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7期
2025-04-11
專題
焦點

【專題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空曠的社區活動中心內,在離島衛生所擔任護理師的伊醬(化名)一早就將桌子、椅子排放整齊,準備上午場的公共衛生(以下簡稱公衛)宣導。隨著人群魚貫而入,他幫長輩們拉起椅子,並溫暖問候:「akes (雅美語,指奶奶),你最近怎麼樣啊?聽說你買了新手機。」為了與當地長者宣導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伊醬認為和他們閒聊是不可或缺的,「要先讓他們卸下心房,再說檢查有什麼好處,他們才不會『咻』就跑走,業務目標才能達成。」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就醫需求逐步增加,衛生所作為基層醫療、衛生及保健的核心單位,面臨顯著衝擊。衛生所護理師的職責範疇也日益擴增及多元,他們不僅須執行傳統的傳染病防治、婦幼衛生、預防接種等工作,更承擔了癌症篩檢以及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懷訪視等任務。除公衛相關工作外,大多數護理師亦需輪值診間,負責協助醫師看診。

護理師伊醬分享他一天繁重的工作日常,他從早上八點進衛生所後就要著手準備業務資料、統計疫苗數量、登記疫苗冰箱的溫度、處理健保轉檔作業等。有時候藥師不在,他還須負責藥品管理;行政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也須承擔核對醫療費用的工作。當前置作業處理完成後,在衛生所門診時段中,護理師會輪值協助醫療工作,或是到不同據點去辦理宣導活動。另外,伊醬也透露一開始從本島到偏鄉衛生所時難以適應,他說:「因為我是外地人,有很多的文化差異,要去理解才能夠去推動我要做的公共業務。」

衛生所護理師的業務範疇廣泛,通常需要身兼多種業務,偏鄉護理師的情況更為嚴重,還需充當行政人力。(點開此圖可以了解更多細項。) 資料來源/公衛筆記粉專、圖表製作/張傳儀、楊凱傑

衛生所護理師的業務範疇廣泛,通常需要身兼多種業務,偏鄉護理師的情況更為嚴重,還需充當行政人力。(點開此圖可以了解更多細項。) 資料來源/公衛筆記粉專、圖表製作/張傳儀、楊凱傑

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衛生所的護理人員肩負著重要的公衛責任,透過積極走訪宣導,將健康知識與保健觀念帶入社區,但也時常要面對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曾在山區衛生所任職的護理師小可(化名)說:「與長輩溝通時,常常要會台語、客語,不然宣導的再多,長者只會說聽無某(台語)。」

「雖然護士的態度很好,但還是會希望能有多一點會講母語的護士。」蘭嶼東清部落的居民黑妞(化名)說道。伊醬坦言在蘭嶼需要理解當地文化,才能順利推廣公衛業務,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更傾向使用母語,因此有時需要請當地耆老協助翻譯。雖然他本身是阿美族人,但不同族群之間仍有差異,進而增加工作的複雜性。「這邊的婦女不太喜歡給認識的人做抹片檢查,因為對他們而言,私密處給別人看,民俗風情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伊醬解釋,他們更希望可以給只有一面之緣的本島醫師檢查,避免之後還要見面的尷尬。不過護理師小英(化名)表示,在與部落長老建立信任關係後,藉由他們協助說服居民參與,減少溝通上的困難。他在偏鄉任職多年後,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推動當地公衛的必要條件。

除醫療工作外,公衛護理師時常要下鄉做醫療宣導,與居民建立關係。 圖/楊凱傑攝

除醫療工作外,公衛護理師時常要下鄉做醫療宣導,與居民建立關係。 圖/楊凱傑攝

除了文化差異,曾任國姓衛生所護理長的邱秀娟認為偏鄉與都會區衛生所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服務人口的規模,他解釋:「在大鄉鎮可能一個人負責肺結核,但是在小鄉鎮你可能負責肺結核又(負責)傳染病。」偏鄉衛生所雖然因人口少,單一業務的數量壓力較小,但由於人力吃緊,一位護理師需要承擔更多不同種類的業務,負擔依然沉重。小英坦言,這種身兼多職的情況讓他覺得很疲憊,尤其年紀漸長後更難以負荷,許多同事也因此選擇轉調到比較輕鬆的單位。

偏鄉的醫療資源不足,當地衛生所更是重要的醫療據點。「離這邊最近的醫院都要30分鐘車程起跳,對一般民眾尤其行動不便的長者,來這裡看診是他們的最佳選擇。」邱秀娟認為,衛生所對山區鄉鎮的醫療支持甚是重要,離島地區更是如此。手抱著五個月孩子的父親小青(化名)說:「我們這邊(蘭嶼)就這一個醫療機構,像我兒子除非大病(去醫院),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得靠這邊的醫生和護士小姐幫助。」

