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800期
飛蚊症成社會現象符號 《昏飛》探討資訊氾濫現況
2024-11-22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生陳俊先創作短片《昏飛》,以飛蚊症為符號影射現代的資訊氾濫,如同飛蚊般充斥生活。作品入圍2024金馬影展華語首映單元,並於17日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首映。 《昏飛》講述一位罹患飛蚊症的舞者在聽取醫生建議後,相信食用鳳梨可以改善病況。陳俊先表示選擇飛蚊症為主題去敘述,是因自己從小就有嚴重的飛蚊症,「當我想好好放鬆享受一些風景時,它往往會跑出來以致我會分心。」陳俊先將飛蚊症會看見物體漂浮的症狀,結合人們難以擺脫資訊氾濫的社會現象,讓舞者隨意擺動姿勢表達無力感受。當代表演藝術家、主演阿爾伯特·加西亞(Albert.Garcia)表示,在拍攝當下並沒有事先排練舞蹈,而是自己內心想著各種刺激的感受,直接展現身體反應。 提及為何取名《昏飛》,陳俊先分享當蚊子在交配時,聚集一團的現象叫做「婚飛」,此外,由於片中角色為男性,故陳俊先刻意將女字去除。「我會偏向把飛蚊症當作是一個負面的東西。」陳俊先嘗試藉由《昏飛》提醒人們要對資訊保有判斷能力,並在片中加入曾真實發生的假新聞,使片中的醫生向舞者建議食用鳳梨緩解症狀,導致其病情毫無進展,以此強調查證的重要性。 陳俊先表示《昏飛》沒有事先寫好劇本,而是在有初步概念後兩人現場即興創作的作品。因此,陳俊先拍攝許多沒有相關性的素材,透過影像視覺和聲音的搭配,使觀眾在看影片時,彷彿也能體驗到飛蚊症的不適。陳俊先舉例電影開場時閃爍與背景過曝的畫面,便是以病人的主觀視角出發,表達醫生用手電筒檢查眼睛的樣子。 就讀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的研究生林靖珊認為,「《昏飛》表達你愈想看得清楚,這些東西就會愈阻礙你,好像導演在問你,你看到的東西是真的嗎?」讓林靖珊反思是否自己能在現實生活中分清楚正確的資訊。為此,陳俊先說:「網路時代有很多東西讓我們分心,我們無法專心的去好好生活。」他期許,觀眾看完《昏飛》後能更專注在生活。
生活
第1767期
台北數位藝術節拼凑真相碎片 促觀眾反思假訊息議題
2022-10-05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一幕幕鮮艷奪目的視覺設計不斷切換於螢幕上,搭配動感又富有變化的聲音,讓觀眾沉浸在視覺與聽覺盛宴中。藝術家張欣語於開幕會上帶來音像(註一)演出,為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揭開序幕。台北數位藝術節於9月30日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正式開幕,展開爲期11天的展覽,共收錄22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展品。 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會上,藝術家張欣語的作品結合精彩的聲音與影像,帶給觀衆新穎的體驗。 圖/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註一:錄音和錄像。台北市政府爲建立「網路新都」,首次於2006年推出臺北數位藝術節,至今已邁入第17屆。文化局專門委員李秉真在開幕時指出,策展人黃祥昀在今年的展覽中探討真相、資訊如何被創造,十分符合時代。展覽作品針對網路世代中「訊息傳播」與「真相製造」的過程設計,表達作者對於社會的觀察及反思。「展覽的作品有打動到我,在看了這些展品後有讓我更瞭解假訊息這個議題。」觀衆江玟諭説道,大多數的數位化展品讓她覺得展覽很特別,並不無聊。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開幕記者會上,蒞臨的貴賓及參展的藝術家們進行大合照。 圖/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展覽地點分別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觀眾們戴上耳機,坐在螢幕前,便能專心地觀賞「台韓錄像交流計劃」的作品,而館內觀眾們則可以欣賞主題邀請展的實體裝置藝術作品,並與其進行互動。展覽看得見也摸得到,吸引大眾駐足參觀,不僅有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慕名而來,更有父母帶著小孩前來體驗。