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中藥產業人才缺 衛福部修法引爭議
2024-11-28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747期
共融公園容了誰? 不被滿足的使用者需求
2021-04-28
【專題記者蕭淳云、駱芷萱、崔兆慧、周佩怡綜合報導】徐尹寧是八二三紀念公園的常客,全盲的他需要依靠導盲杖才能移動。他喜歡到公園裡散步,偶而也會坐在椅子上感受風的吹拂。但談起公園經驗,徐尹寧語氣中透露一絲無奈,「我每次都要繞很久才找得到出口離開。」他解釋,公園步道的圓環設計讓他難以判斷出入口位置。除了公園使用問題,徐尹寧能夠獨自前往的公園並不多,與大眾相比,他能選擇的公園也較為侷限。他提到有些公園會設置假山假水造景,雖然美化環境,卻讓他難以在公園內暢行,「我會怕走一走掉進水裡,沒辦法自己去。」徐尹寧的心聲,隱約顯露台灣現今公園設計不盡完善,也有許多身心障礙者曾因公園現有的環境障礙而望之卻步。會不會有一個公園,能夠包容各種類型使用者的需求?近年來,台灣漸漸開始重視公園的「共融」概念,在倡議組織、立委促成下,各種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樂場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然而,從台北市政府的「共融式遊戲場設計原則」中可以看出,在這波高呼共融的口號下,大家多將目光放在孩子的共融遊樂場。像徐尹寧一樣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同為主要公園使用者的年長者,他們的需求並沒有被服務到。專屬孩子的快樂天堂? 你所不知道的其他公園使用者林蔭滿佈的興隆公園裡,老人三五成群地坐在木椅上打牌、喝茶,其他老人則跳舞、使用運動設施伸展筋骨;遊樂場裡,兩歲的小孩子或坐在小石子堆裡玩耍,或在媽媽的扶助下,一起在旋轉盤上同樂,而追求刺激感的九歲大孩子抓緊垂落的遊具,擺盪於地上一個個木樁間;連路過的成人身心障礙者,也被豐富的設施吸引,坐在遊戲場的旋轉杯中玩上幾圈,與一旁的朋友開懷大笑。像興隆公園這樣滿足各種使用者需求的公園,在近幾年被通稱為「共融公園」。有別於一般常見、樣貌大同小異的公園,或是講求創意主題的特色公園,共融公園的設計更注重通用性,希望所有使用者在公園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小天地。全職媽媽吳佳純認為公園是很好的學習地,孩子可以摸索如何與同儕互動、刺激感官發展,所以他時常帶著三個孩子到各地公園遊玩。同時他也觀察到普通公園常見的「罐頭遊具(註1)」無法滿足大孩子的挑戰心態。註1:罐頭遊具指的是缺乏景觀設計、種類變化單調及顏色單一的塑料遊樂設施。他有些憂心地描述:「會看到比較大的孩子去爬溜滑梯上面的管子,因為覺得溜滑梯很無聊。」但並非設計用來攀爬使用的溜滑梯頂,毫無防護措施與握把,讓孩子因為不當使用而暴露在危險之中。 隨著時代演進,政府逐漸淘汰危險遊具,換成塑膠器材「罐頭遊具」,雖然符合法規標準,卻限制兒童成長空間。 圖/周佩怡攝現有的共融公園設計不僅考量到一般兒童,也納入身心障礙兒童的需求。青年公園的共融式遊樂場設有讓輪椅族玩樂的溜滑梯,極重度肌肉萎縮症患者劉于濟對此感動地表示:「我從來沒有靠溜滑梯的上面那麼近。」已為人父的他覺得童年缺憾被彌補,因此備感欣慰。但他仍認為,雖然共融公園對身心障礙兒童友善,卻可能對身心障礙家長不便。在陪伴孩子來共融公園玩樂時,劉于濟察覺其中的設計疏失。他將輪椅停在石階前,對眼前的障礙無奈地表示,「像我的小孩想要玩,但我的輪椅過不去,要怎麼跟他互動?」他指著夾在石子地與座椅區之間的狹窄小徑,再說道:「一到假日,座位就會坐滿人,阻礙了我的行進通道,他們(建商)在設計完工之後才發現。」 儘管共融遊樂設施逐漸受到重視,公園中的步道仍未全然友善。極重度肌肉萎縮症患者劉于濟難以通過石磚步道,去接近孩子所在的繩索攀爬區。 圖/駱芷萱攝除了兒童、身心障礙者以外,年長者也是公園使用者之一。在午後的八二三紀念公園,可見一群爺爺奶奶錯落地站在樹蔭下,時而擺手、時而彎腰拍背。年近七十歲的陳奶奶(化名)在一旁的單槓區笑著說:「這樣的運動習慣應該十幾年有了喔!」此區使用者多為退休的年長者,家住附近的陳奶奶一天會來公園兩次。「公園很重要呀,不然要去哪裡運動?」陳奶奶一邊伸展筋骨一邊振振有辭地說道。也許是因為長年拉筋、快走的習慣,讓他依舊神采奕奕。對於年長者來說,公園是他們的運動場、與鄰居交流的集散地,但並非所有老人都像陳奶奶一般老當益壯,也有其他長者身體機能下降、行動緩慢。近年來,受到少子化影響,兒童遊樂場設施的多元性受到重視,罐頭遊具問題也在組織倡議下逐漸解決。然而,共融公園的概念並非僅止於孩子,只要是有公園需求的使用者,不論是老人、青壯年、身心障礙者,他們都應該被正視。被侷限的共融想像 公園不只是兒童遊樂場 談到共融概念,大眾往往將焦點擺在兒童遊樂場。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教授王秀娟認為,這是因為遊樂場的設計在視覺上較為吸睛,不僅會帶來大量人潮,對政府而言也較容易成為政績。 共融公園是具有多元刺激及互動性的遊樂環境,新北大都會公園的「鳥巢式鞦韆」是熱門的共融式遊樂設施之一。 圖/駱芷萱攝他強調,共融的概念應該被廣泛詮釋,包含友善設計、無障礙環境以及全齡遊戲。「大家都覺得遊戲是孩子的事,但其實各年齡都需要經由遊戲達到放鬆。」王秀娟舉例,國外遊樂設施不會設定使用年齡上限,但在台灣卻很常看見年齡限制的告示牌,「遊戲應該是能納入親子、爺爺奶奶等全齡的活動,讓看顧者不在一旁滑手機,而是實際參與其中。」