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藻礁遊行籲關注:青年看生態與能源轉型兩難
校園
第1760期
【大學事】藻礁遊行籲關注:青年看生態與能源轉型兩難
2021-12-15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藻礁公投投同意,非褐護家園!」舞台上與台下的人們共同大聲疾呼著。11日,由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所共同主辦的「搶救藻礁投同意,非褐非核護家園」遊行,於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前的中央藝文公園集合。主辦單位為呼籲民眾於本次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20案(註一)投下「同意」票,邀集各領域的專家與學者進行短講,現場也上演了以海洋生物為主角的行動劇。註一:「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青年志工們幫忙鋪設支持藻礁的大布條,在炙熱的陽光照射下,展現對於藻礁保育的決心。 圖/黃亭茹攝此次遊行吸引了許多關心公共議題的青年共同參與公投討論,對環境議題展開反思。致力於關切藻礁議題的青年組織「青年挺藻礁」表示,組織成員多心繫台灣土地,因此紛紛加入保護藻礁的倡議行動。而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王偉軒提到,自己加入藻礁志工隊後,才發現台灣其實有很多土地問題,「人類不能只為了『自利』,而認為可以任意傷害其他物種。」天然氣目前是台灣最二大的發電能源,為因應國際減煤、減碳趨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0月下旬將原本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將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修正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圖中左方為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右方為彰化縣醫療界聯盟前理事長蔡志宏,手中拿著表示支持藻礁保育的導演侯孝賢照片,其因故無法參與。 圖/黃亭茹攝針對此次藻礁公投,同意方與不同意方皆對「台灣能源轉型」提出見解。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曾任公投第20案正方意見陳述人,他認為,​​政府若要階段性提高天然氣發電,那就應選擇適合、安全的位址,但大潭位於台灣海峽最狹窄、風速與風浪最大的位置,不適合蓋大型廠房。「青年挺藻礁」也認為遷離三接和能源轉型並不衝突。他們指出,至三接遷移到台北港之前,目前擴建中的台中第二天然氣接收站其實就足以支撐大潭電廠的供氣量,若有電力缺口,也可以在三接遷離期間在大潭興建「FSRU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註二),以支持短期電力需求,待台北港三接建設完成,便能供氣到大潭電廠。註二: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全稱為「浮動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loating Storage Regasification Unit,FSRU)。FSRU主要能用於運輸、儲存液化天然氣,其成本效益較高。近年來許多小型新興市場為滿足天然氣需求,不需花大錢造就陸上型接收站,轉而採用FSRU來接收。王偉軒則指出,燃氣的排碳量就算比燃煤少,對全球暖化仍有很大的影響。他失望地表示,政府目前只顧及短期目標,並未思考能源轉型的長遠規劃,如落實企業的節能減碳目標。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學生魏孝潔認為,減煤期程是國際趨勢下所訂定的,台灣若沒有按時達標,其實不會造成太大傷害,至多為國際的譴責。「不過在藻礁上蓋三接,這對生態的傷害絕對是巨大的。」他說道。 關心環境議題的行為藝術家曾啟明,頭上頂著由麻線編織而成,象徵藻礁的物件,以示其堅定信念。 圖/黃亭茹攝而公投第20案反方意見陳述人、國立臺灣大學助理教授趙家緯則呼籲大眾重視能源轉型的迫切性。