開展當天晚上,藝術家們以音像跨媒材形式為觀衆帶來《噪幻I》演出。三組藝術家將自己或藉由演算法選擇的素材,利用創意程式設計創作,帶給觀眾新穎感受。觀衆們在展場中間席地而坐,將目光投向光亮的投影畫面,隨著富有節奏感的音樂擺動身體。表演中時不時穿插刺耳音效,結合誇張的視覺影像,讓觀眾置身於迷幻的空間中,體驗虛幻與現實參雜的感受。 XTRUX團隊在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週末演出《噪幻I》結合迷幻誇張的視覺效果和富有節奏感的音效,帶來精彩的演出。 圖/鄧芯怡攝「我覺得非常開心這次作品可以以徵件的形式,與其他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參與臺北數位藝術節。」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吳玶萭表示。他的互動式展品《播客凱爾倫》以卡通 《海綿寶寶》中皮老闆的電腦老婆「凱爾倫(Karen)」作爲發想來源,展現人類和機器情感交流的可能性。觀眾戴上耳機後,回答螢幕上出現的問題,這些回答經過搜集及處理後被產製成文章,最後分享於Podcast和社群媒體上,再次回到觀眾的生活中。「其實每次做現場互動作品,都會覺得難度高,也怕難以引發觀眾的參與。」吳玶萭説明他的擔憂,但看到觀衆們開心及好奇地和展品互動後,他備受鼓勵,而他的作品在開展後的短短三天也已累積超過300人次的互動。 一位觀衆頭戴耳機,正在和吳玶萭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展品——播客凱爾倫互動。 圖/鄧芯怡攝「真相碎片」展覽帶領觀眾認識假訊息生產、傳播過程與抵制方法,從而反思生活中的假訊息議題。「展覽的展品很豐富,也有很多資訊,讓人想要仔細地去瞭解。」觀眾江玟諭補充道,他平時不會主動搜尋假訊息的相關資料,展覽給予他機會認識假訊息議題。策展人黃祥昀也希望通過展覽讓大眾反抗混亂的資訊傳播現況,開闢另一種應對資訊爆炸時代的方法。
藝文
第1687期
關渡動畫節 《眼壓》反思資訊爆炸
2018-11-08
【記者邱于瑄綜合報導】人赤裸地在網路世界裡溺水、掙扎,努力地爬上岸,卻發現自己在成千上萬的手機中,每個手機都是深不見底的迷幻世界。甫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的莊敦凱製作動畫《INTRAOCULAR PRESSURE》,以象徵、影射的手法,描述資訊爆炸時代下,網路帶來垃圾訊息、隱私侵犯等問題,作品入圍2018關渡國際動畫節學生組競賽。 故事描述人在過多資訊的手機中溺水,每個手機都代表深不見底的迷幻世界。 圖/莊敦凱提供莊敦凱說:「現今社會,各式媒體和傳播媒介充斥在生活周遭,以大量訊息轟炸著我們,到最後我們無力反抗,慢慢沉淪其中。」他以自身經驗舉例,常花數小時滑手機、網頁,好像被螢幕吸進一個空虛的世界,帶來的只有疲憊。莊敦凱也提到,希望觀眾藉此動畫了解網路是輔助人們生活的工具,不應受其擺佈。 故事描述人在過多網路資訊的世界中,就像是溺水般,就算努力掙扎也無用,最後只能慢慢沉淪。 圖/莊敦凱提供動畫運用大量象徵與轉場,以快節奏的剪接與音效,製造迷幻又恐怖的氛圍。故事中,彩色彈珠隱喻各式各樣的垃圾訊息,彈珠與青春痘結合,則象徵這些訊息跟青春痘一樣都是人體中的廢物。人臉上長出盯著螢幕的許多眼睛,表達網路訊息之多已超過人眼負荷。他也描繪大量管線鑽入人體,反映當今媒體對閱聽人個資、隱私的侵犯。 故事以管線侵入人體代表各式媒體對於閱聽人個資、隱私等地侵犯。 圖/莊敦凱提供莊敦凱說:「在網路上,我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評論,但若不符合大眾風向,常常就被放大檢視,甚至遭到抨擊。」他也批判,閱聽人往往不經大腦思考,輕信網路上的訊息。故事以裸體、社群媒體等意象暗示當人們在網路上評論他人時,自己同時也暴露在這公開的世界。 創作者莊敦凱認為,網路世界每個人都能自由發言、評論,但若不符合大眾風向,常被放大解釋。 圖/莊敦凱提供觀眾、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學生陳妏寧表示,動畫中許多眼睛的呈現,讓人反思自己是否也沉淪於網路中。觀眾、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周永霖則肯定資訊時代帶來的便利,他說:「現今網路世界提供大量訊息與知識,益處大於壞處,但必須建立在閱聽人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