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菸害防制入校規 臺大以獎懲落實校園禁菸  
校園
第1818期
菸害防制入校規 臺大以獎懲落實校園禁菸  
2025-11-14
【記者熊子萱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8日校務會議中,依照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違反菸害防制法懲處參考指引」,修正多項校園法規,在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中納入《菸害防制法》,藉由記過等懲戒方式,加重學生在校園內吸菸的懲處。 在臺大114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校務會議中,學生事務處提出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修正案,在第七條中新增「在校園內違反菸害防制法,經勸阻且輔導無效,予以申誡。」而《菸害防制法》中明文規定各級學校嚴禁吸菸,臺大副學生事務長蔡沛學表示,臺大將菸害防制入學生獎懲辦法,是依照教育部建議,,目的是為了防制學生吸菸,並維護健康。蔡沛學補充:「由於菸害防制目前是綁在學務處生活輔導組下的獎懲會,獎懲提報會由系所或行政單位提報,檢舉就會回歸到向該生所屬系所或是校內行政單位檢舉。」 就讀臺大獸醫學系的南柱赫(化名)認為學校對於抽菸的風氣相對保守,在校園內也沒有看過菸蒂,他說明:「臺大周邊的人行道都是禁菸的,但很多人會在社會科學院那條人行道抽(菸),只要警察來時,腳站在馬路上就沒事。」他認為介於校園和馬路之間的人行道是灰色地帶,許多學生也不清楚具體禁菸範圍。實際走訪臺大校園,發現人行道地上有用綠色線標示出禁菸界線,蔡沛學補充:「人行道基本上除非有明確公文行政劃分,不然我們認定是屬於台北市政府,在上面的一切活動與行為,學校不會干涉。」 對於《菸害防制法》列入校園法規,就讀臺大政治學系的陳欣怡說道:「有獎懲辦法的話,學生會為了避免不良紀錄被登記下來而不會違規抽菸。」他認為比起柔性的勸導,列入法規能以強制力約束抽菸者,更能有效維持無菸校園。陳欣怡表示不喜歡菸味,雖然沒有看過學生在校園內抽菸,但他也補充:「若有人在校園內抽菸,我會直接離開,但多了獎懲辦法,可能會有人去直接檢舉。」新制除讓違規者依《菸害防制法》罰兩千到一萬元的罰金外,還會依情節輕重受到學生個人獎懲辦法的懲處。 國立政治大學菸害防制工作推動小組執行長蔡育新解釋:「現在教育部規定學校全面禁菸,學校沒有什麼彈性做法,遇到抽菸行為就是勸導或取締。」但執法的嚴格程度,對學生來說嚇阻作用不大,政大新聞學系的Hailey(化名)分享:「學校警衛看到只會口頭勸導,如果抓到直接退學大家就會怕。」除了增加懲處的力度外,政大經濟學系的Carrie(化名)建議可以加強校園的夜間巡邏,尤其是學生在校內的抽菸熱點,如校園的監視器死角或各大樓頂樓,期望各大專院校祭出實體的監督措施,維護學生的健康。
分數膨脹難鑑別 臺大擬增PR值降不良競爭
校園
第1818期
分數膨脹難鑑別 臺大擬增PR值降不良競爭
2025-11-14
【記者林庭如報導】國立臺灣大學為因應越趨嚴重的分數膨脹問題,於113年第二次教務會議報告七項措施與長期目標,並於114學年度上學期逐步落實。然而現今不只臺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學校亦皆面臨相同處境,各校曾多次開會,探討A+標準及相關配套措施,以期成績問題得到解決。 根據臺大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和數位學習中心(以下簡稱教發中心,數位中心)資料顯示,分數膨脹是指最高成績等第的比例過高,導致成績失去鑑別度。另外學生可能為了維持在一定水準,或是未來公司錄取實習生門檻提高,使學生需投入更多心力而增加壓力,加劇學生間的不良競爭。臺大教發中心規劃研究組經理李冠穎指出,臺大近13年的課程平均成績,A+比例由20%上升至31%,相當於每年成長比例皆上升約1%,說明解決分數膨脹議題刻不容緩。 為解決成績膨脹,臺大研議於明年新增PR值成績單,鼓勵學生透過相對位置及比例的方式,了解自己在哪個成績段落區間,學生能於未來是需要決定是否另外申請PR值成績單。