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新知
第1781期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傳統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欲知魚群的狀況,必須駕船出海,逐條撈起來掂量,過程費時費力,且投餵飼料全憑經驗。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盧晃瑩、鄭錫齊與電機、資訊工程學系賴永軒、陳俊宇、曾建智、張凱翔組成的智慧箱網養殖團隊研發出「具智慧充電之水下攝影與通訊系統」,讓漁民不出海也能了解水產狀態,大幅提升水產養殖效能,榮獲2023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金獎。 水下攝影裝置架設於海上養殖箱網,運作時MA4電動推桿會將立體攝影機探入水下,拍攝完畢後再收回來。 圖/賴永軒提供智慧充電攝影系統是透過水下立體鏡頭,蒐集具三個維度的影像資料,經4G網路傳遞至雲端進行AI辨識分析。團隊成員賴永軒解釋道:「經訓練後的系統能預測出魚的大小及重量,並連同歷史投餵數據、水質資料等輸入另一組AI模型,從而計算出所需的餌量。」最後業者的使用介面就會呈現出魚隻的重要資訊、建議投餵量。而為因應不同使用需求,團隊也設計電腦和手機APP兩種介面,皆具手動及自動兩種功能,業者可自行點按喚醒裝置,也能預先定時讓它啟動。 使用者手機介面上呈現裝置電量、裝置狀態、魚隻及海水重要資訊,並給出建議投餌量。  圖/賴永軒提供海上攝影裝置雖本身具固定式太陽能發電板,但若要增加續航力,仍要仰賴智慧充電系統。賴永軒說:「我們是用網路爬蟲(註)蒐集基隆過去一年的太陽仰角、方位角,然後投餵資料訓練AI,進而預測出最佳發電角度。」太陽能板自動調整成最佳角度後,可提升78%的發電量,讓海上裝置在一般的使用頻率下保持電量充足。註:透過程式碼自動抓取網站資料。裝置架設於海上箱網仍有通訊問題要克服,為降低耗電量,設計團隊以4G網路及LoRa兩種工具進行不同的資訊傳輸。賴永軒說明,LoRa低功耗通訊系統無法傳遞影音訊息,但能在低耗電的情況下接收16公里外的資訊,故用它來接收APP操作介面發出的指令,保持24小時開啟;而傳輸影音則靠快速、高耗電的4G網路,僅於系統運作時開啟。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也認同系統適合在海上使用,「箱網通常離岸很遠,電力資源較匱乏,用太陽能發電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韓玉山認為,目前用AI輔助養殖水產是一種趨勢,未來也能結合自動投餵系統,降低養殖業者的人力成本。此外,賴永軒表示,技術還在進步,未來通訊工具再提升,裝置可以更省電。不過,養殖業者莊宏祥也提出對硬體設備防水性能的疑慮,他說:「有些箱網在颱風天會為了躲避風雨下潛10公尺,機台若未能有效防水,就沒辦法跟著一起移動。」 國立海洋大學智慧箱網養殖團隊全副武裝,在海上安裝、檢測裝置,確認裝置運作情況。  圖/賴永軒提供
無人機仿鳥類設計 助遠端監測路橋
新知
第1781期
無人機仿鳥類設計 助遠端監測路橋
2023-09-28
「玄鳥與飛奴―仿生拍撲翼應用於道路橋樑檢測」在第九屆台灣仿生設計競賽中亮相,此作品以拍翅的方式飛上天空。 圖/何心睦提供【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如果透過無人載具監測橋樑狀況,並利用即時影像傳輸來檢查有問題的地方,可以提高效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的學生團隊研發「玄鳥與飛奴―仿生拍撲翼應用於道路橋樑檢測」,希望未來能實際運用,降低人力成本及污染。此作品在第九屆仿生設計競賽亦榮獲新北市秘書處永續城市獎冠軍。第九屆台灣仿生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於15日舉行,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學生團隊榮獲永續城市獎冠軍。  圖/何心睦提供目前拍撲翼的動力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刷馬達驅動齒輪和連桿,不過齒輪的設計複雜,重量也較重,因此團隊使用另一種較少見、較輕的伺服馬達當作動力來源,讓拍撲翼可以更輕盈地飛上天空,從旁指導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賴渝翔説:「伺服馬達的好處在於可以有較好的動作操控。」