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新知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新知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2024-11-08
校園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2024-11-08
國際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74期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2022-12-07
【記者江昇台北報導】「人究竟有沒有權利自殺?有沒有權利阻止別人自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畢業製作《無眠》,於2日至4日在北藝大舞蹈戲劇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以戲劇形式引導觀眾反思死亡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失眠的相反是睡得好,而睡最久的時間叫死亡。」導演、北藝大戲劇學系四年級學生陳柏宏解釋,之所以用「失眠」做為全劇主軸,是想以此象徵角色在生與死之間徬徨的心境。本劇兩名主角同為自殺者遺族,卻分別抱持兩種生命觀,前心理諮商師林維寧期盼阻止他人自殺,而遺物整理員吳凡則重視自殺者本人意願,呈現出社會看待自殺行為的兩種觀點。故事中段,林維寧提到自己會留下已經損壞的傢俱,這行為令吳凡感到不解。飾演林維寧的演員葛姵彣說明,相較於能理解自殺者心態的吳凡,林維寧總是不輕易捨棄已損壞的事物,無論是物品或是人,並期待能透過行動改變他人想法,但他仍沒能阻止愛人終結自己的生命。「他假裝他很正常,實際上卻有點壞掉,要演出來是一個蠻大的挑戰。」葛姵彣認為,林維寧看似與常人無異,甚至是阻止他人自殺的諮商師,但他同樣在生與死的議題上迷惘,是一個心靈破碎的角色。下一幕,吳凡在林維寧的試探下,持刀割腕。「這個角色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是他決定要走向死亡的時候。」飾演吳凡的演員林楀祺表示,這個角色雖有明顯的自殺傾向,卻未必是出於痛苦與絕望而行動,對吳凡來說,自殺反倒是勇氣的一種體現。林楀祺也認為,自殺是一種當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應該輕易被旁人阻止。觀眾陳昱潔表示同意,「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生命需不需要繼續,離開也是他的一個選擇。」陳柏宏提及,《無眠》的劇本和傳統編劇邏輯不同,沒有明顯的高潮起伏,因此需要透過舞台設計、演員表現來凸顯主題。而在舞台設計上,本劇以大量木箱、鐵框堆疊成舞台,比喻兩名主角受困、無法自我和解的現狀,同時,形狀純粹的木箱也方便觀眾自由想像成任何事物,強化劇情的虛幻感。故事結局,吳凡在自殺失敗後放棄尋死的念頭,並協助林維寧向死去的愛人和寵物道別,兩人建立起友誼關係,交換姓名、握手言好,象徵著雙方為彼此而活。陳柏宇認為,《無眠》比起討論自殺對錯,更著重於探究活下去的意義。葛姵彣也分享自己的體悟:「有一些人沒辦法留住,可是我們還是要選擇勇敢去愛,因為有些人會因此留下來。」《政大大學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