新進護理人員剛到蘭嶼時,都需要深化醫療相關專業知識。「剛開始最不適應的就是醫療(行為)方面,我從事公衛工作已有20年,今天要我回過頭來再面對醫療(行為)時,需要重新調整心態。」伊醬表示在醫院,極重症病患會分門別類處理,但在蘭嶼衛生所,必須要全面接收各種病症的患者,這讓他在初期倍感壓力。

邱秀娟表示偏鄉居民寧願到外地診所拿藥也不用當地開的藥,讓在地醫療推行困難,也讓護理師感覺不被信任。 圖/楊凱傑攝

邱秀娟表示偏鄉居民寧願到外地診所拿藥也不用當地開的藥,讓在地醫療推行困難,也讓護理師感覺不被信任。 圖/楊凱傑攝

除了醫療與照護工作,偏鄉護理師也需要處理行政工作。田小燕分享在烏來需要推動的計畫眾多,例如部落健康營造、長照分站等。他指出,這些計畫皆需要撰寫企畫書並申請經費,「我常常覺得我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堆文件,不是在寫企畫,就是在寫企畫的路上。」他也強調,在山區衛生所,自己還需要處理許多雜事,像是居住房屋的修補工程(例如漏水),他笑道:「別人問我怎麼(什麼)都會,我就會笑說,我從護理人員的背景學會了怎麼做土木工程。」

偏鄉護理師利用晚上時間加班是常態。小英無奈地說:「很多業務是需要去宣導的,但在門診時,根本沒時間做宣導。」他下班回到家,處理完家務後,還要打開電腦將業務記錄匯入系統。「上級不會主動要求我們加班,因此也不會給予加班費,但我們都是私下自己加班。」他強調,上級單位一定看不到自主加班的時間,即使門診佔用了白天的工作時間,衛生局仍要求他們要和台灣本島其他單位,在同樣的時程內完成設定的業務目標,這「平等」的做法,也無形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過去在醫院工作,現轉任離島衛生所的護理師阿兵(化名)則認為衛生所的工作與醫院的臨床工作非常不同。「原本我是想要轉換一直值夜班的工作環境,才選擇轉入公家機關。」但公職的工作卻不如他的期待。阿兵解釋,在醫院工作,下班後基本上就沒有其他事務,但在衛生所,工作是任務導向,一個人通常負責多項業務,即使休假時遇到相關問題,在職責範圍內仍然需要處理,讓他覺得沒有完全下班的感覺。

護理師遇到災害時要衝鋒陷陣,但偏鄉護理師遇上颱風、土石流等緊急危難的機率更大,更易碰上嚴峻情況。田小燕表示過去烏來山區遇上颱風時,身為護理長的他,需要坐鎮前線,在艱難的條件下協助災害救治。小英過去也參與過以直升機護送緊急傷患,在沒有醫師的狀況下,護送人員需自行判斷該進行何項醫療行為。他坦言過程壓力極大,「直升機上只有自己能夠負責照顧病情危急的病人,萬一病人在四十分鐘的航程中發生意外,該怎麼辦?」衛生所曾有護理人員在飛行過程不幸遇難,現在直升機護送已有其他單位協助,但若直升機無法飛行,還需護理人員以船隻後送(註)。航行過程長達四小時,風險與壓力仍在,因此他也希望未來能盡量避免由衛生所護理師進行船隻後送。

註:自事件現場或戰鬥地區向後撤運人員及物品。

平時親切與民眾閒聊的田小燕,在救災時嚴肅以待,他認為身為護理長,即有使命留守到最後。(點擊圖片聽到他救災的故事) 圖/黃詠欣(左)、吳妤潔(右)攝

平時親切與民眾閒聊的田小燕,在救災時嚴肅以待,他認為身為護理長,即有使命留守到最後。(點擊圖片聽到他救災的故事) 圖/黃詠欣(左)、吳妤潔(右)攝

「每次我們都與民眾說要怎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我們才是最不健康的。」田小燕苦笑說道,除了寫企畫時須久坐辦公室,面對繁雜的工作,護理人員也常常睡眠不足。「我們衛生所的主任曾經問我,為什麼衛生所的護士要來開那麼多次安眠藥?」田小燕表示部分同仁甚至需要藥物協助才能安心入眠,對護理師而言,睡眠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他說:「你要打針總不能打錯位置吧?」

護理師執行的業務精細且風險高,需要專注精神,因此工作之餘,護理長也會建議同仁出國舒緩壓力。「同仁需要離開這整個環境,甚至台灣,才聯絡不到,不用遇到緊急狀況又被叫回來。」田小燕說。離島的護理師們也有同樣境遇,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導致難以兼顧家庭,身心靈也累積不少毛病,小英自責地說:「我還是會對我的孩子感到抱歉。」

