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獨立樂團成為流行了嗎?
校園
第1797期
【社論】獨立樂團成為流行了嗎?
2024-10-18
台灣自1997年起,隨著女巫店、地下社會等音樂場館落成啟用,許多音樂創作者及樂團多了許多表演舞台。而從90年代開始,董事長樂團、1976、濁水溪公社、Tizzy Bac等不同樂風的獨立樂團,在live house表演,嶄露頭角,使得台灣獨立音樂文化逐漸成形。 所謂獨立音樂(Indie Music),意指音樂創作、錄音到出版,皆由創作者獨自完成,未經大型音樂品牌或主流唱片公司的資助。因此,早期的台灣獨立樂團,多半以現場演出、將作品寄賣於唱片行,或是親自設計傳單,分發到音樂活動或張貼在年輕人聚集的地點。然而相比起當時主流音樂圈,獨立樂團與其歌曲仍未能吸引大眾關注。 不過自2016年起,獨立樂團開始走入大眾視線,隨著串流平台、網際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樂迷接觸各類音樂的管道更為多元。加上資訊流通迅速且廣泛,音樂創作者只需要將作品放到網路上,就有機會被看見。種種因素都讓過去較少受關注的獨立樂團,成功走出live house。例如以EP《金桔希子 JINJI KIKKO》成功吸引樂迷的落日飛車,或同年發行首張專輯《醜奴兒》的草東沒有派對,於隔年第28屆金曲獎一舉斬獲六項大獎。接下來許多獨立樂團,如茄子蛋、deca joins、老王樂隊、美秀集團、傻子與白痴等,也都紛紛崛起,主流音樂圈開始出現有關獨立樂團的討論。 不少主流音樂公司或是音樂製作人甚至開始將目光投注至成名的獨立樂團,提供他們更多創作資源,包含錄音設備的升級,或替樂團安排更豐富的行銷管道。不過於此同時,也有樂迷擔心進入主流音樂的獨立樂團,會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改變樂團本身的曲風、歌詞,因此遺失最初的風格,不但無法保持原有的「獨立」特質,也不符合獨立音樂文化的精神及價值觀。 然而,進入主流市場的獨立音樂,勢必就會走向「不獨立」一途嗎? 不少進入主流音樂市場的獨立樂團,成名後持續深耕在他們所倡議的議題上。例如長期關注台灣政治與民主議題的滅火器樂團,在成立14年後,因替太陽花學運創作歌曲《島嶼天光》而廣為人知,但其並未受到矚目而改變初衷。 進入主流音樂的獨立音樂,不僅受主流音樂影響,也可能回頭影響主流音樂。例如,獨立音樂的歌詞、曲風的創新和多樣性,時常為主流音樂注入新的靈感,刺激創作者挑戰主流框架,也擁有更多資源探索不同的音樂風格和議題。 獨立音樂的「主流化」或許反映了這些獨立樂團順應時代潮流,從小場館表演成功走向更大的舞台,獲得更多人關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音樂風格或創作模式必然隨之改變。 儘管獨立音樂市場相較主流市場而言,起初的規模偏小,所幸傳播媒體與產業變化,將之拓展至更大、更完善的階段。獨立音樂日益受到大眾的關注的現象,也帶給流行樂壇更多啟發與機會。下一代的音樂創作者,無論是否隸屬於主流音樂公司,可能都會受到獨立音樂自由創作精神的影響,進而推動音樂產業的更多變革,創造新的火花與可能。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