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1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1
影音
反對《憲訴法》修正案 百位律師上街抗議
2024-11-21
影音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2024-11-20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694期
植物生長加速器 提升農產量
2018-12-26
【記者孫佾妘綜合報導】耕作時,除了使用肥料,灌溉用水也可進一步加速作物生長。由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學生創立的「鵬鴻農創」,結合農化背景和淨水器專家林沐德的專利技術「植物生長加速器」,以紅外線共振切割出穩定的小團簇水分子,幫助植物吸收養分,提升作物產量。目前就讀中興土壤環境科學碩士班的邱凱業表示,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年人口,年輕勞力相對缺乏。因應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增加,該項發明除了在有限的資源下增加產量,協助農民以更輕鬆的方式耕種,更重要的是改變大眾觀念,「其實農業也可以賺到錢,其實也可以不要這麼累。」盼年輕人願意踏入農業生產,讓它不只是一個老化的產業。團隊成員陳嘉佑指出,團隊觀察農業環境面臨產量達上限、 土壤劣化、作物營養價值下降等問題,目前市場已經有一套精準施肥或是品種改良的公式,要在短期內發現其他可以提高產值的東西有限,「需要肥料的時候就使用肥料,病蟲害來時就使用化學性的農藥。」他說明這種直接性的「慣行農法」易導致土壤劣化和可耕地下降。水在植物吸收養分過程中十分重要,「植物生長加速器」將水優化成最好吸收的型態,三大特色是將水的團簇變小、降低水張力還有使水分子穩定。一般的水約聚集15至18個水分子,而改變後的小團簇水分子則只有五至八個,大幅增加相同體積水的表面積。水體積變小,可攜帶的養分變多,因此植物吸收養分的速率和比例上升。不但可增加產量,亦可增加肥料吸收率,減少過度施肥的可能性,降低土壤鹽鹼化和水汙染。邱凱業說:「水不穩定的話,可能從土壤到根部就已經沒效了。」他解釋,將水分子變小的技術已行之有年,此項發明最核心的影響是讓水分子穩定。傳統以磁力線切割的水分子容易還原,僅適合用在水耕植物,但以紅外線共振的「植物生長加速器」則可讓水以小分子形式存在至少三天,確保它得以被植物吸收。相對於新技術,傳統技術需消耗磁鐵和電力,一般台灣的農業環境取電不甚方便,耗材又耗能。該項發明於12月14日獲得「2018台灣拜耳創新獎」農業組優勝,而早在獲獎前它便已在全台多處農園實行,包含台南、彰化、宜蘭和桃園,用在荔枝、芽菜、菇類、蘭花等植物。團隊統計目前至少提升三成產量,同時提升作物良率,扣掉成本也能增加三成收益,對農業生產有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