他表示,伺服馬達只需調整程式碼的輸入就能使翅膀依照指令運作,在開發上較方便。雖然伺服馬達簡化了設計程序,但同時也面臨軟、硬體整合的挑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何心睦說明,把編碼上傳到飛行控制系統,使其順利操控拍撲翼運行是最困難的步驟,團隊耗費不少時間調整及修正。賴渝翔則提到:「我本身的專業並不是機構設計。當初決定開發,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挑戰。」在開發前期,團隊買了市售拍撲翼,打算拆解零件來研究,不料拆解後無法組裝並順利飛行,為此費了不少心力去聯繫當初的設計者,最後不但順利聯繫到,甚至在交流中與他成為好友。「橋樑監測並沒有這麼簡單,拍撲翼可能會遇到電池續航力不足、鏡頭不能旋轉以及機身太大以致無法穿越橋樑內部狹小空間進行監測等問題。」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光晏對裝置提出疑慮,建議先與橋樑單位合作,實際測試拍撲翼的可行性。何心睦也期許,如果未來拍撲翼技術更發達,不只可以應用在道路、橋樑的監測上,軍事上也能發揮更好的效用,「拍撲翼的飛行路徑如果像鳥一樣複雜,可以讓敵方雷達辨識不清是無人機還是鳥,在防空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團隊共製作兩次拍撲翼,此圖的透明拍撲翼是改良版,比第一代的重量少一半。 圖/何心睦提供 
陽交大改造大腸桿菌 盼改善口腔牙周病問題
新知
第1759期
陽交大改造大腸桿菌 盼改善口腔牙周病問題
2021-12-08
【記者吳姿芳綜合報導】牙周病影響全球多達35億人口,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慢性病與心血管疾病。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NCTU_Formosa團隊設計出能預防牙周病與修復牙齦的大腸桿菌「DenTeeth」。此研發成果獲得2021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金牌。 研究團隊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領域的專長,研發「牙周病預防及牙齒修復工程大腸桿菌」。  圖/研究團隊提供「P.gingivalis」是導致牙周病的主要病原體,團隊為解決該來源,以大腸桿菌為主體,組合成三種不同功能的生物零件(Biobricks)(註一),依序為群體感應、抑制與修復功能。患者服用後,群體感應功能會先偵測環境中壞菌的數量,若壞菌數量過高,將產生特殊蛋白質,並啟動抑制功能。接著,於抑制功能階段加入可消滅「P.gingivalis」的抗微生物肽LL-37。最後,當細菌減少到一定數量時,該大腸桿菌會啟動修復功能,修復牙齒的脫鈣現象。註一 : 生物零件(Biobricks)是一段有特定功能的DNA,能控制基因表現。 當抑制功能B運作時,會抑制修復序列C,避免細菌尚未完全消滅時便被修復蛋白裹住,使口腔問題更嚴重。 圖/研究團隊提供DenTeeth目前以治療狗的口腔為主要研究方向,團隊成員陽交大生物科技學系學生吳紹崎說 :「人的口腔太複雜了,我們選擇先關注狗的口腔問題。」為了達到更好的療效,除抗微生物肽LL-37外,團隊也將人體口腔中的唾液安定化蛋白質(Statherin)加入此次發明中,此種蛋白質能形成牙齒的保護膜,防止鈣、磷離子與牙齒結合產生牙結石。為讓狗順利接受DenTeeth治療,團隊使用3D列印製作潔牙骨的模具,再倒入團隊發明的大腸桿菌、洋菜與水,調和出適合狗咀嚼的硬度,製作出潔牙骨。另外,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網路能為每隻狗客製化,計算出最合適的使用頻率,不僅能提醒飼主餵食時間,也避免潔牙骨過度浪費。 潔牙骨模具由3D列印建構而成,模擬與牙體結合的環境,能製作可食用的潔牙骨,供犬隻使用。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成員阮懿慈說 :「最終的目標是要解決人的口腔問題。」為了降低人食用的安全疑慮,未來團隊將會替換材料,使用益生菌做實驗。針對DenTeeth應用於人體的可行性,口腔贋復專科醫師王巍穆提出疑惑,他問道 :「如果人體受到刺激,能夠產生蛋白質的量有多少? 持續殺菌的時間又有多少?」他認為DenTeeth應用於人體,未必能跟應用於狗的口腔一樣,產生相同程度的功效。團隊期望未來能將DenTeeth商品化,除了應用於潔牙骨,也能放入牙膏中,讓人方便使用,王巍穆說道:「如果能突破應用於人體上的問題,我覺得商機是無限的。」而阮懿慈也進一步解釋,團隊將會蒐集大量資料,根據不同物種訂定適合的策略,希望能使DenTeeth解決更多生物的口腔問題。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新知
