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白色巨塔下被漠視的他:專科護理師的身份建構之路
專題
第1779期
白色巨塔下被漠視的他:專科護理師的身份建構之路
2023-04-27
【專題記者吳冠緯、戴婧雯、彭嘉輝、李念庭、廖嘉嘉綜合報導】「病人可能會叫我們助理,因為是醫生的助理;不然就是稱呼我們醫生,又有點太高估。只有相對了解醫院工作型態的人,才會了解我們的稱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建科專科護理師王筱帆點出普羅大眾對於專科護理師的不熟悉,然而,他們在醫院所扮演的角色,如同住院醫師般重要,不可或缺。現行規範專科護理師共六科,分別為內科、精神科、兒科、外科、婦產科、麻醉科。今年一月衛生福利部公告修正《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除了麻醉科外,其餘五科整併為不分科。併科消息一出,引發專科護理師高度反彈,三軍總醫院一般內科專科護理師林逸榛分享,「我們原本就是有分科的,受的訓練也是分科,你把我們當成人力調來調去,每一科都不專精,失去專科護理師這個角色的意義。醫院會把我們當流動人力,導致照護品質、病人安全層面、自我信心、醫生對我們的肯定度也有差。」儘管衛福部三月底佈告維持分科,併科風波告一段落,專科護理師面臨的問題卻逐一浮現。像是醫師、護理師皆有法源明定權益,而專科護理師附屬《護理人員法》,不僅職權難以釐清,更存在福利制度仍不完善,種種情況導致專科護理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醫療現場,專科護理師(照片中間者)可以和醫師(右)針對病人的狀況、病人的日常照護進行討論,為病患制定最佳的醫療方案。 圖/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提供<b>鮮為人知的醫療後盾 專科護理師建構醫護溝通橋樑「專科護理師可以是醫師與護理師之間最好的溝通管道。」前三軍總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利珍形容,專科護理師有足夠的臨床醫療訓練和經驗,因此照護病人時,當護理與醫療人員在決策上產生差異,專科護理師能在雙方之間擔任溝通協調的角色。大多數專科護理師擔任一般護理師達三年臨床資歷後(註一),經過培訓與考試才能取得專科護理師資格,因此他們是具備兩張國家證照的專業人才,能夠在沒有住院醫師的情況下,提供患者最立即需要的照護。註一:根據《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護理師完成專科護理師訓練前,具護理學士學位者應具備臨床護理師工作年資三年以上,具碩士學位者須達二年以上,博士學位者則須達一年以上。專科護理師如同醫療現場的骨幹,協助處理醫院內的各項事務。與一般護理師相比,專科護理師擁有更進階的工作範疇,除了處理一般護理業務、照護患者、在病房擔任第一線人員外,他們也能在醫師授權之下執行一定程度的侵入性治療(註二)。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碩盟表示,「他們能守在病房對我們(主治醫師)來說是很大的靠山,這些有經驗的專科護理師可以隨時掌握並告訴我們病人狀況。」註二:專科護理師執行監督下之醫療業務範圍包含傷口處置、管路(如:鼻胃管、引流管、尿管)處置、檢查處置及其他處置四個項目,例如傷口的縫合拆線、導管的更換與拔除等等。過去規定只有醫師才能強制執行的業務,在2014年立法院修法通過《護理人員法》第24條修正條文後,有部分慢慢轉移到專科護理師處置的範圍內,專科護理師能夠在醫師監督下執行更廣泛的醫療業務。