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安置機構助街友重建生活 內部規範反成脫遊阻礙?
專題
第1806期
安置機構助街友重建生活 內部規範反成脫遊阻礙?
焦點
2025-03-20
【專題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65歲的街友小王(化名)坐在台北車站的一角,腳下鋪著一片紙板,低頭滑手機。他衣著乾淨整齊,身旁堆放幾個簡單的行囊。這是他全部的家當,方便他隨時離開,在城市的夾縫中尋找下一個暫時棲地。 小王60歲開始流浪,因為長年酗酒導致健康出問題,被社會局安排進安置機構。然而,住了一年多後,他選擇離開。他說,安置機構雖然提供食宿,卻處處受限,「像在過軍中生活一樣。」相比之下,他寧願回到街頭,過著自由的生活,即使那意味著他必須放棄遮風避雨、三餐溫飽的生活。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全台列冊街友共有2934名,但僅有675名住在安置機構(包含中途之家、社會重建中心、短期收容中心等),不到全部列冊街友的三分之一。以新北市街友中途之家-社會重建中心(以下簡稱重建中心)為例,滿床70床,現在卻只收了53名住民;圓通居(原台北市街友收容中心)滿床84床,目前則有56名住民。根據記者觀察,雙北多數安置機構的空床率約三成,仍有許多街友未選擇入住。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圓通居中庭寬闊,四周圍繞著寢室,每間可容納10至12人,男女分開住宿。 這座雙層建築已有半世紀歷史,結構老舊,鐵皮屋頂鏽蝕,牆面斑駁。房內擺滿雙層床,金屬床架沿兩側排列,部分床位仍空著,已入住的床鋪則堆滿個人物品。床架的欄杆掛滿塑膠袋,床上散放衣物,梯子上甚至掛著外套,空間顯得擁擠而充滿生活感。這裡或許稱不上舒適,但至少提供了街友一張床、一個棲身之所。 「只要街友想要安置,我們就會讓他進來。」圓通居主任潘育奇提到。他補充,只要街友有入住的意願,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即認定其具有重建職能的可能,可以隨時入住。 入住的街友需遵守基本規範,例如不得攜帶毒品、刀械等危險物品,不可辱罵社工與其他住民。此外,雖然不會強硬禁止飲酒,但多數機構會提供街友間歇性戒酒勸導,以減少酒後衝突,也協助導正他們過去不良的飲酒習慣。 為了建立住民規律的作息,安置機構普遍設有門禁或熄燈時間,讓住民逐步適應穩定的生活節奏。至於外出,住民需向社工提出請假申請,這不僅幫助機構掌握住民動向,也避免長期未歸者佔用有限的社福資源。 「其實生活公約都很簡單,就跟住大學宿舍很像。」潘育奇介紹。他表示,圓通居這類型的安置機構,生活公約都很單純,以協助住民從流浪生活過渡到更穩定的狀態,邁向自立生活。 除了常見的生活規範,每間安置機構還會根據其服務對象的特性與目標,制定更具彈性的管理方式。例如,協助街友快速重返職場的機構,允許住民因工作需求調整門禁時間,或提供更多職能訓練與就業媒合機會。部分機構也會要求住民參與團體活動或心理輔導,藉此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確保未來能夠順利融入社會。 重建中心主任丁琨祥說:「因為服務它是雙向的,如果說你來這裡只是選擇你要的,那只是單向的服務,這樣其實往往是無效的。(如果)只是找到一個地方長期提供免費資源,這達不到它的輔導效果。」這些因應不同住民需求而設計的規範,讓安置機構不只是臨時住所。 根據圓通居統計,接受安置機構輔導後,成功重回職場或轉介至其他機構的街友脫遊率顯著。圓通居自105年起安置的3908人中,已有959人成功脫遊。儘管如此,仍有大量街友對進入安置機構持保留態度或直接拒絕接受安置,選擇繼續留在街頭。 「 裡面當然是不能喝酒,(酒)使用差不多30多年,也不是說戒就戒。」阿進(化名)道。禁酒是安置機構最為普遍的規範,但有些街友有酒癮,很難一時戒掉,他們因此感到困擾。 街友外出採購日用品回來,也需給社工檢查是否有帶違禁品。反覆住過三次安置機構的王永富抱怨,外出回來時,檢查人員的手會在袋子裡面撈來撈去,不僅侵犯自尊,還有衛生疑慮。