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專題
第1807期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記者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蔣若暄報導】「沒有人會愛上完整的我。」Vtuber Scarlin Ch. 司凱林(以下簡稱司凱林)自認是個不善互動但有分享欲的人,由於個性內向且對他人的評論與視線較敏感,司凱林在現實生活中較難自在表達與展現自我。 與真人YouTuber不同,司凱林表示Vtuber(以下簡稱V)通常由中之人(註一)扮演,重視角色形象、中之人聲線與互動技巧,創作者不用親自露面。2022年底,他因為受到日本個人勢(註二)V瀬兎一也經過一年努力走紅的啟發,產生自己也能試試的想法。 註一:中之人多指V背後的飾演者。 註二:個人勢不屬於任何團體,獨立經營完成直播。 司凱林在籌備期間原打算做自耕農(註三),自學虛擬角色形象與Live 2D建模(註四)製作、直播互動技巧與影片剪輯,但因圈內專業繪師與建模師也同時在精進技術,且觀眾對視覺效果要求逐漸提高,故後來直接委託喜歡的繪師及建模師製作,「司凱林」這個角色也因此誕生。「這是我為自己打造的虛擬形象,而我透過扮演想像中的自己變得更自信,進而和他人互動、建立信任關係。」他說道。 註三:意指自己繪製所有角色形象、建模,並獨立負責直播企畫與開台直播。 註四:Live2D建模使角色能在動作時以低成本保持原畫外觀和畫風,無需逐幀製作動畫或3D模型。 V實際的直播內容依個人特色與能力不同有所區別,有些特別主題會直播寫程式碼、繪圖設計、聊金融投資。而司凱林表示,直播企畫中最經典的三個主題是遊戲實況、歌回(註五)和雜談(註六),「Vtuber與ACG(註七)最大的差別就是觀眾可以參與創作,與二次元的角色互動,滿足即時的情感需求。」他說道。 註五:歌回也稱歌枠,指V現場歌唱的直播。 註六:雜談則是無特定主題,單純和觀眾閒聊。 註七:即日本動畫(Anime)、日本漫畫(Comics)與電子遊戲(Games)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指常見的二次元文化。 根據臺灣VTuber列表網站統計,臺灣投入V的人數超過2700人,我們觀察到近期台灣V圈出現不少大學生與中學生的蹤影,也因此萌生一個疑問:年輕世代為何會想成為V? 多數受訪者表示之所以投入V,是受到起源地日本的V文化影響。「我一開始會接觸V文化是因為絆愛,讓我知道有這種形式的演出。」社團勢V的紫毛(化名)分享,喜好二次元文化的他,在學生時期接觸到V文化,也埋下日後以社團勢V進行活動的種子。 「V的興起在疫情期間獲得了巨大的推力。」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威智指出,由於疫情期間無法出門社交,V不僅滿足人們對線上互動與陪伴的需求,也不需曝光真實身份,促使更多人選擇投入V產業。個人勢V波・路譜也說道:「因為卡到疫情不能出國升學讀書,所以想說直接去工作,投Vtuber履歷。」 此外,在抒發自我慾望同時,又能保有「不露臉」的隱私,正是許多人渴望成為V的最大誘因。司凱林提及成為V是滿足分享欲與安全感的雙贏選擇,「我可以選擇要展示怎麼樣的自己給觀眾。」他強調自己注重個人隱私,不希望在現實中被認出,因此直播與觀眾分享生活或經驗時,也會特意模糊可辨認的資訊。 企業勢V的J先生(化名)認為V提供重新包裝自己的機會,「讓原本對自己沒有自信,或是直接面對面接觸人群有所抗拒的人,沒有那麼牴觸,可以嘗試跟人互動。」個人勢V黒崎くも(以下簡稱黒崎)也說明,虛擬形象帶來的隱蔽性,讓他得以踏入原本抗拒的直播領域。 虛擬舞台的聚光燈下藏有無數辛酸。隨著愈來愈多人進入V產業,為人熟知的成功案例,其實多是倖存者偏誤的表現。J先生坦言,「現在看到檯面上能夠喊得出(名字),甚至(訂閱)人數不錯的,有沒有想過有多少人嘗試跟他們一樣,但連看都沒有看到,就已經默默消失了。」投入V的新鮮人如雨後春筍,但最終能留下的只占少數,而他們的成功經驗難以複製,也伴隨各種挑戰與不確定性。 企業勢V天櫻咲樂(以下簡稱咲樂),在成為企業勢前曾以個人勢經營。他表示在個人勢階段,幾乎所有事都需獨自處理,「那段時間自己做封面,有什麼問題自己查,沒有人可以問。」當時的他仍有正職,無法騰出足夠時間製作直播封面圖,也較沒有心力練習新歌或構思節目。 現為個人勢的蕾米利亞也分享過去作為企業勢的觀察。他坦言,企業勢會要求每月達成一定直播時數,並對內容設有限制,例如避免談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議題;在收益分配上也需與公司抽成。對想保有自由度的創作者而言,這些規範可能成為壓力。 不同經營模式各有挑戰,多數V都難免面對心理壓力與身體負荷。咲樂坦言曾經歷一段內耗與低潮時期,當時他因成績不如預期陷入自我懷疑,也會無意間與其他V作比較。他解釋,如果在他人的直播中看到值得學習之處,卻發現自己現階段難以做到,會因此感到更沮喪。