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陽明創廣譜光感測器 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新知
第1733期
陽明創廣譜光感測器 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2020-10-22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光感測器是透過接收光波產生電流的裝置,常被運用於遙控家電、智慧型手機的影像感測。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薛特(Surojit Chattopadhyay)的研究團隊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家實驗研究院學者合作,共同研發新型奈米材料,進而開發出兼具光譜吸收範圍廣,及光電轉換效率佳的光感測器。 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所教授薛特帶領博士生高聖禹,研發新型奈米材料,打造廣譜光感測器。 圖/薛特實驗室提供薛特表示,傳統半導體的光檢測器,雖然光響應(註)速度快,但是光能轉換的電流小。而電流是因為自由電子移動而產生,因此電流小代表裝置在光的吸收遷移率(即電子移動)上受到限制。雖然現今廠商亦有開發新式材料的光感測器,如二硫化鉬(MoS2),但其仍有電子移動性差,及光可吸收範圍侷限於紫外線或可見光的缺點。註:光響應為光電轉換能力的指標,意為每一瓦特的光,可轉換為多少安培的電量。為了突破光響應度不足的問題,薛特與他帶領的生醫光電所博士生高聖禹(Sandip Ghosh)想到利用二硫化鉬吸光的特性,結合可吸收紅外線的材料——上轉換奈米粒子,來製作光感測器。團隊以二硫化鉬作為主要電荷運輸載體,並藉由讓兩物質同時吸收光的方式,大幅提升光響應能力。 二硫化鉬吸光範圍約在650微米,透過結合上轉換奈米材料,能讓吸光範圍達到1064微米。 圖/薛特實驗室提供「儘管響應度值很小,但現今商用的感測器,仍多以矽半導體製成。」薛特解釋,矽半導體製成的感測器需透過低溫才能展現良好的性能。而團隊的廣譜光感測器不僅可吸收光譜範圍廣,吸光範圍涵蓋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且在室溫就可進行,並同時具有高穩定性。團隊表示,有別於一般光感測器每瓦特僅能產生約一安培的電流,團隊的感測器在呈現最佳感測性能時,其光電轉換能力是一般感測器的1000多倍。此外,團隊研發的廣譜光感測器具有體積小的優勢,大小只有4.5微米。不過在製作階段,將二硫化鉬、 上轉換奈米粒子兩種材料結合的過程,需花費18到20小時。另一方面,薛特表示,雖然廣譜光感測器實現創紀錄的光響應性,但相比傳統矽為基底的光感測器,在光響應速度上仍有差距。而在商業運用上,此廣譜光感測器還需進一步改良,薛特說:「大多數智慧型手機使用半導體處理,但我們的設備並沒有半導體,因此還要時間來達成技術上的兼容與封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林得裕也表示,此技術的高光電轉換率已是很大的突破,但若要運用於智慧手機的拍攝功能,速度仍過慢而不能及時顯現影像。不過在低端運用如遙控器,僅需再經過相關設計與系統工程,就可望進入商品化。
新生註冊率下降 105系所明年停招
校園
第1707期
新生註冊率下降 105系所明年停招
2019-10-02
【記者白欣綜合報導】教育部於9月23日核定109學年度一般大專校院105個系所停招、裁撤,將被調整的系所總數占總招生系所之3.72%,引起各方廣大討論。近年,大學新生註冊率下滑,106年與107年學年度的新生註冊率不及七成者,合計各有44和27間之多。因此,各校考量新生註冊率與治學成效等面向,選擇以停招或裁撤為因應措施,盼能重新整合資源,提升辦學效率。根據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教育部對大專校院招生名額有所管制,針對大學部,公立學校連兩學年度的新生註冊率須達80%、私立學校則須達70%。未達標準的學校,教育部將進行名額基準調整。以私校為例,如連續兩學年新生註冊率未達70%,教育部可要求校方隔年只能收取每年預收人數之50%至90%的新生,若新生註冊率越來越低,未來該校可收取的學生就越少。然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顯示,有許多公私立大學的新生註冊率不及標準數值,在低空徘徊,面臨招生困境,尤以私校首當其衝。