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跟著光的軌跡走》探自我 藝術家以光映內在感受
藝文
第1796期
《跟著光的軌跡走》探自我 藝術家以光映內在感受
2024-10-18
【記者姚孟汝新北報導】「光代表我們追尋希望和探索自我的過程。」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三位學生王慈優、張訓安和吳姿穎,即日起至18號的週間時段,於華梵霓虹5樓的藝術中心舉辦《跟著光的軌跡走》,三人以「光」的意象為題,用畫作各自展現探索希望的過程。 進入展場,率先映入眼簾為系列作品《擁抱》。王慈優透過一系列畫作敘述一顆曾為宇宙中最閃亮的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儘管有旁人協助,卻難再恢復閃耀的故事。王慈優以水彩和色鉛筆,勾勒角色緊緊擁抱著星星的畫面,為此他補充:「擁抱的溫暖可以勝過千言萬語。」他希望藉由這件作品,讓人們在缺乏自信時,能夠想到身邊的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學生廖柏愉認為:「作品讓我體會到知心人之間陪伴所帶來的溫暖,溫柔而堅定的支持讓人心安。」 走入轉角,張訓安以多幅不同形狀的纏繞畫作品《足跡》,穿插代表光芒的金色點點,為觀者排列出一條流線型的軌跡,引領觀眾的觀看視線。張訓安創作纏繞畫的動機源自於母親,在她的建議下到社區大學跟年紀稍長的阿姨們一起學畫畫,這段時期因為阿姨們的鼓勵,對於張訓安建立繪畫自信是一段很重要的回憶。《足跡》使用不同類型的筆創作,並以牛奶筆點上白色光點。「我很喜歡光點, 因為會讓我覺得很有希望。」張訓安補充道。 展場最後,則是吳姿穎以人魚與兔子做為自我投射的作品。畫作〈紅色人魚〉以暗紅色作為背景,與畫中高明度的美人魚呈現出對比,象徵美人魚本身便是光芒的存在,然而這道光相比於希望,更帶有質疑的特質。吳姿穎說:「我在不斷地自我質疑中,逐漸形成的畫面會讓我對當下的自己產生更多了解,甚至發現平時忽略的需求或矛盾。」作品〈逆光〉則詮釋出吳姿穎對光的兩面性思考,他刻意隱藏畫中兔子的表情,「因為我不想讓觀眾直接從視覺上預設兔子是面對或背對著它後面的光。」他補充道。對吳姿穎而言,光除了可以象徵希望,也可以解讀為通往毀滅的指引。 「光」這個主題,在三人的詮釋下雖看似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其所展現的皆是他們透過光對希望的追尋和探索自我的過程。王慈優道:「本次展覽中,光象徵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跟希望。」觀眾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三年級學生莫曉彤認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紅色人魚〉,他表示,進入展覽會場後會特別被畫布抓住視線,加上顏色跟白色牆面對比強烈,十分引人注目。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新知
第1796期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2024-10-18
【記者黃詠欣報導】根據我國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超過84.7%老人患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而慢性病患者多為慢性傷口所擾,若未處理完善,導致反覆發炎嚴重恐截肢或死亡。然而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主觀經驗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適化療程。因此,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帶領團隊研發「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微型化遠端醫療傷口癒合階段辨識系統」,首創以彩色血氧影像客觀分析慢性傷口,量化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並榮獲「2024未來科技獎」。17日至19日,2024未來科技館將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 (簡稱台北世貿一館)展出本成品。 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常被使用的市售醫療儀器——雷射都卜勒血流儀是一種桌上型裝置,約斥資200多萬,卻只能偵測血氧濃度,因重量緣故也不好攜帶。團隊成員、成大顯示電路及生醫創意系統應用實驗室博士生呂宥憲表示:「目前醫療在用的儀器沒有這麼方便、多功能。」 為了改良現有儀器,團隊研發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重量僅180公克。此裝置使用多光譜光源上的LED燈打紅光與紅外光照射傷口,取得皮膚反射光影像後,計算傷口及周邊肌膚血氧濃度,量化肉眼不可見的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關鍵是我們開發去除環境光的演算法。」呂宥憲說明,團隊為還原紅光及紅外光拍出的影像,把環境光視為雜訊取出,耗時兩、三個月訓練人工智慧模型。