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國際
第1797期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記者李宸緯報導】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學生報(The Reflector)在15日的報導中提及,密西西比州存在貧窮、人口流失,導致全美貧窮率排名第二,因此,密西西比州政府試圖透過擴大稅基、發展太陽能產業及增加就業機會來留住大學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曾東松說:「大約20%的密西西比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約有超過50萬密西西比州居民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該州的經濟結構依賴低工資產業,限制了高薪工作的機會。在經濟不佳的狀況下,居民往往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 就讀於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學生Michael(化名)表示,多數就讀該州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離開,他自己也不會留下來,因為當地沒有符合他的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不過他也補充,若當地的產業與大學生的相關科系有關聯,仍有部分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密西西比。有鑑於貧窮的問題存在,州政府近年來投資發展太陽能產業,希望藉此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並提高該州人民的生活品質。 「我必須開車花費20到30分鐘才能找到雜貨店購買生活所需,諸多基礎公共設施都是缺乏的。」密西西比大學主修中文與傳播科學的阿莉莎・湯仕多(Alyssa Tunstall)說道,他認為,大學生的去留依然取決於工作機會的多寡以及密西西比州的生活條件。湯仕多建議,政府改善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能提高該比州的生活條件。Michael則舉例:「政府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地稅,吸引更多公司來此設廠。」 湯仕多指出,當地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改善教育條件是幫助密西西比脫貧的重要途徑,Michael也認同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提供職業培訓、教育和工作經驗機會外,國家應重點關注當地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東松提出看法,他強調,透過基礎建設、經濟發展與改善教育環境的全面提升,密西西比州在未來仍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困境。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國際
第1795期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2024-10-04
【記者花苡軒報導】美國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下簡稱SFFA)起訴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USNA)的種族入學政策違反憲法,於9月26日上午在法庭展開辯論,庭審預計持續7週左右。美國海軍學院招生辦事處回應,在庭審結束前將不予回覆任何立場。 美國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主要目的是保障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如亞裔、非裔等在就業、入學能受到公平對待,允許大學在錄取學生時給予弱勢族裔特殊名額、評分優待等。SFFA於2014年提出,部分美國大學招生使用種族入學政策是不公平且違憲的,後續進行對大學的訴訟。2023年,SFFA起訴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等美國名校的入學招生政策違憲,成功讓學校廢除種族招生政策。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平權行動聯盟(Affirmative Action Coalition at UNC-CHAPEL HILL)主席克里斯蒂娜・黃(Christina Huang)表示,許多學校擔心遭受訴訟,因此取消了更多對特定族群的優待措施,如停止給予非裔學生獎學金及有色種族學生入學資源等等。「在我看來,取消種族入學政策的一年後,我們學校的非裔、美洲印地安族群學生比例下降許多。」他補充道。 就讀政治及社會系的亞裔美籍學生陳敬謙認為,平權行動對於美國的少數族裔入學是有益的。「我認為社經地位以及美國社會結構性的種族主義降低了在社會上普遍弱勢的亞裔及黑人學生的大學入學率。」他解釋,在美國歷史上,通常只有富有的白人能夠進入大學,因此平權行動多少改變了這樣的局面。陳敬謙補充,同樣被認定是弱勢族群,成長於加州矽谷,生活水平相對高的亞裔學生都有經濟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但當他到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時,觀察到黑人學生在總學生數中佔比較小。 預計前往美國留學,目前就讀會計系的黃同學(化名)表示,亞裔學生想進入美國大學就讀,入學條件已相較白人族群嚴苛。若是各大學取消種族入學政策,只會讓亞裔學生更難錄取美國大學。他期許未來美國大學能提出其他針對弱勢種族的多元入學審核措施,在追求種族平等之餘,也能顧及少數族群的權益。
