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藝文
第1796期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2024-10-18
【記者邱雅郁新竹報導】「《皮骨相》是我身為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思考。」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宋權祐,即日起於新竹金變堂藝術空間舉辦個展《皮骨相》。透過諧擬、仿製奢侈品,宋權祐在廢棄紙板上繪畫,盼藉此觸發觀者對於消費社會的反思。 展名《皮骨相》源自於面相學的用語,「皮」代表著事物的表象,「骨」象徵事物的意義。宋權祐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廢棄紙板上繪畫,透過打磨、補丁等技法,畫出物品的「皮」。以〈仿製精品習作(Chanel-2.55)〉為例,宋權祐在紙板上仿畫名牌包的外型,遠看栩栩如生,近看卻能發現他刻意滴落顏料的痕跡,以及破損後露出的紙板表面。透過遠近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皮」與「骨」的對比。 至於系列作品《CMYK》,源自於他發現印刷四分色模式是固定顏色,但每間公司出廠的色調卻不相同。為此,宋權祐特地使用昂貴的高登(GOLDEN)壓克力顏料,以強烈的筆觸在畫布繪上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所代表的青色、洋紅色、黃色與黑色,並在右下角描畫出褶皺的高登品牌標籤,凸顯顏色成為品牌特徵的現狀。 宋權祐認為藝術品為最昂貴的奢侈品,藝術拍賣市場也強化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他以著名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單色抽象繪畫作品為主題,在廢紙板上拼貼精品紙袋,並以此為畫布臨摹羅斯科的作品。遠看〈Untitled(Hermès-Black and Orange on Red)〉,就像單純對於羅斯科作品的模仿,近看卻可以發現許多拼貼的奢侈品標誌。 宋權祐表示他與觀者皆生活在消費社會,透過他的作品去剖析消費與製造的關係,「希望這檔展覽呈現一道『觀看的縫隙』給觀者。」金變堂藝術空間負責人徐陞民說:「他的作品不再以一般的視覺表現來呈現想法,而是囊括許多觀念在其中。」觀眾溫崎君也認同:「藝術家透過諧擬,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敦煌壁畫融精品商標 蕭博駿諷當代盲目崇拜
藝文
第1755期
敦煌壁畫融精品商標 蕭博駿諷當代盲目崇拜
2021-10-27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知名精品品牌的銀色墜飾勾勒出蝴蝶輪廓,飛舞於敦煌壁畫的山水圖像之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美術創作理論組學生蕭博駿發表《幻象極境系列》,將時尚物件融進水墨畫中,反思現代人崇尚精品的文化現象,系列作品於22日起在2021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佛家將美好空間稱為「極境」,而《幻象極境系列》靈感發想自受佛教影響的敦煌石窟壁畫,作品〈幻象極境系列2〉中,壁畫的飛馬圖像由時尚精品商標代替,藉此諷刺現代人的極樂轉為崇拜時尚精品,觀眾林承磊說:「奔騰的馬呈現動態感,衝擊的作品力量極為特殊。」 〈幻象極境系列2〉構圖概念為佛陀三尊,以古代經典圖像結合時尚品牌標誌,諷刺當代崇尚精品的文化現象。 