某間私立大學的教務長受訪時表示,近年的新生註冊率不甚理想,新生數量已難以支撐部分系所運作,未來將考慮停招,改增設其他新興學程作為學校自救方式。據悉,中華大學明年將停招科技管理學系,併入工業管理學系,科管系學生許恩愷表示,校方若單純以新生註冊率作為停招主要考量,而犧牲掉學生的學習權益,不太妥當。科管系學生黃梓涵則認為,校方應保留註冊率不高的系所,但可考慮併系上課,讓該系所在學學生仍可以科管系為主修,副修其合併科系的課程,作為學校因應低新生註冊率的方式。另外,科管系學生張筑祺則建議,或許校方可針對被裁減停招的系所架設對談窗口,如網路意見箱等,藉此聽取學生的看法。低迷的新生註冊率固然是一大考驗,但仍有其他層面需參酌。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李容渝說:「像社發所這樣的人文科系,對於社會有一定貢獻,單就新生註冊率是很難評估其價值。」此外,李容渝也表示,在停招的決策過程中,校方通常以上對下的方式,直接下達停招。若要停招系所,師生是否能參與決策、舊生資源是否有所打折、後續師生去留及權益影響等,皆是校方停招前需要正視的問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長郭佳音對此說明道:「學校進行停招會與該系所學生溝通,包含討論為何要停招與日後在學學生課程等,本部原則尊重。」國立陽明大學教務長周穎政對於系所停招持不同想法。他表示,陽明大學109學年度將停招藥理學科暨研究所碩士班乙組(臨床藥學),和碩班丙組(藥劑學),「(停招)是在調整系所人力跟資源,而非是因學生數減少而決定停招。」除此之外周穎政也提到,現今強調跨領域、老師彼此間的合作,以及學生在跨領域方面的知識學習與視野擴充,系所整併過後,學生有更多選擇去學習有興趣的領域。 為調整系所與人力資源,國立陽明大學109學年度將停招藥理學科暨研究所碩士班乙組(臨床藥學)和碩班丙組(藥劑學)。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周穎政說:「調整是未來必定要做的事,學校要適時順應社會變遷跟科技發展,擴大熱門科系,像是醫學、藥學,同時增加新興產業的相關科系。」對此教育部回應,配合國家重大政策,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物聯網產業、半導體等需求,各大專校院可以專案名義擴增碩博士班名額,使大學系所增設及調整招生名額,配合社會發展及符應產業需求賦予彈性。  國立陽明大學周穎政教務長認為,學校應適時調整系所名額,順應社會趨勢及科技發展。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教育部表示,學校因應國家政策、產業需求、學校發展、學生畢業就業情形,並依據校內師資及設備等資源自主進行系所增設調整。惟系所停招影響師生權益重大,學校應於規劃階段即與師生溝通,包含停招之考量、未畢業學生受教權益的維護及教師流向規劃輔導。
陽交合校 學生憂資源分配不均
校園
第1706期
陽交合校 學生憂資源分配不均
2019-09-26
【記者劉庭莉綜合報導】國立陽明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兩校於18日下午同步舉行校務會議,均通過合併計畫書,將於近日送達教育部審查,預計於2020年8月1日正式掛牌,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但有部分陽明學生對合校持反對意見,擔憂合校後的資源分配,並認為校方操之過急。 陽明於校務會議中.以同意65票、不同意20票、無效票2張,通過與交大的合併計畫書。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陽明學生有過半都持反對意見,學校卻沒有看在眼裡,此做法使合校看似為一種商業行動。」陽明牙醫學系學生彭珩持反對意見,認為陽明及交大皆是國內有名的國立大學,不缺學生且資源充足,校務營運順利,再加上兩校校地距離遙遠,實沒必要合校。反對的人不止彭珩,陽明學生會於13日至17日對學生進行大型民調,透過廣發問卷調查民意。民調題目為「您是否同意於9月18日舉辦之108學年度第一次臨時校務會議,通過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之合併計畫書?」,同意本案之比率僅42%,反對比率過半,占58%。有效樣本數僅為618份。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們於校務會議中發表民調結果,然而並未影響本次會議結果。陽明研究生學生會會長蔡惟丞表示,學生會對合校事宜有高度參與,所以尊重校務會議結果。