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0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0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0
專題
遊走灰色地帶的動物白衣天使 獸醫助理認證上路後為何卡關?
焦點
2025-03-20
專題
安置機構助街友重建生活 內部規範反成脫遊阻礙?
焦點
2025-03-20
專題
校園運動空間規劃不善 複合式場地突破舊思維
焦點
2025-03-20
專題
運動不受限 適應體育為身障生開啟新可能
2025-03-14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807期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0
【專題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空曠的社區活動中心內,在離島衛生所擔任護理師的伊醬(化名)一早就將桌子、椅子排放整齊,準備上午場的公共衛生(以下簡稱公衛)宣導。隨著人群魚貫而入,他幫長輩們拉起椅子,並溫暖問候:「akes (雅美語,指奶奶),你最近怎麼樣啊?聽說你買了新手機。」為了與當地長者宣導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伊醬認為和他們閒聊是不可或缺的,「要先讓他們卸下心房,再說檢查有什麼好處,他們才不會『咻』就跑走,業務目標才能達成。」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就醫需求逐步增加,衛生所作為基層醫療、衛生及保健的核心單位,面臨顯著衝擊。衛生所護理師的職責範疇也日益擴增及多元,他們不僅須執行傳統的傳染病防治、婦幼衛生、預防接種等工作,更承擔了癌症篩檢以及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懷訪視等任務。除公衛相關工作外,大多數護理師亦需輪值診間,負責協助醫師看診。 護理師伊醬分享他一天繁重的工作日常,他從早上八點進衛生所後就要著手準備業務資料、統計疫苗數量、登記疫苗冰箱的溫度、處理健保轉檔作業等。有時候藥師不在,他還須負責藥品管理;行政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也須承擔核對醫療費用的工作。當前置作業處理完成後,在衛生所門診時段中,護理師會輪值協助醫療工作,或是到不同據點去辦理宣導活動。另外,伊醬也透露一開始從本島到偏鄉衛生所時難以適應,他說:「因為我是外地人,有很多的文化差異,要去理解才能夠去推動我要做的公共業務。」 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衛生所的護理人員肩負著重要的公衛責任,透過積極走訪宣導,將健康知識與保健觀念帶入社區,但也時常要面對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曾在山區衛生所任職的護理師小可(化名)說:「與長輩溝通時,常常要會台語、客語,不然宣導的再多,長者只會說聽無某(台語)。」 「雖然護士的態度很好,但還是會希望能有多一點會講母語的護士。」蘭嶼東清部落的居民黑妞(化名)說道。伊醬坦言在蘭嶼需要理解當地文化,才能順利推廣公衛業務,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更傾向使用母語,因此有時需要請當地耆老協助翻譯。雖然他本身是阿美族人,但不同族群之間仍有差異,進而增加工作的複雜性。「這邊的婦女不太喜歡給認識的人做抹片檢查,因為對他們而言,私密處給別人看,民俗風情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伊醬解釋,他們更希望可以給只有一面之緣的本島醫師檢查,避免之後還要見面的尷尬。不過護理師小英(化名)表示,在與部落長老建立信任關係後,藉由他們協助說服居民參與,減少溝通上的困難。他在偏鄉任職多年後,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推動當地公衛的必要條件。 除了文化差異,曾任國姓衛生所護理長的邱秀娟認為偏鄉與都會區衛生所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服務人口的規模,他解釋:「在大鄉鎮可能一個人負責肺結核,但是在小鄉鎮你可能負責肺結核又(負責)傳染病。」偏鄉衛生所雖然因人口少,單一業務的數量壓力較小,但由於人力吃緊,一位護理師需要承擔更多不同種類的業務,負擔依然沉重。小英坦言,這種身兼多職的情況讓他覺得很疲憊,尤其年紀漸長後更難以負荷,許多同事也因此選擇轉調到比較輕鬆的單位。 