他認為,由於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較低,加上近兩年用電成長率提高,綠能成長速度又延遲,若要達成原預期的減煤目標,三接的可行性最大。台灣公民陣線組織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許冠澤也表示,自己雖然支持「非核家園」政策,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成熟之前,仍須仰賴天然氣作為基載電力。「台灣能源電力短缺是很明顯的事實。」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金運程則認為,減煤、減碳是國際趨勢下的必要選擇,而建立三接能為再生能源爭取更多發展的時間。 在遊行中可看見青年志工們身著粉紅色背心,共同呼籲民眾於18日投下「同意」一票。 圖/黃亭茹攝為因應環團訴求,政府提出「三接再外推方案」(註三),聲明將不再影響藻礁發展。針對此方案與藻礁保育間的爭議,蔡雅瀅直言,大潭本應被規劃為生態保護區,若在此建造巨型人工構造物,不可能不傷害環境。他強調,藻礁須在風浪巨大、污濁的獨特水域中生長,但建港後水象將趨於穩定,當地生物可能無法繼續存活。註三:分為四大項:一、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離岸邊1.2公里二、不浚挖、不破壞水下礁體三、原外海填區21公頃不填、防波堤從7133公尺縮短至6026公尺以便海域更開放四、工程成本增加150億,且延後兩年半供氣青年挺藻礁認為,政府雖稱「三接再外推方案」可以保護藻礁,其實只是減少直接開挖藻礁的面積,但整個工業港仍把藻礁「圍住」了。「這必須建立在對於政府的高度信任下才可行。」魏孝潔認為,台灣電力公司在施工時就意外剷除500平方公尺藻礁,使他不禁質疑政府的承諾。 遊行民眾們各自手拿「我同意,救藻礁」、「我同意三接遷離」等標誌以示其觀點。 圖/黃亭茹攝而趙家緯指出,「三接再外推方案」是以「對生態衝擊最小化」作為規劃標準,他認為此方案已是政府在民意壓力下所做出的讓步,也是許多環保人士共同討論而得出的共識。許冠澤則感慨表示,政府更新方案,即表示他們願意回應正方訴求,「我從2016年開始接觸環境議題,其實這是對環境運動來說很難得的結果。」不過,金運程仍對政府所聲稱的「不浚挖」抱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這仍有可能衝擊生態。「從校園開始公開討論公共議題,從學生開始產生對話的空間。」王偉軒表示,學生的話語權雖然不大,但只要團結一心,仍有能力改變局勢。許冠澤則認為,雖然公投是二元的選擇,至少社會正努力形成共識,以公共決策的過程來說已有所進步。正反雙方皆呼籲政府,在公投前舉辦更多公聽會,才能真正落實審議民主,達成有效溝通。 台上與台下共同隨著歌舞搖擺,倡議民眾有關藻礁保育的重要與急迫性。 圖/黃亭茹攝
能源轉型無共識 政府應供平台促業者與民溝通
校園
影音
第1719期
能源轉型無共識 政府應供平台促業者與民溝通
2019-12-27
【記者黃婕、劉庭莉綜合採訪報導】離岸風場是台灣再生能源之一,但施工過程中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影響漁業資源,加上離岸風場的區域與漁民作業範圍衝突,引起當地漁民抗議。因應在地居民與漁民的溝通需求,環境法律人協會於21日舉行相關公民溝通研討會,讓各方代表前來參與。「現在設立離岸風機,我們漁場的傳統作業方式,完全沒辦法作業。」中壢漁民張議軒表示離岸風機在三海浬以內,當漁民要離開三海浬作業,政府卻沒有把航線劃分好。除了漁民的抗議,環保團體也擔心,若建立離岸風場,生態環境會因此受到破壞,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國外有發現,因為打樁造成鯨豚耳聾,我們其實會很擔心,因為離岸風機可能會是白海豚滅絕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國內發展的再生能源,除了風力發電,還有太陽光電。然而,近年政府加速建設再生能源設施,卻屢屢傳出因溝通不良,造成在地居民權益受損的個案。因此,公民團體呼籲政府應先與居民溝通,避免導致建造業者與居民的對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說:「政府的順序應該是,先跟原住民溝通傳統領域的用途,再來決定是不是該蓋太陽能電板,但現在整個程序是反過來的。」過去政府在推動的過程中,常淡化自身角色,使業者與居民溝通時產生問題,造成彼此的不信任與衝突。