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故宮首攜東大辦《故宮東遊記》 盼縮短台東與故宮距離
生活
第1815期
故宮首攜東大辦《故宮東遊記》 盼縮短台東與故宮距離
焦點
2025-10-23
【記者黃暐喬台東報導】《故宮東遊記》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臺東大學首次攜手舉辦,至19日在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登場,透過趣味互動遊戲推廣故宮文化資產。現場設有多項闖關活動,吸引民眾熱情參與。 「我希望用簡單的遊戲讓大家認識不簡單的故宮典藏文物。」故宮校園大使兼東大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生范亭萱說道。他表示,以往故宮活動多集中在北部與西部,且當地人若想前往故宮,往往需要花費四到五小時的車程,因此他希望透過《故宮東遊記》縮短台東和故宮的距離,打造一個連結兩地的專屬活動。活動策劃團隊以園遊會為雛形,讓民眾輕鬆玩、輕鬆接觸故宮。現場共設有6道遊戲關卡,內容取材自故宮的106項文物,並以互動形式帶領參與者體驗背後的文化故事。 范亭萱表示,本次活動設計以遊戲結合故宮常設展,在關卡「銅心未泯」中,玩家需要抽取指定青銅器卡牌,依照它們的外型猜測不同青銅器的用途;關卡「畫中有話」則需把破碎的《清院畫十二月令圖》拼湊完整,並回答關主對於畫中的提問。參與遊戲的東大文休系學生曾凱廷表示,遊戲互動的方式會讓他更願意了解故宮文化,「如果只是單看展覽或展品,可能容易因感到疲乏或無聊而跳過展覽細節。」他說道。另一位東大文休系學生沈佩蓉說:「透過遊戲的方法能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不會受到年齡限制且老少咸宜。」 關卡「宮成名就」跳脫一般民眾認識文物的途徑,籌辦團隊親自到台東海濱公園揀選在地石頭,讓玩家使用石頭堆疊出指定展品的重量,透過互動的形式,增進民眾對故宮文物的理解。參與遊戲的東大文休系學生沈佩榕分享道:「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關,堆石頭的過程就能讓我直接感受到文物的重量與真實大小。」本次活動也和非營利組織「孩子的書屋」合作,以較適合孩童理解的方式呈現故宮三寶,讓知本區域較為清寒的孩子有機會認識到故宮的文化與典藏。 「希望來參與的遊客真的能帶著更多認識與知識回家,也期盼未來能做得更多、更深入。」范亭萱說道。東大文休系學生兼活動策劃團隊成員王儷穎則認為,同學們的用心籌劃,能夠激勵更多大學生親自嘗試舉辦類似活動,進而帶動文化推廣,他也期望透過《故宮東遊記》,讓台東和故宮能夠以更新穎的方式被大眾認識。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生活
第1813期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2025-09-26
【記者黃千艾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行動社21日於臺大機械系館舉辦「點燃變革|學生永續社團 X 校園氣候行動工作坊」,以自製桌遊〈起始1.5°C〉,帶領學生體驗防範氣候災害的決策流程,並模擬經營永續社團的挑戰,探討大學生如何在校園內推動永續發展。 臺大氣候行動社過去多以演講形式舉辦活動,然互動性有限,也難以跳脫同溫層。本次活動則改以寓教於樂、遊戲化的方式進行,上半場帶領參與者體驗社團自製桌遊,該遊戲結合互動網頁,系統會隨機跳出新的氣候災害,而玩家需運用代幣購買減緩或調適兩種防護卡片,學習如何在災害來臨前採取措施減輕損害。減緩卡屬於公領域的防範策略,針對全球性問題提出解方,如履行國際承諾、推動能源轉型;調適則偏向對個人或地方的防護行為,可保護自身與地方利益。兩者的互補性與差異為遊戲核心,設計者希望藉由這兩種卡牌,展現不同策略的操作方式。設計桌遊的活動長周彥廷說:「設計理念是透過災害增加玩家壓力,讓他們體驗兩種因應方式。」 活動下半場安排「Build a club」環節,讓參與者模擬經營校園永續社團,進一步反思相關議題。各組將分配到指定主題,如校園食物浪費、水資源浪費或節電措施等,並需考慮社團在推動永續專案時可能面臨的經費不足或受眾受限等挑戰,思考突破限制的方法。討論結束後,各組將發表對議題的看法並制定短、中、長期的處置策略。副社長曾向謙說明,每個環節採漸進式方式,先讓大家擬定初步計畫,再透過挑戰與討論激盪不同想法。最後由社團展示過往實際運作的經驗與解決方式,讓參與者學習校園永續推廣的方法。 談及活動給予的啟發,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大一學生江心妍說道:「我本身對永續相關議題十分感興趣,希望能透過此次活動學習創建一個永續社團。」活動中,各小組的討論讓他能聆聽多元觀點,也讓他體會到永續議題其實就在生活周遭,付諸行動並不困難,如同遊戲中需要累積足夠的減緩與調適卡牌,現實中也必須藉由適切的因應措施,才能守護土地。 「氣候行動社的理念為行動即是傳播,若能將永續理念傳遞給更多校園師生,本身就是一種氣候行動,而社團活動與桌遊在長期推廣校園永續教育是很有潛力的。」曾向謙說道。他指出,永續議題近年來相對不受重視,能讓更多人看到永續性社團便是好事。江心妍則認為:「活動拉近了永續與學生的距離,不再讓議題顯得陌生或僅停留在模糊概念,也讓參與的大學生更有意願支持並推廣相關行動。」他也表示,這次工作坊不僅讓他理解永續的理念,更激發他採取實際行動的動力,未來會更積極參與校園永續相關活動。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生活
