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可以只曖昧不確定關係嗎?難以被定義的情感型態「Situationship」
生活
第1802期
【社論】可以只曖昧不確定關係嗎?難以被定義的情感型態「Situationship」
2024-12-06
「我們現在是什麼關係?」這恐怕是感情曖昧時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在曖昧期結束後,下一步無非是雙方確立關係、成為戀人,亦或是回到原點做回朋友。然而,一種介於兩狀態之間的情感類型逐漸受到討論。感情雙方互動與情侶無異,卻始終沒有正式確立關係,這種情感類型被稱之為「Situationship」。 Situationship由「Situation」與「Relationship」二字組合而成,逐漸成為一種「情感狀態」選項。美國心理學家Paulette Sherman稱其為「一種不確定的浪漫關係,在這段關係中沒有明確的承諾和定義」。根據Tinder在2022發布的「Year in Swipe」,Tinder會員在自己簡介中添加Situationship標籤的人數較前一年增加49%。這些會員普遍認為Situationship能讓自己與對方更自在地互動與相處,較無實現承諾的壓力。 無須承諾的情感關係或許能賦予個人更多彈性與自由,但也可能產生缺乏安全感或難以發展長久關係等問題。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曾於1986年提出「愛情三角論」,指出愛情是由激情、親密及承諾三元素所組成,唯有此三者達成平衡,才能發展長久、穩固的情感關係。美國心理學家Carla Manly建議,Situationship的本質是利己,因此關注當下,注重這段關係是否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才能降低在感情中受到傷害的機率。 Situationship提供現代人不同的情感關係選項,給予更多的彈性討論空間。在感情雙方達成共識的前提下,能讓彼此免於承諾,保留對關係的解讀權力,更得以降低終止關係的成本。Situationship沒有壓力、束縛,以及對未來沒有限制的狀態,反而讓單身者更加珍惜相處的當下,並擁抱關係中各式發展的可能。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影音
第1802期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2024-12-06
【記者李昱靜、范瑞勻、張恩爾採訪報導】為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及國際主流意見,行政院會於11月28日通過《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將原先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的規定修改為,父母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考量子女的年齡及發展程度,並尊重其人格,不得對子女實施任何身心暴力的行為。此舉引發家長團體憂心,認為政府剝奪適度管教的權利。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專員陳映竹表示:「現在這個是一個國際的趨勢, 包含從WHO,他們其實有指出,體罰孩子的受暴經驗對他身心發展是有長遠的負面的影響。那國際上有很多實證研究,是看到說體罰或言語暴力,其實是會影響孩子的腦神經的發展。」 近年,臺灣家暴通報案件逐年上升。2021年,家暴通報案件為兒少保護類型的有2萬4481件、2022年2萬5193件、2023年2萬7133件。為了避免少數家長將合理懲戒誤用為暴力行為的藉口,政府期望透過修法,推動家長以正向教育取代不當的懲戒方式。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研發組副主任呂佳育說:「他(法條)在強調的只是說我們不應該用傷害孩子身體,或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懲罰他。那引導或者是教導 ,或者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跟協助,還一樣是身為父母的權利跟責任,那法規也沒有阻止這個部分。」 此次修正,將父母在適當範圍內懲戒子女的權力刪除。造成部分家長擔憂未來在管教的過程中,小孩若在缺乏適當教導之下作出危及生命安全或違法的行為,父母將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對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懲戒權)必要範圍內你要去阻卻他去違法,避免他做壞事。那現在這個拿掉了變相的會告訴家長說這些東西你都不能做,本來我就不知道怎麼教了,那你現在告訴我什麼都不能教。」