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ㅤ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記者顏貝恩報導】「大學對我而言是座巨型遊樂場,比起只待在家裡讀書,我更想要去外面探索更多事物!」年僅七歲的旁聽生關穎恩分享道,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以下簡稱南大)化學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坐在滿是大學生的教室裡,他神情專注、積極提問,雖因年齡限制無法正式修課,卻依舊全心投入學習,毫不怯場。 擁有154超高智商的關穎恩,沒有走進校園的課桌,而是在母親鄭婕儀的引導下,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軌道。「我們(父母)發現穎恩的學習速度遠超同齡孩子,每次提問都充滿邏輯與深度。」鄭婕儀回應,以家庭式教育培養孩子,讓關穎恩擁有更多時間探索、玩耍,享受童年。他笑著形容兒子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在探索心的驅使下,關穎恩開始尋找能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鄭婕儀說:「其實穎恩五歲時就說,他想參加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的考試(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以下簡稱IGCSE)(註)。」雖然鄭婕儀因擔憂而延後了考試,但關穎恩在六歲時憑著積極的學習態度重新打動了媽媽,最終在IGCSE化學考試中榮獲A的佳績,成為新加坡史上最年輕的考生。 註: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是由英國劍橋大學創立,針對14至16歲學生設計的國際教育認證,為銜接高等教育及申請大學的重要基礎。 鄭婕儀目前為南大研究生。與南大化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高級講師蘇莫德博士(Dr. Sumod Pullarkat)交流時,提及關穎恩的學習狀況,讓蘇莫德深受啟發,因而破格邀請這位小天才旁聽課程。一開始,許多大學生都以為關穎恩只是教授的小孩,直到他拿起筆認真做筆記、舉手提問,大家才驚覺七歲神童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南大生物學系學生葉丁萱說:「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穎恩不會盲目記錄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是在聽完教授分析後,從中思考並延伸出新疑問再做筆記,這是很值得大家欣賞的能力。」他坦言,當自己還在努力消化課堂內容時,關穎恩已經能解釋並提出觀點,簡直超乎想象。修習同堂課的南大學生韓欣穎分享:「我們(大學生們)對一個化學概念感到困惑時,穎恩恰好理解,他就自信地為我們講解原理,讓人十分驚訝。」葉丁萱說:「隨著穎恩的加入,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輕鬆起來,教授偶爾會跟他開玩笑,讓整個課堂中多了幾分笑聲與活力。」葉丁萱認為,這樣的學習模式成了大家投入上課的動力之一,也提醒著大學生,學習應從熱情出發,而非為了分數。 談及課堂期待,關穎恩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學習更多化學、生物、醫學和有趣的數學課程!」對於未知的挑戰,關穎恩不感到害怕,反而更期待能親身參與更多實驗與討論,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不過,要讓這位七歲神童繼續前進,仍有現實的門檻。鄭婕儀坦言:「新加坡對穎恩提前入學的年齡限制較多,因此我們(父母)只能在國外尋找合適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也深信,只要孩子持續保持熱愛學習的心,世界就會為他打開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