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專題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807期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記者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蔣若暄報導】「沒有人會愛上完整的我。」Vtuber Scarlin Ch. 司凱林(以下簡稱司凱林)自認是個不善互動但有分享欲的人,由於個性內向且對他人的評論與視線較敏感,司凱林在現實生活中較難自在表達與展現自我。 與真人YouTuber不同,司凱林表示Vtuber(以下簡稱V)通常由中之人(註一)扮演,重視角色形象、中之人聲線與互動技巧,創作者不用親自露面。2022年底,他因為受到日本個人勢(註二)V瀬兎一也經過一年努力走紅的啟發,產生自己也能試試的想法。 註一:中之人多指V背後的飾演者。 註二:個人勢不屬於任何團體,獨立經營完成直播。 司凱林在籌備期間原打算做自耕農(註三),自學虛擬角色形象與Live 2D建模(註四)製作、直播互動技巧與影片剪輯,但因圈內專業繪師與建模師也同時在精進技術,且觀眾對視覺效果要求逐漸提高,故後來直接委託喜歡的繪師及建模師製作,「司凱林」這個角色也因此誕生。「這是我為自己打造的虛擬形象,而我透過扮演想像中的自己變得更自信,進而和他人互動、建立信任關係。」他說道。 註三:意指自己繪製所有角色形象、建模,並獨立負責直播企畫與開台直播。 註四:Live2D建模使角色能在動作時以低成本保持原畫外觀和畫風,無需逐幀製作動畫或3D模型。 V實際的直播內容依個人特色與能力不同有所區別,有些特別主題會直播寫程式碼、繪圖設計、聊金融投資。而司凱林表示,直播企畫中最經典的三個主題是遊戲實況、歌回(註五)和雜談(註六),「Vtuber與ACG(註七)最大的差別就是觀眾可以參與創作,與二次元的角色互動,滿足即時的情感需求。」他說道。 註五:歌回也稱歌枠,指V現場歌唱的直播。 註六:雜談則是無特定主題,單純和觀眾閒聊。 註七:即日本動畫(Anime)、日本漫畫(Comics)與電子遊戲(Games)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指常見的二次元文化。 根據臺灣VTuber列表網站統計,臺灣投入V的人數超過2700人,我們觀察到近期台灣V圈出現不少大學生與中學生的蹤影,也因此萌生一個疑問:年輕世代為何會想成為V? 多數受訪者表示之所以投入V,是受到起源地日本的V文化影響。「我一開始會接觸V文化是因為絆愛,讓我知道有這種形式的演出。」社團勢V的紫毛(化名)分享,喜好二次元文化的他,在學生時期接觸到V文化,也埋下日後以社團勢V進行活動的種子。 「V的興起在疫情期間獲得了巨大的推力。」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威智指出,由於疫情期間無法出門社交,V不僅滿足人們對線上互動與陪伴的需求,也不需曝光真實身份,促使更多人選擇投入V產業。個人勢V波・路譜也說道:「因為卡到疫情不能出國升學讀書,所以想說直接去工作,投Vtuber履歷。」 此外,在抒發自我慾望同時,又能保有「不露臉」的隱私,正是許多人渴望成為V的最大誘因。司凱林提及成為V是滿足分享欲與安全感的雙贏選擇,「我可以選擇要展示怎麼樣的自己給觀眾。」他強調自己注重個人隱私,不希望在現實中被認出,因此直播與觀眾分享生活或經驗時,也會特意模糊可辨認的資訊。 企業勢V的J先生(化名)認為V提供重新包裝自己的機會,「讓原本對自己沒有自信,或是直接面對面接觸人群有所抗拒的人,沒有那麼牴觸,可以嘗試跟人互動。」個人勢V黒崎くも(以下簡稱黒崎)也說明,虛擬形象帶來的隱蔽性,讓他得以踏入原本抗拒的直播領域。 虛擬舞台的聚光燈下藏有無數辛酸。隨著愈來愈多人進入V產業,為人熟知的成功案例,其實多是倖存者偏誤的表現。J先生坦言,「現在看到檯面上能夠喊得出(名字),甚至(訂閱)人數不錯的,有沒有想過有多少人嘗試跟他們一樣,但連看都沒有看到,就已經默默消失了。」投入V的新鮮人如雨後春筍,但最終能留下的只占少數,而他們的成功經驗難以複製,也伴隨各種挑戰與不確定性。 企業勢V天櫻咲樂(以下簡稱咲樂),在成為企業勢前曾以個人勢經營。他表示在個人勢階段,幾乎所有事都需獨自處理,「那段時間自己做封面,有什麼問題自己查,沒有人可以問。」當時的他仍有正職,無法騰出足夠時間製作直播封面圖,也較沒有心力練習新歌或構思節目。 現為個人勢的蕾米利亞也分享過去作為企業勢的觀察。他坦言,企業勢會要求每月達成一定直播時數,並對內容設有限制,例如避免談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議題;在收益分配上也需與公司抽成。對想保有自由度的創作者而言,這些規範可能成為壓力。 不同經營模式各有挑戰,多數V都難免面對心理壓力與身體負荷。咲樂坦言曾經歷一段內耗與低潮時期,當時他因成績不如預期陷入自我懷疑,也會無意間與其他V作比較。