性平委同樣表示,由於每棟大樓的原先設計不同,難以完全參照〈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的設計規範。然而近期發生的偷拍事件,引發校園內外對性別友善空間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以下簡稱政大性平委)將會重新修訂性別通用廁所的設置規範,試圖在兼顧安全性與包容性的前提下,改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環境。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關於性別友善廁所設計的討論也不斷更新。政大性平委提及,現在高中以下的性別平等教育讓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接受度提高,接下來的重點則是增強廁所的安全性,以及破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的負面印象。政大性平委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作為新概念,恐懼容易被過度解讀,以偷拍事件來說,不只是性別友善廁所,傳統廁所也存在疑慮,甚至更難防範偷拍。 至於如何普及性平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代表楊昀臻則表示,希望把性平觀念融入教學,並將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加入學校的評鑑。然而在大學校內,實際作法與準則仍回歸大學自治。相較之下,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做強制性教學評鑑的可能性較高,「但在執行過程會有一個需要溝通的群體,就是家長,強制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相關政策恐引起家長的反彈。」楊昀臻說道。他也補充,在性平教育、建設指引未明確落實的情況下強硬推動,反而會更加深社會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負面看法。 此外,公開透明的多方會談有助於消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誤解。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高芷涵舉​​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國民小學(以下簡稱馬公國小)為例,校方在重整學校廁所時,回歸「以家為初心,不再以生理性別作為區隔」的理念,讓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從外觀到內部的設計,將性別友善廁所化身作品。高芷涵表示,馬公國小在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過程中,並非採取蓋好後才告知的被動方式,而是在前期透過正面教育與宣導,讓大家充分思考廁所需要什麼。高芷涵提到,將通用設計如無障礙設施、置物空間、點字標示牌等,運用在性別友善廁所中,或是更改傳統顏色、人物標誌,以便器符號取代,從符號消除刻板印象,傳遞廁所的原始初衷,也是可以讓其更友善的關鍵。 儘管性別友善廁所提供一個符合多元需求的如廁空間,但仍有許多現實因素需要克服,部分民眾也可能對性別友善廁所還不熟悉或已存在負面看法。然而若一味強制規範,反而可能會失去彈性,造成反效果。性別友善廁所的推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盼未來透過教育、公開對話與完善設計指引,真正落實兼顧多元與安全的如廁空間。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體育
第1804期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2024-12-20
【記者吳妤潔報導】自信跨步向前,抓準時機刺中對手,得下勝利一分後激動喊聲。今年八月,年僅21歲的「擊劍王子」陳弈通初登奧林匹克運動會殿堂,成為國內時隔36年再度前進奧運的台灣男子鈍劍代表。儘管最終不敵地主選手恩佐・勒福爾(Enzo Lefort)止步32強,仍追平過去台灣的最佳紀錄。卸下擊劍選手身分,他還是位擁有設計長才的藝術生,更是從體制內教育改以自學方式升學,並一頭栽進設計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八歲時,陳弈通參加體育夏令營,眾多運動項目中唯獨對擊劍情有獨鍾,就此開啟擊劍人生,「我小時候對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想要全心投入,所以那時候一學就很想要全力打到職業。」