「手在裡面撈來撈去已經超過正常範圍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我)沒錢才來這裡,哪有錢買那些,更何況我最討厭酒。」他憤怒地說道。 台北車站大廳內,坐在紙箱上滑短影音的阿進分享,他聽老一輩街友說安置機構環境好,在裡面工作,每個月會給零用金。入住後,他卻幻想破滅,不僅沒有零用金,還被同樣是街友的小幹部頤指氣使。他解釋:「剛進去的街友會被那些老街友管,而且他的口氣不是很好,我有被關過,比在監獄還要難過。」 「社工他們的口氣真的非常非常不好,而且被管的死死的,他們永遠都是沒有錯的,他都認為你出去就是愛喝酒啊。」阿進說。小王也有類似經驗,社工不只言語攻擊他,還會動手。雖然那名社工後來被辭退,但從那次經驗後,小王就選擇離開,「我們街友在外面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機構裡跟人家吵架?」 每個安置機構門禁時間皆不同,圓通居的門禁是晚上九點半至早上九點,除了外出工作外,其餘時段出門都需向社工請假。「租房子至少比這裡還快樂,像這裡(要等)社工早上來開假單,你才能出去。」現住圓通居的小明(化名)道。此外,有的安置機構會控制請假時長。澎湖仔(化名)分享,安置機構住滿三個月才能請一次假,有一次他請假外出領六合彩中獎的獎金,玩到忘了時間,「一出去以後,忘記了,星期六才想到回來,他說你這樣不行 ,你去把你東西整理好,直接走。」他表示,住在安置機構很安穩,本想要長住,但規定嚴苛,因此選擇重回街頭。 有些安置機構會安排每天固定的團體活動,若無正當理由,一定要參與。「24小時都被圈在裡面,什麼時間該做什麼,通通被規定好,像軍隊一樣。」小王回憶道,語氣中透著壓抑。在安置機構的日子裡,早上幾點起床、吃飯、工作、休息,全都得按照機構的規定來。「每天都有人管,管你的生活,管你的時間,連你什麼時候可以放鬆一下都要聽別人的,這不是我的生活。」小王說。 根據安置機構的性質不同,設備配置也不同。以緊急安置為主要目標的機構,就沒有配置電視、網路、書籍,街友入住安置機構後,每天就待在安置機構裡沒事做,阿進說:「什麼都沒有,整天就在那邊,只能在那邊發呆。」安置機構缺乏娛樂,讓他心情煩悶。「網路也沒有,你在裡面根本就發瘋,你沒有憂鬱症,你也會得到憂鬱症,每天就是等吃飯。」阿進抱怨。 部分街友持不同想法,認為入住安置機構也有好處。重建中心每個月會安排免費醫療門診,讓傷者可以安心養傷。外表健康的楊洽發曾經雙腳受傷化膿,九天沒有吃飯的他,打算自我了結。在超商徘徊之際,被社工發現,邀請他入住重建中心。休養三個月後,他傷口痊癒了九成。精氣神回歸後,他被引薦到附近的養老院工作。對於安置機構的規範,楊洽發不會太過反感,他坦言:「你想九天沒有吃飯的人,都能撐過去,還有什麼可以忌諱的,什麼都看得開,現在等於說過一天就是賺到。」 每個安置機構對於街友居住時長限制不一,可視情況延長,重建中心則是以三個月為限,期盼街友能在時間內脫遊。丁琨祥分享,為了培養良好的金錢使用習慣,他們會透過社工管理街友存款與薪資,幫助街友存到可以租屋的錢。干預的方式有兩種,首先是由社工代管金錢,使用時需向社工申請,若不想被管制,則要定期刷存簿,讓社工了解金錢的使用狀況。 潘育奇提到,「我們所有的規定,後面都有很悲慘的故事。」部分街友可能有心理疾病或藥酒癮,影響與其他收容者的相處,甚至影響整體環境的安全。圓通居就曾因住民飲酒發生衝突,鬧上社會新聞,為此而更注意飲酒規範。談及規範原因,社團法人新竹市竹安公益慈善服務協會康社工(化名)解釋:「希望他們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才會有這些生活規章,控制飲酒的初衷,是希望他們不要再去影響已經準備要做改變的街友們。 」 嚴格規範卻成了街友選擇離開安置機構的推力,丁琨祥坦言:「大多情況下,(他們離開)是因為規範,如果這裡完全沒有規範的話,我相信他們是更願意居住的。」他舉例,安置機構通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若街友想要在外接零工,又可能面臨門禁問題,造成不便。