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即時】拯救消失的教師節 光復師生樂觀迎向重建之路
校園
第1814期
【即時】拯救消失的教師節 光復師生樂觀迎向重建之路
焦點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花蓮報導】塵土飛揚,淤泥堆積,整個校園蒙上一層灰。大水沖刷留下滿地的殘骸,卻帶走師生熟悉的教學空間。今年是自2001年實施周休二日後,第一次放假的教師節,難得的休假日國立光復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光復商工)卻淹入大量泥沙導致建築物的一樓幾乎全毀,平面上的各種器具全泡在水中。 近期樺加沙颱風挾帶暴雨,成災性雨量導致花蓮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於9月23日發生溢流,洪水夾雜土石傾瀉而下,重創位於下游的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洪水退去後,光復商工的師長回到校園,面臨大量的泥沙淤積和漫長的重建之路。志工小傑(化名)負責協助光復商工的清理,他說道:「他們的宿舍是一片狼藉,該有的櫃子和裝潢全都變成殘骸碎片,完全看不見原有的磁磚地板。」他認為現場就像廢墟,很難想像宿舍才剛完工一年,就經歷了如此的災害。大量的救災工作也讓光復商工老師陳建安坦言身負巨大的心理壓力,「有學生安置、工作的問題,下週正式上課後,老師會面臨到同時要兼顧救災和教學,甚至還有行政業務,真的是蠟燭多頭燒。」 校方自發性組成救災團隊,由校長擔任指揮官,陳建安和許多年輕老師也主動站出來,擔任組長的角色,他說道:「校長給我們的回覆非常正向,包含工作上的支持與信任,讓我們年輕人去執行救災統籌。」同事間的互相鼓勵,給予彼此情緒價值。陳建安也分享,在清理地下室廢棄課桌椅的過程中,剩下五張桌子時,同仁們開始像跨年一樣倒數,為即將告一段落的清運慶祝,在歡愉的氣氛下樂觀面對災後重建,凝聚彼此向心力。 在洪災發生的當下,許多學生跟著師長一同撤離校園,學生們在收容站自發性協助受災戶搬運物資。陳建安補充,「因為我們學校有汽車科,有好幾個是我們畢業的學生開怪手、山貓這些機具協助救災。」更有三位高三學生主動到災情更嚴重的地方,幫忙運送遺體或是老人家中清運。在開挖過程中,甚至會發現遺體,對學生造成一定的驚嚇。不論是災後創傷,亦或是看到遺體的心理創傷,校方都會同步介入心理輔導,並給予學生支持,展現師生同心維護光復鄉的決心。 除了為校區打拚的師生們,各地民眾也自發性的穿上雨鞋、拿起鏟子,貢獻自己的一點心力。來自國立政治大學的志工吳宜姿回想救災過程說到:「感覺就像世界末日,沒水、沒電,然後甚至有些居民還沒有食物。」他認為光復鄉連基本的生活機能也不復存在。而南港高中的林謙和,召集朋友一起幫忙,他說:「一個人幫助,等於十個人幫助,因為借助網路的力量,人會越來越多。」除了學生族群外,來自新竹的林正方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在校內活動中心內撿垃圾,「我自己來很容易,但帶著孩子的話,還有另一層教育意義。」他認為此舉可以讓孩子們體會到現場居民的辛苦與不易。無論拿著鏟子還是垃圾袋,無論此行花蓮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志工們都是光復鄉的無名英雄。 每日的下午四、五點,志工們結束工作,陸續離開學校。9月28日,夕陽西下,陳建安和光復商工的老師們像前幾日一樣,站在校門口向志工道別,志工們不是如往日說著「辛苦了」,而是對老師們說「教師節快樂」,提醒著老師們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陳建安說:「我們當然知道有教師節放假,但我們確實都沒時間考慮這件事。」但他仍熱情告訴志工們,「如果有一天你們再回到花蓮,我會帶你們看看重建後的光復。」身懷重建後的希望,期待不久後的將來,光復鄉撥開塵土,迎接「光復」之日。
東海校園施工惹議 師生憂文化資產遭破壞
校園
第1813期
東海校園施工惹議 師生憂文化資產遭破壞
2025-09-26
