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寵物友善餐廳對誰友善? 人寵共融願景下的難題
專題
第1809期
寵物友善餐廳對誰友善? 人寵共融願景下的難題
焦點
2025-05-02
【專題記者蔣若暄、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報導】「我不會要求全部餐廳都對我這種怕動物的人友善,但至少讓我知道裡面有動物,讓我有選擇權。」顧客小花(化名)語氣堅定地說道。這句看似簡單的訴求,卻點出在「寵物友善」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下,部分顧客的不安與無力感。 近年來,隨著人寵共融觀念普及,寵物進入餐廳已越來越普遍。然而,在這波「友善」浪潮中,不夠完善的規定與標示未明讓某些聲音被忽略。也許,我們該停下腳步思考,如何才能達成真正的友善? 「我那時候坐沙發區,看不到腳下的空間,結果貓突然從我腳邊跑出來,我嚇了一大跳!」小花憶起多年前的用餐經驗仍餘悸猶存。他解釋,餐廳門口沒有任何標示說明店內有貓,他也未被店員提醒,直到點餐時貓突然現身,才驚覺誤入了寵物友善餐廳。他坦言,由於當時毫無心理準備,突如其來的驚嚇讓他選擇立即離開,「牠就冒出一個頭,我才知道牠剛剛可能一直在我旁邊。」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顧客小L(化名)身上。他回憶道:「當時完全沒有標示,也沒人提醒,結果隔壁桌的客人帶狗進來,直接坐我旁邊。」儘管對方有使用牽繩,但由於座位是長型椅,狗仍能沿著椅子靠近,「用餐過程中可以一直感受到牠在靠近,讓人侷促不安。」 這些經驗揭示出一個核心問題:部分寵物友善餐廳在資訊揭露上仍有不足,無法讓顧客在入店前清楚了解店內規範。顧客黃先生指出,多數的寵物友善標示位置不明顯,內容也過於簡略,「我印象中都是貼紙貼在玻璃門上,蠻不明顯的吧。」回憶曾在寵物友善餐廳打工的經驗,他補充,店家通常不會特別提醒,「會預期客人在來之前就從官網看過了。」但實際上,平台上常常未明確揭露資訊。 黃先生認為,資訊揭露應從最前端開始,而非等顧客入店後才發現與期待不符,「在訂位前,就應該有簡單敘述,讓消費者有預期。」至於標示應涵蓋哪些內容,小L提出建議:「希望包括店內寵物種類、數量,或是允許帶什麼類型的寵物進入,並明確規定是否可落地、在店內活動,或是需要牽繩、提籠。」 標示模糊不僅讓害怕動物的顧客措手不及,也讓試圖遵守規範的飼主感到困惑。飼主郭小姐指出,友善規定常因店而異,即使事先查詢也少有明確資訊,通常需致電詢問店家,才能確認是否可帶寵物、是否可落地與其他相關配套措施。然而,即使事前詢問,實際狀況仍可能與想像落差甚大。他曾去過一間寵物友善餐廳,卻在非預期情況下,被強硬要求用布蓋住寵物的頭,導致他的狗因為身處陌生環境又看不見主人而開始發出叫聲,讓他不得不一邊用餐、一邊安撫寵物,用餐體驗因此受到影響。 飼主Y小姐(化名)也曾因店家標示模糊導致不愉快的用餐經驗。他表示,當時看到Google評論店家自述店狗很友善,歡迎客人帶狗一起前往。實際到場後,他卻發現菜單註明店狗較敏感、容易吠叫,望客人多加包涵,讓人感覺跟評論有落差,難以清楚掌握資訊。 然而,即使有完善資訊揭露,飼主能否自律管理寵物,仍是影響空間是否真正「友善」的關鍵。Y小姐分享自己在帶狗外出前會主動了解規範,「我會先了解可否接受寵物進入餐廳,如果可以,是可以牽繩、推車或是落地。」他也會請店家事先詢問現場客人是否可接受寵物入內,儘量避免造成他人困擾。 郭小姐也說明飼主需盡到責任,他表示,沒有責任感的飼主往往是引起對立的原因,他希望餐廳的規定能清晰,事先告知顧客有哪些規定,飼主也能更好配合。 關於如何評估寵物是否適合進入餐廳,獸醫師蔡依津則從動物行為角度提醒,狗面對陌生環境時常會出現焦慮反應,「牠就是會不安、喘氣,還會舔嘴巴跟發抖。」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其實反映出動物不適應環境,飼主應敏銳察覺並適時處理。