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校園
第1804期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記者潘慧芳報導】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以下簡稱口傳系)4日在系週會說明,將滾動式修改課程地圖,並於下學期開始實行。系方將原訂於大四上學期的畢業專題課程,提前至大三下學期開始修習,導致學生需要重新考量大學規劃,嚴重影響雙主修及預期出國交換的學生。世新大學表示對此說明,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製作畢業專題,因此更改課程時間,針對受影響學生也將設計配套措施。 對於系方臨時修改課程時間,口傳系學生神同學(化名)表示,因課程提前,導致學生在出國交換時,需要同時修習畢業專題,定期與老師線上開會,「但是這就很考驗去交換的國家,然後跟時差的調整與精力的分配,這就與原本對於交換的期許不同。」除了影響學生出國交換以外,也導致學生需重新規劃實習與課程安排,口傳系雙主修新聞系學生W同學(化名)說:「課程調整後,導致我整體時間規劃需要重新考量,而且原定的事情也沒辦法做,因為這樣整體負擔太大,所有事情都擠在一起。」口傳系學生Olaf(化名)則提到,他原定規劃大三下學期將申請學程,「但因為這個變動,導致我必須花更多時間投入畢業製作,也因此打亂原本申請學程的計劃。」 提及校方做法,神同學認為系方應提前在學期初公告,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調整學期規劃。口傳系學生Gianna(化名)則指出,校方此次作風強硬,「雖然我們有表達我們的意見,但學校不會因為我們的意見,而改動他們的決定,基本上沒有溝通的存在,學生只是被告知。」此外,Olaf建議變革之前,應與學生充分討論與溝通,他說:「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要上什麼樣的課,不要再讓以後的學生有手足無措的感覺。」 針對校方在課程安排上的作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國楨分析,理想情況下,至少應在一學期前公告通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調整學習計劃,「若涉及畢業要求等重大變動,則更應提前告知,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規劃或因應。」他說。對於平衡課程與學生生涯規劃的關鍵,他建議校方透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想法,並將其納入課程規劃的考量。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校園
第1804期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0日成立客語與客家文化教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客語中心),客語中心教學組長廖芳瀅表示,此次和客家委員會合作,期望在臺師大的師資培育體系下,加強客語師資培育系統,也促進大眾接觸客語。 臺師大自113學年度起,為了配合國家語言政策發展,設立客語中心,並開設客語與客家文化學分學程(以下簡稱客語學程)。廖芳瀅表示,客語中心的目標除了培育客語師資外,也希望加強學生的客語能力,並讓大眾更加認識客家文化。「學程的學生並不一定未來要當老師,但是至少他們會客語了,然後也知道客家文化,如果進而對於教職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培育他們的第二專長。」他說道。 目前取得客語教師資格的管道多元,除了師資培育生直接考取客語科教師資格證外,也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客語支援教師,再修習相關課程並參加考試。廖芳瀅說明,臺師大預計以第二專長加科的方式培育學生,「你本身就是正式有拿到中等教師證的老師了,那你可以去加入第二專長班,你就可以修習客語,用加科專長的方式(取得教師證)。」對於學生來說,加註第二專長也可以在未來參與教師甄試時,達到加分的效果。 對於此次和臺師大合作設立客語中心,客家委員會語言發展處長孫于卿表示,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客語師資培育資格及聘用辦法》,從117學年度開始,一般地區國中24班以上、高中22班以上至少要有一位客語正職教師。他指出,臺師大作為重要的師資培育大學,從學齡前至高中教育都有完善規劃,因此希望透過培育客語專業學生,補足目前客語師資不足的狀況。 臺師大地理學系學生李語宸認為,以學程的方式開課,給予不同系所學生彈性的修課選擇,也讓學生可以更有系統地學習客家文化,不再只是仰賴自身經驗汲取。