【記者蔡得曦報導】東海大學近期遭質疑校園景觀受到大幅破壞。校方強調相關作業是基於校園安全與活動需求的必要措施,但師生與愛校人士則認為此舉已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作為國內首例登錄為文化景觀的學校,爭議施工卻使其保存價值產生疑慮。 此次校園改動包括在多處草坪上鋪設黑色抑草蓆,以及將部分低矮灌木整排移除等,對校園景觀造成明顯衝擊。事實上,東海大學早期校園於 2021 年登錄為文化景觀,並於 2023 年完成「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東海校園管制要項中各區域內的景觀風貌、地景及建築元素皆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須以維持現有形貌或恢復原有形貌為原則。然而,校方此次施工並未依循相關規定,也未經校內專責單位與臺中市文資專案小組的審查同意,就逕自進行工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退休副教授阮偉明表示,校園保存的意義在於維持獨特景觀之美,但校方現行作為明顯違反保存維護計畫。 東海大學總務處於5日公告中表示,抑草蓆為暫時性設置且僅限於師生活動密集區,以避免髒亂、蚊蟲與蛇類危害,未來也將改以合宜草種或透水材質取代。校方表示,「各項維護作業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精神審慎處理,絕非任意更動。」東海校友劉宜鑫則以自身住宿兩年的經驗指出,雜草確實容易滋生蚊蟲,甚至出現動物排泄物,不僅造成環境髒亂,也可能帶來病菌與過敏原問題。然而部分學生對此並不認同。東海建築學系學生 Neon(化名)表示,校園景觀原本具有整體性,如今卻因抑草蓆鋪設與灌木移除而被「碎片化」,致使校園景觀整體性被破壞,不僅突兀,也缺乏公開透明的討論程序。東海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學生chen(化名)則直言,校園樹木與草地一直是學生驕傲的特色,現在被破壞後少了舒適氛圍,希望校方未來能多聽學生意見。 東海大學校友與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於22日召開記者會,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並嚴正批評校方作為。阮偉明表示,「草坪、校長室周邊與多處灌木叢,皆是文化景觀核心要素,象徵東海校園的空間序列與美學精神,如今卻因粗糙施工而遭到破壞。」顯示過往東海校園內的植栽除了美觀也兼具區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功能。他也強調,這些植栽並非可有可無的綠化,而是文化景觀的一部分,「任何一草一木的變動都必須謹慎審查,否則等同於在東海校園如畫般的景致劃上一刀,更將毀壞校園原有的風貌。」 對於外界質疑,東海大學澄清,校方高度重視文化景觀保存,絕無違法破壞之情事。東海大學總務處事務組人員江昌廣聲明,東海校園景觀的核心精神在於「追求簡單大器、以大樹取代複雜灌木」,相關維護作業皆依循此理念實施。校方強調,維護校園安全與文化景觀保存同等重要,唯有兩者並重,方能確保東海校園永續傳承。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張美惠則針對校方提出建議,她呼籲東海校園應善盡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責任,並加強護樹與環境教育,而文化部也需儘速修法,對破壞文化景觀者明訂罰則,期望引發大眾對環境保護與法治責任的思考。
WDSF睽違五年重返台灣 謝汶芯林立師生共舞奪冠
體育
第1813期
WDSF睽違五年重返台灣 謝汶芯林立師生共舞奪冠
焦點
2025-09-26
【記者呂詠倢花蓮報導】步履震踏,形影婀娜,兩人身姿相對,隨音樂流瀉翩然起舞。2025年WDSF(註一)花蓮太平洋盃運動舞蹈國際公開賽20日在花蓮縣立體育館登場,該賽事睽違五年再度回到台灣舉辦,賽程分為上午國內賽及下午國際賽,均可累積排名積分,吸引國內外好手踴躍參與。國內賽成人標準舞冠軍為林立、謝汶芯,亞軍為藍郁翔、劉靜,季軍則為陳秉辰、蒲思羽。 註一:世界運動舞蹈總會(World DanceSport Federation, WDSF)每年在全球舉辦多場國際公開賽,任何符合WDSF會員國規範的選手都可報名參加,無需國家代表資格。 運動舞蹈主要分為國際標準舞與拉丁舞兩大類,每種類別各包含五項舞蹈。其中,成人標準舞需由男女選手共舞,舞步包括華爾滋、探戈、維也納華爾滋、狐步和快四步,評分標準含技巧素質、音樂動感、合作技巧與編舞演繹等,選手需各項精通才有機會獲得高分。 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師生組合謝汶芯與林立,近年來稱霸國內積分賽事,本次國內賽再度奪金。談及賽場表現,謝汶芯認為對他而言,快四步較有挑戰性,「快四步已經是最後一首(舞),舞步要求最快速,再加上男女體力本就不同,有時我要跟上他(林立)會比較難。」但也因為這份覺察,兩人近期都特別加強了體力訓練,林立認為這讓彼此握抱的力量張弛有度。此外林立則補充說明,「要改善的是跟觀眾的表情互動,還有我們也要更享受在舞池上隨著音樂舞動的氛圍。」未來他們將努力奪得國內積分賽大滿貫後,前往國外進修,備戰國際大賽。 