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校園槍擊案頻傳 學生籲校方加強槍枝管制
國際
第1773期
美校園槍擊案頻傳 學生籲校方加強槍枝管制
2022-11-30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美國新墨西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NM)11月19日上午發生槍擊案,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 CNN)報導,槍擊案為學生私人衝突。新墨西哥大學學生布蘭登・崔維斯(Brandon Travis)為首的五名學生共謀,將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NMSU)籃球校隊隊員麥克・皮克(Mike Peake)誘騙至新墨西哥大學校園內意圖槍殺,皮克也帶著武器開槍射殺崔維斯,雙方交戰後主謀崔維斯死亡,皮克則是受傷住院。 新墨西哥大學阿布奎基(Albuquerque)校園宿舍外發生槍擊案,警察在第一時間封鎖現場調查。 圖/截自美聯社新墨西哥大學阿布奎基(Albuquerque)校園宿舍外發生槍擊案,警察在第一時間封鎖現場調查。 圖/截自美聯社國立政治大學美裔交換生丹妮拉・馬里斯卡(Daniela Mariscal)表示,在美國持槍是合法的,許多小孩更從小就學習射擊。他強調,「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校園槍擊案,如果要解決問題,應該從根源做起。」雖然新墨西哥大學校方規定,學生不得在校園內或任何校方贊助的活動中攜帶武器,但馬里斯卡指出,近年美國槍擊案件越來越多,社會對立與極端反社會人格的出現,更成為美國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警方表示此事槍擊是「單獨事件」,未對校園內其他學生構成威脅。 圖/截自美聯社美國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學生吳嘉青補充,美國校園經常發生搶劫案,若發生槍擊案件,學校會寄送警示郵件。他習以為常地說:「我們大概一個月會收到一次信,都見怪不怪了。」吳嘉青也提到,除了平常要避免單獨行動、太晚回家外,槍擊案件的攀升其實對生活並無過多影響。「許多槍擊案件與宗教、族群問題無關,而是與反社會人格或心理疾病相關,犯嫌模仿犯案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黃奎博說道。他也說明,美國大規模暴力攻擊在這25年來不減反升,不過多為獨立事件,美國地方大、人口多、槍枝多,類似事件發生機率相較高。 槍枝管理為美國長期未解議題,學生呼籲校園內應嚴格管控槍枝出入。 圖/網路示意圖「這種情況過於頻繁,我其實已經習慣了,所以我們會自然避開風險較高的地方。」 墨西哥科技大學(Universidad Tecmilenio)學生王莉亞(Celina de los Angeles Lozano Cuellar)曾於美墨邊境生活。美國槍枝問題雖為常態,他還是呼籲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容忍欺凌、仇恨和暴力。他也希望美國各校嚴格禁止槍枝進入校園,並展開反槍枝運動,透過宣導遏阻槍枝暴力,讓學生和教職員工了解槍枝帶來的風險。
絕處逢生逆轉勝 呂紹全射下中正盃步槍金牌
體育
第1771期
絕處逢生逆轉勝 呂紹全射下中正盃步槍金牌
2022-11-16
【記者陳世軒桃園報導】深呼吸,穩定身體,舉起步槍緊靠槍托,射擊後獲得全場歡呼。111年第47屆全國中正盃射擊錦標賽於13日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公西射擊基地舉辦。社會組男子10公尺空氣步槍吸引共74人參賽,最終由臺北市立大學呂紹全奪得冠軍。本次社會組男子10公尺空氣步槍賽程分為資格賽與決賽,資格賽中取得前八名者獲得決賽資格。決賽採淘汰制,一輪五發子彈,第二輪後每兩輪分數倒數的選手將被淘汰。冠亞軍賽則改為一人一發,每發準備時間50秒,分數高者得2分、平手雙方各得1分,最終先得16分者勝出。 111年第47屆全國中正盃射擊錦標賽社會組男子10公尺空氣步槍於11月13日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公西射擊基地舉辦。選手們屏氣凝神,瞄準前方標靶。 圖/陳世軒攝預賽階段,曾參與東京奧運的奪冠熱門呂紹全手感不佳,雖最終仍獲得決賽資格,但表現明顯不如以往。進入決賽後,呂紹全也曾多次掉出奪冠行列,更於銅牌決定賽因與第三名選手同分,而被迫進行延長賽,所幸他於延長賽扛住壓力,一發致勝,保住金牌戰資格。冠軍賽中,呂紹全經過調整成功發揮過往水準,甚至在其中一輪射出滿分10.9分,最終以大比分17:9力壓目前執教桃園市立新明國民中學的陳俊安,摘下金牌。對於自己在賽中戲劇化的表現,呂紹全說:「前幾輪有些差強人意,但有越來越進入狀況。」 臺北市立大學呂紹全選手為中正盃奪冠熱門。然而預賽到決賽狀態不佳,所幸呂紹全迅速調整,最終仍以優異成績奪冠。 圖/陳世軒攝除了呂紹全外,今年5月於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拿下冠軍的國立體育大學歐浩恩也同樣列席中正盃,最終獲得第五名的成績。關於自己的表現,歐浩恩表示,因交通問題,導致到達賽場後未能充分熱身進而影響發揮,但他並沒有因此感到氣餒,「其實已經算蠻滿意的了,有及格分。」 國立體育大學歐浩恩選手於今年5月的全大運中擊敗呂紹全選手獲得冠軍,但因交通問題,到賽場時距比賽時間僅剩一分鐘,未充分熱身導致表現受影響,最終獲得第五名的成績。 圖/陳世軒攝射擊相對足球、籃球等運動較為靜態,備戰方式也大不相同。呂紹全提到,除了射擊技術外,為了在賽中維持穩定心率,訓練多半以有氧運動為主,「跑步或是腳踏車之類的,可能會是維持130的心率30分鐘左右。」此外,射擊運動相當重視觀念,以呂紹全為例,雖然他因參加國訓中心的職能訓練而兩個月未接觸射擊練習,但因已具備觀念與意識,所以本次中正盃即便狀態略有落差仍能迅速調整獲得冠軍。2023年除備受矚目的杭州亞運外,也有世界大學運動會、奧運國手選拔等重大賽事接踵而來,對此,呂紹全認為,連續的比賽極為考驗選手的體力與狀態,「接下來會進入一直比賽的週期,蠻辛苦的。」並表示今年度射擊賽事已告一段落,之後會先服完兵役,再備戰未來賽事。