政治進入大學座談風波:學生與校方立場分歧
生活
第1790期
政治進入大學座談風波:學生與校方立場分歧
2023-12-21
【記者吳玟錡、丁盈瑄綜合採訪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議會、政大學生會、政大研究生學會及NOWnews今日新聞,於15日合辦最後一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政大是近日唯一成功舉辦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學校嘗試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皆面臨困境。 政大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由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與學生對話,運用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同學理解政策。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各校對於政治進入大學持有不同立場,學生籌備過程因此卡關。雖然國立成功大學成功舉辦兩場總統候選人座談,但成大「青聽南成」學生團隊於19日聲明,因校方、學生、候選人團隊之間無法達成共識,決定取消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論壇。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以校方應保持行政中立為由,強烈反對候選人進入校園演講。 政大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吸引許多學生與媒體前來參與,學生可在政策講述後向候選人進行提問。 圖/吳玟錡攝「政大(對政治進入大學)抱持著滿開放的態度,還提供駐警隊、場地等資源。」政大學生會長徐致遠提及,學校的輔助是座談能成功舉辦的關鍵之一。他說明,校方需遵守候選人不得進入校園、保持行政中立等原則,因此由學生會擔任主辦單位。他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座談看見候選人真實的一面,而非透過新聞片面事實、政論節目間接認識候選人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李瑞霖補充,青年可以透過現場提問,更了解各個候選人的青年政策。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長徐致遠認為,學生會可試著透過溝通解決學校考量「行政中立」的難題,但學校不應該自我設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相比政大順利舉辦候選人座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籌備過程受阻,清大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說:「看到政大有類似的講座能在學校舉辦,(我)對於清大相對保守的態度,感到可惜。」他無奈解釋,他們想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希望各候選人直接和學生對談,可惜清大校方卻以歷來不讓候選人進入校園的傳統,並以《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等規定,拒絕借出場地。清大自主學習小組之後決定與陽明交大學生會合辦座談,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長麻筱祺分享,陽明交大場地租借單位也以有違行政中立原則為由拒絕出借場地。「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和傳統,除非是多數學生的共識和期待,不然不太可能為某些學生活動去改。」清大亞洲政策中心副教授方天賜坦言。他提及,每所學校在行政規範上存在差異,決策往往需經過複雜的程序和討論。他鼓勵學生在處理候選人座談、政治交流等活動的申請過程時,可以跟學校多溝通,相信校方也期望學生能參與更多公共事務。 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表示,接下來會以信件向清大校長陳情,詳細講述辦理政治性座談的難處,期待透過分享國立政治大學的經驗,希望校方能抱持更開放的態度。 圖/取自清大官方粉絲專頁「 此次錯失了學生可大展專業長才,展現民主風範的好機會。」清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翁曉玲遺憾表示,校方應大方借用場地給學生們舉辦座談, 從旁觀察並適當給予指導。「大學應是促進學術對話的場域。」徐致遠呼籲各校重新思考大學存在的意義,抱持開放、多元的聲音,才能達成真正的學術自由。而對於政治人物是否可進入大學演講的相關問題,清大學生事務處和公共事務組至截稿前均未提供明確回應。
印度移工擬來台 民團抗議倉促決策
校園
影音
第1788期
印度移工擬來台 民團抗議倉促決策
