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李秉璈凝視日常物件 壓克力重塑看的方式
藝文
第1814期
李秉璈凝視日常物件 壓克力重塑看的方式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台中報導】厚薄不一的壓克力顏料堆疊,光影中藉由打磨手法微微透露的閃耀質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畢業生李秉璈,9月27日於科元藝術舉辦《又一溪流表面》個展,以日常物件為題材,引導觀眾重新感受生活周遭影像。 有別於緩慢凝固的油畫,壓克力速乾且易於堆疊顏料,契合李秉璈想法多變且急於表達的性格。「我希望可以創作很多畫面,但(油畫)層層疊加容易黑掉。」李秉璈表示,壓克力較容易操作,只要簡單的一道黑、一筆白,就能成為另一個畫面,速乾的特性在物件拼貼上也最適切。在大型作品〈面08-磨石子〉中,他借鑑傳統磨石子地板的製作流程──倒滿碎石、灌漿、磨平,來比喻自身創作時堆疊顏料再打磨拋光的過程。他進一步透過畫面的縮放,呈現視野上的不同差異,例如完全不同的建築結構,或是地面的一角。 壓克力易塑形且操作快速的特性,搭配李秉璈本次以感覺出發的半自動技法,使他能將日常影像轉化為創作。作品不拘物件形態,而是以近乎沉浸的方式呈現個人觀察。在〈Picks〉中,白色背景的均勻塗料與中心的兩塊吉他彈片,源自李秉璈觀看吉他影片的發想。他刻意改變物件性質,以雙片拼貼及凹陷手法營造視覺誤差,讓觀者思考物件形態與代表意涵。另一個作品〈切片05-良藥〉中,李秉璈透過長期觀察木桌上的顆粒藥品,刻意模糊物件狀態,而非再現藥品真實樣貌。觀眾Patrick(化名)說:「透過展覽,我看到他用比較隱晦的方法,呈現日常物件與事物中蘊含的獨特美感。」 李秉璈在《又一溪流表面》中首次嘗試在口袋大小的畫布上創作,並以銳化的手法,使影像細節更清晰,將視覺聚焦於較小的生活物件。其中一件作品〈Soaps〉,取材自浴室中的肥皂盒,呈現出人們習慣將快用盡的肥皂堆疊在一起、避免浪費的情況。透過紅色、綠色與藍色等顏料堆疊,使〈Soaps〉與平面創作做出區別,營造猶如真實肥皂盒般的立體效果。「我的生活可能就是看書或者跟朋友抽菸,而口袋書、菸盒都是隨時可以掌握和放進口袋的東西。」李秉璈將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微小物品,以相近的尺寸融入創作。 李秉璈藉由大小不一的作品,展現他凝視生活物件的狀態,表現最平凡的日常觀點。觀眾容(化名)說:「他的作品讓人一眼看不出物件本體,觀眾需要融入自身的想像去解讀,隨著長時間的觀賞,每個人可能產生不同的感受。」李秉璈以改變物體本質的手法,呈現出作品多元的解讀空間。
翻轉釉藥與陶土關係 陳寬重塑物件觀看視角
藝文
第1804期
翻轉釉藥與陶土關係 陳寬重塑物件觀看視角
焦點
2024-12-20
【記者林偌甯新竹報導】「辯證物的邊界與自主性,鬆動平滑物件的細縫,找尋觀看的新視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寬,自12日起於國立清華大學澤空間舉辦個展《在裡面的在外面》,他解構陶瓷的材料與功能,拓展釉藥依存陶土的印象,向觀看物件的既有方式發起挑戰。 陳寬對陶器毛孔的延伸想像,起源於德羅斯特效應(Droste effect),呈現圖像在畫中無限循環的模式,彷若無盡宇宙一般,他說:「這種觀看方式很有趣,所以我進而將陶罐表面的毛細孔,想像成無限個小陶罐。」作為保護或裝飾陶器的塗層「釉藥」,自古以來皆被視為陶土的附屬品。但陳寬以德羅斯特效應的思考方式,試圖顛覆釉藥存在的意義。因此他在〈甜蜜坑洞的反轉〉中,以陶土燒製蜂蜜罐卻不上釉,反而將黃色的釉料化作蜂蜜置於容器內,明示陶罐為釉料而存在,翻轉兩者間固有的主次關係。 陳寬過去主要創作「抽象陶瓷」,以陶瓷的造型、線條承載感性主題,但製陶過程需嚴謹考慮陶土性質,與高溫收縮造成變形等因素。陳寬認為建構事情就是一種素描,素描透過線條與明暗呈現結構與光影,而製陶則以形態和材質展現概念,兩者皆需事先理性規劃,才能讓作品自然流露感性意涵。在〈素描:明度實踐〉中,陳寬混合高嶺土、霞正長石、碳酸鈣與石英為釉藥,置於九片黑鐵上燒製。他藉由微調碳酸鈣與石英的比例,使燒製後的釉料呈現不同硬度與明度,呼應素描中明暗交錯的筆觸,同時凸顯釉料在窯中展現的藝術性。 「燒製時的升溫曲線像釉料的構圖,決定它的肌理和顏色。」陳寬製作〈背景中的圖形:溫度素描〉時,將同一帖釉料置於耐火磚與防火棉砌成的三個立方體,以三種溫度製出型態各異的釉藥塊,並壓印在素描紙上。壓印過程中的姿勢、手勢與物件隨機交織,打破傳統素描形式,體現釉藥的繪畫性。 除了挑戰陶土與釉藥的依附關係,陳寬也嘗試抽離物件的功能性。策展人李碩瑜提到:「陶除了作為功能性的物,能不能在物的基礎上具更多想像?」作品〈黑色海綿〉由泥漿包裹的波浪海綿與防撞箱組成,乍看之下像是藝術家佈展時遺留的雜物。波浪海綿作為保護與運輸藝術品的載體,被製為陶瓷後,只剩下造型。藝術家由此思考轉換材質後的海綿,是否仍具備作品的意涵。觀者林君達欣賞陳寬以詼諧手法揭示觀看的慣性,「從海綿的鬆軟過渡到陶瓷的堅硬,指向保護與易碎特質之間的矛盾,十分有趣。」 哲學家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曾說:「內與外是相互滲透的流動狀態。」這讓陳寬發現,釉料施於陶土外層時,仍保有其保護特質,陶土與釉藥之間並無明確的主從關係,反而能各自成為藝術的主體。陳寬故將此觀看角度轉化為作品〈槍與彈殼〉,排列整齊的「蛋殼」與作品名稱形成雙關,並以蛋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象徵釉料;一旁未上釉的槍械失去具攻擊性的扳機,呈現出兩物件和平共存的景象,「獨立本身未必有意義,沒必要把關係看得那麼對立。」他補充道。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藝文
