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68期
竹藝演繹噶哈巫文化 喚原民記憶促傳承
2017-12-06
住在都市的噶哈巫後族頂著竹藤片,朝遠方山林緩緩走進,試圖找回部落的兒時記憶。 圖/彭婷羚提供【記者王若穎台北報導】竹葉清香瀰漫劇場,頂著竹藤片的都市人將眼前的山林撥開,緩緩走入部落,尋找丟失的記憶。《噶哈巫!斷語?》由「圓劇團」創作,從平埔原住民語言的消逝,探討母語的斷層與文化認同,2至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展演。舞者折彎軟竹成圓弧形,將藤片的兩端串連起來,試圖找回噶哈巫族母語及兒時記憶。然而竹藤不斷地彈開、崩解,象徵部落語言逐漸流失,後代也遺忘了族語。導演林正宗運用竹藝,結合軟骨功、當代馬戲,牽引出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他說:「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它承載了文化內涵跟思想。」為了增加表演完整度,林正宗實地到南投埔里的噶哈巫族做田野調查,並蒐集族語對話的聲音素材。他在劇場內設置竹子機械裝置,融合耆老的喃喃自語及竹林的沙沙聲,引領觀眾進入噶哈巫族的文化世界。 《噶哈巫!斷語?》從詩意的當代馬戲中,以竹子畫出一條存在的痕跡與聲音。 圖/彭婷羚提供族人日常生活中會使用竹編器具捕魚、打獵,而劇中舞者衣服的顏色——紅、白、黑是噶哈巫族的代表色,傳統上多用此三種顏色來染布。噶哈巫族是極少數族語及文化仍完整保留的原住民族,卻被認為是巴宰的支族,至今尙未復名。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潘正浩說:「過去平埔族不了解復名的意義,沒有去登記正名,導致後來不具有原住民族的身份。」至今噶哈巫族仍有12人會講族語,因此他們正積極地爭取資源,設法將其語言保留下來。「忘記自己的語言,也就沒有自己的文化了。」飾演住在都市的噶哈巫族人、舞者崔哲仁表示,劇中出現音訊嘈雜聲,他模仿著其他舞者的動作、匆忙地想趕上的身旁都市人的步調,意謂著原住民受到媒體及社會的框架。崔哲仁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語和生長的地方,卻被迫社會化、大眾化,漸漸地丟掉傳統,甚至批判自己的文化。身為噶哈巫族的後代、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潘立誠表示,他覺得自己很像劇中的都市人,對族內的文化認知上有相當大的斷層。潘立誠提到,希望多回去參與族人的慶典、跟同輩的堂兄弟們學習慶典的知識,「畢竟這一代若沒人傳承的話,我們族的文化仍舊會消失」。 崔哲仁認為,被迫社會化、大眾化的人們,漸漸地丟掉傳統,甚至批判自己的文化。 圖/彭婷羚提供舞者、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李苡槿表示,演出的危險性高,頂竹藤的時候會一直磨擦頭皮,而且竹子重量不輕,容易造成身體痠痛。在劇中奔跑時,常常被地板上的葉子跟藤片刮傷,腳上也多了許多瘀青。李苡槿說過去沒有接觸過竹藝結合雜技的表演形式,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他表示,大家最終呈現的感覺都不太一樣,「每個人都會找到與竹子共舞的方式」。觀眾、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吳宗翰認為,表演圍繞整個場域,讓特技演員跟道具能充分互動,他覺得導演把竹子發展成多種圖像跟隱喻的手法很有趣。排灣族人、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學生盧慶晟表示,聽到噶哈巫族語時很有感觸,他提到,原住民每一族都面臨語言凋零的問題,「很多人都不會講母語,連我自己也是,這讓我覺得很悲哀。」他表示希望考試或求職上增設族語認證制度,也許能幫助原住民的語言傳承。 李苡槿過去沒有接觸過竹藝結合雜技的表演形式,在練習過程中,常常被地板上的葉子跟藤片刮傷,腳上也多了許多瘀青。 圖/彭婷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