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菁英盃匯集國術、太極 選手再現傳統運動風采
體育
第1799期
菁英盃匯集國術、太極 選手再現傳統運動風采
焦點
2024-11-15
【記者范瑞勻台北報導】113年全國菁英盃國武術錦標賽於11月10日在臺北體育館舉行,比賽項目包含國術和太極,以性別、年齡(註一)作為分組依據,並採用「五角裁判制」的評分方式,由五位裁判給出分數,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取三個分數的平均值作為選手的應得分,滿分為10分。 註一:國武術比賽以年齡作為分組,國術比賽分組A1:7-8歲,B1:19-25歲,C1:51-55歲,太極比賽分組為社會組19-60歲之社會人士。 國術比賽項目共有十項(註二),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學生王建樺在短兵器B1組以8.77分拿下第三名,對於比賽的表現,他認為自己還有進步空間,「因為過程中我的刀台掉了,覺得有點小可惜。」同樣來自文化大學,目前就讀體育運動健康學院不分系學士班(以下簡稱健合系)的蕭登躍獲得南拳第二名,他說:「蠻滿意今天的動作,但就是有點緊張。」 註二:國術比賽包含南拳、北拳、內家拳、長兵、短兵、雜兵(含雙器械)、拳術對練、兵器對練、拳術團練、兵器團練。 文大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學生王俊凱以9分拿下南拳B1組第一,並以8.83分拿下短兵器B1組第二名。他認為在節奏方面掌握得不錯,但在步伐上會有點站不穩,在短兵器比賽中,手腕也因甩兵器時扭到,雖不影響比賽表現,但仍有改善空間。他表示比賽成功的秘訣是要維持體格與克服緊張感,再加上在平時訓練出的自信,各方面缺一不可。 而台北市國術會表示現今因為學習太極拳之選手較多,因此獨立開設一場太極場地。台北市軒德太極武藝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太極會)會員鄭維智在兩個項目中取得第一名,提到學習太極拳的精髓,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打太極拳時要節節貫穿。」太極會會員魯君禮則表示一定要透過練習,才能把拳打好。鄭維智則鼓勵年輕人來學習太極拳,因為太極拳是不分年齡的。 來自文大健合系的學生李羿呈在對練項目拿下冠軍,而他剛在中華民國113年全民運動會中取得季軍,除成就感外也取得獎金,讓他可以投注更多資源在訓練上。談及未來發展,來自文大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的學生陳宜君說:「希望未來能當教練,可以帶自己的學生。」而對於團隊的發展,他則表示接下來的大專盃,希望系上能更重視文化國術隊,並給予更多資源。談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王建樺說:「每一步都是困難的,但是堅持才是最困難的。」他希望未來有機會進軍國手。
ILCA選拔賽宜蘭啟航 盼帆船運動深入基層
體育
第1799期
ILCA選拔賽宜蘭啟航 盼帆船運動深入基層
2024-11-15
【記者張恩爾宜蘭報導】 2024年中國ILCA亞錦賽選拔賽於9日至10日在宜蘭縣豆腐岬舉行。ILCA 為一種單人帆船,特性是設計簡單且機動性高,也依照船帆的大小,由小到大分為ILCA4、ILCA6、ILCA7三種比賽項目。 ILCA的賽制為「低分計分法」,每個航次第一名的選手得一分,第二名得兩分,以此類推,航行五個航次後並扣除分數最差的航次,總得分最低的選手入選亞錦賽國手。ILCA7的比賽結果由113學年度總統盃冠軍,來自國立中山大學的吳采謙在ILCA7勇奪亞軍,僅次於休學為求專心訓練的黃洋。 本次的ILCA7亞錦賽選拔賽的參賽的大專選手除了上述兩位之外,還有在113學年總統盃獲得第二名,來自中山的林遠均,及第三名來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張嘉哲。由於比賽的地點位於宜蘭,當地正值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會,容易發生起霧的情形,導致能見度較差,林遠均表示霧的影響程度比較大,特別是在第二航次,「其實那時候所有人都看不清楚標桿在哪裡,就有影響到整個排名的順序。」另外風浪的大小也是決定比賽的重要因素,吳采謙認為當天的風是西風,浪也是蠻大的遠浪,由於一標(註一)的位置比較接近岸邊,「要特別注意過一標的時候風會比較亂,不然會容易發生失誤而輸掉比賽。」 註一:ILCA帆船比賽共有四個標桿,選手需依序駕駛帆船繞過標桿來完成比賽。 成功取得亞錦賽資格的黃洋在最後三個航次皆拿下第一名,談到這次比賽的狀態,他表示這兩天的表現確實還不錯,雖然還是會有失誤,但最後還是冷靜下來把缺失補足。