第1798期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2024-11-08
【記者林偌甯基隆報導】提取日常經驗中荒誕、有趣片段集結而成的驚喜箱,將生活中的微苦滋味幻化為幽微的喜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玠佑舉辦個展《偷著樂》,透過油彩畫以荒謬視角重譯生活經驗,搖晃觀者對日常元素的既定印象。展覽於10月18日起在基隆元山・美學|城市美術館展出。 《偷著樂》展示陳玠佑繪出在生活中發現有趣或矛盾的事件,以細膩生動的筆觸變造人體輪廓,並多次疊加色彩創造富層次感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在看展過程中,能層層揭開有如驚喜箱般的巧思。此外,陳玠佑也思考觀者、藝術家和畫布的距離,「觀者不會直接接觸到藝術家,作畫的人通常躲在畫布背後。」陳玠佑希望消弭觀者對藝術遙不可及的印象,刺激民眾貼近作品的意願。 作品〈造風〉中,兩位主角裸著上身各據一側,像孩童吹著水泡泡般,不疾不徐吹出一股股龍捲風。有別於大眾對風輕盈、不受拘束的印象,陳玠佑以灰色調繪製背景,強調風的穩定,並讓人物位置呈現二分構圖,與現實中多變的風產生強烈對比,凸顯題材與真實間的荒謬差異。 為了吸引觀眾走近圖畫,陳玠佑在作品〈紅〉中,將大面積的傘面繪在人物之前,並描製、拉伸人物五官。他掌握人們好奇遮蔽物真實面貌的心理,若隱若現的表現手法有助觀者提起求知慾,引領人們投射自身情感,想像傘面下的樣貌和人物間的關係、行為。雖然畫作背景建構在令人煩躁的雨天,但陳玠佑運用鮮艷的色彩減少人們被雨滴壟罩的負面情緒,他說:「紅色能打破雨天的陰鬱,讓觀者在低能量的情境中被逗樂。」 走入展場的角落,一位蜷縮的男子悄然入目。陳玠佑透過作品〈卡〉捕捉繪圖時無從下手的迷惘,他說:「繪畫實踐前,往往需要草圖或一系列的準備,但轉向面對空白畫布時,總有停頓或卡在某個瞬間的時刻。」他在創作時薄塗顏料,以便繪出理想畫面,呼應因斷裂感的猶豫卻又不得不繼續創作的情況。他進一步解釋以層疊技法揉合油彩較輕薄的質地,能引誘觀者靠近畫作,產生端詳其中細節的慾望。 「作者呈現每個人真實的情緒,不是那種對外展現的陽光、正向。」觀眾Ofelia(化名)分享展覽陰鬱的氛圍與自身壓力共鳴,他補充畫中人物的滑稽舉動讓他想湊近觀察,甚至和他們對話。觀眾高寶琴則關注作品中表現的自由感,他說:「很療癒人心,可以讓自己平靜。」對此,陳玠佑表示希望觀眾領會作品核心概念,其他留白可以自行延伸暢想。
時裝秀融藍染技藝 義民祭以青年視角詮釋客家文化
生活
第1795期
時裝秀融藍染技藝 義民祭以青年視角詮釋客家文化
2024-10-04
【記者王保伶報導】113年新北市客家義民爺文化祭(以下簡稱新北義民祭)於9月28日至30日在新北市民廣場熱鬧登場,活動以「青年」為主軸,加入服裝秀、青創市集等項目,透過青年視角詮釋客家傳統文化,鼓勵年輕族群投入客家藝術創作。 服裝秀由與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以下簡稱新北客家事務局)合作的亞東科技大學材料織品服裝系織品服裝設計組負責,結合客家傳統藍染技藝和二手衣再設計,體現「愛物惜物」的客家精神。亞東科大織品服裝設計組副教授徐秋宜說:「我們藉由這樣的成果,表達『永續時尚』、『永續衣櫃』的議題和精神。」除了服裝秀外,會場另一邊的青創市集,提供青年展示創新產品的機會。其中宏國德霖科技大學販賣融合新式烹飪技巧和客家傳統食材的「新客家飲食」,如桔醬泡芙、古早味飲品等,翻玩懷舊味覺記憶,創造復古美食體驗。駐足攤位聽學生介紹產品的人潮眾多,非客家人的民眾宜婷(化名)表示,透過市集推廣客家飲食,更能讓人們認識客家文化。 身為客家子女,同時負責服裝秀設計和走秀的亞東科大織品服裝設計組學生Jessica(化名)提及,在設計服裝前特地研究過客家建築使用的圖案,希望藉由了解文化設計出新穎的服裝。她慎重地說:「理解一個文化後,再創作與其相關的作品,是對這個文化的尊重。」除了尊重文化外,德霖科大餐旅管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鍾碧姮也不斷強調,年輕人承襲客家傳統時,應當以過往風俗為基礎,開創新的傳遞形式,讓未來世代願意了解與接受。「學生研發的桔醬泡芙,讓民眾能夠認識客家的美食特色。」鍾碧姮補充道。 「大部分人不會在生活中接觸到客家文化,便會漸漸遺忘它。」宜婷說道。在參與新北義民祭後,民眾更能體會到客家文化的傳承意義。而身為客家人的民眾善融(化名)也笑說:「看到年輕人不會把文化丟掉,能夠珍惜,是非常珍貴的事。」新北市客家局則表示,未來會繼續增加各領域年輕人參與客家事務的機會,利用他們的創意和專業,讓下一代不斷延續客家精神。
偽造物件玩轉觀看視角 《真的假的》以影像探景物虛實
藝文
第1788期
偽造物件玩轉觀看視角 《真的假的》以影像探景物虛實
