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校園
第1815期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2025-10-24
【記者黃律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以下簡稱勞動系),為全台最早投入勞動與人力資源研究的學術單位,亦是台灣勞工教育的重要搖籃。然而,近日卻傳出文大校方研擬將勞動系停辦,引發各界對於少子化下科系存廢的關注。 前勞動部長、現任教於文大勞動系的教授潘世偉日前於臉書透露,系上教授收到系所即將停辦的通知,並預計將現有老師分派至其他學院。潘世偉坦言,私立學校須考量經營問題,但在決策時若忽略專業思維,恐難以永續發展。對於廢系的傳聞,文大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回應:「文大勞動系持續努力轉型、並希望迎合社會趨勢與需求,這個方向至今未曾改變。」他表示,校方現階段傾向將勞動系整合社科院、法學院、理工學院等各院系資源,期盼能透過轉型,將原系精神延續、拓展。然而,目前校方與系所仍在研議,尚未做出最終決議。文大學生Sydney(化名)則認為,在少子化的趨勢下,部分系所面臨停辦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大勞動系成立於1965年,現設有「人力資源」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勞動關係」三大學群。在「勞動關係」方面,除文大之外,目前僅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投入育才。政大勞工所長丘則剛以教育結構的觀點分析,少子化讓大學面臨招生壓力,但並非文大勞動系危機的唯一原因。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看待勞動議題的方式與國外存在根本差異。歐、美大學課程通常兼顧理論與實務,並涉及勞資談判、公共政策與數據分析等領域。反觀台灣的勞動系所多隸屬社會科學院,且重點仍放在勞動法與社會政策研究。「勞、資、政等實務界,並不像英美將此領域視為一種專業。」政大勞工所教授、文大勞動系校友張其恆更指出,此現象恐影響到其他產業。他以捷安特產品出口美國受阻為例,其因被指控「強迫勞動」導致通關受阻,體現缺乏勞動專業知識可能造成的危機。 而對於人才短缺的問題,中正勞工系主任林淑慧警告,在現行體制下,每年投入產業的新血已經有限,若該學門持續萎縮,將削弱社會整體勞動效果。「我們社會應該改變對勞動關係的想像。」他強調,勞動相關科系看似冷門,勞動議題卻是無所不在,從勞工個人權益的保障,乃至於跨國企業的治理,皆需要勞動系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其價值是不可取代的,並進一步解釋,勞動相關科系的學生未來可能進入勞動部或相關局處服務、擔任企業人資,亦或是參與工會與勞工相關組織。林淑慧表示,這三類工作都需對相關法規極為熟悉,「勞動法令眾多,而且每個條文背後都有勞動的專業學理、精神在支撐。」因此,他主張勞動系所應保有主體性,並在原先的基礎之上,納入行政管理、法律等更多元的訓練作為轉型。 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整體將勞工議題視為社會運動或基層問題,而非可轉化為職涯技能的專業。「年輕世代對勞動議題關心,卻未必願意進入勞動學門。」他提到,勞動意識的欠缺與制度的局限,導致非就讀專門系所的學生,難以接觸到系統性的勞動教育。此外,媒體敘事時亦側重工會抗爭、職災事故等單獨事件,大眾因此對「勞動專業」的社會功能缺乏理解。他直言,文大停招的消息反映招生問題外,更是社會對於勞動議題的漠視。丘則剛更警示,廢除該系所可能進而影響高中端志願的選填與社會認知,讓更多學生誤以為勞動領域無前景,形成負向循環。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影音
第1815期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焦點