自小就有主見的他,在參加不少盃賽後,萌生想要出國比賽的想法,陳弈通的母親黃意雯便帶著他出國,並在青年奧運、亞洲運動會及亞洲錦標賽等賽事中嶄露頭角。 陳弈通並不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他說:「現在回去看覺得,哇,我好像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場下。訓練時間外自己在家會一直練,然後研究分析選手的影片。」不想輸但樂觀的性格,或許是他十幾年的選手生涯中未曾想過放棄的原因之一。黃意雯回憶起陳弈通小時候沒得獎,本以為他會很難過,卻見到他比賽結束後到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露出開心的面容,可見比起成績,陳弈通反而更專注在比賽的內容和過程,若是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回家後就會不斷練習,黃意雯以「瘋狂」二字形容,「他如果制定好目標就不會放棄,一定會想辦法達到他要的表現。」 相比大多數學生運動員以校隊或體育班作為升學志向,陳弈通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陳弈通一家曾因父親研究需要移居澳洲,國小三年級時他自澳洲返台,但因為銜接不上課程,便輾轉進入體制外教育。即將升國中之際,黃意雯考慮到體制內教育只有進入校隊或是讀書兩個選擇,且若外出比賽在學習進度上勢必會落後,便決定讓陳弈通加入自學團體。另一個原因,則是體制外教育給予了更多自由,「當初對體育班的印象就是如果你選的話,就只能走這一條路,選項會很少,但我不想被限制只能做這個(擊劍)。」陳弈通說道。他坦言,一開始年紀小,自律欠佳,常會漏掉作業,但後來發現這會出現許多問題,才了解到「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比賽期間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拿出電腦或是要讀的東西出來做。問到對想走體制外教育的學生運動員有什麼建議時,陳弈通不斷提到「自律」,認知到自己需要什麼也更有助於尋求協助和保持對運動的熱忱。 而在體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陳弈通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的欣賞下,發覺自己未來也可以往藝術領域邁進。「有一堂課我讓學生找出舊鞋盒做出一個動物,但只有弈通用舊鞋做出一隻老鼠,因為他覺得用鞋子做更有趣。」徐莉玲笑著分享,「弈通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很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有勇氣挑戰老師給的題目。」 目前陳弈通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他的Instagram作品帳號上,時常可以看見他分享利用不同媒材設計出的運動員模型、球鞋和平面設計等作品。而他的創作靈感多半源自於運動和普普藝術,他笑道:「運動的動態我覺得是很抓人的。」談起陳弈通在擊劍和創作時的差異,黃意雯認為他在擊劍時表現出較為強勢的一面,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則是展現自我的抒發和療癒,「有時候他的作品人家喜歡,我覺得是因為他很真誠地把自己生活的題材放在上面。」 對陳弈通而言,不論是擊劍還是創作,都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談到未來目標,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希望在藝術設計領域不斷突破,「做設計可能都會這樣,就是你看到很多,然後會覺得我一定要達到這個水準,會覺得之前的作品都不夠好,可是就是這樣才會進步。」面對陪伴自己最長時間的擊劍,他則希望能夠持續奪牌,「我很享受在場上的感覺。我很喜歡做,我就繼續做。」
臺師大推媒體素養劇本殺 引民眾反思資訊倫理
生活
第1804期
臺師大推媒體素養劇本殺 引民眾反思資訊倫理
2024-12-20
【記者吳恒儀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透過產學合作計畫,開設全台首創媒體素養劇本殺工作坊,引領學生們將資訊素養、新聞倫理及公共輿論等社會議題融入原創劇本之中。14日,協辦單位臺師大媒體素養教育基地於校內文薈廳共同發表劇本殺成果,透過沈浸式的遊戲體驗,激發民眾思考現代媒體科技如何影響社會。 作品《百障館謀殺始末—迷霧秋夜》(以下簡稱迷霧秋夜)是工作坊中唯一由學生團隊打造,且遊戲難度為四組之最的劇本殺。《迷霧秋夜》由來自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的中國留學生于建濤帶領創作。