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15期
土石下的斷手 羅詩蘋塑震災場景
焦點
2019-11-28
【記者張珮慈綜合報導】損壞的電風扇和腳踏車殘骸,被掩埋在傾瀉而下的土石與磚塊中。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羅詩蘋,於23日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辦的展覽《災難的靈視》,以2018年花蓮地震導致雲門翠堤大樓傾倒為題,呈現在災難毀滅一切的力量裡,仍會留下愛與希望。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3日至明年2月9日,舉行《災難的靈視》展,邀請多位藝術家以作品詮釋心中的「災難」。 圖/張珮慈攝由於羅詩蘋的工作室位在倒塌的雲翠大樓旁,當時他看著紛亂的現場,交織救護人員與受難者家屬的呼喊,於是,他決定將當下感受融合藝術創作,記錄這場災難。羅詩蘋提到,在地震發生時,空氣中彌漫瓦斯與房屋傾塌的粉塵,但天災對於花蓮人已不足為奇,沒有驚恐的叫喊聲,現場反而寧靜得可怕。 在開幕座談會上,羅詩蘋向觀展者介紹她的創作理念與過程,盼大家反思災難背後的意義。 圖/羅詩蘋提供樓梯上佈滿石頭與水泥碎塊,其中摻雜拖鞋與衣服等日常用品,上頭覆蓋著層層灰色的泥土。羅詩蘋說:「這些物件大多都是我從大樓倒塌的現場撿回來的。」他撿拾被挖出卻無人理會的物品,如鋼筋、沾滿水泥的布偶等廢棄物,希望重製災難現場,使觀展者反思災難向人類發出的警告。觀展者莊巧玟認為,作品中的日常物件,可能意指平靜的生活因一場天災便崩裂,帶給他十分衝擊的感受。 作品中的廢棄物,大多為羅詩蘋由災難現場撿拾而來,增添觀者的臨場感。 圖/張珮慈攝作品中一隻斷手被壓在磚塊下,顯露出天災事件裡最令人鼻酸的場景,莫過於從斷垣殘壁裡搬出罹難者。羅詩蘋希望觀展者把對災難的反思聚焦在受害者,由於他觀察到,在普悠瑪事件一週年追思音樂會上,眾人沉浸於普悠瑪部落的古調中並追悼逝者,但羅詩蘋認為此舉對罹難者與其家屬沒有實質幫助。羅詩蘋先將石膏繃帶綑綁在手上,等乾燥定型後取出,再灌入水泥與沙等混合物,塑造這隻手的模型。觀展者謝瓊儀說:「作品中,特別把手放在下面最靠近觀眾的地方,帶給我恐怖與絕望的感受。」 羅詩蘋在作品中放入一隻斷手,希望觀眾對於災難的反思能聚焦在罹難者身上。 圖/張珮慈攝在恐懼與哀慟的情緒外,羅詩蘋也親手摺出象徵祝福的紙鶴放入作品,他說:「我希望我的創作中除了悲傷,能帶給大家一些正能量。」但他同時在紙鶴上塗滿水泥,強調紙鶴不只代表祝福,也乘載家屬的擔憂與罹難者的靈魂,以此向觀展者傳達,即使悲劇已過去,仍不應就此將受難者的痕跡抹除。羅詩蘋更期盼,大家能從一次次災害刻鑿出的傷痕中汲取經驗,不讓內心被災難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