醫學中心外科系專科護理師陳盈如說明其平時工作內容,主要包括臨床照護、教學和團隊溝通合作,他們會追蹤患者的各項檢驗值、調整用藥,也會與主治醫師或其他醫療團隊討論配合。王筱帆補充,自己平常主要負責照顧病人,以及執行基礎的更換氣管、內管等侵入性治療,在醫師監督下甚至還能代替開立醫囑。「尤其在2019年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後,受到勞基法工時的限制,許多醫院內的繁雜業務和臨床作業就需要依賴專科護理師。」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院長朱益宏認為,分擔醫院內一大部分工作的專科護理師,不只能提升主治醫師的工作效率,更是醫療現場不可或缺的存在。王筱帆也分享自身經歷,「由於我的醫院內住院醫師數較少,臨床業務上常需由專科護理師來補足人力缺口。」專科護理師對於病患日常照護更為了解,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住院醫師的工作壓力。專科護理師職權定位模糊 經驗與專業皆備卻處處受限由於專科護理師臨床經驗豐富,臨床上常有住院醫師向專科護理師請教問題。不僅限醫師,住院的患者即使不清楚專科護理師的身份,也能感受其專業。「我都會跑去護理站問今天是誰幫我上針,如果是專科護理師來,我就會很安心。」過去曾住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病房的盧妍蓁說。他曾被住院醫師扎針弄到到處瘀青,因此在上針時,更希望由手法純熟的專科護理師操作。甫動完腎臟移植手術的洪女士(化名)也感同身受,他以拔引流管為例,他認為專科護理師較住院醫師更細心。「因為拔引流管的時候會滲組織液,專師會一公分一公分拔,手法更細膩。」儘管專科護理師對醫療現場的貢獻無庸置疑,但在執行業務時仍遇到不少制度帶來的問題。根據《護理人員法》第24條,專科護理師行使業務需由醫師授權,並從中監督指導。然而,法規並未明定監督的界線與程度,醫師對專科護理師的指導與監督僅憑兩者的共識。王筱帆評論,監督程度目前無一定數,他認為需要有更明確的定義,避免遊走在灰色地帶,對專科護理師造成職權不明的困擾。醫師授權給專科護理師,雙方本應共同承擔責任,然而仍有少數醫師沒有落實對專科護理師的授權,讓專科護理師在現場難以執行業務。王筱帆分享經驗,有次他因患者中風打給主治醫師,但醫師表示無法回醫院。「他還理直氣壯地説,這個時候不是該自己做決定嗎?是不是該自己下判斷?」尋求醫師的授權未果,無奈下也只能尋求輪班的住院醫師。雖然僅是個案,但也凸顯出在法規不完整的情況下,專科護理師需承擔界定模糊的後果。理想上,主治醫師、專科護理師與醫療人員們應像個團隊給予患者協助,但實際運作上可能並非如此。林逸榛表示,部分時候若要與責任感較低的主治醫師合作,他會向醫師表明法規並清楚紀錄,以白紙黑字保障自我權益。朱益宏也認為,「監督」一詞的確會有模糊處,但實務上要區分清楚是相當困難的。他也強調:「大部分醫師也會擔心尺度放太寬會讓專科護理師成為『密醫』,因此仍會謹慎界線的處理。」除了職務上的界線模糊外,專科護理師在醫院的定位更是不明確。現行各家醫院管理的方式皆不同,有些歸在護理部下,也有的採共同管理。林逸榛以三總為例分享,專科護理師由護理部與醫療部共管,護理部負責請假出缺勤,醫療部負責考核。以現行業務內容來看,專科護理師的工作更偏向醫師的角色,但專科護理師的身份既非一般護理師也不是醫師,無奈沒有獨立的管理單位,常夾在兩者中間。「專科護理師就像夾心餅乾,每個層面都需要多承擔。」陳盈如說道。中部地區醫院內科專科護理師阿玲(化名)更直率地表示:「請與護理部切割。」從職務界線到現場定位,根據採訪可以得知,專科護理師們對於自身的獨立性有著更高的期待,希望做決策時可以更被接受,獲得更多尊重。 