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寵物友善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米爸(本名郭光文)也指出,台灣缺的不是「讓寵物更自由」,而是「讓飼主更有責任」的文化。我們習慣從「人」的角度思考寵物,覺得只要愛牠、給牠自由就好。但其實寵物需要的是穩定、可預測、安心的環境,而這些都建立在飼主是否有足夠的認知與責任感。 他表示協會也正著手推動PFEDA認證,以星級制度呈現,依照寵物種類、場域性質與管理規劃進行審查,「像是大型犬與貓的活動方式與空間需求完全不同。而非飼主顧客也能有選擇權,不因空間混用而被迫與動物共處。」 針對寵物友善空間的相關規範,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規定,只要是合法商業登記的民間餐飲、遊樂地點、公共場所等業者,並開放空間讓家犬、家貓進入,同時提供周邊服務者,即可申請寵物友善空間認證。相關規定包含人寵餐具應分開、避免寵物進入食物製作區、服務人員應避免寵物在用餐時發生衝突等。 雖然相關規範已明文訂定,實際執行上仍存在落差,且規定能否在第一線場域落實,往往仰賴店家執行意願。 記者曾觀察到某店家在餐桌旁擺放店貓的水杯,周遭散落許多貓毛卻沒有及時清理,存在衛生疑慮。記者走訪另一家已登記的寵物友善餐廳時,也發現雖已設置門板阻擋,但店員出入時,店狗仍會趁機溜進後廚,不符合現行寵物友善空間規範。 不過也有值得參考的正面案例。有店狗駐店的餐廳飛起咖咖的老闆娘阿妃(化名)說明,店內座位以吧台為主,有助於減少毛髮掉入食物的風險。他指出,店內曾有飼主的寵物多次闖入廚房,因此規定必須牽繩,「那不是我的狗,也沒辦法直接驅離,所以才會規定牽繩。」對於顧客的不同需求,店家會主動協調座位安排,「如果有怕狗的人,我們就會幫他安排比較邊的位子,或是建議外帶。」 已登記的寵物友善餐廳呼嚕小酒館,店內也張貼明確告示,規定寵物需繫上牽繩並安置於座位旁,若有隨地便溺則需支付清潔費。經營者馬心韻補充,只要不影響其他客人,店內對寵物活動仍保有一定彈性。 店內飼養貓咪的啼岸餐廳,經營者Parson(化名)則分享,某次飼主帶來的狗與店貓爆發爭執,「兩邊開始叫,我就趕快介入把貓抱走,我手上就有被抓(傷)。」他回憶,曾遇客人看到貓咪後大聲尖叫,事後店員將對方換至店貓不會靠近的區域才化解衝突。 「從我打算選擇動物友善的時候,就選擇站在動物跟人類的中立點,而不是偏袒一邊。」Parson認為作為經營者,他須在飼主與非飼主間取得平衡,確保所有顧客與寵物的感受。 目前,台灣雖有法規涉及餐飲衛生與動物管理,但針對「寵物友善空間」的設計與管理,仍缺乏統一標準,實務上多仰賴業者自主規劃或地方政府指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林佳嫻指出,即使現行法規未明確禁止寵物進入用餐區,業者仍應採取措施,防止寵物污染餐點與餐具。他建議餐廳比照過敏原標示精神,主動公告場內可能存在動物過敏原,保障不同群體的健康權益。 此外,他也呼籲業者接受衛生訓練,例如:如何清理寵物排泄物、提高清潔頻率,他說:「業者與飼主的基本衛生知識不足,容易導致衛生疏漏或感染事件。」 針對法規該如何回應社會趨勢,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陳衍任主張,應建立統一的寵物友善認證機制,並訂定友善程度的分級標準,包括食品與餐廳衛生、寵物管理及用餐區域規劃。「透過法律規範,業者可以有個SOP流程,把寵物友善做得更完整。」他認為,認證機制的運作可確保業者依規範達到一定水準並履行責任。 此外,陳衍任建議,餐廳門口應設置明顯且明確的友善標章,讓顧客在進入前即能了解友善程度,以減少資訊落差。「有各種顏色的分級標章,紅色表示禁止(寵物入內),黃色是有分區,藍色是完全混座。」 相較之下,臺大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明鏘則強調地方政府的執法彈性,他指出制度未必需依賴硬性限制與罰則,「可以變成一種守則,大家照著守則走,就會變得比較簡單、清楚。」