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生活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國際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校園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校園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新知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藝文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9期
融合白雲捉摸不定意象 林皓淳書寫母親漂泊人生
2024-11-15
【記者楊凱傑新竹報導】「火紋比一般的妊娠紋還要更腫一些,所以它更像白雲也更能代表我母親。」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生林皓淳,以作品〈雲朵白白〉榮獲第二十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他以「白雲」象徵母親肚子上的紋路,敘述母親過去的創傷及展現他堅韌的個性。 〈雲朵白白〉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從林皓淳的視角出發,深入描寫母親陳濤從中國飄洋過海到台灣的辛勤過程。林皓淳母親來自四川的農村,因故鄉仍保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母親陳濤一直不被重視。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以及向嬸嬸證明自己的能力,陳濤選擇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闖蕩。文中一句「陳濤誓要爭口氣,比她嬸嬸生下的兩個男孩子,對父母更孝順。」深刻描摹出林皓淳母親對傳統觀念的不服從。 林皓淳過去的作品主要關注雲林地方和社會弱勢人物,身為農民的父親時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林皓淳分享在聽到母親口述親身故事時,被母親堅毅、獨立自主的一面打動,也重新認識母親不為人知的過去。他表示,母親來台後經歷身份問題、經濟壓力、社會歧視等挑戰,而過去母親為了家庭辛勞付出,沒有太多時間關注自己的需求。 林皓淳母親來台後因為與外配相比陸配取得身分證的年限較長,導致就業受限,而選擇經營檳榔攤維生,林皓淳分享兒時總以母親的職業為恥,因為許多人都會替此職業貼上負面標籤,不過長大後的林皓淳,逐漸理解母親的處境和選擇,他表示因為母親不願精心盛裝打扮,是因為他只希望能夠勤奮賣檳榔,以換取養家的費用。林皓淳說:「當我看清楚我父母的樣子的時候,我就從羞愧之情轉為驕傲之心。」帶著這樣的心情,林皓淳撰下〈雲朵白白〉,揭露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點出陸配身分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與不平等。 隨著母親回到中國照顧外婆後,林皓淳表示她終於可以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也分享當他望著天空白雲,便會想起母親,白雲彷若成為連結母子情感的象徵,也是林皓淳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作品中寫到「母親看見農業首都的藍天白雲時,撞進麥寮港的紅霞滿天時,也曾有無比震撼的那一刻,她真的比誰走得都遠。」透過白雲的飄忽不定,林皓淳將此象徵母親從四川到廣州,再到台灣的漂泊人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徐國能說:「小品文要寫得好,首先要把握一個非常微妙的人性瞬間。」他認為〈雲朵白白〉以醜為美,展現女性不向傳統價值以及自我命運低頭的堅毅精神,寫出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光輝的尊嚴,並重新刻畫了母親形象。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說:「〈雲朵白白〉並非只是妊娠紋,更代表著母親年少時遭遇火災留下的傷痕,深刻而悲傷。」作品將母親的生命歷程與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呈現母親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藝文
第1736期
紀錄悲傷記憶 簡嫚君以創作投射親情羈絆
2020-11-18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沉寂的空間不斷重複播放「早安,平安喜樂。」、「早安,心情愉快。」等問候語。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畢業生簡嫚君舉辦個展《這世界不允許悲傷》,於14日起在展覽空間「孖空間」展出。透過不同的創作形式,塑造他在親情與自我相互拉扯下所產生的矛盾情感。 樓梯間溫暖的橘光和昏暗的展場成對比,作品《每天一聲早,知道彼此都安好》利用疊疊樂的概念,傳達悲傷經過累積,總有崩塌的時刻。 圖/陳卓希攝簡嫚君回憶,小時候每當母親與父親爭執,便會把「死」掛在嘴邊,讓年幼的他開始接觸、思考「死亡」。如今,投入殯葬業的他認為,相較生死,人生各階段獲得的感受經驗才是重要資產。因此,他藉由創作,紀錄親情對他不經意傷害而獲得的悲傷感受,並讓觀展民眾走進他製造的情境,透過觀看他的生命歷程,檢視他們自身以為忘記卻烙印於心的悲傷。 展覽《這世界不允許悲傷》的主視覺圖,利用沒有頭的人體,隱喻人們以為大腦忘記的事,其實一直烙印於身體。 圖/陳卓希攝汪洋大海投影在窗簾上,隨著窗外的風擾動簾布,簾上的大海開始產生波浪。畫面中撐傘的婦人走向海中後消失,暗喻死亡,透過聲光,昏暗展場成為悲傷的場域。「(婦人)意指母親。」簡嫚君補充,他認為母親過去並不是真的想尋死,而是藉由死亡的話語尋求旁人的關愛。小時候,他因母親尋死的威脅害怕大哭,強烈恐懼隨著成長轉為淡淡的悲傷,當他看見母親在尋求生存的模樣,常使他陷入對於親情和自身不快感受的矛盾。 作品《與海無關》投影在展場,寂靜的展間迴盪著海浪聲。創作家簡嫚君說明,大海不斷地湧起和趨於寧靜,如悲傷不斷浮現於腦海的狀態。 圖/陳卓希攝為了讓觀展民眾獲得深刻的感受,簡嫚君創作作品《愛的幻覺II》。紅色橡皮筋繫住兩位觀展民眾,讓他們在被捆綁狀態,仍需用經設計的鋁管拼出「愛」字。簡嫚君說明,橡皮筋如母親生孩子的臍帶,他想透過此作品探討母女之間的愛是自然而生,還是角色設定的產物。藝術評論家陳韋鑑認為,此遊戲能直揭展覽的核心理念,「遊戲能更直接理解簡嫚君與母親的關係。」 作品《愛的幻覺II》是由兩位觀展民眾完成,他們各別代表母親與女兒角色,兩人輪流撿起地上的鋁管,插入保麗龍製成的平台,合力拼出母女間變形的愛。 圖/陳卓希攝不同形式的展品擺放在展場的各個角落,作品皆傳達簡嫚君人生經驗中的悲傷。他不設定觀看順序,因他認為觀展民眾圍繞在同樣的感受上,終會與他產生連結。觀展民眾應學堂有感而發地說:「我像是牽起了創作者的手,從他的生命想起一些自己的悲傷。」但他也好奇,簡嫚君如今的感受是否因成長而產生變化。「我現在的狀態跟作品《Re:活著》很像。」簡嫚君笑說,原先他預想《Re:活著》裝置裡的紙條會隨風不斷飛舞,但紙條卻卡在出風口而無法飄動。他描述,作品「卡住」的狀態,就如大腦因過多的思緒而無法思考。他記憶中的悲傷雖清晰,但已漸漸退去,像世人皆藉由時間忘卻過往,但他得趁忘記前紀錄這些不被允許的悲傷。 創作者簡嫚君從三年前開始寫日記,作品《Re:活著》將日記紙集結,呈現他的生活。作品外的黑色複寫紙,有重複書寫的痕跡,不斷被覆蓋的文字,象徵他逐漸模糊的記憶。 圖/陳卓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