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代元素融傳統畫作 張小黎以積木描繪山水
藝文
第1714期
當代元素融傳統畫作 張小黎以積木描繪山水
2019-11-20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由樂高積木組成的山景、樹木與人物,構成一幅既傳統又現代的山水畫。就讀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班的張小黎,16日於台北市大觀藝術空間首次在台舉辦個展《逸景.珍觀.戲山水》。她將傳統山水畫中的景物與人,替換為樂高積木,從現代人的角度觀看傳統山水。 張小黎傳統山水畫中的元素轉化為樂高積木,以當代視角呈現傳統山水畫,像是作品〈臨摹沈周山水圖卷〉的局部內容。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作品〈臨摹學習〉中,張小黎描繪傳統山水畫的不同元素,並一一對應成樂高積木的樣態。此靈感源於她在大學時期學習傳統山水畫的經歷,她提到,每個人雖然都臨摹同件作品,呈現出的樣子卻都帶有個人特色,讓她了解到臨摹其實是一種主觀看待傳統的方式。於是,她在繪製傳統山水時,加入自己對傳統山水的主觀感受,將山石分解成塊,再轉化為具有現代感的樂高積木。 作品〈臨摹學習〉。張小黎由臨摹傳統山水的經驗出發,以傳統山水元素對應樂高積木。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開封的罐頭內,裝載著以幾何線條構成的山水,此為作品〈一罐山水III〉。張小黎解釋,有些人認為傳統應保存原樣,如同罐頭被密封、完整保存的狀態。然而,不同於罐頭的包裝為傳統山水,罐頭內卻裝著幾何形式的景致,就像在傳統形式中融入現代元素,她說:「或許在罐頭被拉開的瞬間,它已經變成另一種樣貌了。」 張小黎在作品〈一罐山水III〉中,以罐頭內外不同的山水樣貌,反映傳統與當代的差異。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張小黎也藉由不同的觀看角度呈現山水,以作品〈俯〉與〈仰〉為例。她說明,傳統山水畫大多以俯角觀看景色,較少如作品〈仰〉呈現由下而上的視角。並且,俯角與仰角,也呼應張小黎以傳統及現代兩種方式描摹山水。觀眾楊羽婷表示,自己對傳統山水畫有著不寫實、疏離於日常生活的印象,而創作者將山水化為積木的形式,有趣且更貼近現代生活。 作品〈仰〉中,觀看者如同站在屋頂天窗的下方,由下而上觀賞山水。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曾待過香港、北京等地的張小黎,也觀察到不同城市之間的相似性。例如當同樣的超商品牌存在不同城市,這些品牌便如樂高積木的零件,在相異的城市中,拼組出相同的景觀。於是,有別於張小黎大多創作山水畫,她也以系列作品《便利店 》直接繪出超商的樣貌。觀眾李承諺認為,創作者以傳統山水畫為媒材描繪超商,使傳統元素自然地融於現代生活中。
融反毒知識於機器人競賽 嘉藥翻轉制式化宣導
生活
第1708期
融反毒知識於機器人競賽 嘉藥翻轉制式化宣導
2019-10-09
【記者呂心喻台南報導】裁判一聲令下,現場500到600位參賽同學拿起機器人放在軌道上奔馳,各式各樣的樂高積木製作而成的機器人,裝著不同造型的機械手臂,上面掛著各種創意海報。6日舉辦的第二屆嘉藥反毒機器人競賽由嘉南藥理大學主辦,吸引全台國高中小132組學生參與,此次競賽將反毒知識融入有趣的機器人競賽,打造另類學習環境。 參賽小朋友集中精神,讓機器人帶著自己製作的創意海報,在迷宮中出發。 圖/呂心喻攝本次競賽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要先設計反毒宣導海報,並用機器人攜帶海報走過迷宮。另一個部分則是要製作可以上下坡並投球的機器人,在到達終點後將球投入裝有反毒測驗正確答案的籃子。參賽者家長、學校老師或從旁協助、或擔任攝影師紀錄比賽盛況,現場充滿歡樂的氣氛,場邊加油聲不斷。 裁判和參賽同學們一起站在展示區,確認機器人的組裝架構是否正確。 