第1767期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2022-10-05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民眾興奮地操控儀器,跟著導覽員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2022中臺灣農業行銷暨園藝資材博覽會自9月24日開始,於2日落幕,其中由明道大學規劃的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吸引大量人潮,展內豐富的體驗區從無人機駕駛、曳引機VR體驗到親手種植蘑菇應有盡有,致力將智能、永續的農業概念傳遞民眾。 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規劃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帶領民眾認識現代的農業技術和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圖/羅惠萍提供展區除了推廣各項農業機器、智慧農業外,門口高達新台幣600萬價值的曳引機也吸引現場許多父母與小孩一同拍照。展內詳細介紹綠色蕈菇產業鏈、農膜回收與灌溉系統等,透過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將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展覽也設置體驗區,例如鍬形蟲飼養箱和農膜回收製成的科學黏土親子區。 展區內,明道大學學生指導觀展民眾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副主任羅惠萍表示道:「大家應該要翻轉農業的思維了,農業其實可以很輕鬆;不但能夠達到最大的經濟效應,也能實踐永續的理念。」以農膜回收為例,便是巧妙地將大量廢棄塑膠轉變為日常用品。觀展民眾朱原顗認為農膜的處理方式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發展出一套解決辦法是很好的事情,「有幾個同學和學弟妹也有在種田的,就可以進行運用。」 農膜回收可製作成黏土,科學黏土親子區邀請民眾體驗塑形黏土造型的樂趣。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為彰化唯一農業科系,場區內處處可見該系學生為民眾細心講解農業知識、提供操作協助。二年級學生許順勝説:「來這邊才發現到有些民眾平常沒有接觸農業,他們對於這個展覽十分生疏,想讓他們更知道農業的部分。」他在導覽時也加深對於農業知識的了解,學到如何與觀眾互動,例如碰到人潮過多、無人機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必須靈活地應對民眾。 綠色蕈菇產業鏈展區向民眾展示不同生長時期的蕈菇,民眾完成一旁的種植蘑菇體驗後,可將其攜帶回家。 圖/賴羿安攝此次展覽旨在推廣農業科技與食農教育,將學生從課堂所學的農業知識融合進展覽裡,讓民眾藉由體驗更加了解食物的來源與種植過程。觀展民眾陳虹吟説:「展覽讓小朋友知道現代農耕的相關知識,這都是他們平常不會接觸的。」民眾簡單君帶著女兒參與體驗,她認為活動十分有趣,透過種植蘑菇體驗,讓小朋友觀察並了解蘑菇的生長。 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向民眾介紹食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農作物所需的灌溉系統。 圖/羅惠萍提供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將農業知識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入民眾生活,讓觀展民眾更加了解現代農業的技術與永續發展趨勢。羅惠萍期許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能持續以教育帶領青年推廣農業,讓下一代投入農業發展,實踐產業的傳承。
首屆彩虹親子嘉年華寓教於樂 盼普及孩童性平教育
生活
影音
第1711期
首屆彩虹親子嘉年華寓教於樂 盼普及孩童性平教育
2019-11-01