專科護理師(白袍藍衣者)有時會負責向護理師傳達醫療現場的要項,合力照顧病患。 圖/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提供培訓制度仍待完善 薪資低工作多成雙重困境另一個爭議點則是執照甄審前的培訓內容。早年為因應缺乏的醫療人力,醫院設有培訓制度,大量產出專科護理師。然而各醫院培訓方式不同,導致專科護理師的專業度良莠不齊。如今專科護理師人力較為穩定,但仍維持過去的培訓方式,王筱帆感慨道,「各個科有不同的細節和知識經驗,所以理想的狀態,各個科自己培訓,現在是大目標大範圍的一起培訓」。同時陳盈如指出,目前培訓時間短且不夠深入,多數醫院培訓方式,是讓新人直接投入專科護理師的工作。新人必須同時完成原本手邊的護理工作外,還需應付504小時的臨床培訓與184小時的學科課程。「大多數都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三點四十五實習,下午四點到十二點上小夜班。或是早上實習,凌晨十二點到早上八點值大夜班。」中部醫學中心護理師小明(化名)回想培訓過程,表示期間難以專注學習。然而即便完成專科護理師的臨床訓練,仍有專科護理師抱持疑慮,「擔心自己到底能不能在這樣的考取制度下勝任輔助住院醫師的工作。」陳盈如感嘆道。 除了分擔住院醫師的工作,專科護理師在院內時常要面臨護病比過高的情況,也就是一個專科護理師要負責多名病患,「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有公告住院醫師日常照顧上限十五人,但專師沒有限定。」王筱帆提到自己過去曾有同時照顧二十八名病患的經驗,即使專科護理師有工時的保障,也只能花額外的時間繼續留下來加班。但護病比低對專科護理師來說也未必是好事,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羅東聖母醫院的婦產科專科護理師小美(化名)提到,護病比低使得醫院留下少數專科護理師留守,剩餘的專科護理師會被強制休假。除此之外,專科護理師更要面對不成正比的薪資待遇。陳盈如對此表示,「專科護理師,後面有三個字叫做護理師。」工作同時包含住院醫師的輔助與護理師的臨床工作,可以說專科護理師所需要承受的業務量高,卻沒有反映在薪水上,「薪資僅相當於N3、N4的資深護理師 ,應該拉開專業加給。」中部醫學中心兒科專科護理師Kelly(化名)表示。註三:基層護理人員階級分為N、N1、N2、N3、N4,需透過積累年資並接受進階訓練晉升。專科護理師階級則分為NP1、NP2、NP3、NP4、NP5,進階方式除了年資與進階訓練外,NP2到NP4更要求護理學士學位,NP5則要求護理相關碩士學位。 護理師在醫院需處理大量的記錄工作,考取專科護理師後,除了增加更多醫療業務,需承擔的記錄工作仍然龐大。圖為一般護理師處理行政工作。 圖/李念庭攝增設家庭科填補人力缺口 專科護理師盼改善體系提升獨立性衛福部在今年三月發布《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預告專科護理師將新增第七科:家庭科。然而上述的工作環境、福利等問題尚未解決,政府又即將增設家庭科。對此,專科護理師是否準備好了?針對家庭科增設,朱益宏分享道:「希望會是以不分科的概念去推廣這個(家庭科)。」並進一步表示,目前家庭科的開設只是開始,還無法確定未來的發展動向。立法委員陳靜敏則指出政府成立家庭科的用意,由於現在大部分的地區醫院人手不足,院內的專科護理師無法細分成五科支援院內的醫療工作。因此,除了是希望彌補偏鄉和外島的醫療人力缺口,也希望透過家庭科的成立來解決地區醫院面對的問題。為了培養相關人才,目前國立台灣大學、慈濟大學和長庚科技大學等學府開設了進階家庭專科護理師課程,不少專科護理師已參與進修。