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生活
【社論】難以破解的搶票難題:台灣該如何阻絕黃牛?
2024-12-12
影音
《學輔法》修正通過 盼改善校園輔導系統
2024-12-12
校園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2024-12-12
校園
臺師大推動轉銜方案 助心智障礙者融入職場
焦點
2024-12-12
藝文
賦予媒材新意義 賴彥勳重譯日常觀察
2024-12-12
藝文
以童趣元素隱喻現實暴力 李兆起藉繪畫詮釋文學意涵
2024-12-12
藝文
陶瓷喻花與病床意象 李家儀表達臨終情感
2024-12-1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專題
第1646期
化解「甜」蜜危機 糖稅行不行?
焦點
2017-03-31
【專題記者秦慈襄、陳問荷、陳婉琪、林子文綜合報導】精神不濟的時候,想來杯熱可可提振精神嗎?社群網站上各式各樣美味甜點的照片,讓你忍不住想標註朋友一起享用嗎? 其實台灣人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愛吃糖。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至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3至44歲的台灣人,喝含糖飲料的次數平均約一週七次,幾乎是天天都會喝。嗜甜雖帶來味蕾享受、心情放鬆等效益,卻也增加身體負擔、脂肪累積,其中台灣兒童肥胖率更長期高居亞洲排名不下。針對肥胖問題,部分國家也藉由課徵「糖稅」來抑制國民對含糖食品的消費。而若在台灣施行糖稅,能夠有效解決人民肥胖問題嗎?<b>效仿國外實施糖稅 有助減緩台灣高肥胖率?近年來,糖稅是常被許多國家拿來討論的稅捐議題;此類稅捐是指針對含有糖類的飲料、甜點等食品課徵額外的稅額。有些國家是針對品項課徵,有些則是針對糖量多寡課以不同比率的稅金;該筆稅金多會用於增進國民健康,例如匈牙利將稅金用來彌補健保支出上的嚴重赤字;也有些是直接納入國庫。目前,已針對糖類課稅的國家有丹麥、匈牙利、墨西哥、英國等國,還有美國費城、波士頓等幾個大城市也有課徵。各國實施原因大同小異,多是為國民健康及日漸困窘的稅收著想,但實施後的成效卻不盡相同。墨西哥於西元2014年初正式實施汽水稅,針對特定食品品項(此指汽水)課稅;當年度實際稅收高達19億比索,比財政部官員預測的多了七億,在國人健康方面也逐漸顯現成效,尤其低收入戶人口的汽水消費量至年底減少了17%。對比墨西哥的成功,丹麥則是一個顯著的失敗案例。丹麥政府在「丹麥2010年財政改革」中,針對食品中含糖量超過一定限度的食品課稅,由於當時歐洲經濟不景氣,課徵食品稅使企業難以支撐運作而間接造成失業率問題;另一方面,面對含糖食品漲價,人民多運用歐盟自由貿易政策的便利性,選擇直接從周邊國家購入,無法減緩民眾攝取過多糖類的健康問題;所以在實施一年多後,丹麥政府即宣告取消糖稅政策。 國外糖稅實施年份及課稅項目。(以上述五國為例,其中丹麥資料參照「丹麥2010年財政改革」之規定)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各國食品健康稅捐政策之研究〉製表/林子文、秦慈襄身為手搖茶王國的台灣,人手一杯飲料的景象司空見慣,也讓國內幾度出現要課徵糖稅的討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每人每天攝取的游離糖(指額外添加在食品當中的糖)含量不應超過攝取總熱量的10%,最好能低於5%;以60公斤的成人而言,每日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以5%的建議量來計算,等於90大卡,也就是22.5克的糖。以市售罐裝碳酸飲料300毫升來說,含糖量約40公克,因此喝一罐即超標。另外,國健署〈102至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中生每週平均喝6.8次含糖飲料,19到44歲的成人7次,高中生最多,一週喝7.4次。 世界衛生組織的游離糖建議攝取量,以60公斤成人為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製圖/陳婉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抽樣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在民國97年至102年呈現攀升的趨勢,102年更突破40%;也就是說每2.5名成人中,就有一人過重或是肥胖;在民國102年的統計資料中,國小學童的過重及肥胖比例也高達30.4%。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呼籲各國正視肥胖問題,對含糖飲料開徵糖稅,以打擊肥胖率居高不下的現況。 歷年18歲以上過重及肥胖率統計圖。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製表/陳婉琪<b>糖稅成效值得期待 漲聲響起民眾恐反彈北醫保健營養學系教授葉松鈴表示,許多含糖食品的熱量過高,卻缺乏如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等營養。她認為,糖量攝取的多寡是關鍵,若長期食用含糖糖高的食品、飲料,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得到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雖是基因遺傳的影響較大,但不健康的飲食可能會導致提早發病。