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751期
農業師傅能解缺工問題? 成效褒貶不一
2021-06-09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天還沒亮,農業師傅們挑燈採收火龍果,將成熟飽滿的果實送回工廠分級包裝,他們埋首於農務,不見太陽已悄悄升至頭頂。農忙期的工作繁雜,錯過午休時間卻停不下手邊事務。當火龍果做產期調節時,農業師傅下午五點下班後,還需要在包裝廠待命,等晚上火龍果花開授粉,若授粉過晚,白天的班還是照常上工,「有時候我們騎車回家都會邊打瞌睡,因為太累了。」曾任農業師傅的青農黃宣翡分享。農業師傅有時會被農會派遣到路途遙遠的農場,黃宣翡曾因為前一天等待授粉過晚,回家休息時不小心睡著,半夜三點驚醒,立即跳上機車趕五點的白天班,他為省時而沒有按照交通號誌待轉,不料遭警察攔下,「紅單的錢比我們一天的工資還貴。」農場在農忙時期都會有大量的勞力缺口,在採收期的幾個月內需要聘用更多農工,但農業師傅作為農業缺工的解方,仍然無法補齊農場的人力需求量。 農民彎下腰,將果實一個個放入選果機,機器會依重量將果實分級後,還須其他人力裝籃、把關品質。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b>為補足農村人力 政府推廣農業師傅政策「成立農業技術團,第一個就要解決農村缺工的問題,還有解決農業高齡化的問題。」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說明,農業技術團由各地農會招募的農業師傅組成,各團人數多約落在30至40人左右。全台灣共有14個農會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的「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措施」,刊登農業師傅的職缺在網路、報紙等宣傳管道,「報名的人都不少,每次都來了40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張素華說。各地農會收到應徵名單後,會先甄選出體能合適的人選,再引薦至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農改場)接受密集的農務教育訓練,筆試合格正式成為農業師傅後,才能進入農業技術團工作。而當前台灣農業缺工的性質可分為兩種:常態性缺工、季節性缺工。常態性缺工為整年皆需勞動力投入,例如,酪農業是長期處於常態性缺工的產業;季節性缺工則視作物採收需要,一年只有幾個月需要大量勞力,例如,果樹類等產物。農會招募農業師傅即為解決最主要的季節性缺工問題。「農業缺工的問題主因出自於勞動時的『痛苦指數』過高。」滿福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星叡指出,農業從業人員每日需重複彎腰、蹲、跪、搬這些動作,在陰涼處就很辛苦了,何況在大太陽下或是悶熱的溫室內作業。雲林縣菜農林春生也提及,從事農業需做大量體力活,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做,「假如時薪160元,他寧可在7-11吹冷氣,也不願在田間曬太陽嘛。」不同於農業現場的觀察,農會持另一看法,「很多人覺得台灣年輕人比較不能吃苦,可是富里這邊的資深農業師傅做了三、四年,都捨不得走欸!」對此現象張素華分析,因農會作為農場主與農業師傅媒合的窗口,可減少雙方自行接洽的成本,且農業師傅享有政府每月提供的額外獎勵金,並有勞保的權益,因此,農業師傅的流動率得以降低。 農業師傅的工作多以付出勞力為主,如除草、搬運和剪枝葉等。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舉例,東部農業多在露天耕作,較沒有溫室和高大果樹能遮陰,農業師傅得承受艷陽導致中暑的風險。