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校園
第1801期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記者洪翊程台北報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4日公布114年度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簡章,其中,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社會學系等學系的簡章中,特別標示個人申請入學學生提出轉系申請的相關限制。包括學生須修習該年級及以前所有該系必修課程、經系主任同意或通過系務會議審核,才得以轉出等規定。 系所在招生簡章上早早公告轉系相關限制,並不是常見做法。反觀他校,不論國立或私立大學的相同科系,都未見類似規定。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主任侯維之認為,比起限制學生轉出,系所更該增加交流機會,並讓課程與時俱進。作為最早開始施行轉系限制的政大民族學系,助教張文思說明,此規定和申請入學制度的設計初衷及系所特色相關。大學個人申請制度期望學生依興趣選擇未來志向,若學生入學後馬上轉系,便違反制度設計的原意。張文思補充,政大民族系的轉系限制已行之有年,若學生佔用名額入學卻轉系,將損害其他對民族學有興趣,但未能就讀學生的權利。政大哲學系主任王華則提到,過去曾發生學生入學後不修習必修課,或不出席課堂的狀況,對於同儕間的學習風氣和系所課程教學產生負面影響。 談到轉系限制,有轉系意願的政大哲學系學生陳胤之認為,與其限制學生轉出,系所更該從教學方式下手,讓學生產生興趣並願意留下,「會影響我轉系意願的只有一個,就是我開始喜歡上哲學。」政大社會學系學生曾靖喨也表示,這些限制無法降低學生轉系意願,「想轉的話你就會拚盡全力去轉,或是雙(主修)到其他系。」東海大學哲學系學生核桃酥(化名)則認為,轉系限制能阻止學生思慮不周就進入沒有興趣的系所就讀。 對於系所透過規定避免學生轉出,王華表示,他不希望學生被看重校名的觀念侷限。他指出,近年許多大學推動雙主修A系進、B系出,或開放申請不分系學位等,都體現跨領域學習的取向,「比起看你是什麼系畢業,企業更注重你做過什麼、能力到什麼程度。」他說道。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陳聖謨坦言,能夠理解系所決策者需要維繫學系發展的責任,但也建議學系運作須以學生未來福祉為核心理念,因應變遷,持續優化課程架構,同時採取更有彈性的學分認定,如此或將有助留住學生。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專題
第1764期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2022-04-07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我覺得我們已經焦慮很久了。」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丘婉盈不禁嘆道,作為108課綱的首屆學生,從民國103年發布課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擔心著不確定的未來。依據108課綱資訊網,教育部自信宣示:「我們準備好了!」然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三年級的高婕恩認為,雖然新課綱為了學生做出改變,卻沒有人願意傾聽高中生的想法。「教育部認為我們理所當然要經歷這個實驗性的階段,而我們也只能接受。」事實上,學生才是教育方針要重視的主體。上路三年的新課綱,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上課期間背著書包獨自走過走廊。每個高三班級的門口,皆高掛著象徵「包中」的粽子許願吊飾。 圖/王嘉瑜攝新課綱趕鴨子上架 申請將近才釋出製作指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稱108課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希望翻轉傳統升學主義的考試制度,著重學生在高中教育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色與能力發展。因此,自111年起,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首度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實行20年的備審資料,讓高中生​​彙整三年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資料以申請大學。根據教育部說法,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初衷,除了補足考試無法呈現的成果、減輕高三學生製作備審資料的負擔外,更期盼學生定期紀錄自己的學習表現,從中探索個人興趣與志向,進而將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生涯定向的參考。然而,過往教育改革都經過試辦,或進行部分實驗,但108課綱的前導計畫中,並未包含學習歷程檔案的試行。新課綱實施的理想與美好憧憬之下,埋藏著學生對於未來的茫然與忐忑。