2023-12-06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真的、假的只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去觀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鄭尹真於3日在北藝大南北藝廊舉辦個展《說個笑話,真的!假的?》。此次影像創作中,他利用拍攝角度與道具製造出幻視效果,引領觀眾改變觀看方式,並重新審視所見事物的真實性。 鄭尹真舉辦個展《說個笑話,真的!假的?》,3日於北藝大南北藝廊開展。 圖/鄭尹真提供走入展場,木製的紅色房屋模型映入眼簾,如同視力檢查時,驗光儀中常見的房屋圖像。鄭尹真在模型門上鑽孔,將影像作品在孔洞中放映,讓觀眾以窺看貓眼的方式觀看作品〈真的假的〉。當觀者眼睛靠近視窗,會先看見房屋座落於稻田間的遠景,再隨著鏡頭逐漸拉近,便能看見鄭尹真在房屋內擦拭窗戶玻璃的身影。 在作品〈真的假的〉中,鄭尹真於觀看視窗前打上聚光燈,引導觀眾視線。 圖/鄭尹真提供當作品〈真的假的〉影像畫面放大至窗框與貓眼視窗吻合時,則會產生鄭尹真正站在對面,擦拭著觀者眼前視窗的錯覺。他說:「希望透過不斷變化的視角,讓觀眾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看事物會有不同的解讀與感受。」觀眾Tammy(化名)表示此作品引起他與自身經驗相關的想像,「觀看時有正在檢查視力的既視感。」 鄭尹真將影像嵌在手掌大小的孔洞中,讓觀者以使用驗光儀測試視力的姿勢觀看作品〈真的假的〉。 圖/鄭尹真提供除了將虛擬圖像實體化,鄭尹真在展覽中更嘗試偽造實物,創造真假難辨的視覺效果。在作品〈等待的過程 — 美得像假的景象〉中,他以沐浴乳、壓克力顏料混合些許雜草偽造出鳥屎,並從汽車內部拍攝影像,呈現鳥屎一再滴落於擋風玻璃,再被雨刷抹開、拭淨的畫面。鄭尹真提到,鳥屎砸在擋風玻璃上對許多人而言是倒楣的事,但他卻覺得,凝視汙垢被反覆刷掉的過程相當浪漫,他說:「觀眾重新觀看這個畫面時,或許也能體會到我所感知的療癒感。」 鄭尹真將作品〈等待的過程 — 美得像假的景象〉直接投影在樓梯上,並擺放沙發,讓觀者以不同觀看角度欣賞作品。 圖/鄭尹真提供鄭尹真也在作品〈許願池〉中,展現出自身對日常現象的不同解讀。他將人們許願時映在水面上的倒影,幻化為困在水池中的魚,鄭尹真說:「就像人們被困於自身願望,在無盡的希冀中自溺的狀態。」因此,他指導演員模仿魚向上吸吮的動作,並在水面上架起一層透明玻璃,拍攝出擬魚化的人類被阻隔於水中,無法探頭呼吸的窘境。展出時,鄭尹真更將作品投影在自製水池中,讓觀者有親臨實境的感覺。 鄭尹真選擇將影像直接投射在水面上,營造演員在水中掙扎的實境感。 圖/鄭尹真提供鄭尹真試圖讓觀眾看見不同角度可能產生的視覺差異,進而引發觀者思考真實的意義,他說:「我製造虛假,想讓大家意識到,許多我們以為的真實其實都是虛假,重要的是你決定怎麼觀看。」觀眾水母王(化名)也認為,鄭尹真以影像或物件重設觀看視角的手法,讓他在觀展時不禁思考,「是否有鏡頭以外的力量,正影響我們對所見之物的認知。」
跳浪藝術節登場 以多元視角展現花蓮意象
藝文
影音
第1769期
跳浪藝術節登場 以多元視角展現花蓮意象
2022-10-2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梁家柔、林婕宇、吳冠緯花蓮採訪報導】部落頭目拿著小米酒,口中吶喊著祈福語,為藝術節活動拉開序幕。「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22日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以貼近在地生活視角的「地方學」為核心,藉由影像、裝置藝術、虛擬實境等多元媒材呈現作品。今年藝術節以「變化球」為主題,詮釋不同藝術家眼中的花蓮意象。策展人Nakaw Putun說:「變化球這個主題,就是不同物種他的眼球來看待我們的世界,看待什麼呢?我們現在一直不斷變化的這個地球。」本次展覽邀請十組藝術家團隊,將花蓮的人文與生態轉譯到作品當中。來自花蓮阿美族部落的藝術家陳勇昌,擅長將傳統元素融入作品,像是活動舞台上象徵展覽主題「變化球」的竹編創作,就是他巧手下的裝置藝術。太魯閣族藝術家余欣蘭則透過鏡頭,拍下自己跟隨獵人母親返回家族獵場的歷程。不但記錄母親在山林生活的智慧,也省思自身對土地的認同。余欣蘭表示,老人家的觀念是山上或許較沒辦法給予充足資源,所以會希望他往平地發展,「可是其實我發現我應該要多往山裡面走,因為這個我跟土地的關係,還有跟我們家族這世代獵場我才可以更靠近。」除了有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展出,策展人也特別邀請外地藝術家共襄盛舉,透過多元觀點,呈現花蓮在地的人文與自然風貌。出生於台北的藝術家張根耀攜手夥伴林盈潔,與致力於鯨豚保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跨界合作,以東部外海常出現的花紋海豚為發想,將生態調查與保育行動轉化為藝術,創作互動式作品《深藍巴別塔》。張根耀說:「與其說是地方,不如說其實整個海洋,都跟全球或跟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融合在一起的,並沒有說只存在於這邊。」然而,有參展的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同樣以地方發展為目標,但作法上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在地衝突發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余欣怡提供解決建議,他認為,討論地方事務時可多透過公聽會或說明會,創造機會,使各方都能充分表達意見,並同時考量各種生物的發展空間,以避免有某方的權益受損。22日的開幕活動也結合音樂會與市集,吸引不少在地居民到場參與盛會,更有外地求學的花蓮學子,特地在週末返鄉觀展。觀展民眾王姿云認為,展覽中的人文、大自然與生態,有與花蓮元素扣合。「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除了展覽作品之外,接下來也有一系列藝術講座與體驗活動,希望將生態藝術化為實際行動,展現對土地的重視與關懷。
