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戲劇融合地方故事 淡水生活節再現往日記憶
生活
第1801期
戲劇融合地方故事 淡水生活節再現往日記憶
焦點
2024-11-29
【記者陳樂怡新北報導】「淡水其實是一個可居可遊的地方,希望大家走到淡水的歷史街區,參與了這一些活動後,能體驗到這座城市的美。」 計畫主持人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黃瑞茂說道。由淡江主持的「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USR計畫,與淡水地方團體共同舉辦的淡水生活節於16日至24日舉行。其中,於23日在淡水古蹟帶入戲劇表演,展示淡水歷史風貌。 第二屆淡水生活節首次與淡江實驗劇團以及「不要再看別人屌了」製作團隊合作,於淡水紅樓與淡水木下靜涯舊居作為展演地點。此次展演主題「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以學生演繹當地逐漸衰敗的酒家風俗與酒家女離奇死亡的風波拉開序幕。隨後邀請民眾移步到淡水紅樓門口,演藝日本著名畫家木下靜涯於淡水的奇遇。劇情接著轉換為與觀眾的互動式演出,藉此講述學生自由運動的時代經歷,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一起飲食,並體驗其中的激情與變遷。最後,演員身穿旗袍為客人倒茶聊天,透過生動的演技呈現出過往清茶館的日常,整場活動以清茶館的倒閉困境作為結尾。 「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讓學生深入探索淡水的民間傳說,並結合自身的心境。「離開或是留下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就好像我並不是離不開淡水,而是跟那些茶室阿姨一樣 ,內心害怕離開舒適圈。」劇場導演之一的呂于汝提到。他把清茶館員工不捨離別,融入自身對於畢業離別的感受,並將這些故事融合劇場表演中。呂于汝說:「淡水的歷史淵源很深厚, 希望以戲劇的方式讓淡水人、新居民,甚至是遊客,更加認識淡水。」 展演現場座無虛席,許多淡江學生與淡水居民都以觀眾的身份參與這場展演。「確實透過這次的演出有更多機會,更深入地認識了淡水,也了解到了這是一個文化底蘊的比較濃的地方。」淡江學生王天和興奮地分享。他認為淡江學生與淡水地區密不可分,因此能藉由這一次的活動更了解學校附近的經歷,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體驗。 談及淡江實驗劇團與生活節的未來規劃,團長蔡坤霖表示,希望未來能持續與淡水生活節合作,打造更多精彩的演出,更希望在增加學生劇團的曝光度以外,展示出淡水的人情趣味。「從劇團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期待能繼續(生活節)合作!」他期待道。
舞台劇傳達營養知識 舞樂交織呈現多元文化
生活
第1798期
舞台劇傳達營養知識 舞樂交織呈現多元文化
焦點
2024-11-08
【記者吳恒儀花蓮報導】「一天鹽巴六平匙!」站在集會所的屋簷下,演員們身著原民服裝,向部落長者們宣導飲食觀念。花蓮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攜手光復鄉冉而山劇場推出「2024營養花吃UP!」行動舞台劇巡迴列車,10月5日起從花蓮吉安好客藝術村出發,每週六陸續於光復、豐濱、瑞穗、富里、秀林及花蓮市演出,在10月26日來到巡迴最後一日。 行動列車停靠在各部落的集會所,能夠遮風避雨的室外半露天空間瞬間成為地方劇場,將演員與觀眾們凝聚起來。花蓮族群多元,劇本曲目因地制宜,準備了阿美、閩南、客家、布農等不同族群的歌謠,載歌載舞間穿插營養知識科普,並以「mipaliw」(註)阿美族部落勞動換工的互助精神融入生活情節,藉由劇中konayat賣膏藥的故事,喚起長者們的回憶。 註:阿美族語,「互助換工」之意。(資料來源:mipaliw共創都蘭計畫 ) 參與舞台劇演出的冉而山劇團成員,Karding和Sera皆來自阿美族,目前分別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學系。Karding表示,自己從小便跟著劇場感受行為藝術,對藝術行政也頗有興趣,此次演出負責接洽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而Sera則提到,不同於以往行為藝術展演,「營養花吃UP!」是劇場初次嘗試穿插健康教育的純戲劇表演形式。「konayat在劇中作為串聯起故事的主軸,更用以達成衛教目的。」Karding說道。劇中靈魂人物konayat,在1950至1960年代穿梭在醫療匱乏的花東各部落送藥品,是長輩熟悉的歷史人物。 冉而山劇場作為「貧窮劇場」(註)並非代表貧困,而是希望在有限資源內激發更多可能性。團長 Adaw Palaf Langasan表示:「這裡是提供對行為藝術、戲劇等場域有嚮往的部落族人學習的團隊。」學生青年在行為藝術與戲劇表演中摸索內心,是更認識自己的過程。