家長陳郁珺也說:「都是用語言上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可是到後面他就是故意。那如果說久而久之啊都不能打,或者說不能管教他的話,那以後他會覺得說我做壞事,我也沒事啊。」 此次修法意見兩極化,但普遍認為現行的配套措施不足,如:親職教育缺乏資源、法規的定義不準確等,民眾期望政府能積極推廣親職教育,並清楚定義不當管教的範圍,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後再修法會更為妥當。王瀚陽表示,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彈性的親職教育假,讓父母有正向教養的引導手冊,也要有相關的諮詢以便家長諮詢溝通。新北市私立純德幼兒園老師潘瑀瑄說:「我希望政府可以撥經費給學校,讓學校來辦理,家長透過家長日,他一邊來瞭解學校一邊又可以聽親職講座。」 此次《民法》修正草案雖然以保護兒少權益為初衷,但因法律定義不明確、缺乏與家長溝通,造成家長陷入管教與觸法的兩難困境,如何在保障兒少權益與支持家庭教育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此次修法後續推動的重要課題。
暨大電動滑板車上路 管理措施待完善
校園
第1802期
暨大電動滑板車上路 管理措施待完善
2024-12-06
【記者王立昊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月20日引進電動滑板車,取代舊有的電動機車,提供學生作為校內代步工具,也規定電動滑板車僅限校內使用,避免學生違規上路。然而,不少學生反映除了校外禁行,校內部分區域也設有電子圍籬,無法通行,且因人行道路面不整,滑板車難以行駛,呼籲校方儘快改善。 相較電動機車可以騎出校園,電動滑板車受電子圍籬的限制,一旦超過範圍就會斷電。暨大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學生徐韋彬表示,校方以電子圍籬限制電動滑板車的使用範圍,造成學生不便,「沒有機車的學生只能仰賴別人或公車出校,跟過去相比,少了一項選擇。」暨大土木工程學系學生伍耕綺也指出,不太清楚電子圍籬的設定,部分校園也被設定為禁行區域,需要特地繞路通行。暨大土木系學生姚慶宏則認為,暨大校園較偏遠,每班公車都須等半小時以上,學生願意放棄機車的機率不大,他指出,腳踏車更符合暨大學生需求,使用上也較少限制。 談及政策初衷,暨大主任秘書古明哲說明,校方期待引進滑板車後,能提供學生更多樣的交通方式,在校園周遭機車事故率較高的前提下,讓學生不用只依賴機車。針對電子圍籬的界定標準,他則解釋,校內禁行範圍是由廠商評估路面後,認為行駛容易造成車體受損,才禁行部分區域。對於學生認為滑板車使用較不便,古明哲表示,校方嘗試過洽詢不同廠商,可惜其他廠商意願不高,無法全面滿足學生需求。另外,電動滑板車目前處於試營運階段,他承諾,將蒐集學生意見,與廠商討論、一同改善。 談及暨大電動滑板車的使用規範,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長陳高村認為,規範都是合法的,但廠商的要求也無可避免,「設定騎行範圍屬於廠商管理的範疇,跟廠商簽約,好處是有成熟的管理制度,但就要面對他們的成本考量。」另外,他也點出管理多樣交通工具的困難,停車管理與路線皆須重新規劃。陳高村建議,校方應盡快完善與當前廠商的配套措施,如滑板車的動線規劃、行駛區域及停放點的設置,避免施行後與其他用路人產生衝突。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影音
第1802期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焦點
2024-12-06
【記者林以晴 陳樂怡台北採訪報導】由學生發起的「台灣反霸凌護吹哨遊行」,於11月29號齊聚勞動部前示威,表達對職場霸凌文化的關注與不滿。抗議成員手持「反霸凌,護吹哨」的標語牌,呼籲政府重視吹哨者的權益。遊行發起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李超群說:「我覺得這是應該要做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善良,我也看到很多人這幾天打電話告訴我,他吹哨了,他很害怕,他也分享他以前被霸凌的經驗。那如果今天沒有人站出來,沒有人喊出來,大家都會忘記這件事情。」 團體提出三大訴求,第一,要求徹查霸凌事件真相,公開事實並追究加害者責任;第二,呼籲政府加速制定《吹哨者保護法》,保障吹哨者免受報復;第三,推動完善揭弊者保護機制,確保揭弊者的基本權益。參與民眾趙頌穎說:「我覺得起碼以台灣現在的環境,應該保護吹哨者是最重要的,等到他的情緒已經到極限,只能透過自殺的方式來吹哨的時候,對雙方都是傷害。」 吹哨者是指,為了阻止不公或危害發生,舉報貪污、欺詐、環境破壞、職場霸凌的人士。然而,吹哨者往往面臨重大風險,可能遭到報復性解僱、威脅、職場孤立,甚至法律訴訟等不公對待。吹哨者洪瑞壕分享他的經驗:「我曾經在疾病管制署做政府採購,那個時候疾管署的長官就是對我施壓,要把不合格的廠商,透過補件的方式來讓它變成合格。