2025-10-24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宜蘭採訪報導】清澈的童聲響起,畫著華麗妝容的孩子們穿上傳統戲曲服飾,在舞台上用台語唱出歌詞。首屆《少年ㄟ歌仔夢》18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展開,特別邀請五所國中小參與演出,現場也準備了戲服體驗、手作等活動,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歌仔戲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歌仔戲觀眾減少。對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長林鈺珊說:「宜蘭縣是歌仔戲的原鄉,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珍貴的本土劇種在教育扎根的情形。」她認為,孩童若能更了解歌仔戲,未來就能成為歌仔戲文化的欣賞人口。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扶持許多學校成立戲曲社團,讓孩子們學習這項在地文化。 多數演出學校先從讀劇本與練唱出發,熟悉後才加入戲曲中獨有的身段動作,逐步建立起歌仔戲的基本功。宜蘭縣同樂國小創意歌仔戲社團指導老師顏式敏指出,現在的小孩較少講台語,所以語言成為練習最大的阻礙,師長透過逐字教學,矯正孩子們的台語發音。「要用玩的心態讓他們去學習,如果用很正式的方式,他們會沒有耐心。」他認為,面對國小學生,啟發他們對歌仔戲的興趣才是首要目標。 除了唱戲的基本練習外,傳統歌仔戲也很重視戲服與妝容的完整性,編排上以保存現有曲目為主。不過,宜蘭縣吳沙國中創意戲曲社(以下簡稱吳沙戲曲社)這次就跳脫框架,以穿越劇的形式探討隔代教養議題,讓孩子用創意呈現傳統戲曲的新風貌。吳沙戲曲社長張宇辰說:「我這個角色其實跟我阿嬤的個性很像,所以我也比較能融入這個角色。」對於創意演出與傳統歌仔戲的差異,吳沙戲曲社指導老師簡育琳說道:「相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水袖、花槍,這種現代創意就會比較偏重於舞台劇的表演,但主要是讓孩童知道說歌仔戲可以很多元。」他希望未來吳沙戲曲社創作結合AI或科技的劇作,學習如何融入現代元素,讓歌仔戲跟上時代的腳步。 此外,活動設置戲服體驗,提供千金、將軍等不同角色的裝扮讓民眾試穿,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不僅有聽覺與視覺饗宴,民眾劉慈美也說道:「整個服裝設計,還有一些體驗,都可以讓現在的小孩感受歌仔戲文化。」而工藝彩繪和手作區,藉由製作如意扇、手指花等傳統戲曲道具,拉近少年與歌仔戲的距離。 面對歌仔戲逐漸式微的困境,《少年ㄟ歌仔夢》以多樣的活動呈現歌仔戲文化,也讓年輕世代透過對戲曲演出的熱情,展現傳統與創新的共榮。期望社會能持續給予關注和支持,讓每位孩童都能從掌聲中獲得練習的動力,為本土戲曲注入全新能量。
【社論】《中文怪物》給台灣綜藝的啟發:年輕觀眾到底想要什麼? 
藝文
第1815期
【社論】《中文怪物》給台灣綜藝的啟發:年輕觀眾到底想要什麼? 
2025-10-23
由YouTuber「酷」花費新台幣 500 萬元打造六集的實境節目《中文怪物》,邀請一百位外國人挑戰中文聽力、語調與朗誦等關卡,並頒發給優勝者 30 萬元獎金與「中文怪物」頭銜。截至目前,節目每集觀看次數皆突破百萬,也引發不少討論。 對年輕觀眾來說,《中文怪物》可謂集網路綜藝特質於一身。首先,「酷」擁有 210 萬訂閱數,且該節目邀請多位網紅參與,帶動社群擴散力與話題性。事實上,網紅也成另類「電視」明星,如電視節目《夜市王》找網紅 「Alizabeth 娘娘」、「韓勾ㄟ金針菇」擔任評審;《全民星攻略》則請網紅「HowHow」、「艾瑞絲」等人參與錄製。 其次,節目不同於《一字千金》寫國字、猜成語的比賽形式,而是融入廣告台詞、饒舌與流行語(如「雙標」、「閨密」),跳脫傳統中文競賽的設計框架。內容上,《中文怪物》中選手真實的語氣與情緒反應,甚至偶爾出現的髒話,都讓畫面更具真實與親近感。這種題材創意與真實互動的結合,正是網路綜藝能抓住年輕世代目光的核心,也是傳統電視節目容易忽略的觀眾期待。 其三,《中文怪物》僅以六集完整呈現競賽,剪輯節奏緊湊、不拖泥帶水。節目不刻意延長誰晉級或淘汰的橋段,也不以過多的參賽者反應畫面製造懸念,而是讓比賽自然推進。節目也在短時間內輸出大量比賽內容,例如第三集中同時包含淘汰與敗部復活戰,符合網路世代偏好的快節奏敘事。 最後,節目透過中文競賽,讓台灣觀眾看見外國人透過語言逐步認識台灣在地文化的歷程。節目內容融入許多台灣流行文化,例如以「諧音梗」為主題的猜詞關卡,考驗參賽者對中文幽默的理解。部分參賽者還能自然使用台語,甚至引用從八點檔學來的詞彙與俚語。此外,節目安排參賽者圍坐辦桌,他們還熟悉佛跳牆價格不便宜、南部羹偏重口味等內容,甚至聊起豬腳、碗粿、油飯等地方美食,都可見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連結文化的橋樑。 《中文怪物》的成功並非偶然,它滿足了年輕世代對流行題材、真實互動、快節奏的渴望,也展現出語言作為文化橋樑的力量。對傳統電視綜藝而言,這既是一個提醒,也是一個機會。透過理解觀眾對節目的需求,並參考網路綜藝的節奏與題材,傳統節目同樣有機會觸及年輕觀眾,做個「綜藝怪物」。
夜宿十三行博物館 用台語探史前文化
影音
第1815期
夜宿十三行博物館 用台語探史前文化
焦點
2025-10-23