同為企業勢V、但非全職經營的紗羅,也曾因壓力接受過心理諮商,「因為很多事都是我喜歡做的,會把自己逼得有點累,所以還在學習如何取捨。」 此外,V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往往交疊,難以劃分明確界線。不規律作息、長時間久坐與聲帶耗損,都對身體帶來長期負擔。蕾米利亞透露,自己曾經歷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經期不規律、慢性蕁麻疹等問題,「都沒有時間睡覺,身體真的沒辦法承受。」 在身心壓力的交織下,如何調整節奏、延續創作成為V共同面對的課題。咲樂透過一步步摸索,建立適合自己的調適方式,以減緩長時間直播帶來的身體負荷。「我買了一個升降桌,坐累了就抬高站著直播。」他平時也會出門散步,維持最低程度的日常活動,讓身體保持動能。 咲樂在面對公眾評論時也培養出一套應對方式。他會先思考該回饋是否具建設性,「如果有,會和公司夥伴討論或找V同行聊聊。」對於無法配合的期待或單方面的惡意,他則提醒自己堅守創作初衷,「我沒辦法滿足所有觀眾,必須以自己的準則經營才能長久。」咲樂藉此逐漸建立起與壓力共處的節奏,也找回穩定創作的動力。 由於V以虛擬角色與觀眾互動,如何拿捏網路與現實間的界線,成為V圈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圈內的共識認為去肉搜、找中之人是很不禮貌的。」黒崎說明,雖然每位V與觀眾間界線不同,但普遍不會談論中之人現實身份相關的資訊。 然而,並非每位觀眾都能尊重界線。黒崎就曾遇上一名試圖操控直播的陌生觀眾,「他衝進來(留言),想尋求一個免費廣告。」個人勢V司淇也談到自己曾遭匿名用戶持續以貶低與挑釁字眼騷擾,他指出這類行為多來自所謂的「樂子人」,即在網際網路上為吸引關注或搗亂,故意留下挑釁言論的人。 儘管網路互動充滿變數,仍有不少觀眾與V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咲樂分享,自己曾在生日收到粉絲自發性籌辦生日派對的驚喜,「他們去做客製的蛋糕,還委託繪師繪製慶生的圖。」他回憶起當時觀眾輪流走到鏡頭前打招呼、送上祝福,讓他深刻感受到觀眾真摯的陪伴與肯定,覺得格外感動。 企業勢V的KOZMII組合佐藍與白月心宿在出道兩週年時,粉絲特別委託繪師製作大型公車慶生廣告。佐藍回憶當時情景說:「看到粉絲幫我們做了大型公車廣告,有種『原來我們的存在,真的有人放在心上』的感覺!」。白月心宿也補充,看到粉絲應援很感謝,從回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V文化不只是網路次文化的一環,更是一面映照出當代社交行為轉變的鏡子。王威智指出,V文化的流行顯示年輕世代正積極尋找新的自我表達與互動方式,「Vtuber文化影響年輕世代如何理解『互動』與『陪伴』的形式。」他解釋,這種轉變突破傳統面對面交流的限制,讓人們得以在虛擬空間中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情感連結。 王威智觀察到,觀眾與虛擬角色互動,並將其視為日常情緒寄託的對象,帶來的陪伴感與真人並無明顯落差。他說:「虛擬角色未必是假的,它們在情感上可能非常真實——尤其當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建立了長期、互相支持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現象也暗藏隱憂。王威智提醒,虛擬互動的便利與即時回饋,可能使部分人降低對現實人際關係的容忍度,「人們對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期待,可能會被虛擬角色的『穩定、溫柔、永遠在線』所改變。」若過度依賴虛擬陪伴而忽視現實社交,可能對個人心理與社會互動產生影響。 在虛擬互動逐漸普及的同時,AI技術也悄然改變著V文化的樣貌。談及產業未來的可能性,王威智認為:「Vtuber不是短暫潮流,而是某種更長期的文化變化。」他解釋,V文化源於日本動漫對虛擬角色的長期建構,以及網路世代對虛擬社交的期待,不僅能在直播、演唱會等場域中蓬勃發展,更可能結合AI與元宇宙等新技術,轉化為更深層的數位生活實踐。 AI V的崛起,讓不需真人操控的虛擬角色逐步進入主流視野,對傳統「中之人」構成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指出,AI V雖可透過程式碼模擬真人互動,但觀眾感知上仍有差異,「真人(與 AI)給人的感受與溫度還是不一樣的。」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V文化?王威智給出他的建議:「Vtuber文化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現實互動方式的一種重構。它給了我們機會去思考,在這個時代,什麼樣的關係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這樣的文化,不僅為數位社會帶來新的表演與交流模式,也迫使我們重新思索「人」與「角色」、「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