回歸山林的荊棘之路——法規枷鎖中的原民狩獵文化
專題
第1743期
回歸山林的荊棘之路——法規枷鎖中的原民狩獵文化
焦點
2021-03-18
【記者廖澄妤、張華真、陳品融、李加祈綜合報導】雲霧繚繞層層山巒,鄒族獵人鄭正重一身輕便裝束,隱沒在樹林間。自13歲那年開始跟著長輩上山打獵,至今已過了40多個年頭。  阿里山鄉鄒族來吉部落獵人鄭正重巡視完陷阱,帶著彎刀離開獵場。 圖/李加祈攝對於鄭正重而言,狩獵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有時結束教會晚間活動,幾位教會弟兄會相約上山打獵。有時,他也和妻子陳美惠開著白色小貨車,到獵場走動走動,順便查看陷阱,一有所得,便帶回教會供大家享用,鄭正重說:「真正的獵人要懂得分享。」剛接觸狩獵三、四年的陳美惠則每每帶著登山的愉悅心情,同丈夫一起打獵。「我從以前就很嚮往女獵人的感覺,沒有說一定要打到獵,但有碰到就是一個chance(機會)。」他們總戲稱自己是「公路獵人」,開車上山的路途拿探照燈一照,若是在樹叢中看見閃閃發亮的「星星」,那就是飛鼠的眼睛;竹林被挖得亂七八糟,肯定有山豬出沒;山羊會走峭壁、猴子會破壞農作物、山羌在路上就能遇到。「動物走過的路線你要認得出來。」陳美惠說。有時什麼也沒碰上,就當去山上採採花草、散散心。「原住民為了適應環境,他就累積非常多土地、山林的知識跟技能,打獵就是不斷重新實踐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同時也是鄒族族人的浦忠勇如此說道。多年來,山上歲月靜好,外頭卻風雲變色。民國104年,布農族人王光祿因以土造長槍獵捕野生保育動物山羊、山羌(註一),被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以下簡稱《槍砲條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下簡稱《野保法》)判刑三年六個月徒刑,併科罰金新台幣7萬元。四年前最高法院裁定停止審理,並首度向司法院大法官申請釋憲,原住民狩獵文化權爭議再次鬧得沸沸揚揚。註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8年1月9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其中將山羌從原本的保育類動物調降為一般類動物。 3月9日王光祿持槍狩獵釋憲案於憲法法庭進行言詞辯論,王光祿與各部落族人於司法院前升起狼煙,舉行祭告。 圖/吳冠伶提供王光祿案掀起有關獵槍使用、生態保育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討論。107年政府修訂《原住民族基本法》(以下簡稱《原基法》)第19條,保障原住民能在「傳統文化」、「祭儀」與「自用」的前提下獵捕野生動物。即使《原基法》保障原住民狩獵權,現行《槍砲條例》和《野保法》的多重限制,仍凸顯出最根本的難題:究竟該由「誰」來管理狩獵?原住民想要的狩獵文化權及自治權又是什麼模樣?<b>槍砲條例限用自製獵槍 原民狩獵安全受威脅「台灣原住民的制式獵槍(註二)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日本時代的獵槍,都比現在的槍要進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72年《槍砲條例》制定前,原住民能以制式獵槍狩獵,不過,該法制定後,原先狩獵用的制式獵槍成為管制品。原住民受限於規範,只能徒手製造槍枝,然因其並無自製獵槍傳統,直到現在仍爭議叢生。 註二:制式槍砲指經各國合法武器工廠,為殺敵、獵物、攻擊、防禦或射擊運動等目的所生產、製造之各類槍砲。 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獵人陳美惠攜帶自製獵槍至獵場狩獵,她強調,槍口要朝上,且絕對不能對準人。 圖/陳品融攝排灣族獵人郭坤旺出身自屏東縣來義鄉,兒時即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接觸狩獵。從小到大聽聞不少膛炸、走火等意外,郭坤旺十分清楚自製獵槍的危險性,如今他打獵只用陷阱工具,「我們原住民的槍真的很不安全,準確度又不夠。我不放心,所以放棄拿自製獵槍。」浦忠勇也提到,自製獵槍沒有保險,自製子彈與火藥也都未精密計算過射程、測試是否會爆炸。獵人追趕獵物或意外跌倒時,極可能擦槍走火。槍枝事故頻傳,然而《槍砲條例》修法仍然卡關,浦忠勇質疑:「槍本身就不安全,然後你要用槍安全?」裴家騏也表示,目前原住民只能使用老舊、不安全的自製獵槍,盼能藉近期召開的全國原住民獵槍論壇匯集各方意見,為政府後續修法提供方向。<b>野保法忽略原民傳統 狩獵行為轉地下化101年,政府依《野保法》第21之1第2項訂定《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嚴格限制原住民申請狩獵的方式。辦法指出,原住民需於定期性獵捕活動20日前、非定期性獵捕活動五日前,向獵捕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申請,並交由主管機關核准。「它(申請表)不但要寫狩獵地點、時間、工具,還要事前寫我要打幾隻動物,這和許多原住民的狩獵慣習是違背的。」裴家騏如此說道,「獵到的動物是來自祖靈和山靈,你是被給的,不是去拿的。」鄭正重也分享,非定期性的狩獵有時需仰賴「夢占」。部落族人設好陷阱後,若是夢見被漂亮的女人纏住,百分之百有獵物上鉤。有次他夢見一個女人躺在他的大腿上,最後卻不知去向,隔天到山上巡視,果然沒有獵物,陷阱甚至還有被破壞的痕跡,「所以夢還是很準的。」原住民對於祖靈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狩獵與原住民的生活、宗教信仰緊緊相連,不符傳統慣習的規範,使多數狩獵行為走向地下化。裴家騏直言,原住民對《野保法》和《辦法》的接受度不高,連帶讓野生動物數量難以控管。