【記者林婷妤、林家慶新北採訪報導】原來考古還能這樣玩。為了響應國際考古日與國家語言發展法,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下稱:十三行博物館)於18日舉辦「來去博物館蹛一暝」,不只延續去年大獲好評的全台語導覽,今年更首次邀請台語喜劇演員,透過無厘頭的演出讓史前文化活起來,除了學習考古知識,也兼顧傳承台語的意涵。十三行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林家鴻身為主辦人,希望透過新興喜劇激起孩子對考古的興趣,「用喜劇、漫才講一些有趣的內容,因為大家會覺得考古很艱深、無聊,我們就是用比較趣味詼諧的方式讓孩子覺得考古也可以很好玩。」 透過專業的台語講師帶領,民眾走進史前十三行人的生活,除了能認識這群人的文化,還能親眼看見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人面陶罐。不過,由於現場小朋友年齡不同,台語詞彙量也有所差異,如何拿捏導覽深度成為導覽員的一大考驗。十三行博物館導覽員林士恭表示,「我們盡量講的簡單淺白一點,讓小孩子聽得懂。」參與民眾張尹馨也認同台語導覽的執行力,導覽員把艱難的詞彙轉化成小朋友能理解的語言,「都很有趣,有辦法維持住台語的環境,一直帶領孩子,讓他們講台語。」 今年最大的亮點,就是全台首個在博物館內演出的台語漫才。演員以探勘遺址及挖掘古物的過程為故事主軸,運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和台語諧音哏,創造出許多古今交錯的趣味情節,讓夜晚寧靜的博物館活絡起來。台語漫才喜劇演員阿溱說明,孩子們會比較喜歡簡單的故事、豐富的肢體動作。阿溱的搭檔阿灰則提及,因為孩子觀賞表演前有聽過博物館台語導覽,才能讓他們迅速抓到笑點,「(導覽)先讓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我們後面的故事才有辦法進行下去。」 除了雙人演出的漫才,還有三位台語單口喜劇演員輪番上陣。他們發揮創意,不只是講笑話,還穿插有獎徵答、繪本說書等橋段。台語單口喜劇演員啊真自製的繪本,讓親子在歡笑中窺探十三行人的生活及墓葬文化,他說:「我就是編一個故事,用這個方式可以讓不管是爸爸媽媽或是那些小孩,他們都可以從故事中學到東西。」 新興的表演形式和看似生硬的考古知識融合,展現台語不只能在母語課堂學習,也能應用於博物館這樣的知識場域。不僅讓台灣本土語言和文化從小紮根,也為母語的永續傳承,開創全新途徑。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15期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2025-10-23
【記者黃暐喬報導】近200位學生於13日聚集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以下簡稱德大)塔樓,為反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本月稍早向該大學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條約》(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他們一起高喊「不要簽署(Do not sign)」,認為校方應當完全且公開地拒絕該協約。 此次抗議源於川普政府於1日向九所公立大學提出《高等教育卓越條約》,為了想要強化高等教育與未來勞動力,該協約承諾若校方簽署,即可獲得更多的聯邦經費和補助。條約內容包含解散批評保守觀點單位、限制國際學生上限、教師、行政人員在代表學校身分時,不得針對政治或社會事件發言。前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副會長兼發言人阿爾希亞・帕帕里(Arshia Papari)指出,該協約以維護中立之名,試圖抹滅校園言論自由與多元性。「這些都明顯顯示出(川普政府)意圖強化對大學的政治掌控。」阿爾希亞補充道。 「公立大學屬於人民,而非政客的任意操弄!」阿爾希亞說道,當經費與服從取代學術價值,成為大學政策的標準,教育就不再只是探索的行為,而是淪為服從。阿爾希亞認為,學校有責任公開捍衛其學術使命,而不是等待政治風向平息。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學生柯志翰認為,條約中設定國際學生比例上限的規定,將縮減留學生進入頂尖學府的空間。目前德大校方在德大系統董事會主席凱文.埃爾特夫(Kevin Paul Eltife)公開表示,期待與川普政府展開合作後,其他同樣被要求簽訂協約的八間學校,陸續表明拒絕,然而德大也沒有發出其他任何言論。 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在社群媒體高喊「德大必須團結;德大不能被買賣!」,現場學生也高舉標語並輪流發表演說,表達對學術自由與校園多元的關切。