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b>農業師傅初出茅廬 課程、實習奠定基礎<b> 「大多人都做很久,像我們那期30幾個(農業師傅),跟我一樣第一年走的才四、五個,沒有很多。」自營農坊的百大青農(註一)楊鈞賀分享,他因決定回屏東務農,卻對家鄉作物不熟悉,所以先當一年農業師傅累積經驗、培養農作技術,這同為諸多人應徵農業師傅的理由。註一: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但要成為農業師傅,須接受農改場的教育訓練與考核。現為農業師傅的劉憲偉說明,「就是教你大概、入門,講白一點,就是不要讓師傅去到農場,什麼都不會。」另外,農改場也設有實習機制,讓他們先有地方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才會進一步實踐。劉憲偉表示,課程與實際下田多少有落差,因為農業的變因很多,但農改場只會教一種耕作、技術方式。而當過農業師傅的黃宣翡補充,學習「農業圈」語言也很重要,因農業具有諸多專有名詞,「而且像我台語很差,但下田的環境,大家都講台語。」他指出,當農業師傅必須學會融入圈子,這都是農改場不會教的。 花蓮縣壽豐鄉有機咖啡休閒農場負責人指導農業師傅修剪咖啡樹。雖然培訓過程也會走入田間或農場,但僅是聽課和操作幾次,難以真正奠定完善基礎。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種植蓮霧的百大青農蔡協良,身任農業師傅實習時的教師,他談到,農業師傅接受教育後,得實際進到與農會配合的農場,進行約兩天的實習。實習農場會提供作物、產品讓農業師傅耕作,而農場主在一旁指導。希望藉由邊做邊學,建立實作基礎,使日後工作較好上手。「其實我很慘欸,我要提供樹給他們(農業師傅)鋸,做壞算我的,因為他們不會啊!」蔡協良無奈地笑說,他得自行花資本投入教導農業師傅,卻沒有補助。但他仍肯定實習的必要,「這是在幫農民,而不只是在幫改良場工作。」因農改場的課程和農業現場實作一定有差異,所以得讓農業師傅了解並站在農民的角度,學習做法和溝通方式。而站在農場主的立場,就算農業師傅受過培訓,依舊有許多事物得重新摸索。<b>課程與實務有落差 農業師傅下田後須再適應身為農場主的屏東瓜農吳先生(匿名)曾經請過農業師傅,卻誓言不再聘用,「我們農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跟改良場是不一樣的!」當時他教導農業師傅種植木瓜的方式,結果農業師傅卻擅自採用改良場的做法,導致他的木瓜產區採收一次後就全面報廢,「原本可以採收兩、三年的,如果以連續採收來算的話,那整個賠了40、50萬有。」黃宣翡表示,此工作存在一定限制,農業師傅無法拒絕派工,因此遇到觀念不合的農場主,也得撐到派工結束。「很多農場主走的是經驗法則,要求快,跟老師教的不一樣。」他以噴灑農藥為例,一些農場主會直接指派農業師傅灑藥的種類和範圍,但某些藥物混著用會產生抵銷作用,「可是農場主會覺得,以前也都這樣灑,方便就好。」除了觀念落差外,因農業師傅須遵照農會分派,到不同地點工作,短期內得重新適應環境和工作。百大青農楊鈞賀指出,上課偏向理論和建立技術基礎,但實務會遇到諸多變數,「重新學是一定的啦!比如說我從鳳梨田被調到果樹園,工作就差很多。」但他提到,農場主通常會先交代基礎的物理工作,像是拔草、搬物等。從農業師傅常見的工作內容,反映出當今農業缺工主要缺的是勞動力。「大部分的農業工作,都只需要操作員來做一些例行工作。」有申請農業師傅的農場主謝富羽以自身舉例,會將分派的工作簡化,讓技術含量降低,希望農業師傅能更快上手,待熟悉後才可能涉及更複雜的農業技術。「當農業師傅能學很廣,但要能學到技術,而且以後從農能用上,才能說是師傅,不然就是給人做工。」農業師傅劉憲偉提到,政策希望當過農業師傅的人,未來能投入農業,因此農業師傅要能將在職期間的經驗學以致用,才算達到政策目的。<b>農業師傅須配合農會輪調 農場主聘請意願低「當農業師傅對我自己創業,和申請百大青農計畫都很有幫助!」楊鈞賀肯定地說道,因為農業師傅的工作以付出勞力居多,所以可從中熟悉並專精在地作物。