《救贖與昇華》將信仰生活化 泰僑視角詮釋佛學體悟
藝文
第1767期
《救贖與昇華》將信仰生活化 泰僑視角詮釋佛學體悟
2022-10-05
【記者古宇恩台北報導】透明的小佛像坐落在展場正中央,八面碩大的書畫四圍環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學生徐熱舉辦畢業個展《救贖與昇華》,以泰國僑生的視角出發,展出一系列以菩薩超脫輪迴為主軸的作品,傳遞他心中對小乘佛教的體悟。展覽於9月27日起在臺灣藝術大學真善美藝廊展出。 〈身處瀟湘〉是由八個自然景物組合而成的大型作品,希望透過大自然的消長,來詮釋佛教中的輪迴。 圖/古宇恩攝八面書畫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自然景觀,分別是〈星〉、〈海〉、〈濕地〉、〈砂〉、〈草〉、〈山〉、〈火〉、〈雨〉,按照作者心中自然的循環排列。徐熱說明,作品〈身處瀟湘〉靈感源於傳統水墨畫〈瀟湘八景圖〉(註一),結合自己對輪迴的體悟創作而成。有別過去具象呈現菩薩的形貌,這個作品刻意將其隱藏,透過自然的消長來比喻輪迴,菩薩則藏身其中。他表示,「本來菩薩是偶像崇拜,當輪廓被模糊後,祂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表現我們或是菩薩在輪迴歷經的過程。」觀眾王柔茵認為,相較於徐熱早期作品對細節的注重,這幅作品沒有過多技法,反而讓人能夠去感受畫面的意境,「這幅畫很樸實,力量反而很強大。」他說。註一:瀟湘八景最早源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書畫》,指湖南湘江流域的八大景色,是國畫常見的題材之一。作品中帶有貶謫的、失意的情懷。 透明的佛像,將偶像崇拜的輪廓模糊,讓觀者更專注在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意境,而非物質。 圖/古宇恩攝展場的另一側,是由八個人和門框組成的畫作〈八聖人〉,挪用自泰國佛教經典中四向四果(註二)的畫作,象徵進入佛教最高境界涅槃(註三)前的八個階段。徐熱說:「泰國佛經對於進入涅槃過程的表現非常厲害,透過門槓的方式來象徵無法放手的事物,在進步的過程就會把槓折掉。」這幅畫是徐熱觀察小乘佛教而作出的回應。這幅畫中富含巧思,如最左側的聖人身穿西裝,表示佛教修行並不等於形式上的出家,而是思想上的超脫;或是將其中一個聖人的性別抽換成女性,映照出過去泰國女性難以出家的困境。註二:四向四果為佛教術語,出於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每個境界又可再分為兩個階段。註三:涅槃為佛教術語,佛教上指滅盡所有的煩惱,不再歷經輪迴,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 〈八聖人〉是挪用自泰國佛教經典中的畫作,透過八種人各自肢體動作和其外圍的門框,來傳達修行的不同階段。 圖/古宇恩攝談及此展以《救贖與昇華》作為主題的契機,徐熱表示其實過去就非常喜歡畫佛像,佛對他而言就是救贖,這次展覽希望將自己「接近救贖」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換言之,也是將佛生活化,將信仰真實地的實踐在生活中,「去接近祂,去把祂生活化,我更接近於這些偶像,那就是生活。」他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學生徐熱透過講解〈八聖人〉,連結他所認知的修行的意義和自己的文化。 圖/古宇恩 攝徐熱很慶幸自己的家庭給予多元且自由的環境,讓他得以隨心創作,特殊的身分也使他能觀察台泰兩地對於佛教藝術不同的詮釋,讓他較能夠突破傳統書畫的限制,運用不同媒材創作。觀展民眾楊子逸說:「有些人很在意要有一種歷史或是脈絡。而他雖然加入一點宗教味道的故事但不會太多,讓大眾都能接受。」他認為徐熱直接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可以輕易地進入到藝術家營造的氛圍之中,體會生命突破輪迴的心路歷程。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專題
第1765期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2022-04-28
