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92期
反客為主 觀眾成展品思藝術創作歷程
2018-12-12
【記者王昱翔台北報導】「貼這個(便利貼)好像有草間彌生的感覺!」「把頭(用布)蓋起來比較有安全感。」扮演藝術家的民眾拿起各色的布料與緞帶,層層纏繞、覆蓋於另一位坐在板凳上的民眾,逐步將他妝點為藝術品。台大藝術季與藝術團隊「策展人們」共同舉辦《成為展覽的一部分》,期望透過四項藝術體驗,使觀眾成為展覽主角,找到自己體驗藝術的方式。 觀眾在〈Self-Artpiece〉中分別扮演藝術家與物件,藝術家由現場的素材將物件逐步創作成藝術品。 圖/王昱翔攝「一般藝術展的焦點都在藝術家與策展人。我們希望來點不一樣,讓觀眾變成主角,有他的發言權、自主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學生、策展人們創辦人林宏儒解釋,此次團隊共設計四項藝術體驗供觀眾參與創作,並於體驗前後訪談,希望瞭解觀眾的感受與變化。林宏儒將此次展覽形容為一場實驗,他說:「我們不希望告訴觀眾如何觀看藝術,而是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的方式。」〈Self-Artpiece〉由兩位民眾,分別扮演藝術家與被創作的物件。林宏儒說明,希望觀眾可以同理藝術品或藝術家的感覺,下次觀看藝術品時,能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情感連結。民眾謝依珊在〈Self-Artpiece〉中扮演被創作的物件,她靜靜地坐在矮凳上,身上被蓋滿布料、緞帶。謝依珊坦承,作為被動的物件,最終被創作出的模樣不見得是自己想要的,她說:「我之後看展也會很好奇,當作品如果有靈魂的話,希望把自己變什麼樣子?」另一項體驗,是讓兩位觀眾彼此對視的〈凝視實驗〉。藝術家藍凱柔解釋,眼神接觸是種強烈也脆弱的連結,由於平時人們不敢持續直視他人目光,故凝視當下會產生強烈感受,但也因為人們不常彼此直視,導致凝視的連結容易斷開。他提及,此次活動於對看雙方之間擺設畫框,是希望觀眾除了將對方視為「人」,還可以嘗試將對方「藝術化」,感受兩種連結的差異。民眾張哲浩表示,畫框促使他在過程中嘗試由各種角度揣摩對方形象,而每個角度呈現的不同畫面相當有趣。 觀眾在〈凝視實驗〉中,被要求直視對方的目光,並透過畫框,將對方視為藝術品看待。 圖/王昱翔攝「一般的藝術展,你會覺得和藝術品很像隔著一面玻璃,在這裡你會覺得玻璃不見了。」民眾廖惠棠比喻,此次藝術體驗好比對面的藝術品會從玻璃內伸出手接觸觀眾,或者一回神,觀眾便發現自己其實身在玻璃之中,反成為藝術品。張哲浩則表示,平時看展較為走馬看花,但此次藝術體驗則使自己成為藝術家或藝術品本身,融入感較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