此裝置除了可以自動分析傷口影像,更突破現有技術,評估傷口癒合階段,加速判斷患者是否需回診清除傷口。 同時團隊為了實現遠距醫療,讓醫師能線上追蹤傷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連結裝置,能方便傷患居家使用,即時拍攝傷口上傳雲端平台儲存,醫生則可透過平台了解傷口狀況,提供最適合的敷料與療程,線上提供醫囑,有效降低傷患就診頻率與負擔。 本系統已獲得台灣專利,也進入成大醫院測試,並收集臨床數據與護理人員的反饋進行調整。對於是否繼續優化研究成果,林志隆表示想改良兩個層面,一個是增加新功能,讓系統也能判別燒燙傷情況,另一個則繼續減輕裝置重量,使其更方便。新華醫院內科醫生黃旭加認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在臨床訓練下會愈來愈進步,未來有望替代人員去分析、觀察傷口。
《琉光》以多元技法結合水墨 永「琉」生命璀璨瞬間
藝文
第1795期
《琉光》以多元技法結合水墨 永「琉」生命璀璨瞬間
焦點
2024-10-04
【記者蔣若暄台北報導】純白的畫廊中,繪畫在燈光下閃耀著光輝,娓娓道來記憶的燦爛與美好。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水墨組的黃薰瑩,即日起於臺師大德群畫廊D廳舉辦個展《琉光》,以拓印、滴流等技法結合水墨,繪出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璀璨瞬間,以讓美好記憶永留於心。 談及個展理念,黃薰瑩表示取材自李白作品《古風》,詩人藉詩句「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傳達出歲月流逝飛快的涵義。黃薰瑩認為雖然無法讓時間停留在當下,卻能以畫作捕捉生命中的重要瞬間。展名《琉光》發想自琉璃珠,將流光一詞中的「流」改成「琉」,以藍綠色系作為畫作基調,琉璃珠閃耀的光澤也象徵記憶燦爛的瞬間。 在蕾絲系列作品中,黃薰瑩以蕾絲紋路拓印出花的樣態,表達儘管記憶會因時間流逝而變,但生命中美好瞬間卻彷如不會腐朽的蕾絲花,永遠不會變質。黃薰瑩表示自己喜歡攝影,「但攝影只能紀錄當下,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展現過去、現在和未來等不同狀態。」因此他在作品中加入攝影元素,試圖呈現不同時空的情況。以作品〈蝶光輕舞〉為例,黃薰瑩將顏料噴灑在模板上製造出圓形斑點,模擬相片中光斑的效果。而作品〈繡球〉則使用淺景深構圖讓繡球花更為突出,藉由背景中模糊的枝葉,傳達記憶在人們腦海中朦朧的意境。 在滴流系列作品中,黃薰瑩融合廣告顏料與墨汁,運用滴流技巧創造出時間的流動感。他讓顏料順著紙張自然流動,不刻意晃動畫板控制流向,再照著滴流後的顏料分佈進行構圖。「這就跟人生有時會有些沒辦法控制的事一樣。」他補充道。在〈曇花〉和〈暗香〉中,黃薰瑩刻意在繪製時避開滴流的線條,因此視覺上花朵像是隱藏在線條後面。這樣若隱若現的意象,再次呼應他對記憶的看法,「它可能藏在你內心某個深處,有時候浮現出來,有時卻可能會忘記。」他也使用珠光水彩顏料,讓畫作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閃爍的效果,藉此表達記憶模糊、朦朧卻依舊閃亮的概念。 同樣就讀臺師大美術系的觀眾黃俊榕則表示,作品中模糊的表現手法使他聯想到登山時看到的霧,認為畫中的意境是在歌頌自然的美好。他也分析〈曇花〉和〈暗香〉中兩種不同花朵所欲傳遞的含義,「曇花是歌頌短暫美好的植物,梅花則是不畏艱難。」,感受作品對時間消逝的詮釋。觀眾Lee(化名)則表示對滴流系列作品中豐富的層次感到驚訝,「滴流是很粗獷的,但裡面卻是很精細的東西。」
佛光激流輕艇勇奪雙冠 力拚亞運代表資格
體育
第1795期
佛光激流輕艇勇奪雙冠 力拚亞運代表資格
焦點
2024-10-04
【記者張恩爾宜蘭報導】 2026年亞運輕艇激流第一階段培訓隊選拔賽於9月28至29日在宜蘭縣安農溪舉行。輕艇激流分為K艇和C艇,K艇的槳呈雙槳葉,左右輪流划 ; C艇則是單槳葉,只划一側。女子K艇與C艇分別由佛光大學的吳亭儀以及來自冬季聯盟輕艇俱樂部的鍾淯涵拿下第一名。而男子K艇部分,國立羅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朱泓宇扣掉罰秒後,以不到一秒之差領先台北市立大學的廖力泓奪得第一 ,男子C艇則由佛光大學的吳融政獨佔鰲頭。 輕艇激流的比賽規則是選手們需按照號碼通過對應水門,如有碰撞或是未通過水門則會罰秒。這次亞運選拔賽的選拔標準是K艇取前三名,C艇取前兩名進入培訓隊。為了能讓選手們更了解和適應比賽場地,中華民國輕艇協會邀請了2022杭州亞運輕艇激流女子金牌張筑涵到現場進行示範賽,張筑涵認為受到颱風的影響,所以河水很湍急,水流狀況也不太穩定,「選手的路線可能會沒有走到水流的位子,就會進不去標竿。」 代表佛光參賽的吳亭儀認為準決賽的狀態還不錯,只是決賽時有一個水門轉得比較慢一些,所以並沒有順利通過,「唯獨沒有過到那個水門,對自己有點失望。」同樣代表佛光的吳融政對於今天的表現感到滿意,提到為了這次選拔賽做的準備,吳融政表示他特別向學校請了一陣子的公假做賽前集訓,未來進入培訓隊後也希望能突破上屆亞運第六名的成績,進入前三名。談到對於後年亞運的展望,北市大的廖力泓說:「我認為能和那些亞洲前十名的選手一起划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並希望能不斷突破自己的成績,也期待能和亞洲各國頂尖的選手同場較勁。 輕艇激流目前在台灣還不算是一項熱門運動,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理事長楊明恩認為,根本原因是輕艇激流主要為競技導向的體育項目,入門門檻相較於一般的運動來說較高,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場地不足,目前台灣僅有南投縣的水里溪及這次比賽的場地安農溪兩座輕艇激流的場地。 為了因應2025世界壯年運動會,體育署目前也正在規劃安農溪國際輕艇激流標桿場,期望透過國際級的場地讓台灣輕艇激流的發展更加完善。談到如何提升此項目的熱門程度,楊明恩表示可以透過更多轉播讓民眾認識輕艇激流,知道原來還有這項運動,「如果這些選手能夠進入亞運或是奧運,讓更多人看到,應該就會好很多。」希望選手們在未來的比賽可以拿到亮眼的成績,進而推廣輕艇激流。