對於家庭科的成立,同為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理事的陳盈如認為,衛福部是為了符合長照的未來發展,但他發現大部分的專科護理師,都不太清楚家庭科未來會如何運營。另外,陳盈如也表示,目前在醫療專業領域內已有「居家護理師」一職,還需再觀察衛福部將如何劃分雙方的工作範疇。林逸榛則是不贊成增設家庭科,「其實比較像多了個名目,多一些人進來做一樣的工作,但最終還是沒有發揮到專業。」針對未來家庭專科護理師的發展方向,陳盈如以美國的家庭專科護理師為例,指出他們可以獨立在社區開設處方,以受訓過的醫療技術幫助民眾解決健康問題,「我覺得對於一個專科護理師,今天要往長照或社區發展,他需要有更多的獨立性。」但陳盈如也指出,台灣專科護理師仍然受到預立特定醫療流程(註三)限制,許多診療的過程和技術依然要由醫師監督。而要如何讓台灣家庭專科護理師獨立執業?陳靜敏說明鬆綁是最佳解方,「雖然韓國同樣在醫療法的限制下不能獨立執業,可是他們在1980年就已經設立了偏鄉地區特別醫療法,限定哪些病人可以由專科護理師獨立進行照護。」目前陳靜敏已向政府提出相關訴求,籲請政府在一個月內完善社區專科護理師因地制宜之規劃。註四:預立特定醫療流程的設立,是為了讓專科護理師及接受專科護理師訓練期間的護理師執行監督下醫療業務時能有所遵循,訂定本醫療業務標準作業程序,以確保執業品質及病人安全。其內容包括:症狀、病史及身體評估等情境或診斷;執行之項目;相關處置及措施;書寫紀錄;監督之醫師及方式;專師及訓練專師應具備之特定訓練標準或要件等。另外,陳盈如提及,家庭專科護理師的設立是為了彌補偏鄉的醫療人力資源不足,但在福利和薪資結構不夠全面的狀況下,是否真的能吸引專科護理師走入偏鄉?「今天如果他在社區或長照發展,領的是居家護理師的薪水,那請問這個專業他有發展的價值嗎?」 專科護理師相較護理師得以進行侵入性治療,在醫師監督下,擁有更多執行業務。圖為一般護理師處理點滴業務。 圖/李念庭攝「當專科護理師蠻有成就感的,比起護理師可以有獨立的思考,和醫生也可以平等溝通。」林逸榛感慨道。雖然專科護理師的工作環境還存在著各種問題,但還是有許多護理師以精進自己在醫療現場的專業性為目標,想成為專科護理師。對於整體專科護理師體系的改善,陳盈如則認為可以從教育訓練開始著手。他期待,在目前人力缺口不大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效仿美國的培訓制度,將專科護理師的教育訓練回歸學校研究所,由校方安排新手的訓練環境,而非在醫院直接上手從事臨床工作,並強調道:「整個訓練制度的改變,才有辦法提升專科護理師在專業角色上的價值,也可以提升民眾對這個角色認知的一個能見度。」為了避免對現職造成壓力,林逸榛建議採取新訓練制度的同時,能夠不溯既往。此時此刻,專科護理師仍駐守在崗位為病人提供悉心的照顧;但在界線模糊、待遇與職務不對等的工作環境裡,誰看見了他們?誰來照顧他們的權益?林逸榛強調,「希望專科護理師是獨立的,可以接受民眾的諮詢,可以做決策,而不只是進階版的護理師。」專科護理師是醫師在臨床上的左右臂,是正式考過國家執照的認證人才,也是最了解病人日常狀況的照護者。期盼未來可改善專科護理師體系,讓這群被忽視的天使不僅得到病房內病患的認可,更能被社會大眾重新認識。
白色巨塔的前哨戰士 當醫檢師不再留下
專題
第1743期
白色巨塔的前哨戰士 當醫檢師不再留下
焦點
2021-03-18