新北市社會局社會救助科代理科長郭宏昇說明,社會局做過街友普查,街友選擇不住安置機構的原因是嚮往自由,「中途之家不是監獄,他要請假、要出去都可以,規範的初衷是保護(機構住民),但畢竟還是有規律的作息規範, 街友就很難跨過這關。」 安置機構的運作需要大量人力與財力支援,現今社福界的人力嚴重不足,丁琨祥坦言:「以我們這邊輪三班的話,加一加起碼20人,才比較符合人力比,可是我們這裡差不多13個(人)。」他說明,社工不足的情況下,難以確保每位住民都能獲得適當的關懷與幫助。 此外,街友身體狀況普遍較差,許多人患有慢性病或肢體不便。「大多數的人未必可以爬到第二層的床位,其實第二層的床位未必真的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社團法人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詹社工(化名)解釋。然而,目前機構房型的設計仍以上下鋪為主,導致空床多集中在上鋪。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確保床位數符合先前和社會局申報的數量,又能貼近街友需求,成為安置機構一大挑戰。 「『先居住,再服務』,(提供)居住只是安置的手段,不是目的。」郭宏昇強調,機構透過提供居住,提高街友接受醫療、就業等後續服務的意願,街友才能重建自立生活的能力,回歸職場與社會。 即便安置機構目前的制度可能變相篩選掉不適應規範的街友,但為了維持安置機構的功能,仍然有其必要性。郭宏昇認為,與其想要改變機構規範,不如增加安置的樣態。現階段社會局更傾向於改變街友安置服務的模式,以提供更多元的救助機制,讓不同處境的街友有更靈活的選擇。 新北市社會局正在推動社會住宅式安置服務,希望透過社區小型安置基地,讓具備一定工作能力的街友入住,社工也不過度干預,約一到兩週訪視一次,協助街友適應社會。目前新北市已有兩處小型安置社宅,各可容納四名街友,社會局也在積極擴增服務據點,以因應更多需求。 除了安置機構,社區據點的建立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詹社工以日本西成區為例,分享當地的創新做法,「在那裡有一個社區的點(社區據點),讓貧困者、露宿者能夠相互交流,交換社福資訊。」這類據點拋開傳統助人者與受助者的框架,更重視貧困者本身的經驗與互助網絡。此外,他也希望台灣能提升資源的易取得性,在社區內設立據點,維持無家者與社福系統的連結,讓他們知道如何求助,及早獲得支援,減少陷入更險峻生活環境的風險。 街友的處境多樣,安置服務也無法用單一模式解決所有問題。無論是中途之家、社會住宅式安置,還是社區據點,每一種模式都有其適用的對象與限制。已經接手管理圓通居第六年的潘育奇感嘆道:「到底怎麼樣是一個好的安置機構,我們也還在摸索。」
無家者領遊漂泊足跡 藉角落無常翻轉負面印象
生活
第1753期
無家者領遊漂泊足跡 藉角落無常翻轉負面印象
2021-10-06
【記者李謙謙台北報導】「今天要介紹我以前在台北火車站,如何吃啊、睡啊的生活!」賈西亞熱情的吆喝著。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以下稱芒草心)2日在台北車站舉辦「北車迷城生存指南—賈西亞」街遊活動,由曾經的無家者賈西亞導覽,帶領參與活動的民眾走訪他漂泊過的足跡,一探不同人生經歷。 台北車站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只是交通樞紐,對無家者而言,卻是生活的地方。 圖/李謙謙攝街遊出自芒草心的無家者自立方案(註),團隊培訓曾有流浪經驗的無家者帶領參與者遊歷街頭,並介紹自己的生命故事,而芒草心稱參與此段生命旅程的民眾為「遊客」。街遊除了為無家、貧困者提供工作外,更可以讓外界理解他們的生活樣貌,芒草心街遊專案執行廖冠樺希望藉此翻轉社會對無家者、貧困者的負面印象,「遊客在街遊裡不只是關注無家者群體,而是更關注這個社會為什麼有無家者。」註:無家者自立方案希望培力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遊客專心聆聽芒草心街遊導覽員賈西亞講述當時的流浪日誌,實地走訪更貼近無家者生活。 