偏鄉的醫療資源不足,當地衛生所更是重要的醫療據點。「離這邊最近的醫院都要30分鐘車程起跳,對一般民眾尤其行動不便的長者,來這裡看診是他們的最佳選擇。」邱秀娟認為,衛生所對山區鄉鎮的醫療支持甚是重要,離島地區更是如此。手抱著五個月孩子的父親小青(化名)說:「我們這邊(蘭嶼)就這一個醫療機構,像我兒子除非大病(去醫院),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得靠這邊的醫生和護士小姐幫助。」 新進護理人員剛到蘭嶼時,都需要深化醫療相關專業知識。「剛開始最不適應的就是醫療(行為)方面,我從事公衛工作已有20年,今天要我回過頭來再面對醫療(行為)時,需要重新調整心態。」伊醬表示在醫院,極重症病患會分門別類處理,但在蘭嶼衛生所,必須要全面接收各種病症的患者,這讓他在初期倍感壓力。 除了醫療與照護工作,偏鄉護理師也需要處理行政工作。田小燕分享在烏來需要推動的計畫眾多,例如部落健康營造、長照分站等。他指出,這些計畫皆需要撰寫企畫書並申請經費,「我常常覺得我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堆文件,不是在寫企畫,就是在寫企畫的路上。」他也強調,在山區衛生所,自己還需要處理許多雜事,像是居住房屋的修補工程(例如漏水),他笑道:「別人問我怎麼(什麼)都會,我就會笑說,我從護理人員的背景學會了怎麼做土木工程。」 偏鄉護理師利用晚上時間加班是常態。小英無奈地說:「很多業務是需要去宣導的,但在門診時,根本沒時間做宣導。」他下班回到家,處理完家務後,還要打開電腦將業務記錄匯入系統。「上級不會主動要求我們加班,因此也不會給予加班費,但我們都是私下自己加班。」他強調,上級單位一定看不到自主加班的時間,即使門診佔用了白天的工作時間,衛生局仍要求他們要和台灣本島其他單位,在同樣的時程內完成設定的業務目標,這「平等」的做法,也無形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過去在醫院工作,現轉任離島衛生所的護理師阿兵(化名)則認為衛生所的工作與醫院的臨床工作非常不同。「原本我是想要轉換一直值夜班的工作環境,才選擇轉入公家機關,」但公職的工作卻不如他的期待。阿兵解釋,在醫院工作,下班後基本上就沒有其他事務,但在衛生所,工作是任務導向,一個人通常負責多項業務,即使休假時遇到相關問題,在職責範圍內仍然需要處理,讓他覺得沒有完全下班的感覺。 護理師遇到災害時要衝鋒陷陣,但偏鄉護理師遇上颱風、土石流等緊急危難的機率更大,更易碰上嚴峻情況。田小燕表示過去烏來山區遇上颱風時,身為護理長的他,需要坐鎮前線,在艱難的條件下協助災害救治。小英過去也參與過以直升機護送緊急傷患,在沒有醫師的狀況下,護送人員需自行判斷該進行何項醫療行為。他坦言過程壓力極大,「直升機上只有自己能夠負責照顧病情危急的病人,萬一病人在四十分鐘的航程中發生意外,該怎麼辦?」衛生所曾有護理人員在飛行過程不幸遇難,現在直升機護送已有其他單位協助,但若直升機無法飛行,還需護理人員以船隻後送(註)。航行過程長達四小時,風險與壓力仍在,因此他也希望未來能盡量避免由衛生所護理師進行船隻後送。 註:自事件現場或戰鬥地區向後撤運人員及物品。 「每次我們都與民眾說要怎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我們才是最不健康的。」田小燕苦笑說道,除了寫企畫時須久坐辦公室,面對繁雜的工作,護理人員也常常睡眠不足。「我們衛生所的主任曾經問我,為什麼衛生所的護士要來開那麼多次安眠藥?」田小燕表示部分同仁甚至需要藥物協助才能安心入眠,對護理師而言,睡眠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他說:「你要打針總不能打錯位置吧?」 護理師執行的業務精細且風險高,需要專注精神,因此工作之餘,護理長也會建議同仁出國舒緩壓力。「同仁需要離開這整個環境,甚至台灣,才聯絡不到,不用遇到緊急狀況又被叫回來。」田小燕說。離島的護理師們也有同樣境遇,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導致難以兼顧家庭,身心靈也累積不少毛病,小英自責地說:「我還是會對我的孩子感到抱歉。」 偏鄉護理師的業務負擔重,加上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導致即便有公費生計畫,偏遠地區的醫療人才招募也一直是難解的題。小英觀察到許多當地年輕人畢業後不願立即返回鄉土發展,他分享自己也是公費生,畢業後原本不想回到離島,因為當時覺得太年輕,想在外面多闖一闖。他解釋,「這邊只有偏遠地區加給,自己後來選擇回到(家鄉的)衛生所工作,主要是覺得應該回饋故鄉。」對於吸引年輕人回到離島衛生所工作,小英仍抱持希望。他也曾鼓勵當地的年輕人念護理系,但成效似乎有限。