第1757期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社會上的車禍事件往往怵目驚心,其中大型車「視線死角」和「內輪差」造成的事故尤其嚴重且數量多。行政院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數據顯示,在民國10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大型車案件導致死亡」人數高達405人。為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獲得2021第十五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金牌。此裝置可主動標示路上的危險區域,並及時提醒駕駛人,以保障其行車安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 圖/彭立勛提供研究團隊提到,裝置靈感源自商標投影機與雷射筆,故此裝置使用「區域劃分警示雷射」,投放區域型的警示網。駕駛可將裝置固定於車體,啟動時便會向車體附近投射警示網,確保周邊行人和車輛的安全。林愛詠說明,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會根據車型大小而設定,最遠可投射7.5公尺。 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根據車型的大小設定,各向左右兩邊後視鏡的側邊投射扇形,並向後方投射一個三角形方式警示網的範圍。 圖/彭立勛提供此外,裝置為了讓駕駛視野的兩側死角畫面更為清晰,設有高像素的感光耦合元件。林愛詠解釋道:「裝置能看到比人眼更佳的畫面,在靈敏度和解析度上,有更優質的成效。」他補充,感光耦合元件中的畫面,會即時傳回到駕駛的螢幕上,除了增強行車安全性,更能夠全程錄影。相較於傳統的警示器較為被動,此裝置更為主動地標示行車時的危險區域,彭立勛強調,「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用意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他表示,此創新也可應用於建築及施工工程,作為施工及工程上的警示,例如在進行炸藥爆破時,可預先使用雷射光束,標示出爆炸可能波及的範圍,警示現場的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 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 圖/彭立勛提供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交通管理科副教授王銘亨說明,大多數車輛只有安裝影像監視系統,死角處並無自動警示系統,且駕駛人容易忽略影像的內容,通常發現時已來不及。他建議,「此裝置若能依所測得相對的距離,由系統設定採取警示或自動煞車等功能,應可大幅提升該設備的實用價值。」彭立勛認為,裝置未來可以安裝在小型車、機車等交通工具,或是為其他具有危險性的工程機具客製化設計及應用,作普及化發展,打造更全面的安全環境。他說:「希望能夠和有這項需求的汽車廠商合作,並進行改良,將裝置安裝在出廠的汽車上。」團隊期望裝置讓汽車駕駛人提早注意到危險,避免意外發生,及時保持安全距離。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生活
第1742期
轉譯抽象原理 教具設計賽力推科普教育
2020-12-30