2023-12-06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詩祐、胡王子行台北採訪報導】「我們不是種族歧視,我們只要政府做事。」身穿黑衣,手拿黑色抗議海報的民眾,喊出對於政府將引進新移工的不滿。「反對增加新移工國」團體3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遊行,抗議政府在規劃不周,且未與人民充分討論下,便臨時宣布將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協議MOU》。協議期望透過引進印度移工,解決目前台灣缺工問題。「我們其實一開始是沒有想要用遊行的方式,我們想要去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平台,這個政府給人民的發聲平台去做提議附議功能。」反對增加新移工國總召Yuna表示,走上街頭遊行前,團體曾寫信給勞動部,也於勞動部臉書下留言,卻未得到政府積極回覆。隨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又因大選而關閉,讓反對民眾無從發聲。因此,反對增加新移工國提出四大訴求,包含全面暫緩新移工來源國,並要求政府提供有效的人民發聲平台。同時增訂與移工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改善台灣勞動環境,從根本解決缺工問題。Yuna說明,「政府應該要先去做教導人民,或是給人民一些緩衝,去認識其他國家的時間,而不是冒然很倉促的引進,甚至大多數民眾都不知道。」除了移工與本土文化層面的差異外,移工失聯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根據移民署統計,截至今年10月,台灣逃失聯工人數高達8.5萬人,平均100名移工就有11人失聯。參與遊行民眾Min(化名)談到,「現在政府沒有政策或者是一些法規能夠去處理這個失聯移工的問題。如果今天勞力的缺口,是可以由失聯的移工來補上的話,那今天還有需要去引進這些新的移工國嗎?」除了失聯移工的問題之外,不少民眾也擔心,印度移工在文化脈絡下的性別觀念,將造成台灣更多社會治安問題。「在於女性安全上,如果事情發生了再來講就有點太晚了,所以你不如最一開始就謹慎的處理這一塊。」參與遊行民眾Tommy(化名)表示。數十年前,台灣也以引進東南亞移工作為缺工的解方,當時同樣掀起民眾對於治安的疑慮。如今面對類似事件,政府已有國內的經驗參考,如何制訂相關配套措施,成為政策通過後,須優先考慮的議題。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提出建議,「這種東西都是在他們進來之前,可能就要透過相關單位的一種教育跟訓練的一個課程,或者是已經確保可能要到臺灣來工作的印度的勞工朋友要有一定的了解。」移工議題不只關乎文化與安全問題,更影響國內勞動環境整體結構的轉變,也使本國勞工市場面臨更大的衝擊,政府未來制訂移工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仍須與勞雇雙方有更多的討論。
提升師資培育完整度 臺師大將開設國小教程
校園
第1786期
提升師資培育完整度 臺師大將開設國小教程
2023-11-22
【記者孔德皓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月31日宣布將於113學年開設國民小學教育學程(以下簡稱小教教程),預計以小型專班形式開設,每年將招收45人。目前臺師大設有幼稚園師資教育學程與中等學校教育學程(以下簡稱中教教程),增設小教教程是為了讓學生有機會理解不同的教育階段。對此,部分學生雖對開設小教教程表示贊同,但仍以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為主。 專精培育中等教育師資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宣佈在113學年度開設國民小學教育學程。 圖/孔德皓攝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長林子斌說明,過往臺師大以培養國高中的中等學校師資為主,不過,由於發現中等學校教師可能對國小教育階段不夠理解,因此臺師大決定增設小教教程,讓師資培育生(以下簡稱師培生)有機會了解各教育階段的情況。林子斌指出,「因為現在實施12年國教,小學到高中應該是一貫的,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比較全面的師培,就能讓學生對不同的教育階段有更多的理解。」他也說明,教育部要求臺師大與其他教育大學做出區隔,因此特別以小班制開設,希望能培育出優質的國小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示,國高中的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國小教育階段,開設小教教程能讓師培生對不同教育階段有更多認識。 圖/孔德皓攝在臺師大若想成為師培生,需在升大二前申請教育學程,若通過甄選即可在大二開始修習。對於小教教程之設立,臺師大國文學系大一學生余佳庭表示,雖然自己目前偏向申請中教教程,但因為在打工時曾接觸國小學童,所以也會考慮小教教程,「我可能會去嘗試看看,但每個人接受度不同,有些人覺得小學年齡層在教學上比較難掌控。」臺師大國文學系大三學生黃樂頤則認為,由於小教教程需修習的學分為中教教程的兩倍,修習小教教程可能影響畢業時間,大三以上學生普遍不會考慮。但他也對開設小教教程表示認同,「這提供學生修業和就業規劃多一個選擇,給學生多方了解的優勢。」然而他也提出疑慮,他認為設立小教教程雖讓臺師大學生有其他選擇,但也可能影響其他教育大學學生的就業機會。