法律保育野生動物的本意淪為紙上談兵,許多年過去後,原住民依然無法實踐狩獵文化權。<b>法律夾縫尋解方 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現曙光106年林務局開始試辦「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以下簡稱計畫),嘗試在法條的夾縫中找尋解方(註三)。政府委託學者協助部落進行動物監測,部落則可成立獵人協會、頒發獵人證,共同約束狩獵活動。目前全台已有11個部落群參與計畫。註三:計畫推行人之一、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惠東說明,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9條規定,原住民可在「傳統文化」、「祭儀」及「自用」的條件下獵捕野生動物,然因過去無法確認自用狩獵如何影響野生資源,透過試辦計畫,「方能採納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以及尊重原住民的自主組織以及自主回報狩獵所得,兼採科學方法觀測動物數量的波動。」計畫將狩獵管理的部份權力交還給族人,「與其堅持一個管不了的制度,為什麼不下放權力,讓在地去治理?」計畫負責人之一、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惠東説。裴家騏也認為,政府應將管理區域劃分為小單位,交由部落協助治理,更能落實台灣的自然資源管理。加入計畫最大的差異是狩獵申請制度的轉變。以屏東縣來義鄉為例,107年部落成立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以下簡稱來義鄉狩獵協會),統一向林務局申請整年度的狩獵許可,獵人只要出示協會獵人證,即可依照慣習打獵。裴家騏指出,如今狩獵數量改以總量統計,種類則改用「山肉」通稱,「寫山肉的話祖靈就看不懂。」如此便能避免事前申請觸犯部落禁忌。目前來義鄉的七個村皆設有事後回報窗口,屏科大團隊也架設動物相機,監測獵場動物數量和種類。全台最早執行狩獵自主管理的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更早在七、八年前便由學術界進行物種監測,建立一套狩獵物種資料庫。 屏東縣來義鄉獵人於山林間設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期盼藉監測器,掌握野生動物數量。  圖/陳俊霖提供郭坤旺在來義鄉狩獵協會成立之初即入會,「加入協會可以收到很多資訊、交流機會。」他肯定協會對內能凝聚獵人共識、訂定公約,對外能爭取權益。制式槍枝的使用權,正是目前向政府力爭的權利之一。來義鄉狩獵協會還能間接提供工作機會,今年舉辦的冬令營中,即由獵人擔任傳統文化課程講師。屏科大森林系保育人文吳幸如老師研究室研究助理、負責輔導協會的陳俊霖表示,冬令營不僅傳承狩獵知識,更能進一步推動原住民文化觀光。未來若協會接待遊客,又能再為獵人創造更多擔任導覽員的就業機會。 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舉辦社區林業計畫成果展,獵人向學童分享生態保育成果。 圖/陳俊霖提供<b>獵人憂個資透明化 建立信任定計畫成敗目前來義鄉狩獵協會有300多位成員,但全鄉還有近一半的獵人不願加入。陳俊霖分析,這些人擔心入會後個資反而透明化,更容易被警察「找麻煩」。事實上,因合格的自製獵槍火力弱,狩獵成效差,多數獵人打獵時使用的是無照槍枝。「他們可能有三把槍,只有一把拿去給警察局檢驗。有時警察來家裡查,就拿出那把合格的槍枝給他們看,像護身符。」陳俊霖說道。部分人慮及申請協會的獵人證需提交個資,可能導致警察更容易追查到無照槍枝,因而卻步。即便是已入會的獵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放心打獵。郭坤旺解釋,獵人從警察局、林管處或協會接收到的資訊經常不同調,按其中一方的規則行事,卻可能被另一方找碴。「我是會員,但有時候還是很擔心,看到警察還是會怕怕的!」郭坤旺笑著調侃自己,某次他獵回山羌、山羊,下山時看到警察,竟刻意停下讓對方先過,以迴避不必要的麻煩,「其實我一直很納悶、猶豫,我今天是協會的獵人,為什麼要怕?」協會理應保障會員在全年度狩獵許可下依慣習打獵,如今卻因各單位溝通不完全而效果打折。協會成員也未必打從心底認同計畫的實行模式。鄭正重雖也加入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他卻認為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並非必要,因此極少參與協會會議,「我還是比較獨來獨往,因為我覺得獵人就是獵人啊,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狩獵方法。」浦忠勇認為,真正的狩獵自主管理,應不受政府、動保團體影響,當然更不必回報狩獵數量。 雖然是「自主」管理計畫,原住民狩獵的器具、區域和物種等仍受政府諸多限制。陳俊霖説:「原住民當然會覺得自由還不夠自由,想讓林管處再管少一點。」由計畫的實施現況可見,協會若要彙整意見、加深成員認同感,尚有一段路要走。<b>政府原民共商行政契約 多方合作盼重建狩獵秩序原住民與政府的衝突不時發生,即便實施自主管理計畫,獵人仍不滿部分規定。對此,張惠東點出其中一個原因:「法規的規定都是上對下。」於是他將重視雙向溝通的行政契約引入計畫中。行政契約由地方政府及部落代表以互相尊重、因地制宜為原則協商而成,具法律效力,可確立彼此的權利義務,並修補單向行政行為造成的漏洞。「我覺得行政契約有必要建立起來。」郭坤旺說道。他不反對政府治理原住民,但認為雙方必須妥善溝通、形成共識,而行政契約正有助於此。待自主管理計畫步上軌道後,部落與政府才能開始討論契約內容,阿里山鄉鄒族與來義鄉排灣族是少數進入此階段的部落群。然而,由於各方共識取得不易,部落從展開協商到正式簽約路途遙遙。「我們三方(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嘉義縣政府與嘉義林管處)總共坐下來討論了⋯⋯可能有三、四次耶,才把草案定稿。」裴家騏說道。阿里山鄉鄒族是現在唯一完成草案的部落群,雙方卻遲遲未能正式簽約。