黃洋為了爭取亞運和奧運資格,原本就讀海大的他選擇休學專注於訓練中,在休學的期間黃洋轉變自己的心態,學會放下心中對於比賽勝利的執念,了解到輸贏成敗並不是關鍵,「只要全力以赴,這是我身為運動員的職責,剩下的就交給命運安排。」黃洋最終的目標是取得奧運資格,不過他也提到在這之前有許多挑戰要面對,他說道:「像是身體健康是否允許我繼續突破自己,不過保持平常心還是最重要的,內心自然也會輕鬆許多。」 帆船比賽目前在台灣還不是一項熱門運動,目前台灣只有宜蘭、台南和澎湖有訓練基地。至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更多人從事帆船運動,台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科技中心副召集人,同時也是本屆賽會的競賽委員長汪松霖說明,希望可以從向下扎根做起,把帆船推廣到各個學校,從國小國中開始學習會比較容易提高選手的興趣。另外也希望帆船能成為家庭日常的休閒娛樂,汪松霖說:「但這還是需要各地政府的幫忙,就是要建置一個比較安全且設備完善的場地。」因此推廣一項運動有足夠場地和資源還是最重要的因素,才能吸引更多人口從事這項運動。
北科大創新運動藍牙耳機 即時監控生理數據
新知
第1799期
北科大創新運動藍牙耳機 即時監控生理數據
2024-11-14
【記者黃詠欣報導】隨著科技進步,現今許多人戴著無線藍牙耳機與智慧手錶和手環通勤、運動。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由北科大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高立人指導的訊號處理暨智慧電子實驗室的專題生林冠羽、謝祥辰、曾韋程和王威穎,一同接續並延伸實驗室學長姐的研究,開發「具生理量測功能之真無線藍牙耳機」,結合播放音訊與估測身體數據,榮獲第29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應用組八第三名。 腕式裝置易受手部肌肉發力,如輕握拳等動作干擾生理估測結果、皮膚出汗時若裝置沒有貼緊手腕,即使感測器面積大,也無法避免漏光及汗水妨礙光源的問題。而針對市面上聲稱有量測生理數據功能的市售品,王威穎指出,許多運動耳機實際上沒有提供更全面的數據,雖然一樣有心率量測功能,但多著墨在裝置本身的相關技術,如使用者可透過介面改變音樂在高低頻的表現。林冠羽說:「他們其實就是做到最基本的量測心率而已。」 根據《In-Ear PPG for Vital Signs》指出,有充分微血管供應,才會讓量測數據更準確,因此團隊選擇微血管較多的耳朵,作為估測心率、體溫和血氧濃度的部位。此外,王威穎提到其他運動耳機沒有提供較直觀的操作介面和相關圖表,在團隊開發的App點選運動模式後,可即時監測心率折線,確認運動狀況是否優良。 為了增加配戴的舒適度,林冠羽說:「這一個耳機的外形其實是比較貼合我們耳朵的形狀。」過去前代裝置是參考市售常見的圓形狀耳形,直接植入感測器。這次使用光學雷達掃描技術取得粗略耳模,並利用矽膠翻模的方式取得更精確的模型進行設計,配戴起來更緊貼大部分人的耳形。 目前團隊正在開發在裝置裡直接運算使用者血壓與血流速的演算法,使現在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功能更多樣。有具監測生理數據功能的智慧手環、習慣戴耳機運動的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學生孫珮翎表示,此裝置能方便用戶即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態,並作出適當調整,但它在功能全部開啟時,卻只能使用75分鐘,期許續航力能更好。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體育
第1798期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2024-11-08
【記者吳妤潔台北報導】雙手放開單車,在空中翻轉360度,選手流暢地做出一系列華麗動作,引來全場驚呼。2024年臺北市極限運動大賽選手組(註一)決賽10月27日在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登場。賽事分成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三組,其中,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高瑞駿以分組第三的成績闖入極限單車組決賽,最終以第四名作收。 註一:賽事依參賽資格分為第一次參賽的新人組、12歲以下的兒童組與選手組 本場賽事的三個單項中,極限單車是最早加入奧運正式比賽的創新項目,選手使用車頭能旋轉360度的BMX自行車(註二)做出各種花式動作。高瑞駿是比賽中少數的大專運動員,從國中就開始自學極限單車,曾在2023年和2024年中華民國自由車BMX-FREESTYLE國手選拔中獲得男子菁英組第一名。