多位學生指出,即使新課綱籌劃了10年,學習歷程檔案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清楚說明並給予指引。像是直到課綱發佈後,教育部才於109年底調增了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的限制;甚至到111年3月,具公信力的指引(註一)才初次透過「作伙學」發布,但直到申請前夕仍不停修正,讓學生無所適從。註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作伙學」團隊協助教育部,在110年7月至10月,於全國各縣市舉辦五十場審議論壇,邀請大學教授、高中老師、學生、家長,討論學習歷程檔案要如何呈現、如何審查。並於111年3月彙整成「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滾動修正的新制度 高三生淪學習歷程檔案白老鼠「教育部直接將學習歷程放上檯面,它就只好邊錯邊改,那我們就很可憐。」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蔡定燁肯定學習歷程檔案的良善立意,但是教育部「邊試邊改」的做法,讓校方及學生沒有可以依循的固定架構。「我不喜歡學習歷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第一屆,老師、學生、校方都很茫然。」​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詹苡柔指出,大多數人高一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都很空洞。彰化女中三年級的蘇姿榕則提到,學習歷程檔案不一定能幫助高中生申請大學,「很少有人能夠在一年級時就確定志向且沒有更改,很容易對最終要申請的校系一點幫助都沒有。」針對諸多高中生的徬徨無助,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綜合業務組組長王友聖回應,108課綱目前才實施到第三年,學生和校方都還在摸索和學習。教育部跟招聯會持續推動相關的計畫,協助高中老師在課程教學上、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都能有更清楚的指引。然而學習歷程檔案還未走到個人申請階段,問題卻逐漸浮現。像是「81所學校學習歷程檔案遺失」、「上傳檔案格式反覆修改」、「大學申請仍可參採備審資料」,凸顯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不完備。為了上傳而寫,還是為了自己而寫? 記錄恐減少探索機會多元探索是108課綱的主要理念之一,而學習歷程檔案是搭配108課綱的精神所推動的政策。可是要求學生記錄學習軌跡,與期許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真的存在直接相關性嗎?三年的時間,究竟該拿去「記錄」,還是「探索」?「高中生需要更多時間去摸索、去生活,給予我們『課堂外』的時間實際探索,才有可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今年17歲的自學生巫瑀涵說道。巫瑀涵坦言,學生必須在兼顧大量課業的情形下,擠出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如今再加上撰寫學習歷程檔案的負擔,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投入,導致多元探索更為困難。即使巫瑀涵早在國中便發覺對語言的興趣,也無法深入了解自己熱衷的領域,最終是自己決定跳脫傳統體制,才得以擁有更多彈性時間探索語言領域。「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目標是好的,可以透過記錄,釐清參與活動的省思、成長。」巫瑀涵肯定地表示,同時強調教育者應該要真正信任學生,而不是規定學生該做什麼。因為他投入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想要」,並非受到學習歷程檔案的驅使,但身旁許多傳統教育體制內的朋友會將重點放在「寫」學習歷程檔案上,巫瑀涵因而希望上位者在更動教育方針時,應思考如何改善困境並確實達成目標。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王柏翰也認同學習歷程完全「搞錯重點」,他覺得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並不會讓學生開竅、了解自我、懂得反思或多元探索,高中階段的教育應該導入更多培養學生技能的課程,「如果制度面上,課程並沒有相應的優化及精進,那學習歷程檔案帶來的預期效益並不會比備審高多少。」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心疼表示,學校會請大學教授來高中分享經驗,不過連大學教授都不太清楚學習歷程檔案的完整內容,學生們也很茫然。圖為建中學生在上課途中穿過操場。 圖/王嘉瑜攝個人時間遭壓縮 「記錄學習」更費時耗力除了探索時間的壓縮外,製作時長也是一大問題。「我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去做學習歷程檔案,紀錄我學習過程的失敗,跟我怎麼克服。我想花更多時間探索、更多元的學習。」國立中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李瑞霖鬱悶地表示。