若假設某生在100人的課堂,考試中獲得96分的高分,以等第制角度,某生為A+群體,但以PR值來看,課堂中可能有99人和某生分數相同,相對而言,某生便不算高分。 不過未來若在成績單上顯示PR值,學生間的競爭壓力可能更大。臺大政治學系三年級學生S(化名)認為,現行制度下成績差一分就可能掉到下一階的等第制很不公平,臺師大學生會長黃莨騰則表示,就算用PR值作為成績判斷標準,還是無法避免學生比較成績。李冠穎則認同制度的改變,他說明,臺大各課程難度差異大,表現優秀的學生未必能取得A+,「對於較難且評分嚴謹的課程,PR值可以幫助彰顯優秀學生的表現,避免只用等第高低判斷。」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註冊組長王揚忠指出,授課老師對於課程的評分方式最熟悉,要改善A+人數比例,先瞭解老師評量成績的標準開始,「其實他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從老師端改善。」因為沒有打分標準,黃莨騰認為,有些老師不太會判斷分數,應該先從這些極端值開始,「我們可以先協助那些評量基準不清楚的老師,再來討論全校性的問題。」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表示,過去曾限制各門課程可以給予A+的比例,以抑制「甜課」,他進一步說明:「不過此作法涉及對老師評分權與學術自由的干預。」清大曾在107學年度推出具PR值的相對成績系統,若某班60人中有50人皆為A+,這50位學生的排名仍顯示為1/60,因成績高低無關乎排名,對抑制學生修習甜課沒有太大影響,因此限制老師給予A+比例的效益不大。 針對臺大新增PR值指標的作法,王揚忠表示政大校方觀望中,而考量各科目的特殊性,校內並未針對評分訂定相關規範。但預計於今年底,在教授的成績資訊系統新增過去課程的分數資訊,老師可以在系統中查詢最近兩個學期,它的平均給分約是落在哪個成績範圍內。透過這樣的方式協助老師適當評分。面對分數膨脹議題,臺大除了將PR值顯示於成績系統上之外,114學年度已正式逐步施行其他措施,分別為成績評量、討論機制、資源分配與教學評鑑,臺大教務處將會協助各學系檢視制度施行成效,期望未來建立對於A+等第合理範圍的共識與落實機制,而針對PR值成績單未來成效,李冠穎表示,待正式施行後,將會從學校、雇主與研究所各方收集意見,以評估改進之處。
臺大修獎懲辦法 學生自主權看法兩極
校園
第1817期
臺大修獎懲辦法 學生自主權看法兩極
2025-11-06
【記者陳雙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0月18日,在校務會議上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修正案。考量大學生幾乎都已成年,校方在第十六條之第一項中新增條件,若學生遭記大過或以上的處分,並向臺大學生獎懲委員會(以下簡稱獎懲會)表明正當理由,獎懲會得決議同意不通知家長或監護人。 臺大於校務會議中,將原第十六條之第一項中的「小過」修改為「大過」,並新增內容「如經學生表明正當理由,學生獎懲委員會得以附帶決議方式同意不予通知家長或監護人。」臺大學生事務長朱士維表示,此次條文的修訂主要配合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而多數學生已具備成年身份。因此,若學生能說明正當理由,將交由獎懲會判斷是否通知家長。針對大學生「剛踏入成年期」這一身分轉變的觀點,學生家長陳三野(化名)說:「大學生成年後,並非代表有絕對自主權,不能以『後果自負』或『隱私』等說詞規避父母。」學生家長小芳(化名)則表示,大學生在學業與生涯規劃上應擁有自主權,而家長更是支持者,需給予尊重與建議。然而,臺大政治學系學生鵜鶘(化名)認為,既然大學生在法律上已被視為成年人,就有權利決定自行處理自身相關事務,以保障學生的自主權。 過去學生被記過均需通報家長,但學生可能因家庭狀況等理由,不希望父母被告知。因此,朱士維表示,學校不會預設立場,將交由獎懲會評估學生給予的理由是否合理。陳三野認為,學生在校所受的任何裁罰,都有通知家長的必要性,「經校方決議判定的罰則,就無『正當理由』的存在。」他補充道。小芳則認為,學校應將違規事件區分為「可彈性處理」與「必須通知」兩類,他說:「畢竟有些狀況確實需要家庭協助」。臺大政治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學生有權決定是否告知家長,不應由校方直接通知家長。 