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校園
影音
第1761期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2021-12-2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珈爾、李謙謙台北採訪報導】四大公投18日落幕,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數據顯示,18至30歲具投票資格的青年超過340萬人,然而,各投票所卻不見年輕人踴躍前往投票的身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生蔡佩軒、林念慈表示,因為系上有活動,他們都沒有參加公投,政大會計學系學生洪上恩也坦言自己雖然很想投票,但須承擔的成本過高,因此也未返鄉投票。政大政治學系學生陳莛沂則表示,這次公投議題對他自身的影響力並不足以驅使他為了公投回家一趟。在外求學的學生,常因返鄉成本過高,缺乏回家投票的動力,因此形成青年在政治場域中缺席的印象。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俞振華表示,年輕人的投票率確實較低,他分析,學生要負擔的投票成本比一般民眾高。此外,在資訊自由的時代,對新聞、政治完全不熱衷的學生,便能不看任何政治新聞,因而形成熱衷於政治的青年非常熱衷,但不熱衷於政治的青年便不主動獲取相關資訊的兩極情況。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意願低落,不只反映在公共議題上,就連校園內學生自治情形也不盡理想。政大於今年11月底舉辦的學生議員選舉,只有1000多名學生參與投票,各學院投票率平均為8.3%,最低甚至只有4.2%,極低的投票率顯示學生對自身權益並不關心。臺灣學生聯合會常務理事(北區)陳思妤強調,校園裡面做成的任何一個決策,都一定會某種程度上,間接或是直接地影響到學生,「關於我們的事情我們怎麼可以不去關注,關於我們的事情怎麼可以不去了解?」前政大學生會會長黃承瀚則點出,若校內學生不參與投票,便失去要求學生會為學生做事的立場,更遑論對現況表達不認同,「你那時候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你未來就會失去相應的權利。」放棄投票等同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但年輕世代對公共議題的投入,或許能激盪不同價值的思辨,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提倡道:「公共事務要能做得好,其實是需要由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經驗,提供好的貢獻。」他認為,社會才因此不會在發展上產生偏差、獨厚特定價值,多元意見較能使公共政策具備公益與良善的可能。目前仍有多數青年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不足,因此,專家呼籲年輕世代應踴躍參與公共議題的決策,牢牢握緊手中的公民權利,讓選舉發揮民主功能,傳遞青年真實的心聲。
盼「紐」轉 政府力促青投
國際
第1658期
盼「紐」轉 政府力促青投
2017-09-27
【記者林曉榆綜合報導】「我很多朋友覺得投票並不重要,投了也不能改變什麼。」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 OU)學生馬修.莫洛尼(Matthew Moloney)說。面對年輕人投票率低的現象,紐西蘭許多政黨積極鼓勵年輕人在23日大選中站出來,投出關鍵性的一票。 11日到23日為紐西蘭大選,許多選民到鄰近投票所投出神聖的一票。圖/紐西蘭選舉委員會(Electoral Commission)提供。紐西蘭選舉委員會(Electoral Commission of New Zealand)西元2014年的調查指出,雖然中老年人投票率可達80%,30歲以下年輕人卻只有62%。懷卡托大學(Waikato University, WU)學生艾發.譚(Alpha Tan)認為,若選舉結果直接影響年輕人,才可提高投票意願。競選期間,許多候選人深入校園,七個不同政黨的代表14日更於奧克蘭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AU)辯論年輕族群關注的高房價、教育津貼等議題。學生不僅能聽到不同政黨對議題的看法,更能在現場提問,讓選舉不再只是「大人」的事。許多報紙認為年輕人的選票將影響大選結果,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 MU)政治學教授李察德.蕭(Richard Shaw)卻持保留態度。他認為,不投票是一種習慣,「這就有點像在和一個語言不同的人溝通,即便你聲音再大,仍舊不會有效果。」若能讓年輕人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將投票視為權利而非責任,或許才能改善現況。由於仍有許多海外票未計算,正式的大選結果將在10月7日公布。目前初步計算,執政黨國家黨(National Party, National)以10個百分比領先最大在野黨工黨(Labour Party, Labour)。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