【記者江俊緯台中報導】參賽者帶著小朋友們擲出模型飛機,並講解滑翔機原理。「2020第三屆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民國109年12月27日在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行,競賽現場展示各式科學教具,參賽者向民眾講解使用方式及原理。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興奮地聚集在攤位前,展現出對這些教具的好奇心,比賽藉此引領大眾進一步探究自然科學,達到這次競賽目的。 科學教具的目的是使不同自然科學背景的人都能理解自然現象,因此透過實際手擲飛機使民眾瞭解滑翔機的實作與原理。 圖/江俊緯攝當日比賽分為兩部分,首先參賽者必須向評審簡報,內容包含設計理念、科學原理以及操作步驟;另一部分則是向現場民眾實際演示,並解釋科學現象。評審、逢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林泰生說:「科學教具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老師及學生能夠應用,所以必須容易複製,不需花費太多時間與精神準備,且不可以太過昂貴,同時也必須能重複使用。」因此主辦單位規定每件成品材料費不能超過1000元。 評分項目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書面審查和實品發表與演示,參賽者必須用簡報向評審說明教具設計的理念以及用途。 圖/江俊緯攝參賽者、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吳宇森曾教導國中、國小學生,他知道若在實驗過程加入聲光效果,能吸引學生關注。且教具體積必須足夠龐大,使台下的每位學生都能看清楚步驟。除了引起注意,教具更能呈現抽象概念。參賽者、中興物理學系學生李敏綸表示他利用電腦展示物體運動軌跡,當感應器被拋出,電腦立刻繪出拋擲路徑。因軌跡通常用線性圖形表示,學生不易理解,透過教具可以快速了解看不見的物體運行軌跡,他說:「教具主要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表現,使學生能實際上看到。」 科學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眼見為憑,增加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印象。 圖/江俊緯攝除了吸引目光,設計教具如果結合生活經驗,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參賽者、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教師郭明憲這次設計風力發電機模型,由於大甲高中周邊有許多風機,學生常能見到,因此他以此發想教具,希望能增加學生的印象。他說明此教具能用於任何年齡課程,針對高中生可以同時改變多項變因,使實驗難度增加,例如改變風車葉片的數量、電壓、風力大小;面對中小學生則一次改變一項因素,便能降低實驗時的難度,以配合中小學生程度。設計教具須站在被教導者的角度思考,因此每個步驟都必須簡單明瞭。競賽現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學生陳杰耐心地教導每一個民眾,他說:「面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必須用不同的方式講解同一個自然原理,例如面對小學生時,必須把所有公式和數字去除。」他同時提到,很多師培生容易忘記學生的程度不及自己,導致教授內容太過艱澀。自然科學有許多抽象觀念,透過教具輔助文字說明,能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與物理現象的成因,且引起大家的好奇,進一步促進主動學習。林泰生表示,教具讓學生能眼見為憑,加深課堂內容的印象,若自然科學領域缺少了教具,自然課便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
廢鹼液再利用 高大「鎂」化溶鋁程序
新知
第1740期
廢鹼液再利用 高大「鎂」化溶鋁程序
2020-12-16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鋁擠工廠用鹼液清除模具中的殘留鋁渣後,會產生大量具汙染性的含鋁廢鹼液,廠商往往需付出高額處理成本。有鑑於此,國立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團隊發明「線上純化溶鋁程序」,運用鎂化合物改良回收鋁的效率,並將廢鹼液回收再利用,盼能促進綠色、循環經濟。此發明於6日獲「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的循環綠色創新主題優勝。