陳三野建議,學校應建立家長查詢學生在校獎懲或相關資訊的管道。小芳進一步說明:「但若涉及校園暴力、性平等重大事件,仍應強制通知家長。」他建議,大學生若涉及違法事件,學校應依照相關規定建立通報機制,並基於專業倫理,對學生進行後續輔導。臺大政治學系學生香堤(化名)建議,校方可透過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召集學生與校方人員進行討論,並界定「正當理由」的邊界。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事務長蔡炎龍說明,政大會依據身心健康中心諮商師的判斷,若學生的狀況需要家長的協助,還是會通知家長。而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說道:「臺大此次的條文修正是積極且務實的調整。」他認為,這樣的調整回應了大學生對隱私權的訴求,即承認成年學生有權決定個人懲戒資訊的分享。此外,他建議校方建構一個「分層漸進式」的通報與輔導機制,強調預防、介入與追踪。與此同時,他還建議校方推動對家長的教育與溝通,讓家長理解學生自主權的重要性與限度。皮世明表示,「這樣的機制能讓學生保有自主權,也能讓家長擁有適度知情權,同時還能避免學生的問題惡化。」
臺大學倫會委員提名首遭駁回 投票程序漏洞待檢視
校園
第1816期
臺大學倫會委員提名首遭駁回 投票程序漏洞待檢視
2025-10-31
【記者陳少凡報導】國立臺灣大學近期在進行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以下簡稱學倫會)遴選時,臺大電機學院特聘教授吳瑞北被系上推薦出任學倫會委員,但因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評會)投票階段未獲過半支持而被否決。成為臺大首次院方推薦人選被教評會駁回的案例,引起師生及外界關注校務決策透明度與制度爭議。 依臺大現行《學術倫理委員會設置辦法》及《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各學院推薦的學倫會委員須經教評會出席委員過半同意方能通過。臺大秘書室表示,此次否決屬合法程序,審議結果尊重集體投票,自2017年6月(研究誠信辦公室成立)以來,都是透過以上模式進行選任。此次評選過程,吳瑞北教授認為副校長身為被監督者卻能選擇誰監督自己,質疑其獨立性與利益迴避原則。校方回應,除非有特殊迴避事由,會議審議時無須迴避。臺大秘書室解釋:「每位委員投票皆屬個別心證,投票結果無需另附理由,制度上亦不對外揭露。」吳瑞北教授認為此次審查做法可能影響專業判斷與審查正當性,也引起校內對制度公信力的關注。他進一步表示,教評會作業應「更公開、公正、嚴謹,不能只是投票決定而不說理由。」並強調學倫會委員資格審查應尊重各院專業推薦。 吳瑞北長期在臺大校內關注校務決策透明度與制度健全,曾多次在校務會議提出監督性提案。他聲明,監督並非為了挑戰校方,而是確保學術社群建立在公開與信任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人願意說,那陽光就會不見。」他認為,此次遭校教評會否決,不僅是個人資格爭議,也反映校內對於批判聲音的敏感與戒備。長期關注校園議題的黃同學(化名)擔憂事件可能造成教師與學生的寒蟬效應,「老師或學生可能更不敢發聲,遇到不合理的事就選擇沈默」。他也指出,雖然依規定遴選過程通常不得公開,但這次事件為首例,若能提供更進一步的說明,例如被否決的原因與評選標準,才可以提升事件的可理解性與制度公信力。 此次事件凸顯校內制度設計與現行辦法運作方式的不完善。畢業於臺大的陳同學(化名)指出吳瑞北教授與校長之間的過往矛盾,不免會讓吳瑞北教授有被打壓的感覺,但對於兩方之間的衝突他說明:「教授提出的意見反映規則上是有漏洞的,但按照現行程序,事件本身並未違反現行規定」。黃同學認為未來可透過修訂辦法或增列特例說明,讓審議過程與結果更易被理解。國小教務主任陳老師(化名)強調校方還是需要盡量依照迴避原則檢視制度漏洞,以期校園學術體系能在透明性與公信力之間找到平衡。
臺大試辦高中先修課程 遭疑剝奪在校生資源
校園
第1813期
臺大試辦高中先修課程 遭疑剝奪在校生資源
2025-09-26