黑人學生聯盟(Black Student Alliance)政治行動主席派崔克・阿道–佩雷茲(Patrick Adão-Pérez)表示,當大家開始一起喊出同樣的口號時,現場就變得非常有力量。阿爾希亞則分享,那是一場意志堅定的抗議,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高等教育能否保持思想獨立。 活動結束隔天,聯邦法院在14日暫時禁止《德州校園保護法》(註)生效。派崔克指出,這是學生言論自由一次暫時的重大勝利,它阻止了某些更嚴苛的言論限制在德大生效,特別是在抗議活動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發文聲明:「我們將站出來奮戰,迫使校方與掌權者拒絕這份協約。」 註:《德州校園保護法》是限制德州的大學校園內在晚上10點至早上8點之間的言論活動,並禁止在學期末舉辦演講與使用擴音設備。藉由《德州校園保護法》的暫停生效,學生因而能合法的舉辦抗議活動。
故宮首攜東大辦《故宮東遊記》 盼縮短台東與故宮距離
生活
第1815期
故宮首攜東大辦《故宮東遊記》 盼縮短台東與故宮距離
焦點
2025-10-23
【記者黃暐喬台東報導】《故宮東遊記》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臺東大學首次攜手舉辦,至19日在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登場,透過趣味互動遊戲推廣故宮文化資產。現場設有多項闖關活動,吸引民眾熱情參與。 「我希望用簡單的遊戲讓大家認識不簡單的故宮典藏文物。」故宮校園大使兼東大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生范亭萱說道。他表示,以往故宮活動多集中在北部與西部,且當地人若想前往故宮,往往需要花費四到五小時的車程,因此他希望透過《故宮東遊記》縮短台東和故宮的距離,打造一個連結兩地的專屬活動。活動策劃團隊以園遊會為雛形,讓民眾輕鬆玩、輕鬆接觸故宮。現場共設有6道遊戲關卡,內容取材自故宮的106項文物,並以互動形式帶領參與者體驗背後的文化故事。 范亭萱表示,本次活動設計以遊戲結合故宮常設展,在關卡「銅心未泯」中,玩家需要抽取指定青銅器卡牌,依照它們的外型猜測不同青銅器的用途;關卡「畫中有話」則需把破碎的《清院畫十二月令圖》拼湊完整,並回答關主對於畫中的提問。參與遊戲的東大文休系學生曾凱廷表示,遊戲互動的方式會讓他更願意了解故宮文化,「如果只是單看展覽或展品,可能容易因感到疲乏或無聊而跳過展覽細節。」他說道。另一位東大文休系學生沈佩蓉說:「透過遊戲的方法能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不會受到年齡限制且老少咸宜。」 關卡「宮成名就」跳脫一般民眾認識文物的途徑,籌辦團隊親自到台東海濱公園揀選在地石頭,讓玩家使用石頭堆疊出指定展品的重量,透過互動的形式,增進民眾對故宮文物的理解。參與遊戲的東大文休系學生沈佩榕分享道:「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關,堆石頭的過程就能讓我直接感受到文物的重量與真實大小。」本次活動也和非營利組織「孩子的書屋」合作,以較適合孩童理解的方式呈現故宮三寶,讓知本區域較為清寒的孩子有機會認識到故宮的文化與典藏。 「希望來參與的遊客真的能帶著更多認識與知識回家,也期盼未來能做得更多、更深入。」范亭萱說道。東大文休系學生兼活動策劃團隊成員王儷穎則認為,同學們的用心籌劃,能夠激勵更多大學生親自嘗試舉辦類似活動,進而帶動文化推廣,他也期望透過《故宮東遊記》,讓台東和故宮能夠以更新穎的方式被大眾認識。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體育
第1815期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2025-10-23
【記者方凱琪雲林報導】角力墊上,雙手糾纏、呼吸急促,汗水沿著額頭滑落,曾怡瑄在場邊短暫喘息,視線卻沒有離開對手。她是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不分系)大一學生,同時也是亞洲U20角力錦標賽銅牌得主。她在追求運動成績時,從未放鬆對課業的要求,努力在二者間維持平衡,並選擇了一條不那麼典型的角力運動員之路——以一般生身份就讀清大,為自己的未來職涯創造多元選擇。 「其實我是從舞蹈開始學起。」曾怡瑄從幼稚園學習民族舞蹈、國小三年級練習柔道、五年級訓練排球,直到國中才正式訓練角力。「一開始覺得角力搏鬥姿勢很奇怪,也不太適應,但當肌力、技術上來後,就覺得這項運動其實很帥。」考量到天賦與資源,因此最後選擇角力。 