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專任老師陳禹仁提及,很多制訂108課綱的教授、老師認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但他不同意,「拍『一部電影』,和拍『我的電影如何被產出』所需耗費的時間,後者遠遠超出。」陳禹仁分享一位學生的公民科學習歷程檔案,不僅內容符合官方要求的課程摘要、課程目標、反思心得、能力增值、學習過程等詳盡記錄,就連版面設計、表格製作也全不馬虎,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一般大學生所繳交的書面報告。他心疼地表示,該位學生從開始撰寫到上傳,加上來回尋求意見指導、修改的時間,一份共43頁的學習歷程檔案,需耗費整整兩個月才完成,「而這樣的成果,我的學生一學期通常會上傳到六份。」彰化女中的詹苡柔同樣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感到疲憊,「等於多了一個很麻煩的作業,必須犧牲我的假日時間來製作。寒暑假的時候,因為怕做不完,有些營隊或是社團活動就無法參加。」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需要高中生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學生們參與社團活動、多元探索的時間因而縮減。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認真暖身。 圖/王嘉瑜攝大學端仍重核心競爭力 多元學習不應淪為多「錢」學習「學習歷程檔案做得這麼辛苦,希望教授真的會認真看。」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至瑩因為校方規定,必須在三年間不斷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努力達到18件的系統上限(註二)。然而,學習歷程檔案洋洋灑灑數十頁的文字與簡報內容,大學教授是否同樣重視?而大學端究竟期待看到學生呈現什麼樣的內容?註二: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項目由學生「每學期」進行上傳,包括修課紀錄及學分數之課程作業、作品及其他學習成果。而「每學年」由學生勾選至多六件,經由學校人員提交至中央資料庫。然而最終學生自中央資料庫勾選提交至大學招生單位之件數上限,大學至多三件,技專院校至多九件。「說實話,這些教育政策的改變並不是大學端要求的,從來沒有一個教授說他想看那麼多資料。」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陳明賢直言,100個學生的資料,教授即使一份只看三分鐘,也需要五個小時才能看完,根本不可能細細閱讀學生上傳的大量檔案。作為臺大資深教授,陳明賢擁有多年面試新生及豐富升學計畫演講經驗,他坦白說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新課綱改變評審方法,「我只想看到核心競爭力。」他深入指出,核心競爭力即知識、能力以及態度。知識包含高中科目知識、大學科系所學的基礎概念;能力分為個別科系需要具備的「硬實力」,和大學部通用的溝通、合作、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最後,因為招進來的學生代表未來十年要跟自己在相同領域一起學習,因此負責任、正直等特質,都是教授會重視的態度。陳明賢堅定表示,臺大每位老師都希望找到最適合的學生,也希望透過公平的程序挖掘不同類型學生。「但絕對不是現在制度設計出來的樣子,讓學生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寫成果報告、編輯多元表現,他還有時間去探索嗎?」他不解為何要學生準備如此複雜的申請手續,認為當今的制度剝奪了學生思考、探索心之所向的機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同樣表示,其實學習歷程檔案中所上傳的檔案只是附件,「重要的是百字簡述怎麼吸引大學端注意,並利用一至兩頁的簡報呈現內容的重點。」他期望打破迷思,讓學生不再一股腦地上傳大量的檔案,忽略整合與思辨的重要性。「這同時衍生出很多問題,我們都稱多元學習為多『錢』學習。」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陳鐵虎長久質疑教育部的方針,往往使資源較多的學生擁有更多升學管道和機會。學習歷程檔案在二階高達50%的佔比,使學生和家長拚命找尋各式資源,包括花費大量金錢請補教業幫忙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等,確保孩子能在申請大學時展現最好的一面,因此產生當今社會嘲諷的「軍備競賽」現象。中部某名校校長也指出,還曾看到學生花上萬元找補習班諮詢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把升學視為一場無法回頭的豪賭,已與108課綱的立意背道而馳。​​然而, 108課綱為削弱「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在多元課程設計和學習歷程檔案上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是蚍蜉撼樹。若要改善台灣教育長久以來存在的爭議,仍須改變以成績作為進入大學殿堂首要門檻的固有思維。新課綱與考招制度接合後 接踵而至的問題「如果要推學習歷程檔案,學測篩選的倍率應該放寬,或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名額變多。」