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水彩映昔情 許文昌操光影襯哀愁之美
藝文
第1753期
水彩映昔情 許文昌操光影襯哀愁之美
2021-10-06
【記者許如鎧綜合報導】光線從上而下細膩地灑落於女人秀麗的臉龐,空泛的神情在光影間顯得格外透明。玄奘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生許文昌以水彩畫作〈美麗與哀愁〉,藉陰鬱色調烘托畫中主角美麗間滲透的哀愁,奪下第69屆台灣南美會南美展徵件首獎。此作品預計於十月公開展出。 許文昌〈美麗與哀愁〉柔軟的身軀、向下散落的秀髮,畫中主角姿態的美在畫布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許文昌提供柔軟的身軀、向下散落的秀髮,讓女人姿態的美在畫布上顯露無遺。許文昌細筆描繪出髮絲間的細節,他也加強光影對比,藉此凸顯主體。此外,他也大量使用陰暗的藍色,試圖傳達女人憂傷的感受,搭配過曝的亮光映襯哀愁中的美麗,「哀愁裡的光是美的。」他表示。「我把他當作一種感情的釋放。」許文昌說明,〈美麗與哀愁〉起源於他對往日愛情的種種感觸,他說:「當時的我經過了某個似曾相識的地方,就想到和前情人的過往。」而他同時將這些感觸進一步投射在創作中。他說明,畫作之所以名為「美麗與哀愁」,正是因為畫中看似哀愁的美麗女孩,其實呼應著他的人生經歷,或許哀愁蓋滿名為人生的畫布,卻掩不住其中蘊含的美麗,縱使生命身處低谷也並非看不見希望。觀眾、許文昌的好友呂學儒也讚嘆地說:「意境深遠,情感深刻真的很美。」他也進一步表示,許文昌的畫作有種飄渺的美感,看得出在光線的呈現上下了許多巧思。而另一位觀眾蔡維倫也說:「評論不敢,但由衷覺得美。」「我不經意地拿起畫筆參加了比賽,拿下這個首獎是我意想不到的事。」許文昌謙虛地表示,他提及,投稿本身雖是為了得獎,但從事繪畫更大的原因,在於實踐藝術之於自己的意義,「繪畫藝術,是我人生的休閒。」 不大的畫室中,許文昌將滿滿的創作靈感在畫布上一一實現。 圖/許如鎧攝最後,許文昌談及自己對繪畫的追求,他認為,很多藝術家其實都在追求「我要畫別人畫不出來的,而我也不能重畫一張」,而他自己也不例外。對他而言,有些事自己做得到,而別人卻做不到,這就是他在這世界上的價值,也是證明自己真正存在的方式。許文昌表示,在刻畫作品細節時,不免會想起曾經在一起的過往,而產生失落的感受,但這也刺激他將情感化為畫作,他感嘆地說:「也不會想再回頭,就是將美好的留在心中。」 許文昌於畫室用心作畫,專注於創作的世界,以細膩的筆觸經營著他的藝術世界。 圖/許如鎧攝
自創饒舌融戲劇 《三千金》演繹勞工生活
藝文
第1718期
自創饒舌融戲劇 《三千金》演繹勞工生活
2019-12-18
【記者賴辰瑀綜合報導】「媒體選擇性的報導為了收視率和金錢。」描述新聞台現況的歌詞由台上演員的口中唱出。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學生團隊14日於校內實驗劇場,演出劇作《三千金換一顆心》,並自創饒舌歌曲詮釋勞工生活的不同樣貌,分別為使用讚頌代替抱怨的勞工會所,及面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新聞台場所,帶領觀眾探討勞工階級生活。 玄奘大學劇作《三千金換一顆心》裡的勞工會所,身穿七彩上衣的演員們開懷地唱歌跳舞,他們相信「用愛發電」這個理念,可以透過具體行動達成。 圖/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提供《三千金換一顆心》故事發想自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當中兩位海商因貨款引發爭議,然而大眾皆關注兩位掌握權勢的海商,而遺忘商船上的勞工。導演蕭正偉認為,勞工才是需要被深入探討的必然存在,因此他連結時事,並將時空背景聚焦在比現在再未來一點的「近未來」,希望透過演出展現當今及未來的勞工生活。「希望未來真的可以用愛發電。」蕭正偉說,他設定一個人們高喊「用愛發電」的勞工會所,代表歌曲〈Go West〉以歌詞「沒輻射危險」、「空氣很新鮮」描述現今核能發電的爭議。