他以個人名義表示贊成合校,但他認為合校後學生權益可能受到影響。他舉例,學生可能因行政端整併,造成未來處理事務的不便;若學術單位整併,部分教育資源恐受影響。對此,陽明公關組專案秘書黃文彥回應,目前學術單位不會更動。陽明醫學系學生蘇資淳認為,近期校長對合校有些操之過急,學生還未跟上合校進度,「除了對於熱衷公共議題的同學以外,很多人其實還沒跟上合校進度,對新計畫書了解有限。」陽明主任秘書陳怡如對此解釋,陽明重視校園民主,整個程序公開透明,合校過程已經歷近20年,「在步調上面,盡量做到能夠(和師生)充分溝通,然後穩健踏出下一步。」 對於陽明交大合校,陳怡如表示,未來在行政、學術、研發、發展上,會進行更進一步地實質的討論,並提供師生更多跨校、跨領域的課程與合作,另外也會興建南校區館舍,包括遠距教學、資訊等基礎建設。「希望我們合校不只對我們的學生老師有正面幫助,也對社會的需求及對國家發展有具體的貢獻。」
陽明交大確定併校 課程交流助學生跨領域學習
校園
第1694期
陽明交大確定併校 課程交流助學生跨領域學習
2018-12-27
【記者蔡明衡綜合報導】國立陽明大學為提升學校規模,增加校內人社、理工領域,於今年九月啟動併校程序,規劃與國立交通大學或國立清華大學併校。陽明26日召開校務會議,根據學生代表投票結果,交大以57:31勝出清大,確定合校議約對象為交大。未來陽明校方將與交大商討課程安排、學生交通問題等合作細項,並簽定併校契約。 國立陽明大學於今年九月啟動併校程序,規劃與國立交通大學或國立清華大學併校。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陽明學生會會長洪辰昊表示,根據交大先前承諾,未來兩校在課程安排上,將由交大負責規劃兩校基礎課程,陽明則負責提供生物相關課程。他說明,基礎課程主要為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等。洪辰昊也解釋,基礎課程規劃交由交大負責,是交大單方面提出的承諾,後續發展及基礎課程範圍,仍需透過兩校議約討論。「我覺得基礎課程交由他們(交大)沒問題,因為他們在這方面可能比較專業。」陽明藥學系學生高千淳表示,陽明選課較不自由,加上學校人數少,資源稍顯不足。未來陽明與交大合併後,陽明有望增加通識課程量。他也期許課程方面,陽明能參照國立台灣大學分區上課制度,基礎課程讓陽明學生於交大總校區上課,醫學課程則回到陽明修課。此外,併校後陽明、交大學生需往返台北、新竹兩校區,交通問題亦成學生關注焦點。為解決學生未來上課交通問題,交大表示,目前已設置約600床位供陽明學生住宿使用。兩校也將提供接駁車,以便學生來往兩校區。「我很樂於跟陽明併校。」交大生物科技系學生吳采芬解釋,交大以理工科學系為主,尤其著重生物資訊領域。未來交大和陽明併校,也讓交大在生醫器材或是基因工程領域,有更多發展機會。陽明藥學系學生何祈憲表示,併校後可以修到交大進階的資訊類課程,對有心想要踏入資訊領域的陽明學生有極大幫助。本次併校投票前,陽明校方於十月舉辦四場交大及清大併校公聽會,陽明學生會也舉辦三場座談會,邀請三校校長與學生會談。投票結果出爐後,陽明與交大將進入正式併校程序。不過陽明也指出,若與交大議約未成,將與併校第二順位清大進行議約。 陽明校方於十月舉辦四場交大及清大併校公聽會,陽明學生會也舉辦三場座談會。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
罹癌犬納臨床試驗 陽明發表癌症治療新研究法
新知
第1690期
罹癌犬納臨床試驗 陽明發表癌症治療新研究法
2018-11-29
【記者林莉庭綜合報導】家中的寵物犬也能作為癌症研究對象?日前國立陽明大學發表「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分子影像轉譯」服務,同時治療及研究患有癌症的寵物犬,與施行多年、以外力種入癌細胞的實驗動物研究方法不同,透過寵物犬自發形成癌症的方法,為癌症研究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寵物犬在作為癌症研究對象的同時也能接受治療,透過PET-CT儀器了解腫瘤位置。 圖/吳東信教授團隊提供研究團隊領導者、陽明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吳東信指出,過去以實驗動物為載體,需要先破壞免疫系統,才能植入癌細胞形成腫瘤模型,與患病寵物犬由體內自發產生癌細胞的模式不同。並且,相較於實驗動物需待在室內固定場所,寵物則能充分與外部環境互動,能反映出與人類更相似的症狀。計畫成員、陽明醫放系博士生陳冠名也說明,研究完成後實驗動物可能會接受人道安樂死,寵物犬則可以在治療後持續追蹤是否產生副作用,能降低癌症藥物使用的風險。