松山高中三年級的張寬平說道。他期望看到學習歷程檔案賦予他們更多升學的機會,才不會顯得三年來的努力徒勞無功。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廖宥甯也補充,目前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倍率看重學測成績,多數落榜的學生因為一兩級分的差距,辛苦耕耘的成果淪為廢紙。因此,他認為第一階段篩選應加入學習歷程檔案,讓成績不再優先於他們課程學習以及多元探索的成果。然而,專家卻抱持不同意見。眼見持續存在的階級複製現象,陳鐵虎希望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的面試和學習歷程檔案占比降低,僅作為輔佐的參考,仍以成績為依歸。108課綱的制度變革引發了許多問題,但學習歷程檔案只是滄海中的一粟,真正的關鍵仍在於課綱與考招制度的掛鉤,使得108課綱的原意遭抹滅。但學習歷程檔案仍須和考招制度並行,由升學來推動學生紀錄自身的學習軌跡,這項新制度才不會形同虛設。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直指,許多人對課綱和考招制度有所混淆,誤會了108課綱原先的立意。新課綱的設計本身有值得讚許的部分,包括新增多元課程、彈性自主學習等。然而,課綱和考招制度掛鉤後,卻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完整;朝令夕改的制度也讓教育現場混亂,師生及校方無所適從。 放榜的日子所剩無幾,高三學生們懷著緊張的心情,準備將三年心血呈現至大學教授眼前。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下課時間向老師請教課業問題。 圖/王嘉瑜攝教育朝課綱目標持續推動 各界望打破升學主義綜觀來說,目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實行邁入第三年,最受肯定的是其良善的立意,透過學習軌跡的紀錄確實有機會讓學生對於學習狀態更有把握,進而使他們思辨與整合。因此,雖然存在許多反對、質疑的聲浪,各界仍無法全盤否定其制度本身。然而陳鐵虎指出,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習國外的制度。由於國情上的不同,社會風氣也不一樣,不少台灣家長鼓勵孩子選科系,都希望孩子選擇對將來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學習歷程檔案推廣生涯探索的初衷,在台灣社會重視升學主義的價值觀面前,無可奈何地成為空談。「我覺得如果教育做得好的話,思想就可能改變,思想改的話台灣就能變得更好。」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奕琳說道,眼神裡散發著光。他認為新制度上路一定會存在很多不夠完善的部分,但台灣讀書和升學的風氣勢必要改變。他補充,困難的不是教育不願變動,而是家長跟學生太注重成績。因此,他期盼著未來台灣教育能夠成為他理想中的樣態,注重每個人的特長,不再只是表面的數字和排名。接合高中、大學與教育端 攜手促成108課綱理想「希望之後會有更多可以相互對話的機會,讓高中端的師生知道未來的走向,以及大學端期待孩子在高中培養什麼能力?」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教師李啟嘉期許道。各界引頸期盼教育部、大學端以及高中端能更努力建立溝通的橋樑,讓大學端選材和高中端育才整合,達成一致性的目標。並由教育部訂定完整的制度與統一的評分標準,讓在新制度中迷失方向的學生,能更自由地自我探索,找到未來的志趣與方向。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黃耀南另提出,教育現場存在很大的M型化現象,資質比較好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也高,展現出來的成果就比較多元;反觀學習主動性比較弱的學生,甚至沒有上傳檔案的動力。無論是教育部抑或是主事者,都是在理想的狀態中推動制度,卻與實際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師生產生斷裂。他心灰意冷地說道:「對於上位者訂定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也沒有考慮到基層學校學生和家長面對新制度的困難,我覺得這是很令人痛心的。」大學個人申請第一階段通過結果於3月31日出爐,第一屆實行108課綱的高三學生正處於極為焦慮不安的情緒中。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他們沒有過去的成品得以參考,當前的每一個選擇都像是場賭注,賭上了自己的未來。任何制度上的改革都難以立竿見影,教育也是同理。各界期待教育部能從制度不夠完善的部分汲取經驗,在108課綱良善的立意奠基下,建立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然而,我們都在觀望,上位者何時能從理想的象牙塔中探出頭來,看見第一線師生以及大學端懇切的呼籲?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們,在印著「心想事成」、「第一志願」、「金榜題名」的許願牌上,各自寫下對於大學的想像與期待。 圖/王嘉瑜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