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班學生吳克文則指出,目前客語學程的師資和推廣不夠完善,僅有五位教師,且一位教師負責開設多門課程,「其實也不是說真的不會教還是怎麼樣,只是就是一個人的專長,還是有一定的天花板。」此外,他認為客語學程缺乏宣傳,導致修習人數少。他建議,應補足不同課程的師資,也希望客語中心可以帶動更多學生進入教職領域。 對於客家文化發展,臺北客家書院講師張淑玲樂見臺師大設立客語中心,但他認為,臺師大應嚴格篩選修課學生、加強學生客語學習的資源,並更嚴謹規畫師資培育課程,讓培育出來的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客語教職。「(希望透過課程)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肯定他來選擇這個課程是值得的,他很可能因為這樣子以後在客語教學上,能夠真的是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淑玲說。談及目前的困境,孫于卿認為客家文化正面臨族群認同感不足的問題,由於語言是傳承文化重要的載體,他期望以臺師大作為開端,未來讓更多大學加入客語師資培訓的行列,或開設客語相關課程,持續傳承客家文化。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生活
第1804期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由臺北市立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辦的《Spkita•城現》歲末音樂祭,14日在北市大博愛校區大操場登場,活動除了音樂表演外,更有原住民主題市集、講座以及手作活動等,希望藉此拉近都市原住民與自身族群間的距離,並讓參與民眾體驗原住民特色。 一群身穿阿美族傳統服飾的原民生從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出發至北市大「報信」(註 ),藉此宣告《Spkita•城現》的開啟。「就像在豐年祭開始前都會到附近部落告知一樣,即便我們在城市生活,我們還是可以做著屬於我們文化的事。」主辦方張佩菱說道。「報信」結束後,學生組表演正式開啟,表演者唱誦結合流行音樂與古謠的歌曲,為民眾帶來創新文化體驗。 註:報信儀式指的是希望邀請其他部落族人來共慶祭典,象徵與友好的部落緊密連結。報信者由部落長者挑選青年,著傳統服裝背部綁上獵刀,帶著見面禮如檳榔、荖葉、米酒啟程,並步行到其他部落。 「我們其實想要藉由古謠的魅力,訴說我們的故事,讓我們的母語被更多人看見。」表演者之一,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生施柏宏表示。他分享,表演演繹了多首傳統古謠,希望讓快要失傳的族語能被更多人看見甚至是傳承。 另一名表演者,北市大學生曾羽彤也分享,自己雖然是客家人,但自小就對原住民文化富有熱忱,她希望藉著描述學子離家到台北求學的自創歌曲《台北雷鬼》,表達和原住民離鄉至都市生活的共鳴。 原住民表演者姜慈恩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因不在部落長大,且父母極少使用族語溝通,因而對族語感到陌生,在將古謠融入表演時面臨挑戰。「都市原住民常面臨怎麼不會講族語的質疑,那我們想要藉由音樂祭去呈現這個議題。」張佩菱說道。他表示,許多都市原住民因從小生活在城市,較少有認識自身文化與語言的機會,因而缺乏自我認同。他希望透過音樂讓都市原住民提升歸屬感,並搭建一個讓大眾認識原住民的橋樑。 音樂祭吸引了不少學生參與,北市大學生張庭富認為,這次的表演讓他感受到了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對原住民文化產生興趣。「原住民的活動都會比較熱情,就會覺得這個活動會很開心氣氛會很好。 」他分享道。他也提到,活動不僅讓他對原住民的歌謠文化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讓他體會到都市原住民對家鄉的情懷。談及對音樂祭的期望,張佩菱期許參與者可以透過音樂感受青年們所傳達出的故事,並得到勇氣與慰藉。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體育
第1804期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 擂台上激烈搶攻,選手受到重擊。第22屆踢拳全國錦標賽於14日及15日於新北市新莊國民運動中心舉行,來自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王鈺婷獲得低踢項目女子成人60公斤級第三名。來自香港的王施慧則在女子成人低踢比賽45公斤級獲得冠軍。 踢拳道(Kickboxing)也稱作自由搏擊,是由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運動項目演化而來,以拳和腿作為攻擊的方式,比賽項目分為擂台賽和地墊賽,擂台用於精進選手的技擊能力,而地墊項目主要用於推廣,讓民眾可以更輕易接觸此項目。