【記者陳少凡報導】8月31日起國立臺灣大學推出「高中生進階課程五年試辦計畫」,讓部分高中生能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先行修習課程,取得學分。目前開放來自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的學生參與。政策初衷在於讓學生提早探索興趣,並與大學接軌。然而,隨著政策推動,部分人質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且損害大學生選課以及公平競爭的權益。 雖然對部分高中生來說,提前接觸大學課程提供了探索機會,但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卻可能意味著資源排擠。臺大經濟系的麥同學(化名)指出,校方應該優先照顧在校大學生,而非分配給尚未確定入學的高中生。他舉例說明:「像經濟學原理每年加簽都是人山人海,在校生修不到,但高中生卻能修課拿到學分的話真是太奇怪了。」臺大畢業的林先生(化名)則指出,僅開放五所高中參加課程,本身就存在不公平,他也提醒,臺大的教育資源稀缺且屬公共財,應該公開並以能力分配,而非依學校身份。且先修課程會造成學分認列與難易度不均,若入學後科系不承認先修課程,學生還需重修。他說到:「台北的學校在於補習跟老師的師資以及整個城市帶給的資源,已經對其他縣市來說相當有優勢,而此時學校(臺大)近一步的將資源挹注於這個群體之中(明星學校),反而會造成台北市跟外縣市更大的不公平。」 除了臺大學生外,家長、高中生以及學者對於本計畫有不同的看法。吳媽媽(化名)認為,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能幫助孩子了解未來志向,並為升學做好準備。參與該課程的嵇同學(化名)則指出,雖然課程內容在高中端課程未必派得上用場,但對參與競賽與未來深度學習卻能成為助力。而針對教育資源集中於明星學校的疑慮,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李淑菁則認為:「如果臺大有其他的經費可以再針對比較弱勢學校或弱勢學生本身,或許臺大更有機會去彰顯他做為一個國立大學的社會責任。」他表示,對明星高中而言,臺大資源已是觸手可及,但對於缺乏此類管道的學校與學生而言,這樣的機會卻極為稀少。他強調,臺大身為國立大學,更應將目光放在弱勢群體,藉此落實教育公平。 臺灣大學教務處招生辦公室(以下簡稱臺大招生辦)回應,高中生進階課程皆為額外增設,師資、教室與行政安排均獨立規劃,經費來自專案捐款與報名費,不會影響大學生選課權益或校內資源。針對外界關注的公平性,臺大招生辦表示,試辦學校選擇台北五所高中是基於長期合作基礎,利於行政執行,未來將逐步擴大合作範圍,並也確保弱勢學生免收費,降低資源落差。臺大招生辦也說到對於計畫的意義不僅在於協助高中生銜接大學課程、提前探索興趣與跨域能力,也希望藉由建立同儕交流平台,培養自主學習與團隊支持。對於外界關注的後續走向也表示未來將依課程成果進行滾動調整,包含擴充課程種類、邀請更多學校與大學參與,讓模式擴及全國。臺大招生辦表示期望藉此不僅培育兼具專業與國際視野的新世代人才,也能展現國立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強化台灣高教體系的整體競爭力。 先修課程有助高中生提前探索興趣、銜接大學,但也引發教育資源分配與公平性爭議。未來五年的試辦期間,臺大如何在培育拔尖人才的同時兼顧教育公平,將是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也關乎整體高等教育制度的發展方向。教授李淑菁便指出,若臺大要回應社會責任,不僅應思考先修課程的公平性,也能透過像是營隊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動,讓更多原本無法接觸臺大的學生參與其中。她說到:「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有些人很有機會能天天在(臺大)校園裡面,可是有些人就算在隔壁卻連門也沒跨進去過」,校園高牆有時阻隔了外界,但若能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自在地走進其中,那麼教育的希望才會真正被打開。
臺大發現新腫瘤抗原 盼臨床應用預防癌症
新知
第1803期