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生顏煜昇、蘇毓婷和林謙(左起)組成團隊「精靈煉水」發明「線上純化溶鋁程序」,獲「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的循環綠色創新主題優勝。 圖/蘇毓婷提供一般鋁擠工業會將鋁放入模型,擠壓出特定形狀的鋁製零件,但製作完畢後,模具的邊角會留下鋁殘渣。高大應化系特聘教授蔡振章解釋,為了洗淨殘渣,工廠會先用氫氧化鈉鹼液溶出模具內的鋁,形成含鋁廢鹼液,接著加入硫酸,利用酸鹼中和反應,形成硫酸鋁。此舉雖能排除廢鹼液中的鋁離子,卻會降低廢鹼液的酸鹼值,使鹼液無法回收再利用。除破壞鹼度的問題外,由於硫酸鋁為易溶於水的電解質,會導致處理後的廢液仍存有過量的鋁,而不符合排放標準。為了保留鹼度並有效清除廢鹼液中的鋁離子,高大應化系學生蘇毓婷表示,團隊先控制溫度和時間,製備不同於市售的鹼性硝酸鎂(註1),以其代替硫酸加入含鋁廢鹼液,得到不溶於水的水滑石,提高除鋁效率,並維持回收後的廢液鹼度。藉此,工廠能回收利用廢鹼液,減少新鮮鹼液的使用量和成本,同時實踐環保理念。註1:一般市售硝酸鎂為酸性。而水滑石是一種具高價值、多用途的奈米材料,可用於塑膠添加劑、反應催化劑等。蔡振章補充,原先利用硫酸除鋁得到的硫酸鋁,每公斤僅價值約新台幣40元,至於一公斤的水滑石則可賣約4300元,收益增加百倍。蘇毓婷表示,團隊亦利用微胞自我組裝法(註2),使鎂離子、鋁離子等微小粒子可自行聚集,形成規則排列、價值較高的純相水滑石。註2:微胞自我組裝法是一種常見的奈米材料合成方法。在適當的反應條件下,如溫度、時間,使小粒子不需外力,就能自行聚集形成具有規則結構、週期性的排列。 團隊利用硝酸鎂和水熱反應,成功將含鋁廢鹼液(左)回收並分離為再生鹼液(中)和水滑石(右)。 圖/蘇毓婷提供另外,團隊也考量工廠運作的安全性,因此使用水熱法(註3)於不鏽鋼釜內進行除鋁流程,蘇毓婷說:「團隊使用水熱法將反應溫度設定於100度以下。」因反應溫度低,釜內隨高溫產生的水蒸氣壓力較弱,可避免壓力過大產生爆炸,降低操作的危險性。此外,團隊發明提升含鋁廢鹼液的回收率,藉此節省廢液儲存的空間,也減少外漏污染的疑慮。註3:水熱法指以水為溶劑,加入反應物後,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於密封的容器進行化學反應。此方法的優點為反應溫度較低、步驟簡單,並較易控制產物的理想配比及結構形態。團隊先於廢鹼純化設備(左)進行水熱反應除鋁,再利用奈米材料過濾設備(右)將水滑石與再生鹼液分離。 圖/蘇毓婷提供喬泰鋁業營業部吳小明(化名)表示,含鋁廢鹼液具有腐蝕性,因此工廠建有儲存槽管理廢液,需耗費大量成本,團隊發明若能減少廢液,可減輕管理壓力,他樂觀其成。目前,團隊技術已進入專利審查階段,蘇毓婷表示,希望未來能改良此次發明,「解決含有不同離子種類的廢水,製備不同的奈米材料。」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生活
第1739期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2020-12-09
【記者駱芷萱高雄報導】展示台上擺放香蕉製成的瑪芬、千層蛋糕、蛋塔、布丁、提拉米蘇等甜點,精緻華麗的擺設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陣陣果香味更是令人食指大動。5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舉辦首屆香蕉創意料理競賽「我創意,我蕉傲!」,在香蕉的故鄉——旗山的公共體育場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競賽研發創新香蕉產品,進而改善香蕉產季過剩問題。 選手為評審們講解甜點的發想與理念,除了外形與味道之外,成品也須符合可以商品化的標準。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在桌上擺放香蕉葉、五彩繽紛的水果等擺飾點綴作品,再向評審解釋製作過程與理念。此次比賽除了強調參賽者的創意,也重視作品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考驗參賽者的創新思維及開發新商品的本領。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隊伍「實踐DINO」將香蕉泥加入馬斯卡彭起司,製成香蕉提拉米蘇,再擺上香蕉切片畫龍點睛。隊員侯秉宏解釋道:「我們主張食材方便取得,製作方式也很簡單,非常適合量產。」他表示提拉米蘇符合大眾口味,可以裝在方便攜帶的塑膠盒裡販售,也可以精緻包裝後在百貨公司上市,商品化形式多樣。