他解釋,衛生所的工作性質並非適合每個人,需要個性活潑、善於溝通的特質,讓很多人卻步。 偏鄉護理師的福利誘因也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彰化縣衛生局保健科長姚玉津認為,若要招募更多人力投入偏鄉護理,可以透過獎金、額外的加給,吸引公衛護理師留任。作為年輕護理人力的阿兵提到,當初會來到衛生所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薪水和福利還不錯,「像現在的長假制度,我就能夠有時間回鄉。」阿兵說道,持續提供具吸引力的薪資是留才的首要因素,也須增加現有的休假福利,讓護理人員得以喘息。 衛生所的高壓環境讓不少護理師打退堂鼓。「之前我們的護理師同仁就有在閱讀考校護的相關書籍,還問我要不要一起跑走。」田小燕說道。現已轉為校護的邱秀娟也坦言,偏鄉衛生所的工作壓力不小,對他而言轉換跑道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說實話我也很喜歡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但身體實在扛不住,無法像年輕時僅憑一股熱血了。」他分享現在擔任校護,僅須做好校內學生的健康管理等業務,比起擔任護理長時期,需要管一整個鄉鎮的居民,還有一定的業務量,工作壓力確實減緩不少。 姚玉津澄清說:「我們在設定業務目標數時,不會平均分配,而是會考量目標族群的多寡和人口結構進行權重調整,偏鄉的目標數通常比都市少。」伊醬認為工作上最需要的改善不是業務量太多,而是給的完成時間太少。他指出,蘭嶼衛生所的業務時程與台灣本島相同,希望政府能夠考量離島的特殊性,給予更彈性的時間,或者提供人力資源上的協助。 田小燕認同公衛業務是為了民眾的健康福祉,但認為新的業務只會增加負擔,在沒有通盤思考的情況下,偏鄉地區會難以負荷。田小燕分享,「像是長照的延緩失能計畫和部落健康的長者減重都是有關長者運動(的計畫),我就會把性質類似的整合後,將原本可能需要多人力執行的多個計畫合併,以精簡人力。」現行他只能先找尋更有效率的作法,避免目標量無法達成。 除了公衛的業務,小英也期望醫療和公衛能夠分開,「如果醫療有專注的護理師,會更重視醫療這一塊,而公衛也能專注於業務上。這樣就不會出現兩邊都做得不好,又被上面責備。」然而,姚玉津認為醫療和公衛業務不可分割,因為前端的公衛服務可能發現異常,後端需要醫療介入,且服務對象是同一人。整合式照護更能從前端預防保健到後端醫療照護完整服務民眾。 儘管偏鄉護理師面臨諸多壓力,但在這些人煙稀少的山林與離海小島,仍有一些護理師們心甘情願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默默付出。 身為阿美族的田小燕來到以泰雅族為大宗的烏來區,雖然一開始居民會將他視為外來者,但隨著多年來,他為這塊土地的付出,也逐漸被接納。「我來這裡這麼多年,他們有些人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叫田小燕,他們只知道阿長,甚至有人叫我阿長姐。他們對我真的很愛戴,因為他們知道我在幫他們。」說起這段經歷,田小燕的臉上揚起笑容,言語神情之間透露出一絲絲得意。田小燕笑著說,雖然工作辛苦,但若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便覺得快樂。 同樣身為偏鄉部落的護理師,伊醬也喜歡與部落的民眾互動,進行衛教宣導,「我能感受到當地社區需要自己,尤其因為我還是當地人,能說母語,這讓民眾感到比較安心。」他說即使工作很累,但想到自己還有用處,就有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體育
第1804期
世新打線無懼落後拚保級 高大團結一心全力搶勝
2024-12-20
【記者潘慧芳台東報導】113學年度UBL大專棒球聯賽公開一級預賽於11月25日開打,共16支球隊,採單循環賽制,取前8名之球隊晉級複賽。此次參賽隊伍有南華大學、輔仁大學、國立高雄大學與世新大學等。15日於臺東縣棒球村第一棒球場,上午由世新大學對戰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世新以8:10落敗;下午則由臺北市立大學對上國立高雄大學,北市大以7:4逆轉高大。 世新在三局上半結束以1:9落後,然而在三局下半連得七分將比分追至一分差,然而後續臺體投手回穩,打線也再添兩分,最後仍以10:8擊敗世新。賽後,世新隊長林書煒表示,現在球隊的隱形失誤過多,穩定度不如其他隊伍。世新投手石正暘則分享,這種大比分落後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並不會因此放棄,由上壘開始,逐步得分,慢慢追趕。 而提及現在球隊排名,林書煒說:「無論對手是誰,每一場都會盡全力去打,因為每場比賽都還是有機會贏。」