故事講述高三學生受到校園霸凌後離奇消失,案件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玩家在撲朔迷離中一步步挖掘真相的過程。 于建濤說明,《迷霧秋夜》受到媒體審判現象的啟發,參考中國案例,將涉及隱私的刑事案件放到公共網路上討論時,各種參與媒體在案件線索一步一步被揭露時會如何行動。「比如說受害者的家屬、警察、網友,還有一些意見領袖,會發表什麼看法,影響到受害者的名譽。」于建濤說道。劇本設計除需兼顧趣味性,同時更強調新聞報導如何影響網路輿論與對受害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玩家不論在《迷霧秋夜》裡還是現實中,既是大眾媒體的接收者,同時也是資訊的製作者和傳播者。創作成員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大四交換生陳靜表示,在自媒體生產時代,民眾如何去使用媒介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不只是學生,全民皆需具備鑑別虛假消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制止錯誤資訊的傳播和生產。玩家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的小明(化名)在參與《迷霧秋夜》後表示,希望能體驗到更完整的《百障館謀殺始末》劇本。「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不要亂下判斷,一些偏激的言論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他在遊戲結束後說道。 來自民眾組的作品《你給我記著》劇本圍繞著六位不同背景的記者爭相挖掘真相的故事,強調新聞道德與假資訊判斷的重要性。「記者內心的掙扎跟新聞道德出現兩難,那把尺如何拿捏?」創作者林吟霙說道。每一位記者內心都有不同的掙扎矛盾,角色在身為記者的專業素養和一己私慾之間做出選擇,影響劇情走向,成就多重結局的劇本。林吟霙表示,閱聽人在閱讀新聞報導時應注意片面報導的可能,「他可能只讓你知道該讓你知道的,或者是想讓你知道的,但真的是全面都是這樣嗎?」他說道。 隨著《百障館謀殺始末》等媒體素養能力劇本殺的推出,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長蔣旭政表示,教育如同種下一顆種子,在參與者的心中發芽、茁壯,進而影響更多人。媒體素養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我們滑開手機的一刻開始,都是媒體素養的一種。」林吟霙說道。媒體素養並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成為一名對資訊傳播負責任的數位公民。
臺師大推動轉銜方案 助心智障礙者融入職場
校園
第1803期
臺師大推動轉銜方案 助心智障礙者融入職場
焦點
2024-12-13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6日舉辦「心智障礙者轉銜方案」成果說明會,發表自今年二月起實施該方案的試辦成果。此計畫由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主辦,結合專業的團隊與社區資源,提供心智障礙者(以下簡稱智青)體驗大學生活的機會,培養其社會適應的能力。 心智障礙者轉銜方案的內容分為三階段,包括提供智青旁聽大學部課程、加強其社區適應及生活管理的特殊教育課程,完成兩階段學習後會將其送至職場,實際體驗職場生態,實踐前兩階段的學習內容。 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此計畫的發想者胡心慈表示,特殊教育學系開設三門課供智青旁聽,他們可以從中選擇有興趣的課程,「透過旁聽的方式讓他們體驗大學生活,不過我們的重點還是放在就業和社區適應上面。」該系學生也會在課程中從旁輔助。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黃允成分享,上課時由六名特殊教育學系學生搭配兩名智青,分組討論課程內容,學生也製作易讀本協助智青學習,「他們會蠻踴躍回答問題,答案也不一定是錯的,頂多只要幫他們組織語言,可是他們的答案真的都還不錯。」 談及方案的發想緣由,胡心慈說明,對於智青來說,就讀大學的過程相當辛苦,因此只有約五成的智青會選擇就讀大學,「他們時常會發生跟不上的情形,老實說學校也只能透過放水讓他們通過課程,所以讀大學對他們的實質幫助是不大的。」校方參考已在歐美行之有年的Think College(註一),讓心智障礙者透過旁聽進行學習,胡心慈說:「就是很自由的,不是像我們一進去,你就是要把128個學分修完,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希望藉此能讓智青培養自己的專長,並協助其未來就業。 