圖/吳姿芳攝15隻蝴蝶於作品〈幻象極境系列3 花好月圓〉中的天空飛舞,「15」代表圓滿與祥和,而「初一十五」也為月圓之時,蕭博駿說明,藉此傳達現代人崇尚精品,認為進行高額消費就能滿足自己,「看懂的人就知道,裡面有吊墜與耳環,用來批評現在的消費文化。」現場觀眾林宜潾說:「因為我很喜歡溯溪,這幅畫讓我想到之前在山上看到的漂亮蝴蝶。」 〈花好月圓〉畫作中15隻花蝴蝶翩翩起舞,蝴蝶圖樣包含吊墜與耳環等時尚配件,代表時尚精品主義。 圖/吳姿芳攝敦煌壁畫大多以山水畫的形式呈現,蕭博駿說明,他希望能加入當代趣味的元素,與傳統畫作區隔,因此他將時尚品牌商標置入蓮花圖像中,諷刺人利用消費滿足虛榮心,他也補充,他將畫面設計得很華麗,藉此表達現代人對物質崇拜勝過對精神的追求。蕭博駿說明,他創作《幻象極境系列》時使用敦煌壁畫技法「盛上」,利用半浮雕效果呈現凹凸變化,產生光影,他也將紅寶石、藍寶石磨成粉狀作畫,再貼上銅箔與彩虹箔堆疊出層次。蕭博駿表示,相較過去作品,《幻象極境系列》於用色、技巧方面皆有突破,過去僅用黑色當作背景顏色,現在能藉由不同礦物堆疊,使得用色及畫面更加豐富。 觀眾屏氣凝神,駐足欣賞《幻象極境系列》,細膩咀嚼畫作隱含的寓意,並與個人經驗連結,產生共鳴感。 圖/吳姿芳攝過去,水墨畫常被認為只是用墨汁於宣紙上作畫,然而蕭博駿將現代時尚元素入畫,再使用古代繪製敦煌壁畫的手法,試圖連結古今共鳴,期待作品能與觀眾對話,以開放的方式交流藝術。蕭博駿從古作中創新出《幻象極境系列》,他也期望未來能繼續從其他傳統作品發想,結合時下議題,暈染出當代水墨的新風貌。
無慾的佛像手持精品 《問石記》諷當代物慾
藝文
第1734期
無慾的佛像手持精品 《問石記》諷當代物慾
2020-10-28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佛像手舉名牌包,周圍繚繞的雲朵則作為展架陳列時尚精品。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的蕭博駿,於17日起在藝廊「丹之寶」舉辦個展《問石記》。其中系列作品《太湖時尚》,透過並置傳統宗教文化與當代流行元素,暗諷人們追求物質的慾望。 個展《問石記》的取名融合蕭博駿的生活觀察與北京留學經驗,體現多重符號雜揉的思辨歷程。 圖/丹之寶提供蕭博駿曾到敦煌石窟臨摹壁畫,洞窟裡的圖騰及「佛陀本生故事」皆成為他的創作謬思,使他的作品不同於多呈現日式風格的膠彩畫,反而蘊含濃厚的宗教哲思與佛學色彩。他指出,石窟內的佛像和置於展示櫃的模特兒兩者皆處在框內,就如展示物,「我發現石窟的造型與百貨公司櫥窗陳列方式,竟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洞窟壁畫經由時間累積成為不朽的經典,現代流行的精品卻依據季節迅速更迭,引發消費者的購物慾望。蕭博駿補充,他期望經由作品點出現代社會過於強調物質生活的價值觀,提供觀者思考當代消費文化。 佛陀手持名牌包,蕭博駿透過傳統宗教元素與現代流行精品的連結,探討人們的物質慾望。 圖/丹之寶提供項鍊懸掛於太湖石上,底下的蓮花與首飾揉為一體,〈太湖時尚13〉將佛教象徵物與現代物品並列,使兩者的矛盾躍然於畫作上。蕭博駿說明,蓮花在佛教象徵至高無上的純潔,他刻意在花朵上繪製珠寶,連結宗教圖案與時尚精品,探討精神與物質崇拜之間的關係。藝術評論家王焜生說:「佛教講求跳脫人世,但他的作品卻將宗教元素融入現代物質生活,展現另類的入世觀點。」 〈太湖時尚13〉為橫軸觀看的作品,以焦墨與淡彩勾勒線條,呈現現代櫥窗意象。 圖/丹之寶提供為強調名牌精品的質感,蕭博駿大量使用金泥雲母、金箔、紅寶石粉末及敦煌土等素材創作,再融入敦煌石窟的特殊技法「瀝粉貼金」(註),讓膠彩畫呈現半浮雕的立體感。蕭博駿提及,作品上的浮雕雲朵需先用細顆粒的礦物粉末與動物膠層層堆疊,最後再貼上金屬箔。因此,單憑畫作上的一片小雲彩,就需耗費好幾日製作。