【專題記者蕭淳云、駱芷萱、崔兆慧、周佩怡綜合報導】抽血櫃檯前,手拿檢驗單的病患來來往往。有一群人身穿白袍,在第一線為病患抽血;另一部分的他們,在實驗室裡專注地檢查血液中的血球異常。他們是俗稱「醫師之眼」的醫事檢驗師(以下簡稱醫檢師)。許多會診中,醫師無法透過問診、觸診得知病人確切狀況,這時便需要醫檢師協助,採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糞便,並檢測其中的各項數據,作為醫師的診斷參考。醫檢師承諺(化名)形容:「醫師的客人是病人,而我們的客人是醫師。」台灣的醫檢師養成,必須畢業於相關學系、歷經800小時的醫院實習、再考過及格率不到五成的國家考試。看似嚴謹的人才培育體系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讓醫檢師成為如此弱勢的存在?<b>受限於薪資天花板 醫檢師成工作備案「別人問我在做什麼,我都說驗血、驗尿、驗大便。」25歲的許柏均,從事醫檢師工作邁入第三年。在他的計畫中,10年後,他要離開這個行業。這陣子,許柏均剛好值早班,電話那頭的他,聽起來總是略顯疲態。醫院的醫檢師多採三班制(註1),每家醫院的輪班制度不盡相同,以他為例,每個月大約需要上五天大夜班、七天小夜班。註1:醫院醫檢師需提供24小時的檢驗服務。大部分醫院採三班制,分為白班(08:00-16:00)、小夜班(16:00-00:00)和大夜班(00:00-08:00)。在中部工作的他,起薪3萬出頭,如果當月績效好,加上獎金大概可以領到4萬左右。以入社會的第一份薪水而言,聽起來還不錯,但3、4萬背後,是又緩又長的薪資漲幅,讓年輕醫檢師們望之卻步。許柏均告訴我們,就算做到退休,薪水大概就6萬上下,「本來薪水比別人高,10年後,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在醫院,醫檢師的薪資漲幅不顯著,再加上專業長年不受肯定,讓「醫檢師」漸漸成為相關科系畢業生口中的職涯備胎。<b>僧多粥少 醫檢市場深陷低薪循環民國45年,國立臺灣大學成立全台第一所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隨後幾年,醫檢師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我小時候,醫檢師是很夯的職業,學生五專還沒畢業,各大醫院就會去學校搶人。」曾在醫院工作14年的醫檢師陳寬(化名)回憶往日榮景。可如今,醫檢師彷彿成為白色巨塔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技術人員。近幾年,醫檢系持續增設,培育出更多醫檢人才,但醫檢師的職缺卻沒有因此增加。更甚者,經營四間檢驗所的林清薇提到,在健保制度上路後,民眾多往大醫院檢測,許多私人檢驗所業務量銳減,從全盛時期數量近千所至今只剩大約300家,造成現今預備醫檢師人數多、職缺卻稀少的市場現況。人力供給源源不絕,讓醫檢師難以和醫院談判薪水。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以下簡稱醫檢工會)發言人凃昀吰說:「醫院覺得用這樣的薪水永遠都可以請到人。」 平時醫檢師們都待在實驗室中,只有在抽血櫃檯才會接觸病人,因此病人較不會認識他們。 圖/林佩箴提供<b>實驗室外鮮為人知的專業 109年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爆發,將醫事人員的重要性推向高峰,隨著醫院檢驗量爆增,醫檢師的工作量也大幅提升。除了高工時帶來的辛勞,俗稱「兔寶寶裝」、又緊又熱的防護衣,也加重醫檢師負擔。因為穿脫步驟繁雜、耗時,為了避免浪費時間,憋尿、減少喝水是第一線醫檢師共同的職業傷害。然而,這批身處前線的防疫戰將,並不廣為人知,他們的專業也不受重視。社群媒體上,偶爾可以看見醫檢師調侃自己被當成「操作機器的猴子」。醫檢師阿忠(化名)無奈地表示,不只民眾不了解醫檢師的專業,甚至醫院內部也有類似的聲音。