他解釋,如果在他人的直播中看到值得學習之處,卻發現自己現階段難以做到,會因此感到更沮喪。同為企業勢V、但非全職經營的紗羅,也曾因壓力接受過心理諮商,「因為很多事都是我喜歡做的,會把自己逼得有點累,所以還在學習如何取捨。」 此外,V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往往交疊,難以劃分明確界線。不規律作息、長時間久坐與聲帶耗損,都對身體帶來長期負擔。蕾米利亞透露,自己曾經歷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經期不規律、慢性蕁麻疹等問題,「都沒有時間睡覺,身體真的沒辦法承受。」 在身心壓力的交織下,如何調整節奏、延續創作成為V共同面對的課題。咲樂透過一步步摸索,建立適合自己的調適方式,以減緩長時間直播帶來的身體負荷。「我買了一個升降桌,坐累了就抬高站著直播。」他平時也會出門散步,維持最低程度的日常活動,讓身體保持動能。 咲樂在面對公眾評論時也培養出一套應對方式。他會先思考該回饋是否具建設性,「如果有,會和公司夥伴討論或找V同行聊聊。」對於無法配合的期待或單方面的惡意,他則提醒自己堅守創作初衷,「我沒辦法滿足所有觀眾,必須以自己的準則經營才能長久。」咲樂藉此逐漸建立起與壓力共處的節奏,也找回穩定創作的動力。 由於V以虛擬角色與觀眾互動,如何拿捏網路與現實間的界線,成為V圈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圈內的共識認為去肉搜、找中之人是很不禮貌的。」黒崎說明,雖然每位V與觀眾間界線不同,但普遍不會談論中之人現實身份相關的資訊。 然而,並非每位觀眾都能尊重界線。黒崎就曾遇上一名試圖操控直播的陌生觀眾,「他衝進來(留言),想尋求一個免費廣告。」個人勢V司淇也談到自己曾遭匿名用戶持續以貶低與挑釁字眼騷擾,他指出這類行為多來自所謂的「樂子人」,即在網際網路上為吸引關注或搗亂,故意留下挑釁言論的人。 儘管網路互動充滿變數,仍有不少觀眾與V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咲樂分享,自己曾在生日收到粉絲自發性籌辦生日派對的驚喜,「他們去做客製的蛋糕,還委託繪師繪製慶生的圖。」他回憶起當時觀眾輪流走到鏡頭前打招呼、送上祝福,讓他深刻感受到觀眾真摯的陪伴與肯定,覺得格外感動。 企業勢V的KOZMII組合佐藍與白月心宿在出道兩週年時,粉絲特別委託繪師製作大型公車慶生廣告。佐藍回憶當時情景說:「看到粉絲幫我們做了大型公車廣告,有種『原來我們的存在,真的有人放在心上』的感覺!」。白月心宿也補充,看到粉絲應援很感謝,從回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V文化不只是網路次文化的一環,更是一面映照出當代社交行為轉變的鏡子。王威智指出,V文化的流行顯示年輕世代正積極尋找新的自我表達與互動方式,「Vtuber文化影響年輕世代如何理解『互動』與『陪伴』的形式。」他解釋,這種轉變突破傳統面對面交流的限制,讓人們得以在虛擬空間中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情感連結。 王威智觀察到,觀眾與虛擬角色互動,並將其視為日常情緒寄託的對象,帶來的陪伴感與真人並無明顯落差。他說:「虛擬角色未必是假的,它們在情感上可能非常真實——尤其當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建立了長期、互相支持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現象也暗藏隱憂。王威智提醒,虛擬互動的便利與即時回饋,可能使部分人降低對現實人際關係的容忍度,「人們對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期待,可能會被虛擬角色的『穩定、溫柔、永遠在線』所改變。」若過度依賴虛擬陪伴而忽視現實社交,可能對個人心理與社會互動產生影響。 在虛擬互動逐漸普及的同時,AI技術也悄然改變著V文化的樣貌。談及產業未來的可能性,王威智認為:「Vtuber不是短暫潮流,而是某種更長期的文化變化。」他解釋,V文化源於日本動漫對虛擬角色的長期建構,以及網路世代對虛擬社交的期待,不僅能在直播、演唱會等場域中蓬勃發展,更可能結合AI與元宇宙等新技術,轉化為更深層的數位生活實踐。 AI V的崛起,讓不需真人操控的虛擬角色逐步進入主流視野,對傳統「中之人」構成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指出,AI V雖可透過程式碼模擬真人互動,但觀眾感知上仍有差異,「真人(與 AI)給人的感受與溫度還是不一樣的。」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V文化?王威智給出他的建議:「Vtuber文化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現實互動方式的一種重構。它給了我們機會去思考,在這個時代,什麼樣的關係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這樣的文化,不僅為數位社會帶來新的表演與交流模式,也迫使我們重新思索「人」與「角色」、「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