對於臺師大開設小教課程的消息,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劉同學(化名)則對於未來可能要與更多師培生競爭沒有太多擔憂,目前修習小教教程的他表示,教育大學由於長期深耕國小教育,一直以來和國小端有密切合作,且教育大學的教授更熟悉國小教育環境、國小教師甄試出題方向,能給予學生更多資源與建議。除了以專班培育小教師資,臺師大也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與2030雙語政策,特別鼓勵小教師培生修習英語、本土語等課程,加註語言專長。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副院長葉怡芬說明,由於國小的本土語課程時數比國、高中多,因此國小對有本土語教師有更多需求,若學生擁有本土語教學能力,能在小教市場更有競爭力。余佳庭則認為,能在國小接觸華語以外的語言,對學童未來的語言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他也認同師培生修習本土語的必要,「在國際化的時代下,要避免自己的文化被主流趨勢淹沒,希望可以把文化傳承給小朋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鼓勵修習小教課程的師培生獲得雙語、本土語教學能力。 圖/孔德皓攝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國際
第1785期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2023-11-15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Tim Kaine)與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楊(Todd Young)於7日發起廢除《高等教育法》的大學「傳承偏好」(legacy preference)招生制度,禁止大學招生時,將申請學生與校友或捐款人的關係納入考量,擠壓其他優秀青年入學的機會。 由於美國很多私立貴族學校需要外界捐款,故優先錄取子女成校方與校友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 圖/依萬提供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傳承偏好」招收制度在大學中已有近百年歷史,演變至今,政策已成為貴族學校招生的一項要素。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補充,在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依據種族制度招生後,廢除「傳承偏好」制度也引發民眾爭議,政府便聽取民眾意見,推動終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的法案。托德在提案中指出,傳統招生限制其他背景且具有才華的學生入學,期望法案給予美國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富比士》雜誌指出,「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最早是由於擔心猶太人和亞洲學生數量佔據白人新教徒名額。 圖/取自Pexels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學生茱莉亞.歐(Julia OU)認同大學實行「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並表示「如果未來有錢我也會捐贈給學校以保障自己小孩就讀的機會。」他說明,由於美國教育階級差異很大,權貴家庭孩子從小就獲得許多學習資源,相比之下出身於中低收入戶且難以取得較好學習環境的學生本就會於大學招生時處於劣勢。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依萬.曾(Ivan Tseng)認為,儘管政府廢除「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仍無法避免校方採取不透明的規定來招生,「政策是否廢除只是政府在作秀,因為學校還是可以在個人經歷、性格上等無法客觀評量的地方選擇性地為學生加分。」他也提出,因政府其實無法完整得知各校招生入學的運作方式,制度廢除還是無法保證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廖元豪解釋,在美國大學自治體制下,錄取學生標準是大學的權利,政府若禁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恐有過度干預大學之嫌。他也強調,政府應把重點放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上,平衡各族群的教育機會、讓所有人在同個起跑線出發,才是真正為弱勢家庭學生考慮。
停電多日怨聲四起 清大學生盼校方優化資訊傳遞
校園
第1783期
停電多日怨聲四起 清大學生盼校方優化資訊傳遞