註:瀝粉貼金技法是中國傳統壁畫、彩雕以及建築裝飾常用的一種工藝手法。將膠和土粉混合裝於管中,按彩畫描出隆起的花紋再貼上金箔,以求圖案產生立體感。 蕭博駿致力於當代水墨創作,特別專精於膠彩畫的探索,亦曾親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 圖/丹之寶提供展覽隨處可見當代與古典藝術的結合,觀展民眾劉安迪表示,展品遠觀似古代宮廷畫作,細看卻發現隱藏於其中的現代文物,古今交融的呈現方式彷彿開啟一場時代對話。而觀展民眾黃顯榮則肯定藝術家藉由詼諧的表現手法,提醒大眾反思物質崇拜的理念。
「金藝」求精 金工賽選手雕琢完美細節
生活
第1717期
「金藝」求精 金工賽選手雕琢完美細節
焦點
2019-12-11
【記者傅有萱新北報導】教室內瀰漫著金屬燃燒的焦味,「咚!咚!咚!」的敲擊聲不絕於耳。「2019金藝求精—全國精品金工競賽」大專院校組7、8日於新北市立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登場。參賽者卯足全力,將銀片、寶石等從無到有雕琢成精緻的手工藝品,他們端詳每個細節,期待能脫穎而出、抱回獎金。 參賽者戴著護目鏡,一手拿著鑷子、另一手握著焊接火槍,將金屬燒得火紅再把其變形。 圖/傅有萱攝由東龍珠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金藝求精—全國精品金工競賽」已邁入第三屆,參賽選手須按照指定設計圖,於8小時內以主辦單位提供之工具、材料完成珠寶作品。大專院校組的指定款式為「舞獅頭」,50元硬幣大小的獅頭上鑲了紅、藍色的鋯石。現場選手各個眉頭深鎖,一邊踩著腳踏鼓風爐(註1)、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的焊接火槍,把金屬燒得火紅並放在準確的位置,就怕一個閃失,破壞了原先排列好的半成品。註1:比賽現場用來點火的工具,以單腳踩踏,手中火槍便會噴出火焰。 參賽選手有時會離開座位,走到一旁使用「壓片機」將金屬壓扁、壓平。 圖/傅有萱攝參賽選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吳徽徽說明,作品看似小型,其實藏有許多細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精神才能完成。他坦言,自己即使按照設計圖製作,仍無法在時限內完成作品,「很難想像市面上賣的精品,從自己設計到製作完成到底要花多久時間。」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的許家豪也提到,製作過程並不是非常順利,「我在最後要完成時,鑽台竟然脫落了!我還要趕快再重新處理。」 參賽選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的許家豪,是比賽中少數的男性選手,從國中便開始接觸金工的他,製作過程相當熟練。 圖/傅有萱攝不少參賽者都指出,他們會利用課餘時間練習製作精品金工。參賽選手、就讀南華大學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的劉壹珊便透露,自己為兼顧課業、打工,往往只能在三更半夜到教室練習。他也表示,金工課程只佔原科系課程的一半比重,許多技巧皆需靠自己琢磨,「真的滿累的,不過今天比賽起來感覺滿順,很有成就感!」 南華大學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的劉壹珊是此次的參賽選手,平時需要兼顧課業與打工的他,經常得到半夜才有空練習金工技術。 圖/傅有萱攝金工競賽以「風華再現」為主題,主辦方盼選手以珠寶精品金工呈現新北市特殊面貌。參賽者除了須將金屬彎曲成各式形狀外,鑲鑽、修胚等過程也不得馬虎。