陳冠名解釋,此種寵物臨床試驗可以輔佐傳統的實驗動物研究方法,尤其是研發癌症藥物方面。藥物測試程序須先以實驗動物進行研究,接著是三階段的臨床試驗,過去皆以人體為臨床試驗研究對象,若在其中一個階段發現問題,便須重新修改,再重頭以實驗動物測試研究。而改用寵物作為臨床試驗對象,則能在發現問題當下,即時調整研究內容,有助於藥廠降低實驗成本。 寵物犬在實驗後可以持續追蹤後續狀況,有助於藥物研發。 圖/吳東信教授團隊提供針對獸醫和飼主,吳東信表示,將以產學合作的型態和獸醫院合作,提供獸醫新型診療方式,飼主將能獲得最新的診斷資訊,罹癌的寵物犬經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PET-CT)照影後,能作為獸醫推測診斷結果的依據。他也補充,取得研究資料後,會撰寫論文供人體癌症藥物研發機構參考,期望協助癌症治療研究,並成為人類醫學和獸醫學合作契機。中華實驗動物學會博士范淑君則認為,此計畫將對醫療行為的研究有幫助,也建議一定要與動物醫院合作,以取得罹癌的寵物作為研究對象。
智慧感應藥袋結合APP 助冠心症患者準時服藥
新知
第1683期
智慧感應藥袋結合APP 助冠心症患者準時服藥
2018-10-10
【記者范莛威綜合報導】為提醒冠心症患者服藥,以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張明軒為首的團隊,設計出一款「智慧型藥袋」,該裝置可感應患者的服藥動作,再透過手機APP儲存服藥資料,以確保患者定期且正確服藥。 智慧型藥袋概念圖,設計成夾子形狀,以不同顏色區分,夾在鋁箔藥片上。 圖/林劭雍提供定期服藥為冠心症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部分民眾久未發病後,就可能擅自停藥,而導致心臟病復發甚至喪命。「智慧型藥袋」便是為了解決此問題所設計,該作品也於9月30日獲得「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的首獎。 「我們走心」團隊獲得「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首獎。 圖/林劭雍提供「智慧型藥袋」裝置本體的造型為夾子狀,患者必須在藥物的鋁箔包裝上,夾上該裝置,由裝置感測器感應患者的動作或聲音。若是病患誤食或忘記吃藥,裝置便會透過手機APP提醒患者,確保其正確地服用每一顆藥物。陽明醫學系學生方士毓說:「我們設計是圍繞著『最少干預』的概念。」患者只要將裝置夾在藥品包裝上,無需手動在APP中登記每天的紀錄,也不用將藥品各別分裝進盒子中,設計免去繁雜步驟,降低裝置對於患者生活上的干擾。團隊成員除了有陽明醫學系的學生外,還有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和陽明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的學生。陽明醫學系學生林劭雍認為,如何讓不同背景的人跨領域合作的確是挑戰,「在討論醫療需求的部分,可能是我們醫學系的帶領,而在設計裝置時,則會是資科所或醫工系的夥伴為主。」除了冠心症等心臟疾病外,團隊也希望能將裝置擴大運用在不同的疾病上,林劭雍說:「心肌梗塞的藥物,其實和其他藥沒什麼差別,只要是鋁箔包裝的藥,這個裝置就可以使用。」但林劭雍進一步解釋,藥物不同,服用的頻率和時機點就不同,未來團隊研發方向會著重在此,將各種差異統合在裝置中,使裝置可以通用在更多疾病上。關於裝置的實用性,同樣定期服用降血脂藥的患者范程表示,生活算是規律的他,有時候一忙便會忘記吃藥,「若這個APP能提醒我,相信對我的生活是很有幫助的。」林劭雍表示,藥夾上的感應燈會在病患取藥時發亮,但裝置感測動作的精確度仍須再提高。他也說:「用藥服從性一直是臨床上需要化解的醫病鴻溝,我們希望藉由我們的理念和結果,讓更多的病患妥善地服用藥物。」 智慧型藥袋APP首頁預覽畫面,提醒患者下次吃藥的時間,亦有藥物清單和副作用列表等功能。 圖/林劭雍提供
暑期寄物需求大 陽明生爭取空間
校園
第1671期
暑期寄物需求大 陽明生爭取空間
2017-12-27