參賽者運用來自台灣各地的特色食材,製作特殊的創意料理。榮獲第一名、正修科技大學參賽隊伍「蕉點」展示作品「花蕉塔」,他們使用旗山香蕉、屏東巧克力,還加入野薑花做成餡料,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員簡致翔分享道:「小時候阿嬤家務農種植香蕉,旁邊的水溝長滿野薑花,就想試看將兩種不同元素做搭配。」他說明,塔類甜點方便食用,且他們的作品外貌簡單優雅,適合商品化,「沒有過度的裝飾,可以大量迅速出產。」 實踐大學學生隊伍將野薑花融入巧克力做為甜點的餡料,創意的搭配深得評審們喜愛,獲得比賽冠軍。 圖/駱芷萱攝現場參賽作品雖琳瑯滿目,評審葉宗奇卻批評選手們缺乏創意,料理方式較保守。但他特別表揚隊伍「可可果故事館」,隊伍成員以生命樹為理念,在餅乾屑中加入彰化縣北斗鎮農會出產的香菜粉,撒在香蕉瑪芬上,製作綠蔥蔥的「蕉香果樹」。隊伍成員、實踐大學香港僑生金亦敏表示,他們曾在香港飲料店品嚐加入香菜粉的牛奶,「磨成粉的香菜有焙茶的香氣,可以提升香蕉味道的層次。」葉宗奇認為隊伍將台灣的香菜粉融入甜點讓人眼前一亮,「餐飲業看到的香菜粉為西式的居多,中式的香菜粉非常稀有。」由於作品食材別具一格,同時可以推廣台灣在地特產,「可可果故事館」成功獲得第三名。 「蕉香果樹」以生命之樹為主題,運用北斗農會特產的香菜粉模擬大地,在放上外形像香蕉的堅果做裝飾。 圖/駱芷萱攝對於此次競賽主題「商品化」,活動主辦人郭秀勤說明道:「人家來旗山旅遊希望可以帶伴手禮回去,因此方便攜帶很重要。」然而此次比賽作品多數需冷藏,難以量化生產。為克服香蕉氧化後難以維持色相,葉宗奇則建議,選手可以把香蕉低溫烘乾成脆片,或製成餡料也是常見作法。他也提到,香蕉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除了食品,還可以製成保養品、保健品。他期盼研發香蕉多元用途能提升商業價值,也進一步解決過剩問題。
自製飛機「擲」飛天際 雲科大生推廣工程領域學習
生活
第1738期
自製飛機「擲」飛天際 雲科大生推廣工程領域學習
2020-12-03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參賽者們參考無動力手擲飛機製作說明書,再依自身工程知識反覆試驗,在「瘋狂工程師」團隊協助下成功打造出一架架飛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瘋狂工程師」籌辦的「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如今邁入第四屆,11月28日在雲科大雲夢湖畔進行,邀請全台高中以及雲科大學生齊來參與競賽。 第四屆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盛大舉辦,吸引國內高中對工程有興趣的學生前來參與。 圖/駱芷萱攝「瘋狂工程師」團隊提供參賽者巴爾紗木、美工刀、砂紙等材料製作手擲飛機。比賽開始,主持人先引導參賽者簡單介紹創作理念,透過輕鬆互動緩和參賽者們緊張的心情。參賽者需在30秒內投擲飛機,他們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用盡全力往雲夢湖方向擲出。工作團隊則在湖的側邊利用湖面上的浮球測量飛機落點距離,再透過傳聲器回報成績。飛機飛向雲夢湖後降落湖中,這時工作團隊需划動船隻到落點,將飛機撈起送回岸上。 「瘋狂工程師」團隊划動創辦人蔡承哲四年前親手製作的木船,將降落湖中的飛機撈起送上岸。 圖/駱芷萱攝活動進行時發生小意外,平台上參賽者在踏出第一步、準備投擲飛機時,玻璃地板突然「嗒!」一聲破裂成一個窟窿。主持人臨危不亂,從容自若地指揮參賽者站到安全的地方,自己站上凹陷處,避免意外發生。今年比賽活動總召張文睿滿意團隊成員在活動中主動幫忙,不論是比賽中的突發狀況或結束清場,隊員們都自動自發地完成,強大的團隊支撐活動順利進行。雲科大工程科技菁英班畢業學生、「瘋狂工程師」創辦人蔡承哲說明,比賽道具從測量距離的浮球、湖中平台到船隻,都是他與隊友親手製作,「那時候一下課就去做那艘船,沿用到今天已經有四年了。」比賽執行方式也經過精心研究,他們利用空拍圖計算浮球距離,甚至通宵在操場試丟飛機,蔡承哲的同學、活動創辦人之一余沛涵表示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瘋狂工程師」。「瘋狂工程師」團隊最初為系學會,後來成為工程系專屬的特色團隊。蔡承哲就學期間想設計可以傳承、具代表性的活動,因此創辦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他分享道:「那時候我有個很crazy(瘋狂)的想法,就跑去跟教務長說:『我想要幹一件大事,你要幹嗎?』,就這樣創立了這個全國性的比賽。」