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偵測文蛤養殖池 智慧裝置降死亡率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雲彰地區為台灣文蛤養殖重鎮,近年來人工養殖文蛤大量死亡的頻率越來越高,導致業者損失慘重。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廖益德、楊庚憲和賴正安,研發「文蛤哈哈哈—智慧文蛤養殖」,減去繁複的人工檢測,能夠自動測量養殖池中水質與泥土狀況,並透過該裝置數據庫搜集的水池狀況資料進行分析,為往後文蛤養殖提供可靠數據。沉澱於文蛤養殖池底泥土中的殘餌及排泄物,會使文蛤缺氧及產生有毒物質如氨、硫化氫等,影響其成長及存活率。因此,養殖池工人需對水質與底土進行檢測,以即時作出應對,廖益德說明,傳統方式中,業者在檢測時需要親自進入養殖池中使用相關儀器檢測。然而養殖池寬大,需於池內多處取得數據,再計算出其平均值,方能獲得整個池水的水質狀況。廖益德說:「這樣的平均值無法提供確切的水質狀況。」 廖益德正往養殖池架設檢測儀,他補充,業者在檢測時需要進入養殖池中使用儀器檢測,加上養殖池寬大,一般需分好幾次測量,再取平均值。 圖/廖益德提供此智慧養殖裝置將檢測儀器平均分布於水池多處,能夠定時檢測池水的水溫、酸鹼值與養殖池泥土的含氧量,而偵測的數據再透過新型傳輸媒介「NB-IoT」(註1)上傳至雲端資料庫。廖益德補充,數據透過雲端資料庫收集後,便可進行分析,最後採用即時緊急訊號通知系統,「當數據異常時,可即時傳送警訊至手機常用通訊軟體通知使用者。」廖益德提到。註1: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具強連結、高覆蓋、低功耗和低成本的優勢。現下魚蝦養殖的傳輸方式大多採用Wi-Fi、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3rd-Generation, 3G)等目前常見的傳輸媒介,廖益德說:「此裝置採用的通訊技術NB-IoT,為低耗能方案。」此裝置除定時偵測也能達到省電的效果。而養殖區一般靠海岸線,該通訊技術也更適用於露天或偏僻山區的養殖,此外,楊庚憲表示,手機端的App除能顯示最新數據外,也提供先前數據變化的圖表,方便養殖池業者查詢。 廖益德說明,此智慧養殖裝置將檢測儀器平均分布於水池多處,能夠定時檢測池水的水溫、酸鹼值與養殖池泥土的含氧量。 圖/廖益德提供此智慧養殖裝置免去人工檢查的步驟,但廖益德指出,目前僅對數據進行分析,當數據異常時裝置無法直接判斷該採取何種應對方式。廖益德說:「使用者仍須針對分析結果結合養殖經驗,以解決異常狀況。」他認為,須再將此智慧養殖提升為全自動智慧養殖,才能提高養殖池業者的使用意願。 養殖池的數據透過雲端資料庫收集後,再利用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當數據異常時,可即時傳送警訊至手機APP程序通知使用者。 圖/廖益德提供文蛤養殖池業者許練昆表示,現下僅對養殖池的鹽度進行檢測,通常測得的數據誤差不大,但過程繁複。而此裝置提供檢測池水的pH值,許練昆指出,工人不必進入水池使用試紙檢測養殖池的酸鹼度,他說:「可減少工人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