裴家騏表示,法律雖沒有禁止政府與獵人協會簽訂行政契約,但部分政府官員仍顧慮法律未明文授權,因此目前還在等待《野保法》或《辦法》修法納入行政契約。連自主管理計畫進展較快的阿里山鄉鄒族、來義鄉排灣族都還沒能簽訂行政契約,更遑論其他部落。浦忠勇指出,有些部落年輕人少,老一輩不見得能負荷籌組協會、頒發獵人證、申請狩獵等現代行政工作,因此較難實施自主管理。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科長翁嘉駿強調,族人的意願、凝聚力是影響計畫成敗的關鍵,畢竟政府與學者只是從旁給予協助,部落才是主體。裴家騏則認為,輔導團隊能否因地制宜調整運作方式也十分重要,「不建議其他部落複製貼上鄒族的模式。」全台灣有超過700個原住民族部落,個個有其文化和歷史經驗,因此尋找合適的方法,才是實踐狩獵自主管理之道。計畫的推行並非一蹴可幾,重建傳統狩獵秩序也是條漫漫長路,但正如翁嘉駿所説,政府沒辦法強迫原住民如何做,「但我們可以坐下來談、找學者來幫忙,看看大家覺得怎麼樣比較好。」對於以山林為家的獵人來說,回歸靜好生活,或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山頂的霧漸漸散去,鄭正重從樹林間回到平地,這天,他一無所獲,臉上卻也未見半分沮喪神色。臨走前,他回望著樹林,時間彷彿靜止一般,或許他正期待著,族人的狩獵處境有朝一日能回到傳統的秩序,而他,能繼續像他所欽佩的祖父那輩獵人一般,在山林裡、樹叢間,繼續學習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鄭正重望向雲霧瀰漫的山林獵場,描述祖父輩傳承下來「真正的」獵人精神是尊重生命、分享獵物。 圖/陳品融攝
滿血回歸 鄭兆村擲破全田賽標槍紀錄
體育
第1739期
滿血回歸 鄭兆村擲破全田賽標槍紀錄
焦點
2020-12-09
【記者甘媄心新北報導】手持標桿全力衝刺,伸展臂膀、奮力投擲,標槍落地後場邊響起喝采,選手打破紀錄,滿血復活!109年全國田徑錦標賽暨排名賽於4日至5日在板橋第一運動場登場,在男子標槍項目,由「黃金右臂」國立體育大學鄭兆村以85.54公尺的成績拔得頭籌,同時他也打破由他個人立下的大會紀錄(註1),更創下本季競賽個人最佳成績。註1:鄭兆村在民國99年全國田徑錦標賽擲出的78.69公尺,為本次賽事前的大會紀錄。 國立體育大學鄭兆村在109年全國田徑錦標賽暨排名賽僅投擲兩次即獲得男子組標槍金牌,85.54公尺也是他個人本季最佳成績。 圖/甘媄心攝鄭兆村在第一次試擲即擲出79.40公尺打破大會紀錄,第二次更擲出85.54公尺,對比先前在中華民國109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以下簡稱全大運)擲出不如預期的77.02公尺,本次賽事可謂滿血回歸。鄭兆村坦言,第二次擲完後對於成績感到滿意,因此選擇放棄第三次試擲,提早結束比賽。而從全大運後,他學著穩定心態,「其實練習就是一如往常,只是這個月訓練時的有不斷提醒自己,注意力需要更集中一點。」談及疫情影響比賽,鄭兆村表示,由於國內外競賽減少,也讓自己變得較缺乏動力。「訓練時會想著,不知何時才會開放出國比賽,希望疫情早日控制下來,我自己也要盡快調整好心態。」他也說明,目前給自己身體狀態評估為7至8分,未達滿分是因身上仍有小問題,期待之後能恢復到個人最佳水準。 「黃金右臂」鄭兆村為男子標槍項目亞洲最高紀錄保持人,於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立下91.36公尺標竿,也同時是第一位突破90公尺的亞洲選手。 圖/甘媄心攝身為標槍項目亞洲紀錄保持者(註2),以及國內首位取得2021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東京奧運)田徑項目比賽門票的選手(註3),鄭兆村希望能將成績穩定在85公尺以上,才能在國際賽事中保有競爭力。「這場比賽結束後會先放鬆一下,接著進入冬季訓練。集中訓練到明年三月賽季,希望能調整自己的比賽節奏、奧運比賽順利。」註2:鄭兆村在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擲出91.36公尺的成績,為他個人生涯最佳,同時打破標槍項目亞洲紀錄。註3:鄭兆村在2019國際田徑鑽石聯賽上海站擲出86.93公尺,達到東京奧運標槍項目參賽標準85公尺。徑賽方面,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楊尉廷以14.16秒的佳績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金牌。繼今年全大運封冠後又再次奪金,楊尉廷卻認為表現不盡理想。「在預賽的時候有抽筋,已經做了相關防護措施、物理治療,卻還是發生,是出乎意料的事。」他表示,本次決賽負傷上場,因此只能保守完賽,之後會等待身體狀況恢復,再以東京奧運門檻為首要目標,繼續衝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跨欄好手楊尉廷負傷上陣,仍在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摘金。 圖/甘媄心攝獲得女子跳遠金牌、來自國體的黃詩涵提到,這場賽事表現有許多技術性失誤,例如助跑的節奏不在自己預估之中。「還要再調整自己的助跑的步伐,掌握跑感也很重要。」她也補充,由於風速影響,此次賽事成績較全大運為佳,但對於自己表現並不滿意,「上大學後練習時間變得鬆散,之後訓練要再力求紮實。」 女子跳遠冠軍得主、國立體育大學黃詩涵跳出6.17公尺佳績,她認為個人表現尚有進步空間。 圖/甘媄心攝
【全大運】屏氣凝神射下高分 劉皓甄空氣手槍勇奪金
體育
第1735期
【全大運】屏氣凝神射下高分 劉皓甄空氣手槍勇奪金
2020-11-05
