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本土語傳承保衛戰:現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多重混亂
專題
第1778期
本土語傳承保衛戰:現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多重混亂
2023-04-06
【專題記者吳冠緯、戴婧雯、彭嘉輝、李念庭、廖嘉嘉綜合報導】「我欲叫斑芝花,毋叫『木棉花』」教室裡,老師帶領學生朗讀著臺灣台語課文(註一)。從去年9月開始,根據文化部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本土語成為高中生的必修課之一。課程包含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等(以下簡稱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但隨著政策的實施,許多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像是匱乏的師資導致客語、原住民族語課程無法正式開課,選擇這些語言的學生被迫跟著學習台語課程。或是不夠生活化的教材導致學生們難以快速上手等。剛上路的政策在進入校園後所遇到的困境有哪些?本土語課程必修化是否真的能達到初衷,保存各式母語文化呢?註一:臺灣台語為現行訂定之官方說法,然多數學校的臺灣台語課程仍以閩南語稱之。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本土語課堂中,台語因為是多數人選擇的本土語,由教師實際入班授課,其他本土語修習者以跑班形式學習。黃振彬於內湖高中教授台語,為了豐富課程,將台語廣告短片融入課堂,並以不同速度播放,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盡量理解內容。 圖/吳冠緯攝<b>本土語政策倉促上路 全體動員投入教育仍難達預期面對首次加入必修的本土語課程,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指引下,大部分高中都配合政策配合規劃課程,盡力安排師資或遠距課程,以期達成政策「傳承和保護本土語文化」的目的。但本土語文課程綱要修訂小組委員朱清義分析本土語教育,認為「目前要真的履行(本土語教育)課綱,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實際在落實的過程中,校方的確面臨了政策進程緊促之下所帶來的窘況。「去年暑假,全國的教學組長、教務主任,只能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在找老師。」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教學組長張馨云無奈表示。對於本土語教育的推行,儘管他認同是一個很好的理念,但他也覺得政策推行面還是過於急促。而雲林縣立麥寮高級中學教學組長郭智威也認為,目前環境和師資等配套尚未到位。而除師資問題外,政策實施後也有其他的狀況出現。像是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教學組長陳承遠分享近半年來的觀察,注意到學生和家長會疑惑為何要修習課程,而老師們也未必能夠了解這門的課程內容。為了實現落實文化平權、保護語言文化的理想,政府決定將本土語教育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納入國民基本教育的各個階段。「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是國家的重要資源。」朱清義強調初衷,表示本土語的維護和發展是必需的。然而就目前校內的狀況來看,政府的期許似乎正逐步落空,趕鴨子上架的推動方式,不免令人擔憂本土語教育是否真的能夠達到預期效果。<b>教學現場問題一籮筐  學生反應成效不彰落實高中本土語教育的第二學期,目前的教師資源仍然匱乏,因此多數學校皆採取實體遠距並行的上課方式,然而遠距教學的授課模式,卻使學生產生對自身學習效果的疑慮。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黃同學反應,「老師在隔壁班實體教,我們班開Google Meet 聽,大多數同學都沒在聽,把這節本土語課當成自習課。」他認為在此情況下,本土語學習成效幾乎等於零。新北市立林口高級中學戴承睿也表示,自己原先不會說台語,以遠距的方式上課更無法集中精神,難以聽懂或跟上老師的教學內容,「班上同學大多都在滑手機,因此沒有太多收穫,不理解本土語上課用意何在。」