【記者黃雪瀅、朱姰霖台北採訪報導】小朋友舉起彩虹棒,激動得跳起來搶答問題。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為配合每年10月底的同志遊行,於10月26日舉辦第一屆彩虹親子嘉年華,鼓勵父母帶孩子上街,以親身參與遊行的方式,教育孩童性別平等知識。參與活動的民眾阮財陽表示,活動讓孩子知道社會上有不同性向及性別角色,讓孩子學習尊重彼此。另外,活動邀請來賓說故事,以台灣第一本描寫熟人性侵的兒童繪本《蝴蝶朵朵》為題材,警示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應向父母求助,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教育其實是要經年累月,不可能我講了一個故事就知道。」表演來賓水晶麻將認為認為,性平教育的傳遞並不是通過一次活動就能成功。此次遊行是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後首次舉辦,使活動意義格外重大。然而,同志家庭收養子女的法律尚未完善,目前僅限單身者收養,且無法進行人工生殖。因此現場也提供人工生殖中心諮詢和法律顧問服務,由專家協助未來欲組織家庭的同性伴侶。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洪于珊觀察,台灣擁有好的醫療資源,人工生殖技術也相當進步,但僅提供給不孕的異性戀夫妻。因此,洪于珊希望人工生殖可以開放給單身的女性或者同志家庭。儘管同性婚姻專法已通過,同志族群在生活中仍處於相對弱勢。活動除了為同志家庭發聲,也示範如何透過親子活動傳遞性平教育,期盼同志家庭的養育權利能獲保障的同時,家長也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性平教育。https://youtu.be/PB1gYG1LRhY
設計生製木質玩具 低污染兼寓教於樂
生活
第1639期
設計生製木質玩具 低污染兼寓教於樂
2016-11-30
【記者張寬逸台北報導】比起色彩鮮豔的塑膠玩具,木頭玩具更能陶冶孩子的性情。11月25日由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舉辦的「金趣咪獎木質玩具競賽」,讓來自各校設計系的學生大展身手,為木質玩具發展新的可能性。 相較於塑膠玩具,木質玩具能夠減少垃圾回收量,另外木頭本身具有的溫度和香味對孩子更有幫助。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的游雅婷表示,她的作品「平衡世界」使用的道具都是從工廠剩餘的木料挑選再進行裁切,每塊積木都來自不同的木材,也因此有各種不同的溫度和味道。同組的郭思捷強調,小孩容易將玩具放入嘴裡,如果是塑膠類則容易吃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換作是木頭就不必擔心。 木質玩具除了能降低孩子遊玩的風險,也提供他們學習和實物操作的機會。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施瑛明表示,他的玩具「點點工坊」讓孩子操控怪手將鋼珠放到高處的軌道,接著轉動手把控制階梯高低讓鋼珠移動到更高的位置,終點附有重量感應器的凹槽,至少要六顆鋼珠以上才能將一旁的燈泡點亮。透過使用多顆鋼珠讓孩子瞭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個人做不來,但一群人就可以達成目標。」 施瑛明的學生組冠軍作品「點點工坊」,利用多顆鋼珠的重量點亮燈炮,教導孩子何謂團隊合作。圖/張寬逸攝「孩子除了玩玩具,還要養成收拾玩具的概念。」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李少妘說到。她的作品「十二生肖積木拼圖」將中華文化融入玩具,讓孩子熟記生肖的順序。李少妘強調孩子要玩也要學會收拾,所以將積木設計成拼圖,孩子玩完之後能將玩具拼成一幅畫,成為房間的擺設。 李少妘將玩具雕刻成動物的樣子,讓每塊積木都有了自己的個性。圖/張寬逸攝 李少妘和她的作品「十二生肖積木拼圖」,孩子熟記生肖順序又可以讓他們養成收拾習慣。圖/張寬逸攝「很多塑膠玩具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學習而設計,只是為了大量販賣促進消費。」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葉國芳說到。根據新北市玩具銀行統計,4月至今回收近30公噸的玩具,其中八成以上是塑膠玩具,而這些玩具多來自速食店及便利商店的公仔。如此大量的玩具對環境和孩子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工業技術研究院博士樓修成提到,為了使材質軟化,會在塑膠玩具添加塑化劑,另外在染色過程會將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混入玩具中,例如鉛、汞和鉻,孩子若長期接觸會導致貧血或是智力發展遲緩。 現場由工研院的人員利用檢測儀器分析玩具是否內含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圖/張寬逸攝現在的家長常買電子產品給孩子玩,不但無法增加孩子的學習,也提早讓孩子的視力受損。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兼任講師蔡延治說:「孩子透過雙手操作玩具所產生的趣味和成就感,是電子產品無法取代的。」玩具應是設計給多人遊戲,比起一個人玩電動,讓孩子跟其他人一同玩樂才能學到更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