但是事實上我拒絕了。那我拒絕的結果就是,不僅調離採購職務,而且還在短期內,就是大概在兩年的時間之內,換了三次位置。」 為避免吹哨者受到不當對待,立法院已在11月7號初審揭弊者保護法草案,通過以下兩項條文。一,揭弊機關接到檢舉後,應展開調查,並可要求揭弊者或相關單位提供證據協助。相關人員若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配合。二,如果揭弊者依照法律程序檢舉的內容涉及國家機密、營業秘密或其他依法保密的事項,則不會因此承擔洩密的法律或倫理責任,包括民事、刑事、行政及職業上的懲戒 但洪瑞壕仍擔憂道:「其實我並沒有辦法相信,在目前的法制下,可以保護我這個吹哨者。他們完全可以對我做更多的職務調動,或者是阻擋我休假,甚至影響我調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志潔分析道:「我覺得值得討論的就是,不同的人他需要的保護不一樣,你到底要開放到怎樣的揭弊。那到底應不應該內部揭弊先行,是不是也應該以公司的大小, 來區隔揭弊的對象。」 台灣推動吹哨者保護法已行之有年,仍有許多立法細節待專家討論,民眾期待政府盡快完善相關法規,讓吹哨者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下發聲。
中山新設護理學系 入學門檻引爭議
校園
第1802期
中山新設護理學系 入學門檻引爭議
2024-12-06
【記者王振驊報導】國立中山大學將於114學年度新設護理學系,11月20日,中山一名學生於Dcard發文,質疑校方增設護理學系的入學門檻過低、缺乏配套措施等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對此,中山護理學系籌備處副教授陳嬿今回應,增設護理學系為因應時代所趨,並非僅侷限於高分篩選,也強調校方已積極施工,盼於明年新生入學前建置完整的教學空間。 對於校方增設護理學系的看法,中山A同學(化名)提到,目前校方將圖資大樓(註一)3樓暫時供護理學系使用,不僅壓縮學生的學習空間,施工過程產生的噪音和粉塵污染也影響學習品質與健康,「如果是設護理系本身,我是沒有不支持,但如果在現在的校區裡面再開護理系,我就不太支持。」中山資訊管理學系李杭枋則贊成設立護理學系,他說:「我覺得可以藉此讓學校有更多醫療資源流入,完善醫學院的體系及生態。」 註一:中山圖資大樓共12樓,作為圖書館以及部分系所使用。過去3至8樓為全校學生閱讀與學習的場所,9樓為學士後醫學系、10樓為西灣學院的教學場域。今年校方則將3樓空間改建為護理學系與生物醫學科技學系的教學空間。 談到增設護理學系的原因,陳嬿今提及,疫情過後,國內護理人員供不應求,新設護理學系不僅能填補人才缺口,更希望平衡南北之間醫療人員和資源的差距。此外,中山目前雖未成立附設醫院,「(但)我們擁有南區四大家醫學中心實習場域的合作(計畫)。」陳嬿今表示,透過理論與實務結合,能協助學生銜接職場。 中山護理學系於學測個人申請第一階段採計科目設定為「後標」,部分學生擔心若入學門檻過低,將使學校整體競爭力下滑。對此,陳嬿今回應,大考分數並非全部,重點是能找到真正熱愛並願意從事護理行業的相關人才,他說:「讓我們的專業被看見,不僅只是(透過)能力而已,第一考量是意願,他有沒有想要從事、探索這個專業。」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邱曉彥表示,在新設護理相關科系時,須考量是否有設立配套措施,例如一定的師資比例、教學場地、課程規劃以及實習場域等,「若教育部核可,表示(中山護理學系)這些條件都是符合的。」此外,他認為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護理科系在教學的品質上應無太大差別,針對附屬醫院的設置議題,他說明:「當然有一定是最好,但沒有的話就是看他們的能力可以做到哪裡,能夠為學生帶來什麼福利。」
台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校園
第1802期
台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無車化推動團隊11月29日召開「校總區無車化執行方案與推動時程整體規劃案校園公聽會」,提出實行校園無車化的方案,包括劃分道路通行權、優化停車和行人動線等,以及試辦校園無車日、劃定無車試辦區等短期做法供師生參考,期望建構友善且安全的校園交通環境。 負責無車化計劃案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聿廷說明,2022年校園內發生車輛與腳踏車追撞事故後,掀起施行無車化的討論,並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10年內達成無車化的目標。為了落實政策,許聿廷帶領的推動團隊經過分析,逐漸確立計畫施行方向,他說:「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私人的自小客車,或是訪客接送的(車輛),希望能夠轉移到校園外圍的停車場。」