競賽主要對象為雲林縣的高中生,他說明雲林屬於偏鄉,「希望把資源放在這裡,讓學生在自己的家鄉就可以感受到全國性的比賽。」另外,比賽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劃贊助,因此學生無須承擔經費壓力。 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圓滿結束,全靠「瘋狂工程師」團隊之間的合作與隊員們自動自發的工作態度。 圖/駱芷萱攝余沛涵此次回校觀賽,他非常欣慰學弟妹願意傳承活動。回想起第一屆籌辦活動的點滴,當時他騎機車跑遍雲林各所高中宣傳活動,「現在一開放報名就爆滿,學弟妹今年在宣傳和主視覺都做得很好。」今年參與的高中生個個有備而來,雲林縣私立揚子高級中學學生康茗菘和陳谹菲製作飛機「我們的飛機是我們的」,投擲出58公尺的亮眼成績,獲得高中組第一名。去年曾參賽的他們認為活動非常好玩,明年還想來參加,康茗菘說道:「很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場比賽,讓我們有機會得名。」為鼓勵學生實作,「瘋狂工程師」團隊舉辦此比賽,希望學生跳脫課本知識,突破自己的極限。團隊成員林品翰解釋道:「我們最主要是提供建議,說不定他們會比我們更有創意。」張文睿表示,此比賽將會延續,日後也可能根據系所教授專業設計新的比賽。團隊秉持「利用最少元素創造最大價值」理念,盼能訓練學生在有限資源下發揮創意,探索工程的不同面向。
使出渾身解「樹」 攀樹選手展露全能技藝
生活
第1738期
使出渾身解「樹」 攀樹選手展露全能技藝
2020-12-03
【記者廖澄妤台南報導】15公尺高的樹冠間,選手隔著護目鏡仔細觀察周圍,隨後拉扯繩索、奮力一蹬,敏捷地跳到另一截枝幹。「社團法人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11月28、29日舉辦「2020台灣攀樹國際錦標賽」,23位好手齊聚一堂,活用林業工作所需技術,攻克枝上行走、投擲枝條等各項關卡,獲獎者可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攀樹錦標賽(International Tree Climbing Championship, ITCC)」。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 ISA)模擬攀樹工作設計競賽,推廣安全的攀樹方式,提高大眾對此技藝的認同。利用繩索攀樹是修剪、調查樹木所需的技術,由於機動性高,可於吊車無法進入之處派上用場,例如取下卡在深山高樹上的飛行傘或空拍機。攀樹競賽中,選手需通過上攀、工作攀爬、速度攀爬、空中救援及投擲比賽五個項目,再依各項目分數加總排名。參賽者於樹枝上行走,或利用繩索盪過一根根枝幹,抵達定點後再使用手鋸、長枝剪或徒手敲響鈴鐺,速度、平衡感、協調性缺一不可。賽事主席邱彥彰說:「幾乎你想得到的能力,攀樹都用上了。」 攀樹競賽不只講究速度,選手利用繩索穿梭樹冠在樹冠間,平衡感、協調性、反應力缺一不可。 圖/姜齊濠提供這次競賽項目中,空中救援較困難。賽前裁判將假人吊在樹上,模擬攀爬者受傷情境。選手一進入賽場,需立即評估現場狀況,大聲唸出救援計畫,並請附近的人協助急救。呼救同時,參賽者還得迅速投擲、固定繩索,敏捷上攀至傷者所在位置,再將其安全帶返地面,六分鐘內需完成救援。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生羅浩桓未在時限內救援成功,他比較之前參賽經驗,認為這次假人放置得較高、遠,難度提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生林鼎睿則表示,攀樹考驗創意,他會參考前輩作法,再思考自己的救援方式,「每個人的救援計畫都不一樣,這是救援這個項目很好玩也很迷人的地方。」 選手進行空中救援時,需於六分鐘內評估現場狀況、制定計畫,迅速將樹上假人安全帶返地面。 圖/顏漢昇提供除了要求技術熟練,由於攀樹競賽於高處進行,具一定風險,因此更講究選手的安全意識。林鼎睿進行空中救援時忘記戴上護目鏡,挑戰工作攀爬時護目鏡又意外被推開,增加眼睛被繩索、枝條打傷的風險。因安全疏失,林鼎睿被扣了兩次分數,「算是這次很重要的經驗。」他補充說明,攀樹十分重視安全,各項配備都有其專業功能。例如頭盔可掛耳罩,使用鏈鋸時噪音才不會傷到耳朵,吊帶則更具支撐力且舒適,以配合長時間的樹木工作需求。攀樹在台灣不如國外普遍,許多民眾認為這項技術十分危險,或可能危害樹木,導致選手不易找尋練習場地。