他也說,透過制度化的共識與基本原則,不僅能讓消費者有事先預期,也有助於在飼主與非飼主之間建立理解與信任。 然而,制度與法規設計只是起點,若欠缺配套的社會觀念與行為改變,理想中的友善空間仍可能停留於口號。林明鏘點出制度落實的根本挑戰,他直言:「法律沒有那麼大的效力,法律只是跟著風俗走,那要靠什麼?靠教育​。」 林明鏘表示,現行教育政策對動物議題的重視仍有限,「教育讓它變成生命中的DNA。」他強調,唯有透過長期教育與公共溝通,尊重動物、理解他人需求、內化飼主責任與正確觀念,而非只因規範約束才遵守。當人人願意尊重不同群體的需求,才能形塑出一個人與動物共處共融的空間。
當娃娃車內裝的是寵物 尚待檢驗的大毛孩時代
專題
第1764期
當娃娃車內裝的是寵物 尚待檢驗的大毛孩時代
2022-04-07
【專題記者顏婕儒、李昀璇、陳楷霖、許如鎧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與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統計,台灣自2018年起,貓犬新增認養登記數量超車新生兒,差距更是連年擴大。時至2021年,全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5萬3820人,創下史上新低;全年登記的寵物貓狗則高達22萬8971隻。數據更進一步顯示,近年可能出現毛孩登記數量一舉超越幼年人口(註)的黃金交叉,將台灣逐步帶入「毛孩當道」的時代。註:幼年人口,係指0至14歲之人口 寵物和新生兒歷年登記數量 資料來源/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資料整理/許如鎧 圖表製作/許如鎧寵物數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節節攀升,在這個世代中邁入主流,然而流浪貓犬的問題依然在社會角落暗流湧動,為環境安全埋下不定時炸彈,飼養不當引發種種問題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台灣參差的飼主素質,貌似未能跟上毛孩數量增長的速度,在飼養教育不盡完善的環境,毛孩們的幸福似乎仍舊是個未知數。台灣的飼主,真的準備好了嗎?養兒育女成本高 毛孩成家庭新寵兒「我覺得養小孩要慎重非常地多,就是他沒有辦法說養就養。」飼主簡嘉誼坦言,有時一個念頭便能將毛孩帶入自己的生活,養育孩子則不然,經濟壓力、時間成本、教育規劃等重擔會接踵而至,可能讓自己難以喘息。飼主Annie則以自身經驗解釋,「小時候媽媽當過夜保姆,需和嬰兒睡同一間房間,讓我從國中時期就經歷新生兒媽媽的日常,痛苦的感覺至今歷歷在目。」這些經歷讓他認為,比起會哭鬧的幼兒,養育毛孩不僅能享受照顧、疼愛孩子的感受,更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保有喘息的空間,不必犧牲自己的自由。「養小孩很花錢,投報率可能是負值,養壞了還要出來道歉。」飼主許湘寧直言,養育孩子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過於龐大,可能讓父母難以兼顧工作,更甚者,未來搬遷或生涯規劃都必須考量到小孩的教育與成長。而飼主葉佐駿認為,一個健全的孩子需要一個健全的家庭,父母雙方的愛缺一不可,即便只是缺少一方,都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這也代表養育者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去陪伴孩子,「從照顧時間和難易度來說,小孩的養育門檻真的比較高。」社團法人臺灣寵物家庭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庭吾針對「養寵物不養小孩」的現象說道:「如果都需要陪伴,可能養寵物就是比較容易去達成的目標。」