【記者梁嘉容綜合報導】國立陽明大學學生會15日針對校內宿舍缺乏暑期儲物空間,於學務會議提出《國立陽明大學暑期儲物空間管理規則草案》,希望爭取學校通過,完善學生住宿權益。法案最後因校內無適當空間、人力及經費問題,在會議上遭否決。陽明學生會在「暑期儲物空間提案企畫書」中提到,學校目前並無針對暑期儲存空間制定相關法規。然而校內部分學生來自不同縣市,常因離家遠、運送行李不便,雖無暑宿需求仍申請床位、作為堆放行李之用。如此一來,學生不僅需花費龐大暑宿費用「寄放行李」,更可能造成「床位虛佔、資源浪費」之弊端。陽明學務處表示,學生會提出之儲物空間草案6日在宿舍管理委員會會議通過,經住宿輔導組付學務會議討論。在與會委員評估下,認為學校無適合空間提供學生暑期寄物,因此否決該案。陽明學生會學生權益部部長李威廷提到,提案未能通過,最大原因在未找到適合寄物空間。學務處秘書林惠理回應,陽明地處山坡地,無大空間地下室,加上氣候潮濕,大量物品密閉儲放可能導致發霉,故未通過提案。李威廷也指出,閒置教室常被部分暑期營隊借為夜教場地,「但該空間今年暑假因整修而關閉,各營隊並沒有就此不辦夜教,而是使用其他空間。」李威廷認為,以該間教室為例,若能作為儲物空間使用,估計可以提供百餘個寄放空位。對此,林惠理表示,校內教室在暑假期間出借服務隊使用,通常供不應求,且學生會雖提出此替代方案,仍需顧及原就有需求的使用者權益。陽明醫學系學生洪子傑贊成學生會提案,「真正需要暑宿的人其實並不多,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儲放物品,顯示學生的確有這樣的需求。」他表示,爭取設置暑期儲物空間可避免資源的不必要浪費,也讓宿舍閒置空間獲得最大利用。陽明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學生張安儀談到,若確定設立儲物空間,仍會視相關配套措施決定是否申請,像是儲放空間安全性及是否收費,都是考慮因素。李威廷表示,學生會目前以推動提案通過為目標,「先有法案基礎才能跟各處室溝通,如果沒有管理規則,也很難協調借用空間」。
突破自身專業 學生迎戰金頭腦
生活
第1642期
突破自身專業 學生迎戰金頭腦
2016-12-22
【記者王若璞台北報導】國立陽明大學21日以「聖誕金頭腦」比賽揭開聖誕點燈序幕,考驗參賽者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現場36隊參賽者激烈競爭,唯一以一年級身份入圍決賽的「黑姆克羅賓」隊,以黑馬之姿奪得新台幣一萬元的獎金。 陽明21日以「聖誕金頭腦」比賽揭開聖誕點燈序幕,參賽者摸不著頭緒、抱頭跺腳的模樣,讓底下觀眾捧腹大笑。圖/王若璞攝參賽者第一階段必須在看到題目30秒後舉牌作答,內容囊括食譜、動漫、政治、體育、新知等無所不包。參賽者摸不著頭緒、抱頭跺腳的模樣,讓底下觀眾捧腹大笑。第二階段則挑戰眼明手快的反射能力,參賽者必須按鈴搶答,最先集滿五題正確選項者獲勝。「承讓了!」冠軍、黑姆克羅賓隊的醫學系學生陳昱忻笑著對同系學長姐說道,在限時壓力下,他決定靠相信直覺以及策略性刪去法答題。隊員、醫學系學生鐘昱淵則認為,題目的多元性超出預期,而比賽就是要團隊合作、各出己力,很高興能跟學長姐一起切磋。護理學系學生王靖傑抱著開心玩的心態參賽,他認為生活經驗也是累積知識的方法。王靖傑曾經在擔任圖書館工讀生時,一時興起搜尋閉館音樂,想不到竟然在複賽出現相關題目,讓他十分興奮。主辦人醫學系學生廖鍇澔表示,競賽題目全由陽明學生一手包辦,邀請各系所的學生依自身專業、興趣設計題目,將競賽內容觸角延伸到各大主題。陽明地理位置較為偏僻,附近商圈不多,廖鍇澔也希望藉由活動凝聚同學對校的感情。校長梁賡義解釋,聖誕金頭腦的靈感來自益智節目「金頭腦」。陽明醫學系學生曾在該節目拿下總冠軍,金頭腦開始風靡陽明大學,去年首度舉辦「聖誕金頭腦」。梁賡義補充,學生不該只具備專業學科能力,更應該要多方涉略知識。  
光學測大腦體積 診斷神經疾病
新知
第1631期
光學測大腦體積 診斷神經疾病
2016-10-05
團隊以近紅外光照射腦部後的軌跡變化可觀察出健康大腦與萎縮大腦的差異。圖/研究團隊提供【記者周瑩慈綜合報導】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發明的「大腦體積測量系統」使用光學模擬技術成功判斷出大腦萎縮情形,將用於阿茲海默症及精神分裂症等早期神經性退化疾病的診斷,並於9月21日成功通過專利申請。「大腦體積測量系統」突破當今醫學限制,以近紅外光照射腦部後的軌跡變化精準測量大腦體積,既安全又方便。指導老師孫家偉表示,藉此系統重建的3D大腦光學結構模型「可以提供近乎真實的大腦情況,用以診斷大腦萎縮的情形」。突破目前醫學常用於檢測大腦的電腦斷層(Computer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缺點,如電腦斷層對身體的輻射傷害,而核磁共振體積龐大又價錢昂貴,且病患需等待一至三個月才能接受檢測。孫家偉表示,該系統並非沒有缺點,「近紅外光在腦中的散射程度大,只可達大腦三公分深,但針對大腦體積的檢測已綽綽有餘。」國際上如日本、美國皆已對此技術頗有研究,但日本任天堂公司將它用於測量孩童玩遊戲時的腦部活化變化,用來替公司生產的遊戲進行廣告。