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傅玲靜認為,經濟部必須要善盡風險管理主管機關的職責,增加跟各界非正式對話的機制;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則回應:「政府跟開發綠能的不同利害關係人,應該要有足夠的對話空間、溝通平台,讓外界去了解這方面的資訊。」再生能源雖為目前能源發展的新興趨勢,但政府需經過全面性環境影響評估,並提供溝通平台,將人民意見納入考量,使各方代表達成共識,避免因國內發展永續綠能產業,造成漁民權益受損,在地居民不滿及海洋資源漸漸枯竭。https://youtu.be/woTAJ7zhfW0 
擁核反核交鋒 台大論壇促能源議題討論
校園
第1689期
擁核反核交鋒 台大論壇促能源議題討論
2018-11-22
【記者呂立竹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永續部與氣候行動社,20日於台大合辦「以核養綠vs.非核減煤:台灣能源現況與可行方向」論壇,邀請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與「說說能源」粉專小編陳柏宇,就第16案公投(註1)進行講述,討論核能安全議題,以及核電是否有利台灣能源轉型。註1: 第16案公投內容為,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統計,目前台灣電力結構以燃煤為主。代表「非核減煤」方的趙家緯提到,能源轉型的方向除了減碳,尚包括廢除核能發電與改善空氣汙染。在排除核電的狀況下,未來將提高燃氣佔比至50%,並搭配20%的再生能源,以達能源轉型目標。再生能源則主要發展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趙家緯指出,太陽光電的建置目標,西元2018年年產3GW(300萬瓩)已達標,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看好。 「非核減煤」方講者趙家緯,於論壇中講述台灣在廢除核電與能源轉型的目標下,未來發電結構的配比。 圖/呂立竹攝「以核養綠」方陳柏宇表示,核能同屬能源轉型一環,認識核電是轉型的第一步。此外,核電無碳排、無空汙應繼續使用。陳柏宇表示,發展再生能源應先求有再求穩,地面型太陽光電在設置時曾發生搶地爭議,過去離岸風電環評更有一天內通過十案的案例,上述事件皆加深發展再生能源的疑慮。 陳柏宇就「非核減煤」方提出的燃氣發電配比,討論天然氣在國際燃料價格上變動的趨勢。 圖/呂立竹攝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學生王冠筑表示,原先她對核能續用與否並無抱持明確立場,透過論壇才首次理解雙方觀點。王冠筑指出,核能有一定安全性,但其潛在風險與外部成本,仍是存廢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她認為,核能較適用於能源轉型的過渡期,而非固定的電力來源。台大外國語文學系學生張瀞文表示,以台灣來講,目前看不到實際的節電措施,在沒有節電的情況下,不樂見政府開發更多能源選項。張瀞文認為,無論擁核還是反核,共同目標都是永續發展。至於是否需要繼續使用核能邁向永續發展,或有更好的能源發展與節電方式仍有待商討。面對核安問題,趙家緯表示,核二廠與核一廠位置鄰近新北市金山區,在全球核電廠半徑30公里內人口密度統計排行上分別高居第二名與第三名,加上核電廠設置在斷層線附近,若遭受地震,電廠的耐震工程是否足夠抵擋仍有疑慮。陳柏宇則反駁,若發生地震,核電廠皆設有安全停機地震基準值,他舉核二為例,核二廠的耐震設計加速度值為0.4g,約能承受七級震度的地震。此外,核電廠建造在岩盤上,能夠減低地震的強度與影響。陳柏宇認為,目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是建立核安文化,提升民眾對核能的信任。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高怡瑄表示,第16案公投議題的複雜度與知識門檻高,但新聞媒體大多具政治立場,報導偏向描述單方面資訊。本次公民論壇邀請「以核養綠」、「非核減煤」雙方講者,期望能呈現較全面的資訊,提升議題能見度,促進公民討論。 論壇結束後,參與學生聚集討論,就「非核減煤」、「以核養綠」兩項訴求,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圖/呂立竹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