團隊成員黃柏森則補充,因台大校地寬廣,師生移動時對車輛、自行車的需求高,因此希望從限時、限區的車輛管制開始施行。不過,黃柏森提到,目前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師生在政策施行的細項上,如限制車輛通行的範圍、施行無車化的後續計畫仍出現分歧,將在未來擬定政策細項的會議上,邀請各方代表討論,凝聚共識。 對於校內的交通現況,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翁林立指出,在上下課和午餐等尖峰時間,校園內的人流較為混亂,加上腳踏車和車輛同時通行,對行人造成危險。他認為無車化政策能改善此狀況,確保行人安全。台大藥學系學生黃胤程則認為,推動校園無車化有一定的難度,「我覺得不太可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校園太大了。」他也補充,車輛進入台大的需求太高,包括學餐的貨物配送、外賓的來訪等都難以避免。比起施行無車化,黃胤程認為,校方應把更多預算和心力用於優化校內人、車流的規劃。 談到無車化在大學校園內的推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表示,每間學校都應依據各自的地理條件、師生的交通工具使用傾向來制定不同的施行方針及力度。水敬心舉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為例說明:「學校都是在山坡上,你完全沒有(車輛)的話,那怎麼去通勤就很不方便。」他也建議台大團隊,推動無車化只是建立友善行人環境的其中一步,停車格的安排、人行道品質的優化等相關配套措施,都有待校方努力改善。
成大揭惡性腫瘤基因異常關鍵 轉錄因子抑制miRNA成熟化
新知
第1802期
成大揭惡性腫瘤基因異常關鍵 轉錄因子抑制miRNA成熟化
2024-12-06
【記者廖奇典報導】醫學界一直以來致力於尋找惡性腫瘤基因調控異常的原因。近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教授陳百昇帶領的團隊,發現影響遺傳表現的關鍵分子「微型核糖核酸(miRNA)」會因特定轉錄因子HIF-1α介入而無法正常合成,該機制解釋了癌症患者之miRNA生合成異常之謎,為醫學研究帶來新契機。 細胞將需要的遺傳訊息透過轉錄、轉譯(註一)方式,生成具功能性的蛋白質,以執行各種生物功能。miRNA在近年的研究中被證實,可在該過程中調控基因的表現量,人體幾乎所有的生物現象,如傷口凝血、毛髮生長等等,皆存在miRNA進行調控。不過,在惡性腫瘤中miRNA整體下調的機制,一直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 註一:細胞由去氧核醣核酸(DNA)中產生RNA的過程稱為轉錄、藉由RNA進一步製造蛋白質的過程則稱為轉譯。 人體製造成熟miRNA的過程需經多道加工,如產線般切割、包裹與傳送。其中,核內微處理器是關鍵,先由兩個DGCR8蛋白質單體結合成雙體,再與核酸酶Drosha組成具功能性的切割模具。本研究發現,缺氧誘發因子(HIF-1α)(註二)如土匪般搶走了DGCR8單體,干擾其雙體形成,阻斷與Drosha組合成核內微處理器,進而抑制初始miRNA成熟。「最令人興奮的發現是HIF-1α不僅是一個轉錄因子,還能透過非轉錄模式直接干擾miRNA的成熟過程。」成大醫技系博士後研究員李婕寧表示,此現象亦見於線蟲、果蠅等,顯示其在各種生物體中的重要性。 註二:一種轉錄因子,可調控代謝、血管新生和腫瘤惡化相關的下游基因。 在實際應用上,陳百昇認為此研究成果不僅解開了miRNA生合成異常在癌症發展中的重要開關,也為未來針對miRNA異常相關疾病的臨床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石。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譚婉玉博士則認為該突破性發現為後續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此項重大研究結果得來不易,李婕寧表示團隊不斷嘗試設計不同的實驗,來觀察HIF-1α與DGCR8蛋白質的動態調控過程,並提及實驗過程常碰到結果與假說不符的挫折情況,「只能不斷調整和修正研究方向來應對這些挑戰。」結果證實假設正確時,為研究團隊帶來莫大的鼓舞。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生活
第1802期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2024-12-06