公園不是專屬於小孩的遊樂場,而是所有民眾可以放鬆的地方。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未來人口推估」資料,44年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全台總人口四成,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高齡社會來臨,以及少子化的影響,導致扶老比(註2)激增。透過通用設計,為老年人創造友善環境,提升他們的自立能力,是當務之急。註2:扶老比為65歲以上的人口數,除以15歲至64歲之間的人口數,所得的比值。意即目前青壯年人口要扶養多少老年人口。 一般公園的盪鞦韆多有年齡限制,但共融公園卻無特別規定,歡迎兒童、成人一同遊玩。 圖/駱芷萱攝除了長者以外,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也愈趨重要。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身心障礙者佔總人口的比例節節上升,從民國89年3.19%,到109年已達5.08%,凸顯在公共空間營造無障礙環境的重要性。公園的使用者十分廣泛,除了兒童、身心障礙者與年長者,還有一般民眾。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如何取得平衡,甚至同時滿足各種需求,將是一大挑戰。共融公園強調通用設計 人人皆能使用通用設計應用廣闊,共融公園也是其中一例。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強調考量不同使用族群,依照他們共同的需求,設計通用的產品、環境。公園理應給公眾使用,但他認為現在有很多公園太過注重兒童發展,反而忽略長者、青少年等一般人的需求,減少這些使用者去公園的欲望。余虹儀強調:「設計師一定得仔細觀察使用者,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他接續舉例,有些公園涼亭前的台階雖然典雅,卻阻礙輪椅族、推娃娃車的使用者進入。不僅如此,假設公園椅子沒有扶手,身體不太好的長者會擔心坐下後,沒有腳力自行站起,索性選擇不坐下,甚至不去公園。他補充:「其實不只小孩、身障者、高齡者適用通用設計,平常人有時也需要。」很多人沒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民眾偶爾會處於行動不便的狀態,例如推著娃娃車、拉著行李的人,都跟坐輪椅的人一樣,需要緩斜坡幫助上下移動。此外,其實一般人也會有特殊的「感官失能」狀態。如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或許仍不知道自己的位置,與視障者面臨的情況相似。因此若有語音導覽系統告知使用者所在地、方位資訊、周遭設施,受益的將不僅是視障者,看不懂地圖的「路痴」也能辨別位置。所以,通用設計造福的族群,絕非只有小孩、身障者、長者等族群,一般群眾的需求也是通用設計考慮的基礎。採用通用設計的共融公園,將會成為大家能平等享受悠閒時間。量身打造公園 創造共融桃花源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規劃師楊紋豪指出建造共融公園的不易之處,「根據國外研究,推廣全齡、共融公園需要有5千平方公尺的腹地。」若有足夠土地與資金,就會興建共融公園,若無,就只能以主要族群的需求為優先。為真實反映使用者需求,立委洪孟楷強調,公園設計必須考慮附近居民組成狀況,為地方量身打造。例如林口區居民大多是年輕家庭,就會需要多一點親子公園,倘若是其他人口年齡較高的地區,政府就要考慮興建適合銀髮族的全齡公園。 新北大都會公園的設施不只小孩可以遊玩,老人也能一起使用,增進互動。 圖/駱芷萱攝洪孟楷也認為,中央政府應針對學齡前孩童、青少年、老年人、身心障礙族群等不同族群的需求進行公園分類,並提供各類型公園的設計準則,讓地方政府有標準可循。雖然土地與資金足夠,即可建設共融公園,但廣設共融公園仍藏有隱憂。王秀娟解釋:「廠商做的共融遊樂設施被大量複製後,會變成下個階段的罐頭遊具。」他認為,公園設計應盡量減少人為設施,改運用自然地貌與既有的植栽特色,營造出不會排除特定使用者的自然遊樂場。「但民眾仍然停留在公園要有設施的想像,不然就覺得政府沒有建設。」王秀娟補充,國外很多公園不會有過多設施,讓廣闊的空間促成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互動。他認為公園應被賦予更多樣的功能,而非侷限於人的活動,也要討論自然中的生態、植栽、棲地多樣性。「在共融公園設計當中,自然的連結比較缺乏。」展翔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推廣中心計畫主持人楊念祖惋惜地說道。一座座共融設施突兀地截斷成片的自然樹林,人造設施與一旁的樹木彷彿兩個相距甚遠的世界。楊念祖看著孩子在繩索編織而成的城堡中攀爬,感嘆地表示:「共融遊戲設施固然可以幫助孩子的肢體發展,但與自然的關係也很重要。」公園一隅,吳佳純的孩子在一座座設施間來回奔跑嘻笑,或許不只兒童需要這樣一個空間拋開一切煩憂。如果有一座公園,可以讓視障者徐尹寧不再害怕掉落水中、可以讓陳奶奶與鄰居閒話家常、可以讓身障者劉于濟自在地穿梭其中,當共融概念貫徹公園,擁抱各類使用者的需求,所有人都可以在日漸繁忙的都市步調中,找到稍能喘息的一處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