曾怡瑄的父母也是台灣代表性的角力選手及教練,父親曾伯郎、母親林靜妙,二人希望成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升國中時,曾伯郎也只是從旁給予建議並與她一同分析,因在排球領域難以拔尖,且父母的身份可給予她更多幫助,曾伯郎問道:「最好的資源就在妳身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語讓曾怡瑄下定決心,投身角力。 曾怡瑄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拿下四金兩銅的亮眼成績,國三時立下目標:「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國手」。時隔一年,高一的曾怡瑄順利入選國家隊,開啟國際賽事之旅。然而,第一次出國比賽表現就不如預期,她回憶道:「我都還沒有做到練習時的動作,就輸了。」因此陷入自我懷疑,幸好在父母的開導下才恢復自信。曾伯郎笑說:「我們就跟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一樣,有時候瑄在國外會打電話回來問我說:『爸爸,你幫我看一下對手動作。』」在曾怡瑄心中,家人的支持一直是她的力量來源,曾怡瑄語帶驕傲的分享父親曾對她的叮囑,「你身上的血液是原住民戰士的血液,你根本不用去害怕其他人,你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曾怡瑄不僅是從排球轉入角力,更跳脫體育圈,以特殊選才進入清華大學。她坦言,「到高三其實有點把課業放掉。」過去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在角力上,但也清楚選手生涯無法太久,因此希望透過大學探索更多方向、拓展視野,「茫然是一定會的,原本完全練體育的人,突然轉換成讀書的學生,會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在清華的課業比較重,沒有時間去訓練」曾怡瑄笑說。 對曾怡瑄而言,大學最重要的是多元學習與自我調適,她走出舒適圈,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我可以把角力當興趣,又能在課業上增進自己。」考量到正處適應期,她決定不參與中華民國114年全國運動會,並且為自己訂下階段目標——穩定學業與生活,於下學期再兼顧訓練與比賽。 曾怡瑄秉持父親的提醒:「主導比賽,做比賽的導演,知道自己在摔什麼。」從場上到場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最後,曾怡瑄期許自己未來不管是否成為運動選手,都能修讀清大運動科學系,回饋體育圈。
突破PCR延遲檢測困境 長庚團新技術望實現定點照護
新知
第1815期
突破PCR延遲檢測困境 長庚團新技術望實現定點照護
焦點
2025-10-23
【記者方凱琪報導】DNA檢測技術是疾病篩檢與防疫監測的基石,其中位居關鍵作用的聚合酶連鎖反應儀(註一)也一直推陳出新。近日,由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博士生洪嘉擇與研究團隊,研發「微流體快速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後以該技術代稱),在8分鐘內即可完成40個PCR循環,速度較以往技術快上九倍,並於18日獲得第十七屆「國研盃 i-ONE 儀器科技創新獎」專上組首獎。 註一: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可將其比喻成「DNA影印機」,儀器主要透過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將目標DNA數量增加。PCR需要進行三個階段:變性(denature)、退火(annealing)以及延伸(extension),這三個階段通常需分別控制在二至三個不同的溫度區間進行。 洪嘉澤觀察目前臨床使用的反應儀,發現其設計目標多為一次處理大量樣品,以臨床常見的LightCycler® 480 Instrument II舉例,它一次最多可放置96個樣本,全數擺滿後才會進行檢測,否則就會浪費空間,因此在實務上,即使情況緊急,檢測仍常因等待樣本而有所延遲。此外,洪嘉澤也說:「在病毒肆虐的疫情當下,很難全部叫患者去醫院做篩檢,又希望讓患者在現場(小診所等)就看得到結果。」因此,發明出既能保持準確度,又能快速檢測少量檢體的儀器就成了洪嘉擇的目標。 為了達成「快速檢測少量檢體」的目標,一次PCR過程就需長時間的大型反應儀顯然無法勝任,因此洪嘉擇選擇使用能讓退火與延伸階段能在相同溫度(攝氏65度)完成的試劑,將PCR所需的三個溫度區間簡化為兩個。再採用「微流體」技術,將檢體反應的場域,從傳統的試管改在晶片上頭髮粗度的水管中進行。而過去微流體技術應用在PCR時,檢體會因高溫而產生蒸氣壓,生出如同滾水一樣的氣泡,阻礙流體移動,影響檢體反應的品質與穩定度。對此,他設計出氣壓控制技術,利用壓力抑制氣泡生成,從而使流道暢通無阻。 