註一:Think College 是一個致力於為有智力或發展障礙的學生提供高等 不過,此計畫並非一帆風順,胡心慈指出,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為了提供智青完善的資源,校方聘請復健諮商管理師及多位特教老師,然而,由於方案尚未取得政府認同,因此未獲得補助,經費來源除了智青的學費外,其餘只能由臺師大自行吸收。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許媛翕則認為,現階段的課程對於智青的負擔過重,他建議未來可以開放相對較輕鬆有趣的課程,供智青選擇,提升他們對課程的興趣。 談到此方案的不足,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綜合職能科教師詹惠鈞分析,這類課程僅能供住家位處交通便利地段的智青使用,由於智青自主生活能力較低,較難適應住宿生活,因此必須通勤上課,「以南投為例,最近的國立大學是彰師大,如果學生要去上課就必須住宿。」除了交通問題,詹惠鈞也補充,台灣智青的就業率約四成,許多智青接觸就業輔助課程後,在就業上仍有困難,「即使這個方案有職場體驗的課,可是智青未來脫離這個方案後,是否真的有工作能力了?我持保留的態度。」至於如何解決智青工作問題,詹惠鈞認為,社會應提升對智青的包容度,政府也能幫助企業,增加輔導智青就業的相關措施,才能有效提升智青就業率。
英國大學放寬國際生門檻 高等教育品質面臨挑戰
國際
第1803期
英國大學放寬國際生門檻 高等教育品質面臨挑戰
焦點
2024-12-13
【記者張博媛報導】近年來英國大學學生結構改變,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報導,大學以高額學費收取能力低於水平的國際生,藉此填補學生數量以及近期大學頻傳的財務缺口。此舉導致教育環境水準下降,甚至使得學生懷疑自身文憑的價值。 英國脫歐後,原歐盟國的學生學費比照國際生收取,學費從一年9000英鎊(約台幣37萬元)上漲三倍以上,因此歐盟國學生數量減少,加上本地學生就讀碩士班數量銳減,大學將學生目標轉向海外。就讀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學生黃光畯表示,英國在中國廣設留學展,特別招收中國學生,甚至有學生不用英文檢定、不用面試,只需要填一張表格即可入學。 就讀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的Ali(化名)說道:「雖然在我的學校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但我的確耳聞有學校收取不符資格的學生以填補財務問題。」他認為,保持高的教育標準對於保護學位品質以及反映學生真實表現至關重要。黃光畯表示,由於東西方教育文化差異,中國學生普遍不喜歡參與課堂討論,甚至會在課堂上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代替思考,電子信箱也會出現為中國學生提供的作業代寫服務,「大學時間太短,短到很多人根本無法適應這樣的文化衝擊。」黃光畯說。 一名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者K(化名)認為,學生結構改變是事實,相較以往多元的學生組成,現今課堂多為中國學生,甚至出現教授須改變授課方式以配合學生的情況。但K表示,新大學(New universities,註一)與羅素集團(The Russell Group,註二)大學出現的教育問題有所不同,他舉愛丁堡大學為例,中國學生有著高水準英文表現,卻對自己的科系缺乏興趣,導致學業表現不佳。K也補充,由於高額學費僅少數富有中國家庭可以負擔,使得來到英國讀書的國際學生都變成中國人,也會造成富者越富的情況,「學校應負起社會責任,例如提供獎學金給真正對學業具興趣的學生,平衡現階段教育環境狀況。」他說道。 註一:新大學指在1992年、因為約翰.梅傑(John Major)政府所頒布的《1992年持續進修及高等教育法》而獲授予大學地位的學院。 註二:羅素集團由二十四間英國的研究型大學組成,包含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頂尖研究型大學。 Ali表示,若學校將獲益看得比教育品質更重,就會導致教育環境變差,也會讓學生質疑學歷價值。近年英國大學學生組成產生巨大改變,影響教育環境,校方應仔細省思以中國學生填補學生與財政缺口的做法背後的隱患,避免將雞蛋放在同個籃子,造成本地學生或他國國際生出走的情形。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影音
第1802期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2024-12-06