2023-10-26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國立清華大學9至23日間共計發生七次停電。校方10日陸續宣布停電時段與範圍,並提出限電公告。由於影響學生生活、學習、研究進度等,公告一出即引發學生不滿,其中以住宿生反應最劇烈。儘管目前由台電協助架設臨時電纜,23日已全面復電,但因臨時電纜處在高負載狀態,仍有停電風險。 國立清華大學自9日起發生七次停電,不僅生活受影響,在學生學習、研究方面也造成不便。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清大生命科學系學生洪恪祈表示,近期恰逢期中考,有許多考試及作業需要繳交,卻因頻繁停電影響學習進度。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方曉(化名)則分享,男女合宿的宿舍為了分隔男女,樓梯間設有紅外線警報器,學生平時皆搭乘電梯通過門禁,但在停電期間只能步行上樓,造成警報器頻繁被觸發,影響宿舍生活品質。清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詹振暘指出,校方透過營繕組公告及電子郵件通知的作法並不便利,建議可以公告於多數清大學生都關注的社群媒體「沐報」,讓學生能即時掌握資訊。方曉(化名)則認為,在此次事件中學生僅「被告知」,沒有與校方商量的空間,在收到學校停電通知時感受不佳。清大學生議長吳品萱表示,校方在第一時間未提供足夠說明,導致學生獲得的資訊不完整。他補充:「針對資訊的公開,還在持續與校方溝通中,將要求校方主動召開說明會,提供本次停電的完整緣由。」 國立清華大學校方20日通知部分宿舍區將停電四天,引起學生不滿,所幸台電目前已協助復電。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考量到天氣炎熱導致尖峰時段用電量可能超載,校方原計劃於23至26日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5時進行部分宿舍區停電。對此,清大學生會發文指出,校方未與師生討論即做出決策,影響住宿學生用電的權利,也要求校方規劃補償方案。清大總務長張祥光回應:「學校本來就是要盡量維持教學跟研究,所以生活的部分的確會被犧牲掉。」校方認為白天時間較多學生會在系館上課,因此選擇該時段停電,盼降低影響層面,且由於情況太過緊急,未能與學生商量。吳品萱認為,目前校方已提出補償方案,將依停電時長退還住宿費用,但財物損失不在此範圍,因此仍有待與校方討論更完善的處理方式。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認為校方將宿舍區停電之舉,未以住宿生需求為優先考量,罔顧學生權益。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台電20日出面協助,清大已在23日全面復電,但因臨時電纜處於高負載狀態,仍有停電風險。張祥光表示,目前雖然暫時解除危機,但修復工程持續進行中,希望在29日前完成。面對學生質疑資訊不即時、公開,他說:「假如不緊急,一定都會(跟學生)溝通商量,但緊急的時候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就是比較大的難題。」他坦言,校長及行政團隊都認為應檢討這次的經驗,未來資訊傳達會更妥善。
香港調整招生學額 外地生樂見本地生擔憂
國際
第1783期
香港調整招生學額 外地生樂見本地生擔憂
焦點
2023-10-26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8日預告,將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增加香港全部公立大學外地大學生招收人數,學額由原先的兩成倍增至四成。李家超希望招收更多東南亞和一帶一路(註)沿線地區的學生,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中心。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倡議並主導的跨國經濟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的加快向東南亞、中亞、南亞地區開放,簡稱一帶一路。 根據統計,所有公立大學外地生佔比中,目前中國各省份學生佔74.8%,亞洲及其他地區學生佔比不到30%。 圖/黃庭旭提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盛賢分析說:「香港在疫情後,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加上高等教育競爭激烈,是造成政策調整的原因。」香港中文大學學生莫筱小指出,香港出生率一直偏低,少子化導致學校未來可能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因此必須拓展招生來源。來自中國廣西的莫筱小分享,香港是熱門的留學地點之一。他解釋說:「香港的大學教育方式比較偏實踐,與國際接軌機會多。」來自東南亞,目前就讀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 UniMAP)的學生黃敬磏也坦言:「曾想過去香港念大學,但考慮到香港的開銷支出就打消這個念頭。」他補充,香港和歐美國家一樣物價高、開銷大,有出國規劃的朋友更願意考慮歐美國家。 香港出生的黃庭旭提到,選擇在本地就學,因為本地就業的薪水比其他華語地區高,而本地企業對本地大學的認同度也較高。 圖/莫筱小提供港中大的本地生黃庭旭對香港政府增加外地生招收數量的政策表示擔憂,認為政策在未來最明顯的問題是影響本地生的住宿分配權益。他提及,學校宿舍有限,外地生在申請宿舍時有「加分」的保障措施,壓縮了本地生抽得宿舍的機率。對於是否影響本地生的權益,莫筱小解釋外地生雖然在宿舍分配時有優勢,但具體宿舍的分配還是要看學生在大學的綜合表現。「這是雙贏的局面。」莫筱小樂觀表達對香港政府增加招收外地生的看法,因外地生付更高昂的學雜費可以平均用在香港所有大學生的人才培養上。陳盛賢認為香港政府教育政策的調整,牽動社會經濟發展。他建議:「政策可以漸進修正,逐步提高外地生數量與比例,不用一次到位,以面對香港高教資源稀釋的問題。」 陳盛賢指出,提高外地生招收上限可以鼓勵更多外地生前來香港學習香港文化,讓他們認同香港的文化與發展。 圖/黃庭旭提供
私大補助成選前話題 學生權益待討論
校園
影音
第1782期
私大補助成選前話題 學生權益待討論
2023-10-19
