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戴碧玲創凝香體敷料 緩解犬隻潰瘍出血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86期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長時間處在悲傷的情緒中,所以想要用畫作來舒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在職碩士學位班的學生吳美華,18日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13件作品,希望透過畫作抒發身為女性面臨的苦楚,展現內心脆弱的一面。 吳美華舉辦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透過畫作抒發自我,並探尋心靈意象空間。 圖/邱昭華攝吳美華使用傳統上半工筆半寫意的水墨技法,但整體作品卻帶有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跳脫以往國畫框架,「我以前都是畫花、鳥或山水畫居多,這次採用了中西合併的方式呈現內心的女性空間。」另外,吳美華也薄塗與暈染畫作墨線,烘托出沉重的氛圍。為了致敬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吳美華在〈時間旋轉〉中使用大量時鐘和沙漏,象徵時間快速地流逝。畫面中的女性周遭延伸出許多手臂,則發想自吳美華身為妻子、母親、學生、美術老師等多重身份,藉此表達女性在不同社會角色下的辛勞,「職業婦女要同時忙工作,忙家事等等,就像千手觀音一樣。」畫作下方的紅蝴蝶則象徵著生理期,是身為女性美麗與哀愁的結合,吳美華說:「蝴蝶的生命短暫,就像青春一樣,稍縱即逝。」而一旁的眼睛則代表女性常需要背負世人眼光,在社會上步步維艱地生存。 吳美華藉由〈時間旋轉〉呈現女性的辛勞,時鐘與沙漏則表達青春飛逝的傷感。 圖/吳美華提供「我幻想給自己一雙翅膀,飛去任何地方,哪怕只離開現實生活一點點也好,我也想獲得一些自由和喘息空間。」〈悲傷羽翼〉反映了吳美華內心的悲傷和孤獨。短時間內失去父母及弟弟三位至親,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再加上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想以創作抒發當下的悲痛。畫中女性的身體蜷曲,披頭散髮地低著臉,背景以水墨的黑色調呈現悲傷憂鬱的氛圍,與潔白豐沛羽翼形成強烈對比。 短時間內三位至親的離開,令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悲傷羽翼〉中的雙翅是他逃離現實的幻想。 圖/吳美華提供愛好京劇的吳美華,也以知名電影《霸王別姬》作為〈華麗之下〉的靈感來源,並呼應自身境況。他透過作品呈現女性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時,背後苦楚無從宣洩的情緒,「京劇演員在台上需要扮演好角色,但是台下的心酸卻未必有人知道。」吳美華提到,自己平時並不會輕易表現負面情緒,儘管肩負各種責任,遇到挫折也只能一再忍耐。此外,畫中展翅的貓頭鷹也有另一層意義,吳美華說:「我白天都在忙,到了晚上才會像貓頭鷹,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和整理一些內心的想法。」 〈華麗之下〉除了京劇演員及貓頭鷹外,吳美華也在左下角畫上被囚禁在鳥籠裡的玫瑰,象徵著婚姻的拘束。 圖/吳美華提供曾指導吳美華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陳炳宏,也親自蒞臨現場欣賞作品,他觀察到展品使用許多物件或非人元素,來象徵潛意識的女性自我。而觀眾何淑貞則表示自己身為女性,在觀展後也有所共鳴,「我喜歡創作者從傳統的風格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並把個人內心想法呈現出來。」
藝文
第1772期
《鏡境》融元宇宙於音樂 反思人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2-11-23
【記者戴婧雯台中報導】「2022科技劇場」系列活動於19日及20日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推出最後一場表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聯合呈現《鏡境》音樂科技互動實驗劇場,結合科技與音樂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視聽饗宴。 由於作品的畫面光線較強烈,因此開場前也有為觀眾做簡單的提醒。 圖/戴婧雯攝觀眾進入劇場,首先會被序奏〈預鏡〉吸引目光與聽覺。柔和的聲音搭配著不斷變動的影像畫面,帶領觀眾一步步進入虛實莫測的氛圍,也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展演中。下一章節則是由陽明交大師生一同演出的〈偽日記〉,四人分別演繹療癒、厭食、魔術和錢包四個主題,表演過程中會敲擊各自角色持有的物品,或是與觀眾互動,並搭配不同的動作即興演出,帶來一場劇場式的音樂表演。演出進入下半場,〈空牆〉以賽博格(註一)表演者和團隊自製的聲響裝置「闁」為表演主體。表演者手貼電療貼片,呈現出被電療的模樣。與此同時,「闁」除了會發出原先設定好的聲音,也會吸收當下表演者身周的細微聲響,即時後製並釋放,完成〈空牆〉的整個表演。〈Scape〉則是整場演出的最後一個作品,由機器學習產生的3D動畫,搭配著人工智能語音組成一部影音作品。此作的邏輯和劇本皆由人工智慧演算得成,團隊希望藉由這樣的創作手法探討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世界是否可以相互理解。註一:賽博格(Cyborg Art)為表演者透過控制植入體內的裝置來增強感官能力,從而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作品〈偽日記〉裡,賴河泰將自己的專長運用到演出當中,飾演身心療愈師。 圖/戴婧雯攝此次跨校合作的音樂科技互動實驗表演《鏡境》,以時下流行的元宇宙的多重身份(註二)為主要概念。指導老師董昭明表示,鏡子中的世界猶如平行世界,當人面對鏡子時現實裡會有真實的個體,而鏡子裡也會有虛假的分身。他說:「因為鏡子是一個反射的狀態,他看得到也很實際,但是卻完全摸不到。」所以構思了「鏡中之境」的概念來詮釋團隊對元宇宙的想法,企圖向觀眾傳達虛實共存的狀態。註二:元宇宙的其中一個要素為多重身份。元宇宙的使用者擁有多個同時存在的數字身份,每個身份都可基於不同的使用者體驗而存在。 作品〈Scape〉使用了3D動畫與Disco Diffusion的機器學習所生成的影像,結合人工智能的聲音,向觀眾呈現人類、人工智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圖/戴婧雯攝團隊希望與觀眾進一步探討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平衡。表演者洪世霖提出疑問,「我們如何去面對這麼龐大的、高速的科技發展?如何不要讓人類成為科技的附庸?」他認為,人在長期習慣使用科技的情況下容易變得麻痺,團隊期許表演可以引導觀眾反思科技對人心的影響,也期望大眾可以意識到人類才應該是主導科技的角色。觀眾李思韻認為,雖然表演使用的視覺元素較抽象,若無相關背景可能會較難吸收,但其立意非常好,可讓民眾透過演出接觸到元宇宙的概念。兩校指導老師董昭明和蔡子瑋則期望這種跳脫傳統的演出,可以帶領觀眾一起脫離社會框架,期許未來更多人可以支持音樂科技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