臺大發現新腫瘤抗原 盼臨床應用預防癌症
2024-12-13
【記者姚孟汝報導】大腸直腸癌是一種發生於結腸或直腸的癌症,佔台灣所有癌症死亡率第3名。 國立臺灣大學藥理學科暨研究所碩士生李心慈發表論文〈探索腫瘤新抗原與發展幹細胞疫苗對抗大腸直腸癌〉,尋找對大腸直腸癌有預防效果的新穎腫瘤抗原,作為癌症疫苗使用,榮獲本屆崇越論文碩士組特優獎。 團隊先前的研究已證實,一種基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註1)研發的疫苗具有抑制多種癌症的作用,包含乳癌、皮膚癌、胰臟癌等等,但仍未了解iPSC能夠對抗癌症的確切原因為何。本次的論文研究則首次發現iPSC疫苗亦能預防大腸直腸癌,並嘗試透過實驗了解其中原因,「若不確定疫苗其中的抗癌機制,便不能實際使用於人身上,因為臨床上會難以評估它與其他藥物的相容性。」李心慈補充道。 註1: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是一種經過基因重編技術轉化而成的多功能細胞,在再生醫學、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研究進一步發現,該疫苗之所以能夠抗癌,是因為大腸癌細胞和iPSC有一些相同的蛋白質,當 iPSC 被注入小鼠體內時,免疫系統便能夠先學習辨識這些異常的外來蛋白,之後遇到擁有相同蛋白的癌細胞時,能及早發動攻擊。後續透過動物實驗與電腦模擬分析,團隊最終找到兩個最有效且能夠發展為癌症疫苗的關鍵蛋白,能活化人體內捕捉並傳遞抗原的樹突細胞,進而提升T細胞(註2)的抗癌活性。「首次證明iPSC對大腸直腸癌有預防功效與成功揭露兩個新腫瘤抗原,也是本次研究最大的突破與成果。」臺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也是論文的指導教授魏子堂說。 註2:T細胞能夠識別和消滅癌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專門對抗腫瘤的關鍵角色。 談及研究不足之處,團隊表示目前仍侷限在動物模型,發現的兩種關鍵蛋白抗原是否也能活化人類免疫系統,仍需進一步利用人類細胞測試。此外,癌症疫苗通常需搭配免疫佐劑以提升免疫細胞活性,但本研究尚未確認iPSC疫苗適用的免疫佐劑種類,這也成為團隊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魏子堂則說明道:「研究目前著重於預防型癌症疫苗,但也希望拓展應用在已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身上,搭配原有藥物做合併用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對於研究的未來走向,李心慈說:「以更有野心的視角來看,希望可以透過找到iPSC裡面的關鍵蛋白去做出多種癌症都可以使用的疫苗。」魏子堂則說道:「我們目前也將著手申請專利,期許這項發現不只是一篇學術研究報導,而是真正可以應用在臨床,對癌症患者甚至是對人類整體健康有所貢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生化分生學科教授李丞釩談及本研究特別之處時則說道:「團隊透過iPSC,成功激活了原本難以被免疫系統辨認的蛋白,這發現對癌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為預防與治療開闢了嶄新的方向。」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校園
第1802期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無車化推動團隊11月29日召開「校總區無車化執行方案與推動時程整體規劃案校園公聽會」,提出實行校園無車化的方案,包括劃分道路通行權、優化停車和行人動線等,以及試辦校園無車日、劃定無車試辦區等短期做法供師生參考,期望建構友善且安全的校園交通環境。 負責無車化計劃案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聿廷說明,2022年校園內發生車輛與腳踏車追撞事故後,掀起施行無車化的討論,並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10年內達成無車化的目標。