對於遠距上課的學習成效,桃園市立羅浮高級中學教務主任詹坤達則認為取決於學生人數,他指出:「當學生數在五人以下時,老師有辦法與每個學生互動,因此遠距上課的成效不錯,但當學生數較多時,學習的成效就略顯不彰。」然而,內湖高中陳同學提到,即便只有自己與教師一對一上閩東語線上課程,有時會遇到網路連線品質不佳,聽不清楚老師的上課內容,因此遠距教學的成效仍存在爭議。不同於多數學校線上線下並行,臺南女中111學年度採全面實體的方式進行本土語教學。「我們覺得實體授課對學生比較好,因為有互動、有看到臉,學習成效也會比較好。」張馨云進一步解釋,校方透過多元排課方式,讓十九個班級的學生無論選擇何種語言,都能實體到班上本土語,並聘用全國唯一的台語代理教師吳嫣珉,擔任校內唯一的台語本土語教師,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源相同。但張馨云也點出此做法無法作為全國統一準則,「臺南女中這種方式有幾個學校做得到?我們班級數夠多,才可以聘用吳嫣珉老師。」由於聘用代理教師須達16堂課才得以開缺,然而小學校班級數少,校方只能聘請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以下簡稱教支人員)(註二)或鼓勵校內教師考照兼任,但目前教支人員供不應求、校內教師負擔重,仍無法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註二:具有特定科目、領域之專長,以部分時間擔任教學支援工作者。依各校實際授課時數核給鐘點費,每週時數不超過20節。本土語教支人員需取得中高級以上之能力證明及高中教支人員合格證書,才得以在高中任教。除了本土語課程上課方式的問題,還有部分學校出現學生無法修習所選本土語的情況。像是麥寮高中原先有部分學生選擇阿美族語、泰雅語和客語,卻因未尋得教支人員,最後只能讓學生去上台語課。郭智威無奈表示:「雖然主管機關有提供名單,但名單上的老師不想來、沒意願教,變成要靠人脈才有機會找到老師替學生線上上課。」當學生無法依其志願學習本土語時,似乎與原先「傳承各項本土語文化」的政策理念背道而馳。此外,課程內容與實際成效也是待解的問題。就讀臺北市私立東山高級中學李同學透露,由於上本土語(台語)的老師即為班上國文老師,真正上本土語的課堂大概只有兩節,其餘時間皆被拿去填補國文正課。「詞的部分雖有略懂一些,但口說的部分完全沒提升,特殊單字大概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他認為,學校對於本土語並不重視,考試也只需要背題庫就能拿到滿分,因此自己高一上結束後本土語幾乎沒有進步。「本土語應該著重在『講』的部分,但我們只從紙本題庫中學到一些完全沒看過的詞語,平常生活中根本不常用到。」東山高中羅同學補充,本土語教學在教材方面也有明顯的不足,學校沒有提供任何課本或講義,老師發下的題庫內容也過於艱澀。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李同學有類似經驗,他表示雖然有本土語課本,但平常課堂上都在念課文,只能接觸到平時用不到的專有名詞,因此他認為學習效果不佳,期待未來本土語教材能更貼近生活。 高中本土語課程以台語為例,希望學生具備日常較欠缺的書寫能力,課堂間教師從課文延伸至句型,透過造樣造句讓學生熟悉台語文句型。 圖/吳冠緯攝<b>本土語危在旦夕 校園急救效果有限不僅學生對教材抱持困惑,在教學現場的老師也困擾於本土語的教材內容,「原本的教材太難了,編得不好,幾乎幫助不大。」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生物兼台語科教師游雲霞說道。他認為現有的台語課本參雜太多中文語法,這樣的台語並不「純」。他認為課本中應以生活化的對話取代難懂的文章,才更有利學生學習。內湖高中台語教支人員蘇世雄也評價:「這本課本(奇異果文創出版)幾乎沒有老師會選,不是不好,是因為太深了。」他認為該出版社的課本中選用許多台灣文學的文章,對學生的學習負擔大,僅適合作為課堂中的補充教材。實際上,本土語首度出現在高中課表,面對過去從未有人教過的課程,第一批任教的授課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不只是教材。「這不是我的本科,又是第一年教授,對於教法甚至是學科內容都不見得熟悉。」郭智威分享,為了面對非自己的原授課科目,郭智威是自願額外參與本土語研習,以期增進教學能力。即便解決教師專業性的疑慮,課堂中學生的台語能力仍是第一線教師的困擾。以景美女中為例,游雲霞發現學生台語程度差異大。「當一門課中,學生程度差異太大時,老師(的熱忱)會被耗損掉,進而導致政策走向死路一條。」