因世新現排名末尾,面臨降級的風險,石正暘表示,不能因為排名墊底而怯場,比賽都有機會贏,但會因心態緊張而失誤。另外,談到與聯賽常勝軍對戰,石正暘說道:「雖然他們是一級聯賽前半段,甚至有機會衝擊冠軍的球隊那又怎樣,我們也會想辦法贏,證明說我們沒有輸很多,我們甚至可以贏的這種挑戰者的心態。」 至於高大與北市大的對戰中,高大在六局上半原以4:2領先北市大,然而在六局下半崩盤,出現失誤及五個保送,種下敗因。對此高大總教練林朝揚說明,球隊有多場比賽都在第五六局出現致命失誤,「因為球隊經驗不足,當比賽出現狀況時,無法即時處理狀況,導致失分。」 因高大現排名倒數第二,在面對每場比賽時,都需抱持著盡力搶勝的心態,林朝揚坦言,「作為教練想看到的是,贏要有內容,輸也要有內容。」而高大隊長江瑋皓認為,UBL是長期的比賽,每場都盡全力打,一步步來。林育成則補充說道:「我們團結一心,穩扎穩打,就算輸了比賽,明天依然是新的開始。」最後,江瑋皓提及球隊在連敗或是氣勢低迷時,會聊聊一些場外的事情,讓團隊放鬆下來,而在場外球隊盼改運求勝,就會去買鳳梨或撒鹽求好運。林朝揚也鼓勵球員,「教練已經相信你了,你們就要相信自己。」
校園
第1801期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自19日起,連續五週於校內試營運「東華夜市」,校方邀請花蓮特色攤商進駐,也鼓勵學生設攤。然而,第一次試辦後,許多學生於Dcard校版發文,指出攤商過少、人潮多導致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談及校內夜市的體驗,東華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賴柏崴表示,目前攤位過少且種類單一,他建議校方增加遊戲攤商,提升夜市的豐富度。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秉翰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目前夜市的規模無法負荷學生數量,「我買韓式炸雞時排了大概30分鐘,如果要以一般夜市的標準來看,可能會達不到學生的期望。」除了攤位數量不足外,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林家伃補充,校方應調整夜市位置與動線,目前的攤販設置於人行道兩側,導致中間走道過窄,人多時容易擁擠,「會有學生被擠到旁邊馬路上,可能會因此發生危險。」 對此,東華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同時是夜市籌辦團隊總召的黃少柔表示,根據學生填寫的回饋表單,下一次試營運將從26個攤位增加至33個,往後也會視情況持續擴張。東華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助理姜紫淇則補充,未來將增加攤商之間的間隔,讓排隊動線更清楚,也將提供攤販「即將售完」與「已售完」的牌子,公告銷售情形,避免學生撲空。 談及在校內規劃夜市的原因,東華副學務長吳新傑表示,疫情後校內活動沈寂,當時學生透過創意思考課程,發想出能在校內籌辦夜市,「把學生創意轉變成學校政策,希望能夠讓校園的空間活化,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此外,東華夜市的規劃也與一般夜市不同,主要依據學生的需求規劃,黃少柔表示,除了開放學生們擺攤,也設計許願表單,讓學生填寫喜歡的食物及攤商,「夜市籌備團隊皆由學生組成,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客群的心理跟想法,所以可以隨時做出調整。」針對試營運結束後的走向,吳新傑表示,若試營運順利,下學期將繼續籌辦,是否維持每週一次的頻率仍須視情況而定。他期望,未來能將夜市結合其他活動,持續創新,增加學生校內生活的多元性。
新知
第1801期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2024-11-28
【記者李香霆報導】看不見的離岸流,也會使安全海域內發生意外。為了解決傳統浮球警戒線無法因應海況移動的缺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林昀竺、陳宣貽提出「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重新設計海水浴場的安全警戒設施,並在今年獲得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創新應用優勝獎第一名、內政部消防署第一屆鳳凰盃消防創新設計獎金獎,以及幸福科技創新創業競賽佳作等多項殊榮。 「現有浮球不會依據海況移動,圍起來的安全區應該是要可以放心遊玩的,但圍住的安全區卻不一定安全。」