承諺解釋,其實醫療儀器需要醫檢師專業判讀,才能提供準確的報告,「因為(檢體)數值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採檢技術不好才導致血液凝固,或是有其他原因。」社團法人台北市醫事檢驗師公會理事長劉兆偉指出,早期因大眾不認識,沒有明確的標準,才會低估醫檢師的地位和薪水。他強調,醫檢師的工作不僅需要專業醫學背景,也十分重視品質,「為了達到最精準的數據,我們需要做很多(儀器)校正和品管,以協助臨床端。」<b>醫界籠中鳥:孤立無援的醫檢師阻力一 人少勢弱,缺乏聲援「人數少講話就沒人聽。」許柏均似乎很習慣這個行業勢單力薄的情況。一家醫院的醫檢師人數占比不多,全台執業醫檢師總人數大約9000多人。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為例,院內員工將近7000人,但醫檢師僅有300多人。許柏均所屬的醫院,醫檢師更是只有80多人。除了人數少,阿忠認為無人聲援也是原因之一。他無奈地說:「民眾不太知道我們,如果出來發聲,第一個反應可能是:『他們是誰 ?』」另一方面,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醫檢師全聯會)雖然長年致力於提升醫檢師待遇,卻因沒有穩定的政治力量支持,難以快速推進政策。劉兆偉另兼任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理事,他提到,醫檢師全聯會時常派代表到各地進獻政策,就是希望改善醫檢師薪資不合理的問題。不同於醫師全聯會和藥師全聯會,在各項醫療決策上具有強勢主導權,立法院當中公開聲援醫檢師的立委屈指可數。阻力二 讓基層無感的醫檢團體醫檢師們提起醫檢師全聯會,常常拋出「無感」這個形容詞。擔任醫檢師30餘年的柯瑟琴認為,公會組織應該要為群體爭取更好的待遇,但醫檢師低薪的問題卻遲遲沒有被解決。面對基層質疑,劉兆偉表示,與政府之間的談判需要循序漸進,「很難一步到位,需要慢慢爭取(薪資)合理化。」他也補充,為保有談判籌碼,許多會議過程無法立即向基層報告,因此容易造成誤會。部分年輕醫檢師對於醫檢師全聯會的作為感到不以為然。106年,一群30多歲的青年醫檢師另立醫檢工會,他們召開記者會、遞交陳情書,渴望透過不同管道改善待遇。對於不同團體的訴求,劉兆偉認為,每個組織有各自的職責與立場,「但只有為醫檢師全體利益努力,才能得到會員肯定。」然而,凃昀吰指出,因為醫檢師全聯會的核心決策者多為醫院內部主管,對於代表基層的工會難免有些意見。他提到,曾有加入醫檢工會的基層同仁被上級施壓,「有人被約談,或是被瘋狂調職。」我們向許柏均問起有關醫檢師全聯會和醫檢工會的行動,他坦言:「我不太了解。」不論是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基層,仍有待建起溝通的橋樑,才能真正為全體醫檢師爭取更好的未來。<b>醫檢師流動率高 新人只能倉促上場醫院工作待遇不甚理想,讓不少醫檢系畢業生卻步。目前持續進修的凃昀吰談起大學同學畢業後的流向,以一副「你絕對想不到」的表情告訴我們,「班上大概90人,只有20個考到醫檢師執照,其中又有10個不去醫院。」他強調,把醫檢師當作後路的現象,在醫檢系畢業生中並不少見,「有些人也會把醫檢系當跳板,轉行到醫療相關系所。」26歲的醫檢師靜蓉(化名),從高中起就有醫檢夢,「那時在醫院健檢中心打工,發現這份工作可以深入看到不同的醫療面相,想說去試試看。」但上個月,靜蓉決定離開醫院體系,另尋新技能,他說:「如果醫療環境很好,我就會一直待在這裡。」談起離職原因,靜蓉首先弱弱地自我質疑:「我有在想是不是我抗壓性太低。」他解釋,醫院培訓新人的時間很短,由資深醫檢師帶領大約一周後,就要獨當一面。