因此他認為學校未來可建立分級制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課堂有所收穫。「現在這一屆高一,在國中時完全沒有接觸本土語,程度比小學生還差。」蘇世雄評價,並進一步點出此狀況難以改善的窘境。「高中階段升學壓力較大,本土語若不納入升學考試,難以引起學生注意。」同為內湖高中的台語教支人員黃振彬則持正向態度,他希望孩子們不要討厭本土語就好,課程中不給學生太多壓力,再慢慢帶起學生興趣。作為一堂高中必修課程,學生本土語程度參差不齊,程度低落者也不一定有心提升。各本土語的發展亦有不同課題須面對,以現階段而言,台語作為資源相對豐富的語言,仍然會出現不少問題,其他語言在教學上更是舉步維艱。黃振彬形容目前本土語的處境,指出現今華語作為強勢語言的社會下,台語是需送進急診室的語言,客語已到加護病房,而原住民族語更要戴上氧氣罩了。客語教支人員的黃脩雅即分享,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私立大誠高級中學的他,全高一僅一位學生選擇客語。「相較台語班上人比較多,成效上一定不同。」他說。由於只有一人上課,且課程地點被安排在圖書館,無論在設備、課程互動上都因此受限,許多課程設計在較少人選擇的語種皆難以實踐。<b>師資缺口成最大困難 多元任教管道填補仍未果目前擔任本土語課程的師資來源複雜,主要以在職教師兼任、教支人員與教師直播共學三種構成。無論是教支人員或在職教師,都需要取得本土語檢定才可任教。儘管因應本土語教育政策,部分師培大學已設立各本土語的師培課程,期待培育專業性高的本土語的專任教師。然而,由於較晚設立,且學校多優先將教師的聘用額度用於升學科目,難留額度給本土語師資,所以很少開缺。因此以實體授課而言,仍然多以在職教師兼任與教支人員為主。以游雲霞為例,他屬於自願兼任台語科的在職教師,在政府鼓勵在職教師考取檢定前,他基於對台語的興趣,就先行報名並順利取得中高級的可任教標準。然而,並非所有老師都有此熱忱承擔,本土語教育上路後,在麥寮高中擔任教學組長的郭智威,正因找尋師資未果,只能自己額外負擔校內台語課程,「起初有鼓勵校內老師考檢定,無奈參與狀況不佳,只能自己跳下去做了。」他苦笑著說。除了在職教師外,作為補足師資缺口的教支人員也在新政上路後遇到過去未曾遇過的難題。按照原本師資招聘規則,教支人員需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閩客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認證考試」才能在高中任教。但因為通過人數太少,各校行政人員找尋合格教支人員難度過高,國教署逐步放寬標準。蘇世雄分享,不少像他一樣過去在小學擔任教支人員的老師,在調整招聘規則後紛紛加入高中本土語師資的行列。然而,面對不熟悉的教學對象,許多教支人員需要調適不一樣的師生互動。「高中生是半個大人了,不能再用對待小學生的方法上課。」黃振彬評論。陳承遠也表示,不少教支人員向他反映在教學上挫折感很大。不僅是台語,各語言皆面臨數度放寬招聘教師標準的狀況。「這個政策超級髮夾彎。」張馨云直率說道。他分享,原本政府對師資要求高,但後來尤其在原民族語的部分,由於真的找不到授課教師,因此認定只要是「耆老」即可,但法規上對於耆老的定義模糊,根本無法可管。 黃振彬是少數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閩客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認證考試」的教學支援人員,對台語教學充滿熱忱的他,分享台語是擁有八個聲調的語言,是具有音樂性的語言,有別於台灣語言系統中的其他語言。 圖/吳冠緯攝<b>文化保存有賴制度完備 盼正式師培解師資問題如同多數科目,本土語同樣設有師培管道。然而,現行環境卻無法提供師培生一展長才。像是校方幾乎沒有開設客語專任教師的缺額,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邱祥祐表示,「羨慕其他同學,其他科目不怕沒課教。」作為一名客語師培生,除了完成自身學業,考取檢定外,還須經過實習才能進入教學現場,將所學傳承。但他點出現況,提供客語實習的學校非常稀少,學校開辦專任教師的職缺幾乎為零。從長遠來看,為了彌補本土語教學人力空缺,大學端透過師培管道與增設在職進修第二專長學分班(以下簡稱二專班),試圖培養未來本土語專業師資。師培生和二專班不僅需要學習語言,課程中更包含文化、文學,相較參與36小時培訓的教支人員,師培生與二專班學習更為廣泛。但由於現行本土語政策每週僅一堂課,有限的授課時間難以突顯師培生所學習的專業。