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會框限自我 陶作捏出內心怪獸

2018/11/21 23:19:55

【記者許芷瑄綜合報導】絢麗的色彩在多邊形的陶藝作品上,結合成各種可愛形貌的小怪獸。就讀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的施姵伃,將作品捏塑成怪獸模樣,並用多色的釉彩畫上童趣的圖案,期望呈現出青年藝術家豐富的創作力。作品參展於《新聲》藝術家徵件展,於6日起至12月8日在CC Gallery藝文空間展出。

系列作品《shape of me》將小怪獸的形體捏塑成框架的形貌,象徵小怪獸的發展被框架所束縛。 圖/許芷瑄攝

施姵伃以社會或他人給予的價值框架作為創作核心,並將人比喻為獨特的小怪獸,讓小怪獸在有邊界及形狀的模型中發展,藉由不同顏色及樣貌的作品呈現小怪獸對於框架的態度。他表示,「怪」代表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獸」則是以本能性生存的動物,因此我們不該為了追求他人認同,而忽略自己心底最真實的想法。

系列作品《shape of me》施姵伃將小怪獸捏塑成四邊形的樣貌,並隨著形狀蜷曲發展,象徵其為了迎合社會期待,因此設限自己的發展空間。〈過渡者〉的小怪獸形體溢出四邊形邊框,象徵自身想突破框架的束縛。最後系列作品《共處》讓小怪獸與不完整的邊框共存,意味著小怪獸突破框架並與社會期望達到平衡點。

系列作品《共處》中創作者投射自我心境於作品,傳遞出現階段發展步伐與框架取得平衡。 圖/許芷瑄攝

施姵伃不想讓作品侷限在人或動物的形貌上,他認為,人及動物的形貌太清楚,對於創作來說也是一種框架。因此作品外觀利用象徵著想像力及本能性的小怪獸,期望自己及觀者能回歸本我,跳脫社會或他人給予的束縛,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讓自己沒有界線的發展。

施姵伃使用陶土、化妝土及釉彩創作,由於使用不同媒材,需要分次進窯燒陶,成品常令他驚豔。他分享,陶土進窯前的形貌可以經由捏塑控制,「但進窯後的陶土在窯中的變化是無法掌控的。」由於陶土在燒窯時沒有既定的變化方向,呼應了他想追求自由發展的渴望,此特性也成為他選用陶土當作媒材之一的原因。

民眾林靖軒認為,具有童心的作品會讓他想到人們還沒被社會化的時候,他補充,在還沒被社會框架住前創作的作品,反而能夠顯現自己純真的內在。民眾楊淨雯表示,作品除了使他勉勵自己不受侷限地發展,也讓人反思突破框架後的可能性及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