而會所中,勞工擁有「找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回鄉下種田」等看似可輕易達成的願望,但這些渺小的心願卻是他們口中的「白日夢」。蕭正偉希望透過劇作提醒大眾,當社會上層的掌權者頻繁爭吵時,底層勞工的生活並沒有因此得到益處,他們仍僅能懷著達成微渺夢想的盼望。 不同職業、族群的人們同聚在勞工會所,相互訴說著細小的「白日夢」,他們都是在社會頂端鬥爭下,懷有微小夢想的人。 圖/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提供演員歐陽萱補充,〈Go West〉部分歌詞代表單一議題,如「蒙面是人權」借指今日香港狀況,另外也有歌詞是廣泛引義,如「人權、無貴賤之分」代指印度女性受歧視的處境,以及新疆維吾爾人被壓迫的事實,最終歌曲的核心皆呼籲觀眾重視希望、勇氣與愛。接著場景轉換至新聞產製過程斷章取義,且對平凡事件加以渲染播報的新聞台。學生藉由歌曲〈第四權〉抒發新聞台的工作狀態,以歌詞「但是記者也是人/也是要求生存/為了收視率只好跟自己人耍狠」表達劇中有抱負的新聞工作者想要深入搜集與報導正確資訊,卻被同事認為是多管閒事。而談及曲子的創作理念,演員楊峻說:「希望記者們聽到這首歌的同時,會覺得這是一首說到自己心坎裡面、代表著他們的歌。」 鎂光燈照射下的新聞台中,主管要求提高收視率,因此新聞的產製過程隨意、不經求證。 圖/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提供楊峻說明,以往美國底層人士面對不平的待遇或事件時,會透過饒舌歌曲表露心聲,因此他選擇以此種途徑直接抨擊並訴說社會的黑暗面,使觀眾意識到生活中存在的爭議。觀眾唐偉瑄也讚賞學生團隊的創作,他表示,劇中用饒舌描述社會現況的歌詞讓人感到非常驚艷。 演出中,演員們坐在白色方塊設計堆疊而成的舞台上,唱著自創的饒舌歌曲呈現社會現況。 圖/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提供提及籌備演出時遇到的困難,演員鄭宇均說明,因演員為來自各地的學生,需更用心了解不熟悉的文化,並與不同族群的人共處,呼應作品致力呈現的包容精神。歐陽萱也說:「我們相信這世上雖然有許多不公及不溫柔,但依然有值得我們相信並努力的空間和方向。」 白色方塊堆疊而成的可移動式舞台,象徵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演員在排練過程中倒掛在上。 圖/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提供
結合新埔產業 玄奘設計各「柿」服裝
生活
第1684期
結合新埔產業 玄奘設計各「柿」服裝
2018-10-17
【記者張庭瑀新竹報導】一粒粒金澄又飽滿的柿子,整齊地放在竹簍上靜待清洗、削皮、日曬、整形、烘焙五個步驟,才能變成柿餅。新埔鎮農會於13日舉辦「新埔柿餅節」,今年更首度與玄奘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將柿子與不同產品結合,迸出新火花。 新埔柿餅節活動現場民眾親身體驗製作柿餅的第一個步驟「削柿」。  圖/張庭瑀攝柿餅節當天除了削柿體驗外,最大的亮點便是台上模特兒所穿的柿染服裝。柿染是利用柿餅加工留下的廢棄物以及柿農淘汰的果實所淬取出的染料,具環保意義。玄奘配合活動與在地柿染坊合作,將產業結合時尚,把柿染布製成衣裳,增添其價值。 新埔柿餅節與玄奘大學多個學系產學合作的柿染服裝走秀發表會,大地色的柿染服裝頗具環保意義。 圖/張庭瑀攝模特兒身上的柿染服裝由該校時尚設計學系創作組學生劉愷寧及劉康寧共同完成。他們在設計上用拼貼方式呈現,剪裁簡單俐落,充分展現柿染布的美。此外,劉愷寧特別指出模特兒手上所拿的包,上面印有柿子圖案,與柿餅節相呼應,是他用了一個月精心產出的成果。他也表示,「(柿染包)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玄奘大學時尚設計學系創作組學生劉愷寧及劉康寧製作的柿染服裝及柿染袋包。 圖/張庭瑀攝此外,玄奘藝術與創意設計學系學生詹茗睿以東方人生活常見的符號「石獅子」,搭配讀音相似的「柿子」設計出一款新貼圖,希望藉由石獅子這個吉祥物為柿餅節帶來不同樣貌,「讓民眾對柿餅節有不一樣的認識、甚至認同。」