另對同樣來自國體並獲得了國內成人標準舞賽事第三名的選手陳秉辰與蒲思羽,則分享彼此在賽場上的分工狀況。蒲思羽說明,賽場空間有限,卻有五、六組選手同場競技,「他(陳秉辰)後退的時候會看不到人,所以我要提醒他,或是趕快帶動方向的轉換,避免發生碰撞。」兩人希望在未來賽事中,把教室裡的完美表現同步展現到賽場上,也期待能逐步挑戰更高層次的舞蹈舞台。 但是運動舞蹈要進入奧運殿堂仍有許多窒礙待跨越。賽事主辦方陳柏任便以自身選手經驗指出,運動舞蹈分為許多流派,教學方法、細節設計與美學觀念各有差異,以致裁判的評分標準容易流於主觀界定,「比如有的老師只會講你的手要擺正,但其實這個手還可以再做伸展,這樣每個人跳出來的不一樣,裁判打分也就不同。」他認為,雖大部分舞步的基本架構有技術書可供參照,不過仍需建立統一教學系統來規範藝術性細節,進而推展具體評分依據,才能有更充足的專業性和公信力前進奧運舞台。 對此,同時身為賽事裁判且為陳秉臣與蒲思羽的指導教練尤月華則說:「相較以前是練得開心,現在除了開心也強調還是要盡力一些。」並指出,自己近年來便改以系統性教學來規劃課程,在基礎熱身後會針對專項動作進行分解與重複練習,從姿態、步伐到肢體延伸逐一修正,再整合成完整舞碼。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國際
第1804期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記者陳樂怡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於12日在校區內舉行了論壇活動,聚焦討論校方因預算問題,將在明年執行的講師裁員與課程削減政策。這項政策將讓該校文理學院(College of Arts, Sciences, and Letters , CASL)班級規模因教授不足而被迫合併,轉為線上課程,以及教學資源分配將減少的問題。此次論壇活動由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學生、教職員工以及社區成員發起,並邀請校長參與,藉此表達對事件的不滿。 論壇當天共有75名師生參與,其中包含學生組織、分校學生會、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 AAUP)迪爾伯恩分會、講師雇員組織及其他教職員工。參與學生安娜・拉里維埃(Anna.Lariviere)指出,此次論壇是為了促請校方正視學生與教職員的訴求。然而,一直聲稱學生不會因政策受影響的校方,卻不公開處理相關決策過程,甚至連校長與院長都未出席此次論壇,讓他對校方的態度產生質疑。「當學生和教職工要求回應時,為什麼我們得到的是沉默?」安娜說道。他也指出,已透過電子郵件將相關訴求傳達給校長、教務長、CASL院長、校長以及董事會,但截至目前仍沒有收到任何回覆。 「校方的行為像是在經營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他們是雇主,教職員是員工,而當他們不再重視員工時,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裁員。」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教授格米.凱夫(Grame.Cave)說道。他提出,這些裁員行為不僅對教授不負責任,也讓許多學生面臨教師和課程選擇不足的窘境。甚至教師可能因過度勞累,而無法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關注。「(校方)這些決定是在完全忽視教職工意見的情況下,單方面制定的,甚至可能違反了有關教職工治理的章程。」格米說道。 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教授莉茲·羅翰(Liz.Rohan)認為,校方解僱師資後的配套措施並不妥善。他坦言,校方希望學生合併成大班,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實際上校內早已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大班課程。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還迫使部分課程改為線上授課。「我們還被告知可以通過減少教學內容來應對大班計劃,但付出了高昂學費來上學的學生,減少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莉茲・羅翰說道。 「我們需要向校方表明,這是我們的教育,他們不能隨意破壞它。」安娜呼籲道。他鼓勵該校同學積極向校方爭取自身權益,更希望學生們不要忽視自身的力量。格米期許,此次論壇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決策的錯誤與不正當性,並讓更多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讓眾人集思廣益,提出解決方案。