Sera來自花蓮的港口部落,他認為學生不僅為劇場帶來新的活力跟想像,也負擔藝術行政的重要角色。 註:與聲光華麗的「富有劇場」相反,強調演員的自我探索與顯現,剝去「外在人格面具」,以自己本貌面對觀眾。(資料來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昀婷,同時也是行動舞台劇計畫的主要創作者,他表示營養師很常在據點裡給部落長者上課,呼籲日常多食用在地藜麥、糙米等,促進新陳代謝。他說道:「希望用蔥、薑、蒜和馬告、刺蔥等原住民香料,減少鹽巴的攝取,可以刺激嗅覺和味覺。」他也提到,因為上課效益有限,才發想出以較動態活潑的舞台劇形式,較能被長輩所接受。「以長輩們的思想、原有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切入,更能傳達我們的資訊。」李昀婷補充道。標語「少鹽少糖多全穀」貫穿全劇,現場觀眾兼社區志工的郭美玲認同表示,在據點工作時也能應用標語準備餐食、提醒長輩。 花蓮縣衛生局健康促進科長詹瑞慧認為,通過此次合作看到更多青年參與地方議題的可能,「是否可能與花蓮的慈濟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合作,我們都保持開放的心態。」他說道。Sera也表示:「學生可以思考、建立與自己所處土地的連結。」只有意識到自身與土地的聯繫後,產生的行動才是真實、自信的。
《更地》回溯過往記憶 探討人存在意義
藝文
第1796期
《更地》回溯過往記憶 探討人存在意義
2024-10-18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舞台四散著殘留的磚塊,曾經熟悉的家園,如今成了一片空地,一對夫婦來到空地上「旅行」,回憶過去的生活點滴。2024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佰拾級畢業製作《更地》,11日至13日在北藝大戲劇舞蹈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重現日本戰後劇作家太田省吾的作品。 戰爭過後,原本熟悉的家園被摧毀成一片空地,一對夫婦發揮想像力,拿起磚塊堆疊出過往的居住空間,玩著扮家家酒,回溯過往的美好記憶。談及選擇劇本《更地》的原因,導演張釋分認為,此劇本以幽默且毫不說教的對白,加上兩位主角面對過去記憶的不同模式,去探討「失去」的本質,「具體呈現人類的多樣性。」 本次演出是《更地》首次在台灣以舞台劇形式展演。戲劇顧問暨劇本翻譯黃于庭說:「《更地》劇本形式開放,可容納創作者的各式想法,並在各種時代下扮演都成立,或許我們能讓《更地》成為這個時代下某種紀錄的一個作品。」由於日文一句話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和可能性,加上《更地》劇情是浮動的,黃于庭說:「一定要帶著情境並貼合導演和演員的想法翻譯,並多次討論這些句子表達的其他可能性,再慢慢把一字一句定下來。」而沒有設定空間、時間的劇本,演員張芳榕坦言:「劇本對白很跳,話又容易被切斷,很難從文字裡抓取線索了解角色的心境。」為熟練劇本,張芳榕表示,每天大量的與劇本對話相當重要。 張釋分表示,這個劇本的力量在於一直把觀眾拉回活著這件事,「用失去談存在、你想抓住的,感受我們活著的每一秒才能累積成眼前的你自己。」就讀實踐大學社工系劉同學(化名)說:「沒有屋頂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人生中你可能會被一些事情蒙蔽,但如果踏出去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樣子。」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藝文
第1787期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2023-11-29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舞台上灰色場景隔出三間房,大量通風管遍佈在場上,角色們在密閉昏暗的空間中時而喧嘩、時而談心。202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佰玖級畢業製作《食用人間》,24日至26日在北藝大戲劇舞蹈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藉由角色之間對「狼」的不同詮釋,帶出人們只專注在自身價值觀,而不願以更自由的心靈去理解他人的現象。陰暗幽閉的舞台空間上,角色們哀愁的圍坐成圈,雙眼無神的吃著由狼提供的食物。《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來臨後,食人的「狼」將倖存人類區隔在島內,並規定他們無法食肉。島上植物也因貧脊的土地難以生長,人們只能依賴島外的狼定時供給食物維生。故事中四位主角被迫居住在一起,在看似和諧的生活中,因家裡遺失的一隻「手指」掀起波瀾,更引發誰是狼的猜疑與爭執。觀眾R小姐(化名)說:「劇中個性不同的角色所展現的衝突和拉扯,讓我反思自身面對人際關係或社會價值差異時,所展現的不同情緒。」 