圖/李謙謙攝曾經是水手的賈西亞某次出港時,不幸感染日本腦膜炎,使右手右腳無法施力,不能負荷船上粗活,只好轉行,但求職過程又因身體狀況頻頻受挫,才輾轉流浪到台北謀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生Rina(化名)表示,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康家庭,讓他曾對無家者抱持「沒有家是他們活該」等負面迷思,但在街遊活動後他體認人生無常,誰都有可能面臨身不由己的情況。 芒草心街遊導覽員賈西亞身上掛著「大抄」,因為腦膜炎使得記憶力受損,所以將導覽內容掛在身上,讓活動進行更為順暢。 圖/李謙謙攝街遊導覽路線從台北車站的後站到前站,遊客穿梭在商圈內,聆聽賈西亞分享20年前的流浪蹤跡,例如:鋪一個紙板就睡在停車場、緊緊握住寫著工作機會號碼的紙條尋找公共電話、販賣大誌雜誌,四處尋覓銷量最好的地點。儘管日子辛勞,賈西亞仍俏皮地透露,「無家者也和一般人一樣,喜歡看電影、唱歌。」偶爾和販賣雜誌認識的朋友相約在網咖看電影、唱投幣式的卡拉OK,就是他的休閒娛樂。Rina參與街遊後分享道,「原來無家者跟我們一樣,不是被區隔開來的。」 黃色突起的人行道為當時無家者會選擇歇息的地方,通常會在晚上9時後休息,早上6時左右就必須離開。 圖/李謙謙攝廖冠樺表示街遊的導覽路線都是和賈西亞實地勘察好幾次,反覆研討而成。他說明,無家者至少培訓十個月才能成為導覽員,團隊從協助無家者整理人生經歷到實地執行導覽,付出大量的時間、心力,就是希望導覽路線能滿足大眾對無家者生活型態的好奇。「我原本很自卑」,賈西亞坦言以前流浪時,互動的人數寥寥無幾,「現在我有了這個勇氣去面對大家,我可以暢所欲言,跳出侷限的框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曾宣儒表示,對貧窮和社會救助議題有興趣的自己,在街遊後對無家者的認識變得立體。 徒步導覽的過程中,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工作人員不時替芒草心街遊導覽員賈西亞捶捶手臂、提醒他有哪些內容遺漏等,細心地陪伴在旁。 圖/李謙謙攝
藥草入手抄紙 《野草綱目》以福壽螺卵喻街友處境
藝文
第1732期
藥草入手抄紙 《野草綱目》以福壽螺卵喻街友處境
2020-10-14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暗沉的臉上,密集佈滿粉色的福壽螺卵。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水墨創作理論組的黃昱斌於10日起在展覽空間「瞧夫龍山」舉辦個展《似非者》,其中系列作品《野草綱目》透過刻印與拼貼作品,呈現街友的處境。 《似非者》的展間第一區的右邊是〈野草綱目〉,左邊是〈城市寄居〉,主要在講述街友族群,裡面則是另一系列作品《十八羅漢》。 圖/石學儒攝展名《似非者》取自日本文學經典《枕草子》,意指身份低微或性格乖僻的人,黃昱斌指出,他希望藉以呼應「野草綱目」所欲呈現的街友族群。他表示,創作靈感來自在萬華社區大學進修時的社區踏查,他想將與街友互動後得到的感悟,透過創作呈現他所看到的街友族群。《野草綱目》分為兩個分支,一是〈野草綱目〉,另一個是〈城市寄居〉。黃昱斌將艋舺青草街的藥草加入製作手抄紙的原料當中,並在紙面印上他所創作的圖像。他在作品〈野草綱目〉刻上藥草療效對應的器官和一些詼諧文字,趣味性十足。他認為,一般民眾多以同情的心態看待街友族群,他說:「我想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大家用一種較為平淡一點的態度去關注比較難受的人事物。」觀展民眾牟永平也提到,作者用藥草香味來刺激另一個感官,而作品上的味道來自於我們身邊常見的植物,「如同日常生活常見到的街友一樣平常。」 黃昱斌利用常見的藥草做成手抄紙,再印上圖文,讓觀展者除了視覺體驗,也能刺激嗅覺。 圖/石學儒攝 觀展者與《野草綱目》系列的互動,不僅能聞到手抄紙的味道,也能自己蓋圖文在宣紙上。 圖/石學儒攝無數紅點覆蓋在畫中席地而坐的人們身上,黃昱斌說明,在〈城市寄居〉中大量出現的紅點是福壽螺卵,對農民來說是害蟲,就如大眾看待街友的方式,是「刺目」且想清除的。