【記者李昱靜、范瑞勻、張恩爾採訪報導】為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及國際主流意見,行政院會於11月28日通過《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將原先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的規定修改為,父母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考量子女的年齡及發展程度,並尊重其人格,不得對子女實施任何身心暴力的行為。此舉引發家長團體憂心,認為政府剝奪適度管教的權利。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專員陳映竹表示:「現在這個是一個國際的趨勢, 包含從WHO,他們其實有指出,體罰孩子的受暴經驗對他身心發展是有長遠的負面的影響。那國際上有很多實證研究,是看到說體罰或言語暴力,其實是會影響孩子的腦神經的發展。」 近年,臺灣家暴通報案件逐年上升。2021年,家暴通報案件為兒少保護類型的有2萬4481件、2022年2萬5193件、2023年2萬7133件。為了避免少數家長將合理懲戒誤用為暴力行為的藉口,政府期望透過修法,推動家長以正向教育取代不當的懲戒方式。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研發組副主任呂佳育說:「他(法條)在強調的只是說我們不應該用傷害孩子身體,或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懲罰他。那引導或者是教導 ,或者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跟協助,還一樣是身為父母的權利跟責任,那法規也沒有阻止這個部分。」 此次修正,將父母在適當範圍內懲戒子女的權力刪除。造成部分家長擔憂未來在管教的過程中,小孩若在缺乏適當教導之下作出危及生命安全或違法的行為,父母將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對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懲戒權)必要範圍內你要去阻卻他去違法,避免他做壞事。那現在這個拿掉了變相的會告訴家長說這些東西你都不能做,本來我就不知道怎麼教了,那你現在告訴我什麼都不能教。」家長陳郁珺也說:「都是用語言上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可是到後面他就是故意。那如果說久而久之啊都不能打,或者說不能管教他的話,那以後他會覺得說我做壞事,我也沒事啊。」 此次修法意見兩極化,但普遍認為現行的配套措施不足,如:親職教育缺乏資源、法規的定義不準確等,民眾期望政府能積極推廣親職教育,並清楚定義不當管教的範圍,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後再修法會更為妥當。王瀚陽表示,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彈性的親職教育假,讓父母有正向教養的引導手冊,也要有相關的諮詢以便家長諮詢溝通。新北市私立純德幼兒園老師潘瑀瑄說:「我希望政府可以撥經費給學校,讓學校來辦理,家長透過家長日,他一邊來瞭解學校一邊又可以聽親職講座。」 此次《民法》修正草案雖然以保護兒少權益為初衷,但因法律定義不明確、缺乏與家長溝通,造成家長陷入管教與觸法的兩難困境,如何在保障兒少權益與支持家庭教育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此次修法後續推動的重要課題。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生活
第1802期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2024-12-06
【記者周依恩報導】豔陽下,一個個扯鈴隨著流行歌曲激昂的旋律騰躍而起,劃破天際。被小學生們熾熱眼神注視著的,是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以下稱「成大Book一市」)「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11月30日在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民小學所帶來的扯鈴表演。本次活動由成大不同系所學生共同設計,他們與行動書車一同抵達偏鄉小學,由主題書籍發想教案,結合扯鈴體驗活動,為當地小學注入創新活潑的能量。 「七慣成習,藝起竹夢」活動以《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下稱《與成功有約》)一書為主題發想,將書中提出的七個日常習慣及思維,結合內門區在地的竹子產業,設計成故事、摺紙、繪畫等互動關卡,讓小孩體會七種成功習慣的意義。「把成功的七大好習慣教給小朋友,背後目的是希望能把『知識前移』。」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張瑋芝說道,他認為大人們可以隨著年紀增長逐漸體會到與人互助、建立好習慣的道理,但若小朋友有機會提早接觸到這些概念,也許能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成大Book一市」是成大圖書館開設的課程,教師陣容來自成大五大學院,帶領學生隨著行動書車進入南部各地區小學服務。