他認為,在不婚不生主義漸漸盛行的背景下,少子化、高齡化都為寵物市場帶來大量需求,因為毛孩的養育費用不僅較幼兒省錢,他們的表現有時甚至比孩子更貼心,在較低的成本下能獲得陪伴與慰藉,毛孩可能在不久將來取代幼兒,成為養育對象的首要之選。 毛孩嘟嘟緊挨著飼主葉佐駿,在他們之間並不存在階級制度,而是如家人般親密無間的關係。 圖/許如鎧攝飼養毛孩成趨勢 寵物課程、服務漸興起飼養毛孩成為主流後,政府和民間也分別祭出相應措施。為增加大眾飼養責任,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自2014年起開辦「貓犬學校」,讓飼主帶著貓犬一同上課,學習培養和寵物間的默契、寵物肢體語言和寵物才藝訓練等等。台北市動保處動物管理組技士陳玫雅表示,過去部分民眾會因寵物無法管教,而將其送進動物之家棄養,為了降低此情況,希望藉由飼主教育課程,從源頭著手改善。事實上,目前全台僅北市與社區大學合作辦理飼主教育相關課程,其他縣市則略顯消極。對此,陳玫雅樂見各縣市也能辦理相關業務,若能將飼主教育觀念擴展至各地,有助於減少不良飼養情況,進一步降低棄養和流浪動物問題。毛孩數量持續上升,也帶動寵物寄養服務市場。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各縣、市合法提供寵物寄宿服務業者逾4300家。曾將寵物送進寵物旅館托養的Annie分享,照護人員不僅會在寵物報到時,立即傳送寵物進房的影片,也會提供即時影像,讓他能隨時觀看房內狀況。此外,他也表示館方曾給予專業飼養建議,例如攜帶毛孩習慣的物品、玩具和零食等,可以讓牠們透過熟悉的味道減少緊張感。寵物旅館提供無微不至的呵護,使Annie感到十分放心,也同時滿足他對寄養服務的需求。寵物相關產業的興起,似乎顯示有越來越多的飼主重視飼養品質,不過許多飼主對此反而持否定態度。Annie直言目前台灣對飼主的教育並不完善,導致棄養、放養、虐待事件層出不窮。簡嘉誼也感嘆平時鮮少獲取專業飼養知識,讓他深感台灣對飼主教育與指導的不足。寵物數量的增長似乎只帶動了寵物產業的蓬勃,卻無法促進飼主觀念的提升,在正確觀念宣導不周的情況下,看似完善的硬體設施形同虛設,種種飼養問題依然在台灣層見迭出。錯誤觀念成引信 失職飼主燃多重問題抱持錯誤飼養觀念的飼主並不在少數,隨著養寵物的人數遽增,不了解或不在乎如何正確飼養毛孩的主人也越來越多,對社會及寵物的負面影響因而倍增。不少公園的景象能反映此情況。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將寵物帶至公園散步,伴隨而來的卻是更多未經處理的寵物排泄物,無論在水泥地還是草叢,如地雷般埋藏其中的便溺隨處可見,本應作為綠地的公園也因此淪為寵物的大型廁所。此外,園內也能看到眾多飼主將寵物的牽繩鬆開甚至卸下,讓毛孩能夠自由地奔往心之所向,這樣的場景雖然看似愜意,實則暗藏危機。臨床獸醫師陳映華表示,平時再怎麼乖巧的寵物,也可能在受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失控,產生攻擊、暴衝等攸關寵物自身以及民眾安危的舉動。 有不少犬隻習慣在外大小便,若飼主未如規定清理,將造成環境日益惡化。 圖/陳楷霖攝另一方面,飼養相關資訊不流通也間接影響動物權益,許湘寧表示,很多飼主連牽繩、餵食等基本觀念都不了解,最終只能自行上網查找。但網路資訊參差不齊,錯誤、不完全正確的消息也對寵物造成威脅,陳映華指出,即便症狀相同,仍須針對每隻個體差異對症下藥,若僅憑網路指引隨意治療,容易對寵物帶來二度傷害,他直言,「若盡信網路言論來決定治療方式,出了事網友也不會負責。」錯誤資訊同樣影響飼主對寵物的管教方式,李庭吾指出,過去網路上流行一種名為「狗老大」的寵物教育手段,指示飼主可透過懲罰等手段向寵物建立權威,避免其「爬到自己頭上」。即便近年來「狗老大」已因歐美提倡「人寵平權」被推翻,台灣卻仍有飼主藉由網路得知後將其奉為教育準則,損害寵物權益,「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狗老大』的作法只能抑制卻不能根絕問題,甚至可能導致寵物做出更大的反彈。」