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融合白雲捉摸不定意象 林皓淳書寫母親漂泊人生
藝文
第1799期
融合白雲捉摸不定意象 林皓淳書寫母親漂泊人生
2024-11-15
【記者楊凱傑新竹報導】「火紋比一般的妊娠紋還要更腫一些,所以它更像白雲也更能代表我母親。」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生林皓淳,以作品〈雲朵白白〉榮獲第二十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他以「白雲」象徵母親肚子上的紋路,敘述母親過去的創傷及展現他堅韌的個性。 〈雲朵白白〉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從林皓淳的視角出發,深入描寫母親陳濤從中國飄洋過海到台灣的辛勤過程。林皓淳母親來自四川的農村,因故鄉仍保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母親陳濤一直不被重視。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以及向嬸嬸證明自己的能力,陳濤選擇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闖蕩。文中一句「陳濤誓要爭口氣,比她嬸嬸生下的兩個男孩子,對父母更孝順。」深刻描摹出林皓淳母親對傳統觀念的不服從。 林皓淳過去的作品主要關注雲林地方和社會弱勢人物,身為農民的父親時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林皓淳分享在聽到母親口述親身故事時,被母親堅毅、獨立自主的一面打動,也重新認識母親不為人知的過去。他表示,母親來台後經歷身份問題、經濟壓力、社會歧視等挑戰,而過去母親為了家庭辛勞付出,沒有太多時間關注自己的需求。 林皓淳母親來台後因為與外配相比陸配取得身分證的年限較長,導致就業受限,而選擇經營檳榔攤維生,林皓淳分享兒時總以母親的職業為恥,因為許多人都會替此職業貼上負面標籤,不過長大後的林皓淳,逐漸理解母親的處境和選擇,他表示因為母親不願精心盛裝打扮,是因為他只希望能夠勤奮賣檳榔,以換取養家的費用。林皓淳說:「當我看清楚我父母的樣子的時候,我就從羞愧之情轉為驕傲之心。」帶著這樣的心情,林皓淳撰下〈雲朵白白〉,揭露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點出陸配身分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與不平等。 隨著母親回到中國照顧外婆後,林皓淳表示她終於可以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也分享當他望著天空白雲,便會想起母親,白雲彷若成為連結母子情感的象徵,也是林皓淳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作品中寫到「母親看見農業首都的藍天白雲時,撞進麥寮港的紅霞滿天時,也曾有無比震撼的那一刻,她真的比誰走得都遠。」透過白雲的飄忽不定,林皓淳將此象徵母親從四川到廣州,再到台灣的漂泊人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徐國能說:「小品文要寫得好,首先要把握一個非常微妙的人性瞬間。」他認為〈雲朵白白〉以醜為美,展現女性不向傳統價值以及自我命運低頭的堅毅精神,寫出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光輝的尊嚴,並重新刻畫了母親形象。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說:「〈雲朵白白〉並非只是妊娠紋,更代表著母親年少時遭遇火災留下的傷痕,深刻而悲傷。」作品將母親的生命歷程與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呈現母親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紀錄悲傷記憶 簡嫚君以創作投射親情羈絆
藝文
第1736期
紀錄悲傷記憶 簡嫚君以創作投射親情羈絆
2020-11-18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沉寂的空間不斷重複播放「早安,平安喜樂。」、「早安,心情愉快。」等問候語。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畢業生簡嫚君舉辦個展《這世界不允許悲傷》,於14日起在展覽空間「孖空間」展出。透過不同的創作形式,塑造他在親情與自我相互拉扯下所產生的矛盾情感。 樓梯間溫暖的橘光和昏暗的展場成對比,作品《每天一聲早,知道彼此都安好》利用疊疊樂的概念,傳達悲傷經過累積,總有崩塌的時刻。 圖/陳卓希攝簡嫚君回憶,小時候每當母親與父親爭執,便會把「死」掛在嘴邊,讓年幼的他開始接觸、思考「死亡」。如今,投入殯葬業的他認為,相較生死,人生各階段獲得的感受經驗才是重要資產。因此,他藉由創作,紀錄親情對他不經意傷害而獲得的悲傷感受,並讓觀展民眾走進他製造的情境,透過觀看他的生命歷程,檢視他們自身以為忘記卻烙印於心的悲傷。 展覽《這世界不允許悲傷》的主視覺圖,利用沒有頭的人體,隱喻人們以為大腦忘記的事,其實一直烙印於身體。 圖/陳卓希攝汪洋大海投影在窗簾上,隨著窗外的風擾動簾布,簾上的大海開始產生波浪。畫面中撐傘的婦人走向海中後消失,暗喻死亡,透過聲光,昏暗展場成為悲傷的場域。「(婦人)意指母親。」簡嫚君補充,他認為母親過去並不是真的想尋死,而是藉由死亡的話語尋求旁人的關愛。小時候,他因母親尋死的威脅害怕大哭,強烈恐懼隨著成長轉為淡淡的悲傷,當他看見母親在尋求生存的模樣,常使他陷入對於親情和自身不快感受的矛盾。 作品《與海無關》投影在展場,寂靜的展間迴盪著海浪聲。創作家簡嫚君說明,大海不斷地湧起和趨於寧靜,如悲傷不斷浮現於腦海的狀態。 圖/陳卓希攝為了讓觀展民眾獲得深刻的感受,簡嫚君創作作品《愛的幻覺II》。紅色橡皮筋繫住兩位觀展民眾,讓他們在被捆綁狀態,仍需用經設計的鋁管拼出「愛」字。簡嫚君說明,橡皮筋如母親生孩子的臍帶,他想透過此作品探討母女之間的愛是自然而生,還是角色設定的產物。藝術評論家陳韋鑑認為,此遊戲能直揭展覽的核心理念,「遊戲能更直接理解簡嫚君與母親的關係。」 作品《愛的幻覺II》是由兩位觀展民眾完成,他們各別代表母親與女兒角色,兩人輪流撿起地上的鋁管,插入保麗龍製成的平台,合力拼出母女間變形的愛。 圖/陳卓希攝不同形式的展品擺放在展場的各個角落,作品皆傳達簡嫚君人生經驗中的悲傷。他不設定觀看順序,因他認為觀展民眾圍繞在同樣的感受上,終會與他產生連結。觀展民眾應學堂有感而發地說:「我像是牽起了創作者的手,從他的生命想起一些自己的悲傷。」但他也好奇,簡嫚君如今的感受是否因成長而產生變化。「我現在的狀態跟作品《Re:活著》很像。」簡嫚君笑說,原先他預想《Re:活著》裝置裡的紙條會隨風不斷飛舞,但紙條卻卡在出風口而無法飄動。他描述,作品「卡住」的狀態,就如大腦因過多的思緒而無法思考。他記憶中的悲傷雖清晰,但已漸漸退去,像世人皆藉由時間忘卻過往,但他得趁忘記前紀錄這些不被允許的悲傷。 創作者簡嫚君從三年前開始寫日記,作品《Re:活著》將日記紙集結,呈現他的生活。作品外的黑色複寫紙,有重複書寫的痕跡,不斷被覆蓋的文字,象徵他逐漸模糊的記憶。 圖/陳卓希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