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藝文
第1774期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2022-12-07
【記者江昇台北報導】「人究竟有沒有權利自殺?有沒有權利阻止別人自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畢業製作《無眠》,於2日至4日在北藝大舞蹈戲劇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以戲劇形式引導觀眾反思死亡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失眠的相反是睡得好,而睡最久的時間叫死亡。」導演、北藝大戲劇學系四年級學生陳柏宏解釋,之所以用「失眠」做為全劇主軸,是想以此象徵角色在生與死之間徬徨的心境。本劇兩名主角同為自殺者遺族,卻分別抱持兩種生命觀,前心理諮商師林維寧期盼阻止他人自殺,而遺物整理員吳凡則重視自殺者本人意願,呈現出社會看待自殺行為的兩種觀點。故事中段,林維寧提到自己會留下已經損壞的傢俱,這行為令吳凡感到不解。飾演林維寧的演員葛姵彣說明,相較於能理解自殺者心態的吳凡,林維寧總是不輕易捨棄已損壞的事物,無論是物品或是人,並期待能透過行動改變他人想法,但他仍沒能阻止愛人終結自己的生命。「他假裝他很正常,實際上卻有點壞掉,要演出來是一個蠻大的挑戰。」葛姵彣認為,林維寧看似與常人無異,甚至是阻止他人自殺的諮商師,但他同樣在生與死的議題上迷惘,是一個心靈破碎的角色。下一幕,吳凡在林維寧的試探下,持刀割腕。「這個角色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是他決定要走向死亡的時候。」飾演吳凡的演員林楀祺表示,這個角色雖有明顯的自殺傾向,卻未必是出於痛苦與絕望而行動,對吳凡來說,自殺反倒是勇氣的一種體現。林楀祺也認為,自殺是一種當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應該輕易被旁人阻止。觀眾陳昱潔表示同意,「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生命需不需要繼續,離開也是他的一個選擇。」陳柏宏提及,《無眠》的劇本和傳統編劇邏輯不同,沒有明顯的高潮起伏,因此需要透過舞台設計、演員表現來凸顯主題。而在舞台設計上,本劇以大量木箱、鐵框堆疊成舞台,比喻兩名主角受困、無法自我和解的現狀,同時,形狀純粹的木箱也方便觀眾自由想像成任何事物,強化劇情的虛幻感。故事結局,吳凡在自殺失敗後放棄尋死的念頭,並協助林維寧向死去的愛人和寵物道別,兩人建立起友誼關係,交換姓名、握手言好,象徵著雙方為彼此而活。陳柏宇認為,《無眠》比起討論自殺對錯,更著重於探究活下去的意義。葛姵彣也分享自己的體悟:「有一些人沒辦法留住,可是我們還是要選擇勇敢去愛,因為有些人會因此留下來。」《政大大學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