另外,當農業師傅還能初步了解農務產業運行狀況,楊鈞賀舉例,農業師傅在幫忙採收作物、進行作物分級包裝的過程中,就會間接知道作物如何保存、銷貨通路和管道,「從生產、管理、銷售,整個都看得到,這些都是一般創業很難看到的。」總體而言,大多當過農業師傅的農民,都對此政策持正向態度,雖農業師傅能銜接農業工作,但要解決農業缺工,可能尚難彰顯成效。黃宣翡坦言:「現在農業缺的是短期、季節性工人,但農業師傅都被派到長期缺工的農場比較多。」黃宣翡說明,諸多一年四季都缺工的農場,會定期向農會申請農業師傅,而農會可能固定分配一至三位農業師傅前去幫忙,一次派遣就三個月,當期限一到,便與另一長期缺工的農場進行人力交換。這樣的派工形式,讓缺工時間短、僅需人力一到兩天的小型農場權益被犧牲。「站在農場主立場,會覺得都在幫農會教學生,一個師傅來我這兩個月,才剛上手,就要被調走。」劉憲偉說明,此現象會影響工作效率,所以目前農會將派工期限放寬,農業師傅最長可在同一個農場待半年。黃宣翡補充,目前實施的形式,能便於農會管控人力,「畢竟也只有30個(農業師傅),一下這個田缺人、那個田缺人,農會就要一直接洽。」從當前派工時間來看,農業師傅仍難以補齊人力缺口,農業勞力之缺迫在眉睫,因此,政府於民國109年引進外國籍的農業移工。「我偏好請外籍工,現在聘了六位,比較刻苦耐勞,很多台灣員工不做的,他們都會做。」菜農林春生表示,因外籍勞工的聘雇合約以「年」為單位,農場主不必花時間等待農會分派農業師傅,更不怕面臨農忙期時,沒有足夠人力。但是,許多農場主即便缺工也不願聘請長期工,「透過正規管道申請的外籍勞工,必須要提供他吃、住,就是要養工。」楊鈞賀提出,許多作物為一年一收、或更久才採收一次,多數農場僅在採收期時需要勞力。因此,大多農場主不願花錢養工,使缺工問題仍未解。 菜農林春生一個月得支付一位外籍工3萬餘元,費用比聘雇台灣農工高,但他肯定外籍農工的工作能力,且時間彈性,可有效配合農場工作。 圖/邱海鳴攝農場主余致榮舉例,台灣工人、外國移工和農業師傅三種勞工中,最偏好聘請台灣本地人,但無奈人數日益減少;再者,會選擇移工,雖然需要付出的養工薪資較高,但能長期配合、較穩定。最後才會選擇農業師傅,因派工時間較短,等同教會並等待技術純熟後,就會被調走,且聘請農業師傅的成本又比一般農工更高,「就是說經驗不足,但是基本底薪是高的啦!」另外,對於農業師傅,林春生提出勞工「比較心態」的疑慮。「農業師傅就算沒遇到農忙期,一個月加補貼也有2、3萬塊,還有週休二日。」但一般算時薪的農工,工作得依天氣,難有固定假期,若當月遇到農忙期、加班,才可能拿到與農業師傅相近的工資,導致同工不同酬。他以雇主的角度說明,同行之間一定會比較,不同等的付出和收益,容易影響到農工心態。綜合種種因素,農業師傅仍難補齊農業大量的人力缺口,「農業是有生命的,不能像工業一樣排好工作行程,我覺得農業師傅這政策還欠缺考量。」林春生說道。<b>台灣多為小農經濟 農場主難聘請長期工<b> 長年關注農業議題的黃星叡感嘆,要解決缺工,應該先思索如何讓農業賺錢,「農場主自己收入不穩定,怎麼會有能力支付薪資呢?要解決問題,必須靠政府介入。」台灣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多採小面積耕種,田地的產值少、市場競爭大,導致收入不穩定。小農因產量與經濟問題,所以平時不會額外聘請人力,但遇上工作量大的採收期,仍須他人幫忙,以免錯過作物的黃金採收期。對此,黃星叡提出,解決此困境的關鍵在於,如何滿足農場主對「低價位臨時工」的需求。而政府去年開放的農業外籍勞工,即是希望由經營者自行養工,彌補農業缺失的勞動力。現有經營農坊的青農楊鈞賀認為,農業勞工較能解決的是長期缺工現象,「如果有能耐的話,農場主應該養工,讓自己變成管理者的角色,盡量把大部分工作交給工人去做。」不過,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收入不穩定,難以承擔養工費用,且小面積耕種也沒必要養工,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卻也未必能申請到農業師傅幫忙。