陳宣貽說道。傳統浮球的設計簡單、功能單一,在海水浴場中僅用來標示一定的安全範圍,但在此範圍內也可能出現離岸流,若海流將遊客捲走時,串連浮球的繩索不幸纏繞身體,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 團隊因此設計出一款多功能並結合AI監測的海域警戒設備,當下方的渦輪搭載水流感測器偵測到浪潮變化異常,設備會自動位移,將民眾限縮在一定的安全範圍中。傳統上連結浮球的繩索則由綠色雷射光取代,以光線劃出安全範圍,讓救生員在夜晚光源不足下仍能即時救援,同時解決纏繞意外發生。 此產品自動位移的功能還能作為緊急狀況的救災利器。團隊將設備設計成游泳圈的外型,若民眾溺水且救生員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至現場搶救,便能透過APP操控單一警戒設備,讓其移動至民眾身旁,供其趴臥或扶持,林昀竺說明:「經過實測後確保產品作為暫時救生工具的話,浮力足夠支撐一個人在上面。」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游泳館的救生員葉一龍以自己在開放式海域執行業務的經驗表示,鑑於我國救生員人力不足,SeaShield可應用於輔助救災,不過他補充道:「就連我們救生員下去圍住安全區,都會有遊客想要穿過我們,要如何處理遊客不受規範,或是因好奇而破壞產品都需要解決。」他認為除了創新的設備外,還需要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並確保其遵守規範。 有別於傳統浮球,「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的動能源自內建的太陽能板與潮汐發電設備,使用綠色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危害。面對產品與傳統浮球間的成本落差,團隊希望未來在開發上能夠以規格相近的市面現有零件組裝設備,減少龐大開模支出。
體育
第1800期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2024-11-22
【記者張恩爾新北報導】113年全國輕艇水球(以下簡稱為艇球)錦標賽於11月16日及11月17日在新北市的微風運河盛大舉行,全國艇球錦標賽依據年齡分為公開組、高中組、國中組及國小組。艇球可以比做水上籃球或是足球,比賽方式為兩隊各有五個人在場上,需要透過輕艇和船槳移動以攻擊對方的球框,船槳同時也可以用來運球、抄截及封阻。比賽時間上下半場各十分鐘,得分高的隊伍獲勝。公開男子組最終由以台北市立大學為班底的SHARK運動空間隊以3:4敗給基隆高中隊,而公開女子組則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擊敗琪琪隊奪得冠軍。 賽後來自SHARK運動空間隊,目前就讀於北市大的宋典陽表示,這陣子球隊正在換血階段,會歷經一段磨合期,因此相當考驗彼此間的默契與經驗,不過他也說到:「也可以藉此向大學長們學習他們的經驗,及球場上的應變能力,所以每一次的比賽都會有很大的收穫。」另外代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在本屆賽會拿下公開女子組冠軍的李姮燕談到今天球隊的狀態,他表示對於整體隊伍的表現感到滿意,特別是在減少失誤及團隊合作的部分,「每個隊員都很明確知道自己的工作,替補上來的人也是馬上就進入狀態,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溝通協調的過程。」 不過由於艇球並非國際比賽的正式項目,奧運及亞運也未曾舉辦過艇球,大部分的艇球選手們並不會以這項運動當成自己的職業。來自國立體育大學,代表琪琪隊的陳琪說明,艇球不像是輕艇標桿或是競速一樣有成為職業選手的管道,因此艇球相較於其他輕艇運動是以興趣為導向的項目。談到未來的發展,陳琪表示,國內艇球教練的年齡層也偏低,所以不會有太多因教練退休而產生的缺額,因此通常不會以艇球教練為目標,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進入校園擔任體育老師,陳琪也以自己和隊友為例子,「我們有好幾位隊友已經是學校的體育老師,我目前也在修教育學程,目前也是往老師這個目標邁進。」 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理事長楊明恩認為,若想增加艇球熱門程度,勢必得提升從事艇球的人口數,「像是這次的比賽就有許多國小及國中的隊伍參賽,能夠向下扎根是非常好的現象,他們未來長大之後也會帶領更多人認識到這項運動。」另外增加曝光度同樣是推廣冷門運動的方式之一,像是本屆全國艇球錦標賽教育部體育署就有安排轉播團隊在現場,進行比賽的直播,楊明恩表示,在YouTube和中華民國輕艇協會的Facebook轉播比賽,可以大幅度增加比賽和選手們的曝光度,藉此達成推廣艇球的目標。