現任職於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的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柏山提到,屬於單醣分子的醣類如:葡萄糖、果糖等,更容易快速被人體吸收,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若是糖尿病患者,更會使中樞神經受到致命性傷害。至於是否要透過課稅來影響民眾消費行為,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楊子菡表示,課徵糖稅前,必須仔細界定何謂「不健康」的食品,並且在含量上,攝取多少才會對人體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這都是需要政府與各界專業人士達成共識的。好食課創辦人、營養師林世航表示,基於健康的理由,他支持台灣課徵糖稅,並應該直接課在原物料上,他認為這樣對任何產業來說都很公平;且課徵的稅率也要夠高,才足以反映在售價上,讓消費者有感。此外他也提到,若徵收糖稅,應該將稅金挹注在相關的政策上,像是透過補助的方式讓無糖飲料降價,自然可以減低民眾購買含糖飲料的意願。但論及台灣有沒有實施糖稅的可能,林世航則不太樂觀。他表示,雖然課徵糖稅對健康有正面影響,但因為國人對「漲價」較為敏感,若課徵糖稅勢必會引起反彈,民意的反對也會直接影響政府的決策,除非民眾真正意識到糖對健康危害的嚴重性,否則很難推動。葉松鈴也表示,基於健康原因並不反對台灣實施糖稅,但她認為最重要的應是喚醒國民的健康意識,而糖稅有強迫性質,以提高售價來降低消費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因國內手搖飲料店眾多,有不同甜度的選擇,無法統一規範,所以糖稅在推行上有難度,再者,若實施糖稅,則同樣不利健康的高鹽、高脂肪食品是否應一同課稅的問題也有待討論。神經內科醫師王柏山則說,他認為課徵糖稅以客觀論之,一定會使得民眾減少攝取;但若拿菸捐和糖稅相比,菸捐所影響到的客群和人數相對上,都是社會上的少數,而糖稅造成的效果卻會好比「油電雙漲」,民眾恐怕更難買單。因此如何界定課稅的種類、課稅的標準,十分重要。另外,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會長蕭敦仁也表示,減肥與戒菸是促進人民健康兩大努力方向;近年來,因實施「菸害防制法」、課徵菸捐,使國民戒菸情況大有進展,然而目前卻沒有針對肥胖問題的相關法治,因此要推動糖稅是難上加難。「(課徵)糖稅對健康而言當然是好事,但需更周延的配套措施,」糖在台灣人的生活長期佔有一席之地,也需考量產業鏈、整體經濟;蕭敦仁認為,糖稅只是一種手段,政府應從醫療制度長期轉型著手;醫生們若能教育病人健康飲食、運動習慣,取代開藥、浪費健保資源。另一邊政府也應輔導含糖量過高的食品產業轉型,才能在兼顧經濟的情況下,有效地使國民更健康。<b>他國成效待觀察 倡健康意識為根本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目前國健署暫時沒有規劃要實施糖稅。鑒於國際上實施的國家並不多,且有些國家實施後不久又取消,因此國建署認為在成效上仍有待觀察。但林莉茹表示,國健署會持續密切關注已實施國家的作法及動向,再進一步評估台灣未來要不要推動。而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各國食品健康稅捐政策之研究」中,綜合國內專家學者的意見顯示,台灣課徵食品健康稅捐的時機尚未成熟。多數專家認為,必須先由教育加強宣導國人對健康飲食的觀念,且應再多次進行更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後,從成本較低的措施著手改善國民的健康。林莉茹提到,近年國健署針對國民攝取含糖食物,主要以加強宣導的方式,讓民眾了解攝取過多的糖類將會對人體造成負擔。而國健署也與連鎖飲料業者合作「新減糖運動」,在民眾購買手搖杯時,提醒可選購較為健康的無糖飲料。另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規定商店內販售的包裝飲品、飲料店手搖杯皆須標明含糖量及其熱量,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多加考量。 台灣民眾常常人手一杯手搖飲料,糖類攝取很容易就超標。國健署推廣「新減糖運動」,建議民眾購買時可選擇較健康的無糖飲料或減糖配方。圖/秦慈襄攝王柏山提到,他認為造成肥胖的最大關鍵是在於整體熱量的控制上,跟糖的種類、或是脂肪並沒有太大關係。而導致肥胖的主因也不僅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也是一大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標準,5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每日應至少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60分鐘;而18歲以上成人,每周也至少累積運動量達150分鐘。林莉茹表示,民眾可以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檢驗自己的運動量是否足夠。台灣適不適合課徵糖稅,其中還有許多需要考慮與多方協商之處,像是稅目界定及徵收方式還有待討論,國外成效也尚需觀察,短期內可能很難談論實施與否。最重要的還是民眾有健康意識,能自發性地減少攝取及消費高糖飲食,否則即使課徵糖稅也很難長久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