而為了讓檢體溫度保持在特定區間,以進行不同階段的擴增反應,洪嘉擇必須精確控制其在高、低溫區停留的時間。他採用「光學同步控制技術」,在晶片中央設置螢光檢測區,將偵測到的訊號作為控制檢體往不同溫區移動的觸發機制,並整合感測器和控制元件達成自動控制。 該技術目前尚未進入臨床測試,因此在實際應用上還存在挑戰,但根據臨床前的測試(註二),研究團隊設計出的機台效率是95%,符合標準,洪嘉擇對其抱持樂觀的態度,「時間縮短到8分鐘,卻可以跟一般市面上的成熟機台擁有一樣的效果,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突破。」另外,關於技術商用化的安排,洪嘉擇也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食物、食物中毒或水質檢測等層面。 註二:PCR機台效率90-110%為可接受程度。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建仁表示,該技術將PCR縮短成8分鐘,是顯著的進步,他說:「特別是在急性傳染病的防治。」若以COVID-19疫情為例,民眾在機場接受檢驗,原本可能必須花費幾個小時等待結果,因此該技術可以讓人們在疫病檢測時節省時間並維持檢測準確度。陳建仁更表達高度肯定:「該技術是我們台灣年輕科學家的一個進步。」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ㅤ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國際
第1815期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ㅤ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焦點
2025-10-23
【記者顏貝恩報導】「大學對我而言是座巨型遊樂場,比起只待在家裡讀書,我更想要去外面探索更多事物!」年僅七歲的旁聽生關穎恩分享道,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以下簡稱南大)化學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坐在滿是大學生的教室裡,他神情專注、積極提問,雖因年齡限制無法正式修課,卻依舊全心投入學習,毫不怯場。 擁有154超高智商的關穎恩,沒有走進校園的課桌,而是在母親鄭婕儀的引導下,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軌道。「我們(父母)發現穎恩的學習速度遠超同齡孩子,每次提問都充滿邏輯與深度。」鄭婕儀回應,以家庭式教育培養孩子,讓關穎恩擁有更多時間探索、玩耍,享受童年。他笑著形容兒子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在探索心的驅使下,關穎恩開始尋找能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鄭婕儀說:「其實穎恩五歲時就說,他想參加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的考試(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以下簡稱IGCSE)(註)。」雖然鄭婕儀因擔憂而延後了考試,但關穎恩在六歲時憑著積極的學習態度重新打動了媽媽,最終在IGCSE化學考試中榮獲A的佳績,成為新加坡史上最年輕的考生。 註: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是由英國劍橋大學創立,針對14至16歲學生設計的國際教育認證,為銜接高等教育及申請大學的重要基礎。 鄭婕儀目前為南大研究生。與南大化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高級講師蘇莫德博士(Dr. Sumod Pullarkat)交流時,提及關穎恩的學習狀況,讓蘇莫德深受啟發,因而破格邀請這位小天才旁聽課程。一開始,許多大學生都以為關穎恩只是教授的小孩,直到他拿起筆認真做筆記、舉手提問,大家才驚覺七歲神童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南大生物學系學生葉丁萱說:「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穎恩不會盲目記錄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是在聽完教授分析後,從中思考並延伸出新疑問再做筆記,這是很值得大家欣賞的能力。」他坦言,當自己還在努力消化課堂內容時,關穎恩已經能解釋並提出觀點,簡直超乎想象。修習同堂課的南大學生韓欣穎分享:「我們(大學生們)對一個化學概念感到困惑時,穎恩恰好理解,他就自信地為我們講解原理,讓人十分驚訝。」