談到今天的表現,高瑞駿表示由於四月時胸椎受傷,能維持過往的水準已經不錯,他分享:「今天最滿意的動作是Barspin to Tuck Nohander(註三)。在兩米五的Quarter(註四)做這個,在台灣是前無古人的,也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穫。」 註二:Bicycle Motocross,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寸的自行車 註三:在空中轉手把一圈並解放雙手 註四:公園道具賽中的弧形道具 來自泰國的極限單車選手朗魯昂帕米(Rungrueang Phamee)以初賽排名第一之姿晉級決賽,最終順利奪冠。對此,高瑞駿指出國內外選手成績差異的原因在於國內設施不足,所以自己都是自費移地訓練,「最遠有到南法蒙彼利埃過,當地的訓練設施齊全而且完全免費。一趟出去約三到七萬。」滑板國家隊潛力培訓教練陳俊安也說道:「國外的場地除了非常多之外,現在基本上都是往世界級比賽的規模去設計。」他進一步說明,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是以極限三項(註五)綜合設計,但國外幾乎都有專門的場地,相較之下選手的訓練就會有所差異。 註五:即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 承辦單位Waypoint執行長羅威士認為,場地和教練培訓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問題。他解釋,因為場地少,參與極限運動的人就少,能作為學習樣本的教材也就有限,「如果場地多了,就可以有更多玩家加入,有更多的舞台讓教練覺得這是一個市場。」就讀國立宜蘭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藍元稚是2023年日本街式滑板世錦賽國手,也在本次比賽拿下冠軍,他表示台灣沒有正規場地,若要訓練就必須出國,希望政府願意給選手正規的滑板場練習。 近年來,極限運動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在台灣還不是太熱門,過去甚至常被貼上「危險」或「壞小孩」的負面標籤。「一直以來在學校都會被當作異類,大家覺得就是屁孩。」高瑞駿笑道,「就這樣堅持了八、九年,能撐到現在就是靠一股熱情。」他也表示「打破極限運動很危險的刻板印象」是台灣目前遇到的課題,「其實是要讓選手了解動作、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他認為在培訓上要更注重選手安全,才有助於培養新生代。
選手出戰地板滾球賽事 多樣輔具突破身體限制
體育
第1798期
選手出戰地板滾球賽事 多樣輔具突破身體限制
2024-11-08
【記者潘慧芳台中報導】2024台灣地板滾球運動邀請賽於10月26至27日在台中北區國民運動中心舉辦,邀請台灣各地的滾球運動員一同參與,參賽者分別來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及輔仁大學,而大專生皆參加「聯誼賽」項目。 地板滾球運動員在國際正式賽事中以重度肢體障礙者為主要的參賽者,由體位分級師根據運動員的功能分為四個級別:BC1、BC2、BC3與BC4(註一)。本次比賽分為競技個人組(BC1、BC2、BC3與BC4男女子組)與本屆大專生所參與的聯誼賽(輪椅組個人賽、團體賽與軌道個人組)。軌道個人組需要與軌道助理員合作,球員需要指揮助理員行動,透過表達與默契讓球滾到相應的位置。 註一:BC1選手無法推動輪椅、無法自行改變坐姿、手部很難做動作;BC2選手,可用手或腳推動輪椅,可控制手或手指;BC3選手依賴輪椅,投擲需使用軌道及頭杖、嘴杖或手杖等輔具協助;BC4選手,非腦性麻痺或者腦傷。 雲科大選手陳姿攸患有腦性麻痺,原為競技個人組,但因為自身力量不足,在今年轉到軌道個人組。陳姿攸談到軌道組的難處是需要知道球的數據,球的軟硬度、高度都會影響球最後的落點。此外,陳姿攸所使用的輔具(註二)也是與眾不同,她使用「抓耙子」當作輔具,並表示原本老師建議他拿自拍棒,但因自拍棒太重了,所以想到抓耙子,因為平常也會拿抓耙子來撿地上東西。 註二:選手輔具為用來釋放球時使用,無長度、材質等限制。 輔仁大學選手董芷妤也是位腦性麻痺患者,接觸地板滾球五年,於今年七月轉軌道組,「主要是因為我沒辦法放手,無法流暢的將球丟出去,所以轉成軌道組。」而董芷妤也樂觀地說:「我覺得輸贏在現階段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可能比上一場比賽更好就可以了!」另外,因疾病影響無法在腦中建構出立體感,「我看到的都是一個點,沒辦法看到一個面」,這使他在場上沒辦法瞄準,讓球滾到最正確的位置。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台中猛虎隊教練蔡安侖在談到選手們的訓練時說:「學員與一般人一樣,有課表、教練和治療師一起協助他們。」此外,因應每位球員不同的狀況與障礙程度,也是執教的困難之一。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總教練劉祥龍也提及在訓練球員的過程中,會循序漸進的指導,「用軌道時,眼睛要如何瞄準,如何與助理員溝通。」另外,劉祥龍也提到球員需要紀錄數據,因軌道固定,所以當球放在不同高度時,滾到球場上的遠近也是不一樣的,球員必須量化自己的數據表。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秘書長林恬表示,目前聯盟正推動「地板滾球區域訓練推廣計畫」,因身障者出門運動可能會遇到許多阻礙,在運動時也需要人協助,而此計畫只要身障者願意出門參與運動,聯盟將提供所有幫助 ,並由專業教練團隊規劃個別化訓練計畫。