擂台賽又分為全接觸、低踢和K1項目,依據使用技巧及攻擊範圍作為區分,低踢相較於全接觸加入了可以踢擊腰部以下的規範,而K1的規定則在低踢的基礎上加入膝撞的技術。 王鈺婷表示,自己是先接觸到泰拳才接觸到踢拳運動,加上和泰拳相比,踢拳比較沒有肘擊和膝擊的攻擊方式,整體出拳節奏也較為快速。對於此次比賽狀態,他認為相較於過往的比賽,技術層面上有明顯進步,過去在面對對手攻擊時,原本也佔有優勢,但後續因為體力消耗龐大遭到對手逆轉,「距離的掌握上沒有很好,腳步上的移動也沒有很好」。 此次比賽首度邀請到中國香港自由搏擊總會參與比賽進行交流,來自香港隊的王施慧認為自己可以再更積極,增加更多閃避的技巧。談及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他說:「以前打的時候打傷了眼睛,現在打的話很容易受傷,就是經常會突然痛。」但即使多處疼痛也仍持續訓練。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洪胤哲參與57公斤級低踢賽事。他分享,此次比賽為了減輕量級,在準備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要減重的關係,原本是60幾公斤,然後這次比的是57公斤,所以減了蠻多的,過程中其實蠻累的,都要克制自己的飲食,不能太放縱自己。 」此外,在比賽中還發生嘴唇流血的意外,但他認為此次比賽有將學習到的表現出來,移動速度也更快,但抗擊打能力和體能還需加強。 談及目前踢拳在台灣發展的狀況,清虎拳擊教練王璽翔認為目前踢拳的發展在南部比較不普及,可以多舉辦南部比賽,增加曝光度。他也認為此次比賽給予技擊運動破除刻板印象的空間,「因為很多家長的刻板印象就說,好血腥喔,好像都會隨時都會受傷,那如果是輕接觸不以擊倒為目的的話,那就可以來試試看,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 香港隊教練穆嘉俊則認為此次比賽帶給雙方更多不同的經驗,香港雖然在踢拳項目上發展盛行,但地墊項目才剛發展,看到台灣有不少參與人數,甚至幼童選手也不少,希望未來在國際上可以和多個國家相互交流,並期許未來可以進入奧運的殿堂。 中華民國踢拳道協會秘書長蔡豐穗則說明,希望和鄰近國家加強教練及裁判間的交流,另外,在國內也已經開始協助成立地區性協會,期許能透過多舉辦教練和裁判講習,藉以將踢拳項目推廣出去,讓踢拳運動更加普及。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新知
第1804期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報導】每釀製一噸的酒精就會產生近十噸的廢棄物,蒸餾後留下的廢渣與廢液通常會被自然排放,加速水質優養化等污染現象。育達科技大學人文管理學院院長龍清勇,攜時尚造型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黃筱晴、學生吳思樺、徐湘茹、范心妍、鄧羽棠設計「釀酒廢棄醪液製成天然洗髮護髮雙效產品」。活用釀酒後留下的廢液,濃縮製成有利頭皮健康的酒醪液(註)洗護髮產品,奪得第11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獎。 註:釀酒過程中,糖類發酵後產生乙醇後製成酒精,所剩餘的副產物即為釀酒廢棄物,其經濃縮後可得到具應用價值的酒醪液。 團隊嘗試以不同方式釀酒,以此產生可循環利用的酒醪液,他們將釀酒的基礎材料替換成品質與供應量都相對穩定的二號砂糖,並改採液態發酵法,使二號砂糖中的礦物質與特殊培養的菌種反應後,可高效轉換為酒精,廢液經濃縮後還能產出帶有胺基酸、胜肽、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酒醪液。龍清勇說道:「製程中都是食用等級的材料與技術,所以基本上這個醪液也是食用等級的,對人體不會有負面影響。」團隊將釀酒廢液全數回收再利用,製作以酒醪液為基底的天然產品,提高使用價值。 對頭髮來說,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提升髮根的穩固性。團隊提取酒醪液中有利於強健毛髮的蛋白質等成分,製作成洗護髮產品。然而蛋白質分子團大,並不利於髮根吸收,所以加入天然沈香露,改變酒醪液中營養成分的聚集狀態,使分子團變得更小、更容易溶解。不同於一般採遠紅外線縮小分子團的方式,希望多以天然成分取代化學原料與製程,實現循環經濟理念。 在產品的清潔、護理功效上,團隊以自身的美容美髮專業知識,嘗試以天然中草藥取代矽靈、界面活性劑等化學成分。團隊在研發階段時添加枇杷葉、菊花等配方,「枇杷葉的抗菌特性可以能夠改善頭皮屑的問題,菊花對於頭皮發炎也都有改善,甚至頭髮也都會比較強健一點,不容易掉髮。」吳思樺補充道。 此產品雖然能夠提升釀酒廢棄物的價值,但是價格也普遍高於市售洗髮精。因此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蔡慶修說:「該產品若要上市,應該考慮原料來源與成本,與大型酒廠合作可以取得相對低廉的原料。」不過他也肯定利用酒醪液或酒醪渣來研發新用途,有助於實現循環經濟的效用。