北科原研社延續部落文化 田調中追尋自我認同
生活
第1795期
北科原研社延續部落文化 田調中追尋自我認同
2024-10-04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集結循環的生活,找尋被掩蓋的文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Aliyan原住民文化研究社(以下簡稱Aliyan)於9月16日至28日舉辦《循·幬輯》展覽,將前往台東大鳥部落田野調查的傳統技藝與精神集結,以Aliyan的視角重現部落文化,向大眾傳遞被時間掩埋的記憶。 展覽分成四個展區,第一展區〈汗水編織的韻律〉重現部落的耕獵及信仰,融入許多讓觀眾互動的巧思,像是Aliyan便還原狩獵場景,社員導覽時也為觀眾展現狩獵前的「點酒」儀式(註),並設計觀眾反饋環節。策展人Koza分享,這是受到族人對於狩獵精神的啟發,「切一塊肉放回山林,我們取用,但不全拿。」這象徵著對自然的感激,也是對大地的回饋,因此設計出以「山羌耳朵」造型的紙條,讓觀眾留下心得,以此傳遞原住民狩獵背後的精神。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Kim li’在展覽最後一日回顧觀眾留下的文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田調時認識的林小姐(化名),雖然並非原住民,但熱愛原住民文化,並且學習排灣族語。林小姐來到展覽觀展,並在「耳朵」上以族語寫下長長回饋,令Kim li’備受感動。 註:打獵前,族人點酒,告知山神、動物神、祖靈,祈求能有獵獲且一路平安。 第三展區〈青年們的說 Ari maqacuvucuvung〉,以紀錄片展現部落青年對文化的詮釋,如何在傳統及現代中取得平衡,延續部落文化。在此展區中不僅聽部落青年說,也是聽在台北的觀眾們怎麼說。Aliyan擺放篝火,重現族人圍火的樣貌,鼓勵觀眾交流彼此的生命故事。導覽結束後,社長Udus鼓勵觀眾坐在篝火旁聊聊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鄭百里分享道:「長大後祭祖,爸爸提到我們是『番仔』,才知道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後來他參與族人舉辦的活動,逐漸拾起原住民身份認同。 Koza並非原住民,舉辦展覽除了是對文化的熱愛、部落的回饋,也是一種對自我認同的追尋。Koza分享自己加入Aliyan,並且策劃展覽的原因,「能藉由認識不同領域的文化,學會表達自己。」在認識原住民文化的同時,他也學會認識自己,並找到自己對跨領域文化的喜愛。前來觀展的大鳥部落族人Puljaljuyan分享道,「我在長大後才在朋友的介紹下回到部落,我認為回去就是一種認同。」一直在台北生長的他,對於社團能對部落文化有如此完整的詮釋感到動容,在看見他們的努力後,自己也想要更頻繁聯繫部落,傳承自己的語言與文化。
跨越障礙  脊損傷友藉運動提升自我認同
新知
影音
第1662期
跨越障礙 脊損傷友藉運動提升自我認同
2017-10-26
 【記者王若穎、陳星彤彰化採訪報導】鳴槍一響,輪椅競速選手們在跑道上奮力奔馳,脊髓損傷者全國運動大會於21日盛大舉行。主辦協會希望藉由運動,強化身障者心肺功能,同時引導傷友們發掘自我價值。 彰化縣脊損重建協會理事長白水源表示,希望脊損傷友能夠走出戶外、擁抱陽光,並增加身心健康。脊損者們雖然身體受限,但透過團隊合作的接力競賽,仍表現出對速度的追求。現場還有障礙賽、乒乓球九宮格等趣味項目,讓脊髓損傷傷友展現活力與陽光的一面。苗栗縣參賽者張瀚澤說,很多朋友都是在醫院受傷的時候認識的,他覺得跟著年輕人一起參加活動,會比較容易走出傷痛。台灣脊髓損傷人數超過兩萬三千人,每年約新增1200名病例,尤其在20至29歲的青壯年,發生機率最高。「剛受傷的人心裡都踏不出來、不敢面對人群,也不想麻煩別人。」桃園參賽者趙健文描述,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傷友們不僅面臨到身體癱瘓和經濟困難,甚至心理上也可能遭遇挫折。傷友家屬陳亭君認為,一般人應該多去體諒並尊重他們的想法。目前全台各地成立了脊髓損傷重建協會,輔導患者自理生活、提供職業訓練。另外協會也定期舉辦運動會,幫助傷友心靈復健,引導他們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台中市參賽者金士豪說,在協會一起受訓的朋友都很願意走出來面對社會,「雖然我們受傷,其實還是跟一般人是一樣的。」脊髓損傷身障者跨越障礙展現殘而不廢的精神。但傷友們能否順利自我重建,除了專業的醫療與復建外,家人和社會的同理更是治療的關鍵。https://youtu.be/-TqzGQTX9dg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