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609期
都市種樹不利空污稀釋 ?台學者:利大於弊
2015-11-27
辛亥路二段的綠色隧道。圖/蘇奕菲攝【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人們普遍相信城市中的樹木能淨化空氣、減緩汙染,然而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大氣科學系教授羅伯‧麥肯錫(Rob MacKenzie)8日在網路媒體「Quartz」投書指出,樹木雖然可以捕捉空氣中的汙染沉積物、吸收二氧化碳;但卻可能阻擋空氣流通,未必能改善空氣品質。樹木會阻擋氣流?學者見解不同麥肯錫的推論參考結合諸多實驗和數據,包括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能源、自然資源和地理學研究員強‧格拉格(John Gallagher)對城市氣流的論述。格拉格的研究指出:「光是一棵樹就有可能阻擋氣流」,樹木和建築物一樣,會打壞風的結構、降低風速,並擾亂氣流。格拉格認為樹木會阻擋高空的乾淨氣流流入低空,使得空污濃度不易稀釋。道路兩邊茂盛樹木形成的綠色隧道,雖然美觀,但可能造成溫室般的環境,不利汙染物質釋出。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教授郭幸榮認為麥肯錫的論述太過於簡化問題;影響空氣的因素很多,必須參考天氣、地形、建築物和汙染源等。不過,他也認同格拉格對於綠色隧道的推論。他指出,綠色隧道不應該建設在車流量大的道路。行道樹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樹冠不要觸碰,空氣才能更加流通。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則認為,台北路樹的數量不足以阻擋氣流,只有榕樹枝葉茂密,較有可能阻擋。她指出,城市地面空氣溫度較低、上方空氣較暖和,根據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原理,容易造成上下方空氣不流通。路樹有助於減緩地面降溫,反而可以促進空氣流動。台灣學者:都市種樹利大於弊徐光蓉強調「公園是城市的肺」,城市中綠樹帶來的好處多於壞處,除了淨化空氣,也能防落塵和降低噪音污染,她呼籲政府廣植樹木,「有空間就種」。郭幸榮也認為,總體來說,樹吸收的碳比排放得多,「都會區一定要有樹。」東海大學景觀系助理教授吳佩玲呼籲,政府種樹應選擇多元樹種,她表示政府經常因為方便,整排路樹全數種植單一種類,這樣容易造成樹木傳染疾病、壽命減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