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高掛在窗上的藍白色珠簾,在陽光灑落後折射於地面,猶如水紋般波光粼粼。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趙曼君與藝術家林沛儀,於12月15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共演行為創作《游泳池在哪裡》。透過交雜不同歷史記憶的建築,兩人以肢體表現勾勒外婆的生命故事。 對趙曼君的外婆蘇朋子而言,當代館現址是他記憶中的小學,也是啟蒙他學習游泳的場域。事過境遷後再次回到當代館,外婆一句「游泳池在哪裡?」,成為趙曼君此次創作的契機,他說:「外婆在定位他記憶中模糊的方位,加上當代館外也是以前學校的範圍,所以我想要突破現在的界限進行創作。」在演出中,他與林沛儀身著泳衣,隔著一道窗戶凝視對方,在哨聲的催促下做暖身動作,彼此的一舉一動如鏡像般相互映照。當年外婆與他的姊姊被教練推進泳池一事,意外成為他學習游泳的啟蒙,但姊姊卻因此對泳池產生陰影。趙曼君以此表示,同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游泳課起源於日治時期,是基於強身健體的觀念,也與戰爭高度相關。」趙曼君解釋,戰時躲避空襲的記憶也刻畫在外婆的小學記憶中,至今對於密閉空間的恐懼正源於此創傷。林沛儀依偎在趙曼君身上,兩人蜷縮在一起,展現外婆在幽暗狹窄的空間中,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林沛儀說:「我趴在曼君身上念文本的時候,聲音受到壓迫所以只能更用力發聲,即時的情緒造成表演的特殊性。」 台北當代館於二戰後變成臺北市政府舊廈,今日則作為美術館。趙曼君用泡棉翻模成的仿紅磚代表建築,用不尋常的肢體動作詮釋著年輕世代難以感同身受的跨世代歷史記憶,「我們這一代已經無法體會這個時期,但是聽外婆說這些時,也是在同理與關懷他的創傷。」他提到不管是家庭成員私人的生命經驗,抑或是該時代下的集體議題,這棟當代館的建築物都見證這些歷史轉變。 觀眾朱家陵認為散落的紅磚代表著每段在此建物中的零碎經歷,「他們把四處的紅磚收集起來,抱在一起擰出紅磚裡的水,這個畫面的情緒相當強烈。」到了演出尾聲,趙曼君與林沛儀將磚頭中被擰出的水收集後潑向窗戶外的土地,如同記憶裡的片段,永遠凝結於那一瞬間。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國際
第1804期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記者陳樂怡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於12日在校區內舉行了論壇活動,聚焦討論校方因預算問題,將在明年執行的講師裁員與課程削減政策。這項政策將讓該校文理學院(College of Arts, Sciences, and Letters , CASL)班級規模因教授不足而被迫合併,轉為線上課程,以及教學資源分配將減少的問題。此次論壇活動由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學生、教職員工以及社區成員發起,並邀請校長參與,藉此表達對事件的不滿。 論壇當天共有75名師生參與,其中包含學生組織、分校學生會、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 AAUP)迪爾伯恩分會、講師雇員組織及其他教職員工。參與學生安娜・拉里維埃(Anna.Lariviere)指出,此次論壇是為了促請校方正視學生與教職員的訴求。然而,一直聲稱學生不會因政策受影響的校方,卻不公開處理相關決策過程,甚至連校長與院長都未出席此次論壇,讓他對校方的態度產生質疑。「當學生和教職工要求回應時,為什麼我們得到的是沉默?」安娜說道。他也指出,已透過電子郵件將相關訴求傳達給校長、教務長、CASL院長、校長以及董事會,但截至目前仍沒有收到任何回覆。 「校方的行為像是在經營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他們是雇主,教職員是員工,而當他們不再重視員工時,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裁員。」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教授格米.凱夫(Grame.Cave)說道。他提出,這些裁員行為不僅對教授不負責任,也讓許多學生面臨教師和課程選擇不足的窘境。甚至教師可能因過度勞累,而無法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關注。「(校方)這些決定是在完全忽視教職工意見的情況下,單方面制定的,甚至可能違反了有關教職工治理的章程。」格米說道。 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教授莉茲·羅翰(Liz.Rohan)認為,校方解僱師資後的配套措施並不妥善。