浮萍結合光電感測 低成本突破水質檢驗極限
新知
第1795期
浮萍結合光電感測 低成本突破水質檢驗極限
2024-10-04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現代農工業的發展下,環境水體中普遍存在除草劑與毒化物污染問題。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碩士班的陸品丞,大學時期在國立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龔毅指導下,以浮萍結合光電系統,研發基於浮萍的光學生物感測器,能檢測到更低的除草劑劑量。這項研究登上國際生物感測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mpact factor 10.7)。 「農田水池常會受到除草劑的汙染,但專業檢測儀器較昂貴,所以想開發簡單且有效的生物感測器。」陸品丞提及,過往使用自動監測分析系統(Scanalyzer)檢驗水中毒物時,需要投入數十萬美金(約新台幣318萬以上),但此研究成本降低至10美元(約新台幣318元以下),且在第2天就能檢測出最低極限值,分別為10 ppm 和1 ppm,相較需高度仰賴手動檢驗,在第7天測出36.4 ppm與34.0 ppm的國際標準方法,不僅顯著提升效率,也突破過去對除草劑劑量的檢驗極限。 這項系統利用LED燈模擬自然光照條件,將太陽能板置於水體底部,使用萬能電表監測太陽能板的電壓、電流與功率。當浮萍未受到除草劑抑制時,將正常生長在水體上並遮蔽上方光源,導致太陽能板無法接收充足光線,萬用電表監測到的數值進而降低。陸品丞表示,除了浮萍遮蓋的面積大小外,葉片因為失綠、變白與黃化造成透明,也會導致太陽能板吸收更多光線,提高萬用電表測量到的數值。 台北市翡翠水庫管理局操作科操作股長徐硯庭表示,實務上評估水質優養化,以即時監測數值為初步判斷依據,但因數值易受藻類品種與數量影響,需搭配其他採檢方式。嘉義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說明,目前養殖漁業需要更精確且低成本的水質檢測手段,有些漁民負擔不起昂貴的水質監測設備。此外,室外水池容易因有機物和生物膜附著影響檢測準確率。因此新技術的價格與準確率是優先考慮的重點。 雖然此次研究提高檢測效率,不過陸品丞在論文中提到,兩種除草劑的作用機制不同,對抑制浮萍生長有速度上的差異,考慮化學物質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是應用時需注意的問題。談到未來發展方向,陸品丞説:「一點點的氨氮毒物就會讓水中生物死亡,而藻類過度生長則會使水質優養化。」他認為養殖漁業與水壩有即時監測水體污染的需求,日後也想繼續研究檢驗水中氨氮毒物與水質優養化的領域。
聚光燈後的永續困境 藝術產業如何邁向綠色轉型?
專題
第1792期
聚光燈後的永續困境 藝術產業如何邁向綠色轉型?
2024-04-11
【專題記者何予、賴羿安、林詩祐、蔡愷恆綜合報導】閉展後,人潮散去。藝廊實習生小怡(化名)打開工作人員才能進入的儲藏室,看見那堆由保麗龍、泡綿紙、塑膠袋與難以拆解的混合素材組成,隱隱反射展覽燈光線的一座銀白小山,數量多到足以佔滿六到八人電梯的空間。如同光與暗,觀眾的注意力容易聚焦於光線下的藝術品,難以看見背後的創作、包裝、運輸、佈展過程,以及可能造成的碳排放與廢棄物。藝術產業並非如外界所想像的環保,台灣藝術永續聯盟表示,以舉辦2020年的台北雙年展為例,總計排放32.5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消耗2公頃的森林。隨著時代演變,國內外藝術家不只在題材上關注環境永續,更以廢棄物作為創作媒材。然而,依然難以避免包裝消耗品、一次性裝飾及塑膠垃圾,藝術產業該如何實踐永續? 協同策展人蔡明君與策展人陳泓易、藝術家陳宣誠在《後植民計畫》展覽作品《懸亭》,正是利用前一檔作品媒材與當地舊窗戶廢材設計而成。 圖/取自後植民計畫粉專藝術品包材難重複使用 替代策略減少廢棄物數量現已有許多藝術家透過再生材料當作素材,但在將作品運輸到展場的過程中,還是需要以各式柔軟材料包著作品,保護藝術家的心血免受傷害。若是較小型的國內活動,有些藝術家傾向以手邊的二手素材自行包裝並運送到現場。至於大型藝術博覽會,則多委託專業運輸公司負責,尤其國際長程運輸的作品損壞風險高,因此保護程序更謹慎,材料也更複雜。鶴軒藝術藝廊創辦人陳鶴舉例,日本運輸公司會以報紙、氣泡布、保麗龍將紙箱的空間填滿至實心,確保藝術品在運送過程不會損壞。面對大量廢棄包材,許多材料大多僅供一次性使用,像是容易變形的氣泡布,或是具有特殊尺寸的保麗龍,藝術家和場館就算想重複使用也不太可行。非畫廊副總經理徐孝貴無奈解釋,「儘管有環保與永續念頭,但在藝廊,氣泡布等材料頂多重複使用一兩次就會淘汰。」小怡也有類似的觀察。他提到,木乃伊式的綑綁包覆方式,容易在拆除膠帶時破裂,而失去原先的保護效果,不堪再次使用。在有限成本下,藝術家各自發展永續的替代策略。