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中藥產業人才缺 衛福部修法引爭議
2024-11-28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690期
微基因條碼 助魚種檢驗
2018-11-28
【記者邱于瑄台北報導】台灣海鮮食品魚種多標示不實,國立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研發「微基因條碼」技術,透過放大魚類DNA片段的方式,可一次檢驗多種魚種,更克服「基因條碼」無法檢驗過度加工海鮮製品的問題。陽明食安所也將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合作,針對壽司餐廳與連鎖賣場的冷凍魚進行檢驗。 陽明食安所將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合作,針對壽司餐廳與超市冷凍魚進行檢驗。 圖/邱于瑄攝台灣許多海鮮食品業者常以低價魚混充食材,賺取其中價差,如以石喬冒充土魠魚,或像是近日火鍋店「馬辣頂級麻辣鴛鴦火鍋」以巴沙魚替代國宴多利魚,兩者價差約四倍,此舉也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研發團隊、陽明食安所教授劉宗榮解釋,微基因條碼技術可抽取較短的DNA片段進行聚合酶鏈反應,放大DNA片段後,再透過基因定序與資料庫比對,可一次檢驗多種物種。舉例來說,若要檢驗魚種是否為國宴多利魚,過往的基因條碼技術僅能得出它是否為國宴多利魚,微基因條碼則能進一步檢驗出它百分之幾的機率是何種魚。自西元2016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開始使用基因條碼技術,然而此方式雖速度快,但一次只能檢驗一種魚種,成本也較高。劉宗榮表示,由於基因條碼技術抽取的DNA片段較長,若檢驗魚種經過加工或加熱,容易導致DNA斷裂,難以檢驗其物種。 陽明食安所針對海鮮製品,利用微基因條碼進行實驗,透過放大DNA片段,將基因定序,並與資料庫比對,來檢驗魚種。 圖/陳沛穎提供民眾、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張玟晴表示,對於基因條碼技術和微基因條碼技術能準確檢驗物種抱持肯定,但看見市售標示草莓「風味」牛奶和鱈魚「風味」丸,多半消費者都知道那並未使用真正的草莓、鱈魚原料,「不管政府開不開罰,消費者還是照買照喝。」研發團隊、陽明食安所學生陳沛穎補充,台灣自去年開始才針對鱈魚,規定業者必須標明通俗名稱或魚種名稱為「圓鱈」、「扁鱈」、「鱈魚」。圓鱈屬俗稱智利海鱸,扁鱈俗稱大比目魚,不同於真正「鱈形目」的鱈魚,因價格較低,所以常有業者將之混充成鱈魚,且由於鱈魚都是切片販賣,不易用肉眼分辨真偽。劉宗榮解釋,相較於美國,台灣的魚類目前沒有統一命名,所以導致海鮮食品標示不實的情況嚴重,團隊也以此為背景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