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呈現,多數同學反而認為教支人員教學專業且有趣,新北市私立辭修高級中學汪同學表示,「校外的感覺會比較專業一點,畢竟只專門教本土語。」顯示校方目前仍然缺少聘請師培生的動機。協助客語中高級檢定培訓研習課程的邱祥祐則是表達,對於僅透過考取檢定,在學校有其他專業科目的老師,擔任本土語教師有矛盾感,「我們(師培生)修完這麼多客語的課程,客語的語法教學、教學導論、教案撰寫,好像我們存在就沒有那麼有意義了。」邱祥祐期盼教支人員僅是暫時措施,並提供師培生更多的教學機會。擔任台語二專班的指導老師陳彥君回應,針對教支人員、考取中高級檢定的專任教師,目前教育部有祭出「六年條款」,希望在六年內培養足夠專業師資,並讓救急的教學支援人員順勢退場。不過實際上師資人力缺乏是否能夠藉由師培生與二專班補齊仍有疑慮。陳彥君表示,「儘管每間大學每年培養75到100名教師,由於本土語實施包含國中端,會瓜分高中段端的教師名額,恐怕未來師資仍然缺乏。」目前礙於政令實施過於倉促,儘管已有多間大學致力培養人才,仍然無法立即填補現場的師資缺口,導致許多學校在111學年度開學後,仍須招募本土語教師填補缺額。「若要等待老師培養完善,在培養期間內,已經獲取資格的老師要做什麼?他們同樣需要工作,所以師資問題,在推動語言時,是一定會遇到的。」針對政令實施急促的疑慮,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林佳怡回應,在二十年前推廣國小本土語教育時,也面臨相同問題,然而等到一切就緒再推動是不可能的。回頭看國小本土語政策,經過培育現今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林佳怡認為現行高中本土語政策會如同當時國小的本土語政策逐漸完善。儘管本土語政策實施在師資缺乏、上課方法迥異的情況下,是否能達到增進學生本土語能力的目的仍有疑慮,不過目前師培生作為解方,希望能夠藉由完善教學體制,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已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黃振彬強調,期盼由年輕人接手傳承本土語的精神,「我認為要讓年輕人進來,我們這個世代要慢慢淡出。既然他們去念台文所,都有教師證,他們是專業的。」語言的功能不僅是作為溝通的媒介,背後所乘載的文化也同樣需要記住。期盼未來健全本土語教育,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妥善保存與復興。
澎湖是故鄉還是異地? 〈記北辰市場〉寫盡身份混亂
藝文
第1770期
澎湖是故鄉還是異地? 〈記北辰市場〉寫盡身份混亂
2022-11-02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土魠魚游進歸返的早晨/遲滯於花火和漁火/父親倒入酸澀的懷念/衝破羹麵膠著,提醒/我們還是海的孩子」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高于棋以〈記北辰市場〉一詩,獲得第25屆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佳作,為32名得獎者中唯一的大學生。〈記北辰市場〉詩中,高于棋以花火節、風茹茶(註一)、肪片龜(註二)等澎湖人文特色,描寫自身對於「故鄉」澎湖的印象。對於在台中生長的高于棋而言,父親的家鄉——澎湖北辰市場,始終帶給他介於故鄉與異地之間的複雜感受,正如他本人之於澎湖的關係,也在澎湖的孩子、觀光客兩種身份間搖擺,「菜市場擺攤的阿嬤對我有種疏離感,覺得我一看就是台灣本島來的。」因此在作品中,他並不想單以外來者的視角描寫北辰市場的光景,也想重新思索自己在澎湖的定位。註一:風茹茶是澎湖的傳統保健飲品,以香茹草製成。香茹草與蘆薈、仙人掌並稱「澎湖三寶」。註二:肪片龜是澎湖的傳統小吃,象徵著平安和健康,與澎湖的元宵節「乞龜」習俗關係密切。「神明以叫賣聲宣誓/海口腔將信仰加密/語言吐出虔誠的交易」高于棋認為,北辰市場的熙攘叫賣聲含有一種「童叟無欺的信任」,因此他用虔誠來形容小販,還原市場居民真誠的互動方式。而小販使用的海口腔(註三)和其他閩南語腔調的差異較大,這令他聯想到澎湖與台灣本島之間,共為一體卻又彼此疏離的關係。他表示,這種疏離感與自己的身份混亂不謀而合,「別人問你是哪裡人時,有時是在問你爸爸是哪裡人,但我不覺得自己算是一個澎湖人。」註三:海口腔是流傳在澎湖與台灣西南沿海鄉鎮的閩南語腔調,在發音上,與台灣本島流傳較廣的北部腔、南部腔有顯著差異。「這首詩目前還是聚焦得不夠明確,想講的東西太多,導致敘事有點混亂。」