【專題記者黃弈軒、吳姿芳、單師樵綜合報導】水徐徐地流進杯裡,於手機九宮格畫面中呈現完美構圖,並透過網路傳送到觀眾觀看的螢幕,同時藝術家輕輕細語,引導觀眾參與展演的字句縈繞耳畔,「把心思跟動作緩下來,享受這十分鐘特別時空的洗頭經驗。」 藝術家張剛華在創作計畫《洗頭》中回溯成長記憶,並探討身分認同。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螢幕劃分為一格一格,藝術家手抹泡沫搓揉頭髮佔據主要畫面,右方呈現展演各個空間,檯燈點亮棉床,為幽暗房間注入溫暖,狹長廊道無人走動,揭示「洗頭」為親密時刻。藝術家將自身洗頭的記憶娓娓道來,觀眾也分享關於自己的洗頭故事。冷漠不再是科技唯一形容詞,藝術家與觀眾身在世界不同角落,卻能藉由數位裝置走向彼此。社群媒體與會議軟體如同雲中繩索,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繫,相遇剎那擦出藝術火花,完成線上展演。線上展演順應科技潮流,即使缺乏實體互動,在藝術家的設計下仍給予觀眾參與空間,甚至創造出獨立於實體展演之外的獨特表演形式,成為表演藝術的新趨勢。線上展演打破時空疆界 螢幕兩端共享親密時刻當表演藝術透過線上呈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藉由數位裝置將畫面、聲音或文字傳送給彼此。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成為線上展演的新媒介,表演藝術不再受限於固定時間與物理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多元樣貌。明日和合製作所由三位劇場編導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所組成,於民國110年與2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推出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將包裹的概念延伸至觀眾欣賞藝術表演的經驗,藝術家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會議軟體Google Meet、Email和郵寄包裹等多元媒介把「表演」寄到觀眾手中,觀眾便開始與藝術家互動,完成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讓藝術家與觀眾同時在特定虛擬空間相遇,洪千涵說:「因為我跟你,在這個時空下,才有這個作品或經驗。」例如藝術家陳嘉微使用協作式數位白板JamBoard,以手繪圖案、文字與照片和觀眾交流生命經驗,最後創作出一幅專屬於藝術家與觀眾的畫。 藝術家陳嘉微詢問觀眾過往生命經歷,觀眾則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回覆。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收件者只知道快遞大致的到貨時間,在等待與收件過程中可能產生期待和驚喜的情緒,明日和合製作所認為觀眾情緒都是觀看表演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特別設計購票機制,觀眾購票時只能選擇藝術家與日期,無法知道明確的表演時間,洪千涵說:「有趣的是時間幅度拉長,例如你買票是4月20日,然後你買的是洪千涵的,但是我沒有跟你約定是幾點幾分,用什麼樣的媒介在線上見面。」數位展演打破時間框架,藝術家與觀眾也能彈性選擇參與展演的地點。《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從民國107年開始發展的創作計畫,於2021臺北藝術節中進行線上展演,並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表演形式。在參與式展演中,他與觀眾在各自家裡透過手機以Google Meet互動,一起倒水、冥想及洗頭,他說:「透過洗頭,他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分享關於洗頭這個觸碰的記憶。」線上表演型態不僅讓觀眾保有私密空間,更能與藝術家共同經歷親密時刻。觀眾參與《洗頭》的體驗過程,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元素。張剛華同樣在Google Meet平台上以直播進行,呈現超過60位洗頭對象的故事,並利用多鏡位拍攝房間、廊道與洗手台等展演空間,讓觀眾用多方視角觀賞不同區域,「當下(觀眾)可以點很多不同的鏡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另外,《洗頭》充分使用會議平台功能,開放觀眾即時回覆文字與表情符號,使藝術家與觀眾即時互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洗頭」經驗。 在《洗頭》的講座式展演中,藝術家張剛華帶領觀眾回到洗頭計畫的起點,講述計畫展開的原因與故事。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線上展演扭轉表演形式 觀眾握主動權參與作品「我想要線上演出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一個全新感受的東西,不是現場演出的替代品。」尚未在線上演出魔術前,魔術師周瑞祥對線上展演抱持負面看法,他說明魔術原先可以邀請觀眾上台、抽牌及選擇道具,並利用肢體製造魔術表演張力,但當魔術表演轉至線上,許多魔術原先以直播或非同步播放給觀眾欣賞,導致觀眾無法親身體會魔術的神奇效果,「在線上這些東西,幾乎砍掉原本魔術九成的東西了,所以只剩下那一成。」後來他實際發想線上展演,發現線上魔術反而能實現全新且有趣的互動橋段。