解決農業缺工的現況前,農業師傅制度得先更加完善。劉憲偉說明,現今政策規定,一位農業師傅最多只能做五年,是否續約得看農會意願,就算續約,農會也僅幫忙分派工作地點,農業師傅須自行向雇主談薪資,不再由農會負責,且第六年開始全面取消福利金等補助,等同成為純粹「農工」。對此,花蓮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認為,農業師傅的離職程序缺乏合宜配套。他解釋,像當地的農業師傅,多是二度就業或求職不易者,諸多人將農業師傅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做滿五年即沒有福利和工作保障,等同強制這群人另求生計。「未必每個農業師傅都有農地可以做,而且現在耕作的面積小,不符合經濟規模,要他去從事農務工作,不會太好過。」張素華提出,當前政策導向希望農業師傅習得技術後,能投入或銜接農業工作,「有些農業師傅是做出興趣的!(政策)可以考慮延續,而不是時間到就強制要他們出去。」他補充,同一批農業師傅還可免去重新學技術的時間,對農業缺工更有長期幫助。面臨農業師傅「第五年期限」的劉憲偉也認同,政府不該一直給予補助,他已決定轉行做有機農業,希望將農業師傅經歷學以致用,「拖垮政府真的好嗎?會一起死欸!我還有家人在欸!」他爽朗地笑說。「(農業缺工)會愈來愈嚴重吧,因為老人開始在凋零啊!青壯年都希望當研究人員或頂尖人才,基層的工作都沒有人要做了。」農場主謝富羽感嘆地說。面對農業師傅制度與實際成效上的疑慮,農業缺工問題究竟何時能解呢? 年事已高的農民,忍著身體不適、穿著護腰,將採收後的鳳梨套袋。中老年人務農已成常態,但他們退場後,靠誰來延續這龐大的產業呢? 圖/林良懋提供後記:因該次採訪遭遇重大疫情,「你們敢南下,我就把你們包軌踢回台北。」在受訪者嚴正脅迫之下,恕難下鄉採訪,故照片皆為疫情前拍攝或他人提供。
校園
影音
第1714期
政府為培育青農 擬增補助盼改農業缺工困境
2019-11-22
【記者賴辰瑀、張珮慈、張佳琪綜合採訪報導】烈日下,老農彎腰辛勤耕作。現今台灣農業面臨從業人口老化與缺工的現象,為改善人力不足的困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5年在國立嘉義大學首開農業公費專班。公費專生在學時,每年能獲得11萬5000元的學雜費補助減免,畢業後則須到農場工作四年,希望藉此鼓勵青年務農。然而公費專生畢業後即面臨土地昂貴,與缺乏資金購買農機具等問題。國立嘉義大學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首屆畢業生吳育任說明,從農初期極易面臨資金不足,若畢業之後農委會可提供減免或補助,對於青年農民而言,從事農業會減輕很多負擔。自嘉大首設公費專班後,明道大學、國立臺東專科學校、以及國立宜蘭大學等校也陸續增設農業公費專班,今年人數已達210人。而農委會近期提出減免學雜費外,另再補助公費專班學生兩年共72萬的研議,期望提高學生就讀農業公費專班的意願。對此,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長陳玲岑說明,希望利用這項兩年共72萬的補助計畫補助青農買地,購置設備與肥料等花費。國立台東專科學校園藝暨景觀科助理教授劉芳吟也認為,政府的補助對學生有幫助才是重點。然而,因學生家中農業背景各異,對此補助各持己見。宜大智慧休閒農業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學生羅于朕說:「其實兩年補助72萬是真的有點不太夠。」由於不確定補助金可用於何處,此補助金遠遠不夠涵蓋各個方面,許多農民的生活仍十分辛苦。儘管補助預計明年才正式上路,使政策的實際成效還是未知數,此研議出發點仍希望提高青年從農意願,幫助從農青年減輕負擔,並期盼能改善農業缺工現況。https://youtu.be/uopUaOSd0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