此類行為不僅對環境造成影響,更進一步傷害社會和諧。李庭吾認為,目前台灣仍有過半民眾沒有飼養寵物,若他們的生活因飼主之不負責受到影響,易對飼主及寵物群體產生負面觀感,「像現在還是有很多房東不願意讓飼養寵物的家庭入住,一定就是曾經有過不好的經驗。」事實上,《動物保護法》、《廢棄物清理法》以及各縣市關於寵物的自治條例都已明訂不清理排泄物、不繫牽繩等行為均屬違法,多數綠地也矗立告示牌,提醒飼主應盡責任,甚至擺有寵物專用垃圾桶方便飼主利用。農委會也曾發布〈犬隻飼養與照顧指南〉,教導民眾如何正確飼養動物,再加上貓犬學校、寵物旅館等措施逐漸完備,台灣飼主的觀念理應與時俱進,但現在看來,不管是對外的社會共榮,抑或是對內的毛孩照護,台灣飼主仍有一大段路需要努力。 因應寵物數量攀升,許多公園皆設有狗便清潔箱,望能養成飼主隨手清理狗便的正確觀念,同時維護市容。 圖/陳楷霖攝飼主責任、毛孩訓練雙管齊下 共創寵物友善環境「國外有一些領養單位會要求飼主要先去上課,然後再去領養,我覺得這個是現在台灣比較欠缺的一塊。」擁有近十年訓犬經驗的寵物訓練師小善(化名)說明。許多新手爸媽在小孩未出生前就會購買嬰兒用品、佈置嬰兒房,並且參與相關課程,養寵物也應抱持同樣的心態,而非一時興起。飼主應該針對所養品種以及寵物本身個性,做出相對應的管理。葉佐駿舉例,自己與親戚皆飼養皮膚對天氣變化較敏感的西高地白㹴,因觀念落差導致飼養方式不同,「我家狗狗的毛很白很蓬鬆,但親戚的狗就是沒什麼毛,然後皮膚都是紅紅的,因為那個皮膚病已經嚴重到不太能救了。」除了飼主對於寵物的認知外,動物本身也需要接受行為教育。以養狗為例,小善表示,四個月是幼犬大腦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犬隻社會化的關鍵,假如此時未受到應有的教育,很可能導致日後出現攻擊性。李庭吾提及,寵物如果沒有辦法在人類社會中生活,飼主就容易出現棄養的念頭,進而造成流浪動物猖獗。對此,他也建議法律規範應明訂,「假如今天棄養一隻狗要十萬塊錢,然後你需要上六周的強制性課程,之後在身分證資料上面備註他曾經棄養過狗,我相信他們可能會再去想一下,而不會這麼容易的去做一個棄養。」 如今許多人選擇飼養毛孩取代生兒育女,不過因飼主責任教育不全,流浪動物問題也接踵而至。 圖/顏婕儒攝談及飼主觀念缺失的現象,曾經營六年寵物友善餐廳的阿牛媽媽(化名)認為,法令無法做到滴水不漏,若希望將問題徹底根除,除了非法繁殖業者的杜絕、飼主端「終養不棄養、結紮不放養」觀念的落實,下一代飼主生命教育的施行,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所謂的生命教育,就是教導幼童怎麼樣尊重生命、愛生命愛動物,其實就算是一個愛的宣導。」他補充說明。寵物數量增加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現在的小孩終將成為下一代飼主,唯有從源頭做起,讓所有人都擁有健全的心態,才能創造一個對毛孩友善的環境。目前國內已有逾四分之一的家戶飼養寵物,為提升毛孩福祉,農委會畜牧處新設立「寵物管理科」,並於4月2日啟動。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吉仲表示,政策方向將會讓寵物獲得像人一般的照顧,負起毛小孩「從出生到死亡所有階段全面照顧」的使命。期望毛孩一生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有完整的配套,未來也會制定專法保護寵物權益,全面落實飼主責任。在寵物數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飼主觀念的培育已成台灣勢在必行的任務。然而,既有飼主偏差觀念的矯正、未來飼主生命教育的推廣都注定是條漫漫長路,唯有透過政府的積極指引,搭配毛孩父母們的共同參與,方能讓飼主的素質追上高漲的寵物數量,將未來的台灣打造成人寵共榮的世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