長期關注藝術永續議題的策展人蔡明君分享,在展覽《院》中,他不搭任何展牆、台座等一次性木作結構,減少產生額外廢棄物。陳鶴為了重複使用運輸作品時的包材,僅將膠帶貼於氣泡布封口處,以避免拆卸造成的大面積破損。曾任教於虎尾科技大學的退休教授,同時是該校藝術中心的指導老師林俊男則選擇用舊棉被替代氣泡布。如果展覽中不得已使用木板、塑膠類製品等一次性耗材,他也會於結束後提供給需要的學生、街坊鄰居索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鄭尹真談及,每檔展覽結束後,校園內的垃圾場都會堆滿木料,成為一座廢棄山丘。 圖/鄭尹真提供盼建立交流平台與資料庫 共尋藝術永續解方部分個人藝術家、工作室已具備藝術永續概念,並開始在能力範圍內實踐。然而,視覺藝術聯盟(以下簡稱視盟)國際交流專案經理范宇晴表示,經過台灣藝術永續聯盟全台調查後發現,面對席捲而來的全球趨勢,「大家還是在單打獨鬥。」雖有不少藝術工作者正在默默實踐永續,但因缺乏交流,導致迴響力道不足。「這是因為缺乏了揭露訊息的平台。」范宇晴說明,台灣藝術永續聯盟成立於2022年,由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盟和畫廊協會等民間組織組成。聯盟不只推動及監督政策,也希望提供平台,讓藝術永續的實踐方法和知識集結、流通。文化部表示,未來將建立「藝術永續資料庫」,讓業內人士能觀摩藝術永續範例,累積知能及實作經驗,形成正向的循環與風氣。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同時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李根政更進一步點出,「目前欠缺產業內部由下而上的討論。」不只要官方推動,也需要產業內不同從業人員間自發性的對話、交流,才不會淪於形式。李根政認為,近年來可看見台灣與國際接軌的企圖,不過大型國際展覽最大的問題是交通產生的碳排放,策略多著重在減碳,不見得適合台灣普遍為中小規模的藝術場館。范宇晴也表示,視盟不希望總是透過國外的案例去了解永續議題,台灣應該試著找出自己的途徑,因此向文化部提案,在全台250間藝術機構展開訪談調查,包含個人工作室、非營利組織和美術館等。 《畫廊ESG手冊》及《視覺藝術綠色展覽指引》由台灣藝術永續聯盟策劃、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調查國內外作法,在材料選擇、能源和運輸等方面提供可行作法,目標是引導產業自發行動。 圖/何予完善跨域溝通 共謀藝術產業減碳解方藝術作品的生命週期會經過製作、運輸、展出和廢棄,需要從業人員發揮各自專業,在各階段參與環保與減碳。也因每一檔展覽的規模和呈現方式差異大,蔡明君認為,若要進一步擬定永續實踐方法,可由環境工程師提供一對一諮詢,協助計算碳排並給予減碳建議。臺北市立美術館2020雙年展「儲回大地的藝術」計畫,藉由估算展覽產生的碳足跡,號召藝術產業反思自身造成的碳排放。該展選擇以種樹達到碳中和,雖然事前已徵詢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現升級為行政院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卻因不了解台灣的林業經營,以及生態保育目標缺乏共識等因素,引發爭議嚴重的「大崙尾砍伐事件」(註一)。蔡明君感嘆,「困難的是如何有效推廣環境永續,而不是讓本意良善的計畫,變成製造破壞的計畫。」李根政呼籲,跨領域的對話除了需要徵詢專業工作者,也需與社會運動人士交流。註一:大崙尾砍伐事件源自政府未與民間環保團體釐清「台北公有林」定位,且對於復育的樹種意見歧異,砍伐面積約10公頃的林地,衍生成「為了種樹而砍樹」的爭議。藝術永續若要有效實踐,跨領域的積極交流必不可少。文化部推動藝文產業2050淨零碳排轉型趨勢,精確計算藝文產業的碳排總量,同樣需要環保相關專家等協助。台灣藝術永續聯盟正在著手調查當前缺乏的碳排數據,並就目前已知數據製作碳排計算器,開放不同機構申請,讓藝術產業工作者記錄自己的碳排總量,了解不同季度和年度變化。除了碳排量計算,廢棄物減量也是永續的重要課題,材料開發或許就是長期解方。徐孝貴表示,希望未來有便宜且可植生物分解的素材可供選擇。由於目前台灣還沒有可替代氣泡紙的環保包材,林俊男也期待政府能夠投資開發可分解包裝。台灣藝術永續聯盟目前正致力於永續材料的研究,並參考國外的綠色藝術實驗聯盟 (Green Art Lab Alliance, GALA)的未來媒材銀行(Future Materials Bank),期望推廣無毒及可分解的環保媒材。 國外的案例如Hexcel Pack公司以100%回收且可生物分解的紙張作為包裝材料,取代常見的一次性塑料氣泡布。 圖/截自Hexcel Pack官網經費不足成藝術永續阻力 政府提供企業投資誘因預算考量是藝術永續難以普及的一大原因。林俊男無奈坦言,藝術中心的預算過少,難以負擔外國開發之環保運輸器材,導致無法完全落實藝術環保。舉例來說,目前光是租借一只大型烏龜箱(註二)就必須花費6000歐元(約台幣20萬), 一般單位根本無力負擔。不只校園,商業畫廊更以營利為主要考量。徐孝貴也表示,「觀念大家都有,問題是在現實環境中找不到支持的資源。」資源有限,若在成本上沒有更經濟的替代方法,大家還是傾向舊有選項。註二:烏龜箱為藝術品包裝運輸時,能夠重複使用的包裝箱,可取代需不斷訂製的木箱。 台灣藝文產業市場規模較小,大多仰賴政府資源。文化內容策進院(以下簡稱文策院)推動「ESG for Culture專案」,鼓勵藝術家實行環保永續觀念,吸引企業投資,以提升企業ESG形象及產業競爭力。文策院持續協同專業顧問機構,向藝文業者溝通企業關注的ESG議題,以訂定執行方向。