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受擺佈的編劇 《寺山修司來訪》深揭盲從社會
藝文
第1734期
受擺佈的編劇 《寺山修司來訪》深揭盲從社會
2020-10-28
【記者陳卓希綜合報導】「為什麼這個劇本裡沒有我!」女人氣憤地緊握劇本向男人怒吼,而男人卻蜷縮在一旁喃喃自語。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年度製作《寺山修司來訪/狂人教育》,於23至25日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團隊改編原著,將原著編劇寺山修司作為劇中角色,寫入新增的前導戲,演繹他被「缺失的母愛」控制創作意識。原著《狂人教育》描寫一個家庭相互猜忌和模仿的故事,述說人們為了追求主流而迷失自我,藉以凸顯人們對異樣的恐懼和排擠,呈現人的自我意識無形中被社會控制的現象。「我們發現原著裡沒有母親。」導演黎煥雄補充,劇組認為原著家庭六位角色的設定,皆來自母親在原著編輯寺山修司心中的形象。因此,劇組參考寺山修司過往的作品,將他每部作品出現過的母親角色,加入前導戲,且結合原著中的「控制」意象,延伸劇本原欲傳達的主題。 原著《狂人教育》角色由編劇寺山修司對母親的想像延伸。劇中家族為社會的縮影,演繹角色盲從主流後的空虛,表達個體的獨特,難以被群體接納。 圖/東海表藝所提供編劇之一兼演員、東海表藝所學生張加欣說明,前導戲讓「控制」更具象,傳達人因意識受操控所造成的傷害。他描述,即使寺山修司可以選擇任意題材創作,但他總圍繞在「母親」發想劇情,且撰寫的劇本時空皆失序。劇組循此心態揣摩母親對他的意義,擴寫母親對他的影響,呈現他無法擺脫母親而壓抑的內心,「戲裡的傀儡是寺山修司,也是社會上的每個人。」編劇之一、東海表藝所學生鍾宛儒描述,前導戲以編劇混亂的心理狀態,促使人們察覺被控制的自我意識,和社會存在的盲從現象。 寺山修司作品內容都圍繞於「母親」,但母親形象都不同,時而溫柔、放蕩或冷漠。團隊參考過往作品,演繹「母親們」對他的內心的影響。 圖/東海表藝所提供舞台上,寺山修司正在撰寫劇本,三名黑衣女人突然從一只皮箱竄出,搶奪寺山修司手中的劇本,嘲笑他僅能透過書寫劇本,想像母親的性格和樣貌,造成他的創作意識受到「對母親想像」控制。張加欣說:「女人都來自寺山修司的作品。」寺山修司在前導戲《寺山修司來訪》被自己創造的「母親們」反過來控制,顯露層層的操縱關係。劇組認為,寺山修司因自幼起便失去母親,所以他透過創造角色時融入母親的特質,似乎在編寫過程掌控他筆下的角色,事實卻是他被「缺失的母愛」這個情感控制。 前導戲中各式面貌的女人,都來自編劇寺山修司過往的作品,團隊設計讓前導戲中的黑衣女人,分化成《狂人教育》裡的六位角色,將劇本內容延伸。 圖/東海表藝所提供「這齣戲像黑色童話。」黎煥雄形容,劇情簡單卻很殘酷,演員介於人與偶之間,他們演繹的角色雖有自我意識,卻被身後的操偶人或編劇控制行為。他提到,觀眾如果認同這齣戲的核心理念,便表示他仍擁有保護自我的觀念,「整齣戲都在傳達要做自己。」觀眾姜芊鈺認為,這齣戲讓他深思他該以什麼樣貌生存於群體。 戲中角色如人偶,行動受到背後的操偶人控制。圖為被操控的角色輪流唱著歌,用歌聲控訴社會「排異」的現象。 圖/東海表藝所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