荷蘭政府砍高等教育預算 師生上街齊聚廣場抗議
國際
第1802期
荷蘭政府砍高等教育預算 師生上街齊聚廣場抗議
焦點
2024-12-06
【記者王保伶報導】11月25日,近兩萬名荷蘭大學生、教職員聚集於海牙馬利費爾德(Malieveld)草地廣場抗議政府計劃縮減高等教育預算高達20億歐元(約新台幣680億6788萬元)的決定。抗議由多個學生與教師工會聯合發起,更有社會黨(Socialistische Partij, SP)桑德拉・貝克爾曼(Sandra Beckerman)、民主66黨(Democraten 66, D66)羅伯・耶頓(Rob Jetten)、工黨(Partij van de Arbeid, PvdA)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等議員參與,表達他們對政府縮減教育資金的擔憂。 「我們和數萬名學生與教師一起站在那裡,場面振奮人心,令人難忘。」參與25日抗議的阿姆斯特丹學生聯盟(ASVA Studentenvakbond)主席特恩・奧特(Teun Otte)表示。而其他示威師生也抱持著相同的訴求——希望政府撤回削減高等教育經費的計畫。除此之外,抗議學生與教師也反對政府重啟「長期學習罰金」(long-term study penalty)(註1)。荷蘭現任教育、文化及科學部長(Minister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埃波・布魯因斯(Eppo Bruins)在11月26日於社群平台X上發布貼文,回應25日的示威行動。他對師生的擔憂表示理解,但強調計畫的主要目標是維持財政平衡、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並提升國防預算,並重申自己不會撤回該措施。海牙大學(The Hagu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歐洲研究系學生羅賓・范沙伊克(Robin van Schaik)解釋,執政聯盟(coalition cabinet)(註2)認為投資高等教育的成效有限,因此決定減少預算。自由黨(Partij voor de Vrijheid, PVV)議員帕特里克・范德霍夫(Patrick van der Hoeff)更於11月28日眾議院第30次會議中為預算縮減計畫辯護,強調與其增加預算,不如有效利用現有的教育資金。 註1:若學生延長學士、碩士就讀年份一年以上,則須額外支付3000歐元(約新台幣10萬2101.8元)的罰款。長期學習罰金不但加劇學生課業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更加深經濟不平等。 註2:荷蘭為多黨制國家,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coalition cabinet),目前的聯合政府是由自由黨(PVV)、自由民主人民黨(Volkspartij voor Vrijheid en Democratie, VVD)、新社會契約(Nieuw Sociaal Contract, NSC)及農民公民運動(BoerBurgerBeweging, BBB)組成的史庫夫內閣(Schoof cabinet)。 海牙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學生凱齊亞・喬莎娜・卡維拉朗(Kezia Joshana Kawilarang)認為,縮減教育預算看似節省成本,但長遠來看,教育和學術研究才是培養人才的基石。奧特補充,荷蘭目前教師、醫療專業人士、技術人員,資訊及通訊技術人員短缺,唯有高品質、資金充裕的大學,才能培養人才,削減高等教育的預算,只會加劇人才短缺問題。「資金縮減也會導致許多社會科學課程消失。」范沙伊克表示。他舉例,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已經計劃取消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的學士學位課程,並合併其他語言與文化研究科系,不僅使教授失業,也影響社會學科的發展與知識傳承。 范沙伊克說明,反對黨正極力阻止執政黨削減預算,「若無法推翻政策,學生與整個學術界必須繼續抵抗。」他說道。范沙伊克期望學生們透過示威遊行、加入政黨、聯絡國會代表等管道,表達自身訴求。奧特也提到,作為學生聯盟的一員,他會繼續動員學生,對抗預算縮減與「長期學習罰金」的實施,「如果學生們能團結起來反對這些政策,就有機會影響政府的計畫。」他建議道。目前內閣在反對黨的堅持下,決定重新討論縮減預算政策,但學生與學術界仍需持續關注,確保政府不會削弱教育資源,並重新審視教育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生活