藝文
第1799期
《回歸》純粹自我 莊佳玲以紅線展內心掙扎
2024-11-15
【記者蔣若暄報導】縱橫交錯的紅線纏繞在木板上,象徵生命複雜的糾結樣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莊佳玲,1日起在安城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回歸》。他藉紅線、麻布等多樣媒材在創作過程中安頓心理,盼望觀眾能傾聽自己內心聲音、把握當下。 莊佳玲回顧成為母親的經歷,在自我與母親的角色衝突中,逐漸將別人的期待變成要求自己的標準,心靈的巨大轉變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回是回去、返回的意思,歸是歸宿、有目的性地朝某個方向前進。」莊佳玲將《回歸》定義為尋找、認同自我的開端,嘗試擺脫外在聲音的干擾,了解自己內心狀態。作為主視覺的作品〈點〉中沒有豐富的對比顏色與構圖,莊佳玲以色鉛筆和兔皮膠層層堆疊,象徵內心需要被呵護的淨土,「我把它視為一個開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很純粹、真實的樣子。」他補充道。 對應到母職議題,莊佳玲解釋為扮演社會上認可的「好母親」角色,背後的犧牲和衝突仿若隱藏的線條,在沒有挖開的情況下旁人無法看見。因此,在系列作品《形式》中,他將紅線拉直、不規則地交替纏繞在木板上,呈現出他思索問題時錯綜複雜的思緒,並以畫面中由小到大的圓形,表達問題隨著思考層面的加深、加廣逐漸擴大。然而,莊佳玲也在作品〈形式-2〉和〈形式-4〉中把木板挖洞,將背後雜亂的線條交錯展示給觀眾,「我呈現很正向的一面,但其實內心的結還沒有打開。」他補充道。 雖然莊佳玲鼓勵觀眾傾聽內心的聲音,卻也不否認建構社會時集體思想存在的必要性,「這些思想也是造就我人格特質的一部份,我不再排斥或否定它。」期望自己能選擇喜歡的步調和方式調整步伐即可。在系列作品《麻布》中,莊佳玲以黃麻布象徵人們的外在形象,在表面縫上紅線作為社會上的普遍價值與他人的期待,同時讓每件作品的顏料從麻布孔隙滲出的樣貌不一,代表每個人迥異的內在特質。他藉由顏料和紅線分佈不盡相同的四件系列作品,展現在先天性格與後天影響交織下的生命樣貌。 作品〈未顯〉和〈顯現〉紀錄著莊佳玲從執著於問題的解方,到能夠珍惜當下的人事物。在作品〈未顯〉中,他在紙張上製造出刻意破壞的刮痕,並使用大量的白色顏料留下明顯的肌理,藉此表達在發洩情緒後,內心的問題仍未被解決。在作品〈顯現〉中,他鼓勵觀眾把握並享受當下,因此將日曆裱貼在紙張上,利用白色碳酸鈣顏料半透明的性質創作出等距的方格,讓觀眾隱約看見透出的藍色與紅色。「我們一直把自己困在問題裡,時間就這樣過了。」他藉著日曆隱藏在方格內,表達時間被侷限、浪費的意象。 觀眾PJR(化名)分享觀展心得,「似乎可以看出創作風格的改變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心境所呈現。」表示深受莊佳玲的作品觸動,作品〈點〉也說出他的心聲,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觀眾黃暄軒同樣表示作品〈點〉令他印象深刻,「帶來一種微妙的拉扯感,在存在與缺席之間不斷掙扎。」認為作品中試圖向前邁進卻受限於無形阻礙的畫面,讓他反思自己的內心掙扎與追尋。
新知
第1798期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記者姚孟汝報導】在肺癌病例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八至九成。畢業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光電組的王廷瑋,在陽明交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副院長與生醫光電研究所特聘教授吳育德的指導下,發表博士論文「結合人工智慧與影像組學方法輔助非小細胞肺癌病患之臨床決策」,設計一款幫助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更精準選擇治療方式的模型,對未來的醫療決策有卓越的貢獻,榮獲第五屆方賢齊博士論文頭等獎肯定。 在癌症的病例中,每位患者根據個人體徵、基因的不同,所適用的治療模式也會有所不同,且治療結束後,仍有病情復發的可能性。吳育德說:「你其實可以把我們的設計看成是一個算命的模型。」藉由建立病患的個人資料,包含抽血、驗尿、基因及影像數據,該模型能夠預測病患服用特定藥物後,有幾成機率會復原或是復發,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規劃療程。