【記者楊人熹高雄報導】選手聚精會神,用手中的槍枝瞄準目標,扣下板機,擊中紅心。中華民國109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射擊項目於1日至3日在高雄市大寮靶場舉行。其中,女子組空氣手槍項目,由國立體育大學劉皓甄以總分234分擊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余艾玟的231.7分,拿下金牌。而女子組空氣步槍項目,則由臺北市立大學蔡儀婷以1.2分的些微差距扳倒臺師大林穎欣奪得冠軍。 此為女子組10公尺空氣步槍項目,選手須穩定身軀,單眼靠在瞄準鏡上,準確將子彈射出。 圖/楊人熹攝10公尺空氣手槍與10公尺空氣步槍皆分為資格賽及決賽,在資格賽時,選手須射擊60發子彈(手槍每發最高10分,步槍每發最高10.9分),依成績總和錄取前八名。決賽選手則先射擊12發子彈(每發最高皆為10.9分),依分數總和淘汰最後一名,此後每兩發淘汰一名選手,直至第24發產生冠軍。10公尺空氣手槍女子組賽事,余艾玟雖以第一名之姿闖進決賽,但可惜狀態不佳,無緣冠軍。反觀劉皓甄僅以第五名進入決賽,但她及時找回手感,更在關鍵時刻,第19發時射出全場最高的10.7分,瞬間衝上第一名,最終摘下后冠。 劉皓甄每射完一發子彈,會將眼睛閉上。她表示,此舉能幫助自己克服緊張情緒。 圖/楊人熹攝「開場狀況沒有很好,到後面才調整回來。」劉皓甄表示,因為一緊張,射擊動作容易跑掉進而影響表現。她分享對抗緊張情緒的方式,「會閉上雙眼,調整自己情緒,待心情平定後再開始射擊。」談起訓練過程,劉皓甄提到平時會做意象訓練,模擬比賽過程,將有助於備戰及心態上的調適,她也會從每場賽事中了解自身不足之處。而屈居亞軍的余艾玟則認為自己今天表現失常,有失水準,且在用槍瞄準時,手出現發抖的突發狀況,雖有積極治療,但仍嚴重影響表現。 余艾玟放下槍枝,低頭沉思,平復自己的情緒,並思考下發子彈該如何調整彈道。 圖/楊人熹攝目前女子組空氣步槍項目,國內僅有林穎欣取得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賽資格,而本屆全大運10公尺空氣步槍賽事,蔡儀婷與林穎欣皆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資格賽。決賽時,蔡儀婷和林穎欣數次並列第一,射完22發後,兩人仍以228.6同分,關鍵第23發,蔡儀婷射出10.5的高分,拉開差距,最終奪下冠軍。「很久沒拿第一了,有找回對比賽的感覺。」蔡儀婷說。談到最後與林欣穎的對決,她表示只要降低失誤機率,就有機會搶冠,不過她也坦言,射擊後的調整動作沒有做好,導致槍口瞄準的中心點偏離,需花時間調正準心,往後會修正此問題。而拿下亞軍的林穎欣表示,相較於慣用的電子靶,本次比賽使用傳統紙靶,需要一陣子才能適應,因此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形,心情跟表現也連帶受影響。不過她也提到,儘管未能奪金,但可以利用這次比賽,調整狀態。 蔡儀婷靠著精準的射擊技巧,以及強大抗壓力,以微小的差距打敗對手,奪下冠軍。 圖/楊人熹攝談到目前奧運的備戰狀態,林穎欣表示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畢竟我是第一次參賽,若對自身期望太高,表現反而會失常。」因此,她目前將根據自身狀態,立定目標並力求達成,至於能否拿到獎牌,隨緣就好。 林穎欣此次比賽拿下亞軍,此為他射擊完,取下靶紙,觀察自己的彈道痕跡。 圖/楊人熹攝   &nbsp;
槍聲背後的掙扎 我們該如何檢視警察的執法力度?
專題
第1723期
槍聲背後的掙扎 我們該如何檢視警察的執法力度?
2020-04-15
【專題記者賴辰瑀、張珮慈、林琬蓉、李權洲、楊家威綜合報導】「警察要依法行政,否則站不住腳。」近期警員執勤傷亡的事件層出不窮,至去年鐵道警察李承翰殉職後,警察人員的執法安全議題再次浮現。《警械使用條例》中,已有規定警員合法使用武力及槍械的時機與權力,然而規範終究是客觀的量尺,較難以套用在不同個案上。警員執勤,是依法行政亦或受法所綁?執勤現場高風險 警眷憂親人安危身穿深藍制服穿梭在馬路處理交通事故,出入各種場合打擊犯罪的警員,常被譽為「人民保母」。然而在處理不同狀況時,警員傷亡的事件時有所聞。警員鄒宗澤的家屬李芯妤說明,警員執勤過程時常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他最擔心的即是突發狀況,「不知道他們(警員)面對的那個人,會不會突然拿槍械攻擊你。」面臨突發狀況或立即危險時,警員使用槍械自保或進行嚇阻作用的行為,在社會上總是充斥著兩極的看法。站在家屬立場,在不危害到他人生命安全的狀況下,支持警員使用槍械正當防衛,並確保自身安全是第一優先考量。時常擔心親人執勤安危的李芯妤說:「不開槍的話警員無辜犧牲,最傷心的還是家人,真的情何以堪、會撕心裂肺吧。」然而,用槍與否對警員來說卻充滿考驗。要在突發狀況的兩、三秒內思考開槍是否符合法律規範。警員需要倚賴長年累積的經驗判斷對方行動,方能做出決定。在不傷及無辜的狀況下,依法行政也能維護警員執勤的威信及合法性。 警員執勤時,在腰間配有基本配備,如手銬、警棍、手電筒、防護型噴霧等,因無硬性規定,因此配備因人而異。 圖/賴辰瑀攝警械使用狀況多 現行法規難判定民國103年深夜,鄒宗澤遇上幫派紛爭。當時鄒宗澤與同事在場駐守,避免雙方發生衝突,同時請求警力支援。在其餘警力未及時抵達,且現場僅有兩名警力應付4、50人紛爭的狀況下,鄒宗澤眼見衝突無法壓制,因此對空鳴槍嚇阻,最後成功驅散聚集的幫派。看似當機立斷,但實際在執行上警員需有多層考量。「基本上對空鳴槍滿危險的,有可能流彈會波及到其他人。」即便當下對空鳴槍是受法律保障且允許的,但事後鄒宗澤反思「嚇阻是不是可以有其他方式?」他解釋,除非垂直90度角發射子彈,否則一點斜角都有可能讓流彈傷害到他人。他也跟同事開玩笑的說,出門是不是直接改帶鞭炮,讓像槍聲的鞭炮聲帶來同樣的嚇阻效用,而且鞭炮不會有危險、不會炸死人。依據《警械使用條例》第六條規定,警察人員應基於急迫需要,合理使用槍械,不得超越必要的程度。而同法第九條則說明,警察人員使用警械時,如非情況急迫,應注意勿傷及其人致命之部位。然而使用槍械的時機是否為「急迫需要」、使用時是否符合比例原則(註1)、有無防衛過當等,法官與檢察官的看法可能產生分歧。對於在第一線執勤的員警而言,除了衡量當下情況以判斷是否使用槍械,亦需考慮後續衍生的法律責任。註1:為一法律概念,文中所述主要為其中之「必要性原則」,即此行為在同樣可達到相同目的的方法中造成的傷害最小。 學生在警察專科學校就讀時,每個禮拜都需進入靶場,接受射擊訓練。 圖/警察專科學校秘書室提供在警察教育中,法規規範警員遇到「立即危險」時可使用槍械。鄒宗澤認為,現今法律規範十分籠統,「危險」該如何定義非常倚賴經驗,對於資歷較淺的警員時常感到無所適從。