為了落實政策,許聿廷帶領的推動團隊經過分析,逐漸確立計畫施行方向,他說:「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私人的自小客車,或是訪客接送的(車輛),希望能夠轉移到校園外圍的停車場。」團隊成員黃柏森則補充,因台大校地寬廣,師生移動時對車輛、自行車的需求高,因此希望從限時、限區的車輛管制開始施行。不過,黃柏森提到,目前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師生在政策施行的細項上,如限制車輛通行的範圍、施行無車化的後續計畫仍出現分歧,將在未來擬定政策細項的會議上,邀請各方代表討論,凝聚共識。 對於校內的交通現況,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翁林立指出,在上下課和午餐等尖峰時間,校園內的人流較為混亂,加上腳踏車和車輛同時通行,對行人造成危險。他認為無車化政策能改善此狀況,確保行人安全。台大藥學系學生黃胤程則認為,推動校園無車化有一定的難度,「我覺得不太可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校園太大了。」他也補充,車輛進入台大的需求太高,包括學餐的貨物配送、外賓的來訪等都難以避免。比起施行無車化,黃胤程認為,校方應把更多預算和心力用於優化校內人、車流的規劃。 談到無車化在大學校園內的推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表示,每間學校都應依據各自的地理條件、師生的交通工具使用傾向來制定不同的施行方針及力度。水敬心舉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為例說明:「學校都是在山坡上,你完全沒有(車輛)的話,那怎麼去通勤就很不方便。」他也建議台大團隊,推動無車化只是建立友善行人環境的其中一步,停車格的安排、人行道品質的優化等相關配套措施,都有待校方努力改善。
臺大男足惜敗義守 體能與溝通成決勝關鍵
體育
第1802期
臺大男足惜敗義守 體能與溝通成決勝關鍵
焦點
2024-12-06
【記者王振驊桃園報導】113學年度UFA大專校院足球聯賽男生組第一級預賽(註一)第一階段賽事11月25日於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展開,八支隊伍齊聚一堂,展開激烈對決。去年在男一級挑戰組奪下第二的國立臺灣大學男子足球隊,取得晉級男一級賽事資格,他們今年將以全一般生陣容,挑戰一級各校強權。其中,在11月29日,臺大對上南部強權義守大學,終場台大以0:2遺憾落敗,在本屆預賽中苦吞三連敗,至今尚未開胡。 註一:賽事共八支隊伍參加,預賽、複賽採循環賽制,預賽採八隊單循環賽制,依預賽成績分列前四名與後四名二組分別進行循環複賽;預、複賽成績合併計算,複賽前四名隊伍進行主客場賽制及名次決賽,後四名隊伍再進行循環名次決賽。 預賽前兩場,臺大分別以0:2以及0:7敗給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以及臺北市立大學。然而,本場甫開賽,臺大球員就展現強烈氣勢,穩穩掌控球權,不斷在對手的半場內發起進攻,讓義守一時間難以適應節奏。不過在上半場尾聲,義守大學球員黃宇廷在禁區遭到犯規,獲得12碼罰球機會,並由日籍選手新井浩太順利罰進,取得1:0的領先優勢。義守大學隊長吳宏毅表示,賽前教練有針對對手進行策略上的調整,上半場先以防守壓迫為主,他說道:「我們不管遇到任何球隊,我們第一個目標是以不失球為優先,遇到(實力較為)後面的隊伍,我們的攻擊會變多。」 中場過後,臺大球員體能下滑,以致控球率下降,連帶發生多次失誤。在下半場開始沒多久,義守便抓住機會,透過一波反擊,由隊長吳宏毅在邊路傳球給隊友新井浩太,順利破門拿下第二分,使臺大無力反撲,最終落敗。臺大足球隊長李寬表示,兩隊上次交手已經是兩年前,上半場在不熟悉彼此的情況,雙方都處於試探階段。然而,他認為本場比賽落敗關鍵在於下半場的體能問題,他說:「下半場其實我們有能力控球,那(落敗)第一個(原因)是體力下滑,再來是被進一顆之後,球隊士氣沒有馬上提振起來。」 在比賽中,也看到許多異國面孔在場上奔跑。來自日本的義守大學足球隊選手新井浩太表示,球隊當中共有七名日本選手,自己當初是從校內的足球比賽被教練挖掘,才進入到校隊踢球。