除了文創產品外,玄奘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湯彩群帶領系上學生將柿餅商品化,製作創新的「柿吃品」,例如:巧克力柿子司康、柿子乳酪抹醬……等。湯彩群認為柿餅節對學生而言是個很好的舞台,藉由試吃增加產品曝光度,他也希望有機會再回到當地,與農會合辦柿農教育活動,教導相關業者如何製作「柿吃品」。 玄奘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湯彩群教授與系上大三學生共同研發的柿相關產品。 圖/張庭瑀攝 玄奘大學餐旅管理學系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研發,精心製作出的柿餅巧克力司康,相當美味可口。 圖/張庭瑀攝針對此次合作,玄奘藝創學系系主任謝明勳表示,因應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以新埔鎮為據點,協助柿子產業升級。他巧妙地將計畫結合系上「創意設計課」,帶領學生設計柿子作品。謝明勳也指出,透過玄奘與柿餅節的產學合作,替地方注入活水,「讓大學生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貢獻者,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
赴南島尋根 「蘭後」反思在台新住民文化認同
藝文
第1668期
赴南島尋根 「蘭後」反思在台新住民文化認同
2017-12-06
【記者徐安萱綜合報導】「2017第二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11月27日舉行決審會,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蘭後」團隊,以「台灣、蘭嶼、菲律賓尋根之旅」獲得優勝。成員鄒佳晶從自身新住民第二代的身份出發,帶領蘭嶼達悟族人到菲律賓巴丹島文化尋根,並用影像記錄文化的衝擊與融合。「想來蘭嶼,還要看老天爺願不願意讓你到這座美麗的小島。」蘭後團隊抵達蘭嶼時,正好遇上傾盆大雨,儘管頭髮、眼鏡都被雨水浸濕,鄒佳晶表示,成員們急忙著保護器材、繼續進行拍攝。終年潮濕多雨的蘭嶼,是全台灣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而艷陽高照時就是男人出海捕魚、女人下田的日子。 鄒佳晶從自身新住民第二代的身份出發,帶領蘭嶼達悟族人到菲律賓巴丹島文化尋根,並用影像記錄文化的衝擊與融合。 圖/蘭後提供蘭後團隊用影像記錄蘭嶼人民恬淡樸實的生活,maran(叔叔)一早就扛著兩條大魚回家, kamnan(阿姨)在一旁幫忙;或頂著烈日在地瓜田工作,休息時刻享用著蘭嶼的主食地瓜和芋頭,對達悟族人民來說家常便飯的小事,對蘭後團隊卻是特別的經驗。成員林采璇表示,跨出自己的生活圈是很棒的經驗與挑戰。 鄒佳晶運用菲律賓語夾雜國語和當地人進行語言交流,也結交了許多朋友,甚至當地居民將他當作家人看待。 圖/蘭後提供成員陳榕佳表示,蘭嶼的純樸與友善是讓人親近、溫暖的,「在蘭嶼不用害怕東西放在路邊被偷,更不用擔心會被用異樣眼光看待。」林采璇表示,從人的名字、稱呼、問候、關係,都可見很深的文化內涵。重視傳統觀念的蘭嶼,濃厚的人情味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更包含對環境的感恩與珍惜,「我覺得那是台灣人該學習的」。 發現達悟族語跟菲律賓語相似,讓鄒佳晶勇於說出自己新住民二代的身份,進而反思新住民在台灣遇到的問題。 圖/蘭後提供鄒佳晶的母親是從菲律賓嫁到台灣的新住民,由於大眾對於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異樣眼光,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是害怕暴露自己「較特別」的身份,甚至感到自卑。他表示,從小就會講菲律賓的母語他加祿語(Tagalog)。直到去年,蘭後團隊駐點蘭嶼進行蘭花復育的田野調查,他發現達悟族的族語與菲律賓語極為相似。