文化部則啟動「淨零排放—文化產業減碳科研輔導計畫」,補助藝文團體及相關機構投入ESG及藝術永續議題研究與行動,並在2022年時,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臺灣證券交易所協調,於《112年度公司治理評鑑指標》的「推動永續發展」中新增評鑑指標,鼓勵上市上櫃公司透過贊助、投資、採購等行動,將資源挹注文化藝術產業。除此之外,范宇晴也期望,文化部能推出永續標章評鑑制度,制定具公信力的計算標準並獎勵企業。一方面讓大眾在觀展之餘,了解藝術永續觀念;另一方面,則讓企業基於ESG考量,更願意支持有永續意識的場館及藝術家。綠色浪潮無可迴避 盼藝術永續向民間扎根環境文明已是當代人類無可迴避的課題,蔡明君提醒,藝術在社會中作為教育與推廣的角色,透過產業自身的永續實踐與改變,或許也能讓觀眾一同在乎環境永續。正因藝術的特徵是不斷探索人性,不斷提問,身為藝術創作者無可避免需要看見問題,不能否定舉辦一場展覽所帶來的浪費與環境損害。「藝術需要誠實。」李根政相信,比起外界監督,這將是個人內在需面臨的叩問。現在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是讓永續、減量、低碳、節能等概念,逐步成為藝文產業的「標準配備」,進而改變需求與供給端。李根政觀察,「台灣的藝術永續討論還是停留在論壇或是研討會。」他期待未來藝術永續,能夠向民間扎根,不只從國外的案例汲取經驗,也能找尋到屬於台灣的那條路。 非畫廊副總經理徐孝貴表示,目前雖然有針對藝術永續的研討會,然而尚未有實際的細則與共識,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圖/林詩祐攝
情感逆境中尋曙光 情緒障礙者如何走出孤單與掙扎?
專題
第1791期
情感逆境中尋曙光 情緒障礙者如何走出孤單與掙扎?
2024-03-14
【專題記者丁盈瑄、吳玟錡、劉芯妤、孔德皓綜合報導】「你是過動兒哦哈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句話可能僅是同儕間的玩笑。然而,對於患有情緒障礙的小晨(化名)來說,這句玩笑卻是他生命中揮之不去的惡夢。小晨小時候是個調皮的孩子,經過檢查,他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ADHD)和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 AS)。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皆屬情緒障礙的範疇,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情緒障礙是指因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異常,並難以適應校園生活,包含精神性、情感性、畏懼性、焦慮性等疾患,且通常需要經過專業醫療者的評估和判斷。在小晨的世界中,他難以辨認他人的表情與想法。建立親密關係時,他總是因認為自己跟別人不同,進而感到自卑,不敢與其他人太過親近。「他(班導師)在我寫錯成語時,狠狠賞了我一記耳光,並告訴我,我永遠都跟別人不一樣。」依稀記得班導師冷酷眼神的小晨邊流淚邊說道。兒時的小晨因為情緒障礙會不斷拔頭髮以減輕焦慮,造成禿頭。班上的男同學因此嘲笑他,造成他對男性同儕有所戒備,也為他的童年蒙上深深的陰影。臨床心理師李奇姜觀察到,情緒障礙者往往遭受惡意的對待與誤解。他解釋道:「大眾傾向將他們(情緒障礙者)貼上『有問題』的標籤,但僅有少數人真正了解情緒障礙者為何會在社會中失常。」 小晨就學期間常因情緒障礙無法控制自身行為,而容易與其他學生起衝突。 圖/劉芯妤攝情緒障礙者與外界的一道牆 「不被理解」成建立關係挑戰患有憂鬱症的佳佳(化名)表示,他有過大約三到四段的交往經驗,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感情中,他的對象會花時間陪伴他,或在他難過的時候給予安慰等,種種經驗讓他敞開心房,願意與對方坦承他是個憂鬱症患者。但他其實在親密關係中感到矛盾,一方面認為對方沒有義務要承擔他的情緒,一方面又渴望獲得關愛,同時又譴責自己的情緒。「我好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只會帶給大家麻煩」、「要是我能成為他更喜歡的樣子,或許就不會分手了...」類似的想法迴繞在佳佳腦海中,他飲盡一杯酒,追憶起與親密對象的分手時刻,即便明白分手原因非他個人所造成,但還是不停地將責任歸咎到自身。佳佳輕聲道出,李奇姜補充,情緒障礙者會過度執著過去受傷的經驗,甚至會不停地責備自己,而忽視雙方溝通的重要性,讓關係變得緊張。翔翔(化名)提及,因著小時候曾發生注意力缺失(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ADD)的症狀,但家人與老師卻認為他不認真、不努力。大學時期就醫後,發現罹患情緒障礙的翔翔告知家人他的病情,他媽媽卻說:「你得這個(情緒障礙)一定是小時候太愛打電動。」對於媽媽的不諒解,翔翔難以接受。他說明,因為注意力缺失,他在和朋友傳訊息時容易分心或忘記回覆他們。許多原本很要好的朋友無法體諒他的行為,離他而去。他也分享,在圖書館讀書時,因為症狀伴隨的抖腳,也招來同學們的鄙夷。翔翔無奈說道:「學校似乎沒有我的容身之處。」由於情緒障礙者經常被異樣的眼光看待,李奇姜發覺他們在親密關係中較為小心翼翼。「我會把朋友們分等級,再根據親密程度的差異,選擇要與哪些人分享我的疾病。」翔翔、佳佳均指出,他們習慣將朋友分類,以「同理心」當作結交知心好友的條件,確定對方是值得信任的人,才會選擇告知朋友他們的症狀。翔翔分享,他身邊都有飽受恐慌症、憂鬱症困擾的朋友,「似乎只有「自己人」才能最了解自己。」