他說:「街友對我來講是有一個聚落的,就好像福壽螺的卵固定黏在這裡。」同時,他也採用許多舊物品如信紙、符咒等拼貼成作品,藉以呈現街友殘破的生活。 畫中出現大量的福壽螺卵,這樣的元素象徵礙眼與有害,創作者以此喻社會眼光。 圖/石學儒攝 黃昱斌在〈城市寄居〉中,除了其本身擅長的水墨畫,還加入了拼接元素,將大量舊事物拼接在一起,營造舊的感覺。 圖/石學儒攝福壽螺卵與野草皆象徵不被重視與輕蔑,但某些野草卻也同時具醫療功用。黃昱斌回憶,在與街友聊天時,他發現很多街友過去都在家族或其他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他透過野草與藥草的對比,呈現街友在社會某些角落的狀態,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角。觀眾江佩怡說:「他們像是路邊的雜草,我們不會覺得有用處,就像我們還不了解街友的時候,會好奇他們為什麼不去工作,但就是因為不了解才會有偏見。」黃昱斌過去的作品,都是以自身經驗為出發的情慾、同志題材,他提到,畢業後進入社區大學上課,讓他有機會能夠深入了解其他弱勢族群,並以此作為創作主題。他的創作歷程由自我認同到關懷其他弱勢族群,心境上的轉變也是此次展覽想呈現的元素之一。
大誌勞雇關係惹議 專家籲反思企業定位
校園
影音
第1694期
大誌勞雇關係惹議 專家籲反思企業定位
2018-12-27
【記者何家璇、劉雨婷、高海葳綜合採訪報導】在各個大學、捷運出口、書局,常常可以看見穿著背心的銷售員,一本一百地叫賣著大誌雜誌。大智文創公司透過街友販售《大誌》,不僅增加消費者購買意願,此舉也幫助街友改善生活。《大誌》販售員高淑梅表示,自己販賣《大誌》六年,經濟狀況因此變穩定,並自信地說:「(我)也比較有尊嚴啦。」然而,大智文創雖提供街友增加收入的管道,卻未完善保障街友的勞動權益。作家徐沛然在《社企是門好生意?》一書中提出質疑,認為大智公司對街友設有販售與懲處等規則,實質上已構成勞雇關係。高淑梅透露,大智文創規定販售員在販賣時,需穿著背心、攜帶識別證,並設有地點限制,如違反公司規定,將無法繼續販賣。此外,《大誌》販售員蔡金坤也提到,若因為在街頭販賣雜誌而被警察開罰,則罰單需自行負擔。但《大誌》創辦人李取中曾表示,公司是把街友當成獨立販賣員,彼此間僅為批發關係。在法律實案中,勞動部主要根據是否具備從屬性來判斷勞雇關係。從屬性分為經濟、組織、人格三方面,其中人格從屬性是構成勞雇關係的重要指標,以公司能否對個人行使指揮命令權為判斷依據。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專任教授劉梅君認為,大智文創對販售員設有衣著、地點等規範,可由此判斷公司理應掌握了部分管理權,無法完全否認彼此間有勞雇關係。劉梅君也提到,若街友與老闆正式成立勞雇關係,可提高街友社會安全的保障。在正式勞雇關係下,街友可享有勞健保中的老年、傷病與失業給付。但也有民眾擔心,在保障勞動權利的同時,可能使企業成本提高,造成被雇用人數減少,反倒危害弱勢族群就業機會。《社企是門好生意?》作者徐沛然對此回應,工資的提升將增加領基本薪資的勞工收入,進而刺激他們消費,促進經濟成長,「這樣又會有新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尤其弱勢群體)失業率並不會增加。」企業賺取營利的同時幫助弱勢,本是雙贏的策略,但需進一步思考自身企業的定位,避免游走在營利企業與社會企業之間,才不至於忽略了弱勢族群其他權益,使原先美意蒙上陰影。https://youtu.be/h2CFia9-dGU
都柏林生露宿募款 助街友過冬
國際
第1668期
都柏林生露宿募款 助街友過冬
2017-12-06