第1801期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國立宜蘭大學23日舉辦「宜大記憶庫戶外踏查:走讀南機場軍事遺構」活動,是「宜大記憶庫」首次以戶外踏查形式,帶領師生走入開發中的城南校區,站在過去神風特攻隊起降的機場跑道上,感受二戰歷史的重量。宜大於今年成立「宜大記憶庫」,串連校內出土的噶瑪蘭族遺跡與宜大的百年校史,述說宜蘭遞嬗六百年的故事,並透過系列活動回望腳下土地的過往。 陰雨綿綿之下,宜大師生一行人走入城南校區,沿著整建後的機場跑道漫步,一邊聽著二戰時期「南機場」興建、神風特攻隊於此地向沖繩戰場起飛作戰的故事。講師宜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文瀚領著眾人實地走訪一座座二戰時掩蔽軍機的機堡(註)遺跡,回顧二戰時日軍軍機在此處備戰的歷史現場。宜大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學生區志軒表示,過去課堂中雖看過軍事遺跡的相關影像,但照片畢竟是平面的,難以想像機堡的形體大小及細節。「實際下去看才發現它很厚,感覺好像可以回顧當時戰爭發生,它為軍機抵擋敵軍轟炸的情景。」他說道。 註:機堡又稱飛機掩體,作戰時期日本在飛行基地興建機堡群,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拱形結構,厚達30公分以上,上方覆蓋土讓與栽種草皮,下方用以停放軍機,提供欺敵及掩護。 這是「宜大記憶庫」走出校本部,帶領師生探索城南校區故事的初次嘗試。任期內成立宜大記憶庫與規劃城南校區的宜大前校長吳柏青認為,城南校區還有很多故事值得訴說,如包含城南校區南機場在內的宜蘭飛行場,保留了比日本當地更豐富的二戰軍事機構遺跡,「雖然有硬體,但長遠來說還是要有軟體的部分,要思考如何活化這個場域、如何說這些故事。」他說道。期望藉由資料收集與考證,建構此地歷史空間記憶,以此深化學校師生對在地的情感。 宜大今年成立的「宜大記憶庫」,以收集並述說在地歷史為核心精神創立。吳柏青說明,之後將迎來宜大創校一百週年,學校在思考如何翻轉圖書館沈悶印象的同時,希望結合宜大百年校史與校內噶瑪蘭族遺址,整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功能,形成宜大記憶庫概念,保存與呈現校地過往近六百年的不同時代面貌。參與宜大記憶庫籌備的宜大圖書資訊館員李宗勳也提到,宜大是唯一正式列冊的遺址大學,直到2022年還有新出土的噶瑪蘭族文物,是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把學校變成博物館,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怎麼生活,還有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蔡老師(化名)說道,他樂見宜大記憶庫提供當地人不同認識在地歷史的管道。「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宜蘭大學除了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也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宜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媛玲自豪道。他點出,噶瑪蘭族與漢人來蘭陽平原開墾的生活遺跡,形塑了宜蘭大學豐富的人文蘊底,很值得傳承下去。「大學圖書館的重要理念是跟在地連結。」李宗勳說道。他表示,宜大記憶庫講述的不只是宜大的故事,更是宜蘭人的故事,期望未來能和在地中小學有合作導覽或舉辦活動的機會,透過了解宜大校地的歷史脈絡,讓在地人凝聚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校園