李奇姜解釋,患者因為患有情緒障礙,較難理解情感且容易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情緒障礙者需要更加溫柔和易懂的方法來處理情感問題。他補充,考量到這些特殊需求,老師與醫師提供額外的支持和指導是必要的,以確保患者能正確理解和建立與他人的穩定關係。 佳佳分享,情緒障礙者不太知道自己該如何與他人相處、怎麼去界定關係,常需要靠著別人主動與他建立關係。 圖/丁盈瑄攝如何化解情緒障礙的困境:情感教育與陪伴為解方佳佳在面對感情問題時解釋,他會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和立場,認為交往對象就需包容自己。「對象是讀台大,我經過公館(台大)的時候,如果發訊息給他,他就要隨叫隨到。」佳佳回憶,語氣平靜地説道。他坦言,任性的行為已對親密關係造成困擾,並意識到對於情緒障礙者來說,建立穩定的情感尤為困難。新竹縣松林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陳維如提到,情緒障礙者有時會以『先同理我,再同理你』的模式與他人相處,用任性的方式與他人互動。「他們會希望對方要馬上回應,沒辦法去思考別人正在忙,或無法立即回覆,這是一種不健康的依附行為。」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教授陳坤虎表示,情緒障礙者的不安全感產生後,焦慮、憂鬱等等情緒就會上來,容易讓自己陷在負面情緒裡無法自拔。 陳坤虎提到,正向思考有助於情緒障礙者改善自身狀況,進而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 圖/吳玟錡攝陳坤虎鼓勵情緒障礙者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尋求專業的協助,包括找學校的輔導中心或醫療機構。李奇姜分享,在輔導個案時,他會先讓情緒障礙者審視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發現引發情緒問題的根源並尋找解決方法。他認為情感教育對於幫助情緒障礙者克服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至關重要。相比起學校的情感教育,小晨認為陪伴更貼近情緒障礙者的需求。他舉例,在擔任健身教練時,透過與其他患有相似疾病的患者聊天,雖然只是閒話家常,卻使這些病友得到溫暖的關切,他也在過程中結交許多好友,學會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情緒障礙者盼獲接納尋找共鳴與陪伴 尋找共鳴發掘自身價值對於情緒障礙者通常不太願意向他人透露自身狀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洪雅惠表示,「自我揭露多少有點風險,因為他們有很多被拒絕、被羞辱的負面經驗。」陳維如指出,儘管情緒障礙者出現與他人互動不當的行為,身邊的人仍需要耐心陪伴他們,不然他們只能一直在自己的世界打轉,無法與他人交流。小晨在大學時加入動漫研究社,與志同道合的成員交流,除了平時聚在一起討論動漫,也會一同參加動漫展。小晨提及,許多社團成員也和他一樣有情緒障礙,不過(他們)相處得非常融洽,他感嘆地說:「(我們)算同病相憐吧,大家互相幫忙,在了解有疾病後相處上也不會有落差。」洪雅惠認為,雖然身邊的人不理解他們的情緒障礙,情緒障礙者仍可以找到願意接納自己的社群以尋求陪伴。 洪雅惠說明,其實情緒障礙者與一般人遇到的情感問題沒有不同,不過情緒障礙者會融入自身障礙特質,因此挑戰會更大。 圖/劉芯妤攝在家庭的關愛方面,洪雅惠說明,許多家長面對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愛的程度掛勾,「變成是(家長)看孩子表現,針對(孩子)做的事情來評估他們的好壞。」他認為,家長應該重視親密關係中「愛與被愛」的核心,先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的,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影響家人對他們的愛,才能更好地幫助情緒障礙者降低對自身價值的焦慮。陳維如也強調,親子共學相當重要,除了孩子,家長也需要共同成長,雙方才能好好相處,建立良好關係。原本對情緒障礙一無所知的翔翔母親,透過上網蒐集資料、閱讀書籍,自願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症狀的相關知識,在互相理解的過程中,翔翔與母親的衝突也漸漸地減少。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蔡淑妃指出,在教育體系中,如果老師能夠以身作則,友善地對待情緒障礙者,可以減少他們在校園生活的焦慮,並與同學正常交流。他補充,預防勝過治療,老師們受過專業訓練,更需要教導學生與情緒障礙者互動的方法,而不是等到情緒障礙者在班級出現問題,再去解決。洪雅惠也認為,如果學校老師能在班級打造正向學習的氛圍,不刻意區隔有情緒障礙問題的學生,便會培養良好的同儕關係,讓同學能尊重彼此的差異。洪雅惠說明,情緒障礙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了解並接納自我形象,回歸「愛自己」這項最核心的情感價值。就如小晨在生活中逐漸接受自己的病症,雖與情緒障礙相處的這條路漫長,但他從中找到自我價值與自信,並能幫助其他情緒障礙者,使他們在認識情緒障礙的旅途中不孤單。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體育