他坦言,校方希望學生合併成大班,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實際上校內早已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大班課程。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還迫使部分課程改為線上授課。「我們還被告知可以通過減少教學內容來應對大班計劃,但付出了高昂學費來上學的學生,減少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莉茲・羅翰說道。 「我們需要向校方表明,這是我們的教育,他們不能隨意破壞它。」安娜呼籲道。他鼓勵該校同學積極向校方爭取自身權益,更希望學生們不要忽視自身的力量。格米期許,此次論壇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決策的錯誤與不正當性,並讓更多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讓眾人集思廣益,提出解決方案。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新知
第1804期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2020年交通部指出駕駛人疲勞駕駛,發生車禍機率提升10倍。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生陳優恆、鐘季勳、石如吟發明「應用於疲勞檢測之分數型鎖相迴路解調自我注入鎖定雷達」,透過高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及血氧儀獲取人體生理數據,以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降低交通風險。 傳統疲勞偵測方式多以攝影機觀察駕駛眼部或頭部動作,易受個體差異影響。而裝置採用「自我注入鎖定式雷達」(Self-Injection Locked, SIL),使用者可將雷達放置於汽車儀表板,不需配戴任何裝置即可精確偵測駕駛生理訊號,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此外,感測靈敏度比傳統紅外線雷達高,陳優恆說 :「人體胸腔起伏幅度極小,難以被紅外線雷達準確捕捉」,而SIL雷達可以將胸腔起伏引起的位置變化,轉換為呼吸訊號。 研究利用雷達偵測呼吸訊號,並用血氧儀量測心跳訊號,再透過演算法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同步,以此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系統會分析駕駛的呼吸和心率變異度(註)來判斷疲勞狀態。當人體放鬆時,心跳會隨著呼吸的節奏產生規律的變化,吸氣時心跳加快,呼氣時心跳減慢; 相反,當我們壓力大、疲勞或焦慮時,心率變異度與呼吸訊號同步性低,心跳的變化不會完全跟著呼吸的節奏。 註: 心率變異度 (HRV) 是指觀察每次心跳之間的時間差是否有變化的方法。 有感於疲勞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同時看見自身實驗室開發的SIL技術潛力,團隊決定開發一款高效、可靠的疲勞偵測系統,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陳優恆補充,因雷達精確度需進一步提升,目前仍要血氧儀輔助偵測心率變異度,未來團隊計畫提升裝置的感測靈敏度,讓單一雷達模組同時偵測呼吸和心跳訊號,不需額外使用血氧儀。未來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將強制要求車輛配備駕駛疲勞評估功能,中國也可能跟進, 因此研究成果具商業價值。 敏實科技大學智慧車輛與能源系教授陳建中說:「研究團隊需要考慮如何將這項技術有效地整合到現有的車輛架構中。」他認為疲勞偵測系統雖然具有前景,但需要與車輛的其他系統如駕駛輔助系統、車載電腦等進行整合,才能發揮更大效用。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新知
第1804期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2023年公布台灣受失眠所苦的人數近390萬人,約佔總人口17%。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卓苡姍、林奕箴榮獲西班牙「2024 ISARCH AWARD」產品設計類銅獎,透過設計「EEG Amblent Light」裝置,以偵測腦波的形式,調整燈光顏色,改善現代人的睡眠問題。 「EEG Amblent Light」結合了腦波偵測儀、智慧燈具和手機應用程式,以個人化設計為核心,偵測使用者的腦波變化,進而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程式設定睡眠時間,智慧燈會在設定的時間漸暗,營造出適合入睡的橘黃色光。