若是判斷用槍合法性經驗不足的警員開槍,造成被害者傷亡,可能要面對官司纏身的問題。而曾任臺中地方法院法官的劉邦繡則說:「因為法條沒有辦法規範每一個客觀事實。」他認為使用槍械這件事既已發生,接下來必須依靠警員、當事人或證人說法,以及監視器等證據判斷是否必要且合乎比例原則。然而事後審查則因案件不同且蒐證不易,難以統一標準。導致第一線執法人員執法時大多戒慎小心,甚至猶豫不前,可能因此危害警員生命安全。立委推警械審查委員會 各方見解不同鑒於社會對警員使用警械的必要性時常有所爭議,曾有多次立委提案修訂《警械使用條例》。民國107年張宏陸等立法委員提出的修正草案中提到,希望設立「警械使用審查委員會」作為輔助法官判決的角色。委員會規劃由相關專業人士組成,針對警械使用致人死傷的相關案件進行調查及釐清責任歸屬,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法官判決建議。法案提案人、立委張宏陸及蘇巧慧等人提到,委員會除擴大相關政府機關加入,亦會加入犯罪預防、鑑定科學等專業領域的專家,以確保審查結果的公信力。蘇巧慧表示期望藉由修改《警械使用條例》,加入第三方審查機構,以落實保障當事人的法益。曾於中央警察大學任教、現任立法委員葉毓蘭表示,在醫療糾紛及車禍鑑定上,法官會參考第三方鑑定委員會的意見,同樣的在警械使用案件的判決上,委員會也可提供判決上的幫助。此外張宏陸認為,設立警械使用審查委員會的除了協助判決外,同時也是約束警員用槍的手段「讓警察更敢用槍,也讓警察同仁知道有審核的機制。」 立委葉毓蘭於本次會期中提出《警械使用條例》修正案,希望藉由修法保障警員執勤安全。 圖/葉毓蘭立委辦公室提供然而,委員會成立與否也存在不同看法。劉邦繡表示,警員在法庭會描述當時情況,再輔以當事人或目擊證人的說法提供法官進行判斷,若檢方認為需要進行鑑定,委託專業鑑定人員即可。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常務理事蕭仁豪也對委員會成立的目的有所疑慮,「如果委員會是每次都要主張警察合法用槍,那比起設立委員會還不如直接立法規定要不要開槍。」此外,劉邦繡提到法律中的比例原則是法官和檢察官需要判斷的。以追捕酒駕案為例,劉邦繡認為比起開槍,警方可在追捕時就以包抄、攔截等方式阻止犯嫌,同樣能達到逮捕犯人的目的,且此方式造成之傷害相較開槍減少許多,因此開槍的行為違反比例原則。劉邦繡表示法官及檢察官的判斷是事實認定的過程,為其職責所在,「委員會只能提供意見參考而已。」加強教育訓練 提升員警應變能力除有立委倡議成立警械使用審查委員會,中華民國內政部警政署與警察專科學校亦提供大量事前訓練。警政署指出,為有效結合警員用槍及演練,已爭取預算建置互動式情境模擬靶場,藉由新興科技的投入,精進、多元化射擊訓練。警專行政警察科警正教官王旭昇提及,在主修科目中,校方會聘請外勤同仁到校擔任助教,與學生分享實務經驗。而在槍械的教育上,除了訓練基礎射擊,也採用影像教育的方式,加入案例讓學生判別「急迫需要」。他表示,學校雖提供充足課程、實務經驗,但「是否開槍」無法僅用教學補充完整。執勤安全並無高深學問,也無明確規範,「讓學生隨時要有危機觀念,還要跟臨機應變連結在一起。」 警察專科學校每年為警界培育大量警務人員,是訓練警員的重要基地。 圖/楊家威攝台灣警察用槍訓練時數每月一次,每次30發(真實子彈),對此蕭仁豪表示,若希望警員有更專業使用槍械的能力,每周至少需一次射擊訓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分局助教吳欣鴻也指出,學校射擊訓練較為基礎,訓練內容仍有待精進。蕭仁豪也提及,除用槍練習,警務人員也應進行體技(註3)實際運用及演練。但實作會耗用大量時間,警員工時較長亦難以配合。國內也缺乏相關課程,目前警員日常訓練主要內容僅包括「教用槍」以及「綜合逮捕術」。註3:體技教學項目包含柔道、摔角、射擊及綜合逮捕術等4項即便有上述訓練機制,但訓練是規格化的,而現場又是多變的。以美國警員為例,他們擁有專業團體處理特殊案件,並另為警員提供教育訓練。警員常面臨不同特殊狀況,皆需透過「教育」協助處理。蕭仁豪提及,現今並無能提供合適課程的警察機關。在無前車可鑑情況下,警員只能臨場應變,意外卻常常因而發生。他舉例,去年發生的鐵路警察案,警員在實務上僅需將「犯人」送醫處理,但此前與嫌犯的對峙,後續警員因公殉職,則成為突發狀況下的未知數。除提供實務經驗訓練,學校教育仍有待加強。蕭仁豪指出,在缺少學術競爭的狀況下,警察教育環境會出現壟斷現象。因警察教育機構僅有警大及警專兩所,警員資訊來源較單一,相關議題也缺乏外界參與及討論。他希冀,警察教育能成為一種學術產業,讓更多學者加入警察教育或訓練的研究。 警察權益協會常務理事蕭仁豪分享警察在制度上所遭遇的問題,他盼望更多人加入相關議題的討論。 圖/楊家威攝即便踏入職場,警員每月仍有一次常規訓練。王旭昇補充,臺灣警界可參考國家安全局特勤中心的多樣射擊訓練,同時加入更多模擬情景演練,增加警員實戰經驗。雖有學習方向,但額外的培訓在實行上仍有設備、經費、人力資源等障礙待克服。一線員警吐心聲 盼加強情境訓練鄒宗澤說明,成為警員後時常會有訓練體能的「常年訓練」,但模擬情境訓練次數可能一年僅一次。他分享,模擬訓練中,由教官扮演持槍歹徒,接受訓練警員穿著裝備,手持BB槍逐步攻堅。鄒宗澤提到,當時有被「歹徒」射傷,「這種東西感覺比較實際,你活下來,遠比你技巧好來得更重要。」 從學校畢業後,警員也需定時接受常年訓練,除射擊技巧外,亦有情境模擬演練。 圖/吳欣鴻提供教育訓練的重點除加強射擊準確度外,鄒宗澤認為,也應多舉辦模擬情境訓練,並藉由教官傳授過往用槍經驗,教導警員判斷用槍時機與強度,在臨場做出合理、適法的反應,同時保障自身執勤安全。警員王惀宇對此也補充:「是要先躲還是要反擊,要躲要怎麼躲,這些都是需要很多的觀念教育跟實際操作的。」面對瞬息萬變的案發現場,臨場應變能力最顯重要。王惀宇表示:「大家好像都知道有個《警械使用條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用槍,問題是沒有人真的知道實務上什麼時候該用槍。」若警員專業訓練不足,無法適當判斷用槍時機與程度,造成的傷害將不堪設想。警員並非不清楚《警械使用條例》,也不是不懂如何使用槍械,而是臨場警員難以拿捏使用的武器與程度。工作時常會遇到突發狀況,警員必須在最短時間反應並做出判斷。鄒宗澤與王惀宇皆表示,期望能改善養成教育與在職教育,增加情境模擬演練機會,以幫助警員在臨場做出最合適的判斷。