第1799期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記者張恩爾台北報導】康芮颱風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侵襲台灣,全國皆嚴重受創,各縣市政府也宣布10月31日停班停課。經歷兩天的狂風暴雨後,許多地方出現路樹倒塌、招牌掉落的情況,一直到11月1日早上仍未排除,影響許多學生及上班族通勤,產生安全疑慮外,也引發大專院校是否可以自主宣布停班課的討論。 許多北部大專院校的災情相當嚴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曾曜廷表示,學校內眾多路樹倒塌,椰子樹的樹葉掉落除了影響交通,也可能引發危險,「我們學校的學生都習慣騎腳踏車通勤,所以颱風過後會有很大程度的障礙。」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學生顧睿晟則指出,宿舍的電箱損壞造成停電,側門和許多附近的招牌也都被吹倒在地上,經過時有蠻高的風險。對於11月1日是否需要放假,顧睿晟補充,除了安全疑慮外,商學院停電導致電燈與冷氣故障,在高樓層上課的學生也無法使用電梯,造成學生不便,因此他認為政大應自主宣布放假。 當各縣市政府尚未決定11月1日是否放颱風假時,中國文化大學提前宣布全校採取遠距上課。文大秘書處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說明,文大設有颱風應變小組及大氣科學系,該系會在颱風侵襲時密集觀測、評估颱風狀況,並與應變小組共同決議是否放假。政府宣布颱風假的標準為平均陣風達七級,或是瞬間陣風十級,而文大也有一套颱風假標準,唐淑珍說:「因為文大位於山區,所以我們學校的標準會比政府再降一級,所以平均陣風六級,或瞬間陣風九級就符合遠距上課的標準。」保有自行宣布遠距教學的彈性,並依據颱風實際狀況宣布是否上班上課。 除了校方之外,老師同樣能自行評估是否需要遠距教學。政大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陳儒修表示,他在11月1日以線上與實體並行的方式授課,「這樣能讓有交通困難或不便來學校的同學可以線上上課。」政大教務處課務組長陳世昌表示認同,教師可以視情況臨時調整授課方式,利用補課、遠距教學來維持課程進度。 由於政大尚未設立颱風假標準,為避免再度發生相同情況,陳世昌說明課務組將會協助教室調度,確保師生都有安全舒適的上課環境,「如果未來碰到類似狀況,將由校長召開全校會議,決議包括停課與校園恢復等因應措施。」曾曜廷、顧睿晟都認為各校園的受災情況不一,應按照具體災情判斷應變政策,才能把風險和災損降至最低。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校園
第1787期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2023-11-3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長黃種賢表示,研協會目前正關注台大奬懲委員會的單一性別最低比例,期待創造性別更友善的環境。 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張愷文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10月20日於教務會議上修正《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以下簡稱《互動準則》),給予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力。然而修正後的法條,仍無法保障學生論文所有權,使學生可能依舊傾向隱忍權力者侵犯。今年五月台灣掀起#MeToo運動,校園中研究生與指導教授的性騷擾事件也引起關注。有鑑於此,臺大研究生協會便研擬修改指導教授跟研究生的互動準則,期望給予學生更多權益保障。臺大研協會長黃種賢發現,過往臺大研究生若想結束與指導教授關係,必須經由指導教授同意,如果不通過,學生只能申請系所召開協調會處理,「協調過程是否發生師生話語權力不對等,或是私下被壓迫,其實都無法掌控。」因此臺大研協會針對《互動準則》第六條提出修正法案,未來當性平事件成立,研究生得以主動請求終止指導關係,且系所必須在一個月內針對雙方之間的研究成果歸屬進行協調,以保障其權益。面對保護學生的修正法案,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黃紹棋提出潛在問題,他表示,在未取得原指導教授之書面同意之前,不可以發表原本與該教授的研究成果,「學生仍可能為了保住論文而忍氣吞聲。」他坦言,學生為了盡快拿到學位,可能寧願選擇不舉報,而使新法無法發揮作用。黃種賢談及,論文的歸屬,取絕於教授或是研究生在論文上面付出程度,而修正案中明列系所協調時需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規範,不得以不對等之權力與地位,再次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性別平等教育法》全台各級學校一體適用,因此規定較籠統,待個學校進一步制定。 