過去為精簡行政機關編制,衛生所人力資源限縮。田小燕提到他剛到任時只有三位護理師,但原編制應要有九位。 圖/楊凱傑攝

過去為精簡行政機關編制,衛生所人力資源限縮。田小燕提到他剛到任時只有三位護理師,但原編制應要有九位。 圖/楊凱傑攝

偏鄉護理師的業務負擔重,加上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導致即便有公費生計畫,偏遠地區的醫療人才招募也一直是難解的題。小英觀察到許多當地年輕人畢業後不願立即返回鄉土發展,他分享自己也是公費生,畢業後原本不想回到離島,因為當時覺得太年輕,想在外面多闖一闖。他解釋,「這邊只有偏遠地區加給,自己後來選擇回到(家鄉的)衛生所工作,主要是覺得應該回饋故鄉。」對於吸引年輕人回到離島衛生所工作,小英仍抱持希望。他也曾鼓勵當地的年輕人念護理系,但成效似乎有限。他解釋,衛生所的工作性質並非適合每個人,需要個性活潑、善於溝通的特質,讓很多人卻步。

偏鄉護理師的福利誘因也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彰化縣衛生局保健科長姚玉津認為,若要招募更多人力投入偏鄉護理,可以透過獎金、額外的加給,吸引公衛護理師留任。作為年輕護理人力的阿兵提到,當初會來到衛生所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薪水和福利還不錯,「像現在的長假制度,我就能夠有時間回鄉。」阿兵說道,持續提供具吸引力的薪資是留才的首要因素,也須增加現有的休假福利,讓護理人員得以喘息。

衛生所的高壓環境讓不少護理師打退堂鼓。「之前我們的護理師同仁就有在閱讀考校護的相關書籍,還問我要不要一起跑走。」田小燕說道。現已轉為校護的邱秀娟也坦言,偏鄉衛生所的工作壓力不小,對他而言轉換跑道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說實話我也很喜歡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但身體實在扛不住,無法像年輕時僅憑一股熱血了。」他分享現在擔任校護,僅須做好校內學生的健康管理等業務,比起擔任護理長時期,需要管一整個鄉鎮的居民,還有一定的業務量,工作壓力確實減緩不少。

姚玉津澄清說:「我們在設定業務目標數時,不會平均分配,而是會考量目標族群的多寡和人口結構進行權重調整,偏鄉的目標數通常比都市少。」伊醬認為工作上最需要的改善不是業務量太多,而是給的完成時間太少。他指出,蘭嶼衛生所的業務時程與台灣本島相同,希望政府能夠考量離島的特殊性,給予更彈性的時間,或者提供人力資源上的協助。

田小燕認同公衛業務是為了民眾的健康福祉,但認為新的業務只會增加負擔,在沒有通盤思考的情況下,偏鄉地區會難以負荷。田小燕分享,「像是長照的延緩失能計畫和部落健康的長者減重都是有關長者運動(的計畫),我就會把性質類似的整合後,將原本可能需要多人力執行的多個計畫合併,以精簡人力。」現行他只能先找尋更有效率的作法,避免目標量無法達成。

除了公衛的業務,小英也期望醫療和公衛能夠分開,「如果醫療有專注的護理師,會更重視醫療這一塊,而公衛也能專注於業務上。這樣就不會出現兩邊都做得不好,又被上面責備。」然而,姚玉津認為醫療和公衛業務不可分割,因為前端的公衛服務可能發現異常,後端需要醫療介入,且服務對象是同一人。整合式照護更能從前端預防保健到後端醫療照護完整服務民眾。

儘管偏鄉護理師面臨諸多壓力,但在這些人煙稀少的山林與離海小島,仍有一些護理師們心甘情願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默默付出。

談及舒壓方式,阿兵(左)表示會去私房秘境休息,小英(中)到本島放鬆,伊醬(右)則會去港口附近看風景。(點擊圖片聽到他們的故事) 圖/楊凱傑攝

談及舒壓方式,阿兵(左)表示會去私房秘境休息,小英(中)到本島放鬆,伊醬(右)則會去港口附近看風景。(點擊圖片聽到他們的故事) 圖/楊凱傑攝

身為阿美族的田小燕來到以泰雅族為大宗的烏來區,雖然一開始居民會將他視為外來者,但隨著多年來,他為這塊土地的付出,也逐漸被接納。「我來這裡這麼多年,他們有些人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叫田小燕,他們只知道阿長,甚至有人叫我阿長姐。他們對我真的很愛戴,因為他們知道我在幫他們。」說起這段經歷,田小燕的臉上揚起笑容,言語神情之間透露出一絲絲得意。田小燕笑著說,雖然工作辛苦,但若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便覺得快樂。

同樣身為偏鄉部落的護理師,伊醬也喜歡與部落的民眾互動,進行衛教宣導,「我能感受到當地社區需要自己,尤其因為我還是當地人,能說母語,這讓民眾感到比較安心。」他說,即使工作很累,但想到自己還有用處,就有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