「癌症治療非常昂貴,且可能產生副作用。」王廷瑋補充道,希望藉由建立預測模型,減少病患所需花費的各項成本。 在過去的研究中,主要依靠臨床病例與實驗數據預測患者治療後復原、復發的機率,近年則逐漸開始運用分析影像數據擷取重點特徵,或直接透過深度學習模型預測。然而傳統統計模型無法捕捉到個案先前病例、基因變異、體徵差異等可能對預後造成的不同影響。本研究改良並設計更具應用價值的預測模型,不僅包含容易理解的影像特徵,也在傳統模型中融入AI,分析受多種複雜因素交互影響的個案數據,與過去僅能在獨立特徵間進行分析的線性模型(註)相比,此模型突破以往的局限。 註:線性關係: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條直線表示。當一個變量改變時,另一個變量也會按固定的比例改變。非線性關係:兩個變量不再是依固定的比例變化,而是受多種複雜因素交互影響。 此外,王廷瑋也深入多間醫療機構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此模型在預測12個月的疾病進展準確率大約可達77%。研究目前主要收集針對標靶及免疫治療的數據,建立肺癌預後模型。期望未來能逐步引入不同治療方法的數據進行訓練,從而建立更為全面的系統,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邱華彥說:「此模型自動化的影像判讀輔助系統,可以加速檢驗流程、減輕放射科醫師負擔,並幫助第一線臨床醫師更快擬定治療計畫。」有效節省病患與醫師時間。但他也提醒,訓練資料集的不足是研究最有可能遇到的狀況,需要結合數家醫院的資料一起訓練,或成立更大規模的線上平台。
體育
第1798期
體育署推線上禁藥測驗 新制上路引選手討論
2024-11-08
【記者洪翊程報導】教育部體育署在2023年9月8日公吿,自113學年度開始,運動員在參加體育署主辦的中等以上學校全國性賽事之前,都要先進行運動禁藥測驗。在回答25道禁藥知識試題、並通過及格標準80分後,運動員須將通過測驗的畫面截圖,傳到報名網站才能進行報名。而面對這樣首次實施的大規模學生賽事政策,許多選手們都對此表達了各自的意見。 國內兩項熱門的大專體育賽事,大專棒球和籃球聯賽將分別在25日和30日截止報名。談到進行運動禁藥測驗的過程,國立嘉義大學甲組籃球隊選手游凡頡認為,測驗內容中有很多專有名詞,如果不上課的話,可能會難以理解。國立台灣大學乙組棒球隊選手林軒亦也提到:「如果可以直接請各校球員聚在一起,聽完相關課程之後,大家回答也比較方便。」他補充,目前選手對測驗的內容還欠缺了解,如果體育署在推廣相關知識上做得不夠,那也可能導致選手為了通過測驗而使用AI,或上網查詢答案等投機方式來作答。 另外由於這項測驗的實施範圍不分級別,選手們也各自表達了對公開、一般組都要進行測驗的看法。游凡頡表示,他認同體育署施行如此大範圍測驗的目的,「我覺得這是必要的,各項目、各層級都應該要公平競爭。」林軒亦則坦言,一般組使用禁藥的狀況較少,對他來說這次的測驗更像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他知道在面對相關狀況時所能做出的反應。他指出,一般組的比賽競爭力不如公開組,或許禁藥問題在更高層級較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測驗對公開組選手也許更能起到引起自我檢視等的教育作用,對一般組選手來說則較無必要。 對於辦理不分層級禁藥測驗政策的初衷,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科長黃筱棻表示,教育部是為了維護選手的健康和比賽的公平性,同時也希望強化學生的禁藥知能。他也強調施行測驗對一般組和公開組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競賽公平,也是對競爭對手、運動本身的尊重。」 談到對營造「乾淨運動」的環境,建立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和運動員精神,國立政治大學棒球隊教練謝啟豪認為,選手若能從遵守競賽規則開始養成守法的精神,對個人未來的發展將是一大助力。而禁藥測驗也只是體育署乾淨運動願景的做法之一。未來體育署會持續和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合作,透過主動更新禁用物質資料庫,以及辦理相關講座與測驗,甚至運動賭博的防治等,共同創造公平且健康的比賽環境。
校園
第1798期
東吳線上請假問題頻傳 學生盼改善系統
2024-11-08