【記者周依恩報導】豔陽下,一個個扯鈴隨著流行歌曲激昂的旋律騰躍而起,劃破天際。被小學生們熾熱眼神注視著的,是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以下稱「成大Book一市」)「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11月30日在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民小學所帶來的扯鈴表演。本次活動由成大不同系所學生共同設計,他們與行動書車一同抵達偏鄉小學,由主題書籍發想教案,結合扯鈴體驗活動,為當地小學注入創新活潑的能量。 「七慣成習,藝起竹夢」活動以《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下稱《與成功有約》)一書為主題發想,將書中提出的七個日常習慣及思維,結合內門區在地的竹子產業,設計成故事、摺紙、繪畫等互動關卡,讓小孩體會七種成功習慣的意義。「把成功的七大好習慣教給小朋友,背後目的是希望能把『知識前移』。」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張瑋芝說道,他認為大人們可以隨著年紀增長逐漸體會到與人互助、建立好習慣的道理,但若小朋友有機會提早接觸到這些概念,也許能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成大Book一市」是成大圖書館開設的課程,教師陣容來自成大五大學院,帶領學生隨著行動書車進入南部各地區小學服務。學生根據各組選定的主題發想教案,再將相關的課外圖書資源帶到偏鄉,鼓勵小學生培養閱讀的習慣。「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的帶隊老師成大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馬薇茜強調與在地連結的重要性,「希望小朋友能夠知道自己故鄉有哪些資源。」他說道。他指出,扯鈴過去稱為「空竹」,作為傳統的童玩,是值得發展的民俗技藝,因此將內門地區豐富的竹子產業資源與扯鈴技藝連結,希望將扯鈴教學融入活動中,刺激大學生和小學生思考在地創生的可能性。 「設計教案時,會看到不同系所的同學面對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負責該課程的成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長羅靜純說道,他認為,這堂課因為結合跨領域專業而有很多元的創意呈現。「我沒有想過會因為通識課程學到規劃活動所需要的系統化架構。」張瑋芝分享道,他因為與商管專業的同學合作,在設計活動、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從同學身上觀摩到如何包裝及行銷活動,也在領導及團隊溝通的方法上獲得很多啟發。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江守恆回想過去整學期的課程,與同學及老師的溝通過程如同在執行一個特殊的「專案」,這堂課讓他作為知識的傳遞者,自己也從身邊的人身上學到很多。 羅靜純表示,過去出車時只有成大圖書館藏資源,內容難免對小學生太過艱深,今年是首次串連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的兒童圖書,以及三發教育基金會的書車,更貼近學童的興趣與需要。「也許相對於市區小孩,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活動沒那麼多元。」張薇芝有感而發道。他在這次的互動中驚訝地發現偏鄉小孩有沈溺手機的狀況。「現在3C太氾濫了,這是讓他們接觸外界很好的機會。」溝坪國小教務主任郭富祥也說道,他肯定成大師生為溝坪國小學生營造了耳目一新的體驗,讓孩子有機會動一動、把書拿來翻看,因此他樂見成大師生繼續帶來活動與書籍,大大刺激孩子閱讀的興趣,也對外界有更多認識和理解。
法官駁回跨性別者禁賽令 美學生質疑錦標賽公平性
國際
第1802期
法官駁回跨性別者禁賽令 美學生質疑錦標賽公平性
2024-12-06
【記者周依恩報導】美國聯邦法官肖恩・加藤・克魯斯(Shane Kato Crews)於11月25日允許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 SJSU)女子排球隊上的一名跨性別球員布萊爾・弗萊明(Blaire Fleming)繼續參與西部山區聯盟(Mountain West Conference,MWC)女排錦標賽。然而,賽季中的六所大學學生試圖禁止跨性別球員參賽,共12名大學排球運動員與教練對此提出緊急禁制令,請求法官撤銷弗萊明的參賽資格並重新排名種子隊伍,卻遭到法官克魯斯駁回。 賽季期間,有五所大學陸續棄權,認為與跨性別球員對戰可能帶來安全隱憂。原告指控,聯盟政策違反《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的平等保護條款,剝奪女性公平競爭的機會,構成性別歧視。 據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法官克魯斯裁定,跨性別球員弗萊明並未違反現行規定。克魯斯指出,弗萊明已在此前兩個賽季中代表聖荷西大學參與大學級別賽事,參賽資格已是既成事實。他也指出,自2022年起生效的規定就明確要求,將拒絕與跨性別者對戰的隊伍視為棄權,各大學早已知悉相關後果。因此,克魯斯駁回了緊急撤銷弗萊明參賽資格,及重新排名種子隊伍的要求。 