羅浩桓舉例,公園管理處可能因擔心意外,不願開放攀樹。即便大眾認識不深,對愛好者而言,攀樹不僅可以親自大自然,更能獨享樹上美景。談及攀樹迷人之處,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學生周季平笑道:「不太需要跟別人Social(社交)吧!在樹上可以很放鬆。」羅浩桓則享受努力爬上樹冠的感覺,「樹下的事都與你無關了,只有你跟樹。可以跟樹說說話,或什麼都不用說,倚靠在樹上,感受樹的紋路跟風吹來時的擺動。」 攀樹競賽提供同好交流平台。攀樹在台灣屬於少眾運動,許多參賽者互相認識,比賽時還會給予彼此建議,感情融洽。 圖/姜齊濠提供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生活
第1738期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2020-12-03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有些選手屏氣凝神地觀察手中的葡萄酒,從酒的色澤、香氣、味道辨認紅白酒的葡萄品種;有些選手則展現俐落技巧,快速地在桌邊開酒、替賓客斟酒。「第二屆首彩盃澳洲葡萄酒國際侍酒服務與國際盲飲品評競賽」於11月27日舉行,這次比賽除了侍酒服務、盲飲品評,還加入調酒比賽。 盲飲品評項目會給選手紅、白酒各一杯,比賽前主辦單位已事前告知會從六隻酒中選出兩隻作為盲飲測試的用酒。 圖/江俊緯攝比賽共分成四個項目,國際盲飲品評、國際侍酒服務、葡萄酒調酒競賽、國際侍酒菁英賽。調酒比賽中,選手必須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紅酒調製飲品。比賽除了重視作品口感,還著重選手調製過程是否流暢。調酒方式分為花式調酒和傳統調酒,花式調酒強調視覺效果,調酒成為一項表演,傳統調酒則需遵守一定的調製流程 。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林俐彣第一次參加調酒比賽,他使用傳統攪拌法調製作品「永恆」。除了指定的紅葡萄氣泡酒,他還加入草本風味的琴酒和各式糖漿,成品口感除了葡萄香氣和氣泡,還帶有草本植物味道。不過林俐彣提到,他在裝飾作品時佔用太多時間,差點來不及完成作品,下次會選擇較簡單的裝飾,縮短製作時間。 調酒比賽需使用主辦單位的指定用酒,而其他材料須由選手自行準備,調製完成後再由評審評比。 圖/江俊緯攝侍酒師需向客人介紹不同酒款的風味,並推薦客人適合搭配的餐點。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禹欣獲得這次盲飲品評和侍酒菁英賽冠軍,侍酒賽中他不斷與模擬賓客聊天,而其他選手替賓客斟酒後,則站在原地等待比賽結束。李禹欣從高中開始學習餐飲服務,對服務人群有很大的熱誠,他說:「現在大家都將服務做得太制式化,像機器人一樣,透過跟客人聊天和接觸,不但能讓自己放鬆,又能使客人感受到我的服務是有溫度的。」 比賽用的酒杯為ISO杯,是為了讓酒呈現出最原始的風味。選手在盲飲品評項目需作答30題。 圖/江俊緯攝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開設飲料調製課程,教導學生侍酒服務以及葡萄酒知識。由於侍酒師必須記住各款葡萄酒風味,才能向客人推薦適合的搭餐酒,學生選手往往不夠熟悉各式葡萄酒,因此有些學生參與社團或尋找相關工作增進實力。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陳可欣提到,他曾在餐酒館工作,接觸許多品酒或調酒課程。且他一個月會購買一到兩支酒品飲,或是參加學校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試飲。 由現場觀眾當作賓客增加選手的臨場感,除了侍酒服務和酒類知識外,台風也是評審考量的項目之一。 圖/江俊緯攝台灣飲用葡萄酒的文化並未像歐美盛行,且葡萄酒依不同品種、產區、年份各有風味,一般人難以選擇。然而現在只有少數餐廳或飯店有侍酒師,比賽主辦方、首彩葡萄酒副總經理柯閔鐘表示,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不容易找到侍酒工作。他也說明台灣飲酒文化中葡萄酒並非主流,多數人用餐不需侍酒師推薦合適的搭餐酒,「唯有改變台灣的飲酒文化,這些選手們在未來才有機會服務大眾。」 斟酒時將手托在醒酒壺的底部是為了要避免手的溫度改變紅酒的風味。 圖/江俊緯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