【記者謝佩如綜合報導】與家人團聚的聖誕節將至,歐美街頭充滿濃厚的過節氣息,但在愛爾蘭有約8500名街友無家可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學生舉辦露宿24小時活動,號召校內學生一同體驗遊民生活,並呼籲政府正視遊民安居問題。 50幾位都柏林大學學生齊聚一堂,於寒流侵襲的夜晚露宿街頭,並放置募款箱,希望透過民眾的熱心能幫助街友度過寒冬。圖/SVP提供。露宿24小時活動(24 -hour Sleep-Out)由校內關懷貧窮的學生組織—聖文森特德保羅(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SVP),於11月28日在校內大樓前舉行。活動過程中,露宿者只能攜帶睡袋,其餘民生用品與食品仰賴路人捐贈,同時也放置募款箱,為露宿於寒冬的遊民募款。而每過一小時,學生便會在貼於牆上、標示1至24的紙上打叉,為寒流侵襲的夜晚倒數,也彼此勉勵。活動參與者、SVP成員埃文‧庫登(Evan Cudden)說:「寒冷的天氣是最大的敵人,大部分的人皆冷到無法入睡。」但他慶幸有不少熱心民眾送上熱飲為他們打氣,他才有動力完成活動。 每過一小時,學生便會在紙上畫叉,為露宿街頭活動倒數,也紀念他們又成功熬過一小時。圖/SVP提供。在眾人的熱心幫助下,露宿活動募得3500歐元(約新台幣12萬5000元),SVP表示將和先前公益活動的募款合併,捐出1萬歐元(約新台幣35萬元)給都柏林遊民中心採買食品及衣物。校內學生依佛‧圖依(Aoife Tuohy)敬佩露宿活動參與者的毅力與同情心,認為此舉的確提升學生對街友的關注,「讓我停下腳步思考『我能為街友做些什麼?』」 體驗遊民生活的學生獲得路人捐贈的食物,過程中除了睡袋以外,其他物資全必須靠路人捐贈才能夠使用。圖/SVP提供。雖然有學生認為街友遊手好閒,酗酒、吸毒習慣常危害治安,不應被援助,但校內學生凱特‧道林(Kate Dowling)表示不應以偏概全,成為街友不能全歸咎於個人因素,高失業率及高房價皆為可能原因,「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提供協助。」愛爾蘭房屋署(Department of Housing, Planning and Local Government)公布,首都都柏林今年11月有184名街友露宿街頭,較去年增長30%,而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公司(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報告指出愛爾蘭房價在西元2020年可能上漲高達25%,此預測對遊民安居問題更是雪上加霜。隨著第一波寒流爆發,都柏林地區無家可歸者行政部(Dublin Region Homeless Executive)於11月22日頒布「2017年寒冷氣候策略(Cold Weather Strategy 2017)」將擴建洗澡設備、安排臨時旅店以滿足其緊急住宿需求。愛爾蘭當局也在去年推出「重建愛爾蘭(Rebuilding Ireland)」政策,旨在增加該國的住宅供應,提供街友安全的居住地。
加大生聖誕遞暖 火雞餐分送弱勢
國際
第1643期
加大生聖誕遞暖 火雞餐分送弱勢
2016-12-29
【記者張寬逸綜合報導】當你在家裡享受一頓聖誕節大餐時,有人還在沒有下一餐的著落,然而現在有組織專門為弱勢民眾準備聖誕晚餐。24日在加拿大渥太華地區舉辦一年一度的「大火雞計畫」(Operation Big Turkey),由亞崗昆學院(Algonquin College)和其他在地企業一同為在地的街友及低收入戶提供充滿佳節氣氛的餐點。組織發言人大衛・探普林(David Templin)表示,大火雞計畫的靈感來自好友克里斯(Chris)。克里斯認為當人長大後,聖誕節開始變成一種負擔,對經濟拮据的人來說,準備禮物和晚餐更需要龐大的花費,因此克里斯突發奇想,決定和朋友一起幫助別人度過平安夜。探普林也說到:「正因為聖誕節的溫馨,反而使沒能力過節的人更加難受。」這成為他們的動力,致力於讓每個人有一頓溫飽。大火雞計畫今年聚集了約200名志工,負責備料、運送和現場的餐點提供。而餐點的烹飪則是由亞崗昆飯店與旅遊學院(Algonquin College’s Schoo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的學生和老師負責,提供加拿大傳統的聖誕餐,包括烤火雞、馬鈴薯泥、素食千層麵和蛋糕,讓街友都能享受聖誕節的溫暖。由於每年都有將近400公斤的火雞肉要處理,因此計畫才取名為大火雞。所有的食物、運輸都是透過在地企業的贊助,志工可以使用免費的貨車將食物分派至渥太華的五個社區中心,讓超過2000人能夠吃到平安夜晚餐。