這樣被「趕鴨子上架」讓他備感壓力,他坦言:「有時候會質疑自己發出去的報告到底可不可信。」靜蓉的經歷,點出醫院新進醫檢師的高流動率,導致資深醫檢師要花費更多精力培訓新血。由於每家醫院的檢測器材有所不同,流程、技術都需要新進醫檢師費時熟悉。但陳寬透露,醫院為了分攤人力,不會花太多時間讓菜鳥慢慢上手,「最好是可以趕快多一個人來輪大夜班。」新進醫檢師誠惶誠恐地送出報告,資深醫檢師則除了個人業務,還有帶領新人的額外負擔。面對醫院裡不穩定的人力狀況,承諺擔心可能會影響檢驗品質,「因為人少,精力都耗費殆盡。」<b>改善醫檢師工作環境的可能解方解方一 優化醫檢人力配置 反映實際工作量過去的醫院評鑑標準,醫院會依據病床數安排醫檢師人力,例如醫學中心每20床應配置一名醫檢師;地區醫院每50床應配置一名醫檢師。然而,一般病床的採檢業務並非醫檢師的主要負擔。院內醫檢師的檢測業務大多來自門診,直至去年,新版評鑑標準才加入門診量。但門診量仍難以反應真正的檢體量,醫檢工會理事長吳進興建議,未來應以處方簽或檢驗單來計算所需人力。吳進興以藥師為例,當一位藥師負責超過70張藥單,就會再增加一位藥師。他認為醫檢師也應比照辦理,限制每人負責的檢驗單數量,避免負擔過重的情況發生。 醫檢師檢驗時,會將檢體放進不同儀器,再依數據判讀報告,推斷出病人可能的狀況。 圖/林佩箴提供解方二 改善低價競爭 落實醫檢分流目前法規規定,民眾在接受醫師診治後,可採取兩種檢驗方式:自行選擇檢驗所(註2)、由醫療院所代為安排(註3)。民眾為求方便,多選擇醫院委託代檢。一條龍式的服務便民,卻減少私人檢驗所的客源。註2: 《全民健康保險法》(以下簡稱《健保法》)第71條規定,醫療院所在診治完病患後,應讓患者自由選擇檢驗所接受採檢。註3: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6條規定,醫療院所可以用委託代檢的方式,直接為民眾安排檢驗服務。另一方面,私人檢驗所為了爭取檢驗業務,通常願意用較低的價格接收檢體,但許多檢驗所不敵同業間的低價競爭,紛紛倒閉。林清薇表示,原先方便民眾就醫的美意,卻讓私人檢驗所被迫寄人籬下,使醫院從中剝削利益。欲改善低價競爭的問題,首先須處理醫院低價外包檢驗的普遍作法,吳進興建議應落實《健保法》,讓市場中的部分檢體釋放至私人檢驗所,使檢驗所得以生存,同時也讓醫檢師多出醫院之外的工作選擇。<b>離開或留下:醫檢師無解的未來許柏均談起升學時期選擇醫檢系的理由,不時夾雜無奈的苦笑,「入學的時候不知道會這樣,大三大四實習後才慢慢發現。」然而,實習中漸漸發現的低薪真相並未讓他打退堂鼓,「那時可能因為新鮮感,覺得是一份滿專業的工作,所以沒有很後悔。」但現實漸漸消磨掉許柏均對這份工作的熱情與信心,「可能入行才兩年,但已經知道2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我覺得不會改變。」在訪問最後,許柏均主動向我們提問:「其他醫檢師都說些什麼呀?」我們告訴他:「有些說想離開,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他以一貫淡然的口吻呢喃道:「我也是,還在想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麼。」醫檢師像極了馬戲團裡踩著圓球的大象,看似溫和,眼神卻流露長年積累的慍怒。他們不一定滿足現況,但這是他們所認知的唯一一種生存方式。也許觀眾未曾聽到大象的呼救,但當那股怒火衝破馬戲團的帳篷時,觀眾席上看戲的人們也無法倖免。許柏均目前仍在醫院工作,只期待10年後,他能順利找到賴以為生的志趣,又或者,那時的醫檢環境,已經改善到足以把他留下。&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