生活
第1795期
北科原研社延續部落文化 田調中追尋自我認同
2024-10-04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集結循環的生活,找尋被掩蓋的文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Aliyan原住民文化研究社(以下簡稱Aliyan)於9月16日至28日舉辦《循·幬輯》展覽,將前往台東大鳥部落田野調查的傳統技藝與精神集結,以Aliyan的視角重現部落文化,向大眾傳遞被時間掩埋的記憶。 展覽分成四個展區,第一展區〈汗水編織的韻律〉重現部落的耕獵及信仰,融入許多讓觀眾互動的巧思,像是Aliyan便還原狩獵場景,社員導覽時也為觀眾展現狩獵前的「點酒」儀式(註),並設計觀眾反饋環節。策展人Koza分享,這是受到族人對於狩獵精神的啟發,「切一塊肉放回山林,我們取用,但不全拿。」這象徵著對自然的感激,也是對大地的回饋,因此設計出以「山羌耳朵」造型的紙條,讓觀眾留下心得,以此傳遞原住民狩獵背後的精神。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Kim li’在展覽最後一日回顧觀眾留下的文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田調時認識的林小姐(化名),雖然並非原住民,但熱愛原住民文化,並且學習排灣族語。林小姐來到展覽觀展,並在「耳朵」上以族語寫下長長回饋,令Kim li’備受感動。 註:打獵前,族人點酒,告知山神、動物神、祖靈,祈求能有獵獲且一路平安。 第三展區〈青年們的說 Ari maqacuvucuvung〉,以紀錄片展現部落青年對文化的詮釋,如何在傳統及現代中取得平衡,延續部落文化。在此展區中不僅聽部落青年說,也是聽在台北的觀眾們怎麼說。Aliyan擺放篝火,重現族人圍火的樣貌,鼓勵觀眾交流彼此的生命故事。導覽結束後,社長Udus鼓勵觀眾坐在篝火旁聊聊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鄭百里分享道:「長大後祭祖,爸爸提到我們是『番仔』,才知道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後來他參與族人舉辦的活動,逐漸拾起原住民身份認同。 Koza並非原住民,舉辦展覽除了是對文化的熱愛、部落的回饋,也是一種對自我認同的追尋。Koza分享自己加入Aliyan,並且策劃展覽的原因,「能藉由認識不同領域的文化,學會表達自己。」在認識原住民文化的同時,他也學會認識自己,並找到自己對跨領域文化的喜愛。前來觀展的大鳥部落族人Puljaljuyan分享道,「我在長大後才在朋友的介紹下回到部落,我認為回去就是一種認同。」一直在台北生長的他,對於社團能對部落文化有如此完整的詮釋感到動容,在看見他們的努力後,自己也想要更頻繁聯繫部落,傳承自己的語言與文化。
新知
影音
第1662期
跨越障礙 脊損傷友藉運動提升自我認同
2017-10-26
【記者王若穎、陳星彤彰化採訪報導】鳴槍一響,輪椅競速選手們在跑道上奮力奔馳,脊髓損傷者全國運動大會於21日盛大舉行。主辦協會希望藉由運動,強化身障者心肺功能,同時引導傷友們發掘自我價值。 彰化縣脊損重建協會理事長白水源表示,希望脊損傷友能夠走出戶外、擁抱陽光,並增加身心健康。脊損者們雖然身體受限,但透過團隊合作的接力競賽,仍表現出對速度的追求。現場還有障礙賽、乒乓球九宮格等趣味項目,讓脊髓損傷傷友展現活力與陽光的一面。苗栗縣參賽者張瀚澤說,很多朋友都是在醫院受傷的時候認識的,他覺得跟著年輕人一起參加活動,會比較容易走出傷痛。台灣脊髓損傷人數超過兩萬三千人,每年約新增1200名病例,尤其在20至29歲的青壯年,發生機率最高。「剛受傷的人心裡都踏不出來、不敢面對人群,也不想麻煩別人。」桃園參賽者趙健文描述,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傷友們不僅面臨到身體癱瘓和經濟困難,甚至心理上也可能遭遇挫折。傷友家屬陳亭君認為,一般人應該多去體諒並尊重他們的想法。目前全台各地成立了脊髓損傷重建協會,輔導患者自理生活、提供職業訓練。另外協會也定期舉辦運動會,幫助傷友心靈復健,引導他們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台中市參賽者金士豪說,在協會一起受訓的朋友都很願意走出來面對社會,「雖然我們受傷,其實還是跟一般人是一樣的。」脊髓損傷身障者跨越障礙展現殘而不廢的精神。但傷友們能否順利自我重建,除了專業的醫療與復建外,家人和社會的同理更是治療的關鍵。https://youtu.be/-TqzGQTX9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