《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後,人類被食人的「狼」拘束在島內無法自由行動。飾演真真的林品含將狼視為神,他相信人類若將己身獻給神,靈魂便能與狼相存。 圖/鄭文凱提供本次演出是《食用人間》首次在台灣以舞台劇形式展演,過往只有以讀劇的方式呈現。就讀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也是本劇導演的歐陽劭祈補充道:「起初與演員建立相同的世界觀是排練時最大的困難。」談及選擇此劇本改編為舞台劇的原因,飾演女主角真真的林品含表示,選擇劇本時會優先考慮表演性,讓演員能夠盡情發揮,「當初是被劇本簡單且具生活感的台詞吸引,而當各個角色鮮明的立場碰撞時,也可以考驗我們的能力。」 戲中每位角色對待狼的態度皆不同,其中飾演小瀚、就讀北藝大戲劇學系的龔家右,對於姊姊在爸媽被狼帶走後,仍將狼奉為神的信仰很不諒解。 圖/鄭文凱提供為了將原劇本中壓抑的情緒氛圍,以視覺方式呈現給觀眾,團隊特別將背景設定在地下室。「因為照不到陽光容易讓人處於瘋癲或憂鬱的狀態。」歐陽劭祈說明,舞台空間設計是以灰色調為主,而遍佈舞台上的通風管,則是劇中人們唯一可與外界聯通的管道,也是會定時發放物資的輸送帶。畢製生之一、舞台設計陳翊心說明,起初他是以迴轉壽司店為發想,「想表達在密閉空間中,角色一日三餐被這條輸送帶控制的限制性。」 同為北藝大戲劇學系畢製生的蔡宗祐,飾演角色鄧軍,是角色群中唯一見過島外環境的人。 圖/鄭文凱提供《食用人間》也透過配樂,呈現劇中人們困在島內的不安。就讀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的音效設計劉辰君,刻意將劇中某些歌曲改編成模糊、有雜音的音質,除了讓音樂更貼近劇中「末世感」定位,也想讓觀眾體會在末日之後,被迫居住在破爛環境的感受,「因為在末日後僅存下來的電器會被腐蝕,所以我認為它播出來的音質也會比較破舊。」他補充道。
北藝大獨立創作 舞台劇探討人際定位
藝文
第1663期
北藝大獨立創作 舞台劇探討人際定位
2017-11-01
【記者徐湘芸新北報導】《陽明山上有山羊?》由「集體獨立製作劇團」製作,劇團成員多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專業學生。該劇自10月26日起連兩個周末,於「草舍文化」演出。描述一對結髮三十年的模範夫妻,丈夫意外愛上一隻山羊,使原先家的樣貌逐漸崩塌,家人也走向極端。 劇中飾演父親的林文尹,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後,卸下眼鏡後頹喪地坐在沙發上。 圖/潘則安提供米白色的客廳裡,母親全身浴血卻冷靜地坐在沙發上,簌簌地喝著湯。父親傷心跌坐在椅上,不可置信地看著妻子;兒子則摀著嘴,忍耐眼前景象造成的噁心感。「意想不到的情節,像炸彈一樣丟下來,。」現為北藝大戲劇學系交換生的觀眾熊晨雨說。導演、現讀北藝大劇場藝術與創作研所的譚鈺樵表示,該劇只有部分設定與劇情依照原作安排,「我們不特別去設計什麼,是讓演員在環境下自然而然地發揮。」全劇以客廳為主要場景,也以半閩南語呈現對白,塑造強烈日常感。譚鈺樵說:「希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並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家庭連結,以及與動物的感情。」劇中飾演母親、就讀北藝大劇創所的張文易表示,自己的角色是典型、義無反顧為家庭付出的好媽媽,但正因如此,當想像破滅、情況脫離控制時,她才會為捍衛她的「完美家庭」不擇手段。「兒子或是媽媽對於幸福家庭的想像,最後發現只是如一層紙般脆弱。」熊晨雨說,透過意想不到的情節發展,營造出強大的戲劇張力,讓她在震撼中久未平復。 劇中母親站在門邊聽完丈夫外遇的自白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不知所措、神色凝重。 圖/潘則安提供此外,貫穿劇情的山羊在劇中從未出現過,卻始終有隻狗在場上穿梭。譚鈺樵說:「牠讓家庭顯得更自然。」名為咪嚕咕(ミルク)的狗演員有時走向父親懷抱,在母親走向極端時也不情願的低吼著。張文易指稱,他們並不像馬戲團一樣強制動物演員的動作,但在這種半放任式的互動中,卻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牠就是會剛好跟上某個指令(Cue)。」《陽明山上有山羊?》為「集體獨立製作劇團」第二部全獨立製作,採用「協定票價」的模式收費。主張讓觀眾在觀賞全劇後,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與對該劇的價值判定,在信封中放入自己願意支付的金額。「我們並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了志向與做戲的熱情。」譚鈺樵說。 兒子站在廚房中,意外聽見父親的坦白,他愣站著無法接受他所相信的完美家庭一夕崩壞。 圖/潘則安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