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他們為什麼欺負黃佳保?社群媒體正在下探青少年的道德底線

2021/11/04 17:42:57

常在台北西門町出沒的無家者黃佳保,疑因精神狀況不穩定,時常會無預期擁抱、親吻路過的年輕男學生,成為青少年口中的另類網紅。黃佳保所在之處常吸引大批民眾圍觀訕笑,抖音平台上,凡是關於黃佳保的短片都能吸引不少流量,最熱門的影片點閱次數甚至超過57萬。不少學生會主動接近他,大喊「保哥!」,甚至刻意向他討抱,只為錄下黃佳保的反應並上傳抖音,博得關注。

近幾日,有一名高中生大吼挑釁、飛踢黃佳保的影片在臉書曝光,引起媒體關注,輿論隨之燃燒。憤怒的網友批評該生與同行友人是「屁孩」,並公開他們的姓名與就讀學校等個資。

上述學生行徑雖令人錯愕,卻非難以預期。年少輕狂難免會想挑戰常規,但為了爭取流量與同儕認同,青少年濫用社群媒體,也加劇了脫軌的力道與速度。

面對手機不離手的孩子,有些家長們會安裝色情守門員,試圖將他們阻絕於情色、暴力或仇恨等不當內容,卻忘了還有其他資訊也正幽微地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近期因製作換臉情色影片被移送法辦的Youtuber小玉,過去以大膽新奇的影片,坐擁百萬訂閱數,即便許多影片遊走於道德邊界,還是成功吸引大批年輕粉絲。網紅為爭取曝光度,吸睛手段百出,但當青少年長期被餵養此類資訊,價值觀可能也就此扭曲,甚至出現模仿風潮。

在黃佳保事件中,有人認為黃佳保樂意被拍攝,或是他騷擾在先,試圖合理化青少年行為。「是他主動來搭訕我們的欸」、「如果他也喜歡,那我為什麼不能拍?」、「因為他是身心障礙者,我就不能跟他玩嗎?」學校雖然也有教授道德準則,但日常生活中有更多道德應用題,連公眾人物都經常答錯而「炎上」,何況判斷力尚在發展中的青少年?

擔心自己跟不上流行、受排擠、不被認同,都是青春期常見的徵象,青少年在網路社群中逗樂朋友、吸引注意並不少見。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為了贏得同儕認同,不少青少年出現「錯失恐懼症候群」(FOMO),擔憂自己跟不上最新流行資訊,錯過同學的熱門話題。

然而,當青少年還沒摸清幽默感和地獄哏之間的爭議地帶,還不知道該以什麼方式對待黃佳保時,身旁朋友都已開始直播起鬨,此時,能忍住不拿起手機的人恐怕不多。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從閱聽眾過渡到創作者的門檻並不高,青少年不再只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模糊的價值標準與從眾效應,使青少年更容易踏入道德誤區,一旦惹禍上身,大眾未必會手下留情。

因飛踢黃佳保而遭公審的高中生,個資及社群檔案都被肉搜公開,網友除了檢討該生行為,也展開人身攻擊,「垃圾一個」、「希望可以看到他被幹掉」等情緒性發言不在少數。然而,校方說明,該生就學狀況不穩,瀕臨中離狀態,也已被列為高關懷輔導個案。當青少年獨自面對如此猛烈的輿論攻擊,若缺乏適當輔導機制,難保不會釀成另一起悲劇。

面對愛用抖音等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大眾往往會率先貼上「屁孩」的負面標籤,相關評論也以謾罵居多,反將青少年推向難以把關的角落。換個角度,既然七、八年級生也認為「爛草莓」標籤令人反感,何苦又把相似標籤強加於下一代?若要平衡社群媒體帶來的影響,就必須走入青少年的世界,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資訊來源之一,才能稀釋偏頗的資訊,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