周瑞祥藉由Google Meet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自己手搓撲克牌,一步步完成魔術表演。觀眾將撲克牌花色朝下,打亂、洗牌,再憑直覺隨意排列後,撲克牌未經魔術師之手,花色整齊區分為黑紅兩邊,不可思議地發生在觀眾電腦螢幕前的桌上。「魔術的核心概念是操縱觀眾的認知,只要能做到這件事情,換一個手段跟形式,在線上也可以成立。」周瑞祥說道。周瑞祥思考線上展演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維繫情感溫度與連結,因此他在2021臺北藝術節演出《新人類計畫:明日人》魔術作品,寄送體驗包裹至報名者家中,包裹內容物為預言卡片、圖畫紙、鐵環、項鍊等魔術道具,讓每位觀眾自行在家中學會「明日環」魔術表演,周瑞祥教導觀眾用手指撐開項鍊的鏈條,將鐵環順著鏈條向下丟後,讓項鍊自動栓住鐵環。他期望利用線上形式,讓參與者親自操作魔術,實際體驗魔術的奇幻。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線上展演是觀眾開啟電腦鏡頭與表演者互動,不過民國1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的其中一檔節目《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反而藉由「聲音」作為表演媒介,邀請親子擔任演員,將自家空間打造為劇場,在家完成一場演出。《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由進港浪製作導演陳煜典與編劇邱奕嘉創作,碰上疫情才將實體演出轉為線上。雖然作品的表演空間遭到改變,但觀眾與表演者在線上仍維持「高互動性」。節目在Google Meet會議裡演出,主持人在表演開場及結尾與觀眾交流,而在表演中間播放事先預錄好的錄音檔,引導觀眾在家庭空間移動。陳煜典形容,家如同世界各地,而孩童扮演起探險家的角色,進入劇本建構出的平行時空,與家人一同在家中,藉由船鳴聲,自由發揮想像力,指出特定方向,前往探索並收集家中冰箱、廚房等周遭環境的物品,解開劇本中一層層的闖關任務。最後音檔播放結束,主持人再邀請觀眾分享體驗心得,驗收成果。 進港浪製作作品《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於Google Meet會議演出,主持人除了與觀眾交流、互動,更讓他們自由發揮,一同完成演出。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確實觀眾的主動性很高,但他有沒有更主動參與這個故事就是他的選擇。」陳煜典解釋,他在線上展演賦予觀眾高自由度及發揮空間,提高觀眾的主動性。因觀眾不再是坐在固定位置觀賞表演,可以選擇關掉電腦或中途離開,所以導演陳煜典、編劇邱奕嘉與演員在設計劇本時,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不過他同時指出,觀眾是否更主動參與線上演出,則是未知答案。數位劇場打破單一視角 多維空間擴展觀眾想像在虛擬時空中,藝術團體更能藉科技技術,將表演擴展至一個舞台之外,進而讓觀眾不再只是利用單一視角理解劇情。進港浪製作的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藉由二維、三維、四維空間擴展劇場的空間性,讓線上觀眾能以多重視角,理解劇本全貌。作品從名為「中正區」的小鎮發生自殺案出發,探討網路霸凌世界中,大眾在社群媒體只接受片面立場資訊,或跟隨大多數人意見的現象。觀眾打開線上演出平台,自由切換視窗觀看演出。「三維世界」為主故事線,導演切換鏡頭跟拍主要角色,演員在表演空間直播演出。而觀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演員離開主故事線後的想法,則可以切換至二維世界,輪流觀看不同角色在直播中訴說獨白,「這就像你在生活中為了要理解一個事件,你可能會去看不同評論者的言論或是新聞。他們都在講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角度的發聲。」《神不在的小鎮》編導、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說道。他利用二維方式讓觀眾除了觀看節目的主故事線之外,還能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另外,觀眾還能在四維世界以「上帝視角」進入3D虛擬空間,四維空間的場景與線下實景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虛擬的形式呈現。洪唯堯說明,網紅統神在此空間以「天神」身份,用全觀的視角詮釋劇情,觀眾能在此空間內的線上聊天室互相交流,並線上投票決定劇情走向,「四維是意識可以更好交流的世界,你在現場看戲跟在遊戲世界的時候,會對同個劇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關要克服的就是作品線上化,我要找到一個『第二現場』,就是觀眾明確地知道自己坐在家裡,而不是假裝在觀眾席,然後再強化他們在那個空間當下的感受。」 洪唯堯說明,大眾早已習慣觀看的直播、球賽就是第二現場的概念,因此他利用人們在異地閱讀、認識同一事件的行為,撰寫線上展演劇本。 