探普林提到:「當我們需要東西時,向人求助,每次都會對贊助商的慷慨感到驚喜。」 學生正準備將烤好的火雞推向廚房做下一步的準備。 圖╱「大火雞計畫」提供「看到被我們幫助的人臉上露出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探普林說道。大火雞計畫受惠的不只是接受食物的人,參與其中的志工也因為幫助他人而得到滿足。耶穌曾說過:「施比受更有福。」與他人分享食物是件好事,但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而大火雞計畫就是個分享的平台,讓志工與民眾建立互助的連結。大火雞計畫並不尋求任何回饋,也不在意接受食物的人身份。探普林表示:「目前還是有很多人會以有色眼光接受食物的人。」因此他們不詢問受惠者任何問題,只為提供一個不用在意外界評論的場所是大火雞計畫不成文的信條,並希望任何人在享用完餐點後能夠重新出發,脫離現在的困境。
百頂帳篷入駐校園 供街友度寒冬
國際
第1643期
百頂帳篷入駐校園 供街友度寒冬
2016-12-28
【記者張寧心綜合報導】結束聖誕假期回到學校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學生將會發現校園中多出近百頂帳篷。這是華大與組織「集體帳篷城市」(Tent City Collective, TC3)的合作,邀請遊民住進校園停車場直到明年3月中旬,讓他們能有固定住所度過寒冬。根據「西雅圖金郡遊民聯盟」(Seattle/King County Coalition on Homelessness)統計,截至今年年初,金郡無家可歸者已經超過4500人,更有超過7000人分別住在組合屋及收容所裡,西雅圖市長愛德華.默里(Edward Murray)甚至公開聲明,該市正面臨「遊民危機」(Homeless Crisis)。華大的加入,除了幫助遊民問題,也希望能消除學生普遍對遊民的刻板印象。就讀華大資訊工程學系的學生何欣芮(Ariel Ho)談到,曾經跟朋友走在路上被一群流浪漢惡作劇,因此對遊民的印象不太好,大量的遊民搬進校園不免讓她有些擔心。但大學本來就是開放的空間,再加上冬季的西雅圖相當寒冷。她認為,該計畫能夠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很有意義。在TC3組織服務的奧莉維亞.曼斯克斯托克(Olivia Mansker-Stoker)表示,組織對於搬進校園的遊民家庭有嚴格的申請限制,需要認證他們沒有暴力行為、酗酒及吸食毒品的習慣,也與校園警察建立完善的危機處理程序,以確保對校園的安全。華大學生藉由參與組織,還能夠學習到如何向校方提案、建立網站、開會溝通等使計畫順利運行。華大地區及社區關係處(Office of Regional & Community Relations)主任薩莉·克拉克(Sally Clark)認為,應該將華大定位為計畫的「主辦方」之一,而不是單純開放校地的「付出方」。計畫能夠連結華大與社區的關係,並且「華大學生也能藉此學到教室裡學不到的一課。」對雙方都有極大的好處。另外,校內許多課程也與計畫合作,為遊民家庭提供醫療照護及環境衛生的指導。然而也有學生對此抱持反對意見,就讀華大商學院學生戴立(Dai Els)表示,華大有許多國際學生,而不同國家的學生對遊民的既定印象都不同,像他本身就認為流浪漢大多具危險性。戴立建議,若學校想要幫助遊民家庭,應該從社團做起,或者提供免費的餐食等等。何欣芮也說:「更重要的應該是讓他們脫離遊民的狀態。」認為學校及社區除了提供他們幫助外,更應該給予工作輔導或專業技能的教學。
拒砍弱勢補助 美大生裝死抗議
國際
第1642期
拒砍弱勢補助 美大生裝死抗議
2016-12-21