學生根據各組選定的主題發想教案,再將相關的課外圖書資源帶到偏鄉,鼓勵小學生培養閱讀的習慣。「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的帶隊老師成大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馬薇茜強調與在地連結的重要性,「希望小朋友能夠知道自己故鄉有哪些資源。」他說道。他指出,扯鈴過去稱為「空竹」,作為傳統的童玩,是值得發展的民俗技藝,因此將內門地區豐富的竹子產業資源與扯鈴技藝連結,希望將扯鈴教學融入活動中,刺激大學生和小學生思考在地創生的可能性。 「設計教案時,會看到不同系所的同學面對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負責該課程的成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長羅靜純說道,他認為,這堂課因為結合跨領域專業而有很多元的創意呈現。「我沒有想過會因為通識課程學到規劃活動所需要的系統化架構。」張瑋芝分享道,他因為與商管專業的同學合作,在設計活動、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從同學身上觀摩到如何包裝及行銷活動,也在領導及團隊溝通的方法上獲得很多啟發。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江守恆回想過去整學期的課程,與同學及老師的溝通過程如同在執行一個特殊的「專案」,這堂課讓他作為知識的傳遞者,自己也從身邊的人身上學到很多。 羅靜純表示,過去出車時只有成大圖書館藏資源,內容難免對小學生太過艱深,今年是首次串連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的兒童圖書,以及三發教育基金會的書車,更貼近學童的興趣與需要。「也許相對於市區小孩,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活動沒那麼多元。」張薇芝有感而發道。他在這次的互動中驚訝地發現偏鄉小孩有沈溺手機的狀況。「現在3C太氾濫了,這是讓他們接觸外界很好的機會。」溝坪國小教務主任郭富祥也說道,他肯定成大師生為溝坪國小學生營造了耳目一新的體驗,讓孩子有機會動一動、把書拿來翻看,因此他樂見成大師生繼續帶來活動與書籍,大大刺激孩子閱讀的興趣,也對外界有更多認識和理解。
未來大人物嘉年華登場 青年團體展社會關懷
生活
第1802期
未來大人物嘉年華登場 青年團體展社會關懷
2024-12-06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2024第8屆未來大人物發表會「未來大人物熱血嘉年華」於11月3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活力登場,邀請入選今年度「未來大人物」的全台青年團體齊聚一堂,展現多元創意與行動力。本屆的創意市集是自疫情後首次對外開放,結合今年首創的闖關活動,民眾藉由造訪每個「未來大人物」的攤位集點蓋章玩遊戲,同時了解台灣青年如何投身於各領域的產業中以造福社會。 市集攤位包含EntangleTech前瞻量子教育平台、Lead For Taiwan臺灣領導未來協會等投入不同社會面向的青年團體參與,透過創新思維推動地方創生、環境保護、教育發展等多面向議題。「我們創建一個平台將量子計算資源整合其中,為有志於學習高科技的孩子提供便捷的學習管道。」EntangleTech執行長,就讀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的張仁瑀說道。他分享團隊理念,希望透過建立教育平台降低學習門檻,讓更多孩子能夠接觸量子計算等科技,啟發他們對未來科學領域的興趣與想像,同時培養新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則推出「5分鐘思辨之旅」互動,提供議題給予參與者交流彼此的觀點與想法。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執行長林祐良說:「思辨並非遙不可及或生硬的能力,而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及,且對每個人都有實際幫助。」在青年與民眾對談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同議題不同年齡層的想法,促進跨代溝通與理解。 未來大人物熱血嘉年華活動總監Yuan(化名)說道:「今年提供一個平台,並加入闖關遊戲,讓大家體驗未來大人物正在倡議與推動的事情。」他指出,攤位推出生態教育、手工藝和地方創生活動,並設計了兩個小獎品,希望民眾除了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外,也能理解未來大人物的青年所倡議的議題。