運動科學研究新發現 維生素D助調節血壓
新知
第1797期
運動科學研究新發現 維生素D助調節血壓
2024-10-25
【記者林芷彤報導】維生素D是人體關鍵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有助骨骼健康,還會影響血管的收縮與擴張。近日,由國立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何承訓所領導的運動科學研究團隊發現,維生素D充足者在運動後表現出更佳的血管彈性與血壓調節能力。這項研究成果亦刊登於《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及《營養素》(Nutrients)。 基於現行有關維生素D的研究多在人處於靜止狀態下進行,該研究團隊設計給予受試者運動刺激的實驗,探討維生素D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團隊招募50名健康年輕男性,先進行隨著時間增加阻力的腳踏車運動,直到受試者達到最大耐力,另一個進行的測試項目為持續兩個小時的中等強度騎行。中正教育學研究所運動休閒教育組博士生陳粱友說明,中等強度的制定方式即是採第一項測試中,受試者所踩的最大阻力之60%。每次運動後,團隊依據固定的時間間隔,測量受試者的生理數據,以觀察其血管彈性及血壓調節情形。 在第一個測試中,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D者的動脈比充足者更僵硬。陳粱友表示,缺乏者運動後血管功能擴張幅度較小,氧氣供應受限,心血管功能也會較差。而第二項研究結果證明,維生素D充足者PEH(註一)數值越大,在中等強度運動後血管彈性較好,亦代表血壓調節能力較佳。相較之下,缺乏者血壓下降幅度較小,可能進而影響運動後的恢復效率與心血管健康狀況。 註一:運動前收縮壓減運動後收縮壓所得出的數值。運動後血壓下降幅度越大,且在適當範圍內,代表血管彈性越佳。 談及研究過程中的限制,陳粱友透露,團隊在實驗設計時首先考慮到賀爾蒙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在本次實驗未招募女性受試者,然而,團隊也已著手進行女性的研究。陳粱友進一步說明,未來在臨床上,可以透過觀察最大運動後的脈搏傳遞速率變化來衡量血管功能。 然而要從日常食物中攝取大量維生素D並不易,麻豆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營養師蔡淑惠指出,「日曬是最直接的方式。」每日20到30分鐘,人體便可自行生成活性維生素D。他亦建議飲用含有維生素D3的保久乳是便宜、快速地攝取方式。他進一步提及,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年輕人高,若年輕族群能及早補充維生素D以加強心血管功能,能減少未來發生疾病的風險。
北署特展重現「大人」樣貌 領民眾認識新文化運動
生活
第1796期
北署特展重現「大人」樣貌 領民眾認識新文化運動
2024-10-1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 2024新文化運動月從1日起以「北署很有事」為題,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和大稻埕地區舉行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推廣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歷史記憶。今年跳脫傳統特展形式,結合AI和AR技術,應用於「警察大人」上,生動呈現當時故事,讓民眾更加貼近日治時期警察與民眾間的日常生活。 1920年代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覺醒時期,透過民主發聲、文化講座、社會運動等,引領民眾重新認識自我。而在民眾的自發下,推廣當時臺灣影劇、文學、音樂等領域的成果,是具現代性啟蒙的新文化思潮年代。 