東龍珠鑽石集團執行長張芳榮表示,比賽的評分標準不僅是作品最終的還原度,還囊括選手手法的熟練度及安全性,「我們認為除了作品好不好之外,製作過程中的安全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他也提到,為因應台灣「金工斷層(註2)」問題,希望透過舉辦比賽、課程等方式,讓產業、政府、學校三方合作,傳承各項精品工藝技巧。註2:許多台灣的金工師傅相繼退休,但由於學習金工技能的學子不足,可能造成上一世代技法失傳,進而導致金工技術出現斷層。 參賽者小心地使用焊接火槍噴燒工作檯上的金屬,藍色火焰的燒製下,金屬開始發紅。 圖/傅有萱攝經由相關產業及政府努力,學習金工的人數逐年增長,東龍珠股份有限公司行銷主管塗若瑜便說明,三年來比賽人數皆不斷上升,今年更逾百人參與競賽。張芳榮也認為,台灣有許多具潛力的金工人才等待被發掘,因此鼓勵年輕世代學生參與競賽,「希望可以讓人一想到台灣,就想到台灣的珠寶工藝品很有名、有很多很棒的精品工藝師!」
無電咖啡賽 選手冲出個人風味
生活
第1715期
無電咖啡賽 選手冲出個人風味
2019-11-27
【記者楊家威桃園報導】如同穿衣風格因人而異,手沖咖啡亦是如此,不同的咖啡師、器具、水溫都能改變一杯手沖咖啡的味道。「2019不插電精品咖啡競賽」23、24日於桃園農創市集登場,競賽以「乾淨的中焙」為主題,期望選手能沖出一杯酸苦適宜、香氣四溢的咖啡。比賽吸引24名咖啡界新血與好手參與,爭奪冠軍殊榮。 手沖咖啡師小心翼翼把溫度適中的水倒入漏斗,在限時內沖煮出一杯中度烘焙黑咖啡。 圖/楊家威攝隨著按下計時器發出的聲響,咖啡師拿起沖煮器具,要在限時六分鐘內製作出一杯手沖咖啡。他們雙手高速攪拌磨豆器以磨取咖啡粉,將之小心翼翼倒進漏斗,再加入已調控好溫度的水。咖啡慢慢滴進咖啡壺,一杯手沖咖啡隨即誕生。過程看似簡單,但如何使用相同咖啡豆沖出與眾不同的咖啡,相當考驗咖啡師的經驗和技藝。每個細節把控得宜,才能完成一杯味道純粹的中度烘焙黑咖啡。 競賽參與人、亞軍選手白承浩在時限內完成咖啡的製作,最後以攪拌器輕拌咖啡,再倒入供評審品嚐的容器之中。 圖/楊家威攝「(我)想挑戰一下跟業界的比賽。」來自馬來西亞、健行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三年級的司徒駿賢本想透過比賽與業界人士切磋咖啡技藝,卻因公車誤點遲抵會場而錯失參賽資格。值得慶幸的是,主辦單位在中場休息時間特以表演賽形式讓司徒駿賢一展手藝,與另一名選手進行比拼。司徒駿賢最終以4:3的成績獲勝,只可惜未能繼續參賽。他認為,手沖咖啡主要依據咖啡師想法製作,並無好壞之分。這次競賽讓他學習到業界人士的沖煮方式,給予他繼續在咖啡領域鑽研的養份。 評審在仔細品味作品過後,於台上指出他們認為最「乾淨」的咖啡。 圖/楊家威攝手沖咖啡技巧千變萬化,舉凡手法、水溫、沖煮時間皆能影響其風味。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咖啡社社長紀博倫表示,雖然大學生常飲用咖啡,自行沖煮的人數卻不多。因手沖咖啡價格較高,且技術門檻不低,僅少數人對此飲品有深入認識。他進一步提及,社團可以通過課程、義賣等方式推廣咖啡,讓學生從原料、作法等基礎上學習手沖咖啡知識。 銘傳大學咖啡社的同學在活動現場擺攤及協辦比賽,同時在現場練習手沖咖啡,供參與的民眾試喝。 圖/楊家威攝「能夠沒有負擔地(把咖啡)喝完,那就是一杯好咖啡。」競賽評審長何崇華指出,手沖咖啡僅為沖煮方法,實際須推廣的是精品咖啡。目前市面上多是商業咖啡,精品咖啡仍屬小眾產品。文化推廣要有成效,需要依從一定規範。他說明,許多人常忽略咖啡的基本沖泡法則,僅憑個人經驗製作,此做法對推廣精品咖啡幫助不大。「要推廣精品咖啡這個事情,它一定是依從最大的協會制定出的規則。」他亦提到,除非政府跟企業大力推廣,否則精品咖啡仍難以成為主流。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