帶著小孩前來攤位的民眾蔡雅珍分享,「年年有鰆」介紹了澎湖的特有魚品種,小朋友容易被吸引,而家長也能藉此了解青年如何投入生態教育。 除了市集提供民眾互動的機會,活動也邀請20組未來大人物青年進行倡議舞台的短講。倡議舞台提供有志青年們展現過去投身於社會各角落的回饋與成果,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行動背後的價值。其中一位講者,長浪計畫共同創辦人,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的周鈺傑,在短講中分享自己以特殊選材進入大學的經驗,並希望透過網路平台集結相關背景的大學生,幫助更多高中生了解特殊選材管道及大學科系內容。他說:「教育就像種樹,從小樹苗慢慢培育,最終茁壯成大樹。」長浪計畫透過自身的經驗積極推動教育體系的發展,希望為下一代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Yuan分享希望透過活動帶給民眾的啟發,他說道:「成功的定義不僅是賺錢或高職位,而是每個人在社會中所做的事情,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藉由「未來大人物」能讓民眾看見台灣青年正在透過創新思維,推動地方創生、教育發展等不同領域的進步與改革。在臺灣領導未來協會擔任志工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生林喬伊表示,原本以為參與活動的人都是遙不可及的企業家,但來到現場後發現,許多人看似是來自小地方的平凡人物,卻能懷抱著理想投身於常人不願嘗試卻極具意義的事業之中。「未來大人物」正以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改變未來的力量,為社會注入源源不絕的希望與創新活力。
荷蘭政府砍高等教育預算 師生上街齊聚廣場抗議
國際
第1802期
荷蘭政府砍高等教育預算 師生上街齊聚廣場抗議
焦點
2024-12-06
【記者王保伶報導】11月25日,近兩萬名荷蘭大學生、教職員聚集於海牙馬利費爾德(Malieveld)草地廣場抗議政府計劃縮減高等教育預算高達20億歐元(約新台幣680億6788萬元)的決定。抗議由多個學生與教師工會聯合發起,更有社會黨(Socialistische Partij, SP)桑德拉・貝克爾曼(Sandra Beckerman)、民主66黨(Democraten 66, D66)羅伯・耶頓(Rob Jetten)、工黨(Partij van de Arbeid, PvdA)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等議員參與,表達他們對政府縮減教育資金的擔憂。 「我們和數萬名學生與教師一起站在那裡,場面振奮人心,令人難忘。」參與25日抗議的阿姆斯特丹學生聯盟(ASVA Studentenvakbond)主席特恩・奧特(Teun Otte)表示。而其他示威師生也抱持著相同的訴求——希望政府撤回削減高等教育經費的計畫。除此之外,抗議學生與教師也反對政府重啟「長期學習罰金」(long-term study penalty)(註1)。荷蘭現任教育、文化及科學部長(Minister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埃波・布魯因斯(Eppo Bruins)在11月26日於社群平台X上發布貼文,回應25日的示威行動。他對師生的擔憂表示理解,但強調計畫的主要目標是維持財政平衡、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並提升國防預算,並重申自己不會撤回該措施。海牙大學(The Hagu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歐洲研究系學生羅賓・范沙伊克(Robin van Schaik)解釋,執政聯盟(coalition cabinet)(註2)認為投資高等教育的成效有限,因此決定減少預算。自由黨(Partij voor de Vrijheid, PVV)議員帕特里克・范德霍夫(Patrick van der Hoeff)更於11月28日眾議院第30次會議中為預算縮減計畫辯護,強調與其增加預算,不如有效利用現有的教育資金。 註1:若學生延長學士、碩士就讀年份一年以上,則須額外支付3000歐元(約新台幣10萬2101.8元)的罰款。長期學習罰金不但加劇學生課業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更加深經濟不平等。 註2:荷蘭為多黨制國家,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coalition cabinet),目前的聯合政府是由自由黨(PVV)、自由民主人民黨(Volkspartij voor Vrijheid en Democratie, VVD)、新社會契約(Nieuw Sociaal Contract, NSC)及農民公民運動(BoerBurgerBeweging, BBB)組成的史庫夫內閣(Schoof cabinet)。 