「或許跨性別者應該自組隊伍,並只與跨性別者競爭。」支持學生提出訴訟的民眾,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說道。他主張跨性別者生理上仍然是男性,讓有力量優勢的他們和女性競爭有失公平。「女性球員就算自幼努力練球,也不敵跨性別者的身高優勢。」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地理與環境學系學生瑪格麗特(化名)說道。他認為,跨性別者與非跨性別生理女性仍有生理上的差異,即使定期追蹤參賽者體內激素的濃度,也無法達到實質平等,尤其在等級越高的賽事中,越可能因細微差異而造成不公平。 根據科學期刊網站洛桑前沿之聲(Frontier)的評論,跨性別運動員是否在體能上具備優勢,目前科學界尚無共識。研究指出,青春期後的荷爾蒙變化確實會導致性別間的身體表現差異。然而,接受長期控制體內雌性荷爾蒙的「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後,多數的性別差異便會隨著時間減少、甚至消失。該評論也提及,順性別運動員之間存在體型差異也是常態,因此將體能差異視為跨性別運動員的獨特優勢並不全面。 弗萊明所在的聖荷西大學在11月30日敗給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跨性別者參賽的爭議暫時目前止步於西部山區聯盟女排錦標賽,不過各界對於跨性別者參賽仍持有不同態度,面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與運動賽事的具體政策管理,仍尚待社會凝聚共識。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生活
第1802期
東海牛奶節推廣畜牧文化 學生攜民眾認識食科知識
2024-12-06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手裡舉著麥克風,學生講師神采奕奕的講解麵包製作流程;圓潤筋道的麵團,在手中隨著揉捏逐漸變得光滑細緻。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舉辦2024第二屆東海牛奶節,本次特別新增由學生籌辦的系列工作坊,結合東海在畜牧及食品科學領域的專業,讓學生化身為講師,帶領民眾體驗手作麵包、畜產知識導覽和闖關活動,以及體驗各式馬術技巧的牛馬教育課程。 擔任本次麵包工作坊學生講師之一的陳姿吟來自東海食品科學系。他回憶,剛開始因為擔心教學現場的未知狀況,因此猶豫是否要接下講師的責任。「我覺得我不足的地方還蠻多的,站在這個位置很需要理論跟實作的技術。」他說道。但他思索後發現自己享受帶領他人的感覺,也期盼藉工作坊與更多人交流,所以接下講師的工作,期望透過擔任講師的經驗,訓練自身領導和烘焙能力。本次活動不單有麵包工作坊,還由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學生負責舉辦牧場導覽與畜產小知識的闖關活動。來自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的學生林妍希表示,若講課時缺乏自信,容易讓參與者對內容的正確性產生質疑,「我覺得要放得開、有自信,把內容講出來讓人家能相信。」他說。 除了舉行導覽和闖關活動,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會學會也在牛奶節市集設攤,販售奶酪、優格和蛋塔等產品。林姸希指出,不少人誤以為畜產只需親近動物,然而畜產是從飼養、管理到產製一貫的產業,因此希望藉由擺攤販售產品運用所學,把畜產專業的特色介紹給來訪的民眾。「讓大家看得到畜產,讓畜產不僅限於上課學到的東西,也能運用在實際層面上、真的做出來給大家看。」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學生蘇源興說。麵包工作坊的學生講師高宥鎧補充,備課過程需要整合食品科學系的大一到大三所學,並將之消化、吸收,再分享給參與課程的每位學員。不僅希望讓參加者帶走親手製作的麵包,更能認識與食品科學相關的有趣知識。 學生學習擔任講師的過程,能獲得許多不同於平常上課的體驗。高宥鎧認為,擔任學生講師與學生身分最大的不同,就是更能理解老師的辛苦。「坐在台下的時候看著老師講,會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沒什麼。」他說。高宥鎧分享,真正擔任講師後才明白,作為老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在牛馬教育課程擔任教練的陳怡慈也說道:「一本書的文字量可能就兩萬到三萬,但兩萬到三萬字真的能完全了解到現實當中你遇到的情況嗎?」他指出,工作坊的經驗能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臨機應變能力,更能進一步用感官認識這些動物,讓平面的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