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0期
社區共創地景藝術 「圈」起在地文化
2020-09-30
【記者蕭淳云桃園報導】大大小小的圓環交織著五彩繽紛的編織線條,圈圈相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師生受到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邀請,與高雙社區居民,於9月26日起在桃園地景藝術節雙連坡展區協力展出公共藝術品〈漣圈〉。透過提供不同視角來欣賞在地人文風景,回頭審視生活周遭的自然地景與當地特色建築的連結。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琬雯在展覽現場微調作品,五顏六色的編織圓圈是歷時一個月與居民共創的成果。 圖/蕭淳云攝有「千塘之鄉」美名的桃園,是先民為農作灌溉發展的地景特色,隨著灌溉技術發展與水圳建設,在地陂塘逐漸荒廢,淪為魚塭使用。指導老師黃琬雯表示,為讓更多人關注曾經興盛的陂塘文化,團隊將作品設立於石門大圳過嶺步道旁,透過將五彩繽紛的〈漣圈〉作為屏障,觀看桃園特色地貌時,將為錯落於田間的陂塘與客家三合院增添色彩。〈漣圈〉由100個編織圓圈組成,是民眾在社區中心歷經一個月的創作成果。為了融入居民的創意,團隊成員許瑾賢延續畢業製作的編織手法,號召居民蒐集當地紡織廠的剩布及衣褲,教導他們蜘蛛網、捕夢網、同心圓發散等基本編織。黃琬雯提到,有些奶奶曾經在當地紡織廠工作,經驗豐富的他們很快地便能應用多種編織手法創作。另外,也有爺爺突發奇想,把孫子的熊貓玩偶放在圈子上,並在背後編織綠色與黑色線條,營造出竹林的意象。 團隊成員許瑾賢對編織頗有研究,耳朵上也戴著自己編織的飾品,在展場一邊維護作品,一邊詳細地向民眾介紹創作。 圖/蕭淳云攝因作品的地理位置依傍著陂塘與三合院,居民經過時都會駐足研究,若發現線頭脫落,便會熱心修補。觀展民眾、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學生張妤菡認為,公共藝術品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環境,很容易產生突兀感,但是〈漣圈〉結合在地的人事物,讓他能感受到學生、土地與居民之間的情感連結,他說:「是所有作品中最耀眼的。」 高雙社區居民小心翼翼地將作品固定於戶外展示空間,微調細節讓編織品更完美地呈現。 圖/黃琬雯提供黃琬雯表示,元智藝設系從十年前開始希望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的距離感,以居民共創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創作。主要負責〈漣圈〉外框的團隊成員程家倩認為,藝術品是連結土地與居民的媒介,比起作品本身,他更在意與居民的連結。來自香港的他提到,香港因居住環境很難推動社區共創,而台灣卻有很多地方提供機會與居民創作,他說:「我認為這是很難得的,重點是這裡的居民很熱情,是很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