【記者潘慧芳報導】東吳大學113學年第一學期新增學生線上請假系統,然而系統上線後,出現多次請假失敗的狀況,引起學生不滿。東吳學生會長簡吟蓁說明,目前請假系統無法以手機上傳證明,校方也正在研議如何改進系統。 東吳學生過去普遍以郵件或紙本請假單向教授請假,新學期因新增生理假與心理假,校方為此新建線上請假系統,卻發生諸多問題。東吳政治學系學生raven(化名)表示,學生請假系統的主頁面上應顯示請假紀錄,然而系統內並未呈現相關資訊。簡吟蓁則指出,目前請假系統分為電腦及手機版本,請假皆須附上證明,卻因系統問題無法在手機版本上傳,進而導致請假失敗。 校方雖新建線上請假系統,許多教授仍習慣讓學生以郵件請假,東吳政治學系學生陳同學(化名)表示,教授並未要求學生全數使用請假系統,也可透過郵件或訊息告知。東吳政治學系學生陳樂誠則認為,系統於本學期才正式啟用,出現問題在所難免,「第一次上通識課時,老師說請假盡量直接寄信,避免因為系統原因而沒請到假,或許師生雙方本來就不夠信任新的系統。」 負責請假事宜的東吳學生事務處德育中心主任向芳宜解釋,請假系統上線後,已陸續收到相關疑問與建議,目前學務處持續與電算中心共同評估、研擬改進系統。向芳宜也說明,若學生因系統問題未能提前請假,可在上課日後一周內再次申請。若超過七天,也可經老師同意後補登系統紀錄。 此外,如果影響課堂出缺席權益者, 得依《東吳大學學生請假規則》第六條規定,向申訴委員會提出申訴。 針對請假系統未來的改進方向,東吳學生議長康平皓建議:「在請假成功、失敗、審核通過、不通過等情形,都可以寄送電子郵件或簡訊給學生,讓學生得知申請結果。」簡吟蓁也表示,由於系統啟用不久,目前學校師生仍在適應中,後續學生會將整理系統問題,並與電算中心討論研議。
體育
第1797期
選手自信展現肌肉線條 盼翻轉健美健體認知
2024-10-24
【記者林宜婷苗栗報導】113 年育達廣亞盃暨台健盃全國健美健體公開賽於19日在苗栗縣育達科技大學舉行,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張絜茹拿下大專女子健體與比基尼組「165公分以下」量級冠軍,而來自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運動與休閒科系博士班的廖育琦則是獲得大專女子健體組第二名的殊榮。 本次賽事共分成8組,分別是大專男子新秀健體組、健體組、健美組及古典健美組,大專女子則分為健體組與比基尼組,還新增高中男子健體和健美項目。除了女子健體組、高中男子健體及健美組採不分級比賽,其餘組別則依身高或體重進行量級分組。在女子健體組中,選手會搭配著音樂進行指定動作,展現指定部位的肌肉線條,由評審評比選手的肌肉比例與體態,決選出最終贏家。而在女子比基尼組的競賽過程中,除了量級的考量外,也會透過「I-walk」台步表演(註一),讓選手自然呈現肌肉的原始狀態與良好的V型腰肩比(註二),以獲評審的青睞。 註一:為比基尼組評分項目之一,選手會走到舞台中央,停步正對裁判,開始展示動作。不限方向,表演時間不超過15秒。 註二:為比基尼組評分項目之一,指選手的股四頭肌,肱二三頭肌的比例狀態。 首次參賽即獲獎的張絜茹表示,能有這樣的成績覺得很欣慰,不過精益求精的她,仍因未能獲得大專女子比基尼組總冠軍感到可惜,她說道:「雖然有點遺憾沒有拿到第一名,但是我覺得自己已經很用心了。」談及參賽動機,張絜茹分享是受到社團與同儕的影響,才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沒想到就獲得不錯的成績。提到備賽期的經歷,她笑說:「對比於其他選手好幾個月的籌備,我大概才6周,決定有些倉促,所以在減脂上有點辛苦。」 此外,同組健體賽的選手廖育琦則分享,自己也是因為對健身有興趣,才決定攻讀運動相關科系及參加比賽。參與過多次比賽的她也提及過往經驗,「我原本是從一個很瘦沒什麼肌肉的人,練出有肌肉形狀的狀態;可是生病了之後,肌肉還在,但身材卻胖了。」廖育琦坦言因為在去年罹患巧克力囊腫及肝炎後,休賽一段時間,但為了比賽開始進行減脂,幫助自己調整為最佳狀態,她說:「這比鍛鍊肌肉還困難。」不過她也認為,在每一次的比賽後,自己都比前一場更瘦了一點,算是一種自我激勵。 對於大眾對健美健體常有的偏見與誤會,如過於追求肌肉線條,參加多個項目並拿下大專男子健體總冠軍,來自國立嘉義大學碩士班的張桀睿說:「我覺得練壯是附加價值,主要還是以身體健康為主。」他解釋健身運動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與良好的體態。廖育琦也說明,女性其實較少會像男性練大區域的肌肉,因此不太會有練太壯的問題,無須過多憂慮,她強調,最主要的還是追求自我滿意的狀態。 提到健美健體在大專院校的發展,承辦本次賽事的育達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主任陳淑貞表示,近年來健身的風氣逐漸提升,也能看見大專生參賽踴躍度的成長,「藉由舉辦競賽、擴增高中組別向下帶動對健美健體運動的認識,還需要國家政策的配合,才能夠有效推廣健美健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