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高掛在窗上的藍白色珠簾,在陽光灑落後折射於地面,猶如水紋般波光粼粼。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趙曼君與藝術家林沛儀,於12月15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共演行為創作《游泳池在哪裡》。透過交雜不同歷史記憶的建築,兩人以肢體表現勾勒外婆的生命故事。 對趙曼君的外婆蘇朋子而言,當代館現址是他記憶中的小學,也是啟蒙他學習游泳的場域。事過境遷後再次回到當代館,外婆一句「游泳池在哪裡?」,成為趙曼君此次創作的契機,他說:「外婆在定位他記憶中模糊的方位,加上當代館外也是以前學校的範圍,所以我想要突破現在的界限進行創作。」在演出中,他與林沛儀身著泳衣,隔著一道窗戶凝視對方,在哨聲的催促下做暖身動作,彼此的一舉一動如鏡像般相互映照。當年外婆與他的姊姊被教練推進泳池一事,意外成為他學習游泳的啟蒙,但姊姊卻因此對泳池產生陰影。趙曼君以此表示,同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游泳課起源於日治時期,是基於強身健體的觀念,也與戰爭高度相關。」趙曼君解釋,戰時躲避空襲的記憶也刻畫在外婆的小學記憶中,至今對於密閉空間的恐懼正源於此創傷。林沛儀依偎在趙曼君身上,兩人蜷縮在一起,展現外婆在幽暗狹窄的空間中,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林沛儀說:「我趴在曼君身上念文本的時候,聲音受到壓迫所以只能更用力發聲,即時的情緒造成表演的特殊性。」 台北當代館於二戰後變成臺北市政府舊廈,今日則作為美術館。趙曼君用泡棉翻模成的仿紅磚代表建築,用不尋常的肢體動作詮釋著年輕世代難以感同身受的跨世代歷史記憶,「我們這一代已經無法體會這個時期,但是聽外婆說這些時,也是在同理與關懷他的創傷。」他提到不管是家庭成員私人的生命經驗,抑或是該時代下的集體議題,這棟當代館的建築物都見證這些歷史轉變。 觀眾朱家陵認為散落的紅磚代表著每段在此建物中的零碎經歷,「他們把四處的紅磚收集起來,抱在一起擰出紅磚裡的水,這個畫面的情緒相當強烈。」到了演出尾聲,趙曼君與林沛儀將磚頭中被擰出的水收集後潑向窗戶外的土地,如同記憶裡的片段,永遠凝結於那一瞬間。
反殖民主義  英大廢爭議碑文
國際
第1642期
反殖民主義  英大廢爭議碑文
2016-12-21
  【記者江殷年綜合報導】17日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在學生抗議後,移除校內兩處紀念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King Leopold II of Belgium)到訪的銘碑。由學生發起的活動「Leopold Must Fall」,參與成員吉雅‧阿布拉薩爾(Gia Abrassart)說:「這是場很有意思的勝利。」證明部分國家的去殖民化程序正在啟動。 瑪麗王后大學內兩處銘碑的爭議點在其紀念對象利奧波德二世,他在19世紀殖民非洲剛果、創立剛果自由邦,並在當地賺取大量錢財,統治手段殘酷,近1500萬剛果人在統治期間遭到屠殺。抗議學生形容利奧波德二世是殘暴的殖民主義者,校園中的紀念銘碑是對少數民族背景學生莫大的冒犯。            「Leopold Must Fall」活動響應去年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校園中發起的活動「Rhodes Must Fall」,其同樣主張要撤除校園中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銅像。然而牛津大學最後仍決定保存,強調雕像能夠提醒眾人歷史的複雜性。如今,相同的活動,瑪麗王后大學則選擇移除。  對此,根據《泰晤士報》(The Times)報導,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教授艾倫‧史密瑟斯(Alan Smithers)認為利奧波德二世是歷史的一部份,沒有必要將他的行為解釋為種族歧視。阿布拉薩爾則表示,利奧波德二世是歷史沒錯,他作為圖謀個人利益的種族主義者也是事實,而現在的政府機構和大學並沒有要負起責任的意識,修補對剛果裔的冒犯和傷害。 生長於比利時的阿布拉薩爾更進一步表示,比利時處於政治上精神分裂的狀態,一方面想成為消除種族差別待遇和民主的典範,一方面卻又引以為傲的保存殖民主義者的銅像。阿布拉薩爾的母親和外祖母都來自剛果,她強調唯有透過知識和心靈上的去殖民化才能正視過去剛果對比利時乃至整個歐洲的貢獻,古老的非洲殖民史是整個歐洲經濟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這些「都是過往教育中,教科書和大學課程都不曾提及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