這場比賽後,他認為需加強隊友之間的溝通,才可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他說:「在下一場對決,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台灣、日本隊友都是。」此外,台大也有不少外籍球員的身影,李秉諾說明,球隊有來自海地、宏都拉斯以及日本的選手,帶來不一樣的文化衝擊,他說:「日本人他們的腳底功夫和一些基礎是很扎實的,宏都拉斯人、海地人,他們的拼勁是很不錯的。」 賽後,兩隊球員也分別分享今年聯賽的目標。李寬表示:「最簡單的目標是讓大家知道,今年(球隊)一定要保級(註二)。」而針對球隊目前的體能狀況,李秉諾也補充:「坦白講,畢竟我們是一般生,還是以課業為重。」他提到,平常球隊一週已經花兩天在日常訓練,並額外撥出一至兩天加強體能,日後也將以副隊長身份,更加督促隊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隊友的心肺表現,以應付接下來的賽事。而義守大學雖長年居於一級賽事,但總體實力仍與前段班四支球隊(台體、北市大、銘傳大學以及輔仁大學)有落差,新井浩太分享,希望今年球隊能夠躋身四強之列,也將在之後的比賽針對溝通問題進行調整,讓台日球員之間,在攻守的串連配合上更加緊密。 註二:賽事設有升降度,最終名次後兩名隊伍,於明年(114學年度)需降級參加一級挑戰組,空缺名額則由113學年一級挑戰組前兩名遞補。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校園
第1787期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2023-11-3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長黃種賢表示,研協會目前正關注台大奬懲委員會的單一性別最低比例,期待創造性別更友善的環境。 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張愷文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10月20日於教務會議上修正《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以下簡稱《互動準則》),給予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力。然而修正後的法條,仍無法保障學生論文所有權,使學生可能依舊傾向隱忍權力者侵犯。今年五月台灣掀起#MeToo運動,校園中研究生與指導教授的性騷擾事件也引起關注。有鑑於此,臺大研究生協會便研擬修改指導教授跟研究生的互動準則,期望給予學生更多權益保障。臺大研協會長黃種賢發現,過往臺大研究生若想結束與指導教授關係,必須經由指導教授同意,如果不通過,學生只能申請系所召開協調會處理,「協調過程是否發生師生話語權力不對等,或是私下被壓迫,其實都無法掌控。」因此臺大研協會針對《互動準則》第六條提出修正法案,未來當性平事件成立,研究生得以主動請求終止指導關係,且系所必須在一個月內針對雙方之間的研究成果歸屬進行協調,以保障其權益。面對保護學生的修正法案,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黃紹棋提出潛在問題,他表示,在未取得原指導教授之書面同意之前,不可以發表原本與該教授的研究成果,「學生仍可能為了保住論文而忍氣吞聲。」他坦言,學生為了盡快拿到學位,可能寧願選擇不舉報,而使新法無法發揮作用。黃種賢談及,論文的歸屬,取絕於教授或是研究生在論文上面付出程度,而修正案中明列系所協調時需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規範,不得以不對等之權力與地位,再次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性別平等教育法》全台各級學校一體適用,因此規定較籠統,待個學校進一步制定。 圖/林詩祐攝除了擔心畢業資格之外,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高馨慧則著重校方後續的處理,他指出,學生與原指導教授終止關係後,可能發生找不到新指導教授,或未來畢業在學術界發展,可能受到原指導教授的打壓,致使生涯發展受阻。