12日在大稻埕地區舉辦的音樂會市集,便融合新文化運動元素,如藉由市集攤位展示治警事件、二林事件、議會請願運動等社會運動書集,講述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音樂會負責人陳冠恩表示,與大稻埕地區店家合作,傳承歷史外也能活絡當地的經濟。 紀念館的前身正為北署,在此展出「南無警察大菩薩:台北北警察署特展」,透過回顧北署警察的歷史,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警察大人」包羅萬象的能力,從日本警察制度的誕生、訓練警察的過程,再到警察透過戶口調查、環境衛生、保甲制度來牢牢控制民眾等生活大小事。此外,今年更結合AR技術,生動重現當時警察的言行舉止,將歷代北署長與警察的樣貌栩栩如生地呈現給觀眾,觀眾透過按鈕問答互動,了解更多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社會事件。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專案規劃師王力緯表示,以往都是用蔣渭水、林獻堂等社會運動分子一方來說故事,今年則改以壓迫方的警察視角呈現。除了使用AR技術還原歷史背景,也用更多影像代替文字以加強故事性,王力緯說:「今年嘗試以北署長為樣本,以AI做出浮世繪風格的展品,希望新穎的呈現方式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觀展的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學生鄭又瑄分享,「歷史跟現代科技結合,顛覆原本年輕人認為看展過於負擔的想法。」歷史與科技的融合,創造新的看展體驗。 鄭又瑄提及,首次接觸新文化運動是從高中歷史課本,而展覽中的史料在課本中都沒有看過,讓他在觀展後更深入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鄭又瑄舉例,我們所熟知的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在當時舉辦夏季學校,致力於讓更多年輕人有學習的機會。「前人在新文化運動對台灣做出許多人文貢獻,正因為有他們的努力才有現代進步的社會。」鄭又瑄補充道。新文化運動月讓過去只能從課本上學習到的內容,透過新樣態的展覽呈現出不同風貌。而王力緯也期許,以新文化運動月作為開端,未來青年能更有意願參與此類文化活動,並激發想要了解這片土地故事的意識。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影音
第1795期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2024-10-04
【記者吳妤潔、林妍謙、林宜婷屏東採訪報導】由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聯合45家日間照護中心首次舉辦的「113年屏東縣日照運動會」,9月28日在國立潮州高級中學盛大登場,讓長者走出房間,再次享受運動的樂趣。慈濟鹽埔綜合長照機構主任林玫君認為:「我覺得日照運動會他就是一個大型的社區參與的活動,他們其實有機會可以從自己的居家到熟悉的社區,然後還可以出來外面參加這樣子的大型活動,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本身都是會蠻興奮的。」 日照機構多是照護功能退化的長者,因此在籌備運動會時,機構除了訓練爺爺奶奶們的上下肢肌力,還會評估他們的體能狀態,從旁協助完成運動項目。屏東縣幸福風鈴日照中心護理長張若君說明:「我們會有物理治療師到我們的機構裡面去做體適能評估。從他們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帶給他們樂趣、團隊之間的互動。那再來就是說,參加比賽增加他們一些價值感,增加成就感。」 比賽分成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有射箭、飛鏢以及舉重等項目,主要考驗長者的上肢力量和專注度。團體賽則特別加入足球,除了訓練長者的平衡感,也需要透過合作為團隊得分。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長陳桂敏表示:「那這些活動我們都是特別經過我們的專業的治療師去設計,可以訓練我們長輩的肌力、他的專注力、還有長輩的整個可以精神 集中、還有手眼協調的能力。」 長者參與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還能讓他們找回從前對運動的喜愛、從中獲得樂趣。屏東縣進興日間照顧中心長者陳曉春分享:「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節目,非常高興。好玩啦,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運動啦,幼稚園我就運動啦,跑步都第一名喔。」