些微差距 東奧射擊代表呂紹全惜敗陳俊安
體育
第1714期
些微差距 東奧射擊代表呂紹全惜敗陳俊安
2019-11-20
【記者王品淇桃園報導】舉起步槍抵住右肩肩窩,深呼吸後臉頰緊靠槍托,屏氣,射擊。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的呂紹全在決賽剛開始便打出10.9分最高分。後因精神狀況不佳,最終以1.7分差惜敗桃園市立新明國民中學專任教練陳俊安,僅拿下中華民國108年第44屆全國中正盃射擊錦標賽暨中星射擊邀請賽(以下簡稱中正盃射擊錦標賽)的亞軍。中正盃射擊錦標賽11日至20日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公西射擊基地舉辦。社會組男子10公尺空氣步槍共有56名參賽者,在預賽中必須取得前八名才有決賽資格。而決賽採淘汰制,從第10發開始每兩發淘汰最後一名,直到第24發決定金銀牌得主。 中華民國108年第44屆全國中正盃射擊錦標賽暨中星射擊邀請賽項目橫跨國小至社會組,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學生呂紹全成為賽事的一大看點。 圖/王品淇攝「因為睡眠不足,心率較高,以及精神疲倦,在射擊的時候比較難專注。」賽後略顯疲態的呂紹全解釋,由於在5日剛結束參加2019年第14屆卡達杜哈亞洲射擊錦標賽(以下簡稱卡達杜哈亞錦賽),隨後立即返台參與本次中正盃射擊錦標賽,導致身體太過勞累,無法維持平時的水準。「我回國也只有練習兩次。」他提到,近期重要的射擊比賽較多,自己的壓力大,加上仍有時差,讓本次賽事無法發揮到最佳狀態。 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的呂紹全在2019年第14屆卡達杜哈亞洲射擊錦標賽拿下第五名,經過遞補獲得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運動會射擊比賽男子10公尺空氣步槍參賽資格。 圖/王品淇攝同樣剛從卡達杜哈亞錦賽返台,陳俊安表示,當時錯失冠軍,讓自己十分自責,但也因此改變賽前準備方向,選擇放慢步調面對本次賽事。「賽前我是讓自己放鬆,練習的比較少,反而讓射擊的感覺更清晰。」陳俊安在決賽中表現穩定,從前10發就保持第一名,在最後一發更展現精準射擊,以10.9的高分拉開與呂紹全的比分,成功摘下金牌。至於擊敗台灣史上第一位拿下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東奧)射擊比賽男子10公尺空氣步槍參賽資格的呂紹全,陳俊安開玩笑地說:「國內比賽常常會遇到呂紹全,但還是他贏的機率高一點啦。」 桃園市立新明國民中學專任教練陳俊安接觸空氣手槍已有12年,面對大型賽事仍然會感到壓力。 圖/王品淇攝呂紹全表示,過去為了拿到東奧資格,往往有很重的得失心。而獲得資格後終於可以放下勝負,即使沒有獲勝還是保持正面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東奧,呂紹全表示將會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個月讓身體休息,並以提高身體素質的體能訓練為主,射擊專項為輔,「接下來希望可以透過提升體能,讓射擊精準度再提升。」
【全運會】回神過晚 郭冠廷空氣手槍遺憾奪銅
體育
第1710期
【全運會】回神過晚 郭冠廷空氣手槍遺憾奪銅
2019-10-24
【記者王品淇桃園報導】左手插入口袋,右手舉起空氣手槍,放慢呼吸,屏息等待擊發子彈的瞬間。新北市隊、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的郭冠廷在決賽時擊出本次賽事中最高得分——10.9分,無奈局末關鍵兩槍失誤,最終拿下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射擊賽事男子組銅牌。金牌則由台東縣隊、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金利偉華奪得。 在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射擊賽事中,新北市隊、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郭冠廷透過低頭沈思來保持專注與射擊精準度。 圖/王品淇攝全運會射擊賽事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公西射擊基地舉辦。空氣槍男子組 10公尺手槍決賽為淘汰制,從第12發開始每兩發淘汰最後一名,直到第24發決定金銀牌得主。「射擊的時候我只想著要如何瞄準,去看其他選手反而會影響自己。」郭冠廷賽後回想,自己曾數度面臨淘汰邊際,但靠著提醒自己保持專注及提升每發精準度,讓他重拾信心,一路從第七名爬回第三名。「在賽前兩天我就明白自己狀況不是太好。」郭冠廷坦言,由於前十發的失誤較多,導致即使賽事後半,雖找回狀態,仍無緣挺進金銀牌戰。 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郭冠廷(左二)擅長保持較慢的步調,在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射擊資格賽中穩紮穩打地拿下572分的成績,成為資格賽的第一名,並在決賽中維持節奏拿下銅牌。 圖/王品淇攝 在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射擊資格賽中選手若是打得不順,選手可以與教練討論,或是坐在後方椅子上調適心情。 圖/王品淇攝而首次參加全運會的金利偉華,在決賽以最後兩發10.4以及10.1的高分,同時把握對手失誤,逆轉奪下男子組空氣手槍的金牌。「實彈射擊開始練習時,他的成績比同輩都來得出色。」台東縣隊教練莊于萱在賽後開心地表示,金利偉華是一名很有潛力的選手。他解釋,空氣手槍選手通常需要耗費半年的時間調整舉槍姿勢、訓練身體的平衡,才會投入實彈射擊訓練。接觸空氣手槍僅兩年多的金利偉華,在今年8月拿下2019年第43屆東南亞射擊錦標賽的金牌,本屆賽事也成功奪金。他靦腆地說:「因為很喜歡手槍,這一次拿下(全運會)金牌對我來說是個里程碑。」 台東縣隊、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金利偉華(左一)為「快槍手」,在預賽中是第一位結束比賽的選手,決賽中也是第一位擊出子彈的選手,迅速又準確的槍法展現金利偉華對於射擊的自信。 圖/王品淇攝談到未來方面,郭冠廷和金利偉華有著相同目標,即取得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運動會射擊比賽男子10公尺空氣手槍資格。郭冠廷期許,自己能在11月2019年第14屆卡達多哈舉辦的亞洲射擊錦標賽拿下前兩名,取得奧運的門票。而同樣會去參與亞錦賽的金利偉華則是說:「這次全運會拿到金牌有增加信心。」並表示會保持狀態,盼取得奧運參賽資格。