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同樣關心處理後發展,他表示,若性平事件不成立,學生不適用修正法條,導致無法主動終止與教授關係,後續師生關係的修復或是解除等等配套措施,都尚待擬定。此外,兩人均談及性別平等委員會的審議過程,張育萌說明,「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導致學生蒐證不易」,性別平等委員在無足夠的證據下,無法做出最適當的判斷。高馨慧擔心性平會的審議過程,因為教授擁有較多資源跟較高的地位,更好為自己爭取權益,所以可能會產生對學生不公的裁決。他無奈地說:「修正這條法條,也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校園性別平等是台灣以討論多年的議題,黃種賢談到礙於全台各校研究所規定不統一,部分學校甚至各研究所規定都不盡相同,因此,可能連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益都無法保障,遑論後續進一步的修法。不過,張育萌對此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臺大修正案是個開端,能夠帶動其他學校進一步改革,藉由讓學生感受自身權益被學校重視,自身研究成果不被隨意剝奪,能夠留住更多人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談到,近年校園疑似性騷擾通報數逐年上升,不代表性平事件在校園變嚴重,而是學生願意說出口,更了解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圖/林詩祐攝
臺大生集結聲援馬遠部落 籲校方道歉正視返還訴求
校園
第1785期
臺大生集結聲援馬遠部落 籲校方道歉正視返還訴求
焦點
2023-11-18
【記者張愷文綜合報導】「臺大生檢討,世界才會好;臺大搞戒嚴,返還勿拖延;臺灣大學沒誠意,族群平等要正義!」學生在國立臺灣大學正門口高喊口號,手舉抗議布條,為花蓮馬遠部落布農族人發聲。臺大學生會昨(17日)下午舉行記者會,批評校方15日對馬遠部落遺骨返還陳情之不適當應對,盼透過學生自主行動,呼籲校方重視言論自由和族群平等。臺大原聲帶社代表langui ispalidav希望校方能儘速公開道歉,並提出馬遠部落遺骨的具體返還細項。同時,他也呼籲校方重新檢討原住民族學術研究倫理的正當性。臺大文學院學生會長朱育賢指出,臺大長期欠缺人文關懷意識,期盼校方透過「全民原教」、「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課程」以及「族群平等相關措施」推動多元文化相互理解,喚起臺大師生的人文關懷素養。參與15日陳情的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Savungaz Valincinan 接獲學生聯合聲援消息後,表示內心深受感動,尤其當得知眾多非原住民學生願意理解事情脈絡並響應支持。他說:「作為少數,族人遇到的不公義,不只是由族人去面對就能改善的,需要更多人去理解。」Savungaz也讚許學生勇於捍衛校園民主和言論自由,相信這會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並期許族人的聲音能被更多人聽見,捍衛他們應有的權益。針對臺大校方15日採取的行動,臺大原聲帶社長Katting Adaw Langasan激動譴責,認為此舉不僅阻斷校方和原住民溝通的橋樑,更影響師生進出校園和言論自由的權益。他憤怒地說:「將族人拒於門外,斷絕了校方與族人過往建立的關係,也看不出校方一絲積極和誠懇。」臺大學生會學權部長簡愉珊則斥責校方重現威權,並舉出其它處理方式,「可以選擇帶到會議室好好談,可以請成群團體在駐警隊陪同下繞校,這些都比關閉校門、動用警力妥當。」馬遠部落族人15日至臺大陳情,盼校方直面歷史,誠懇道歉並設置基金會償還約14.9億之賠償金。面對族人的訴求,校方動員警力、拉起校門,將族人拒於門外。校方事後雖於新聞稿表示有意願歸還馬遠部落之遺骨,但針對族人要求的賠償事務,以「受限於校務基金管理辦法」為由,拒絕另設基金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