【記者蔡愷恆、吳玟錡、丁盈瑄綜合採訪報導】總統大選將近,私立大學學雜費補助成為國、民兩黨間的重點話題,其中不少學生也可能因此受惠。世新大學學生鄭允兒表示,「因為我本身有辦就學貸款,我也有原住民的身份,所以我有補助,有政策的話,我好像也不用繳太多的學費,我覺得滿好的。」先前行政院便祭出相關政策,而近日侯友宜所提出的11項教育主張,也同樣包含私校補助。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認為,私立大學的學費的確是高於國立大學的學費。他解釋,「學生有這樣子的需求,我們去看到這樣的需求是很合理的。」而民進黨發言人戴瑋姍指出,「當初國民黨跟民眾黨都是批評我們是大撒幣,可是後來他們都跟進我們的政策。這代表我們的政策的方向以及目的都是正確的。」比較國民兩黨間所提出的補助政策,除了政策發行及預計實施的時間區別外,兩者僅相差一學年補助金額1.5萬元,政策方向大同小異。台灣基進立委候選人吳欣岱表示,他在看候選人政見時,會分幾個面向檢視。他說,第一個是「可行性」,第二個則是「目的」。他進一步解釋,「若政策只是單純的撒幣,就是像民進黨喊了,所以國民黨也要喊,還是說他的背後有想要達成的一個目標。」國、民兩黨都期望透過政策,拉近公私校間的學雜費差距,但仍有部分學生持有反對意見。國立政治大學A同學(化名)直言,「我覺得不公平啊,公立大學中也有部分的同學有清寒或中低收入戶背景。」他認為,若僅因私立大學學費比公立大學貴,而忽略這些族群的權益,反而變成像是多數暴力。目前兩黨提出的補助政策雖立意良善,但政策如何保障公私立大學學生權益,仍有待討論。
高餐服儀規範惹議 學生批新政策必要性不足
校園
第1776期
高餐服儀規範惹議 學生批新政策必要性不足
2022-12-21
【記者梁家柔綜合報導】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是全台少數仍規定學生需著校服上課的大專院校。據《鏡週刊》報導,近日有高餐師生投訴,校內的員生消費合作社疑似未按照正常採購程序招標制服廠商,引發學生議論校服訂定過程的透明度。此外,近期高餐推動「新制服運動」,將以「休閒服」代替體育服,更加深學生對服儀制度的關切。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規定學生需著校定服裝上學,而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李真文認為,若是校方多花心思提升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或是增加對服飾穿搭的美感經驗,讓服儀課題成為有意義的學習,而不是棘手的管理問題。 圖/楊同學(化名)提供根據高餐《學生服儀禮節輔導實施辦法》規定,111學年度以前入學之學生在校內需穿著學校制式服裝,包括制服、系所專業服裝及運動服。而111學年度入學的學生,則不需再購買校定運動服,並可在運動場域自備服裝。此外,高餐也在九月修改服儀制度,正式新增休閒服,讓學生可於平時上課活動,以及非正式場合時穿著,並預計在下學期上路。近期校方發起的「新制服運動」,遭學生批評政策必要性不足。高餐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季紫茗(化名)表示,校方以方便學生穿搭為由推行休閒服,不但沒有對應學生需求改善服裝品質與功能,甚至造成校園服儀規定混亂。此外,更令學生不滿的是校方推行新制服運動的專制態度。高餐旅館管理系K同學(化名)認為,雖校方有舉辦新制服的公聽會,但過程中僅是吿知學生決策,並非雙向的溝通討論。高餐餐旅管理研究所Ray(化名)則提出建議:「學校應提前公告會議時程,並開放系所代表以外的學生加入,以傾聽學生們真實的想法。」 校方近期推出「新制服運動」,其中又以休閒服爭議最大。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Ray表示,希望校方能以公投的方式,讓學生們自行挑選校服。 圖/截自新制服運動會議成果報告對於高餐仍存在制服規定,多數學生雖能理解其存在意義,但仍舊認為服裝的樣式與規定有待改善。Ray對制服抱持支持看法,他指出高餐學生未來多是從事餐旅產業,因此服儀是學生接軌業界時必須適應的制度。然而,也有學生認為制服價格與品質對學生相當不便。高餐旅館管理系林妘(化名)表示制服費用確實對他造成困擾,「制服本身開銷已相當大,再加上學校強制住宿,還需另外支付給學校洗衣房洗制服的費用。」而高餐餐飲管理系邱同學(化名)則認為制服保暖效果不佳,但校方又規定學生攝氏20度以下才能外加自備衣物,樣式與品質皆不符合學生真實需求。除了制服規定,高餐也尚存髮禁規定。根據該校《學生服儀禮節輔導實施辦法》,學生頭髮髮色須為自然髮色,男生頭髮也不可過長。高餐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楊同學(化名)近日才因違反髮禁而被教官警告,若複檢未通過則會遭記小過。他氣憤地說:「大法官釋字已宣告髮禁違憲,學校卻還有髮禁規定,大學自治和人民基本權利到底孰重孰輕?」楊同學也補充,即便已和學校反映無數次,但仍無所獲,投書教育部也未有明確回覆,「目前有在擬定要尋求外部力量支持,希望能讓學校及教育部正視這個問題。」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的教官會在門口檢查學生是否有違反服儀規則,特定時間也會有糾察人員在學生必經的路段抽查服儀。 圖/楊同學(化名)提供針對學生對於新制服運動的疑慮,高餐校方表示,自推動新制服運動起,已協同學生代表、家長、校友、教師成員代表與服裝專業設計人士等,共召開10次相關會議討論。此外,校方也有舉行公聽會與說明會公開說明並彙集多方意見。高餐學生會成員小虧(化名)表示,學生會經常收到同學對校服規定的申訴,但也無能為力。對此,校方則說明,本學期至今僅收到四則服儀相關反應,將來會與學生溝通。此外,校方也呼籲師生若對服儀相關規定有疑慮,皆可依行政流程提出意見,透過校園民主討論並增修。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