高雄市郭吳麗珠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日照副主任侯瀞惠也分享:「他們到最後拿到了獎盃、獎牌,或者是在運動的時候的那個表情跟神情,會讓他跟你說,我不是老了沒有用。」 屏東縣今年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在這次的日照運動會中,許多離鄉背井的子女們看見了家中長輩不一樣的一面。屏東縣快樂魚日照中心運動員家屬黃素玉說:「像我媽媽是參加舉重,我覺得他在30秒之中,就可以舉了30幾下,真的很不簡單。」陳桂敏也說明:「我們一直試圖想要去翻轉對照顧的一些思維、一些概念。除了針對長輩給予這樣子的突破自我、自我的挑戰之外,另外一方面也是包括宣導,讓社區的民眾也來認識我們長照。」 政府集結民間機構為長者舉辦運動賽事,期望打破長者無法活動的既有觀念,讓他們享有更健康的樂齡生活。
【社論】只靠奪牌就夠嗎? 如何增強台灣的運動文化與產業
校園
第1795期
【社論】只靠奪牌就夠嗎? 如何增強台灣的運動文化與產業
2024-10-04
近日中華職棒球星周思齊在台北大巨蛋舉辦引退賽。根據中信兄弟球團,兩日賽事皆湧入4萬名球迷進場,創下台灣棒球比賽單場最多觀眾紀錄。挺過多次假球風波,中華職棒儼然是台灣最具規模、最成熟的職業運動賽事,加上近年國際賽、大巨蛋啟用、第六隊、啦啦隊等諸多亮點,中華職棒熱度再攀巔峰。可惜的是,台灣整體運動文化仍需提升。 我國拳擊好手林郁婷和羽球好手李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金牌,卻因代言麻將手遊掀起爭論。有人認為此舉恐不利運動選手的正面形象,但也有其他奧運選手指出,奪牌選手因為國爭光,吸引廠商注意,才獲得代言機會。這多少反映了台灣社會對運動的關注並不持久,可能僅四年一次,體育尚未融入一般民眾生活的現況。 為了拿到更多獎牌,政府的補助預算大多投入亞、奧運的運動項目。教育部體育署自2018年啟動「黃金計畫」,以賽事成績將運動員分級,依照級數分配經費。最頂尖、有望奪牌的第一級選手可獲得1500萬的補助,並享有最佳的訓練環境。政府的目光始終放在獎牌,這種看得見、摸得到的目標,無怪乎近年網路出現「台灣的國球是贏球」的說法,而過度著眼於運動賽事的輸贏,對提升台灣運動風氣未必有益。 政府投入體育發展的預算年年提高,今年更預吿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每年將編列200億預算,欲打造屬於台灣的國際賽事。不過根據教育部體育署《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綱領》,我國規律運動人口僅33.6%,且運動相關產品與服務付費的觀念有待提升。然而「從上到下」的推行方式終究難顧及產業的所有方面,若想全面推動民眾參與運動,需要民間企業共同投入。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冠名贊助路跑活動,以及富邦、中信、台新等大公司爭相競逐台灣職業籃球舞台,便能看出運動產業的發展潛力。 運動賽事能讓全台民眾團結一心,尤其每逢國際賽,我們為了台灣選手加油、吶喊,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但若想要台灣的運動風潮不只四年颳一次,政府可先從維護、升級社區和學校的運動場地做起,讓民眾能輕易地接觸運動。藉由增加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民眾在運動相關產業的消費意願,進而擴大產業規模。此外,政府也該正視亞、奧運以外的運動項目,投注更多資源。而民間企業除了找明星選手代言、拍廣告,也可試圖投資尚待開發的運動賽事與產業,甚至贊助資源較少的基層選手,既可節稅也能幫助台灣的體育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今年巴黎奧運為例,其首創「全民馬拉松」與「線上馬拉松」,合計共約8萬8000人參與。此種不限於運動選手,讓一般民眾也能實際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充分體現主辦國對普及運動的意識。此外,巴黎政府也在本次奧運嘗試環保、降低碳排放的永續措施,像是盡量使用原有場館、提供低碳餐點,以及使用艾菲爾鐵塔翻修剩下的鐵片製作獎牌等。另外,巴黎政府也試圖延長奧運帶來的影響與效益,例如將奧運選手村轉變為當地的社會住宅。上述巴黎政府的種種做法,讓其他不同領域的價值觀透過運動賽事被實踐,並毫無保留地向世界展現在地文化,將影響力擴及至全球,足以顯現運動產業的潛力不僅限於運動本身,更能附載多元的價值,達到推廣本土文化的效果。 台灣要實現《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健康國民、卓越競技、活力臺灣」的願景,或許我們需要先跳脫奪牌迷思,藉由公私部門共同努力,厚實運動文化底蘊,讓運動成為民眾的日常,而不僅是轉瞬即逝的激情。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置頂