進港浪製作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突破傳統空間框架,讓觀眾以多種視角理解劇情。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科技提升線上觀看體驗 表演者尋求新模式「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而且他們以前看表演也是為了享受在劇場空間裡面的感覺 ,所以線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低一點。」陳煜典指出,台灣的線上展演仍在起步中,還沒有被許多消費者接受。不過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洪唯堯也提到,越來越多藝術團隊開始關注線上展演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表演團隊開始從事線上展演,科技公司也著手讓直播系統更為完善。為了讓觀眾在線上展演得到更好的觀賞體驗,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也致力改善網路直播平台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仲偉說:「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三個小時內大概delay時間維持在三秒以內,那如果是一個小時,維持大概是一秒。」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縮短直播延遲時間,也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即時互動。另外,銓球感映也致力改善多視角切換技術,「因為多視角切換在現有的技術來講,假如說有四台攝影機,我從一號機切換到二號機的時候,中間會變黑,因為要重新reload資料。」為了讓觀眾在切換視角時,減少螢幕在觀看表演中途變黑的情況,他們也盡力開發順暢的視角切換方式,提升觀眾參與線上演出的體驗感。在疫情驅使的數位浪潮下,觀眾不必走入劇場,依然能在家中享受精彩演出,甚至與表演者產生更多交流,抑或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隨著數位科技越趨發達,技術的發展無遠弗屆,周瑞祥看好線上展演的藍海市場,認為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物理框架,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我覺得線上演出能玩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很多,自從我自己做過以後,我認為他的發展性是無限的。」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
鏡頭舞動翻轉觀眾視角 北藝大創造新影像語言
藝文
第1756期
鏡頭舞動翻轉觀眾視角 北藝大創造新影像語言
2021-11-03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銀幕中舞者隨鏡頭移動、聲音與剪輯方式舞動,觀看表演的方式因此改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和台灣數位藝術中心合作發表《舞影繪輯X舞動360》,將舞蹈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打破既有的創作框架,作品於10月30、31日在北藝大曼菲劇場播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影繪輯X舞動360》,將舞蹈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打破既有的創作框架。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提供作品由〈舞影繪輯〉、〈舞動360〉兩部分組成,在〈舞影繪輯〉中,舞蹈動作結合劇情、音效,讓畫面更具臨場感。創作者賴方伃說明,他參與的作品以「黏著」為主題,他說:「舞者在創作時對『黏著』的想像,並非肢體上綿延不斷地接觸,而是想像兩人之間有無形的黏稠物質,也是吸引這兩人靠近的引力吧。」因此團隊試圖在肢體間的空白處創造黏著。另一位創作者包明茜分享,影像主要是在理解舞作後,打破平常劇場單面觀看的侷限去拍攝。他補充,因必須在短時間內感受舞蹈,又要思考如何讓肢體在影像上更有張力,同時讓觀眾進入舞蹈裡面,而不是因為影像讓觀眾離舞蹈更遠,讓他感到相當困難。 在〈舞影繪輯〉中,舞蹈動作結合劇情、音效,增加舞者在影像中的舞動感。 圖/賴方伃提供而後半段影片〈舞動360〉則跳脫平面影像,團隊使用360度全景相機進行拍攝,舞者的肢體與所在的空間皆被扭曲。創作者陳薇伊分享,360度的特效可以讓空間更迷幻,他想要善加利用這個特質,因此選擇單向地下交流道作為拍攝場景。另一位創作者顏楷倫說:「我比較想要找到的是整個畫面、整個影像、整個視覺的舞動感跟衝擊。」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盡量不出現完整人體在跳舞的畫面,讓觀眾不需將焦點放在舞者身上,轉而注意影像內的其他元素。