海牙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學生凱齊亞・喬莎娜・卡維拉朗(Kezia Joshana Kawilarang)認為,縮減教育預算看似節省成本,但長遠來看,教育和學術研究才是培養人才的基石。奧特補充,荷蘭目前教師、醫療專業人士、技術人員,資訊及通訊技術人員短缺,唯有高品質、資金充裕的大學,才能培養人才,削減高等教育的預算,只會加劇人才短缺問題。「資金縮減也會導致許多社會科學課程消失。」范沙伊克表示。他舉例,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已經計劃取消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的學士學位課程,並合併其他語言與文化研究科系,不僅使教授失業,也影響社會學科的發展與知識傳承。 范沙伊克說明,反對黨正極力阻止執政黨削減預算,「若無法推翻政策,學生與整個學術界必須繼續抵抗。」他說道。范沙伊克期望學生們透過示威遊行、加入政黨、聯絡國會代表等管道,表達自身訴求。奧特也提到,作為學生聯盟的一員,他會繼續動員學生,對抗預算縮減與「長期學習罰金」的實施,「如果學生們能團結起來反對這些政策,就有機會影響政府的計畫。」他建議道。目前內閣在反對黨的堅持下,決定重新討論縮減預算政策,但學生與學術界仍需持續關注,確保政府不會削弱教育資源,並重新審視教育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藉喘息活動實踐所學 特教義工助自閉症者融入社會
生活
第1801期
藉喘息活動實踐所學 特教義工助自閉症者融入社會
2024-11-29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活潑動感的音樂在校園內響起,甩甩臂膀、左扭右踏,自閉症者與志工隨著節奏舞動。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學生組成的Special義工隊(以下簡稱義工隊)與台中市自閉症教育促進協會合作,於24日舉辦「喘息活動」。活動提供輕中度的自閉症者教育機會,讓家長有喘息的空間與時間,同時提供特教系學生累積實務經驗的機會。 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的社工黃子嘉解釋,自閉症者的其中一項特質是固著行為,會堅持在某個時間點做某事,接受新的刺激、參加不同的活動能打破他們的生活常規。活動於下午帶領學員到彰化縣的手套博物館,進行DIY體驗與闖關遊戲。學員牽著志工在博物館穿梭,興奮地跳起格子、揮舞手臂套圈圈。義工隊的隊員黃奕蓁分享,不少自閉症者生活環境單一,習慣與自己年紀、障別相似的人相處,因此讓學員走進社會相當重要,除了跨出舒適圈、與社會接軌外,也能透過接觸世界消弭不了解帶來的惡意眼光。 除了帶給自閉症者與平常不同的體驗外,喘息活動重要的意義之一,便是給予自閉症者家屬「喘息」機會。黃奕蓁指出,身為特教系學生,能明白照顧特殊生的疲憊。他認為家長跟老師要互相扶持,藉由喘息活動讓家長休息,才有動力與意願走更長遠的路。過去也曾有許多家長主動向黃子嘉分享,自己在喘息活動這天去做了平常帶著自閉症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在咖啡廳寧靜的喝杯咖啡坐一下午,或是去看一場電影、到高級餐廳吃飯等等,「喘息活動能給予家長最大的幫助,就是獲得一段找回自己的時光。」黃子嘉說。他回憶和家長對話的過程,他們眼中充滿著感謝與光芒。 本次的喘息活動,從招生、課程設計到各單位接洽等皆由義工隊學生親自操刀。首次接觸喘息活動,便擔任副總召的謝依諠說:「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我們要從什麼都不知道,包括活動的形式,到很了解整個活動的流程或是細節。」然而正因從零開始的籌辦,讓特教系的學生有了跳脫書本理論的機會。義工隊長游芷婷表示,中教大特教系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才開始參與實習,「參加這個活動,有時候甚至比在課堂上學習到的還要多。」他說。 喘息活動不只帶給自閉症者與家屬愉快的體驗,也讓特教系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實務機會。本次活動的總召柯雨彤,認為自己看見了特殊生可愛、活潑的一面,「這是我覺得辦活動學到最多的東西。」他說道。前來參加活動的學員,即是未來特教系學生在職場的服務對象。對此,黃奕蓁強調,透過實務檢驗自己是否適合、是否喜歡特殊教育,正是學習過程重要的一環。他說:「我覺得它很像齒輪。」這個齒輪牽動著社會、學員、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而正因為有喘息活動的存在,彼此才能順利運作、互相支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