圖/林詩祐攝除了擔心畢業資格之外,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高馨慧則著重校方後續的處理,他指出,學生與原指導教授終止關係後,可能發生找不到新指導教授,或未來畢業在學術界發展,可能受到原指導教授的打壓,致使生涯發展受阻。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同樣關心處理後發展,他表示,若性平事件不成立,學生不適用修正法條,導致無法主動終止與教授關係,後續師生關係的修復或是解除等等配套措施,都尚待擬定。此外,兩人均談及性別平等委員會的審議過程,張育萌說明,「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導致學生蒐證不易」,性別平等委員在無足夠的證據下,無法做出最適當的判斷。高馨慧擔心性平會的審議過程,因為教授擁有較多資源跟較高的地位,更好為自己爭取權益,所以可能會產生對學生不公的裁決。他無奈地說:「修正這條法條,也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校園性別平等是台灣以討論多年的議題,黃種賢談到礙於全台各校研究所規定不統一,部分學校甚至各研究所規定都不盡相同,因此,可能連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益都無法保障,遑論後續進一步的修法。不過,張育萌對此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臺大修正案是個開端,能夠帶動其他學校進一步改革,藉由讓學生感受自身權益被學校重視,自身研究成果不被隨意剝奪,能夠留住更多人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談到,近年校園疑似性騷擾通報數逐年上升,不代表性平事件在校園變嚴重,而是學生願意說出口,更了解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圖/林詩祐攝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校園
第1784期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焦點
2023-11-02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核定九族共53組師徒,期待弭平現今的族語斷層危機。圖為台東縣土坂部落為排灣族部落。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10月24日核定《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透過一對一師徒制,並首次引入部落耆老作為教師,期待各校在既有的原住民族語師培教育資源上,培育更多族語專業人才。然而針對計畫細節與原住民族語教師的資格,卻引來正反論述。2017年台灣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使原住民族語教師專職化,然而師資不足與年齡斷層,讓原族民族語的推廣受到限制。原民會推動《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以下簡稱拔尖計畫),主要針對五所重點大學,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和國立屏東大學,致力將入選學生重點栽培,並在四年內培育100名具教師證之正式族語師資,以改善目前族語師資多採用教學支援人員的現況。環境是學習語言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表示,同學們程度不一,難以有效練習對話,「身邊很少有人能夠一起交流族語,即使是同學,大家的族語能力也很有限。」此外,他提到大學目前的教材都是屬於教導文法類型的書籍,無法有效提升口說訓練。因此,他期待藉拔尖計畫中與部落耆老的一對一教學,並進入部落自然習得生活化族語。 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認為都市原住民可能對於部落沒有認同感,導致學習族語意願不高。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政大負責拔尖計畫的民族學系副教授王雅萍指出,部落耆老教學的設計,同時達到搶救族語的目標,教學對話的過程,學生不只理解部落文化,也深入認識到部落的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將即將失傳的部落文化寫入書籍,永續流傳後世。