第1789期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2023-12-13
【記者孔德皓台中報導】2023年台灣飛盤爭奪賽公開賽9日至10日在台中市朝馬足球場展開,吸引國內外共13支隊伍參賽。飛盤爭奪賽又稱終極飛盤,是一種快節奏的飛盤玩法。來自冠軍隊伍PIONEERS的選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媚珺說明:「飛盤著重技術,有了基本傳盤技術再慢慢投入體能訓練,再加上團隊的戰術,你才有辦法幫助隊伍取得勝利。」 飛盤爭奪賽又稱為終極飛盤,著重技術、戰術、團隊默契,選手通常會在賽前練習傳飛盤。 圖/孔德皓攝賽事分兩隊進行,雙方派出七位選手出戰。進攻方傳接飛盤向得分區域推進,持有飛盤的選手不能跑動,只能丟擲飛盤給隊友,在得分區接到飛盤得分。而防守方需在不碰觸對手身體的前提下干擾進攻,阻止對方將飛盤傳到得分區。若傳接時飛盤落地、出界,或遭到防守方抄截、拍落,則攻守交換。飛盤爭奪賽通常沒有裁判,比賽發生的一切全靠選手判定,因此選手需對規則十分熟悉。SAMBO RICE 三寶飯的選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李岳謙分享道:「犯規或違例的部分需要溝通,有共識比賽才會繼續,沒有的話就回復上一動。」 比賽中,進攻方透過傳遞飛盤推進,而防守方則需要阻止對手將飛盤傳進得分區。 圖/孔德皓攝飛盤爭奪賽講求運動家與團隊精神,選手們常常鼓勵隊友。得分時,場下的選手會到場上與隊友們擊掌並高喊隊呼。「帶動一下隊伍氣氛,如果低沉的話選手狀態會不好,就算失分也一起上去歡呼,讓隊員保持亢奮的狀態。」Whisby Nation選手,黎明技術學院張家豪表示,賽後兩隊的選手們無論發生多少衝突都會圍成一圈,交流心得。此外,選手們會幫對手選出賽事MVP以及精神錦標選手,並贈送紀念品或是飛盤用品。 在得分、暫停後,選手們會高喊隊呼提振士氣,讓隊伍保持專注。 圖/孔德皓攝 飛盤爭奪賽結束後,兩隊圍成一圈交流彼此的比賽心得,並給予對手鼓勵。 圖/孔德皓攝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當中包含飛盤爭奪賽項目,而台灣身為地主也參與其中,進一步讓更多人投入飛盤爭奪賽。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表示,協會目前每三個月舉辦一次例行賽,加上大專盃、全國中等學校飛盤錦標賽、全國青少年飛盤錦標賽等,比賽數量相當足夠,目前常態出賽的選手也來到約200位。但飛盤在臺灣仍為冷門運動項目,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飛盤競賽,章艾薰認為需要更多教師加強推廣,「在職的老師如果願意來上飛盤的教練課程,回去就能帶一些學生,只有剛好是飛盤選手又有教職的人去推動有點少。」蔡媚珺則認為可以透過電視轉播,讓更多人看見飛盤爭奪賽,「前陣子的全明星運動會就做得很好,雖然有簡化規則,但是概念一樣,所以我覺得轉播或者是電視能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飛盤。」
菲大學爆炸案釀4死 學生點燃燭光捻熄恐怖主義
國際
第1788期
菲大學爆炸案釀4死 學生點燃燭光捻熄恐怖主義
2023-12-06
學生獻上鮮花,並在小卡上寫著「Peace MSU」等祝福,冀望燭火能照亮被恐怖主義氛圍籠罩的校園。 圖/彭達頓提供【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這就像是正常的一天,直到體育館爆炸的照片在我們的社群裡面散佈開來⋯⋯」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學生亞莉安娜.H.亞辛公主(Princess Alyanna H. Yassin)悲痛地說。菲律賓馬拉威市的民答那峨州立大學(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of Marawi, MSU-Marawi)於3日舉行天主教主日彌撒時發生爆炸,至截稿為止,共造成4人死亡,至少50人受傷。過去曾佔領該地區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已於4日承認犯下罪行。 民答那峨州立大學為天主教學校,周日會固定舉辦彌撒。爆炸當下,部分學生仍在室外,準備進入體育館參與集會。 圖/取自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Lanao Del Sur Facebook炸彈引爆後的民答那峨州立大學體育館裡,原先排列整齊的白色椅子散裂成雪花般的碎片,火藥替紅棕色木紋地板留下墨黑焦痕。儘管地上的血跡已經抹除乾淨,學生心中的陰影依然無法消散。亞辛公主的摯友全程目睹爆炸現場,所幸身體並無受傷,不過他的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亞辛公主形容收到的現場照片時說:「他們發送了傷者的照片,以及他們渾身是血並哭泣的影片,其中一些人甚至無法被辨認。」他坦言,「我想我永遠不會從悲傷中恢復。」 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不畏風雨,上街舉著「恐怖主義沒有信仰」的標語,重申爆炸事件並非因宗教因素引起。 圖/彭達頓提供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校友克特諾(化名)強調,雖然爆炸案發生在該國最大的穆斯林區域,但爆炸案並不是因宗教衝突引起,「無論是當地的穆斯林或是天主教徒,皆十分尊重彼此的信仰。」