單週兩起槍擊威脅 加大更動期末考流程
國際
第1693期
單週兩起槍擊威脅 加大更動期末考流程
2018-12-21
【記者李冠杰綜合報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CSUN)於11日收到一封聲稱要在校內犯下槍擊案的威脅信,這也是加大一週內收到的第二次槍擊威脅。由於信上指出要進行槍擊的日期正好是加大的期末考試週,學生因此向校方提出安全疑慮,並要求關閉校園。面對學生的質疑後,加大校方決定讓老師自由將考試延期或改為線上作答。 第二次威脅為手寫信,清楚說明要在期末考試時犯案,學生因而要求關閉校園。 圖/加大學生卡羅琳‧烏爾維納提供事實上,在收到第二封信前,加大學生5日就在校內的洗手間牆上發現有人寫下「2018/12/12大規模射擊」的文字,並在旁邊留下一個納粹符號。而11日時,又有人在校舍內發現一封手寫信,信上稱要殺死所有學生和教職員工。加大學生何賽‧里維拉(José Rivera)談到,由於無法證明真偽,起初校方對期末考並未有任何措施,「不過在第二次收到威脅訊息後,學生開始要求關閉校園」,校方才因此改變做法。加大教授也在得到校方許可後,將考試延期或改為線上考試。對此,加大學生約瑟夫‧基(Joseph Kee)表示滿意校方的做法,「除了保障學生安全外,線上考試將原本的簡答題改成是非題,變得比想像中容易。」 第一次的威脅並未透漏太多信息,無法讓校方分辨真偽,因此並未採取延期考試等措施。 圖/加大學生卡羅琳‧烏爾維納提供對於威脅信背後的動機,加大學生卡羅琳‧烏爾維納(Caroline Urbina)提到,校內教授對學生很嚴格,無形中給予學生巨大的壓力,「我相信撰寫威脅信的人一定對期末考感到苦惱,才選擇用這種極端的手段。」此外,卡羅琳也表示,美國近年槍擊案頻傳,上個月加州就發生「千橡樹市酒吧槍擊案(Thousand Oaks shooting)」,凸顯槍枝管制出現很大的漏洞。「我最近才知道,加州是其中一個可以合法擁槍的州。」卡羅琳坦言,校內建築只有兩棟受到管制,其他棟皆開放自由進出,「如果校方不做出改變,我擔心寄出威脅信的人下學期仍可以在校內出入,並對學生生命造成威脅。」面對眾多槍擊案件,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John Trump)曾提出要讓老師配槍,以便第一時間反制槍手。對此,卡羅琳表示反對,「老師如果在上課帶著手槍,我可能會輟學,因為沒有人能預測老師哪天會發瘋。」他進一步說明,政府應該對申請槍枝者設立更多限制,「像是增加年齡限制或對申請者進行心理分析。」
保安配槍惹議 薩大生抗議校安新政策
國際
第1693期
保安配槍惹議 薩大生抗議校安新政策
2018-12-21
【記者李育軒綜合報導】「槍是問題,不是解法!(Guns are the problem, NOT the solution!)」美國薩斯奎漢納大學(Susquehanna University, SU)超過75名學生4日聚集於校長室前,抗議校方通過學校保安人員配戴槍枝的決議。 「槍就是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學生認為保安人員配槍反而造成學生不安。 圖/安娜.麥克德莫特提供該校學生、抗議領導人之一的安娜.麥克德莫特(Anna McDermott)指出,學校提出這項政策的目的是保護學生,但學生認為若保安人員配槍,將增加學生恐懼。參加抗議的拉丁裔學生弗林.霍桑(Flynn Hawthorne)也提到,學校保安人員配槍使他感到不安,他透露抗議現場有學生表示,曾遭保安人員跟蹤,因此認為校方未思考學校少數族群學生的想法及處境。霍桑更直言,學生處於焦慮狀態,將無法專心完成學業。 學生高舉「把手舉起,不要開槍!」標語,抗議校方通過保安人員配槍政策。 圖/安娜.麥克德莫特提供近幾年美國校園安全問題頻傳,各地也屢發生歧視有色人種的攻擊案件,學生擔心保安人員若未接受完整訓練,可能導致此類事件一再發生。「保安人員若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怎麼可以配槍呢?」霍桑表示,他曾試圖自殺,但學校保安人員在攸關人命時卻沒有叫救護車,使他無法信任保安人員的判斷能力。該校學生阿比蓋爾.安托萬(Abigail Antoine)則認為,有突發事件時,人常因緊張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而這些錯誤可能來自心裡既有的歧視觀念。他也指出,要阻止校園危險事件發生,應採取預防措施,關注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而非讓保安人員配槍。 美國賓州薩斯奎漢娜大學學生聚集於校園,抗議學校通過保安人員配槍政策。 圖/安娜.麥克德莫特提供據《每日物品(The Daily Item)》報導,抗議學生認為,校方始終未考慮學生的想法。麥克德莫特透露,了解政策內容的僅有校方行政人員及董事會人士,學生及教師都是透過校長發送的電子郵件內容才知曉。保安人員配槍的政策於14日開始實施,安托萬表示,學生13日已結束學期課程,目前校園裡學生不多,所以還未有明顯的影響。 學生抗議保安人員配槍政策,指出學生處於不安狀態將影響學業。 圖/安娜.麥克德莫特提供 抗議領導人之一安娜.麥克德蒙特(右)表示,學校提出此政策卻不重視學生意見。 圖/安娜.麥克德莫特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