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61期
特展重塑往日萬華 盼喚起在地艋舺記憶
2021-12-22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古色古香的紅磚色建築,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室內空間,咖啡色木質地與和煦的光線交織。自7日起,由剝皮寮歷史街區主辦,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教師林守茱帶領「生活的故事公仔班」團隊,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土炭市展間168號舉辦《艋舺時光縮影》特展。團隊以彩色黏土的方式,形塑出一個個「尪仔」,重現艋舺在地的文化、特色與生活方式。 《艋舺時光縮影特展》自7日至明年的1月29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此為其馬路旁展間的入口。 圖/黃亭茹攝位於馬路旁的展間中,觀者近身欣賞玻璃櫃中擬真的「迷你艋舺小人國」,當走過林守茱與黃文鈴的作品〈華西街夜市藝陣文化〉時,民眾不時發出讚嘆聲,該作品重現已有50年歷史的華西街觀光夜市。觀眾黃湘釧興奮地提到,雖作品是靜物,卻能感到現場熱絡氛圍,充滿臺灣漢文化的意象。 此為林守茱與黃文鈴的作品〈華西街夜市藝陣文化〉,呈現華西街觀光夜市過去充滿特色的藝陣文化。 圖/黃亭茹攝談起艋舺由盛轉衰的歷史,擔任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秘書長且是艋舺文史導覽員的施景耀感慨地說:「清朝時代,因為械鬥、產業轉移以及排外的風氣等因素,加速艋舺的沒落。」他接著提到,自日治時代後,艋舺已屬於舊城區,人們漸漸往東區發展,產業也愈來愈少,艋舺因此成為民生區域而非商業區。「我最喜歡的是胡椒餅的模型,那家是從小吃到大的店家,回憶直接湧上心頭。」觀眾吳庭儀感性地說道。林守茱的作品〈手工現作麵糰裡的香味-艋舺胡椒餅〉,重拾艋舺人對在地小吃的記憶,呈現胡椒餅於艋舺美食的重要性。另一作品〈來趣迺菜市仔,東三水街市場〉則呈現了過去傳統菜市場的興盛,在超商速食文化當的現代向觀眾展示傳統菜市場的迷人之處。 此為林守茱創作的〈手工現作麵糰裡的香味-艋舺胡椒餅〉作品,透過重塑胡椒餅攤位的模樣,喚起居民的回憶。 圖/黃亭茹攝艋舺在台灣開發初期扮演重要角色,過去曾與安平、鹿港併稱「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是台北的起源它見證了台灣歷史的發展縮影。」施景耀自豪地說道,再者,雖然當今艋舺已被稱為「台北的鄉下」,不過當地獨特的濃厚人情味是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然而,黃湘釧感慨地表示,今非昔比,作品中的人口結構多由小孩、青年或家庭所組成,不過現在的艋舺環境大多只有長者、遊客或街友。此次特展由萬華社區大學發起,展現由社區推動文化的力量,「透過公民『由下而上』的行動,而非公部門由上而下提供資源。」施景耀說道,期望藉由活動讓身在艋舺的居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強調,社區力量較能貼近在地的聲音,且能使艋舺人對於自身歷史背景能有深入的了解,促使他們更願意投入文化保存的行動。 此為林守茱創作的〈來趣迺菜市仔,東三水街市場〉,重現傳統菜市場的人情味與文化特色。 圖/黃亭茹攝
影音
第1706期
首創吸睛主題曲 史蹟大會師邀民眾同親近古蹟
2019-09-26