學生與醫生躺在護理大廳,用「裝死」抗議州長不公義的預算刪減。圖/伯恩翰提供【記者曾智怡綜合報導】16日美國麻州學生、醫生在議會大廈進行「裝死」抗議,一齊躺在護理大廳,說著「He says cut back, we say fight back」(他砍預算,我們對抗他),抗議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刪減住屋、庇護所、藥物治療補助等預算。主辦人安東尼.伯恩翰(Anthony Burnham)表示,此抗議目的在表達對州長減少西元2017年度預算一事的不滿,「我們希望州長不再忽視低社經地位的市民。」社會上有一群人正處於飢餓、受凍,如今貝克卻要減少對他們的補助預算,導致其權利受損,於是透過「裝死」行動來諷刺此狀況,也在抗議尾聲用「搬棺材」象徵生活將因預算刪減而面臨死亡悲劇。除了對街友的影響,藥物治療預算的減少也將使吸毒者更難走出藥物成癮的陰霾。 抗議者將棺材抬出場外,以示補助減少將釀死亡悲劇。圖/伯恩翰提供抗議活動特別選在冬天最冷的幾天進行,以示街友可能會死於惡劣天氣的悲哀。「波士頓無家團結委員會」(Boston Homeless Solidarity Committee)表示,波士頓房屋近年激增,但以高價房屋為大宗,低收入戶者依舊無法負擔,即便有庇護所供暫時居住,許多人仍因擔心雇主眼光而寧願露宿街頭。而由於學校未提供足夠宿舍,市面上的雅房、套房租金更居高不下,近兩萬名學生無家可歸,波士頓地區的大學生也面臨住屋危況。波士頓無家團結委員會也提到,藥物濫用情況在街友身上尤其嚴重,吸食鴉片者會因無法工作而負擔不了房屋租金,或因此與家人關係決裂而被迫離家。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生物學系學生荷諾.密西(Hano Mcse)表示,刪減預算將對無家可歸的藥物成癮者影響甚巨,尤其當他們本身即患有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更可能提高整個社會感染愛滋病的風險。而對於抗議行動,她認為有達到媒體關注的效果,也期許大眾能繼續對抗不公義的政策。曾經海洛因成癮的伯恩翰透過 「麻醉藥品濫用者互助協會」(Narcotics Anonymous)的輔導計畫,成功戒除毒品。他認為,幫助吸毒者最好的辦法便是不要指責、侮辱他們,「吸毒者並沒有不如一般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幫助吸毒者,社會更應抱持接納的態度,讓吸毒者不會因世俗眼光而不敢向外尋求援助。
【專欄】朱威融號召學生 募物資關懷街友
生活
第1598期
【專欄】朱威融號召學生 募物資關懷街友
2015-05-21
朱威融(左)與同學利用募集來的土司及即期水果製作手工三明治,計畫發送給街友。圖/吳柏毅提供 【記者陳詠俞台北報導】「當我們去認識街友、走進他們的世界,能真實感受到社會中容易被忽略的聲音。」政治大學地政系學生朱威融從去年12月起,召集友人發起「Share 5街友計畫」,舉行募集物資、手作三明治及街友演講等活動,盼讓更多人理解街友議題。 曾參與「城市浪人」的朱威融,贊同活動期望大學生走出舒適圈,體會「流浪」的概念。而流浪的主旨讓他想到街友,因而想了解他們的世界,並開始募集物資給予協助。朱威融認為,大學除了學習專業,也應關懷社會,而Share 5街友計畫便就此開始。 過程中,一位花蓮阿伯曾帶給他極大震撼。花蓮阿伯因糖尿病而不良於行,但只要身體還行,他就會去工作。此外,他也關注社會議題,例如,他曾聲援318學運,甚至為學生擋下水柱沖擊。聽聞這些事,帶給朱威融很大的衝擊,「一個人面臨那麼多困難,還能保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堅持。」也更堅定他關懷街友的信念。 一開始,朱威融除了發送物資,也藉記錄街友故事讓大眾認識不同的聲音。朱威融回憶,和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老師徐敏雄交流後,才知道記錄故事可能對街友造成困擾。他解釋,雖然出於善意,但當街友重回社會時,這些故事可能反而使他們被標籤化。 此外,朱威融發現街友最需要的並非物資,而是與社會接軌的機會,如穩定的工作。但因他們畏懼接觸人群,因此朱威融轉變方向,與長期耕耘街友議題的團體合作,先從了解開始,並期望將計畫推展成長期性關懷街友組織。 Share 5街友計畫成員皆為學生,他們希望先從校園開始,讓學生了解街友議題。並預計於明年成立校內社團,盼讓更多人能夠深入關心社會中被忽略的族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