對於這首第一 次在社會組文學獎得獎的詩作,高于棋承認本詩還不盡完美,在結構安排上還有可改進之處。國立政治大學長廊詩社副社長陳安文便點出,詩中羅列出的各個意象並未經適當串連,導致他難以體會到作者欲傳達的鄉土關懷精神。讀者謝美娟也認為,詩中有許多用詞不易理解,但他仍能感受到作者身為遊子的流離心境。高于棋表示,儘管作品仍有些許破綻,不過他依然感謝評審的肯定。高于棋說明,上大學以前的他並不熟悉澎湖的在地文化,但在台文系就讀期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與澎湖相關的文史資料,因此得以在創作〈記北辰市場〉時,重新反思自己的身份定位,「也許哪一天我放下一切,回澎湖種田看海,那時它對我來說就是真真實實的故鄉。」他說。
雜音塑幻覺 讀劇現思覺失調患者日常
藝文
第1737期
雜音塑幻覺 讀劇現思覺失調患者日常
焦點
2020-11-25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一、二、三、四⋯⋯」緩慢的計數聲打破寂靜,面無表情的演員拿起劇本、念起台詞,互相交錯的聲音迴盪展間。劇團「僻室House Peace」和「夢劇社」,於19至22日在展演空間「藝風巷」舉辦讀劇演出《海王星_The Dress Looks Nice on You》,呈現思覺失調症患者腦中混亂的聲音,讓觀眾體會患者的日常。 讀劇不只是拿著劇本照唸台詞,也具有燈光、舞台和音效等完整演出形式,但獨劇更著重於「文字」,演員會將情感投入台詞,希望以聲音讓觀眾清楚接收到資訊。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演出呈現的是『生活』,是他們真實的樣子。」編劇陳弘洋回憶,起初他想藉戲劇破除病症的負面標籤,直到耗時一年與思覺失調症患者和其家屬相處後,他進而反思自己不該手握「正常人」的話語權替患者發聲。因此,他將自身原有的立場從劇本抽離,讓戲劇純粹紀錄患者的生活點滴。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林玉華便是他劇本的主要角色,他另外創造林玉華的兒子、兒子女友和「物品」等角色,藉由彼此的互動與衝突,呈現患者與他人分歧的相處狀況,隱喻社會潛在劃分常人與病患身分的現象。 角色林玉華靠在飾演「桌子」的演員背上,傳達思覺失調症患者須與幻覺共存的狀態。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色光驟變,林玉華開始短促低語,但吐出的都是破碎字句,這是他進入幻覺的狀態。為了還原患者的真實感知,陳弘洋將患者腦中的幻覺和聲音具象化,他編排其他演員在旁唱歌、念台詞使聲音交疊,塑造混亂的情境,「這是他與腦中聲音對抗的方式。」他希望呈現患者反覆說話、不斷寫字的行為,皆是在抵抗病症所致的混亂。陳弘洋說:「他(患者)產生的幻想也是生活,會一直與他共存。」 編劇陳弘洋設計,在患者說話時其他演員唱歌,使聲音交疊混亂,呈現思覺失調症患者腦中的聲音。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演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班的林思辰飾演林玉華的兒子,他面向林玉華,對他的母親說:「不能再亂說話了,知道嗎?」林玉華微笑且聲音輕柔地回應:「知道了。」而林玉華在桌下不停抖動的雙腳與一旁飾演桌子、不斷擺動身軀的演員,赤裸地透露他的焦慮。「我們呈現的(患者)就是普通人。」林思辰提到,演出再現患者日常,希望讓觀眾對照自己的生活,深思對「正常」的界定。林玉華兒子的女友不斷詢問他母親的身體狀況,「我好像被逼著承認自己媽媽有什麼不同。」飾演患者親人的林思辰表示,不斷進逼地問答使他倍感壓力,導致他情緒崩潰。與談人陳郁如認為,問話過程因「立場衝突」而殘忍,他分享,自家附近有位會向空氣說話的阿姨,但鄰居從不覺得奇怪並願意與他互動,「這是一種面對『不同』做的選擇。」陳郁如進一步提出,人面對不同對象,常會無意識區隔雙方立場、身分,而劇本正揭露此情形。演出末段,演員不斷相互穿梭、接續唱著歌手魏如萱和鳳小岳的歌曲〈很難很難〉,林玉華在展間中央悄悄躺下,北極熊玩偶伴隨他安穩入眠。陳弘洋說明,結尾讓林玉華與美好的幻覺共存,幻想的病症不會改變;而象徵「滅絕」的北極熊,則隱喻患者的社會境遇。觀眾廖基完回饋:「我意識到不只有患者『很難』,他家人和其他關係人的無能為力也都『很難』。」 演出末段,角色林玉華與北極熊玩偶相依,訴說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覺不會消失,而會繼續與患者共存。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