【記者阮珮慈、林琬蓉、徐品蓁台北採訪報導】屹立不搖的古蹟,一磚一瓦乘載台北過去風貌,也刻畫歷史痕跡。長年致力於古蹟保存和推廣教育的臺北市立文獻館,21日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辦 「史蹟大會師」活動,由資深導覽員,帶領民眾徒步走訪不同路線認識台北古蹟。臺北市立文獻館館長詹素貞說明辦理活動的立意:「透過資深老師們帶著您,帶著我,我們到現場去看看那一瓦一木,用親近、接觸歷史,變成親自見證,這件事情對我們大家,更珍惜自己的過去,是感情上面的一種共同感。」她期望藉由導覽員的帶領,能夠讓民眾更加了解古蹟歷史,進而加入守護史蹟的行列。參與民眾的陳小姐也分享心得:「我覺得還蠻不錯,今年路線開的很多嘛!」她指出本次導覽路線中有許多以往沒有開放參觀的景點,例如台北賓館和東和禪寺,令同為古蹟導覽員的她也感到很新鮮。文獻館為了拉近和年輕世代的距離,今年也首度邀請創作歌手林亭翰,為活動創作主題曲《戀戀台北塵》。歌詞中寫入多處西門、艋舺一帶的古蹟,林亭翰表示,他希望民眾聽這首歌時,腦中會有一些畫面,若民眾這次有跟著導覽走訪這些古蹟,順著下來,一個一個,腦中就會有畫面。他也希望歌曲可以帶給民眾畫面感。今年活動嘗試結合古蹟推廣與音樂,盼吸引年輕族群關注,讓更多人願意親近古蹟歷史,一起探索迷人的台北古蹟。https://youtu.be/ngNG9PeX7GU
藝文
第1609期
振興萬華起手式 社區青年辦艋舺老街藝術節
焦點
2015-11-29
艋舺老街藝術節在貴陽街登場。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採訪報導】「台北市好管家街區振興協會籌備處」主辦的「艋舺老街藝術節」,14、15日在貴陽街熱鬧登場,邀請民眾體驗畫燈籠、煮糖等傳統技藝,重現艋舺舊時風華。在地店家、關注社區議題與弱勢居民的在地團體一同擺攤,展現在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社區對多元成員的支持。「好管家」由一群萬華當地青年組成。去年街坊聚會時,眾人得知有鄰居打算辦活動卻遇到困難,於是同心協力在一周內完成活動,也成功吸引許多民眾到場。這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多為萬華做點事,「好管家」因而漸漸成形。五年前回到萬華繼承父親涼粉攤的好管家成員辜凱鈴說,許多人對萬華的印象都是負面的,但這裡其實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有許多老故事,也有許多傳統產業仍堅守崗位。因此他們持續舉辦各種結合當地特色的活動,並發行萬華地方誌「台北小船仔」,訴說當地的故事,讓大家感受萬華的人情味。本次老街藝術節選在有「台北第一街」之稱的貴陽街舉辦,並邀請當地傳統業者擺攤,希望吸引更多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民眾一同來關心如何振興萬華。辜凱鈴說,有些在地產業面臨無人繼承的危機,希望能把他們的資料完整保存,如果有人願意繼承,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如何協助接手,甚至尋求政府支持。除了傳統產業,也邀請多個關心在地議題的社團分享理念。致力於協助萬華弱勢居民的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在攤位前擺放各種精巧的木工作品、明信片、貼紙,以及志工親手做的拼圖,供民眾賞玩。協會專案人員謝宜潔表示,他們希望不同的族群能一起工作並彼此學習,達到人際間的交流,讓生活遇到困境的朋友找到精神支柱。現場所有商品都是志工一同努力的成果,販售所得的一半會作為經濟弱勢成員的收入,希望能改善他們的生活,並落實「在地經濟」的理念。謝宜潔也提到,參加老街藝術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討論如何規劃攤位內容,從分工到完成,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團隊的向心力也在無形之中凝聚起來。辜凱鈴表示,這次的老街藝術節是第一次有政府經費協助的活動,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與社會局長許立民都到場參加,並表示願意協助當地發展。他們會集合眾人意見,確認需要的協助形式。但如果最後公部門無法幫忙,民間也能自己行動。辜凱鈴說,活動其實只是振興當地的手段,未來會透過網路傳遞更多在地故事,凝聚年輕人對家鄉的認同。好管家也只是媒介,應由當地居民一起努力,構築自己理想中的萬華。民眾體驗古早味煮糖過程。 圖/洪與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