圖/呂心喻攝活動助理、嘉藥藥學系學生閻思澔表示,長期以來制式的反毒宣導往往因為反毒知識生硬所以較難執行,透過比賽凝聚對主題的認知,可以活化反毒的內容。嘉藥藥學系學生除了負責擔任助理裁判之外,更演出創意反毒宣導劇,讓參與者用多元的方式接觸反毒的知識。嘉藥藥學系學生楊博淮說:「不希望它是那麼刻意的宣導,它可以是生活化的,讓接收到的人比較舒服。」參賽者、義竹國小五年級學生黃毓茜也表示,「我喜歡機器人,所以比賽的方式會讓我對反毒知識更有興趣。」 參賽者必須在機器人出發之前確認題目,讓機器人在抵達終點時投入正確答案。 圖/呂心喻攝比賽創辦人、嘉藥藥學系副教授陳秋蘭坦言,去年發現參賽者仍舊把焦點放在競賽上,忽略了反毒的內容,因此今年她在報名前和比賽中添加測驗題目,以提高反毒知識的曝光度。「除了要讓機器人順利到終點之外,回答問題還要正確才行。」義竹國小六年級學生吳祚杉表示,他為此比賽準備了很久,賽前除了要努力練習題目外,指導老師會帶著他們一起學習如何組裝機器人、寫驅動程式。因為現場地形和之前練習的不同,他說:「我到現場還必須調整,總共重新拆掉又組裝三次。」看似埋怨的語氣,吳祚杉臉上卻洋溢著開心又享受的笑容。 參賽選手們在檢錄區等待機器人出場,桌上擺放著各種創意海報。 圖/呂心喻攝陳秋蘭表示,丈夫是機械系的教授,自己的小孩也從小就會玩機器人,因此才突發奇想,希望可以結合反毒知識和機器人競賽。她強調,大家都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我想說,玩機器人的小孩也不會變壞!」同時她也指出,舉辦比賽的目的除了要讓參賽者們「從做中學」,更是想讓藥學系的學生親自走到人群之中,改變大眾對於用藥的認知,「其他老師會帶服務和研習,我就想做一點不一樣的。」她也希望未來能繼續致力於發展反毒宣導,讓大眾知道它其實沒有那麼無趣,更期許藥學系的學生在舉辦活動之後,意識到作為藥學系可以有所付出,給予社會幫助。 指導老師教導學生如何修正機器人,並引導他們主動發想程式和架構。 圖/呂心喻攝
張凱翔油彩繪樂高 憂科技世代失創新
藝文
第1636期
張凱翔油彩繪樂高 憂科技世代失創新
2016-11-09
【記者楊采翎台北報導】樂高玩偶時而立體、時而平面地在畫家建立的抽象空間中逃跑、掙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張凱翔1日至20日,在雅逸藝術中心展出個展《拾光劇場》。以寫實油畫手法,描繪充滿童趣的樂高積木,展現童年的純真。張凱翔從小就喜愛色彩鮮豔的樂高積木。起初,他照著說明書將積木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隨後逐漸組裝出許多想像中的物品,一個屬於他的幻想世界便油然而生。另外,張凱翔也透過繪畫建立自我。他表示,當他繪畫樂高人物時,繪畫也成為鏡像的過程,藉以認知自己。〈童年知覺的末日〉運用三角形畫框,展示被困在零散樂高積木中表情掙扎的公仔。張凱翔說:「這件作品是以童年玩具作為一種對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反思。」在他生長的年代,流行可以堆疊、訓練邏輯的樂高積木或遙控汽車。然而近幾年,孩子手上卻是影音效果炫麗的平板電腦。張凱翔表示,單純的童年已在這種由虛擬建構的世界中失去創新的本能,呈現一種危機意識。 以三角形畫框展示危機感的〈童年知覺的末日〉,呈現當代孩子沉迷於虛擬電玩世界,從前單純的童玩時光已面臨末日。 圖/楊采翎攝胡迪從被黏貼的照片中垂放出一條紅線,像在敘說胡迪想要尋找真愛,但紅線的那端卻是來搗亂的三眼怪。〈從一條紅線開始〉將人物及物件全部置中,形成強烈的集中感。張凱翔表示,這件作品反映真心在社群交友的群眾少之又少,反而充斥網路推銷、詐騙、尋找一夜情等複雜的社交活動。 〈從一條紅線開始〉藉由紅線及被照片框住的樂高主角,比喻網路交友的不確定感。 圖/楊采翎攝「創作就像拍電影,對應著一齣齣的劇本。身為創作者的我,如同導演一般,導出了我的內心世界。」張凱翔表示,常被現今社會詭譎的現象蒙蔽。藉由拼湊樂高拾起童年光陰,展演內心劇場,以覺知身心現況,不在現實迷失。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