當偵測到使用者進入睡眠狀態,燈光會自動變暗,並使用弱紅光作為夜燈,「弱紅光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產生,也能解決夜間起床照明不足的問題。」卓苡姍說明。到了起床時間,智慧燈會模擬日出的光照變化,幫助使用者自然清醒,並調整生理時鐘。 為了判斷使用者睡眠狀態,團隊使用電子紡織品(註)製成的枕巾偵測腦波波長,卓苡姍補充,睡眠分為清醒、快速動眼期和完全深層睡眠,透過偵測這些不同階段的腦波變化,判斷睡覺狀態並結合光療,使受測者總睡眠時間從5小時增加到7小時,減緩失眠問題。此外,應用程式也可以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心率、血氧等健康狀態,並提供個人化分析報告,進一步建議使用者調整睡眠習慣。 註:電子紡織品 (E-textiles) 是將電子元件嵌入紡織品中,以實現特定功能的技術。 卓苡姍分享設計動機源於身邊親友面臨睡眠的困擾,像是難以入睡、容易醒來等,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高達69%的成年人每晚平均會有一小時的「社會性時差」,意即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導致生理時鐘錯亂、睡眠品質變差。而同身為設計系學生,經常需要熬夜趕作業,社會性時差更顯著。團隊期待持續參與國際設計競賽,優化使用者介面和使用流程,未來也考慮加入聲音功能,透過白噪音等增進睡眠品質。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王文雄說:「希望業界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學生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新。」除了期許更多業界資源投入,王文雄認為商用產品仍有成本考量,儘管設計上無太大問題,但要成功進入市場,開銷與售價的權衡勢必是團隊的課題。
陽明交大創智慧保全系統 藉偵測模型提升校園安全
新知
第1804期
陽明交大創智慧保全系統 藉偵測模型提升校園安全
2024-12-20
【記者林偌甯報導】「我們希望通過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監控和預警,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教授李慶鴻率領研究生盧彥樺、李函諭、吳思緯設計「智慧保全系統–自動化監控應用於校園安全」,榮獲2024天鈺AI綠色科技永續創新競賽冠軍。 〈教育部112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各級學校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通報件數共25,226起,相較前一年增加46%,顯示校園暴力事件有上升趨勢。「傳統監視系統需警衛長時間盯著多個螢幕,容易漏看。」盧彥樺表示,校園暴力往往依賴校安人力或目擊者通報,但因保全人員工作量大及缺乏目擊者,常導致通報延誤。為此,團隊利用聲音與影像識別技術設計保全系統,希望藉此即時維護人身安全,減少悲劇發生。 此系統分為兩部分,負責輸入的邊緣端與進行偵測的主機端。邊緣端分別使用攝影機和麥克風即時監測環境中的刀、槍和暴力行為,以及尖叫聲、玻璃破裂聲和槍聲,並將數據傳送至主機端。主機端透過過濾器計算危險事件的發生機率,若指數大於0.9,系統將立即觸發邊緣端的蜂鳴器以嚇阻行為人,並通過社群軟體Discord向校安單位傳送事件時間、地點等;若指數低於0.9,則會將連續20幀影像轉換為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GIF),交由大型語言模型GPT-4o進行二次確認與生成事件描述,若其中至少12張影像包含危險元素,便確認為暴力事件。 為了訓練影像辨識與聲音偵測模型,團隊蒐集約14,000張校園及監視器視角影像、1,700則音訊,並將其匯入邊緣端的小型主機中。「透過調整圖片亮度、角度或左右翻轉等方式,增加訓練資料的多樣性。」吳思緯說道。增強資料集能讓系統在真實環境中運作更靈活,同時調整音訊資料的特徵權重,例如讓重要的聲音頻率範圍被模型重點關注,減少不相關特徵的干擾,提升模型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季康以長期研究校園暴力的經驗,提出系統落實的難題:「根除校園暴力議題也許有效,但可能涉及隱私與個資。」對此,盧彥樺說明以大語言模型判別案件可能導致資訊流入母公司後台,產生隱私問題,因此他們計畫以其他開源模型輔助系統,進一步應用於捷運等公共場合。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駐警班長黃國書則提議新增監視器的防水、防風、防震功能,以利用於戶外空間,同時調整以社群回報異常的途徑:「傳訊息不一定會收到,偵測到異常直接打電話通知警衛室會更快。」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