而台灣現今只有孫家偉帶領的團隊在鑽研這項技術,此專利是研究成功的第一步,目前由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生醫光學影像實驗室接手研究,並已積極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北總院、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合作,進行臨床測試,蒐集更多數據資料,為新的研究做準備。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所博士生黃俊融回憶起實驗階段遇到的困難重重,表示最主要的問題是對資料缺乏掌握,有時要尋找光源或探頭型號,龐雜的網路資源卻難以提供詳細資訊,「像是A廠商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材料放上去,你要跟他們合作之後才能知道他們實際擁有的材料,」此時只好委託專門販售實驗室用品的公司業務洽談。全球高齡化後老年長期居家照護勢必成為一個新領域,大腦的退化對人體的影響尤其重要。研究團隊計畫下一步將測量系統的體積縮小至如同一片痠痛貼布,並搭配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 IoT),使醫生能即時監測病患的大腦體積數據並即時治療。孫家偉表示,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儀器的體積龐大,長達幾十分鐘的測量時間對病人而言也是折磨,「儀器體積縮小後隨時隨地都可以測量,就算是與他人輕鬆對話的同時也不例外。」除了大腦體積測量系統,團隊也著手進行心血管疾病、眼睛、骨質的監測系統,希望皆能夠在未來推廣至醫學界,使家家戶戶都能夠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隨時檢測自我身體的狀況,提供大眾更安全、便宜的醫療照護。 初代的「大腦體積測量系統」,體積較以往的造影系統小,具方便性。圖/周瑩慈攝 更新版的「大腦體積測量系統」,體積較初代系統小,方便性提升。圖/周瑩慈攝 研究團隊除了大腦以外,也同時進行其他身體部位監測系統的研究。圖/周瑩慈攝
科技對抗高齡危機 首屆輔具展盛大登場
生活
影音
第1619期
科技對抗高齡危機 首屆輔具展盛大登場
焦點
2016-03-31
民眾試用現場輔具。 圖/蘇奕菲、黃婕攝【記者蘇奕菲、黃婕台北報導】椅墊隨著使用者的控制上下移動,讓銀髮族不再費力便能輕鬆起身。陽明大學與民間團體合作,舉辦首屆台灣健康照護輔具大展,展示超過一千件輔具,結合最新科技讓年長者的生活更加便利。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人口老化的問題蠻嚴重,但是還是很多民眾並不知道輔具,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辦這個大展,讓我們的需求者能夠來看輔具、認識輔具。」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調查,台灣的老年人口數逐漸攀升。從民國82年起 便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八年內,每五個人之中,就會有一個人超過65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副教授黃啟梧表示:「因應高齡化的趨勢,台灣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家,在家安養成為很重要的一環,讓年長者可以享受居家的生活。」有別於過去的傳統輔具,新型輔具重視個人需求,但是在越來越多廠商投入研發的同時,也顯現出輔具產業缺乏資訊整合的問題。李淑貞提到:「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的政策要趕快明確,廠商知道怎麼樣配合之後再發展。政府也需要創造更多平台,讓這些廠商能夠跟政府對話。」輔具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年長者表示,希望未來的輔具設計可以讓他們不需要他人協助,便可以獨立行動。不僅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也創造良好的居家環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BuZNNUIkU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