而創作者莊博翔提到拍攝時的困難說:「不能依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即興拍攝,因為全景相機的畫面難以立即控制。」因此需要事先想好呈現的畫面,並且繪製分鏡表。 在〈舞動360〉中,舞者的肢體與所在的空間,皆因360度全景相機的拍攝而被扭曲。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提供「觀看的視角突然間被改變」是團隊最想表現的重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指導老師王柏偉認為,他在觀看〈舞動360〉的感覺是連滾帶爬的,「我們思考這個世界,思考這個影像的方式,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滾動、轉動、連環、循環的。」觀眾陳昱伶則說:「前面〈舞影繪輯〉的主題比較著重於舞蹈,而〈舞動360〉中,他們的舞動感覺比較像是相機的舞動,而不是偏向舞蹈的舞動。」 觀看的視角突然間被改變,是《舞影繪輯X舞動360》創作團隊最想表現的重點。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提供此次拍攝讓團隊探索更多創作可能,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指導老師黃柏瑜說:「在畫面變形的過程中,創造出另一種影像語言。」而陳昱伶認為,未來舞蹈還可以跟新媒體結合,「比如說一些投影的方面,或舞者和無人機做互動。」北藝大舞蹈學院院長何曉玫也表示,舞蹈很有魅力的地方,就是開放給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像。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藝文
第1739期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2020-12-0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地景的影像由上萬顆方粒構成,一下聚攏一下擴散。就讀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Leipzig)的蘇郁心創作紀錄片《參照系》參與2020年台北雙年展,展至明年3月,透過人類科學家、科學觀測儀器與數據視角,呈現不同觀點的地景樣貌,開啟觀眾對生存環境的想像。《參照系》的畫面橫跨高空、地表及淺層地殼,蘇郁心攜手科學家,以不同角度和尺度呈現人類在「臨界區」的活動。「臨界區」是人類可以觀察或到達的地方,會隨著新事物的發現而不斷擴展,所以沒有固定疆界。蘇郁心表示,作品紀錄科學家在立霧溪的觀測活動,講述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有不同的信仰和實驗方式。」各領域的科學家以不同方式探究世界,拼湊出我們已認知的地景。 紅色框線為地質探測的關注焦點,而觀眾在鳥瞰的觀看尺度中,可以看出觀察點和周遭環境的關係。 圖/徐嘉璟攝水紋、激流和河谷的畫面層疊交錯,映出科學家不同尺度的溪流勘測。多組影像輪流投射在螢幕上,觀眾在短時間內只能觀看部分畫面,以局部的影像拼湊、遙想立霧溪的壯麗,藉此強調肉眼觀看的侷限性。蘇郁心補充,他以空拍機、GoPro拍攝不同尺寸的風景,無論經由肉眼或是儀器的鏡頭,都是科學家了解環境的一種方式。而各式儀器的監測畫面,寫著不同單位和屬性的數值,顯現不同科學看待地景的觀點差異。 科學家在觀察野外時,會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蒐集不同尺度的資料,如岩石紋理、溪谷結構等。 圖/徐嘉璟攝蘇郁心解釋,科學儀器雖增添我們對自然的了解,但也只是一種模型或詮釋方式。他說:「我覺得沒有任何一種科學觀點可以代表世界。」故除了河流,蘇郁心也在展場放映一組地質影像,觀眾站立在三組屏幕之間,凝視前方肉眼可見的岩石紋路,時而轉向左側觀望由地震波轉換的漸層色塊,時而撇向右方鳥瞰地貌全景。觀眾由三方視角「參照」未知的地殼面貌,向下擴展人對地球的垂直認知。 對於同一地點,投影幕分別顯示不同形式的監測畫面,引領觀眾參照不同視角,拼湊出更全面的地景觀點。 圖/徐嘉璟攝「然而,觀測者的位置又在哪呢?」蘇郁心在紀錄片中提出疑問,同時眼前的河流也疊上一層綠色的數據點,就不具專業知識的觀眾來看,點可能標明地理座標,或表示河流深度。觀眾吳尚沂說:「我好像被吸入數據構成的畫面裡。」他認為,數據顯現的世界讓他感到陌生,但他知道那可能真實存在,是單憑人類能力無法看見的另一種樣貌。 蘇郁心同時羅列出觀測站照片和河流畫面,並於把虛擬數據點加到實體河流上,組合各種觀看地景的觀點。 圖/徐嘉璟攝 儀器將地理特徵濃縮成點,當大量的數據點聚集,觀眾可看清原來溪谷的輪廓,而其輪廓又存有縫隙,是一種不同於肉眼觀察的視角。 圖/徐嘉璟攝由於資源不足,現今人類開始關切地表環境,而若想解決生存問題,得先用更全面的觀點,了解腳下的土地。觀眾黃麗華說:「我們沒有完全了解地表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透過儀器觀看河流,使他能夠跳脫人類視角,完整看清周遭環境。而蘇郁心運用錄像切入科學,呈現不同視角的觀察,就是想打開觀眾對世界的另一番想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