然而,仍有學生提出此計畫待改善處。清大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學生Mumu Panay表示,拔尖計畫的學習時數對學生課業負擔重。參與學生除需顧及本科專業外,每週還要與配對的原住民族語老師上二到三次課。東大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Rolla Moggi也說,上課時間與進部落學習的時間相衝,因此學生為了完成課程,可能延後畢業。對於拔尖計畫長時間的學習時數,王雅萍則認為,精通語言需要不斷地刺激,因此透過每週不間斷地學習,才能夠讓族語有顯著的進步。除了拔尖計畫本身的問題外,Mumu Panay認為師資的缺乏、學生學習態度以及社會的期待都是影響族語學習的因素,進而牽動整個計畫的推行。Rolla Moggi則認為目前政府訂定成為族語教師的門檻太高,應降低考試難度,讓學生不會畏懼學習族語,同時培養更多族語老師。他也呼籲,面對原住民族語推廣與傳承,政府應更注意原住民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與施行的可能性,適時調整內容,才能將族語永續的存於台灣。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讓參與學生進入部落,學習族語與文化。圖為臺東縣土坂部落青年自行成立的歌謠傳唱小團體。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生活
第1784期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2023-11-01
【記者吳玟錡高雄報導】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社造)10月28日舉行「點亮木梓火把遊庄」,首度將1999年廢校的木梓國小納入遊庄路線。早期在地居民會將溪流的芒草曬乾,成捆製成火把點燃,靠著微弱的燭火燈光,越過黑暗蜿蜒的山間小路抵達學校。 「不是單純吃飯、慶生,而是一起參與地方的事。」陳昭宏感慨說道,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這種機會。 圖/吳玟錡攝「點亮木梓火把遊庄」今年嘗試和國立屏東大學校內課程合作,參與人數突破六百多人,規模連年擴大。屏大社會發展學系(以下簡稱社發系)主任邱毓斌提到,「社區營造重點是自我培力,讓地方居民展現自己的力量。」社區引入大學資源讓大家一起成長學習,但最重要的是地方願意舉辦火把遊庄,自發性聯絡親友,他強調這次活動意義是「一個傳一個宣傳,一代接一代傳承」。 今年活動的火把使用長枝竹品種,這種竹子比較輕,將不織布捆成燈芯,用煤油吸附到不織布的原理點燃火把。 圖/吳玟錡攝一行人跟著居民舉火把從山上走下來,僑生陳聖蕾表示,「一望無際的火焰讓我非常震撼。」他從小在國外長大,雖然是台灣人卻不了解本土文化,每年只有暑假才能回台灣。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過往的活動紀錄片,好奇心促使他主動聯繫屏大教授,才會回台一起參與活動籌備。他其實聽不懂閩南語,但居民仍耐心地向他解釋火把製作過程和由來,讓他很感動,也獲得寶貴回憶。社發系四年級學生曾恩齊分享此次協助籌備活動的難忘經驗,「長輩說他已經很久沒做傳統火把,但為了我們,還特地去找芒草捆起來給我們看。」他接過老一輩用傳統材料芒草做的火把,難掩興奮之情地補充道,「那是他們那一代的火把!」由社區長者帶領年輕學子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別具傳承意義。「真正走入木梓社區實作,能幫助我重新思考課堂教的理論。」曾恩齊是高雄茄萣人,透過屏大參與點亮木梓的活動,使他想將這個經驗帶回家鄉,他說:「茄萣區也是長輩居多,若沒有這些活動,長輩便很少出門,地方就缺少交流和凝聚力。」 地方媽媽表演團員曾馨儀補充,「這次有屏大的學生幫忙輕鬆很多,帶來年輕的活力,希望有天孩子也能回家參與活動籌備。」 圖/吳玟錡攝小鄉社造總幹事陳昭宏表示,舉辦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藉由參與活動、回來陪伴家人,一起體驗父母當年舉火把走下山的記憶,建構更深刻的地方認同感。活動尾聲,大家開心的繞著竹燭台圍成的台灣島嶼和火把圖案跳舞,「你看到的每一個竹燭台,都是屏大的孩子跟著我們一起砍下來製作完成。」陳昭宏開心地說:「這個活動讓社區孩子回鄉,同時把在地故事和製作火把的技藝透過大學生傳承下去。」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