葉丁萱說:「隨著穎恩的加入,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輕鬆起來,教授偶爾會跟他開玩笑,讓整個課堂中多了幾分笑聲與活力。」葉丁萱認為,這樣的學習模式成了大家投入上課的動力之一,也提醒著大學生,學習應從熱情出發,而非為了分數。 談及課堂期待,關穎恩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學習更多化學、生物、醫學和有趣的數學課程!」對於未知的挑戰,關穎恩不感到害怕,反而更期待能親身參與更多實驗與討論,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不過,要讓這位七歲神童繼續前進,仍有現實的門檻。鄭婕儀坦言:「新加坡對穎恩提前入學的年齡限制較多,因此我們(父母)只能在國外尋找合適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也深信,只要孩子持續保持熱愛學習的心,世界就會為他打開更多可能。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國際
第1815期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2025-10-23
【記者李若水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國際交換學生於13日至19日聚集於德國圖林根州艾森納赫市議會會議廳(City Council Chamber of Eisenach, Thuringia, Germany),以「選舉誠信」為主題展開一整周的工作坊、專案與密集討論,在專家指導下共同撰寫一份關於加強選舉誠信的民主宣言。 本次論壇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Student Network on Future Democracy)及民主文化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mokratische Kultur)共同舉辦。今年特別關注東歐的政治局勢以及社群媒體對於選舉的影響,包括烏克蘭因軍事管制而暫停選舉、限制媒體等問題。今年畢業於塞拉耶佛國際大學法律學系(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rajevo)的法特瑪.努爾.艾克梅克奇(Fatma Nur Ekmekci)表示,來自亞洲與東歐的學生分享了政治干預、媒體操控的情形,其他學生則以同理與尊重的態度,探討如何在不同局勢下,以自身能力推動選舉誠信。來自巴基斯坦,目前在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攻讀比較民主學的梅哈爾瑪爾.澤布.塔諾利(Meharmar Zeb Tanoli)分享道,各國學生因選舉制度不同,對「選舉誠信」的看法也各異。塔諾利繼續說道:「有些人關注電子投票與金錢舞弊,有些人則關注制度不平等與公民參與。」但學生們有一個共同信念——選舉應真實反映人民的聲音。 歷經一周的討論、學習後,學生們於19日順利地發布了一份「跨越國界」的民主宣言初稿,既指出不同國家共有的挑戰,也提出普世可行的建議。最終稿將於2026年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在社群媒體以及即將上線的官方網站上發布。艾克梅克奇說:「論壇啟發我們了解各國的選舉制度與問題,並從中學習如何尋找共同解方。」他計畫在回國後重建青年民主組織,並舉辦工作坊與活動,延續選舉誠信的倡議。「在論壇中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如此熱情地投入民主討論,讓我相信改變可以從對話開始。」塔諾利分享道,他計畫回國後持續撰寫民主與青年參與的專題文章,並可能發起線上倡議活動,以提升青年公民意識。 在「選舉誠信」民主宣言初稿的公開發表中,學生們獲得了當地市長的支持。市長克里斯多夫.伊赫林(Christoph Ihling)表示:「論壇有效地突顯了全球民主所面臨的問題,而這場為民主奮鬥的戰役同樣存在於德國本地。」伊赫林認為,捍衛民主並非一個無能為力的問題,而是一項擺在所有人面前、必須肩負的責任。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的總負責人維利–瓦爾特里.雷托寧(Veli-Valtteri Lehtonen)表示,除了持續舉辦年度論壇外,組織也藉由在不同國家推動民主教育、青年培訓與協助設計學校課程等活動,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彼此交流、合作,達成結合民主教育和公共行政的理念。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