尋訪當地耆老才得知,相傳達悟族是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蘭嶼,因此語言、文化都很相近。 從歷史文獻、文化遺留,都顯示蘭嶼與巴丹島的歷史淵源密切,但兩地在行政上卻被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國家治理。曾經踏上巴丹島尋根的長者對鄒佳晶說:「你就是我們的家人啊!」鄒佳晶表示,在蘭嶼遇到很多熱心的朋友,他們總說很想回去看看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為了幫助更多蘭嶼青年認同自己的文化,鄒佳晶決定帶著這些新朋友前往巴丹島尋根。這趟菲律賓尋根之旅,不僅讓他踏上母親的故鄉,產生對菲律賓血緣的連結,他也希望透過尋根讓原住民朋友繼續保存蘭嶼的傳統文化,「蘭嶼,對我們來說是最像家的地方」。 鄒佳晶表示,他在蘭嶼獲得文化上的認同、歸屬,更反思新住民二代的身份,關心新住民政策。因應東南亞國家協會逐漸崛起,「新南向政策」以新住民二代為根基。印尼新住民二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邱郁晴表示,從小沒有學印尼語,對文化也沒有特別了解,覺得滿可惜。泰國新住民二代的李永傑則表示,雖然自己不會說泰語,但透過縣市政府舉辦的新住民交流活動,對泰國文化大抵上還是有概念。 鄒佳晶說:「飽受歧視的新住民二代缺乏自我文化認同、文化底蘊,要怎麼傳承新住民的文化或是語言?」透過前往蘭嶼以及尋根計畫,他表示,這個經驗讓他深深體會到蘭嶼文化的獨特性及兼容並蓄,跨越了族群、國家的界線。
全員新生首次參賽 玄奘卡巴迪逆轉勝
體育
第1665期
全員新生首次參賽 玄奘卡巴迪逆轉勝
2017-11-15
【記者陳潔慧台南報導】攻擊者通過中線後,玄奘大學卡巴迪女子隊迅速將敵人撲倒在地,成功奪下「106年總統盃卡巴迪錦標賽」社會女子組冠軍,首次參賽的他們難掩喜悅之情,興奮的抱成團歡呼。卡巴迪源起於印度,是一種類似「老鷹抓小雞」的運動,攻擊者需到達敵對區域,並不斷喊「卡巴迪」,利用手腳觸碰到防守方,再迅速退回中線後,則取得一分;而防守方可攔截攻擊者返回中線,若成功則防守方得一分。比賽時,選手的腳需保持快速的步伐,保持敏捷性,以抵禦攻擊者的襲擊。 卡巴迪相當注重團隊合作,隊員們互相牽手防禦,團結一心。圖/陳潔慧攝冠軍賽由玄奘大學對上新竹市委員會,上半場的最後,兩隊皆只剩兩人,新竹市委員會以成熟的技巧取得分數,導致玄奘三分落後。玄奘教練王子仁指出,上半場最後是黃金搶分的時間,沒有打下來很可惜,而選手、玄奘學生張佑婕坦言,面對落後的成績備感壓力,中場休息時士氣低迷。經過戰術的調整,下半場持續得分,順利追平比數。最終進入加時賽,分數一直不相上下,關鍵時刻,玄奘學生劉慧君拉下攻擊者的腳,成功奪冠。 攻擊手剛進入敵對區域,便被玄奘大學女子隊快速撲倒,順利得分、取得冠軍。圖/陳潔慧攝玄奘於本學期成立第一屆卡巴迪女子隊,隊員們皆為剛升大一的新人,面對身為前輩的強勁對手,許多隊員均表示十分緊張;再加上隊上只有四人,另外三人是他校學生,平時練習不易,玄奘學生王君認為卡巴迪相當注重默契配合,此次七位選手在比賽前一天首次全員到齊,能拿下冠軍十分不容易,玄奘學生任明琴也說:「過程中常有爭執。」他坦言溝通不良是他們練習上的一大障礙,但透過一學期的磨合,默契漸長。張佑婕也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使玄奘女子隊得以自己出賽。卡巴迪在台灣推廣了近十年,近幾年竄紅,今年全國運動會更首次將卡巴迪列為比賽項目,王子仁表示這是推廣有成最好的證明。卡巴迪早在西元1990年已列入亞運正式項目,台灣的發展相對較慢,目前只有女子隊參加亞運,兩屆皆只名列第五,但王子仁表示,近幾年台灣實力越來越好,在國際交流賽成績也逐漸進步,但他也坦言台灣男子隊沒有出賽亞運,十分可惜。中華民國卡巴迪運動協會理事長黃忠仁也指出,台灣卡巴迪風氣相較他國較不成熟,而國際間男子隊成績相當優秀,待幾年後的經驗累積,未來希望中華民國卡巴迪男子隊也能出賽亞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