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學生艾斯.彭達頓(Ace Pendatun)也指明,沒有宗教該為這起事件負責,「爆炸案的肇事者自稱穆斯林,但他們不屬於這個倡議和平的宗教。」 遊行學生希望政府與校方皆能重視校園安全問題,避免恐怖主義組織再度奪走更多生命。 圖/彭達頓提供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於爆炸案發生當下即宣佈停課一周。大學在菲律賓各地分校也舉辦燭光守夜,獻花並唱著大學的讚美詞〈Dakilang Pamantasan〉以悼念往生者。民答那峨州立大學主校區於5日舉行「為團結而走(Solidarity Walk)」活動,除了哀悼已逝的同學,更要表明大學反抗暴力的信念,期望能建構一個對不同宗教與種族有更大包容性的未來。在活動中擔任攝影師的彭達頓分享他的觀察時指出,「ONE MSU」是學生們的口號,傳達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團結一致的信念,「儘管學生們的文化與信仰不同,他們依然一起哭泣、一起度過創傷。」 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校內舉行悼念活動,師生點燃蠟燭一起為3日爆炸案的逝者禱告,並祈求校園和平。 圖/取自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 General Santos Facebook爆炸事件發生後,校方與警方合作加強保全系統,成立特別調查工作小組,追蹤並逮捕嫌疑犯。校方也承諾,他們將會提供心理諮商給需要的學生。亞辛公主期望,校方與政府可以透過校內外的嚴格監控與管制,避免不人道的事件再度發生。彭達頓建議,政府也應該加強國內的安全設施,並在各地舉辦更多關於和平與團結的研討會。
北藝大生「犇」向新市場 藝術創業玩轉新媒體科技
生活
第1788期
北藝大生「犇」向新市場 藝術創業玩轉新媒體科技
2023-12-06
【記者陳婕柔台北報導】「藝術創業受眾較小,但希望這次融合科技後能讓更多人願意碰觸藝術。」犇藝獎參賽成員莊恩齊表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2日首辦犇藝節活動,決選團隊裡有兩組以新媒體科技為題材拿下二、三名,他們嘗試用熟悉的藝術結合商業思維,並在犇藝節中呈現藝術創業的成果展演。 首屆犇藝節與Underground Studio合作規劃策展,以綠植融入場佈設計,建立永續經營理念。 圖/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提供「北藝大很多學生從來沒想過創業,而多數民眾也很難理解藝術,所以犇藝節用簡單的創業形式讓大家了解『藝術即生活』。」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育成經理林錦德表示,校內大部分學生僅會創作,沒有足夠商業思維,所以近年校方融入多元程式設計與創業輔導課程。「光影魔匠工作室」獲選犇藝獎第二名,團隊打造一款餐廳經營遊戲,運用可愛、活潑畫面親近大眾。電影系出身的楊悅誠表示,自己曾想用電影呈現漫畫地下城的故事,卻一直無法完整詮釋,「其實電影視覺特效與遊戲科技理念越來越像,剛好有專精美術與音樂的朋友願意合作,才有〈地窖食堂〉這部作品。」然而負責美術設計的杞欣庭卻也感受到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隔閡,「初衷是想讓大家都喜歡我們創建的世界,但我們又無法掌握玩家喜歡的元素。」他點出團隊目前的難題是開拓市場。第三名的2ENTER 貳進團隊擁有主攻美術、程式、編寫遊戲以及3D影像設計成員,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將巨量資訊化為圖像,透過VR眼鏡將作品投射到民眾目光中,場景包含北藝大附近的北投溫泉、北漂學子常佇足的台北車站等等,成員莊恩齊說:「這些都是我們的生活軌跡,想讓大家體驗轉個彎就能遇見不同日常。」他針對藝術創業的困境補充,新媒體藝術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佈展、購買器材,儘管犇藝節有獎金,仍支撐不起創業的開銷。 2ENTER 貳進團隊將迷因、彈出式廣告等現代網路元素加入作品中,增進藝術與大眾共鳴。 圖/2ENTER 貳進團隊提供參與犇藝節後,民眾對新媒體藝術創業有更多感想,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生江品萱表示,這個領域重視人與藝術間的感知,2ENTER 貳進團隊用即時運算帶給人對於未來的想像,「現在機器人可以寫程式,但它很制式,我做藝術時與人的互動才會有活著的感覺。」民眾張晉禎則表示,「藝術會隨著大家習慣的媒介而改變,藝術家的優勢也會隨之有更多元的發展可能性。」 北藝大學生路過書店穿堂,駐足在展品前,翻看犇藝獎競賽團體創作的過程。 圖/陳婕柔攝獲獎的兩組團隊在比賽中體悟到藝術融合商業的阻礙,而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為了開拓學生商業視野,推動三項藝術創業課程,犇藝獎更是以公開徵件以及辦理工作坊的形式,提供師資顧問輔導,期盼大學生能自主跨領域合作,突破自身系所框架。「像是我們都很不熟悉怎麼處理稅務、怎麼成立公司。」楊悅誠希望北藝大能增強商業培訓課程的深度,讓團隊未來可以順利發展得更成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